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彻底水解都产生葡萄糖 B. ATP、DNA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含有同一种单糖分子 C. 单体脱水缩合形成多聚体是细胞生命大分子构建的基本模式 D. ATP的水解与细胞中诸多吸能反应相伴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形成。ATP和DNA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A”代表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详解】A.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彻底水解都产生葡萄糖,A正确; B.ATP、D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TP含有的单糖分子是核糖,DNA含有的单糖分子是脱氧核糖,B错误; C.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单体脱水缩合形成多聚体是细胞生命大分子构建的基本模式,C正确; D.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换言之,ATP的水解与细胞中诸多吸能反应相伴发生,D正确。 故选B。 2.下图为细胞中三种常见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可表示RNA分子的是 A. 图1 B. 图2 C. 图3 D. 图1和图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为21种;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各为4种;组成多糖(包括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等)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为1种。分析题图:图1所示的生物大分子由7种不同的基本单位构成,图2所示的生物大分子由4种不同的基本单位构成,图3所示的生物大分子由1种基本单位构成。 【详解】图1表示由7种不同的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些不同的基本单位只能表示不同的氨基酸,因此图1可能表示蛋白质或多肽;图2是由4种不同的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且为单链,因此这4种基本单位可表示四种核糖核苷酸,图2可以表示RNA;图3所示为由1种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因此该种基本单位表示葡萄糖,图3表示多糖。综上所述,B正确,A、C、D均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准图示中的隐含信息:“不同的几何图形表示不同的基本单位,图1、2、3所示的三种生物大分子所含有的基本单位的种类”,再依据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知识,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图是某叶肉细胞内的细胞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均为半自主细胞器,可合成自身所需全部蛋白质 B. 甲、乙均能产生ATP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C. 乙的类囊体腔中产生的O2被甲利用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 D. 甲、乙分别是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必须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为线粒体,乙是叶绿体。 【详解】A.[甲]线粒体、[乙]叶绿体均为半自主细胞器,组成二者的蛋白质,绝大多数是由核DNA编码并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运送到甲、乙各自的功能位点上,A 错误; B.在[甲]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可用于除C3的还原之外的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在[乙]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B错误; C.[乙]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产生的O2被[甲]线粒体利用,需穿过类囊体薄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线粒体的外膜与内膜,共计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C错误; D.[甲]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乙]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人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分子均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 酶是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 胰蛋白酶常用于动物细胞培养中使组织细胞分散 D. 保存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7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酶适宜在低温(0~4℃)下保存。 【详解】A.酶分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所有的蛋白质均含有C、H、O、N四种元素,但不一定含有P元素,RNA分子含有C、H、O、N、P五种元素,A错误;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常用于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C正确; D.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所以唾液淀粉酶适宜在低温(0~4℃)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5.将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Mg2+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Mg2+相对吸收量/% 空气 20 100 氮气 20 10 空气 4 26 A. 该植物幼根对Mg2+的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 B. 20℃是该植物幼根吸收Mg2+的最适温度 C. 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吸收Mg2+不消耗ATP D.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Mg2+的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中信息:温度相同的两组,自变量为氧含量,因变量为Mg2+相对吸收量。培养瓶中气体均为空气的两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Mg2+相对吸收量。 【详解】A.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氮气培养瓶中Mg2+离子相对吸收量较空气培养瓶中Mg2+离子相对吸收量小,说明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Mg2+离子需要消耗ATP,其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同是空气培养瓶,20℃时Mg2+离子相对吸收量较4℃时的Mg2+离子相对吸收量大,但因缺乏温度高于20℃的实验组,所以不能说明20℃是该植物幼根吸收Mg2+的最适温度,B错误;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吸收Mg2+也消耗ATP,只不过是该植物幼根细胞呼吸强度弱,产生的ATP少,因此Mg2+离子相对吸收量少,C错误; D.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Mg2+的吸收,D正确。 故选D。 6.人体胰腺中胰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到小肠中,在肠激活酶的作用下,胰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胰蛋白酶,同时胰蛋白酶本身又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蛋白酶原通过主动运输分泌到小肠中 B. 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后空间结构未发生改变 C.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D. 人体只有胰腺细胞含有胰蛋白酶原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文描述可知: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胰蛋白酶原在肠激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胰蛋白酶的过程中发生了空间结构的改变。(2)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3)人体内的所有组织细胞都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再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的,它们含有一套与受精卵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因此基因组成也完全相同。 【详解】A.胰蛋白酶原属于分泌蛋白,以胞吐方式分泌到小肠中,A错误; B.在肠激活酶的作用下,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后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B错误; C.在肠激活酶的作用下,胰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胰蛋白酶,同时胰蛋白酶本身又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可见,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D.除了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人体内包括胰腺细胞在内的其他体细胞都含有胰蛋白酶原基因,D错误。 故选C。 7.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下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蜜蜂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的组成 B. 