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第十八章环境保护教学案(山东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第十八章环境保护教学案(山东专用)

年份 考题统计 核心考点 核心素养 ‎2018‎ 全国卷Ⅰ·T44‎ 环境与环境问题 ‎1.用综合思维方法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资源问题及利用。‎ ‎2.从区域认知角度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资源问题及利用保护。‎ 全国卷Ⅱ·T44‎ 生态环境问题 全国卷Ⅲ·T44‎ 生态环境问题 ‎2017‎ 全国卷Ⅰ·T44‎ 环境问题的危害 全国卷Ⅱ·T44‎ 植被的生态作用 全国卷Ⅲ·T4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 全国卷Ⅰ·T4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国卷Ⅱ·T44‎ 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全国卷Ⅲ·T44‎ 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2015‎ 全国卷Ⅰ·T44‎ 资源问题、资源利用和保护 全国卷Ⅱ·T44‎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4‎ 全国卷Ⅰ·T44‎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全国卷Ⅱ·T44‎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考点一 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过程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来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防治措施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防止石油泄漏 二、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 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 颗粒物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人体吸入过多颗粒物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分类与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对大气环 境的影响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 ‎②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③填埋垃圾:逸出沼气;‎ ‎④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 的影响 ‎①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 ‎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 对土壤环 境的影响 ‎①垃圾中的有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 ‎②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 ‎①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 ‎②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③有害废物危害人类健康 ‎3.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1)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处理所有种类垃圾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2)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四、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 ‎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大气沉降物等。‎ ‎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3)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2018·全国卷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如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解析 本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为区域背景,以世界种子库建设为主题,重点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分析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时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展开,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利于种子保存;极地人类活动少,干扰小。分析气候变暖的环境风险时可以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进而导致隧道和种子库进水,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答案 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2.(2016·全国卷Ⅱ)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措施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 ‎[解题技巧]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1)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②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2)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2018·湖北宜昌二模)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能源重化工业快速涌现、密集布局,呈现杂乱无序、过度开发之势。这些能源重化工业每天产生的各类工业废水偷排入江,混杂着生活污水及航运激增带来的船舶污染,使长江遭到了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污染程度远超自身的水体净化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说明长江水体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解析 危害可从可用水的减少,以及水体对土壤、生物、人类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措施可从减少排放、达标排放,以及加强管理与宣传、法治等角度分析。‎ 答案 危害:长江水体污染会导致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生产力;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流域内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污染可能导致水质性缺水。‎ 防治措施: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全流域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资源及其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图所示:‎ ‎(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 ‎(1)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二、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 问题 主要 分布区 人为 原因 自然 原因 措施 森林 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 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 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 多样 性锐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减 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1.