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蛋白质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Fe、S等元素可参与人体蛋白质的构成 B. DNA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C. 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DNA和蛋白质分子 D.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4)糖类是由C、H、O组成。‎ ‎2、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详解】A.人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有些蛋白质还含有Fe、S等元素,A正确;‎ B.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如HIV,B错误;‎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DNA和蛋白质分子,C正确;‎ D.根据试题分析: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络的即可解决。‎ ‎2.图中a、b、c表示三种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B. a、c细胞都具有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 C. b、c细胞的显著区别是有无生物膜 D. 高尔基体在a、b细胞内的功能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a、b、c分别表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细菌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拟核中的DNA和蛋白质不结合,没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核中的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有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 ‎【详解】A.a植物细胞和b动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有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c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A错误;‎ B.a植物细胞和c细菌细胞都有细胞壁,但是细胞壁的成分不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B错误;‎ C.b是真核细胞,c为原核细胞,二者的显著区别是有无核膜,C错误;‎ D.高尔基体在a植物和b动物细胞内的功能存在差异:在植物细胞中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和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注意,细菌、酵母菌和植物虽然都有细胞壁,但它们三者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各不相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细胞壁主要由D-葡聚糖和D-甘露聚糖两类多糖组成组成,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3.下列有关细胞核与拟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细胞中具有拟核 B. 细胞核与拟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 拟核是一种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D. 真核细胞的DNA可以自由地通过核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分裂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详解】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 B.细胞核与拟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拟核不是细胞器,C错误;‎ D.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如DNA 不能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与拟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识记细胞器的种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下图为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曲线图,其中甲曲线表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响乙、丙曲线的因素分别是温度、pH B. 甲曲线中,与AB段相比,BC段酶的活性达到最高 C. 乙曲线中,F点之后酶的空间结构将会遭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 D. 丙曲线中,GJ的距离越大,说明酶对酸碱性的耐受性越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分析题图: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酶活性不为0,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故图中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丙曲线是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上升反应速率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 ‎【详解】A.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从图中来看,影响乙曲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值,A正确;‎ B.甲曲线表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AB段和BC段酶的活性没有变化,B错误;‎ C.根据试题分析,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点是低温条件,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并不被破坏,温度恢复,酶的活性即恢复,F点是高温条件,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使温度恢复酶的空间结构也不能恢复,C正确;‎ D.丙曲线中,GJ的距离越大,对应的pH范围越大,说明酶对酸碱性的耐受性越强,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酶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部分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直接氧化分解 B. 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产生丙酮酸、[H]和ATP C. 人体细胞产生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内膜 D. 短跑时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详解】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糖糖,葡萄糖需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A错误;‎ 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H],同时产生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第三阶段形成大量ATP,场所是线粒体内膜,C正确;‎ D.人体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6.如图是新鲜菠菜叶中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存环境中缺镁,受影响的是色素带①②中的色素 B. 低温对色素带④中色素的破坏率最高 C. 纸层析法的原理是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 D. 四条色素带中的色素都可以吸收红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素分离实验的结果是: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所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详解】A.色素带①②是叶绿素,而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所以镁元素缺乏影响色素带①②的含量,A正确;‎ B.