雄蜂为单倍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 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不加倍 D. 工蜂无法与雄蜂交尾,不能形成受精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均为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蜂王的一半,为单倍体,故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组的倍数决定的。 【详解】A.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者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其体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说明蜜蜂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染色体组的倍数,A错误; B.雄蜂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因此雄蜂为单倍体,但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 C.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染色体复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也会暂时加倍,C错误; D.工蜂没有生育能力,无法与雄蜂交尾,不能形成受精卵,D正确。 故选D。 8.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如果某地区条件优越,没有自然选择。经调查该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9。该地区深色囊鼠中杂合子比例为 A. 18% B. 19% C. 81% D. 95%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③假设等位基因为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 【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9,则囊鼠浅色(dd)表现型频率为1-0.19=0.81,因此d的基因频率=0.9,D的基因频率=1-0.9=0.1,进而推知:该地区基因型为Dd的囊鼠占2×0.1×0.9=0.18,基因型为DD的囊鼠占0.1×0.1=0.01。可见,该地区深色囊鼠中杂合子比例为0.18÷(0.18+0.01)≈95%。 故选D。 9.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2、3为核基因的表达过程,可同时进行 B. 参与过程3的RNA有三种,均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C. 若过程3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可能由于一条mRNA上有多个起始密码子 D. 过程1主要发生在细胞核,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过程1为DNA复制,过程2表示转录,过程3为翻译。 【详解】A.图中过程2表示转录,过程3为翻译,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因此2、3为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但不能同时进行,A错误; B.过程3为翻译,参与过程3的RNA有三种,即rRNA、tRNA、mRNA,其中mRNA上的组成密码子的3个碱基能够与相应的tRNA上的组成反密码子的3个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 C.翻译是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开始的,若过程3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则可能由于一条mRNA上有多个起始密码子,C正确; D.过程1表示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D错误。 故选C。 10.果蝇缺失一条Ⅳ号常染色体仍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如果两条均缺失则不能存活。眼色性状中红眼对白眼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两只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雌(为杂合子)、红眼雄果蝇杂交,则F1中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雄果蝇占 A. 1/3 B. l/4 C. 1/12 D. 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雌(为杂合子)果蝇的基因型及其相关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WXw+Ⅳ,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相关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WY+Ⅳ。 【详解】依题意可知,亲本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其相关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WXw+Ⅳ,产生4种比值相等的卵细胞:XW+Ⅳ、Xw+Ⅳ、XW、Xw。亲本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相关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WY+Ⅳ,产生4种比值相等的精子:XW+Ⅳ、Y+Ⅳ、XW、Y。二者杂交所得F1见下表: XW+Ⅳ Xw+Ⅳ XW Xw XW+Ⅳ XWXW+Ⅳ+Ⅳ(红眼♀) XWXw+Ⅳ+Ⅳ(红眼♀) XWXW+Ⅳ(红眼♀) XWXw+Ⅳ(红眼♀) Y+Ⅳ XWY+Ⅳ+Ⅳ(红眼♂) XwY+Ⅳ+Ⅳ(白眼♂) XWY+Ⅳ(红眼♂) XwY+Ⅳ(白眼♂) XW XWXW+Ⅳ(红眼♀) XWXw+Ⅳ(红眼♀) XWXW(死亡) XWXw(死亡) Y XWY+Ⅳ(红眼♂) XwY+Ⅳ(白眼♂) XWY(死亡) XwY(死亡) 统计分析表中信息可知,F1中染色体数正常(XWY+Ⅳ+Ⅳ)的红眼雄果蝇占1/12。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释放CO2增多使呼吸频率加快 B.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加快 C. 下丘脑运动中枢和平衡中枢兴奋性增强 D. 单位时间内细胞中ATP的合成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与H2O,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产生。②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增多,而能量直接由ATP提供。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④体内温度如有升高,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会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详解】A.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释放CO2,A错误; B.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通过神经调节,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散热加快,B错误; C.位于大脑皮层中的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与位于小脑中的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兴奋性增强,C错误; D.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ATP增多,单位时间内细胞中ATP的合成也增多,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人体血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多数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B. 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升高易导致组织水肿 C.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溶菌酶等成分 D. 动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适量血浆的目的为调节渗透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淋巴细胞有的由骨髓直接产生,有的由淋巴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脾等)产生。前者则直接释放到血液中,后者首先释放到淋巴中再经淋巴循环输送到血液中。②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③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④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早期胚胎培养与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通常需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淸、血浆等天然成分。 【详解】A.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到血液中,因此大多数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A正确; B.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易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 C.血浆中含有葡萄糖和溶菌酶等成分,但不含有血红蛋白,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适量血浆的目的为培养的细胞提供营养,D错误。 故选A。 13.下图为下丘脑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Ⅰ、Ⅱ、Ⅲ中激素Ⅱ的靶细胞种类最多 B. 靶细胞为肌细胞时,激素Ⅰ为胰岛素 C. 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激素Ⅱ含量偏多 D. 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均可导致激素Ⅲ的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激素Ⅰ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激素Ⅱ为甲状腺激素,激素Ⅲ为抗利尿激素。