(2018·全国卷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 第(1)题,芦苇主要生长于湿地中,因此具有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污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第(2)题,可从水体净化功能方面分析其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收割芦苇可减少其倒伏和腐烂的数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2.(2018·全国卷Ⅱ)“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堑秋湖”是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的碟形湖,有利于越冬候鸟觅食,同时延长鱼类的生长期,为越冬候鸟提供更多的食物,还可以扩大浅水区范围,为越冬候鸟提供更大的栖息地。但修筑“堑秋湖”会出现“人鸟争食”‎ 的现象,使越冬候鸟在此生活的时间缩短。改进建议可以从规定放水时间、捕鱼网眼大小、生态保护、补偿渔民损失等方面分析。‎ 答案 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解题技巧] 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步骤 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具体可从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分析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封闭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分析 ‎①人口增长。‎ ‎②农业结构与生产方式。‎ ‎③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生产方式。‎ ‎④生产技术与政策导向。‎ ‎ (2019·山东青岛一模)芦苇湿地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自2002年7月始,黄河三角洲开始实施芦苇湿地恢复工程,主要通过筑坝修堤,在雨季和黄河丰水期蓄积淡水,旱季则引黄河水补充,以淡压碱,扩大经济植物芦苇湿地面积。‎ 湿地水质检验结果 区域 pH 化学耗氧量 氨氮 总氮 总磷 范 围 未恢复区 ‎7.1~7.6‎ ‎265~277‎ ‎0.12~0.44‎ ‎0.7~2.4‎ ‎0.41~0.60‎ 恢复区 ‎6.8~7.4‎ ‎15~31‎ ‎0.13~0.28‎ ‎0.5~1.2‎ ‎0.01~0.14‎ 均 值 未恢复区 ‎7.53‎ ‎271‎ ‎0.21‎ ‎1.48‎ ‎0.44‎ 恢复区 ‎7.1‎ ‎22‎ ‎0.19‎ ‎0.72‎ ‎0.07‎ 注:化学耗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单位为mg/l 分析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恢复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对比恢复区与未恢复区数据可发现恢复区水质五项指标都下降了。原因可结合“筑坝修堤,在雨季和黄河丰水期蓄积淡水,旱季则引黄河水补充,以淡压碱,扩大经济植物芦苇湿地面积”分析。‎ 答案 芦苇湿地恢复区水体pH下降,化学耗氧量明显减少,氮磷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低于未恢复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芦苇湿地恢复区,工程引水增加了湿地水量,扩大了湿地水域面积,湿地水体被稀释;湿地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更新能力提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减少;芦苇经济价值高,种植芦苇增大了植被覆盖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导致氮磷类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考点三 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有限;②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 原因 ‎①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解决措施 开源 ‎①跨流域调水;②修水库蓄水;③人工增雨;④淡化海水;⑤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①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二、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 利用率 非农业建 设必须节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约用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 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退化 的概念 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 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三、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变暖、酸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1.(2017·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结构、植被丰富程度、地下根系和植被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2016·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针对应“湖泊湿地、美味佳肴”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根据以上原因,从开源、节流、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合理即可)‎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合理即可)‎ ‎[方法技巧] 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   (2018·山西太原二模)某煤矿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南距通天河约3千米。该煤矿因非法盗采严重,已于2014年封停。2017年8月记者报道:数千米长的山谷,两边山体依然遍布着由于露天矿穿孔、爆破和滥挖乱采出现的黑色采坑,山谷遗留的洗煤池中仍有大量洗选废水直接通过沟渠排向谷外。下图为该煤矿的洗煤池。‎ 分析该煤矿非法盗采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析 危害可从地表、地质、植被、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角度分析,措施针对问题分析即可。‎ 答案 危害:该煤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江河的上游),春、夏季易发洪水,将矿区污水及废渣冲入江河,污染江河源头;矿区废弃矿渣的堆放污染土壤;矿坑裸露,破坏高寒草甸,造成生态恶化;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措施:对矿坑进行回填修复;对洗煤池进行清理,修建排水通道;封育围栏,恢复植被等。‎ 课时作业(三十七) 环境保护(选修6)‎ ‎(时间:45分钟 满分:80分)‎ ‎1.(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生态足迹由生物质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提供给人类生物资源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均生态生产面积表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大小。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将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相反时则表示生态可持续。下图为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示意图。‎ 描述新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征,并为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10分)‎ 解析 变化特征可结合三种图例,从总体变化特征角度分析。图示信息反映出后期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则建议要从提高生态承载力、减轻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压力角度分析。