寒冷时,叶绿素容易被破坏而使叶片呈黄色,所以低温对色素带①和②中色素的破坏率最高,B错误;‎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光合色素提取的原理是光合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C错误;‎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色素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下列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不能达到相应研究目的的是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时,用3H标记氨基酸 B. 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时,用14C标记CO2‎ C. 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时,分别用35S和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D. 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时,用3H标记胸腺嘧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 ‎→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用3H标记氨基酸,放射性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因此可以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正确;‎ B、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正确;‎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正确;‎ D、DNA中的特有碱基是胸腺嘧啶,RNA中的特有碱基是尿嘧啶,用3H标记胸腺嘧啶,可以探究DNA的复制方法,不能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错误;‎ 故选D。‎ ‎8.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 B、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分裂增殖,因此两者的增殖方式不相同,B错误;‎ C、PrPc无致病性,但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可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中仅仅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没有发生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C。‎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9.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行为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B. ②过程未涉及染色质(体)中的物质变化 C. ③过程不会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中 D. 图示变化在无丝分裂过程中也会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染色质或染色体只分布在细胞核中,因此①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A正确;‎ B.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该过程中形态发生改变,但没有发生物质变化,B正确;‎ C.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不会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中,C正确;‎ D.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体,因此图示变化在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阶段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0.在探索遗传奥秘的历程中,下列与科学家实验采用的方法及技术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 ‎ 科学家 ‎ 实验名称 ‎ 实验方法及技术 ‎ A ‎ 孟德尔 ‎ 豌豆杂交实验 ‎ 假说—演绎法 ‎ B ‎ 艾弗里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微生物培养技术 C ‎ 赫尔希和蔡斯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同位素标记法 D ‎ 沃森和克里克 ‎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 建构物理模型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详解】A.孟德尔杂交实验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实验材料是豌豆,A正确;‎ B.艾弗里采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标记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孕妇B超检查能确诊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 B. 红绿色盲在女性人群中出现的概率低于在男性人群中出现的概率 C. 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个体是否患病与环境因素无关 D. 先天智力障碍患者第五号染色体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患儿哭声似猫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孕妇B超检查可以判断胎儿是否有先天性畸形,但不能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A错误;‎ B.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其在女性人群中出现的概率低于在男性人群中出现的概率,B正确;‎ C.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个体是否患病与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患者第五号染色体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患儿哭声似猫叫,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了解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分化能增加细胞的种类和数量 B. 衰老细胞中,DNA的含量会明显降低 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D. 癌变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加,黏着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细胞的分化能增加细胞的种类,不改变细胞的数量,A错误;‎ B.衰老细胞中,DNA的含量不变,B错误;‎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C正确;‎ D.癌变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利用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和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图中实验结果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 ‎ ‎ ‎(5)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6)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详解】A.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从而导致小鼠死亡,A正确;‎ B.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因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B正确;‎ C.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不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因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 D.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DNA会被DNA酶催化水解,不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因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龙胆紫染色,可观察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内的染色体 B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两种试剂需等量并分开使用 C. 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做到随机确定调查的对象 D. 