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一模(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一模 1.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bp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 酵母菌细胞核中存在核小体 C. 普通光镜下可观察到核小体 D. 核小体DNA不含P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结构,因此核小体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存在,其中的DNA也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且组成元素为C、H、O、N、P。 【详解】A、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小体,B正确; C、普通光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但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C错误; D、核小体DNA含P元素,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含有大量色素,参与植物对光能的吸收 B. 中心体:主要成分是磷脂,参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C. 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高尔基体:由单层膜构成,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液泡中含有大量色素,与果实和花瓣的颜色有关,其中的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A错误; B、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其中不含磷脂,其功能是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B错误; C、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错误; D、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3.破骨细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HAP),HAP在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释放出Ca2+等离子,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发育和重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吞噬过程消耗的能量全部由线粒体提供 C. 溶酶体中降解HAP的酶最适pH为碱性 D. HAP降解后的产物不能被回收和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其内部的pH约为4.8,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详解】A、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才能完成,A正确; B、吞噬过程消耗的能量不全部由线粒体提供,细胞质基质中也可提供,B错误; C、溶酶体中降解HAP的酶最适pH为酸性,C错误; D、题意显示,HAP降解后的产物如Ca2+等离子,参与骨组织的发育和重构,D错误。 故选A。 4.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几个阶段发育而来,各阶段细胞特征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阶段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细胞 特征 无血红蛋白,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有分裂能力 核糖体等细胞器逐渐减少,分裂能力逐渐臧弱 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高,无分裂能力 A. 不同基因在细胞发育不同时期选择性地表达 B. 分裂能力减弱、消失与其执行特定功能无关 C. 核糖体增多是大量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 D. 失去细胞核有利于细胞更好地进行物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这样的结构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基因在细胞发育不同时期选择性地表达,A正确; B、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细胞分裂能力减弱、消失与其执行特定功能有关,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车间,因此核糖体增多为大量合成血红蛋白提供了前提条件,C正确; D、失去细胞核为更多的血红蛋白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细胞更好地进行物质运输,D正确。 故选B。 5.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 重瓣对单瓣为显性性状 B. 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 C. 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 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单瓣紫罗兰自交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单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重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由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知,自交比例变成了测交比例,显然是亲本之一只提供了一种含基因b的配子,则题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详解】A、由分析可知,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性状,A错误; B、若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则题中自交比例应为单瓣紫罗兰:重瓣紫罗兰=2:1,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重瓣紫罗兰出现,且亲本也无法出现,C错误; D、若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则亲本单瓣紫罗兰(Bb)自交,亲本之一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而另一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b),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6.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只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 B. 两者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 C. 两者都以单链DNA为模板 D. 两者都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和复制的比较:相同点:都以DNA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不同点:转录以DNA单链为模版而DNA复制以双链为模板;转录无引物而DNA复制以一段特定的RNA为引物;转录和DNA复制中所用的酶体系不同;转录和DNA复制的配对的碱基不完全一样,转录中A对U,而复制中A对T。 【详解】A、两者除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之外,还会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起作用,A错误; B、DNA复制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而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B错误; C、DNA复制过程和转录过程都以单链DNA为模板,C正确; D、DNA聚合酶不能催化氢键断裂,而RNA聚合酶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D错误。 