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福鼎四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三生物 一、 选择题 1.水稻叶肉细胞与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具有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水稻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但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D正确,A、B、C错误。 2.研究发现,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pH分别为2和8,两种酶存在此差异的原因不可能是 A.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B. 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C. 氨基酸的结合方式不同 D.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有关。 【详解】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pH不同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不同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有关;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相同都是脱水缩合反应。故C符合题意,ABD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考生对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不属于糖类功能的是 A.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B. 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参与细胞膜的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掌握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结构、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A正确; B、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错误; D、细胞膜的成分是脂质、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D正确。 故选C。 4.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则E表示 A. 酶增加的活化能 B. 酶降低的活化能 C. 酶催化反应释放的能量 D. 酶催化反应需要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由此可以看出酶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度。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E是无酶催化时化学反应需要的能量与有酶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能量之差,即酶降低的活化能。 故选B。 5.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B. 生物膜只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C. 生物膜均为选择透过性膜 D. 生物膜为激素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答案】C 【解析】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统称,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构成,因其成分相近,结构相似,统称“生物膜”,而非生物体内所有膜,A错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B错误;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即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C正确;生物膜为多种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名师点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组成: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6.下列各项中,会显著降低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的是 A. 细胞内ATP不足 B. 细胞外药物影响膜蛋白结构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上升 D. 细胞内O2浓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详解】A、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则细胞内ATP不足不会影响协助扩散的速率,A错误;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则细胞外药物影响膜蛋白结构会降低协助扩散的速率,B正确;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上升,则加快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C错误; D、细胞内O2浓度下降影响有氧呼吸的速率,进而ATP合成量减少,但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D 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变的过程中( ) A. 速率是稳定不变的 B. 都有水的产生 C. 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D. 反应的部位都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TP与ADP相互转变需要酶,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影响,则速率不是稳定不变;故A错误;ATP水解需要消耗水,ATP合成有水的产生;故B错误;ATP合成需要合成酶,水解需要水解酶;故C正确;ATP水解发生在所有需能部位,ATP合成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故D错误。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名师点睛】ATP和ADP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8.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 荔枝在无O2、干燥、零下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 马拉松运动时,运动员主要是从无氧呼吸中获得能量 D. 高等生物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因为水稻特殊的结构能使其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故A错误; B、荔枝在低氧、一定湿度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下,可延长保鲜时间,无氧、干燥和零下低温都不利于荔枝的保鲜,故B错误; C、马拉松运动时,运动员主要从有氧呼吸中获取能量,故C错误; D、高等生物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利于其适应低氧的不良环境,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9. 在真核细胞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是利用CO2和H2O合成有机物的场所 B. 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C.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主要场所 D. 高尔基体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消化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能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A正确;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B错误;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C错误;高尔基体和分泌蛋白形成相关,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0.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l、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然后在1~4号试管中滴加适量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实验现象是 A. l、4号试管内依次呈无色和砖红色 B. 2、6号试管内依次呈砖红色和紫色 C. 2、4、6号试管内都呈紫色 D. 1、3、5号试管内都呈蓝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芽的小麦种子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为还原糖。据题意判断,1、3号管无还原糖和淀粉酶,呈斐林试剂的蓝色;2管高温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为还原糖,呈斐林试剂的蓝色,4号管有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5管无还原糖和淀粉酶,呈双缩脲试剂的蓝色;6管有还原糖和淀粉酶,淀粉酶在高温变性,还含有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合物检测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11. 下列有关细胞内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骨骼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B. 水参与许多生化反应过程 C. 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都可以生成水 D. 