在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后出现蓝色的原因可能是硫酸酮过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应该选择能分裂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2、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3、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4、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出现染色体,即用龙胆紫染色,不能观察到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内的染色体,A错误;‎ B.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两种试剂需等量并混合使用,B错误;‎ C.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 D.在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后出现蓝色的原因可能是硫酸酮过量,硫酸酮与NaOH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调查人类遗传病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生理过程能够发生的是 A. 相同的DNA复制成不同的DNA B. 相同的DNA转录出不同的RNA C. 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不同的氨基酸 D. 相同的tRNA携带不同的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 相同的DNA复制形成的DNA是相同的,A错误;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所以含有的DNA相同,但是不同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成的mRNA和蛋白质不同,B正确;相同的密码子翻译出的氨基酸是相同的,不同的密码子也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C错误;相同的tRNA携带的是相同的氨基酸,不同的tRNA也可能携带相同的氨基酸,D错误。故选B。‎ ‎16.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AA与Aa的比例为1∶3。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所占比例为 A. 5 /11 B. 6 /11 C. 15 /32 D. 6 /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 2 杂合子的频率。‎ ‎2、由题意可知:一个大群体中,AA与Aa的比例为1:3,则A的基因频率为5 /8 ,a的基因频率为3/ 8 。‎ ‎【详解】A.A的基因频率为5/ 8 ,a的基因频率为3/ 8 ,则其后代AA的频率为5/ 8 ×5/ 8 =25/ 64 ,Aa的频率为5/ 8 ×3/ 8 ×2=30/ 64 ,又因为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其中Aa所占比例为(30/ 64)/(25/ 64 +30/ 64 )=30 /55 =6/ 11 ,A错误。‎ B.Aa所占比例为(30/ 64)/(25/ 64 +30/ 64 )=30 /55 =6/ 11 ,B正确;‎ C.Aa所占比例为(30/ 64)/(25/ 64 +30/ 64 )=30 /55 =6/ 11 ,C错误;‎ D.Aa所占比例为(30/ 64)/(25/ 64 +30/ 64 )=30 /55 =6/ 11 ,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夫妇的基因型及频率,根据配子的概率进而得出正确答案,有一定难度。‎ ‎17.利用四倍体棉花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得新品种植株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A. 1组 B. 2组 C. 4组 D. 8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单倍体育种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花药就是一个配子,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植物就是单倍体)但是单倍体植株是高度不育的,因此要通过人工诱导(可以用秋水仙素)使得染色体组加倍,这样的作用是可以快速的得到纯种,缩短育种的年限。‎ ‎【详解】单倍体育种是通过先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使得染色体组加倍。利用四倍体棉花的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得新品种植株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识记单倍体的概念,识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18.某水稻品种发生突变,产生了新基因SW1,其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科研人员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既高产又抗倒伏的“IR8水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培育“IR8水稻”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在育种时,科研人员可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 C. 与该品种杂交的另一亲本具有抗倒伏性状 D. “IR8水稻”拥有抗倒伏的性状,直接原因是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后代“IR8水稻”,这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原因是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 C.与该品种杂交的另一亲本具有高产性状,但不具有抗倒伏性状,C错误;‎ D.“IR8水稻”拥有抗倒伏的性状,直接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时期、原因、特点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图为某一动物三个处于分裂后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细胞是丙的子细胞 B. 甲、乙细胞不会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C. 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D. 甲、丙细胞中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丙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因此乙细胞不可能是丙细胞的子细胞,A错误;‎ B.甲、乙细胞可存在于同一器官中,即睾丸,B错误;‎ C.根据丙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C正确;‎ D.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B. 地理隔离的出现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 B.生殖隔离的出现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二、选择题:‎ ‎2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糖类的是 A. 染色体 B. 胰岛素 C. 细胞膜 D. 腺苷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 分子式 ‎ 分布 ‎ 生理功能 ‎ 单 糖 ‎ 五碳糖 ‎ 核糖 ‎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 脱氧核糖 ‎ C5H10O4‎ 六碳糖 ‎ 葡萄糖 ‎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 二 糖 ‎ 蔗糖 ‎ C12H22O11‎ 植物细胞 ‎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 麦芽糖 ‎ 乳糖 ‎ C12H22O11‎ 动物细胞 ‎ 多 糖 ‎ 淀粉 ‎ ‎(C6H10O5)n 植物细胞 ‎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 纤维素 ‎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 糖原 ‎ 动物细胞 ‎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 ‎【详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DNA中含有脱氧核糖,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中不含糖类,B错误;‎ 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C正确;‎ D.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因此含有糖类,D正确。‎ 故选ACD。