故选C。 7.AID酶是一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氨酶,能引起碱基替换,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子代DNA均发生了碱基对替换 B. 子代DNA再复制后会出现T-A碱基对 C. 两个子代DNA转录生成的RNA不同 D. 两个子代DNA表达的蛋白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 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两个子代DNA中只有一个发生了碱基对替换,A错误; B、两个子代DNA中其中有一个相应位置的碱基对为U-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果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则复制后会出现T-A碱基对,B正确; C、两个子代DNA相应位置的碱基对为U-A和C-G,因此可知两者转录生成的RNA不同,C正确; D、由于两个子代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所以两个子代DNA控制表达的蛋白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8.人类依靠几百万个嗅觉受体神经元识别多种气味,每个嗅觉受体神经元中有几百个气味分子受体基因。研究发现,L蛋白与气味分子受体基因附近的一段DNA序列结合,增强几百个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表达,从而使该神经元细胞表达特定受体,只感应一种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产生兴奋 B. 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形成嗅觉 C. 不同的嗅觉感受神经元的基因组成相同,mRNA的种类不同 D. 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增强是实现细胞功能特异性的方式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详解】A、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进而产生兴奋,A正确; B、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嗅觉,B错误; C、由于不同的嗅觉感受神经元有共同的来源,因此这些嗅觉神经元基因组成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细胞内含有的mRNA的种类不同,C正确; D、题目信息显示,L蛋白与气味分子受体基因附近的一段DNA序列结合,增强几百个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表达,从而使该神经元细胞表达特定受体,只感应一种气味分子,由此可知,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增强是实现细胞功能特异性的方式之一,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能够通过分级调节控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 肝脏的细胞膜上有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组织细胞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D. .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 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A、下丘脑能够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错误; B、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在肝脏内完成,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实现对血糖升高的调节,因此肝脏的细胞膜上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因此肝脏也是胰岛素的靶器官,B正确; 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使血糖上升,C错误; D、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D错误。 故选B。 10.新型冠状病毒是带有包膜的RNA病毒,它利用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完成侵染。在宿主细胞中,病毒RNA通过复制产生子代遗传物质并作为翻译的模板。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新型冠状病毒的清除需要通过细胞免疫过程 C. 康复者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的RNA结合 D. 抑制RNA复制的药物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 DNA转录 翻译 RNA复制 RNA逆转录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ATP 条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等,ATP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RNA的一条链 RNA的一条链 原料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分子中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G→C A→U、T→A、G→C A→U、G→C A→U、G→C A→T、U→A、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RNA→RNA RNA→DNA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实例 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 某些致癌病毒,HIV病毒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RNA的复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由于病毒是胞内寄生物,因此新型冠状病毒的清除需要通过细胞免疫过程来完成,B正确; C、康复者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结合,从而阻止病毒的传播,C错误; D、抑制RNA复制的药物可以抑制该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D正确。 故选C。 11.某种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根时,能够激活茉莉酸(JA)应激响应。以野生型与JA响应缺失突变体拟南芥进行应激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组别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的表达量 根生长速度 线虫卵数 线虫发育速度 野生型 较高 轻微减缓 较高 较快 突变体 较低 显著减缓 较低 较慢 A. 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 JA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 C. 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 D. 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野生型拟南芥有应激响应,而且表现出根生长速度减缓轻微,并且线虫发育速度快,线虫卵数也多,与突变体相比,推测应激响应的存在促进了根细胞的分裂,同时对线虫的繁殖和发育都有利。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蛋白C的表达量较低时相比,当蛋白C的表达量较高时,根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较轻,因此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A正确; B、与突变体(无应激响应)相比较,有JA应激响应的野生型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B正确; C、表中显示野生型拟南芥根中线虫发育速率较快,因此可推测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C正确; D、题目中并未显示二者互惠互利的信息,因此可推测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故选D。 