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六安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乡土文学是“五四”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 迅、沈从文,到 40 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 80 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 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 派。 ②而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 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 “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 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 亡。 ③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 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 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 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 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④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 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 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 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 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 饰。 ⑤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 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 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 旧和对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⑥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 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佳乡愁,是实 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⑦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 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 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 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作家都创作过乡土文学作品,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B.乡村是乡士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城市化也会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冲击。 C.有些乡土作家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依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D. 伴随着城市人对乡 土的怀旧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 乡土文学定会得到进步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针对“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逐层论证,层次清晰。 B.文章从作家的观念意识和乡土所处时代语境等方面,来论证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C. 文章以沈从文、莫言为例,直接论证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会随着乡土空间的变小而走向衰落。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归纳出乡土文学不会消亡的缘由,并提出乡土文学重焕生机的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乡士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使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 3. 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乃至乡土作家的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都需要较长过程。 C. “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补充或修正。 D.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 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 之路。全国粮食产量从 2012 年的 61223 万吨,提高到 2019 年的 66384 万吨。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 2856 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 24.2 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 470 万亩,扭转了连续 7 年下滑态势。 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摘编自《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人民日报》2020 年 08 月 07 日) 材料二:在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自然条件的极大约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 水平的一半,是俄罗斯的 19;美国的 1/5;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28%,是世界上 13 个 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人口 众多,粮食需求惊人。人口增加、饮食结构改善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加,都使得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 长。如果按照人均每年粮食消费量 400 公斤计算,未来一年至少要保证 6.4 亿吨的粮食需求总量。虽然我 国目前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 97%以上,进口粮食以品种调剂为主,但巨大的消费 量仍然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 13 亿吨,其中大 豆进口量 8551 万吨。因此,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将处于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危机意识一 刻也不容放松。 全球疫情暴发后, 一些粮食出口国立即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确保本国粮食消费。3 月,全球最大的 稻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开始“封国”,世界小麦第一出口国俄罗斯在 7 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 额制”常态化。截至目前,包括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至少 13 个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出口限制 措施。疫情、蝗灾、洪水等因素,必将极大影响粮食生产、储运、加工、交易等各个环节,世界粮食安全 问题日益突出。这对粮食进口国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 (摘编自《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大众日报》 2020 年 08 月 20 日) 材料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 令人痛心!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 3500 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 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浪费粮食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却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粮 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开源节流,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说。 “制止餐饮浪费,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必须认 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 重塑,加快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 (摘编自《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人民日报》2020 年 08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推动粮食安全观念的更新,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举措,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B.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我为主,立足因内,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始终把饭碗牢牢 端在自己手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C. 虽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 97%以上,但伴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成为第一大粮食进口国, 2019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 1.3 亿吨。 D.浪费粮食不只是个人行为,它还会危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年产量的 6%,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介绍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我国粮食产量的现状,可见我国近年粮食生产成果喜人,我们有能力 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B.材料二指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两个因 素使我国处于中长期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 C.通过材料三可知,在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一些人忘记了厉行节约,以消费之名行浪费之实, 这是必须纠正的不良风气。 D.材料三介绍了我国的餐饮浪费问题、危害及应对举措,指出制止餐饮浪费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制 定实施更有力的法律法规。 6.