癌细胞中自由水比值下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骨骼肌细胞中含量约为76% ,所以含量最高;水参与许多生化反应过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以水为原料,也产生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水,也产生水,核糖体上可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所以能生成水;癌细胞能持续有丝分裂,代谢旺盛,因此自由水的含量较正常细胞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水分的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如图表示据图分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离子为( ) A. K+和Cl﹣ B. Na+和Mg2+ C. Na+和Cl﹣ D. K+和Mg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Na+和Cl﹣进入细胞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动力是浓度差,则运输方式可能是被动运输;K+和Mg2+进入细胞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能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解: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而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 1、Na+和Cl﹣进入细胞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动力是浓度差,则运输方式可能是被动运输. 2、K+和Mg2+进入细胞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能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D.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13.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都由活细胞产生并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B. 低温或高温都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降低酶活性 C. 酶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D.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酶的种类都相同但数量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酶可以在细胞外作用,如消化酶,故A错。高温会破坏酶空间结构,低温不会,故B错。酶为生物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故C正确。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同,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4.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小 B. 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应快速重复几次 C. 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CO2 D. 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制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由于失水浓度变大,渗透压逐渐变大,故A错。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应等滤液风干后再重复划几次,故B错。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用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故C错。健那绿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15. 下列实验全过程无需保持细胞活性的有 A.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 B.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必须先用15%的盐酸对细胞进行解离,从而使细胞失去活性;故选B。其他的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观察。故选:B。 16. 如图为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下列物质的变化趋势与作用光谱基本一致的是( ) A. 叶绿体色素含量 B. 叶绿素含量 C. 呼吸作用量 D. 有机物的生成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中:叶绿素a的吸收值有两个波峰,主要集中于红光和蓝紫光区;总吸收光谱是指叶绿体中色素总吸收值;作用光谱的变化趋势与总吸收光谱非常相似,说明色素吸收的光均可用于光合作用。 【详解】 题干中提出“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即该作用光谱与光质有关,而不同光质下色素吸收光能的量不同,因此光合作用强度不同,产生的有机物的量也会有所不同。故选:D。 17. 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的是 A. 所有基因都在胚胎发育期间同时得以表达 B. 所有的细胞都有部分相同的基因处于表达状态 C. 所有细胞都只有部分遗传信息得以表达 D. 不同的细胞群,可表达的基因可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不断增多。生物体通过细胞分化,细胞之间逐渐产生了稳定的差异,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没有发生变化,综上分析,A选项符合题意。 18. 如图中,U形管R端装有蛋清溶液,S端内为清水,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向S端加入双缩脲试剂,预计一段时间后 A. S端呈紫色,液面高于R端 B. S端呈蓝色,液面低于R端 C. R端呈蓝色,液面高于S端 D. R端呈紫色,液面低于S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半透膜 ;二是半透膜两侧有物质的量浓度差。 【详解】 依据渗透作用的条件可知:U段蛋清溶液浓度较高,吸水能力较强,R端液面高于S端液面,半透膜的存在使得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X,所以S端溶液呈蓝色(双缩脲试剂的颜色)。故选B。 1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蓝藻细胞利用叶绿体里的藻蓝素和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B. 分解尿素的细菌分泌脲酶的过程与该菌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C.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 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 【答案】D 【解析】 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B错误;生物膜是细胞内的膜结构,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膜结构的统称,如腹膜、结缔组织膜等都不属于生物膜的范畴,C错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其中核孔是核质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所以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D正确。 20.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是因为( ) A. 细胞中含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器 B. 酶只有在细胞内才能发挥催化作用 C. 细菌只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D. 所有生物只有依赖细胞才能完成生殖和发育 【答案】D 【解析】 A.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错误。 B.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催化作用;错误。 C.病毒只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活动;错误。 D.所有生物只有依赖细胞才能完成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桥梁;正确。 21. 图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植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三个图为同一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则1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大 B. 同一细胞在经历a→b→c 的变化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高,吸水能力越来越强 C. 若三个图为不同细胞在同一外界溶液下的最终状态,则c细胞液的初始浓度最大 D.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应先找到a所在的分生区 【答案】B 【解析】 同一细胞经历a→b→c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说明细胞在失水,而且细胞失去的 水越来越多,因此细胞液中的浓度越来越高,故吸收水的能力越来越强,B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细胞质壁分离原理: 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2.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磷脂和蛋白质是高尔基体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B. 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C. 溶酶体对自身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 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具有双层膜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包括高尔基体膜在 内的各种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A正确;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B正确;溶酶体对自身衰老、损坏的细胞结构也具有分解作用,C错误;线粒体是既具有核酸又具有双层膜的结构,D正确。 【名师点睛】 (1)细胞内滑面型内质网与糖类和脂质的形成有关,粗面型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有关。 (2)溶酶体内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既能分解自身衰老、损坏的细胞结构,也能清除外来的异物。 (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既具有核酸又具有双层膜的结构,也是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两种细胞器,还是两种能半自主遗传的细胞器。 2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不会( ) A. 发生水解 B. 发生突变 C. 进行转录 D. 进行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DNA分子的水解,A错误; B、有丝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正确; D、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核中进行DNA分子的复制,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4.下列措施中,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细胞呼吸的是 A. 种子晒干后保存 B. 水稻的合理密植 C. 水果的低温保鲜 D. 作物的中耕松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代谢和自由水的关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种子晒干后,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呼吸减弱,A错误; B、水稻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细胞呼吸,而是提高光能利用率,B错误; C、水果低温保鲜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细胞呼吸速率,C错误; D、作为中耕松土主要目是促进植物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25.细胞分化是 A. 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 B. 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C. mRNA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细胞内遗传物质定向改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详解】A、细胞有丝分裂结果是使细胞数量增加,A错误; B、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都多细胞生物体个体发育的基础,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26.下列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设计的实验中,所用试剂、主要仪器及预测结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主要仪器 预测结果 A 研究细胞膜组成成分 蒸馏水、差速离心机 获取纯净的细胞膜 B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光学显微镜 观察到蓝绿色线粒体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盐酸、光学显微镜 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D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 0.3g/mL蔗糖溶液、光学显微镜 可观察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实验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识记实验中所用材料、试剂与颜色反应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研究细胞膜组成成实验材料要选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含有完成的细胞核不能用于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实验材料,A错误; B、人口腔上皮细胞含有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液染色,线粒体为蓝绿色,细胞质基质接近无色,可以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B正确; C、口腔上皮细胞含有DNA和RNA,可被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使得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C错误; D、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和液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B。 27.以下结构或部位中不能产生ATP的是 ( ) A. 线粒体的基质 B. 线粒体的内膜 C. 叶绿体的基质 D.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 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详解】A、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够产生ATP,A错误; 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能产生大量的ATP,B错误; C、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要消耗ATP,C正确; D、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能产生ATP,D错误. 故选:C。 28. 下列关于实验的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无关变量 B.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重铬酸钾溶液是因变量 C.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因变量 D. 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液泡体积的变化是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实验归纳:探究性或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原理”的描述 (1)理论依据句式: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2)操作依据句式:自变量的操作情况,因变量的观测指标。 应用提示:①实验原理可以明确实验操作步骤,分清是生化实验类型还是生理实验类型。②实验原理中“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可作为实验结果的参考。③若需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套用实验原理即可。 【详解】 在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中,二氧化碳浓度是自变量,其它的都是无关变量如光照强度和温度,故A正确。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因为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鉴定出现灰绿色,故B错误。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温度是自变量,故C错误。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是通过液泡体积的变化来观察的,所以其是因变量,故D错误。故选:A。 29.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质基质由细胞质和细胞器组成 B.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核酸的合成与运输有关 D. 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识记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详解】A、细胞质由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组成,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内质网与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合成有关,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核糖核酸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与内质网无关,C错误; D、人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它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与高尔基体无关,D错误。 故选B。 3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 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 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D. 致癌因子通过诱导基因突变而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逐渐降低,但没有丧失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稳定性差异,A错误; B、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正确; C、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C正确; D、致癌因子通过诱导基因突变而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图为某一动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③⑤分别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均有二个染色体组 B. ②④⑥为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C. ④为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 D. ⑥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③⑤分别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其中③有二个染色体组,⑤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 B、②④⑥为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其中②④均有同源染色体,而⑥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根据④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32. 下列叙述中,与减数分裂有关而与有丝分裂无关的是( ) A. 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 B. 