信号刺激→下丘脑→胰岛→激素Ⅰ→靶细胞为血糖调节的途径之一,信号刺激→下丘脑→垂体→激素Ⅱ→靶细胞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信号刺激→下丘脑→垂体→激素Ⅲ→靶细胞为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A.激素Ⅰ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激素Ⅱ为甲状腺激素,激素Ⅲ为抗利尿激素,其中激素Ⅱ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所以激素Ⅱ的靶细胞种类最多,A正确; B.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因此靶细胞为肌细胞时,激素Ⅰ为胰岛素,B正确; C.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原因是,饮食中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所以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激素Ⅱ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偏少,C错误; D.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均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激素Ⅲ所示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C。 14.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AA和KT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效应不同 B. NAA可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 C. KT与NAA对主根生长具有拮抗效应 D. 四组实验必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甲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KT能促进主根生长、抑制单株侧根数的增加;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生长、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乙丁组对比,说明KT对NAA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详解】A.甲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KT能促进主根生长、抑制单株侧根数的增加;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生长、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因此NAA和KT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效应不同,A正确; B.甲组的主根生长度大于乙组,但单株侧根数却小于乙组,因此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可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 C.拮抗效应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具体来讲是:各个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对比四组实验结果可知,一定浓度的NAA单独作用能抑制主根生长,一定浓度的KT单独作用能促进主根生长,但NAA与KT联合使用时,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所以不能说明KT与NAA对主根生长具有拮抗效应,C错误; D.实验温度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所以四组实验必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柱形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处理后的各组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并且将实验组(乙、丙、丁)与对照组(甲)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由此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拮抗效应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5.下列关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叙述,正确的是 A. HI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B. HIV感染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下降 C. 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 D. 发现AIDS患者,必须采取隔离措施,禁止与健康人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其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染,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也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也可以感染脑细胞、巨噬细胞等,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详解】A.HI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A错误; B.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作用,HIV主要侵染T细胞,进而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所以HIV感染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下降,B正确; C.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属于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C错误; D.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也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因此发现AIDS患者,可以不采取隔离措施,也不必禁止与健康人接触,但应防止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染,D错误; 故选B。 16.将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一段时间之后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B. 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CO2吸收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C. 脱落酸(ABA)含量增高,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增强 D. 该植物的生理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细胞液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就越大。外界环境中的CO2是通过气孔被植物吸收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主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详解】A.经干旱处理后,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增大,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A正确; B.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导致叶片细胞吸收CO2减少,暗反应减弱,因此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 C.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减弱,C错误; D.该植物的生理变化是植物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主动适应,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B. 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 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D. 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一定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群落演替主要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详解】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A错误; B.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得以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次生演替,B错误; C.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性个体数目的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C正确; D.在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C。 18.图表示利用铁皮石斛新生营养芽诱导培育出的拟原球茎(简称PLBs),在不同条件下生产生物碱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用于调节渗透压 B. 选取的新生营养芽外植体需灭菌后再诱导培育 C. 黑暗条件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D. 光照条件下PLBs的重量与生物碱含量成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利用铁皮石斛新生营养芽诱导培育出拟原球茎(简称PLBs)的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图示显示:PLBs重量的增加幅度在光照下明显大于在黑暗中,原因可能是光照有利于细胞增殖、叶绿体的形成和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15~50天的时间段内,随培养时间的递增,PLBs重量、生物碱含量均逐渐增多,但在50~60天的时间段内,PLBs重量略有增加,生物碱含量却呈下降趋势。 【详解】A.通常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一方面用于调节渗透压,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营养,A错误; B.