‎ ‎【点睛】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下列有关细胞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在细胞中时刻发生着与ADP的转化 B. 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 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 ‎【答案】A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 ‎【详解】A.正常细胞中ATP与ADP含量保持动态平衡,ATP在细胞中时刻发生着与ADP的转化,A正确;‎ B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ATP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RNA的组成单位之一,C正确;‎ D.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试题难度一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3.图甲为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有丝分裂过程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结构①⑤都具有双层膜 B. 图甲中结构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C. 图乙中只包含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图乙中观察染色体的最佳区间是de和ij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内质网、②是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 分析乙图:乙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c和fh为有丝分裂的间期,cd和hi为前期,de和ij为中期,ef和jk为后期。‎ ‎【详解】A.甲图中①是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A错误;‎ B.图甲中③为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B正确;‎ C.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因此图乙中只包含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即图乙中cd和hi,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合结构示意图和DNA含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特点,要求考生掌握有四分不同时期的过程特点,明确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或各阶段所处的时期。‎ ‎24.某DNA分子有16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该DNA分子在含14N的溶液中复制2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完成后,含有15N的胸腺嘧啶共有700个 B. 复制完成后,含14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4∶1‎ C. 第2次复制过程中,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800个 D. 含有14N的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有14N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1)1个DNA经过2次复制,共产生22=4个DNA分子。‎ ‎(2)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某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复制2次,故4个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只有1个。‎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含700个A,则胞嘧啶C=1600-700=900个。‎ ‎【详解】A.某DNA分子有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因此该DNA分子在含14N的溶液中复制2次后,形成4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含15N,另外7条链含14N,又因为某DNA分子有16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只能确定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有700个,不能确定含有15N的胸腺密啶有700个,A错误;‎ ‎ B.某DNA分子有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因此该DNA分子在含14N的溶液中复制2次后,形成2个DNA分子,只有一个含15N的DNA分子,4个DNA分子均含14N,因此14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4:1,B正确;‎ ‎ C.某DNA分子有16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因此该DNA分子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600-700=900个,第2次复制过程中,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00×(22-1)-900×(21-1)1=1800个,C正确;‎ ‎ D.某DNA分子有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因此该DNA分子在含14‎ N的溶液中复制2次后,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1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另外3个DNA分子两条链均含14N,因此含有14N的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不一定都含有14N,D错误。‎ 故选B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的相关知识点,学生通过识记分析判断即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缺失,则生物性状一定会改变 B. DNA中的磷酸与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 D.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缺失,则遗传信息一定发生改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会改变,A错误;‎ B.DNA中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B错误;‎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C正确;‎ 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三、非选择题: ‎ ‎26.下图为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原理图——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协同运输(主动运输的一种)。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示结构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该结构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______的种类和数量。‎ ‎(2)小肠上皮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钾离子的浓度______。葡萄糖是______(选填“顺浓度”或“逆浓度”)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 ‎(3)图示过程体现了该结构的功能特性是______。‎ ‎(4)钠钾泵可使ATP中的______断裂,而为图示过程提供能量。‎ ‎(5)科研人员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吸收钾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钾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37‎ ‎100‎ 氮气 ‎37‎ ‎10‎ 空气 ‎20‎ ‎30‎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原因是它们都会影响细胞的_______,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蛋白质 (3). 高 (4). 逆浓度 (5). 选择透过性 (6). (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 (7). 氧气和温度 (8).‎ ‎ 有氧呼吸(呼吸强度)‎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Na再通过质膜上的Na+-K+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 ‎【详解】(1)图示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小肠上皮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钾离子的浓度高。