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0届高三(10月)调研生物试题
哈六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二次调研考试 生物 试卷 一.选择题 1.2014年7、8月在西非爆发了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该病毒由一条RNA单链和4个结构蛋白组成,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来培养该病毒 B. 它的遗传物质是RNA或者蛋白质 C. 埃博拉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D. 埃博拉病毒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用培养基来培养该病毒,A错误; B、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 C、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C正确; D、病毒的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生物体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严重缺铁的人容易产生乳酸中毒 B. 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 C. RNA、DNA、ATP以及脂肪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 D. 淀粉、糖原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人体缺铁,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降,组织细胞缺氧,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容易导致乳酸中毒,A正确; B、脱氧核苷酸可以继续发生水解,故彻底水解产物为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及碱基,B错误; C、脂肪由C、H、O元素组成,C错误; D 、糖原、淀粉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彻底水解后均是葡萄糖,麦芽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等结构都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B.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肯定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 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没有核糖参与组成的是酶 D. 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小麦种子富含淀粉,淀粉和脂肪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且等质量的淀粉和脂肪分别同时燃烧,淀粉的耗氧量低于脂肪 【答案】D 【解析】 【分析】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核糖体与中心体属于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糖体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是一种小型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核糖是组成RNA的成分,脱氧核糖是组成DNA的成分。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都是C、H、O,但脂肪中氢的含量高于糖类,而氧的含量低于糖类,故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氧化分解时,淀粉的耗氧量低于脂肪。 【详解】A、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含有磷脂双分子层,核糖体与中心体都没有膜结构,都不含有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核糖体含有RNA,RNA中含有核糖,质粒是小型环状的DNA分子,DNA中肯定没有核糖,C错误; D、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小麦种子富含淀粉,淀粉和脂肪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脂肪中氢的含量高于糖类,而氧的含量低于糖类,因此等质量的淀粉和脂肪分别同时燃烧,淀粉的耗氧量低于脂肪,D正确。 故选D。 4.溶菌酶是存在于体液、眼泪等中的酶,有杀菌功能,整个分子大致呈球形,故称为球蛋白(如下图)。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全错的一组是 ( ) ①溶菌酶从细胞进入泪液不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②溶菌酶是由两条多肽链共同组成的 ③双缩脲试剂5%NaOH溶液与1%Cu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与溶菌酶反应呈紫色 ④溶菌酶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A. ②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及图示信息可知:溶菌酶是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属于分泌蛋白。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详解】溶菌酶是球蛋白大分子,从细胞进入泪液是通过胞吐的形式进行的,不穿过磷脂双分子层,①正确;题图显示,溶菌酶是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②错误;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先加A液(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后再加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4滴,摇匀,③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④正确;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⑤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① 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如本题中:溶菌酶整个分子大致呈球形,故称为球蛋白等;② 运用题干中信息,联想所学相关知识,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本题中的切入点为“溶菌酶存在于体液、眼泪等中”、“球蛋白”等,联想所学分泌蛋白、免疫等相关知识即可对相关问题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5.下列有关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 实验目的 主要作用 A 鉴定花生组织细胞中脂肪的存在 50%酒精可以洗去多余的苏丹Ⅲ或苏丹IV染液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研磨时候加无水乙醇可以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与盐酸1:1混合使植物组织细胞分散开 D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中染色体加倍 可用95%酒精冲洗掉卡诺氏液,然后马上用龙胆紫对染色体染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制片的流程是:①取最理想的薄片→②在薄片上滴苏丹Ⅲ染液(2~3min)→③洗去浮色(用50﹪酒精)→④ 制成临时装片,A项正确;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B项正确;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与盐酸1:1混合配制成解离液进行解离,其主要作用使植物组织细胞分散开,C项正确;低温诱导植物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实验,用95%酒精冲洗掉卡诺氏液后,马上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项错误。 【点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通常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B. 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运输 C. 生物膜上可以合成ATP,桑格和尼克森构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详解】性激素的化学本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A错误;动物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运输,B正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点睛】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 7.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例如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膜;协助扩散,例如葡萄糖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主动运输,例如 Na+、K+穿过细胞膜。 【详解】A、3h时,两组幼苗重量均已低于初始萎蔫鲜重即发生了萎蔫,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渗透失水,A正确; B、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NO-3,到6小时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错误; C、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 D、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 8.下图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不科学的是 A. 若x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y表示相对含量,则a表示淀粉的含量,b为可溶性糖的含量 B. 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为无氧呼吸强度 C. 若x表示细胞大小,y表示相对值,则a为细胞膜相对表面积,b为物质运输效率 D. 若x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的时间,y表示相对值大小,则a为吸水力,b为液泡的体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淀粉储存起来。②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有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而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减弱,最终无氧呼吸消失,有氧呼吸强度趋于稳定。