12.科研人员调查了某地不同林龄的松林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真菌的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林龄(年) 土壤有机碳(g·kg–1) 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 18 14.72 64 35 30.90 66 51 26.20 41 A. 选取的三种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应相近 B. 土壤有机碳被真菌分解后为林木提供营养物质 C. 松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 松林生态系统经历时间越长真菌的多样性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某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有机结合。 【详解】A、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林龄的不同,而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为无关变量,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处理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选取的三种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应相近,A正确; B、土壤有机碳被真菌分解为无机物后,能为林木提供营养物质,B正确; C、松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包含了松林中所有生物,C正确; D、表中信息显示,松林生态系统经历时间越长真菌的多样性未必越高,D错误。 故选D。 13.在利用葡萄进行酿酒的过程中,统计发酵罐中细菌及酵母菌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酿酒初期发酵罐里应保留适量氧气 B. 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原因之一 C. 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罐要始终密闭 D. 可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计数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酿酒初期发酵罐里应保留适量氧气,以便酵母菌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进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A正确; B、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具有消毒作用,因此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的原因之一,B正确; C、酒精发酵过程中先通气,而后密封,不是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都密闭,C错误; D、测定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可为植物细胞提供营养、调节渗透压 B. 离体的植物幼叶、芽尖、花药等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C. 只有生长素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分裂素时才能获得胚状体 D. 脱分化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需要弱光照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为植物细胞提供营养,而且还可以调节渗透压,A正确; B、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均可以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因此离体的植物幼叶、芽尖、花药都是组织培养的外植体,B正确; C、只有生长素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分裂素时才能促进愈伤组织生根,C错误; D、脱分化阶段是细胞分裂成为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一般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产生的胚状体需要长芽,因此需要弱光照射,D正确。 故选C。 15.科研人员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抗病毒蛋白基因C导入番木瓜,培育出转基因抗病番木瓜,Ti质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杆菌的拟核DNA与番木瓜基因发生重组 B. 构建重组质粒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C. 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具有四环素抗性 D. 转基因抗病番木瓜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当植物体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 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人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详解】A、农杆菌的拟核DNA不会与番木瓜基因发生重组,和番木瓜基因发生重组的是其质粒上的基因,A错误; B、构建重组质粒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错误; C、含重组Ti质粒农杆菌具有卡那霉素抗性,而不具有四环素抗性,C错误; D、因为转入番木瓜的是重组Ti质粒的T-DNA,其中不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因此转基因抗病番木瓜不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故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D正确。 故选D。 16.德国景天可以生活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研究。 (1)植物适应不同环境有不同代谢途径,图1为两类常见的碳固定模式。 据图分析,模式一和二都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将_______转变成糖类。除此以外,模式一和模式二的整个光合作用过程还有许多共同点,请列举出其中的两点:_______。 (2 )为确定德国景天的碳固定模式,研究人员将德国景天分为甲、乙两组,一次性浇足水后,甲组正常浇水,乙组停止浇水,每隔10天,测定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和PEP羧化酶的活性,结果如图2。 据实验结果分析,德国景天的碳固定模式为________,请从下列证据中,选出所有支持判断的证据_______。 ①甲组的胞间CO2浓度较高,且无明显变化 ②乙组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且低于实验初期 ③甲组的PEP羧化酶活性较低,且无明显变化 ④乙组PEP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实验初期 (3)综合上述研究,请对德国景天为何能适应高温、干旱作出解释:_______。 【答案】 (1). CO2 (2). 都分解水产生氧气;暗(碳)反应都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都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碳)反应;暗(碳)反应都包括 CO2的固定和还原过程;都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 (3). 模式一、模式二 (4). ①③、②④ (5). 夜间气孔打开,PEP羧化酶活性高,固定CO2形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但苹果酸分解提供暗(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不影响光合作用进行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模式一是正常的暗反应过程,即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过程;模式二显示应对干旱、高温环境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固定模式,在晚上,气孔张开,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苹果酸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白天,光反应进行,此时气孔尽管呈关闭状态,但在细胞内,苹果酸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用于暗反应的正常进行,这样弥补了气孔关闭带来的不利影响。 