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是逆浓度运输。‎ ‎(3)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4)钠钾泵可使ATP中水解,即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 断裂,进而提供能量。‎ ‎(5)表格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瓶中的气体的类型及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在相同的气体条件下,温度低,离子相对吸收量少;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离子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氧气和温度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原因是它们都会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呼吸强度),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通过识图和识表,迁移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做答。‎ ‎27.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5℃,将其放入25℃恒温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置于户外一昼夜,测得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中Ⅰ、Ⅱ、Ⅲ、Ⅳ、Ⅴ表示该植物某细胞内的生理过程,a、b、c、d、e代表相应的物质,其中b代表O2。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曲线中,该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B和_______,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________。‎ ‎(2)一昼夜后,该植物有机物的含量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 ‎(3)若该恒温密闭玻璃容器内温度设置为35℃,其余条件相同,重复此实验,则B点应向_______(选填“上”、“下”或“右上”)方移动。 ‎ ‎(4)图2中c、d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过程Ⅴ进行的场所是______。‎ ‎【答案】 (1). D (2). C (3). 增加 (4). 一昼夜后CO2含量下降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有机物净积累 (5). 右上 (6). CO2 (7). ATP、[H] (8). 叶绿体基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中B、D两点时光合作用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图2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Ⅴ表示暗反应阶段,Ⅱ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Ⅲ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Ⅳ表示有氧呼表示吸第一阶段;a是水,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ATP和[H],e是[H]。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1分析可知,曲线的拐点B、D表示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C点的斜率最大,表示c点的净光合速率最大。‎ ‎(2)一昼夜后,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一昼夜后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机物净积累,含量增加。‎ ‎(3)若恒温密闭玻璃容器内温度设置为35℃,夜间呼吸作用增强,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光补偿点增大,故其余条件相同,重复此实验,则B点应向右上方移动。‎ ‎(4)据图2分析可知,图中的c表示二氧化碳,d表示ATP、[H]。暗反应阶段Ⅴ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理解净光合速率,分析温度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解题。‎ ‎28.下图1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图3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不应具有的结构是2和____(填数字序号),在分裂末期,与细胞板的形成直接相关的结构是____(填数字序号),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8和____(填数字序号)。‎ ‎(2)图2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染色体组。图示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基因A、a的原因是_______。 ‎ ‎(3)形成图2、图3细胞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某一极的基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 (1). 4 (2). 7 (3). 6 (4). 次级精母细胞 (5). 8 (6). 1 (7). 发生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8). A、a、b、b (或A、a、B、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图中结构1为细胞壁;结构2为液泡;结构3为线粒体;结构4为叶绿体;结构5为内质网;结构6为核糖体;结构7为高尔基体;结构8为细胞壁;结构9为细胞核。‎ ‎2、分析图2和3,图示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这两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前者出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后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洋葱根尖分生区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在分裂末期,与细胞板的形成直接相关的结构是7高尔基体,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8细胞壁和6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2)图2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图示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基因A、a的原因是: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3)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或A、a、B、B。‎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识记相关过程,从图形中迁移储备知识,可通过画图法解决问题。‎ ‎29.图1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操作过程图,图2是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步骤C所用的蔗糖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_______;步骤D的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_______。‎ ‎(2)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为达到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步骤C的操作注意点是_______。‎ ‎(3)整个实验过程是在______倍显微镜下观察的。步骤F观察到的细胞图像是图2中的________。‎ ‎(4)图2中,出现细胞丙所示变化的内因是①的伸缩性比②的_______。‎ ‎(5)若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实验,发现不需滴加清水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高 (2). 防止细胞过度失水死亡 (3). 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 ‎ ‎ (4). 需重复几次 (5). 低 (6). 甲 (7). 小 (8). 