③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的运输效率越低。④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原生质的体积减小,细胞液的浓度升高。 【详解】A、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淀粉,若x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y表示相对含量,则a表示淀粉的含量,b为可溶性糖的含量,A正确; B、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有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减弱,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为无氧呼吸强度,B正确; C、相对表面积与物质运输效率呈正相关,若x表示细胞大小,y表示相对值,则a随x的变大而变小,b随着x的变小而减弱,C错误; D、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中,因细胞液的浓度小于0.3g/ml蔗糖溶液的浓度,所以细胞会失水,导致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细胞的吸收力逐渐增强,可见,若x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的时间,y表示相对值大小,则a为吸水力,b为液泡的体积,D正确。 故选C。 9.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 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B.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D.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离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研磨过滤法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设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组对比实验,用澄清石灰水和重铬酸钾对产物进行鉴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 【详解】A、用差速离心法能分离各种细胞器,用显微镜能观察到叶绿体、线粒体和液泡,A 正确;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采用研磨过滤法,而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设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组对比实验,用澄清石灰水和重铬酸钾对产物进行鉴定,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进行活体染色,也不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与无机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酶的作用机理是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均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C. 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由光合作用提供 D. 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氧化分解时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酶与无机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二者的作用机理相同,都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降低的效果更为显著,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均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到一定浓度后化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B正确;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由细胞呼吸提供,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C错误;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则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较少,D错误。 【点睛】1、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3、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的限制。 11.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通过研究线虫发现,当动物到达生殖成熟期后,一种基因开关会开启衰老进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基因表达无关 B. 细胞的衰老特征很多,包括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减小等 C. 从总体上看,线虫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D. 线虫细胞的衰老,意味着组成线虫的细胞脱离了正常的生命历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是: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④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但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 【详解】A、由题意“当动物到达生殖成熟期后,一种基因开关会开启衰老进程”可知:细胞的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与基因表达有关,A错误; B、细胞的衰老特征很多,包括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增大等,B错误; C、线虫是多细胞生物,线虫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正确; D、细胞衰老属于细胞的正常生命历程,因此线虫细胞的衰老并不意味着组成线虫的细胞脱离了正常的生命历程,D错误。 故选C。 12.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B. 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脱氧核苷酸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C. 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有氧呼吸 D. 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①④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图中显示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会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脱氧核苷酸作为DNA复制的原料,B正确;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若要研制药物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①④不宜选为作用位点,因为①④途径是正常细胞所必需的代谢过程,D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准确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葡萄糖进入细胞膜需要载体A协助,没有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癌细胞内的葡萄糖可以经过②观察变成五碳糖,也可以经过③④过程参与细胞呼吸,其中③的无氧呼吸能量利用率低于④的有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的速率高于有氧呼吸,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提供的能量更多,消耗的葡萄糖液更多。 13.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下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C段细胞中一定有2条Y染色体 B. EF段细胞中可能有2条Y染色体 C. EF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一定有8条 D. FG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可能有8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A→D是有丝分裂,D→H是减数分裂。BC包括有丝分裂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只有后期含有2条Y染色体,故A错误;EF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不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故B错误;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经过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由两条链是32P,变为一条链是32P,一条链是31P ,在经过减数分裂的间期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染色体中,一条含有32P标记,一条没有32P,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含有8条被32P标记的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4条,故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识图的能力。 1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⑤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A. 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②③④ B. 需要使用染色剂的是②④⑤ C. 需要使用酒精的是①③⑤ D. 