-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2单元同步练习部编九上语文(附答案解析)
《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佛(fú)门 蜩翼(tiáo) 哭丧着脸(sàng) B.禅(chán)师 旁骛(wù) 强聒不舍(guō) C.赦(shè)免 亵渎(xiè dú) 言不及义(jí) D.调和(tiáo hé) 妄想(wàng) 旁征博引(bó) 【答案】A 【解析】佛fó 2.下列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心思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不集中,不专心。旁骛,指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B.旁征博引:(写文章、说话)为了证明论点正确可靠而大量地引用材料。征,是征伐的意思;引是引用的意思。 C.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D.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勉强的意思;不舍,舍不得的意思。 【答案】C 【解析】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B.2017年“魅力中国城”颁奖盛典落下帷幕,随州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 C.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爱上的机缘。 【答案】D 【解析】A.“尽管”改为“不仅”。B.句末补上“的称号”。C.“利用和开发”应为“开发和利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愿意在相向而行的前提下增加自美进口贸易量,推动中美经济的共同发展。 B.晚会上,梧州市粤剧名家潘楚华将成名作《女驸马》唱得字正腔圆,令观众刮目相看。 C.《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备受国人追捧。 D.梧州市市树六旺树,树形美观,四季常绿,它的大量栽种,将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答案】B 【解析】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这里指京剧名家,对象用错。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②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③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④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⑤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⑥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⑦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A.⑤②⑦①③⑥④ B.⑥⑤①②④⑦③ C.⑥②①⑦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⑦④② 【答案】B 【解析】⑥句是设问句,应在段首。⑤句和⑥句衔接紧密,用排除法,选B。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下列词语。 层累: 骈进: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 ,意思是 3.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 ,作者列举了四件事例驳斥了做工苦的呼声,然后列举了两等苦人,再从 个方面证实了 。 4.“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在本段起 的作用。 二1.【答案】(1)重重叠叠的层次。(2)一同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可以运用拆字组词法,先解释构成该词的各语素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 2.【答案】《论语》 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对它有兴趣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 【答案】要乐业 四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此考点的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论点。 4.【答案】承接上文,总起下文 。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的结构。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三、课外拓展 阅读议论文《等》,回答后面小题。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 。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⑥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1.这算文章采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③④段的首句构成排比。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等”的积极意义。有的“等”是积极的,但有的“等”则是消极的,并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请你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话,使文章的论证更全面严密。 三、1.【答案】总—分—总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2.【答案】等是一种态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爱和孝不能等待。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论点出现的位置:(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3.【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等是一种智慧,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议论文中用代表性的甚至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例证法),其作用是增强说服力,更加有力地证明论点。 4.【答案】示例一:当然,这里的“等”是积极的“等”,而不是消极的“等”。如果农民不去耕耘,而只是空等秋天的收获,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所以,这里的“等”是一种从容的态度,是人生的智慧和对信念的坚守,绝不是行动上的止步不前。 示例二: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容我们去等待。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我们的学习、求知不能等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chàn)巍巍 B.瞥(piē)见 给(gěi)予 珐琅(fà) 赤裸裸(luǒ) C.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眼花缭(liáo)乱 D.箱箧(qiè) 憧憬(chōng) 瓦砾(lì) 片纸只(zhī)字 【答案】B 【解析】给jǐ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答案】D 【解析】地窖 赃物 丰功伟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答案】A 【解析】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体面的样子(含贬义),此处应用褒义词。 4.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 修缮,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 呀! A.是 还是 因为 志得意满 B.或 或 如果 得不偿失 C.不是 而是 假如 金碧辉煌 D.是 还是 如果 得不偿失 【答案】D 【解析】根据语境选择词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答案】C 【解析】A.完好和断桥意思相悖,完好改为比较完好。B.句末补上“情景”。D.大多数和都是矛盾,去掉都。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答案】D 【解析】D是比喻,其他三项是反语。 7.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大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答案】C 【解析】设问和排比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③② C.②④⑤③① D.③①④⑤② 【答案】C 【解析】②句是总领句,应在首句,③①是倒装句,用排除法,选C。 9.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法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解析】注意区别雨果和托尔斯泰。 二、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二、1.【答案】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能暴露出侵略者贪婪无耻。 【解析】对比论证:就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2.【答案】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象,辞藻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解析】议论文的语言,就整体风格而言,有的流畅凝练,有的大雅似俗,有的幽默传神,有的语重心长;就具体语句而言,一般句子较长,概括性强,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较多,书面语色彩较鲜明。但总的说来,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洁、鲜明的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性;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3.