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吸水发生自动复原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图中①为细胞壁,②为原生质层;‎ ‎1、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2、只有活细胞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才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失水过度会导致细胞死亡,无法再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详解】(1)步骤C要观察的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用的蔗糖溶液浓度要比细胞液浓度高;步骤D的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为了防止细胞过度失水死亡;‎ ‎(2)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而为达到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步骤C的操作注意点是需重复操作几次,使得植物细胞充分浸没在蔗糖溶液当中;‎ ‎(3)整个实验过程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即可,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液泡;步骤F又滴加了清水,植物细胞此时吸水,观察到的细胞图象是图2中的甲;‎ ‎(4)据分析可得,图中①为细胞壁,②为原生质层,出现细胞丙所示变化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 ‎(5)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实验,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后,植物细胞又吸水,因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其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吸水发生自动复原。‎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相关知识及具体操作,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0.已知甲、乙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两种二倍体植物。下图表示利用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种植物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通过Ⅰ过程培育出丙种植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将甲、乙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_______的植株,用______(化学物质)处理它的_______(选填“萌发种子”或“幼苗”),获得丙种植物。‎ 方法二: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体细胞,利用_______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诱导融合、筛选出基因型为_______的杂种细胞,再对其采用________技术培育出丙种植物。‎ ‎(2)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种植物,发生的变异属于________;将丁种植物经Ⅲ培育成戊种植物的育种方法为_________。‎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1). bD (2). 秋水仙素 (3). 幼苗 (4).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5). bbDD (6). 植物组织培养 (7). 染色体变异 (8). 诱变育种 (9). 能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植株和乙植物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得到的植株Ⅰ为异源单倍体植株bD,植株Ⅰ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物是纯合二倍体bbDD的丙种植物,该过程属于多倍体育种。‎ ‎【详解】(1)方法一:该育种方式为多倍体育种,其过程为:甲(bb)、乙(DD)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因基因型为bD的植株不育,因此需要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方法二:采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操作是: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体细胞,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融合、筛选出基因型为bbDD的杂种细胞;接下来将该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2)题图显示,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的过程中,b和D 基因所在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易位)。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培育出的丙种植物,与亲本甲种植物和乙种植物都存在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所以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点睛】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生物变异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各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以及优缺点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1.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与该遗传病相关的基因是G、g。患者平时不发病,但食用青鲜蚕豆后会引发缺乏G6PD的红细胞破裂而出现急性溶血症状,自然人群中,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5∶1。下图为某家族蚕豆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 ‎ ‎(1)蚕豆病属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通过_______而控制患病症状。‎ ‎(2)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9号一直未出现溶血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3)若9号个体同时患有白化病(相关基因为A、a),家族中其他个体无白化病,且社会人群中,白化病的患病率是万分之一。则 ‎①7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2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②5号与6号生下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③8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X (2). 隐 (3). 通过控制相关酶的合成,继而控制有关代谢 (4). XGXG或XGXg (5). 从未食用过青鲜蚕豆 (6). ①1/6 (7). AAXgY或AaXgY (8). ②1/16 (9). ③155/1212‎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5号和6号都正常,他们的儿子9号患病,则可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由题意可知,自然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是7:1,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因此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病涉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7号个体表现型正常,其母亲5号个体为携带者(XGXg ),父亲正常(XGY ),则其基因型为XGXG或XGXg;9号一直未出现溶血症状,据题意可得,患者平时不发病,但食用青鲜蚕豆后会引发缺乏G6PD的红细胞破裂而出现急性溶血症状,因而最可能的原因是从未食用过青鲜蚕豆。‎ ‎(3)若9号个体同时患有白化病,基因型为aaXgY,其母亲5号个体基因型为AaXGXg,父亲6号个体为AaXGY,‎ ‎①表现型正常的7号个体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 /3 ,不携带蚕豆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 2 ,因而7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 /2 ×1 /3 =1 /6 ;2号个体不患白化病患蚕豆病,基因型为AAXgY或AaXgY;‎ ‎②5号与6号生下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1 4 ,生下患蚕豆病孩子的概率是1/ 4 ,则5号与6号生下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1 /2 ×1/ 4 ×1/ 2 =1/ 16 。