需要保持细胞活性的是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显微镜,需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有:②④⑤,故A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有丝分裂和检测脂肪的实验需要染色,故B正确;叶绿体色素的提取需要使用酒精、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需要使用酒精、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需要使用酒精,故C错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需要保持酵母菌是活细胞,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时可以无限增殖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在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影响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致癌病毒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详解】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A正确; B、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可见,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B正确;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癌变,C正确;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D错误。 故选D。 16.在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历程中,有如下重要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有放射性的细菌,少量子代噬菌体会含有35S B. 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引起小鼠败血症 C.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不都具有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程序是:用32P或35S标记的T2 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实验原理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②S型肺炎双球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详解】A、用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T2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有放射性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35S,A错误; B、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会引起小鼠败血症,B错误; C、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C错误; D、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不都具有放射性, 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并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建立联系,明确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其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17.在下列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培育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C.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 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成为4倍体,然后用4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从而得到三倍体种子,三倍体的种子发育成的三倍体植株由于减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极度混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即无籽西瓜,可见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A 项错误;无子番茄的无子是因为在未传粉之前,在雌蕊的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即可得到,其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B项正确;八倍体小黑麦由普通小麦(六倍体)与栽培黑麦 (二倍体) 进行属间杂交,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和长期选择培育而成的新物种,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C项正确;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青霉素普通菌株经过诱导因子(通常是物理射线)处理,发生基因突变,经筛选而成,因此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8.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DNA分子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均会导致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DNA的任何部位,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 线粒体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多样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基因部分和非基因部分组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基因突变的不定向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突变(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详解】A、DNA分子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若发生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非基因部分,则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此种情况下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DNA的任何部位,体现基因突变的随机性,B错误; C、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线粒体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多样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9.以下各项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 C. 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 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出现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对等位基因无法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而非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因重组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遗传物质相同,其性状出现差异由环境引起,D错误。 20.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1.5N-n个氢键 B. 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M ,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2n/N C. 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 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②碱基对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③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基因M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因此基因M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由题意可知:基因M共含有A+T+G+C=N个碱基,其中A(腺嘌呤)=T=n个,则C=G=(N-2n)/2个,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目为2n+3×(N-2n)/2=1.5N-n个,A错误; B、基因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图中a和b共同组成基因M,因此基因M的等位基因m不能用b表示,当基因M中含有的A都在a链上时,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此种情况下A占a链的比例为n÷(N/2) =2n/ N, B错误, C、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因此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基因突变与等位基因的内涵、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相关计算,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21.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1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其基因中有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C. 猫叫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 21三体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多了1对21号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1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其基因中有1对碱基发生了改变,B错误; C、猫叫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多了1条21号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22.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2N=80 )的羽毛颜色由三种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如图所示),D+控制灰红色,D控制蓝色,d控制巧克力色,D+对D和d为显性,D对d为显性。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A. 