选取的新生营养芽外植体需消毒后再诱导培育,B错误; C.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因此黑暗条件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无法进行,C正确; D.光照条件下,在15~50天的时间段内,PLBs重量与生物碱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递增而增加,但在50~60天的时间段内,PLBs重量略有增加,生物碱含量却逐渐下降,说明光照条件下PLBs的重量与生物碱含量不成正相关,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干酵母用蒸馏水活化之后,酵母中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B. 海藻酸钠溶液完全溶化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 C. 包埋材料海藻酸钠与被包埋酵母细胞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D. 固定化细胞通常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活化就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流程是:酵母细胞的活化(称取1g干酵母与10mL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使酵母细胞活化)→配制CaCl2溶液(将0.83g无水CaCl2溶解在150mL蒸馏水中,配制成0.05mol/L的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将0.7g海藻酸钠与10mL水混合,采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式溶化海藻酸钠,当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时,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固定化酵母细胞(用注射器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海藻酸钠和酵母细胞混合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观察凝胶珠形成)。将新制得的固定化酵母凝胶珠用清水反复冲洗,以除去凝胶珠表面的氯化钙。 【详解】A.酵母细胞的活化流程是:称取1g干酵母与10mL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使酵母细胞混合均匀,放置1h左右,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可见,干酵母用蒸馏水活化之后,酵母中的有机物总量并未增加,A错误; B.当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时,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再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混合均匀,B错误; C.包埋材料海藻酸钠与被包埋酵母细胞之间没有化学键,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C错误; D.固定化细胞通常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如分泌蛋白等,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鉴定DNA时,将析出的丝状物与二苯胺试剂混合后进行沸水浴观察颜色变化 B.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无法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C.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叶绿体的实验中,转换高倍镜后应缩小光圈 D. 脂肪鉴定实验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的脂肪颗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的鉴定: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至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2)能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是成熟的植物细胞。(3)高倍显微镜下的视野较低倍显微镜下的暗。(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方法有二:一是向待测的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此方法不能观察到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二是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此方法能观察到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鉴定DNA时,需将析出的丝状物(DNA)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后再与二苯胺试剂混合并进行沸水浴加热,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因此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能够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B错误; C.高倍显微镜下的视野较低倍显微镜下的暗,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叶绿体的实验中,转换高倍镜后应增大光圈,以增加进光量,C错误; D.脂肪鉴定实验,若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则必须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是以390μmol/mol的大气CO2浓度和自然降水条件为对照组(即C390+W0组),分别研究CO2浓度升高至550μmol/mol(即C550+W0组)和降水增加15%(即C390+W15组)对大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得到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升高光反应增强,暗反应也会增强 B. 光照强度为1400μmol∙m-2∙s-1 时,C390+W15组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强于C390+W0组 C. 分析C390+W15组和C550+W0组数据表明适当增加降水可促进大豆光合作用 D. 可以用大豆的CO2固定量、O2释放量等来表示图中大豆的净光合速率 【答案】A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CO2浓度、降水量,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强度)。与纵坐标相交的点表示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强度),与横坐标相交的点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速率。在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纵坐标数值表示净光合速率。 【详解】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升高光反应增强,产生的[H]和ATP逐渐增多,导致暗反应中的C3还原过程加快,因此暗反应也会增强,A正确; B.当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此时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点表示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大于零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能进行,此时曲线的纵坐标数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强度),而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据此分析曲线图可知:光照强度为1400μmol∙m-2∙s-1时,C390+W15组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强于C390+W0组,B正确; C.C390+W15组和C550+W0组存在两个自变量,即CO2浓度和降水量,所以分析C390+W15组和C550+W0组数据不能表明适当增加降水可促进大豆光合作用,C错误; D.可以用大豆的CO2吸收量、O2释放量等来表示图中大豆的净光合速率,D错误。 故选AB。 22.下列关于农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成功率低,成本大 B. 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四倍体母本上结出 C.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个体为纯合子 D. 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方法 人工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常用方法 和过程 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秋水仙素等化学药剂)或作物空间技术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 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 正常植株→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染色体数加倍→人工选育→新品种 目的基因+运载体→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优点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地改良某些品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操作较简单,能较快获得新类型 打破物种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缺点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技术较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 所得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技术难度大。 【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需大量处理材料,因此成功率低,成本大,A正确; B.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在三倍体母本上结出的,B错误; C.