【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解析】分析词语的含义,先在原文中找到含有这一个或几个词语的原句,前看三句或后看三句,结合本段内容分析,找关键词的指代内容,一般都能在本段中找到原文的答案,如果本段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可向上向下再各找一个段落,再联系本文的标题、论点、分论点及论据,即可总结出答案。分析词语的作用:此种题先解释加点词的本义或表层意思,有修辞的要说出修辞,然后再解释加点词的深层意思或修辞义,最后结合语境说出作者用这个词在文中的用意。 4.【答案】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从主旨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外拓展(16分)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留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留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6.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三、1.【答案】A 【解析】结合上下文,答题即可。 2.【答案】A 【解析】“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可以做佐证。 3.【答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解析】人物形象是阅读的重点,主要命题方式有:概括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 4.【答案】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解析】理解词语语境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修辞还原。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因而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 5.【答案】(1)B(2)C(3)A 【解析】无论是拟写还是替换标题,其实还是离不开“标题的作用”。拟写标题也是从标题的七种作用入手。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以文中反复出现的物为标题;可以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标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有修辞、有文采的标题或幽默的标题。 6.【答案】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解析】结尾的议论性语句的主要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论教养》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典范(diǎn) 恪守(gè) 自吹自擂(léi) B.允诺(yǔn) 箴言(jiān)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尴尬(gān) 扭捏作态(niē) D.谦让(qiān) 积淀(dìng) 大发雷霆(tíng) 【答案】C 【解析】恪守(kè) 箴言(zhēn) 积淀(d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妨碍 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遗憾 缺陷 杉杉有礼 坚持不懈 C.谚语 遵循 莫不关心 侧目而视 D.喧哗 涵养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答案】A 【解析】彬彬有礼 漠不关心 待人处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答案】B 【解析】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贬义词,不合语境。 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阅读下面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教育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答案】(1)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2)【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解析】根据要求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说“话”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 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和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2.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3.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论证。 4.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一)1.【答案】言为心声 文明语言 【解析】有的议论文不明确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包含在作者论述的全过程中,需要读者在通读全文之后做出归纳。这就需要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入手,在分析论据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和主张。 2.【答案】e f 【解析】根据语境答题。 3.【答案】道理 对比 比喻。 【解析】道理论证: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果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且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对比论证:就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答案】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这样才能显示出说话人文雅、和气、谦逊的气质,让人看到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灵。 【解析】一篇议论文,是由众多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堆叠而成的,它们共同阐述一个道理。这些句子或短语,在论证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语言的论证功能,我们可以将议论文的语言大体上分成五种类型:一是交代论点或论题的句子;二是阐释论点论题的句子;三是概括事实道理当做文章论据的句子;四是在文章当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五是总结语段和全文类的句子。 5.【答案】略 【解析】能认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言之成理,表述流畅明确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1.【答案】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解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的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的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归纳论点的时候,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2.【答案】不能。因为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个人、家庭和政府的角度论证应该讲规矩,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调换以后,逻辑上就不那么有层次了。 【解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段落的顺序考查点一般为段落间的顺序能否调换。解答这一问题时,首先要从各段的内容入手,明确各段论述的内容或观点,然后再研究各段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同时,要注意研究段落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句子及段落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必须要根据相应段落、观点、内容来辨别能否调换顺序,有的还有照应关系。只要注意回答时能说清楚、明白、透彻就应该答对了。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一般是:1.并列关系:与上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2.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3.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4.结构关系:总——分 3.【答案】首先由钱穆先生的文章《做人的规矩》,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四个方面论证要讲规矩;最后引用沈宗骞的名言作结: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新规矩。 【解析】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考查内容指的是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进行分析阐释的过程,因而,考查对象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几个段落或某一个段落。梳理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常见失误有:层次分析不清楚、寻找观点不准确、论证方法不明确、分析内容不具体、语言表述没顺序。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分析:(1)通读语段,勾画出能提示论证方法或引出主旨、结论的关键词语,进行分层。(2)依次分析每个层次,对论据可从论证方法入手,或举×××例,或引用×××,或将×××和×××进行对比,论证了×××。(3)对于结论、观点、引子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直接引用,也可概括采纳。 4.【答案】举例论证。列举朱元璋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举例论证:就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用事实论证。如果引用的是史实、事例、故事等叙述性的内容,就属于举例论证。 