‎ ‎③8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社会人群中,白化病的患病率是万分之一,A的基因频率为 ‎99 /100 ,a的基因频率为1/ 100 ,则该男性为白化病携带者的概率=(2×1/ 100 ×99/ 100)/ (99 /100 ×99/ 100 +2×1 /100 ×99 /100) =2 /101 ,而8号个体为白化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 3 ,因而所生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2 /101 ×2/ 3 ×1 /4 =1/ 303 ,8号个体为蚕豆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 2 ,与正常男性X/Y 所生后代患蚕豆病的概率为1 /2 ×1/ 4 =1/ 8 ,所生后代患病包括后代只患白化病,后代只换患豆病,则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1-所生后代两病皆不患的概率=1-(1-1/ 303 )×(1-1/ 8 )=155/ 1212。‎ ‎【点睛】本题要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病的特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计算解答问题。‎ ‎32.为研究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的抗癌机理,科研小组做了大量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 ‎①取小鼠肝腹水癌细胞培养液均分为3组,编号A、B、C。‎ ‎②A组加入一定量的冬虫夏草提取物溶液,B组加入等量的 ? ‎ 溶液,C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 ‎③将3组培养液分别离心。取各组上清液测得几种物质的相对量,计数沉淀物中小鼠肝腹水癌细胞数目,检测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量。结果如下表(注:+的数量表示相对量的大小):‎ 组别 培养液中物质的相对量 肝腹水癌 细胞数目 Bcl2蛋白相对量 胸腺嘧啶 尿嘧啶 葡萄糖 A ‎++‎ ‎++‎ ‎+++++‎ ‎+‎ ‎+‎ B ‎+++++‎ ‎+++++‎ ‎++‎ ‎+‎ ‎+‎ C ‎+‎ ‎+‎ ‎+‎ ‎+++++‎ ‎+++++‎ 请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步骤②中,B组加入的是等量的______溶液。本实验设置C组的目的是_______,实验资料中提及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等。‎ ‎(2)冬虫夏草提取物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主要阻碍细胞对_______的吸收。鬼臼类木脂素的作用机理是主要抑制癌细胞对_____的摄取,从而抑制_______的合成。‎ ‎(3)经研究,Bcl2蛋白是一种调控细胞凋亡的蛋白。据实验结果分析,Bcl2蛋白是一种____(选填“促”或“抗”)细胞凋亡蛋白。‎ ‎【答案】 (1). 鬼臼类木脂素 (2). 对照 (3). 等量的溶液、 (4). 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答案合理即可) (5). 葡萄糖 (6). 胸腺嘧啶和尿嘧啶(或T、U) (7). DNA、RNA和蛋白质(或DNA和RNA) (8). 抗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的抗癌机理,因变量是培养液中胸腺嘧啶、尿嘧啶、葡萄糖等物质的相对量及肝腹水癌细胞数目和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分析评价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推理、获取结论。‎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的抗癌机理,因此实验步骤②中,B组加入的是等量的鬼臼类木脂素溶液。本实验设置C组的目的是对照,实验资料中提及的无关变量有等量的溶液、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等。‎ ‎(2)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三组实验中,A组实验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最高,说明冬虫夏草提取物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吸收葡萄糖,导致癌细胞能源物质供应不足而死亡;B组培养液中的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含量最高,说明鬼臼类木脂素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吸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影响DNA和RNA的合成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3)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A组、B组实验癌细胞数目少,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量少,C组癌细胞数量多,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量多,这说明Bcl-2蛋白是一种抗细胞凋亡的蛋白质。‎ ‎【点睛】本题主要是研究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的抗癌机理,对实验的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分析题干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3.F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 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下图为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Ser等表示)序列(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与宿主细胞DNA的正常复制过程相比,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中,所用模板的不同之处是_____,所需酶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2)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7%,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2%、26%,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 ‎(3)基因D序列所含碱基数比基因E序列多_____个;基因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合成mRNA所需的酶是_______,该mRNA上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 ‎(4)由于基因D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 A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的情况是________。‎ ‎【答案】 (1). —条链为模板 (2). 不需要解旋酶 (3). 21% (4). 183 (5). RNA聚合酶 (6). UGA (7). T→C ‎【解析】‎ ‎【分析】‎ ‎1、扣住题中关键信息“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详解】(1)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与正常DNA复制之处在于模板不同:DNA复制时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所需酶不同:转录不需要解旋酶。‎ ‎(2)已知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2%,26%.则对应的DNA区段中鸟嘌呤占(32%+26%)÷2=29%,所以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50%-29%=21%。‎ ‎(3)根据图中基因起始和终止的位置可知基因D序列所含碱基数比基因E序列多(59+2)×3=183 个,基因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合成mRNA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该mRNA上的终止密码是UGA。‎ ‎(4)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与苏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不同,即由U变为C,则模板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T→C。‎ ‎【点睛】本题结合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等知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