该鸟种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 B. 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都呈蓝色 C. 灰红色雌鸟与蓝色雄鸟交配,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 D. 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灰红色雄鸟的基因型有3种,即ZD+ZD+、ZD+ZD、ZD+Zd,A错误;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DZD或ZDZd,蓝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DW,因此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不一定都呈蓝色,也可能呈巧克力色(ZdW),B错误;灰红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D+W,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DZD或ZDZd,F1中雄鸟均为灰红色,雌鸟均不是灰红色,因此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C正确;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1条染色体(39条常染色体+Z+W)上的基因,D错误。 23.下列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X和Y两条性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数量不同 B. 染色体是由基因和蛋白质组成的 C. 减数分裂时非等位基因都会随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表达,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表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X和Y两条性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数量不同,A正确;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B错误;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会随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无论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是选择性表达,D错误。 【点睛】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4.结合中心法则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DNA复制和RNA逆转录过程中都需要RNA聚合酶,其结果都会产生DNA B. 相同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是相同的 C. 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和RNA转录都在细胞核中进行 D. 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只储存于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RNA逆转录过程中需要逆转录酶,DNA复制和RNA逆转录都不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很多个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相同的DNA分子可能转录出不同的mRNA,B错误;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和RNA转录可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C错误;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只储存于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D正确。 【点睛】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能不同:1.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2.一般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有RNA复制和翻译过程,没有转录过程;3.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有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及RNA复制过程。 25.在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体红色牵牛花和纯合体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进行自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 A. 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B. 红色∶粉红色∶白色=3∶2∶1 C. 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D. 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以看出该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又因为F2中出现1∶2∶1的比例,因此可确定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此解题即可,注意自由传粉与自交的差别,自由传粉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详解】由题意可知,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全是粉红色牵牛花,根据粉色牵牛花自交后的性状分离比可知,牵牛花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子二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其比例为1∶2∶1。如果将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自交,则: ①1/3AA自交后代还是1/3AA; ②2/3Aa自交的后代:2/3(1/4AA+1/2Aa+1/4aa)=1/6AA+2/6Aa+1/6aa; 则后代应为AA(1/3+1/6):Aa(2/6):aa(1/6)=3:2:1。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1:2:1的变式。 26.以下选项中所涉及的相对性状均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哪个选项的结果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 A. 高秆抗病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9∶3∶3∶1 B. 红花同白花杂交,F1 均为红花,F1 自交,F2 性状分离比为红∶白=9∶7 C. 黄色圆粒(AaBb)个体同绿色皱粒个体交配,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 D. 长翅白眼(Aabb)同残翅红眼(aaBb)个体交配,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高秆抗病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9∶3∶3∶1,说明控制高秆和抗病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F2 性状分离比为红∶白=9∶7,是9∶3∶3∶1的变式,说明红花与白花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黄色圆粒(AaBb)个体同绿色皱粒个体的交配方式为测交,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说明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长翅白眼(Aabb)同残翅红眼(aaBb)个体交配,无论这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长翅白眼(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都是Ab∶ab=1∶1,残翅红眼(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都是aB∶ab=1∶1,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比例均为 1∶1∶1∶1,所以子代结果不能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27.凤仙花的花瓣由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问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值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3∶1 B. 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1 C. 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 D. 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无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若这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依题意可推知:自然情况下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的可育精子,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1,因此单瓣凤仙花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1,表现型为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1,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忽略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可育”,而误将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判定为1∶1,进而推出错误的结论,即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3∶1。 28.某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型为AA的人都患病,Aa的人有50%患病,aa的人都正常。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家庭中均无该病患者,请推测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 ) A. 1/12 B. 1/6 C. 1/3 D. 1/2 【答案】A 【解析】 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家庭中均无该病患者,基因型为aa,Aa和aa的后代,基因型为1/2Aa、1/2aa,Aa的人有50%患病,50%正常,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 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3)×(1/2)×(1/2)=1/12。