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个体为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获得纯合子,C错误; D.通俗地说,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故选AD。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明确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概念、原理、优缺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连续观察7天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计数前需要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 B. 第3到第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 C. 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D. 实验中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每天取样的时间等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2)分析曲线图:0~3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最大而且保持稳定,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5~7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详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计数结果可能会偏小或偏大,A错误; B.第3到第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最大而且保持稳定,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B正确; C.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因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C正确; D.实验中定量取样的时间为无关变量,因此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D正确。 故选BCD。 24.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得到如图所示的两个菌落,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出现了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基中的淀粉也可为微生物提供氮源 B. 两个菌落中微生物为同一种微生物 C. 两个菌落中的微生物均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 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大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该选择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利用淀粉的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详解】A.淀粉只含有C、H、O三种元素,因此培养基中的淀粉不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A错误; B.两个菌落的周围均有透明圈,说明两个菌落中的微生物都能分解淀粉,但不一定为同一种微生物,B错误; C.两个菌落的周围均有透明圈,说明两个菌落中的微生物均能产生淀粉酶并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C正确; D.透明圈是由于培养基中的淀粉被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分解后而产生的,因此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大,D正确。 故选CD。 25.图为杂交瘤细胞制备示意图。骨髓瘤细胞由于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合成DNA,无法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骨髓瘤细胞和免疫B细胞可用仙台病毒诱导融合 B. 骨髓瘤细胞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增殖 C. 免疫B细胞的种类不唯一所以杂交瘤细胞仍需进一步筛选 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时需添加抗生素防止真菌污染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增殖,诱导手段有电激、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结果产生杂交细胞,主要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包括:①免疫原理: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②细胞融合原理:利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穿透性使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③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体外培养。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的几种细胞:①免疫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单一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②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③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电激、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如灭活的仙台病毒)等,A错误; B.骨髓瘤细胞虽然能无限增殖,但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正常合成DNA,所以骨髓瘤细胞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增殖,B正确; C.免疫B细胞的种类不唯一,每个免疫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因此在HAT筛选培养液中筛选出来的众多的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不一定都是人类所需要的,还需要进一步把能分泌人类所需要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C正确; D.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时,添加抗生素可以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 26.叶绿体中催化CO2固定的酶R由叶绿体DNA编码的大亚基(L)和细胞核DNA编码的小亚基(S)共同组装而成,其合成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________上色素吸收的光能。在碳(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可催化CO2与________(X)结合,生成C3 化合物,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CO2浓度外还包括________。 (2)据图分析,叶绿体DNA与________生物的DNA结构相似,合成酶R时细胞核DNA编码小亚基的遗传信息转录到________上,进入细胞质基质后指导多肽链合成。RuBP羧化酶(R酶)中的大亚基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是由于叶绿体基质中含细胞器________。 (3)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研究团队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R酶的S、L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 ①某学习小组认为上述实验并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基因表达组装而成”,请说明理由:________。 ②若将该转基因植物放置于密闭容器中光照一小时,通过仪器测定CO2的变化计算该转基因植物每小时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C5 (3). 温度、光照强度 (4). 原核 (5). mRNA (6). 核糖体 (7). 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叶绿体中的L基因和细胞核中的S基因 (8). 将该密闭容器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处理1小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细胞核中的DNA通过转录形成RNA,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进行翻译形成小亚基。叶绿体中的DNA通过转录形成RNA,在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形成大亚基。大亚基和小亚基组合形成的酶R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是指CO2与图中X所示的C5结合形成C3的过程。 【详解】(1) 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在碳(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可催化CO2与C5(X)结合,生成C3化合物。外界环境的CO2浓度,直接影响CO2的固定,间接影响C3的还原;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产生的[H](NADPH)和ATP,进而影响碳(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碳(暗)反应。可见,影响碳(暗)反应的外部因素,除CO2浓度外,还包括温度、光照强度。 (2) 据图分析,叶绿体DNA为环状,没有和蛋白质结合,与原核生物的DNA结构相似,合成酶R时,细胞核DNA编码小亚基的遗传信息转录到mRNA上,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后指导多肽链合成。RuBP羧化酶(R酶)中的大亚基的化学本质是肽链,肽链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该大亚基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说明叶绿体基质中含有核糖体。 (3) ①依题意可知:研究人员在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叶绿体中的L基因和细胞核中的S基因,因此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并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基因表达组装而成”。 ②若将该转基因植物放置于密闭容器中光照一小时,则通过仪器测定CO2的变化量是由该转基因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的差值引起,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而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可见,计算该转基因植物每小时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还需要知道该转基因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所以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将该密闭容器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处理1小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基因的表达相关知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7.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E / e和F / f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含显性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某学习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1 (1)E / e和F / f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实验①________(能/不能)判断甘蓝叶色的显隐性关系。 (2)结合实验①和实验②,基因型EeFf的个体为________甘蓝,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用另一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均为同一叶色,且让该子代(甘蓝丁)自交,子代中叶色性状分离比为15∶1。 ①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 。如果用丁植株培育绿叶甘蓝,最快速简单的育种方法为________。 ②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丁植株幼苗,成熟后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子代中绿叶甘蓝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 不能 (3). 紫叶 (4). Eeff或eeFf (5). EEFF (6). 杂交育种 (7). 1/36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含显性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eeff。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1的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紫叶为E_F_、E_ff和eeF_。 【详解】(1) 由题意“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E / e和F / f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据此不能判断甘蓝叶色的显隐性关系。 (2) 依题意可知:含显性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所得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中,绿叶甘蓝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1,说明紫叶甘蓝乙植株为单杂合子,进而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基因型EeFf的个体为紫叶甘蓝,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 (3) ①用另一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eeff)杂交子代均为同一叶色,说明丙植株为纯合子。让该子代(甘蓝丁)自交,子代中叶色性状分离比为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子代(甘蓝丁)的基因型均为EeFf,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如果用丁植株培育绿叶甘蓝,最快速简单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即让丁植株(EeFf)自交,从子代中选出绿叶甘蓝(eeff)即可。 ②丁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后的基因型为EEeeFFff,幼苗成熟后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EE∶Ee∶ee=1∶4∶1,FF∶Ff∶ff=1∶4∶1,即基因型为eeff的配子占1/6ee×1/6ff=1/36 eeff,因此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子代中绿叶甘蓝(eeff)的比例为1/36。 【点睛】由题意“叶色受E / e和F / f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E / e和F / f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此,以题意呈现的“已知含显性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隐性性状为绿叶、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8.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Ab)等。乙肝病毒(HBV)侵入人体后的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过程①得到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能够在细胞核内存在数月至数年。请分析回答: (1)HBV的核衣壳通过______方式进入肝细胞,进入细胞后脱壳的HBV-DNA通过____(结构)进入细胞核,该结构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________。 (2)HBV-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每分子HBV-DNA含有_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过程①是在________的催化下得到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3)过程③的原料为________,该过程还需要的条件有模板、酶、________。 (4)请尝试写出HBV侵入肝细胞后遗传物质复制的过程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 (1). 胞吞 (2). 核孔 (3). 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4). 1 (5). DNA聚合酶 (6). 氨基酸 (7). 能量(ATP)、tRNA (8). HBV-DNA→cccDNA→mRNA→单链DNA→HBV-DN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乙肝病毒(HBV)的核衣壳以胞吞的方式进入肝细胞,在细胞质中脱壳后,HBV-D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发生的过程①类似于DNA复制,此过程是在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将HBV-DNA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过程②是以cccDNA为模板形成RNA的转录过程。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后作为过程③所示的翻译的模板,合成各种病毒蛋白。病毒蛋白与RNA组装成核衣壳。在核衣壳内,过程④是以RNA作为模板,利用病毒的逆转录酶合成单链DNA的逆转录过程;合成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在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合成HBV-DNA。新形成的HBV的核衣壳,释放至细胞外或脱壳后进入细胞核。 【详解】(1) HBV的核衣壳为颗粒物,通过胞吞方式进入肝细胞。进入细胞后脱壳的HBV-D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 HBV-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其中的一条链为环状,另一条链为半环状,因此每分子HBV-DNA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过程①是将HBV的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转变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下。 (3) 过程③为翻译,所需原料为氨基酸,该过程还需要的条件有模板、酶、能量(ATP)、tRNA。 (4) 由图可知,HBV侵入肝细胞后的遗传物质复制的过程是:HBV-DNA→cccDNA→mRNA→单链DNA→HBV-DNA。 【点睛】本题以“乙肝病毒(HBV)侵入人体后的复制过程示意图”为情境,主要考查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DNA复制、基因的表达、逆转录等相关知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请分析回答: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中部施加单次强刺激,兴奋经神经纤维传导到________和突触前膜 ,并导致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2)据图分析,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进入胞内与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被激活,图示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________(填对应的序号) ①谷氨酸的释放 ②Ca2+与N受体结合进入海马细胞 ③A受体的磷酸化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如果出现________,则验证了图中的Ⅱ过程。 (4)为验证T的磷酸化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 步骤1: 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并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是否磷酸化。 