《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 B.云霓(ní) 憎恶(zēng)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C.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 【答案】B 【解析】自惭形秽(huì) 坍塌(tā) 挟持(xi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嘟囊 弛骋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污浊 销毁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儒养 矗立 悲欢离合 月冷风轻 【答案】C 【解析】驰骋 鸠占鹊巢 濡养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答案】B 【解析】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没有一点破绽。不用于关系密切。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两会”的筹备会上,有关部门交流了广泛意见。 B.沿线的拆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城际高铁如期开通的条件之一。 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唆话统统删去。 D.小男孩艰难地举起右手,向救援的解放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答案】D 【解析】A.“交流了”“广泛”词序互换。B.去掉“能否”。C.“不必要的””啰唆话”重复,去掉一个。 5.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 【答案】(1)排比(2)比喻 【解析】(1)标志性词语“可以不……但”(2)标志性词语“仿佛”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C 【解析】⑥句是总领句,首句。②①联系密切。用排除法,选C。 7.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敬佩于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置身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 来到地下森林,惊叹于自然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解析】要与前面构成排比句。 8.综合性学习 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 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2)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1)【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2)【示例】我觉得人应该有目标地活着。王国维曾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景萧索,人孤独,但是给人一种无限广远寥廓的感觉;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面看似抑郁、愁闷、纠结,实则给人一种目标感,且无怨无悔;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满是欢喜,因为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后,目标已经不知不觉得以实现。 【解析】根据要求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③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淡,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④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⑤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⑥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⑦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⑧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⑨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 ⑩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⑪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第②段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3.读到第③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句写下来。 4.第⑤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一)1.【答案】(1)实际含义是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活动的空间,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要选择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让自己的事业与人生相得益彰,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2)因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我们可以不美丽、不伟大、不完满、不永恒,但我们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灵开阔而永恒。 【解析】关键句子的理解题,考查点主要是哲理句和修辞句这两类句子的含义。在理解两类句子含义时,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步,抓关键词,对关键词发问;找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联系上下文,找准位置。第二步:如果有修辞(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第三步:如果是哲理句,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阐述时要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必须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语境),再组织归纳语言的原则。 2.【答案】慈爱 珍爱 憎恶 蔑视 【解析】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联系语境答题。 3.【答案】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有错别字不得分。 4.【答案】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 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 【解析】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 5.【答案】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 不能给自己的萌芽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解析】要注意比喻句的特点。 6.【答案】我同意作者“心中应该爱比恨多”的看法。只有自己心中充满爱,才能以爱来对待别人;反之,则会以仇恨来对待别人。 【解析】针对本文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有理有据。 (二)课外拓展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大多数人会忘却,但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 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电视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接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激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变化。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以及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加下划线的“这”指什么? (二)1.【答案】C 【解析】在作者看来,《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它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答案】《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解析】除标题直接点明论点之外,论点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以下位置:一是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有的是引用相关材料后提出论点;二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三是在文章中间部分,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是在经过一定的论述之后提出的。 3.【答案】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接地气”“触动观众的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解析】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要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要对论证方法了然于胸,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要规范:一要点明论证方法;二要论证方法的具体内容;三要明确论证方法的作用。 4.【答案】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解析】答题步骤:(1)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2)锁定阅读范围,有的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时甚至根本无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3)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