选A。 29.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 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C. 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为2n-2 D.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 【答案】D 【解析】 【详解】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错误;二倍体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该基因型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DNA为半保留复制方式为,故复制后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有2n,C错误;Aa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故其他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aXb、Y、Y,D正确。 30.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只能是有丝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有丝分裂),要注意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但第二次分裂后期半数染色体被标记,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被标记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移向两极的,所以第二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在0-2N间随机的,A错误;只能是减数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因为DNA只复制1次,所以子细胞的N条染色体都被标记,B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错误;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D正确。 31.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 B. 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X、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均为患者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而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XY型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而在ZW型的性别决定中,正好相反,A错误; B、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X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相同染色体,所以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女性患者的父亲(而不是母亲)和儿子均为患者,C错误;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也遵循孟德尔定律,D错误。 故选B。 32. 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 、aY四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有一个家庭中父母患病,而子女中有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丁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详解】甲图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乙图细胞可能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四倍体生物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图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丁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所以其形成的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aY四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与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有丝分裂和遗传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明确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根据丙图中的亲子代关系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3.某具有两性花的植物(2n=16)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4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在减数分裂时,这三条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其余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形成的配子均可育。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为Bbb)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三体植株进行细胞分裂时,细胞中最多可有34条染色体 B. 该三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B、b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该三体植株自交,子代出现三体的概率为1/2 D. 该三体植株与基因型为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bb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某具有两性花的植物为二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16染色体,出现的一种三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17染色体,其中的4号染色体有3条。已知该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Bbb,因其在减数分裂时,B和两个b基因所在的这3条4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所以该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bb∶Bb∶b=1∶1∶2∶2。 【详解】A、某具有两性花的植物(2n=16)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4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故该三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17条染色体,该三体植株进行到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体细胞中最多可有34条染色体,A正确; B、该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Bbb,B和两个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均为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这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剩下的一条移向另一极,因此B、b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也可能随着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B 错误; C、该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bb∶Bb∶b=1∶1∶2∶2,自交所得子代出现三体的概率为10/36Bbb+4/36BBb+4/36bbb=1/2,C正确; D、该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bb∶Bb∶b=1∶1∶2∶2,基因型为Bb的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b=1∶1,因此该三体植株与基因型为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bb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2/6b×1/2b =1/6,D正确。 故选B。 34. 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D. 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即AX、AY、aX、aY,A正确; B、突变体Ⅰ中A基因变成a基因,其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B正确;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C正确; D、突变体Ⅲ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导致基因A和a不再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正确区分两者,同时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它们变异的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5.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 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只能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细胞,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2d 与6d处理时间不同,结果相同,C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6. 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细胞(图中I、II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 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进行观察 D. 