‎ 答案 生物质足迹前期上升较慢,后期上升较快;能源足迹上升较快;生态承载力前期呈波动状变化,后期呈下降趋势。‎ 治理荒漠化,恢复植被和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供给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2.(2018·安徽合肥二模)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和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等水分经历垃圾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废水。未经处理的渗滤液可污染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垃圾填埋场剖面。‎ 分析该垃圾填埋场采取的工程措施在渗滤液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10分)‎ 解析 弧形覆盖层位于顶部,起到阻隔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作用;修建为弧形可使地表径流加快,从而减少下渗;同时植被蒸腾,可减少渗滤液。防渗膜、防渗层的作用自然是减少内外水体渗透,导流管必然是引导水流出。‎ 答案 弧形覆盖层控制下渗到垃圾层的地表水,同时植物蒸腾消耗水分,减少渗滤液产量;填埋场四周设截洪沟,避免场外地表径流进入垃圾填埋区域;导流层底部设置导流管,将经过垃圾层的渗滤液收集后进行处理;防渗层和防渗膜防止垃圾渗滤液与防渗层和防渗膜外的地下水交换,污染地下水;地下水导流层和导流管可防止防渗层下的地下水位过高破坏防渗层,导致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习惯习俗,是喜庆、祝贺的标志。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带给大家节日的喜庆,却同时也隐藏着许多危害。2018年全国多数大中城市出台了“禁燃令”或“限燃令”,这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争议,有的拍手叫好,也有的认为不能一禁了之。‎ 简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主要危害,并针对燃放烟花爆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10分)‎ 解析 危害可从污染、资源浪费、安全角度分析;措施可从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寻找替代品等方面分析。‎ 答案 危害: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过多燃放会造成资源浪费;燃放过程不当和劣质烟花易引发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 措施:加大宣传,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政府部门加大对烟花生产和燃放等过程的监管力度;开辟一些专门场所供市民燃放适量的烟花爆竹;加大对乱燃乱放烟花爆竹行为的惩罚力度;使用电子烟花等替代品。‎ ‎4.(2018·河南濮阳三模)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下图为丹江口水库外围生态过滤库图。‎ 分别说明生态过滤库中植物与生态过滤坝的作用。(10分)‎ 解析 图示植物有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分别分析作用即可;图示生态过滤坝隔断主库与生态过滤库,则可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与生态库有害物质进入主库。‎ 答案 植物的作用:减小地表径流流速,使泥沙沉积;阻截、过滤和吸收入库污染物,改善和净化水质;给鱼类提供食物。‎ 生态过滤坝的作用:滞留和沉降入库泥沙,防止主库泥沙淤积、库容减小;可减少进入主库的污染物和营养盐类,防止主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5.(2017·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10分)‎ 解析 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湿度低主要与树种本身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树种单一的影响,以及植株的疏密度有关。‎ 答案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6.河口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有黄河、小清河和弥河等多条河流入海,基础饵料丰富,是渤海的传统渔场。‎ 分析近几年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10分)‎ 解析 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侧重于人为原因的分析。根据材料“是渤海的传统渔场”推断,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的数量减少;根据图中的“油气田”判断,石油开采会导致海洋污染;根据城市、盐场、入海河流等分析,沿岸的生产、生活污水随河流排入海洋导致海洋污染;结合黄河治理采用的调水调沙措施推断水量的变化改变了莱州湾的水生环境等。‎ 答案 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超过其资源再生能力;海上石油开采导致海洋溢油产生海洋污染;黄河调水调沙、其他入海河流水量变化改变了黄河口及莱州湾水域盐度与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的工业生产、养殖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7.(2019·广东惠州调研)绿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大型绿藻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浒苔是常见的绿藻,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对营养盐的吸收能力强。我国黄海南部紫菜养殖区(如下图所示)面积持续上升,每年4~5月筏架回收过程中均在滩涂上将缆绳上的绿藻进行刮除,刮落的绿藻被海水带回海洋。‎ 分析黄海南部4~5月绿潮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措施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清除污染物方面分析。‎ 答案 原因:4~5月水温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浒苔的生长;海域周边人口密集,生 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促使绿藻迅速繁殖;紫菜养殖刮落的绿藻,随海潮和洋流进入海洋后大量繁殖和富集。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绿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采取防范措施;生产、生活污水应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缆绳绿藻资源化回收利用;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清除已有绿藻。‎ ‎8.(2018·广东广州二模)永久冻土是指持续多年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它已经被冰封数千年、甚至几十万年,里面充满着死亡植物等有机物质,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拥有面积广袤的永久冻土层。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主要河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的排放通量处于世界的中高水平,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分析青藏高原上主要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大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永久冻土层中有丰富的“有机物质”、青藏高原是大河发源地且有“永久冻土层”“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大。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全球变暖使青藏高原永久冻土融化,土中的有机物通过水循环迁移到河流,有机物在河水运动过程中加速分解,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河流释放温室气体的同时也促使气温上升,从而引起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之间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