步骤2:________。步骤3:检测并比较________。 【答案】 (1). 细胞体、树突 (2). 突触小泡 (3). 钙调蛋白 (4). ①③ (5). A受体总量不变,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增加 (6). 将另一组未突变小鼠做同样处理并检测 (7). 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和分析题图: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过A受体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结合后引起Ca2+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N受体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说明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进入海马脑神经细胞内的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C酶被激活。激活的C酶促进了A受体胞内肽段(T)转变为A受体的Ⅱ过程,进而使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增加,由此推知: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可能是A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增多所致。 【详解】(1) 突触前膜属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而成的突触小体膜的一部分。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中部施加单次强刺激,兴奋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细胞体、树突和突触前膜,并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 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内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以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a2+通过N受体进入海马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A受体的磷酸化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综上分析,图示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①③。 (3) 分析图示可知:Ⅱ过程为细胞内的A受体胞内肽段(T)转变成A受体并转移至细胞膜上。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不变,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增加,则说明有较多的A受体胞内肽段(T)通过Ⅱ过程转变成了A受体。 (4)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自变量为实验小鼠是否发生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并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这是对实验组的处理和检测,因此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即补充的该对照实验是将另一组未突变小鼠做同样处理并检测。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突触后膜A 受体能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因此本实验还应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点睛】本题通过研究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考查神经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判断相关过程变化,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之一。 30. PD-1因和细胞凋亡相关而被命名为程序性死亡-1受体,PD-L1是细胞程序化死亡配体1。在许多人类肿瘤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D-L1蛋白的表达, PD-L1有利于肿瘤的发生和生长。PD-L1与受体PD-1相互作用,诱导抗肿瘤T细胞的凋亡。肿瘤免疫疗法中有一种方法是用PD-1/PD-L1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图是其治疗原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和B细胞来源于________中的造血干细胞,导致T细胞和B细胞结构和功能差异的根本原因为________。 (2)PD-1是________上特异性表达的受体,该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可产生________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阻止了________,从而解除了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图中与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直接相关的细胞器为______。 (4)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低氧感知与适应研究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肿瘤细胞能无限增殖,代谢旺盛,在缺氧保护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途径增加肿瘤血管从而解除缺氧限制。试分析治疗肿瘤可能的新途径:_______。 【答案】 (1). 骨髓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T细胞 (4). 淋巴因子 (5). PD-1与PD-L1的特异性结合 (6). 溶酶体 (7). 使用药物破坏肿瘤细胞的低氧感知与适应能力,以促进癌变组织的缺氧死亡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位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细胞程序化死亡配体1)与位于T细胞表面的受体PD-1(程序性死亡-1受体)相互作用,诱导抗肿瘤T细胞的凋亡,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肿瘤细胞快速增长。PD-1抑制剂与PD-1结合、PD-L1抑制剂和PD-L1结合,均阻断了PD-L1与PD-1结合,使 T细胞重获新生,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详解】(1) T细胞和B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二者的产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导致T细胞和B细胞结构和功能差异的根本原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由图可知: PD-1是T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受体。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可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 题图显示:PD-1抑制剂与PD-1结合、PD-L1抑制剂和PD-L1结合,均阻止了PD-1与PD-L1的特异性结合,从而解除了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与图中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直接相关。 (4)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代谢旺盛,在缺氧保护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途径增加肿瘤血管从而解除缺氧限制,这无疑是与肿瘤细胞对低氧的感知与适应能力有关。据此,可以使用药物,破坏肿瘤细胞的低氧感知与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癌变组织的缺氧死亡。 【点睛】本题以“用PD-1/PD-L1抑制剂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原理”示意图为情境,考查淋巴细胞的起源、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明确PD-1/PD-L1抑制剂作用的机理,并结合题意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31.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探究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验证生长素的两重性”实验。下图为某花卉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请分析回答: (1)生长素在芽、幼叶、幼根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通常选择_______枝条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2)四组实验中,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的IAA浓度为______,浓度为500mg/L的IAA对生根具有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说明该实验小组未进行________。 (3)实验中不同浓度的IAA浸泡时最好在具有一定湿度遮阴的室内原因为________,若要继续探究生长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可取幼根生长旺盛处作________(填“横切”或“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细胞、比较得出结论。具有与其相似机理的另一种植物激素为________。 (4)该实验在秋季完成,植株培育过程中部分叶片发黄脱落,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 (1). 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 生长旺盛的一年生 (3). 300mg/L (4). 促进 (5). 预实验 (6). 避免干燥、炎热环境改变IAA溶液的浓度 (7). 纵切 (8). 赤霉素 (9). 脱落酸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处理组,用不同浓度IAA浸泡的为实验组。各实验组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均大于对照组,而且IAA浓度为300mg/L时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最多、平均根长最大,说明实验所用的IAA浓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作用最大的IAA浓度为300mg/L。 