该细胞的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都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a基因的出现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二倍体,而Ⅱ号染色体细胞中有三条,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根尖细胞中只能发生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减数分裂,B正确; 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看不见,C错误;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已知果蝇翅膀后端边缘的缺刻性状是由染色体上某个DNA片段缺失所致,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现用缺刻翅红眼雌蝇(没有白眼基因)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 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蝇且雌雄比为2∶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决定缺刻翅性状的DNA片段缺失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B. F1雌雄比为2∶1的原因是含缺失DNA片段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 C. 亲本缺刻翅红眼雌蝇染色体片段缺失部位含眼色基因 D. 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带有白眼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缺刻翅性状的产生,是由于染色体上某个DNA片段缺失所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没有白眼基因的缺刻翅红眼雌蝇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蝇且雌雄比为2∶1,据此并结合题意“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可推知:缺失DNA片段的染色体为X染色体,亲本缺刻翅红眼雌蝇所具有的缺失DNA片段的X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红眼的基因,即染色体片段缺失部位含控制眼色的基因,而且子代中含有缺失DNA片段X染色体的雄果蝇致死。 【详解】A、染色体上某个DNA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所以决定缺刻翅性状的DNA片段缺失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正确; B、如果F1雌雄比为2∶1的原因是含缺失DNA片段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则亲本缺刻翅红眼雌蝇只产生一种含有控制红眼基因的配子,F1中不会出现缺刻翅白眼雌果蝇,与题意不符,因此F1雌雄比为2∶1的原因是含缺失DNA片段染色体的雄果蝇致死,B错误; C、D、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没有白眼基因的缺刻翅红眼雌蝇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蝇且雌雄比为2∶1,说明缺失DNA片段的染色体为X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片段缺失部位含眼色基因,亲本缺刻翅红眼雌蝇产生的含有缺失DNA片段的X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雌配子与亲本正常翅白眼雄蝇产生的含有正常X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有控制白眼的基因)的雄配子受精,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F1即为缺刻翅白眼雌蝇,可见,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带有白眼基因,C、D正确。 故选B。 38.若选取基因型为Aa,性别比例为1:1的某种昆虫组成一个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 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C. 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和a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 该种群随机交配一次会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隐性基因a的频率会增加,说明该种群在进化,但不能说明是否有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准看是否形成生殖隔离,A项错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B项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项错误;由题意知,该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随机交配一次后,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4、Aa基因型频率为1/2、aa基因型频率为1/4,所以D项正确。 【点睛】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可遗传变异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才会形成新物种。 39.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 50%和40% B. 50%和62.5% C. 62.5%和50% D. 50%和80%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在感染锈病前,T基因频率=20%+30%=50%,感染锈病后tt全部死亡,TT占20%÷(20%+60%)=25%,Tt占1-25%=75%,所以T基因频率=25%+37.5%=62.5%. 故选:B。 【点睛】若已知一个种群中TT所占比例为a,Tt占b,则tt占1-a-b;该种群中T 的基因频率=a+1/2b,t基因的频率=1-a-1/2b。 40.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B.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亲代的基因通过遗传才能传递给子代,因此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A正确; B、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对生物的进化也有重要的意义,B错误;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 D、突变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单细胞念珠藻置于密闭容器内,探究温度对念珠藻代谢影响的实验示意图,并绘制了如下图一所示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变化过程图。实验中可以根据毛细管中红色液滴的移动,读出容器内氧气体积的改变量。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说明:培养液中加有缓冲物质,不考虑pH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不应该存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图一中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的序号有_____________。 (2)5℃时念珠藻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如果图二装置中,添加NaOH时,红色液滴左移;添加蒸馏水时,红色液滴左移;请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宜光照下,10℃时念珠藻能否正常生长?____(填“能”或“不能”)。3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15℃时的____倍。 (4)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上述实验中还应该____________,以校正实验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5)某同学为探究CO2浓度对念珠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向图二装置中添加适量较高浓度的NaHCO3,在短时间内,这将导致念珠藻细胞中的C5的含量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但该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当容器内NaHCO3溶液的浓度超过5%时,念珠藻的光合作用强度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⑦ (2). ③④⑧⑨ (3). 细胞质基质 (4). 底物有脂肪 (5). 能 (6). 2.5 (7). 做空白对照实验 (8). 降低 (9). 高浓度溶液导致细胞失水死亡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一: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水在光下分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⑤表示CO2的固定,⑥表示C3的还原,⑦过程不存在;⑧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分析图二:装置中的NaHCO3溶液既能为植物提供CO2,又能维持容器内CO2浓度的相对稳定,因此毛细管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容器内氧气体积的改变引起的。在光照下,该距离反映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在黑暗中,该距离反映的是有氧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1)由以上对图一的分析可知:图一中不应该存在的生理过程是⑦,图一中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的序号有③④⑧⑨。 (2) 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所以5℃时念珠藻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已知毛细管中红色液滴的移动是容器内氧气体积的改变引起的。如果图二装置中,添加NaOH时红色液滴左移,是由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被NaOH吸收,导致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减小所致;添加蒸馏水时红色液滴仍左移,说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小于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可能的原因是呼吸底物有脂肪。 (3) 依题意并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适宜光照下,10℃时容器内氧气体积的增加量为4 mL/h,说明10℃时念珠藻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零,能够积累有机物,因此能常生长。