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1.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 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 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正统思想,排除。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根据材料主旨,儒家主要集中在现实的研究,而非天人关系的研究,故错误;B选项错误,因为墨家主张“有为而有求”而儒家主张“有为而无求”故推知,两家思想相反而非互补;根据材料儒家“讲人道”和“儒家有为而无求”推出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故无法体现早期民本,为此D选项错误。 3.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B.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认识论、境界论和功名论,其目的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故A项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B项错误。提高个人修养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中“宋明理学家”不符,故D项排除。 4.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处是秦朝,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处处于高潮,原因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处处于低潮,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有关,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答案】D 【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 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 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 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7.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此评价的依据不包括 A.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二京赋》 B. 张衡在地震学方面贡献卓著,制作了地动仪 C.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 D. 张衡改进了天文仪器,创制了我国的农历 【答案】D 【解析】农历是中国汉族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阴历等名称,很早就有记载,并非张衡创制了我国的农历,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以太”(ether)是亚里士多德假设的一种极小物质微粒,是作用力之间的媒介。谭嗣同在“仁学”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因此,应当“中外通”“人我通”。这反映出谭嗣同 A. 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 B. 回归儒学本质来推动变法 C. 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 D. 认识到了推翻清朝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和谭嗣同都以为“以太”是一种媒介和工具,以要“中外通”“人我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维新派人士,他寄希望于此来为变法寻找依据,从而推动变法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和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C项排除;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不是推翻清朝,而是维护其统治,故D项错误。 9.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开颅洗脑”应当是指思想解放运动,并且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冲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使知识分子接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故答案为D项。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开颅洗脑”的意义重在解放思想,而不是移风易俗,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 10.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答案】B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体现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A;材料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观察分析下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A. 三大政策 B 反帝反封 C. 社会革命 D. 以俄为师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共同目标,故选B;其他选项并非交集,排除。 1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这三次冲破的关键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 中共八大、十四大、十四届三中会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个人崇拜”;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十五大对所有制和公有制形式进行了创新,冲破了“所有制崇拜”,故D项正确;十四届三中全会没有对所有制和公有制形式进行创新,故A项错误;十四届三中全会也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也没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项错误。故选D。 13.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并且指出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答案】(1)表现:克已复礼。(或恢复周礼;或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同:前者通过神化皇权(或“君权神授”即君主受命于天)来加强君主专制;后者从“天理”这一哲学高度(或三纲五常、道统论、正君心等)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2)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解析】 (1)表现: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是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不同: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从“天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2)态度:根据“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概括得出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根据“宣圣谕”得出统治者提倡;根据“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得出民众遵守。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答案】(1) 主张:平均地权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2) 贡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孙中山为了实现“民生幸福”的主张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将民生主义阐发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资本家的利益,部分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 (2) 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斗争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据材料了可知,所述为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大理论均是在特定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激化。所以推动民族复兴是冲击和改革改良反应的结果。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期十几年,对中国社会是个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长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离过半,经济、人口数十年不能够恢复;义和团焚烧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坏文物,造成中国的巨大损失。农民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带来的破坏性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解析】本题是历史探究型题。题干要求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关系进行探讨。首先解读材料,明确关系。根据图示,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关系:革命和改革共同推动民族复兴;第二个关系: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第三个关系:戊戌变法推动义和团运动;第四个关系:清末新政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然后提出观点,一: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二: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三: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最后对观点进行论述,得出结论。论述时可分别阐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要求论从史出,试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