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 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 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 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 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 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再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 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 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 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 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 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萝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 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萝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 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萝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 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 了。他本来要教我们唱歌的,但后来他自己唱不出来了,就突然转过身,走出门去。我们一下子拥出教室, 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 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 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 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 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 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3 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部面的一段经历 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 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小说运用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 起”“背上”动作斩钉截铁,毫无留恋之意。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了,可 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 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 擢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 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 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 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 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 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御史唐介坐 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 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道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 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 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小《中书制集》、《内制集》 五十卷。 (节选自 《宋史·王举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B.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C.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净/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D.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延诤/乃夺宜徽/景灵二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以成绩的高低分为三甲:一甲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B.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 。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 者。 C.友婿,同门女婿之间的称谓,也叫“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者合称。 D.赠,古代朝廷对有功绩的大臣或其先人死后追封官职或荣誉称号,所赠官职通常比其生前官职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王举正以荫入仕,屡获升迁。他先入仕,考中进士后担任过地方知县、馆阁校勘、国史编修官等职,后 经调转又逐渐升至左丞。 B.王举正为人正直,议不避亲。在他任给事中时,他的友婿李徽之被御史台推荐为御史,但他却认为李徽 之不适合此职不予通过。 C. 王举正治理有方,保州平安。他任许州知州时,光化叛军侵扰临近州境,有本州士兵准备响应,他暗中 逮捕并斩杀了罪魁祸首。 D.王举正心系国家,积极进言。他新居在家时就张尧佐重任宣徽史一事共上奏七次,他每次进宫必定再三 委婉劝说治乱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千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译文: (2)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①萧艾:杂草。②鸟尽废良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环境和品性: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 B.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 C.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应顺其自然或许还能走通。 D.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 ”着力表现大自 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 , ”,从而为下文提出赡养祖母终老作铺垫。 (3)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写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鲲之大,“ ”鲲变化 为鹏,振翅奋飞时,“ ”,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王勃的《滕王阁序》 千古,是公认的古代骈文精品。骈文是以骈偶句式为修辞特点的文 体类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其他文体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而且涌现了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 推动了文学文体的___ 。从楚骚到汉赋再到六朝之骈语,不仅是文的骈化,诗也在同步骈化,对永明体 诗歌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永明体讲究四声和对仗,又对唐诗的基本形态——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 影响。 到了唐代,骈文对传奇小说的产生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唐初出现了全用骈体写成的文言传奇小说《游 仙窟》。到了元代,作为一代文学代表的戏曲的唱词也大量采用了骈偶句,骈偶句在明清戏剧里已被运用 得 ,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多采用骈体句式,___ , 在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上具有很大的 优势。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流传 演进 炉火纯青 整齐简洁 B.留传 演进 登峰造极 简明扼要 C.留传 演变 登峰造极 整齐简洁 D.流传 演变 炉火纯青 简明扼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对其他文体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而且涌现了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 B.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其他文体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而且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C.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且对其他文体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 D.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涌现了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而且对其他文体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 天可真凉了——” B.“神舟”飞船内,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为了避免闹出什么乱子,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① ,人耕地面积更小。按道理农 民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可是,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 也就低,自然就会造成耕地荒芜、浪费。因此,③ ,使农业生产有一定回报,这样 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5 分) 2020 年 8 月 26 日,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领雁”AG50 轻型运动飞机在湖北荆门进行首次试飞。上午 8 时 38 分,AG50 犹如一只领航的大雁, 迎风而上,振臂高飞,轻盈翱翔。在经过 12 分钟平稳飞行后安全着 陆,首飞取得圆满成功。AG50 飞机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失速速度低,并标配整机降落伞,有效提高人机 安全性;采用低成本复合材料机体、自主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全机推拉钢索操纵系统,使用普通汽车用 油的 ROTAX912 发动机,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超大的座舱空间、便捷的侧杆操纵、 “红靖蜓”内饰、运动座椅,使飞机具有良好的驾乘舒适性。 答: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他小时候就展示出超常的绘画才华,又拜大画家沈周为师,学习勤奋刻苦, 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赞誉。唐伯虎渐渐地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沈周看在眼里。一次吃饭,沈 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开窗户时,才发现自己用手开的窗户竞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唐伯虎非 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画技大成。