15℃与30℃时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分别为11 mL/h与22 mL/h,呼吸作用强度分别为7mL/h与23 mL/h,所以3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15℃时的(22+23)÷(11+7)=2.5倍。 (4) 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上述实验中还应该做空白对照实验,即在图二所示的容器内放置灭活的念珠藻,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以校正实验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5) 向图二装置中添加适量较高浓度的NaHCO3,则为植物提供的CO2浓度增加,使得CO2与C5结合生成C3的CO2固定过程加快,所以在短时间内,这将导致念珠藻细胞中的C5的含量降低。当容器内NaHCO3溶液的浓度超过5%时,念珠藻的光合作用强度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高浓度的NaHCO3溶液导致念珠藻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42.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各种动植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 。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图2中的丙所示的细胞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3)符合图1中所示的I数量关系的某雌性麋鹿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的①是某种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判断此种植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3中的②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分裂形成③细胞时,细胞内会有_______个四分体。 【答案】 (1). a (2). 乙 (3). 2 (4). 体细胞、卵原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5). 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6). 初级卵母细胞 (7). 3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Ⅰ→Ⅱ的过程中,a的数量不变,形成了b,c的含量增倍,说明a柱表示染色体,b柱表示染色单体,c柱表示核DNA。图2所示的均为动物细胞,甲细胞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每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3:①为植物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1个染色体组;②为动物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为动物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为减数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 【详解】(1) 在图1中的Ⅰ→Ⅱ的过程中,a的数量不变,形成了b,c的含量增倍,据此可推知:a柱表示染色体,b柱表示染色单体,c柱表示核DNA。 (2) 在图2中,依据各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1中Ⅲ的染色体数减半,且有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其数量关系可对应于图2中的乙。图2中的丙细胞含有2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有2个染色体组。 (3) 图1中I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均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且没有染色单体。可见,符合图1中所示I数量关系的某雌性麋鹿的细胞名称有:体细胞、卵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与第一极体。 (4) 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为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在图3中,①为植物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1个染色体组;若①是某种高等植物根尖的分生区细胞,则此种植物为单倍体,其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5) 在图3中,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若②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则它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③细胞含有3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为减数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在分裂形成③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会有3个四分体。 【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组的内涵及单倍体植株在性状表现上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柱形图各数量关系可能对应的细胞分裂方式及其所处的时期、图示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及其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3.在某纯合的野生型圆眼果蝇群体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棒眼雄绳,该棒眼雄蝇与其他野生型圆眼雌蝇杂交,F1雌雄果蝇均为圆眼,这对眼色基因用B、b来表示。另有一相对性状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2)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选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的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代雌、雄果蝇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为探究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从野生型圆眼果蝇、突变型棒眼雄果蝇、F1果蝇中选择个体,进行一个两代杂交实验,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 第一代杂交实验:用突变型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子代; 第二代杂交实验:从第一代杂交得到的子代中挑选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圆、棒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4)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对正常翅个体杂交的后代进行核辐射处理后,发现一雌性后代中a基因移到了X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若该个体可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基因与另一个a基因___________(不/一定/不一定)发生分离,最终可形成___________种配子。 【答案】 (1). 5 (2). 卷曲翅雄性、正常翅雌性 (3). 卷曲翅 正常翅 (4). 棒眼雌果蝇 (5). 野生型(圆眼) (6). 雄果蝇没有棒眼个体出现或均为圆眼 (7). 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8). 不一定 (9). 4 【解析】 【分析】 ①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若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每对常染色体中的1条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②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或位于X、Y的同源区段上的实验方法: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可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予以确认(如下图所示)。 ③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1)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对其中的3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即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2) 已知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即可选用表现型为卷曲翅雄性、正常翅雌性的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基因A、a是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卷曲翅雄性、正常翅雌性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子代雌、雄果蝇性状分别为卷曲翅、正常翅。 (3) 在某纯合野生型圆眼果蝇群体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棒眼雄蝇,该棒眼雄蝇与其他野生型圆眼雌蝇杂交,F1雌雄果蝇均为圆眼,说明圆眼(B)对棒眼(b)为显性性状。欲通过两代杂交实验来探究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只位于X染色体上,可采取如下的杂交实验方案: 第一代杂交实验:用突变型棒眼雄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子代; 第二代杂交实验:从第一代杂交得到的子代中挑选表现型为棒眼的雌果蝇与表现型为野生型圆眼的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如果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棒眼雄蝇与野生型圆眼雌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bYb、XBXB,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在第一代杂交实验中,突变型棒眼雄蝇(XbYb)与F1中雌果蝇(XBXb)交配,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b、XbYb;在第二代杂交实验中,棒眼的雌果蝇(XbXb)与野生型圆眼的雄果蝇(XBYB)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B,子代雄果蝇没有棒眼个体出现,均为圆眼。 (4) 对正常翅(aa)个体杂交的后代进行核辐射处理后,在一雌性后代中,发现原本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基因移到了X染色体上,则这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若该个体(aXaX)可育,因该基因与另一个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基因与另一个a基因不一定发生分离,最终可形成4种配子,即aXa、aX、Xa、X。 44.如图所示,hok基因位于大肠杆菌的R1质粒上,能编码产生一种毒蛋白,会导致自身细胞裂解死亡。另外一个基因sok也在这个质粒上,转录产生的 sokmRNA能与 hokmRNA结合,这两种mRNA结合形成的产物能被酶降解,从而阻止细胞死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产生mRNA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该酶识别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sokmRNA能与 hokmRNA结合,说明二者碱基序列_____________,二者结合阻止了基因表达中的___________环节。在m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_连接而成。 (2)当 sokmRNA存在时,hok基因_____________(是或否)可以转录,而当 sokmRNA不存在时,大肠杆菌细胞会裂解死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15N标记该大肠杆菌DNA分子,该大肠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_________,含15N的链占全部链_______,大肠杆菌能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脱氧核苷酸 (3). 互补 (4). 翻译 (5). 一核糖一磷酸基一核糖一 (6). 是 (7). sokmRNA不存在时,hok基因表达产生毒蛋白,会导致自身细胞裂解死亡 (8). 100% (9). 1/16 (10).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hok基因和sok基因都位于大肠杆菌的Rl质粒上。hok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毒蛋白会导致自身细胞裂解死亡。sok基因转录产生的sokmRNA能与hok基因转录产生的hokmRNA结合,这两种mRNA结合形成的结构能被酶降解,从而阻止细胞死亡。 【详解】(1)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过程产生的,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位于基因首端的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可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因此RNA聚合酶识别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mRNA为单链结构,是翻译的直接模板。sokmRNA能与 hokmRNA结合,说明二者碱基序列互补,二者结合阻止了基因表达中的翻译环节。在m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核糖一磷酸基一核糖一”连接而成。 (2)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当 sokmRNA存在时,hok基因是可以转录的。当 sokmRNA不存在时,hok基因表达产生的毒蛋白,会导致自身细胞裂解死亡,这正是sokmRNA不存在时,大肠杆菌细胞会裂解死亡的原因。 (3) 用15N标记该大肠杆菌DNA分子,该大肠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这16个DNA分子共有32条链,其中有2个DNA分子的1条链含有15N、另1条链含有14N,其余的14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含有14N,因此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总数的100%,含15N的链占全部链的1/16。大肠杆菌为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能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表达、DNA复制、原核细胞的结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围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DNA复制过程、原核细胞的结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45.如图所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_____(填编号)过程。 (2)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_____。 (4)植株C属于单倍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② (3). 纺锤体 (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 1 (6). 发育起点为配子(或含有玉米配子染色体数目) (7). 全能性 (或控制玉米性状的全套遗传信息)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芽尖细胞组织培养,所得植株A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③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幼苗2为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其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子植株B,若正常培育可得到单倍体植株C。 【详解】(1) 植株A是利用芽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而获得的二倍体玉米,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染色体组数也随之加倍,所以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所示的减数分裂过程。 (2)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 幼苗2为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而获得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2而得到的植株B为纯合子,所以其纯合的概率为100%。 (4) 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2,再经过正常培育得到单倍体植株C。植株C之所以属于单倍体,是因为其发育起点为配子(或含有玉米配子染色体数目),其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全能性 (或控制玉米性状的全套遗传信息)。 【点睛】①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最终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纯合子。②幼苗1和幼苗2的培育均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6.请回答胚胎工程方面的问题: (1)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可以培育出“试管牛”。试管牛的培育需经过体外受精、______、_______以及在母体中发育和产出等过程。 (2)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处理,使其___________。另外,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时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次级卵母细胞和__________。 (3)通常奶牛每次排出一枚卵母细胞,采用激素处理可使其一次排出多枚卵母细胞,常使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4)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比较复杂,除了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_______、激素、氨基酸、_______ 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 (5)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可以由囊胚的________ 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答案】 (1). 早期胚胎培养 (2). 胚胎移植 (3). 获能 (4). 第一极体 (5). 促性腺激素 (6). 维生素 (7). 核苷酸 (8). 内细胞团 【解析】 【分析】 ①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成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该项技术首先要做的是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②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需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③超数排卵处理的做法是给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使一头母畜一次排出比自然情况下多几倍到十几倍的卵子,用于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④体外胚胎的早期培养,其培养液的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需要加入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⑤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详解】(1) 试管牛的培育采用的是试管动物技术,需经过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以及在母体中发育和产出等过程。 (2) 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从而使精子具有与卵细胞受精的能力。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该时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3) 采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可使奶牛一次排出多枚卵母细胞。 (4) 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比较复杂,除了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 (5) 囊胚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可以由囊胚的内细胞团分离出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