【详解】(1)不管哪种模式其本质都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将CO2 转变成糖类。据图可知,模式一和模式二的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有许多共同点,如都分解水产生氧气;暗(碳)反应都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都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碳)反应;暗(碳)反应都包括 CO2的固定和还原过程;都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等。 (2)实验结果显示,甲组的胞间CO2浓度较高,且无明显变化,并且甲组的PEP羧化酶活性较低,且无明显变化,因此根据①③可知德国景天在正常浇水的情况下会通过模式一固定二氧化碳,对于乙组来讲,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且低于实验初期,乙组PEP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实验初期,因此根据②④可推测当德国景天处于干旱环境中时,会通过模式二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综合分析可知德国景天的碳固定模式为模式一、模式二,前者是在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固定二氧化碳的模式,后者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固定二氧化碳的模式,这样生理特性能够提高德国景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 (3)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在白天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德国景天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无法进入细胞内,但是在夜间已经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储存,即夜间气孔打开,PEP羧化酶活性高,固定CO2形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到了白天,气孔虽然关闭,但可以利用储存的二氧化碳进化光合作用,即苹果酸分解提供暗(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不影响光合作用进行,同时白天气孔关闭、也能减少水分散失,因此德国景天能顺利度过干旱、高温环境。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挖掘题干信息并能正确利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7.科研人员得到黄体隐性突变体果蝇(M),M的体重比野生型(黑体)小。为研究是否可将黄体基因作为筛选体重性状的标记基因,进行图1所示杂交实验。 (1)F1雌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将F1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在全部F2个体中,黑体:黄体的比例约为_______。F2雄蝇中II号个体的X 染色体上携带黄体基因片段,其原因是________。 (2)科研人员选择F2中的黄体雄蝇,进行图2所示杂交实验。 ①与步骤3的黄体雄蝇相比,步骤5的黄体雄蝇的X染色体上,来自野生型果蝇的区段所占比例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②科研人员从步骤1~21所做的杂交和筛选工作,其目的是_________。 ③利用步骤21得到的黄体雄蝇,培育纯合黄体雌蝇的杂交方案是:_______,从而建立黄体果蝇品系(果蝇N)。 (3)科研人员测定野生型、黄体果蝇M和N的体重,得到图3所示结果。由实验结果推测________。 (4)利用黄体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在幼体阶段预测成年个体的体重,并辅助筛选。请在家禽或农作物的生产实践方面,举出一个利用性状标记辅助筛选的实例:_______。 【答案】 (1). 野生型(或“黑体正常体重”) (2). 3:1 (3). F1雌蝇的在形成配子时(或“减数分裂Ⅰ时”)X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4). 增大 (5). 除黄体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外,使X染色体上其他片段以及其他常染色体均与野生型果蝇一致 (6). 步骤21得到的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将子代雌蝇与该黄体雄蝇杂交,筛选子代中的黄体雌蝇(或“与步骤20的子代雌蝇杂交,选择子代黄体雌蝇”) (7). 控制体重的基因与黄体基因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或为同一个基因 (8). 通过转特殊性状基因筛选雄性不育系;通过羽色判断雌、雄性别等(合理可得分) 【解析】 【分析】 回交育种:两品种杂交后,以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中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再经自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多次连续回交以后,其后代将基本上恢复为轮回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F1雌蝇的表现型为野生型(或“黑体正常体重”)。可知黑体对黄体为显性性状,F1雌蝇为杂合子,将F1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则全部F2个体中,黑体:黄体的比例约为3∶1。由F2雄蝇中II号个体的X染色体上携带黄体基因片段可推测其产生原因是F1雌蝇的在形成配子时(或“减数分裂Ⅰ时”)X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2)①由于整个实验步骤的思路是连续让后代中的黄体果蝇与野生型杂交,类似回交,这样的结果会导致黄体个体中的染色体来自于野生型的越来越多,因此与步骤3的黄体雄蝇相比,步骤5的黄体雄蝇的X染色体上,来自野生型果蝇的区段所占比例增大。 ②科研人员进行的步骤1~21即是连续回交然后进行筛选,最终目的是获得除黄体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外,使X染色体上其他片段以及其他常染色体均与野生型果蝇一致的黄体雄果蝇。 ③利用步骤21得到的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将子代雌蝇与该黄体雄蝇杂交,筛选子代中的黄体雌蝇,从而建立黄体果蝇品系(果蝇N),即获得了黄体雌蝇和黄体雄蝇。 (3)科研人员测定野生型、黄体果蝇M和N的体重,根据图3所示结果可以看到果蝇N比果蝇M的体重几乎无差别,因此可推测控制体重的基因与黄体基因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或为同一个基因。 (4)利用黄体基因作为标记基因,通过羽色判断雌、雄性别,并在幼体阶段辅助筛选用于家禽的生产实践方面,或通过转特殊性状基因筛选雄性不育系用于农作物育种,避免了去雄的麻烦。 【点睛】理解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本题重在理解连续回交的作用以及本题实验的真正目的,另交叉互换也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18.吗啡是常用的镇痛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成瘾,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如图1所示,吗啡与脑组织V区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M结合,V区细胞产生_______,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多巴胺以________方式释放到_______,引起N区神经元兴奋,经一系列传递过程,最终弓起强烈刺激和陶醉感。长期使用吗啡,会使V区细胞对吗啡刺激的依赖性增大,导致成瘾。 (2)科研人员构建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作为该研究的模式生物,为使蛋白M在秀丽隐杆线虫神经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科研人员需将蛋白M基因与________等调控序列进行重组,再将重组基因通过_______法导入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线虫(tgM)。 (3)为了在tgM线虫中找到抑制吗啡作用基因,科研人员进行图2所示筛选。 ①用EMS诱变剂处理tgM,诱导其发生_______,然后连续自交两代以获得_________的tgM。 ②据图分析,最终在_______区得到的tgM,可用于筛选具有抑制吗啡作用的基因,原因是_______。 (4)研究发现,某些新型毒品的成瘾危害要远大于吗啡,让个体表现出难以中断、行为自制障碍、对药物的渴求、人际关系淡化、情绪失常等反应。有人说:“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为避免毒品成瘾,从行动上我们应当________。 【答案】 (1). 兴奋(或“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2). 胞吐 (3). 突触间隙 (4). 线虫神经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与终止子) (5). 显微注射 (6). 基因突变 (7). 突变基因纯合 (8). A、C (9). 具有抑制吗啡作用基因的tgM能较快从大量吗啡处理中恢复(苏醒)并运动到其他区 (10).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坚决不碰第一次;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识别并防范诱骗 【解析】 【分析】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1)题中显示,吗啡是一种镇痛剂,因此,吗啡与脑组织V区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M结合后,引起V区细胞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N区神经元兴奋,经一系列传递过程,最终引起强烈刺激和陶醉感。 (2)为使蛋白M在秀丽隐杆线虫神经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为了保证蛋白M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需将蛋白M基因与线虫神经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与终止子)等调控序列进行重组,而后将重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线虫(tgM)。 (3)①用EMS诱变剂处理tgM,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然后经过连续自交以便获得突变基因纯合的tgM。 ②经过大剂量吗啡处理的tgM,使其处于麻醉状态,如果是具有抑制吗啡作用基因的tgM能较快从大量吗啡处理中恢复(苏醒)并运动到其他区(A、C区),因此为了筛选具有抑制吗啡作用的基因,应在A、C区得到的tgM体内获得。 (4)研究发现,某些新型毒品的成瘾危害要远大于吗啡,有人说:“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为避免毒品成瘾,为了避免染上毒品,从行动上我们应当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坚决不碰第一次;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识别并防范诱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争取使自己具有报效我们伟大祖国的能力。 【点睛】熟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目中获取关键信息并能正确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9.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2–等,用于合成_______两类大分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________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_______。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 (3)束毛藻个体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请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讨论海水中CO2浓度升高对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影响:_______。 (4)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做起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项低碳生活的具体实例: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3). 蛋白质和核酸 (4). 物质循环 (5). 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或“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是否也影响束毛藻增长”) (6). 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7). 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8). 束毛藻个体: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海洋生态系统: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海洋pH降低,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9). 使用节能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成分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生产者提供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束毛藻还能将N2转化成NH3、NO2–等,从而起到了固氮的作用,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束毛藻作为生产者构筑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或“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是否也影响束毛藻增长”)。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不难看出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对于束毛藻个体来讲,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进而影响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导致束毛藻个体数量减少,尽管CO2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表现要小于pH下降对个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讲:海水中CO2浓度升高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另海洋pH降低,也会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4)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为此,我们需要节能减排,具体要做到:使用节能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点睛】能分析实验结果,并就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联系生活实际解答节能减排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学会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是本题要求的思路之一。 20. 基因与环境的“共舞” 生物体的细胞中有一本生命之书—— 基因组。人的生命源于一个受精卵,初始的全能或多能细胞中的DNA,在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被激活或抑制,让细胞走向不同的“命运”,最终在细胞中表达“一套特定组合”的基因。 