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
www.ks5u.com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选C。“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 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突破 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 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 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1) 突破 A.等高线的判读 B.经纬网的判读 C.气候类型判读 D.洋流性质判读 2.(2) 突破 A.一因多果 B.一因一果 C.多因多果 D.多因一果 答案:1.A 2.(1)AB (2)D 突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一般分三步分析某区域的环境要素与总体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 ( ) ①流水作用 ②冰川作用 ③风力作用 ④地面蒸发 ⑤水汽输送 ⑥地面径流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⑥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 B.植被覆盖率增大 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 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可判断风力作用增强,气候变干,地面蒸发量增加;水汽输送量减少,地面径流减少,流水作用减弱。第2题,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植被覆盖率减少;气候的日、年较差增大;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加固训练】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选D。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该岛大量生存这种植物,反映出该岛气候干旱、炎热等特征。 能力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1)选A,(2)选D,(3)选C。第(1)题,耕地减少,洼地转变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是由于气温升高造成的。第(2)题,该地区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此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冻土融化造成的。降水和积雪在近年来变化不大,不会是洪水暴涨;耕地减少,与湿地变化无关;地面沉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会造成湿地面积增加。第(3)题,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洼地原来主要是草地,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故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 2.(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第(1)题,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 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流域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第(2)题,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并且也说明了里海成为湖泊的过程: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导致山脉隆起和地中海萎缩,促使里海与海洋完全分离,成为湖泊。因此推断,如果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1) 突破1 A.气候要素 B.全球变暖 C.植被变化 D.土壤变化 1.(2) 突破2 A.区域环境特征 B.自然要素变化 C.人类活动影响 D.看降水强度法 1.(3) 突破1 A.气温影响植被 B.水文影响植被 C.降水影响土壤 D.植被影响土壤 2.(1) 突破1 A.地质地貌的变化 B.地貌对水文影响 C.地貌对气候影响 D.地貌对生物影响 2.(2) 突破2 A.空间要素分布 B.空间要素差异 C.时间变化推导 D.时间分布差异 答案:1.(1)B (2)AB (3)B 2.(1)ABC (2)C 突破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和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突破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020·广州模拟)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气候的演变,其中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 ( ) A.物理风化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2.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现反映了气候 ( ) A.变干 B.变湿 C.变冷 D.变暖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根据材料“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说明其地貌的形成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且根据材料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析,降水稀少,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作用较弱。第2题,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湖泊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图示水上雅丹地貌说明湖泊水域面积增大,冰雪融水量增大,应为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融雪量增大,湖泊水域面积增大。 【加固训练】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1)选A,(2)选D,(3)选D。第(1)题,从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物量有所提高,植株密度有所改变,植被分布并未改变。第(2)题,从表中地下生物量的数据分布可知,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此消彼长。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量减少,草本植物量明显增加, 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