【详解】(1)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通常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2) 用不同浓度IAA浸泡的为实验组,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处理组。题图显示:各实验组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均大于对照组,而且IAA浓度为300mg/L时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最多,平均根长也是最长并与IAA浓度为100mg/L的实验组相当,据此可推知: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的IAA浓度为300mg/L,浓度为500mg/L的IAA对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说明该实验小组未进行预实验。 (3) 干燥、炎热环境能够改变IAA溶液的浓度,从而导致实验误差的出现。可见,实验中不同浓度的IAA浸泡时最好在具有一定湿度遮阴的室内的原因为:避免干燥、炎热环境改变IAA溶液的浓度,以减少实验的误差。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若要探究生长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可取幼根生长旺盛处作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细胞、比较得出结论。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4) 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为根冠、 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据此可推知:该实验在秋季完成,植株培育过程中部分叶片发黄脱落,其原因可能是脱落酸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 【点睛】本题以“探究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验证生长素的两重性”的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长素和脱落酸的作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并且将用不同浓度IAA浸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 32.虾虎鱼的运动能力有限,仅能根据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变化做短距离运动,是渤海除鲽类之外几乎所有大型底层鱼类的食物。某海洋研究所为开展莱州湾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对莱州湾虾虎鱼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1是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的季节变化,图2 是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比例。请分析回答: (1)虾虎鱼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其处在底栖食物链的一个中继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学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调查区域布设20个调查站位,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底拖网调查,调查过程需要控制________均相同。 (3)据图1分析,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在________期间逐渐减少,夏季莱州湾海域的虾虎鱼以________(填“幼鱼”或“成鱼”)为主。 (4)据图2分析,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分别在________季占鱼类的比例最低,冬季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比例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间接 (3). 网口大小、拖速等 (4). 夏季至次年春季 (5). 幼鱼 (6). 春季和秋 (7). 水温变冷,洄游鱼类离开莱州湾至越冬场过冬,虾虎鱼无远距离运动能力所占比例升高,成为绝对优势种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在春季最低,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在夏季至次年春季逐渐降低。分析图2: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比例,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质量密度在春季最低,在夏季和秋季几乎无差异,而数量密度在秋季最低。 【详解】(1) 虾虎鱼类为异养动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其在食物链中所具有的生态学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底拖网调查,自变量是季节的不同,调查过程中需要控制网口大小、拖速等无关变量均相同。 (3) 由图1可知,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在夏季至次年春季期间逐渐减少,在春季最低,在夏季最高,说明在夏季莱州湾海域的虾虎鱼以幼鱼为主。 (4) 据图2分析,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占鱼类的比例最低。虾虎鱼的运动能力有限,仅能根据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变化做短距离运动,据此可知冬季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比例均较高的原因是:水温变冷,洄游鱼类离开莱州湾至越冬场过冬,虾虎鱼无远距离运动能力所占比例升高,成为绝对优势种。 【点睛】本题以反映“对莱州湾虾虎鱼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为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33.某个实验小组对微生物的培养和五种香辛料提取的精油(编号为A、B、C、D、E)的抑菌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备了直径相同的圆滤纸片若干,灭菌后分别放入各组精油中浸泡处理。然后取各种待测菌悬液0.15 mL分别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上均匀涂布,制成含菌平板。再取浸泡过精油的滤纸片贴在含菌平板上,每个培养皿贴浸过同一种精油的滤纸3片,放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取三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其数据如表所示(单位:mm)。请分析回答: (1)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________,不同微生物培养时pH的要求往往不同,培养大肠杆菌和白葡萄球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至_______,实验中浸泡处理时,需控制________相同。 (2)实验使用涂布器接种,接种前涂布器的灭菌方法为________,接种后将培养基放置在培养箱中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振荡培养。 (3)培养一定的时间后,可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的________(答出2项即可)等特征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4)根据实验结果,不同精油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杀伤作用不同,其中精油________对真菌的杀伤作用最强。该实验还缺少一组空白对照,请尝试补充:________。 【答案】 (1). 外来杂菌的入侵(杂菌污染) (2). 中性或微碱性 (3). 精油浓度和浸泡时间 (4). 沾取酒精,引燃 (5). 不需要 (6).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7). E (8). 增加一组未用精油浸泡的滤纸片进行的实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表格信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精油的种类、菌种,因变量是抑菌圈的大小(直径)。抑菌圈的出现是因为精油将微生物杀死所致,因此抑菌圈越大,表示对微生物的杀伤作用越强。表中信息显示不同的精油对不同的微生物的杀伤作用不同,其中E精油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杀伤作用最强。 【详解】(1)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杂菌污染)。不同微生物培养时pH的要求往往不同,培养大肠杆菌和白葡萄球菌等细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实验中浸泡处理时,精油浓度和浸泡时间均为无关变量,需控制相同。 (2) 实验时,对微生物接种前,需对使用的涂布器进行灭菌的方法为沾取酒精,引燃。振荡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由于本实验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所以接种后将培养基放置在培养箱中不需要振荡培养。 (3) 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特征不同,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的微生物的依据。 (4) 表中的黑曲霉和青霉都属于真菌。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精油的种类、菌种,因变量是抑菌圈的大小(直径),抑菌圈越大,表示对微生物的杀伤作用越强。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不同精油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杀伤作用不同,其中精油E对真菌的杀伤作用最强。该实验中缺少未用精油浸泡的滤纸片进行实验的空白对照组,应予以补充。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无菌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设置对照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和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