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 C.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D.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 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故A错误。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突变但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有,故B错误。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有丝分裂不会发生,故C正确。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存在,故D错误。 33. 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种群密度相同 B. A瓶中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除去CO2 C. E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于C瓶 D. 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验C、E两瓶中是否含有酒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否通入空气,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种群密度相同,这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A正确; B、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CO2,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多于无氧呼吸,则E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于C瓶,C正确; D、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在B、D两瓶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观察颜色是否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来检测是否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D. 34.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一致的是( ) A.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磷脂组成的 B. 桑格和尼克森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C.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 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熟知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发展历程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35.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H218O和C18O2作对比研究光合作用的产物O2的来源 B.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时发现其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 C. 用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为CO2→C3→C5→(CH2O) D. 用极细的光束处理黑暗中的水绵证明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分别用H218O和C18O2作对照研究光合作用的产物O2完全来自于水,A正确; B、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时发现其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B错误; C、用14CO2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C错误; D、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细菌处理黑暗中的水绵证明在叶绿体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考查学生的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 二、填空题 36.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请回答: (1)该曲线的AB段表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温度升高10℃重复实验,则图中A点的位置将__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因为__________。 (3)如果从乙点开始,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中绘出变化曲线)?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_____。 (4)如果要验证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淀粉浓度对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取多个测试装置,分别往各个测试装置中如入等量的酶和_______________,测定其反应速率。 【答案】 (1). 反应速率加快 (2). 下移 (3). 曲线反映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 (4). 酶浓度增加且反应物充足,反应速率加快 (5). 一定浓度梯度的等量淀粉溶液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 【详解】(1)由图知,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2)该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A点温度升高10℃,就会超过酶的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图中A点的位置将下移。 (3)C点可能是酶的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由于酶浓度增加且反应物充足,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曲线图如下:。 (4)如果要验证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淀粉浓度对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取多个测试装置,分别往各个测试装置中如入等量的酶和一定浓度梯度的等量淀粉溶液,测定其反应速率。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察学生对酶的特性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审题是关键。 37.盐藻是生活在海水中的绿藻。某研究小组以盐藻为材料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提供的试剂有:0.62mo1/L NaCl溶液(近似海水盐度)、2.0mol/L NaCI溶液、3.0mol/L NaCl溶液、CO2缓冲液。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如图所示装置3套,分成甲、乙、丙三组,处理如下表所示: 组别 C烧杯 D烧杯 甲组 一定量的盐藻+0.62mol/L NaCl溶液100mL 30mL CO2缓冲液 乙组 等量的盐藻+2.0mol/L NaCl溶液100mL ① 丙组 等量的盐藻+3.0mol/L NaCl溶液l00mL ② 第二步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三步记录有色液滴移动的情况,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 (2)溶液①是_________。若乙组由于瓶内气压升高使得有色液滴右移,则瓶内气压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 (3)若甲、乙、丙三组有色液滴右移的刻度读数为:甲>乙>丙,则说明__________。 (4)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其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若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C3化合物含量将________。请写出在类囊体薄膜上与能量转化有关的反应式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对盐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 30mlCO2缓冲液 (3). 盐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升高,液滴右移 (4). 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说明NaCl溶液浓度对盐藻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NaCl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弱 (5). CO2的固定 (6). C3的还原 (7). 升高 (8). 【解析】 【分析】 1、CO2缓冲液能够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气体量变化为氧气量的变化。 2、分析装置和表格:C烧杯中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以看出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对盐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由于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所以D烧杯中的物质都是30mLCO2缓冲液。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对盐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溶液①是30mlCO2缓冲液。若乙组由于瓶内气压升高使得有色液滴右移,则瓶内气压升高的原因是盐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升高,液滴右移。 (3)若甲、乙、丙三组有色液滴右移的刻度读数为:甲>乙>丙,则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说明NaCl溶液浓度对盐藻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NaCl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弱。 (4)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其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物[H]和ATP的量会突然减少,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消耗的三碳化合物减少,剩余的增多,所以短时间内C3化合物含量将升高。光合作用的的总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探究实验的设计、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8.如图1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可用_____进行染色。 (2)甲图细胞正处于中期,若继续分裂将进入后期,请在答题卡坐标图2中,画出中期和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_____ (3)乙图细胞名称为_____,若继续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组成为_____。 (4)若乙图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B的异常精子,原因是_____。 【答案】 (1). 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2). (3). 初级精母细胞 (4). AB、aB、Ab、ab (5).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移向同一极或不分离) 【解析】 【详解】(1)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染液、龙胆紫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成深色。 (2)甲图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若继续分裂将进入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组的数目加倍,如图所示:。 (3)该生物雄性个体,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该若继续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组成为AB、aB、Ab、ab。 (4)若乙图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B的异常精子,其中BB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因此其形成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移向同一极或不分离)。 39.血液在保存过程中,红细胞的代谢能力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测定任氏血中葡萄糖含量,并通过其变化情况来反映人成熟红细胞的代谢能力。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从人的血液中分离得到成熟红细胞,加入含有葡萄糖的任氏液,混合成为任氏血,测定任氏血中初始葡萄糖含量。 步骤二:将任氏血灌入血袋,在适宜条件下保存。 步骤三:5小时后,测定任氏血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处理相关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成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熟红细胞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葡萄糖。成熟红细胞主要通过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的途径获得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步骤中起对照作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步骤二血袋中加入适量的ATP,成熟红细胞吸收ATP后,葡萄糖消耗量___________(填“下降”“上升”或“不变”)。 【答案】(1)运输(携带)氧(氧气、O2) (2)协助扩散 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含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测定初始葡萄糖含量 (步骤一测定葡萄糖含量/测定初始和 5 小时后葡萄糖含量/步骤一和步骤三测定葡萄 糖含量) (只定测定 5 小时葡萄糖含量不给分) (4)下降 【解析】 试题分析:(1)成熟的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 (2)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成熟红细胞主要通过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的途径获得能量,是因为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且无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所以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3)起对照操作的是步骤一中测定起始的葡萄糖含量。 (4)吸收了ATP,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也是为了产生ATP,所以此时需要的葡萄糖较少,消耗量会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40.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试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_______法或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而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病菌对抗生素B_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应选用抗生素_______。 【答案】 (1). 平板划线法 (2). 稀释涂布平板法 (3). 涂布 (4). 敏感 (5). 不敏感 (6). 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较A的弱 (7). 耐药菌 (8). A 【解析】 【分析】 (1)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2)根据材料分析,透明圈的出现,说明该菌不能生长。 【详解】(1)从样本中分离菌落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使其“均匀生长”的方法是用涂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适宜温度培养。 (3)在抗药性检验过程中,如果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的圆圈,说明此种抗生素可抑制该细菌;透明圈的大小表示着此种抗生素抗菌的强弱.将分别含有A、B、C三种抗生素的滤纸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耐药菌。 (4)根据(3)的分析,实验结果抗生素A对该致病菌的作用最好。 【点睛】关键: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可以抑制生长、繁殖或杀死细菌等致病菌的一类物质,含A的滤纸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有抗生素A的地方该致病菌受到抑制;B的周围没有透明圈说明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通过C的透明圈要比A的透明圈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A的弱;D出现了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D敏感,但是在透明圈上出现一个菌落,又排除杂菌污染,判断此菌落的微生物对抗生素D产生了耐药性。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41.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含有lacZ基因,其编码的产物β-半乳糖苷酶在X-gal和IPTG同时存在时,可以产生蓝色沉淀,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呈现白色。下图为利用该质粒进行的转基因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切割目的基因时用到________种限制酶,而切割质粒时用到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_。 (2)在基因工程的“四步曲”中,_________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________的阶段没有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3)图中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其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是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在培养基中加入X-gal和IPTG的目的是___________;结合题干信息,菌落①②③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EcoRⅠ (3).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5). 大肠杆菌 (6). 繁殖快,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易培养等 (7). 筛选 (8). 蓝色 (9). 蓝色 (10). 白色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分别是: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由图可知,处理目的基因时用到了EcoRⅠ和SmaⅠ两种限制酶,而切割质粒时用到的限制酶是EcoRⅠ;图中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切割目的基因时用到了2种限制酶,切割质粒的限制酶是EcoRⅠ。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据图分析可知,该过程中的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具有繁殖快,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易培养等优点。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加入X-gal和IPTG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因此加入X-gal和IPTG的目的就是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在同时具有X-gal和IPTG的培养基中,如果大肠杆菌中导入了完整的基因lacZ,则该基因就可以控制合成β-半乳糖苷酶,菌落就应该呈现蓝色,否则菌落呈现白色,因此菌落①和②均呈现蓝色,而菌落③呈现白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