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亿万年的进化让生命之书中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始于染色质的解螺旋,各种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启动表达。研究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即表观遗传。例如DNA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表观遗传提供了基因何时、何处、合成何种RNA及蛋白的指令,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着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 表观遗传与人的发育和疾病密不可分。胚胎发育早期,建立与子宫内环境相适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核心任务。母体的饮食、供氧、感染、吸烟等与后代的高血压、II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分子遗传学则认为基因型决定生物个体的表型。然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并不是那么简单,表观遗传对遗传观的冲击,也使进化观的讨论更加复杂。 生命本质上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基因与环境的“共舞”,才会奏响生命与环境相适应、协同进化的美妙“乐章”。 (1)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称为_______,依据本文,这一过程是________的结果。 (2)遗传学家提出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请在方框内绘出已概括的中心法则图_______。 (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人们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比较突然。请结合文中内容,用30字内的一句话,作为反驳这种观点的内容:_______。 (5)在进化上,有一种观点叫做“获得性遗传”,认为“获得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从基因与环境关系角度,这种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请结合本文阐述理由:_______。 【答案】 (1). 细胞分化 (2). 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共同作用 (3). (4). 染色体的DNA序列 (5). 疾病是环境因素持续作用下,表观修饰弹性被耗尽的结果 (6). 有,环境变化可引起基因的表观修饰,这种变异有可能遗传(或“没有,环境变化若未引起基因的表观修饰,这种变异不遗传”)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和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1)文中所讲的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依据本文的论点可知,这一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由分析可知,遗传学家提出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其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下: (3)题意显示,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即表观遗传是一种遗传修饰,而遗传物质并未改变,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染色体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 (4 )题意显示,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简言之,患病是因为在环境因素持续作用下,表观修饰弹性被耗尽的结果,因此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是不合适的。 (5)进化使得生命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研究发现,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表观遗传,即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因此“获得性遗传”有道理,即环境变化可引起基因的表观修饰,这种变异有可能遗传。 【点睛】诵读多遍后,结合题干问题提取相关的有用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整合,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是做本题的关键方法。本题考查学生获得有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1.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也伴随着有趣的生存策略。科研人员对噬菌体的入侵和扩散策略进行了研究。 (1)噬菌体M能侵染枯草杆菌,二者之间种间关系是________。枯草杆菌有两种菌株,分别为噬菌体敏感性菌株(S菌)和抗性菌株(R菌)。噬菌体M在混杂的多种细菌中,能特异性识别并侵染S菌,这是由于噬菌体M能与S菌________上的受体蛋白T结合。 (2)科研人员配制培养基,分别在三个不同培养基中培养S菌、R菌和S+R混合菌。除了水和无机盐外,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中还应包括的两类物质是_______。 (3)在上述三个培养基中,接入噬菌体M,测定180min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混合菌中的S菌和R菌之间有转运小泡。科研人员用荧光蛋白标记S菌的受体蛋白T,将标记的S菌与无标记的R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R菌表面也出现了荧光标记。请对(3)中的结果作出进一步解释:_______。 (5)噬菌体M对R菌的入侵,体现了噬菌体的一种生存策略。自然界中很多病毒也有各自的生存策略,这些策略的意义是增大宿主范围,有利于其_______。 【答案】 (1). 寄生 (2). 细胞膜 (3). 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4). 与S菌混合导致R菌对噬菌体M的抗性降低(或“接近丧失”) (5). S菌的受体蛋白T通过小泡转移到R菌,使R菌对噬菌体M的抗性降低(或“使噬菌体M获得了对R菌的侵染能力”) (6). 繁衍 【解析】 【分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噬菌体侵染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1)噬菌体是病毒,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因此可知,噬菌体M与枯草杆菌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噬菌体M能在混杂的多种细菌中特异性识别并侵染S菌,显然是由于噬菌体M能与S菌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T结合,从而实现了特异性侵染过程。 (2)科研人员配制培养基,分别在三个不同培养基中培养S菌、R菌和S+R混合菌。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分和无机盐,因此,除了水和无机盐外,其中还应包括的两类物质是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3)由图示结果可知。噬菌体M侵染S菌导致S菌数目减少,而R菌对噬菌体M有抗性,但是噬菌体M能侵染S+R混合菌,从而导致其数目的减少,且与S菌的减少基本同步,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与S菌混合导致R菌对噬菌体M的抗性降低(或“接近丧失”)。 (4)实验结果显示R菌表面也出现了荧光标记,说明经过与S菌混合培养后,R菌表面也有了与噬菌体M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即R型菌表面有了蛋白T,由此实验结果可推知, S菌的受体蛋白T通过小泡转移到R菌,使R菌对噬菌体M的抗性降低(或“使噬菌体M获得了对R菌的侵染能力”)。 (5)在S+R混合菌的情况下,噬菌体M能对R菌实现入侵,这种生存策略,增大了病毒的宿主范围,有利于其繁衍后代,以便更好适应环境。 【点睛】熟知病毒的特性并掌握病毒的生活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解答实验结果的各种呈现方式,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