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唐伯虎和沈周二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 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六安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B [解析] A 项,“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错,原文第 1 段末句是说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C 项,“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错,而是“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 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D 项,“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错,信息来自原文第 5 段“不意味着 乡土文学就一定 会走向衰落...而长久地存在下去”。“不一定走向衰落”“长久地存在下去”与“会一定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表意不同。 2. C [解析]直接论证的是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 观念意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3. A [解析]强加关系,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只是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 获最丰的领域的一种表现。 4. C [解析]“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 97%以上”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我国目前三大口粮大米、 小 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 97%以上”。 5. B [解析]我国处于中长期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的原因除了 B 项中所提到的两点外,还因为我国人口众多、 粮食需求惊人。 6.①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将处于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②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进口不确定 性增加;③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现状。(每点 2 分,三点 6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酌情给分) 7. C (“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曲解文意,这两个动作,有不舍之意,但又无可奈何。 故选 C。) 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 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 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 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9.①情节上,三十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上,表现 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③主题上,表现了尊师 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解析]可以从小说几个核心要素的角度考虑。首先,从情节上,三十年后重逢,学生“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 出一张丝片来”, 这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让小说情节更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写“我 “在蒋老师的影响下回到母校当老师,并且保留了老师的做法,表明蒋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从主题方 面,“我” 见到老师给老师一张丝 片和老师最后流泪,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美好主题。 10. B [解析]由特殊句式“张尧佐庸人”为判断句,以及“张尧佐日领四使”, 而非传主王举正“一日领四 使”,可知,A、D 错误,“不报”是“得不到回复”之意,所以,举正因留班廷诤”才更加合乎传主的刚正 性格。所以答案为 B。 11. A [解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 之称。故“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错误。 12. D [解析]“他每次进宫必定再三委婉劝说治乱之事”错误。原文是“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 谕”,意思是他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朝治乱之时,必定再三委婉劝说。 13. (1) (王举正) 入宫谢恩以后,仁宗说:“你不在意升官,从未因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恬”、“干”、“不次”各 1 分,句意通畅 2 分,共 5 分) (2)御史唐介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官到春州,王举正竭力为他进言,唐介才能够调任到英州。(“坐”、“言事”、 “徙”各 1 分,句意通畅 2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敦厚稳重而沉默寡言。因父亲的恩荫补为秘书校书郎。考中进士后,授予 伊阙知县之职,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 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次升职为尚书度支员外 郎、在集贤院当值,编修《三朝宝训》,同时编修起居注,被提拔为知制诰。授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 王举正)入宫谢恩以后,仁宗说:“你不在意升官,从未因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升为给 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为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的连襟,(王举正)认为他不适合而不予通过。李徽 之争辩说:“王举正妻子蛮横,他不能约束,如何谋划国事?”欧阳修等也议论他懦弱寡言,不能担任大事, 王举正也自行请求离京,于是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 扰邻近州境,而本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 中逮捕罪魁祸首并斩杀。(王举正)调任应天府知 府,逐渐升迁为左丞。皇祜初年,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因为皇妃的关系,一天之内 被任命为四个地方的转运使,使贤士大无法获得鼓励。”“没有得到回复,王举正于是留在班列当廷谏诤。 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是镇守边境多年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知 州。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鼓励呢?而且转运 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 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御史唐介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官到春州, 王举正竭力为他进言,唐介才能够调任到英州。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转运使。( 王举正)闲居 在家里总共七次上了奏疏。等到狄青为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极力争辩 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责。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争之职的根本,派人到他府第赏赐白金三百两, 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入朝兼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朝治乱之时,必定再 三委婉劝说。以太子少傅退休。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赏赐黄金百两。(王举正)文章典雅纯厚 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 《内制集》五十卷。 14. C [解析]“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理解错误。原诗中说 的是,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隐居之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通。 15.①表达出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 ②表达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 ③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6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16.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3)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17. A[解析]流传,在时间、空间传播开来。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 演进,演变发展,一般强调的是某种具 体事物在发展变化的正向作用,指的是事物在长久发展变化向好的 方向推进演变。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功夫达到了异常纯熟的境界。登峰 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简明扼要,抓住要点,简单明了。整齐简洁,形式齐整、干 净、简练 l8. C[解析] 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后面内容要调换;二是两处语序不当,“在中国 文学史上”应在“不仅”前面“大量”应放在“脍炙人口”前面。 19. B [解析]文中和 B 项的破折号都是概念的具体说明。A 项是声音延长,C 项是内容转换,D 项是补充说 明。 20. ①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 ②耕地浪费的现象严重 ③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 21. 参考答案: 2020 年 8 月 26 日,“领雁”AGS0 轻型运动飞机首飞成功,它具有安全、经济、舒适的优点。 四、作文(60 分) 2. 写作提示这是历史故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次作文命题直击高考,仿照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作 文出题,同时也紧扣教材必修五表达交流专题一《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立意分析 唐伯虎角度: 一向谦虚的唐伯虎因为沈周的称赞而自满,得出: 要正确面对别人的称赞,人不能自满,谦虚是促进学习的正确态度,骄傲自满阻碍进步等等。 唐伯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得出: 懂得自省,懂得自察,自我纠错,自我认知能力也很重要,等等。 沈周角度: 沈周不是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画窗让唐伯虎认识到自己画艺的不足,得出: 教育需要艺术,不直接说教效果更好,让学生自我认知,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