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学案
学案八 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和分析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探究与实例分析,总结归纳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思路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分析,体会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思路,实践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过程,建立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观念,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进一步形成整体与统一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1.审题、答题能力培养。 2.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解题流程。 【考情分析】 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是高考热点,物质制备主要以气体、无机物、有机物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基本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而性质的验证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过程中包括对物质性质的预测,2017·课标全国Ⅲ卷26题对绿矾的性质进行探究,2016·课标全国Ⅱ卷28题对Fe2+和Fe3+的性质进行探究;2016·课标全国Ⅲ卷制备CaO2等,是近几年新课标考试的热点题型。 1.涉气类实验装置 (1)常见气体制备装置 反应装 置类型 反应装置图 适用气体 操作注意事项 固、固 加热型 O2、 NH3等 ①试管要干燥; 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 ③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固定加强热 固、液加 热型或液、 液加热型 Cl2、 HCl等 ①烧瓶加热时要隔石棉网 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固、液不 加热型 或液、液 不加热型 H2、CO2、 SO2、NO、 NO2等 ①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②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气体不溶于水; ③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控制液体流速 (2)气体的收集装置 (3)气体的定量测定装置 (4)可作为冷凝或冷却的装置 (5)防倒吸装置 2.涉气类制备实验操作流程 3.涉气类制备实验先后顺序 (1)装配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2)加入试剂时:先固后液。 (3)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 (4)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味的气体,最后除水蒸气。 (5)防倒吸实验:往往是最后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 (6)防氧化实验:往往是最后停止通气。 4.制备与性质验证实验中需考虑的7大因素 (1)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2)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3)防吸水(实验取用和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如NaOH固体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 4)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冷凝管等)。 (5)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6)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7)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等。 考点指导1 以气体制备为主线的物质制备与性质验证 【典例1】 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 (Ⅰ) 2H2S(aq)+SO2(g)===3S(s)+2H2O(l)(Ⅱ) S(s)+Na2SO3(aq)Na2S2O3(aq)(Ⅲ)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________,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为________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_。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为使SO2 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反应后期可用酒精灯适当加热烧瓶A,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的仪器还有 ________。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S2O+2H+===S↓+SO2↑+H2O 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思维提示】 答案 (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防止倒吸 NaOH(合理即可) (2)2∶1 (3)c 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合理即可) 溶液变澄清(或浑浊消失) ad (4)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合理即可) 【课堂对点训练】 1.氮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其化合物是实验室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情况”,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 ①仪器b是________(填名称);用图中的装置组合成一套可实现Ⅰ、Ⅱ目的的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a→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各导管口的编号)。反应前要先打开开关a,通一会儿N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结束后,假设装置B中溶液仍为100 mL,从中取出25.00 mL,用0.10 mol· L-1 NaOH溶液进行滴定(酚酞作指示剂),滴定前后滴定管液面的位置如图乙。则在装置B中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③实验收集到NO的体积为112.0 mL(标准状况下),则装置A中Ag与浓硝酸反应________(填“有”或“没有”)NO生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计算所得的数据说明)。 (2)小明同学进一步用下图装置探究(1)中反应产生的气体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①通气体的过程,观察到甲中溶液变浑浊,小明得出的结论1是NO2具有氧化性。乙中鼓入空气后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小明得出的结论2是NO具有还原性。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甲中的现象不足以得出结论1,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得出小明的结论1?(简要回答出原理和现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广口瓶B中气体跟水反应,长进短出;广口瓶C是短进长出进行排水。反应前要先打开开关a,通一会儿N2,目的是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防止NO被空气氧化。②c(NaOH)·V(NaOH)=c(HNO3)·V(HNO3),即0.10 mol·L-1×(20.40-0.40) mL=25.00 mL×c(HNO3),则c(HNO3)=0.08 mol·L-1,则装置B中n(HNO3)=0.08×0.1 mol=0.008 mol。③根据3NO2+H2O===2HNO3+NO,则由该反应生成的NO的物质的量为0.004 mol,而实验收集到0.005 mol,所以Ag和浓硝酸反应有NO生成。(2)由(1)知Ag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和NO;分别在不同的装置中探究它们的性质,甲装置不能区分NO2和HNO3是谁氧化了Na2S,故应在无水的环境中检验NO2的氧化性。 答案 (1)①圆底烧瓶 2 3 5 4 6 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防止NO被空气中O2氧化 ②0.008 ③有 NO2与水反应生成NO的体积89.6 mL小于收集到NO的体积112.0 mL(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①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可将Na2S氧化,使溶液变浑浊 ②可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解题建模】 物质制备审、答题模板 考点指导2 以模拟工业生产为载体的无机物的制备 【典例2】 (2016·四川化学,9)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并进行相关探究。 【资料查阅】 【实验探究】 该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a→________→e(填操作的编号)。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熄灭酒精灯,冷却 c.在“气体入口”处通入干燥HCl d.点燃酒精灯,加热 e.停止通入HCl,然后通入N2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物质由白色变为蓝色,C中试纸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 (4)装置D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反思】 (5)反应结束后,取出CuCl产品进行实验,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的CuCl2或CuO杂质,根据资料信息分析: ①若杂质是CuCl2,则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杂质是CuO,则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提示】 第1步:审题干信息,本题题干信息很简单,提取实验目的:用热分解CuCl2·2H2O晶体制取CuCl。 第2步:(1)审“流程”,获取反应条件等有效信息:CuCl2·2H2O要在HCl气流中加热先脱结晶水,再继续加热使无水CuCl2分解,若不在HCl气流中加热,CuCl2·2H2O将会水解,最终产物为CuO。 (2)审“装置图”,获取每个仪器的作用等有效信息: ①A为CuCl2·2H2O分解产生CuCl的装置,气体入口必须通入HCl气体; ②X干燥管中盛放的无水CuSO4检验分解产生的水蒸气; ③C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HCl以及反应产生的Cl2; ④D为尾气处理装置,吸收HCl和Cl2。 第3步,审问题信息:结合第1步、第2步提取的有效信息,结合题目提出的具体问题,联想已学过的知识,规范解答题目中的具体问题。 如本题第(2)问,结合第2步中获取的流程信息的条件控制,必须先通HCl排尽空气,防止O2影响产品纯度,然后点燃酒精灯,在HCl气流中加热分解CuCl2·2H2O,最后在HCl气流中冷却生成CuCl,即可顺利选择操作顺序:a→c→d→b→e。 第(3)问,结合第2步获取的有效信息,知通入C装置的气体有HCl和Cl2,再根据HCl和Cl2的性质,即可得出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结论。 第(4)问中NaOH吸收Cl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即可写离子方程式。 第(5)问,结合流程信息,可知有CuCl2的原因,是分解不完全,肯定是“加热时间不够”;产生CuO肯定是CuCl2·2H2O发生水解,肯定是“HCl通入的量不足”。 答案 (1)干燥管 (2)cdb (3)先变红后褪色 (4)Cl2+2OH-===Cl-+ClO-+H2O (5)①加热时间不足或温度偏低 ②通入HCl的量不足 【课堂对点训练】 2.三氯化六氨合钴[Co(NH3)6]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模拟工业制法,在NH3和NH4Cl存在条件下,以活性炭为催化剂,用H2O2 氧化CoCl2溶液来制备[Co(NH3)6]Cl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取研细的CoCl2·6H2O粉末10.0 g和 NH4Cl 5.0 g于烧杯中并加水溶解,将溶液转入三颈烧瓶,加入25 mL浓氨水和适量活性炭粉末,逐滴加入5 mL 30%的H2O2溶液。 ②在60 ℃水浴中恒温20 min,然后用冰水浴冷却,充分结晶后过滤。 ③将沉淀溶于热的盐酸中,趁热过滤,滤液中加适量浓盐酸并冷却结晶。 ④过滤、用乙醇洗涤晶体并在105 ℃条件下烘干。 ⑤晶体制备完成后,该小组通过以下步骤测定产品的纯度:称取0.285 8 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并加水溶解,再加入3 mL 10%的NaOH溶液,充分加热产生Co(OH)3沉淀,加6 mol·L-1盐酸将沉淀完全溶解后加入足量KI粉末和5滴2%的淀粉溶液,用0.040 0 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最终消耗Na2S2O3溶液25.00 mL。 已知:2Co3++2I-===2Co2++I2,I2+2S2O===2I-+S4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Co(NH3)6]Cl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装置中存在的一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5 mL 30%的H2O2溶液一次性加入三颈烧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无活性炭作催化剂,所得产物中除[Co(NH3)6]Cl3外还会有大量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Co(NH3)5Cl]Cl2和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Co(NH3)5H2O]Cl3晶体,而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主要产物只有[Co(NH3)6]Cl3,这体现了催化剂的________性。 (5)步骤③中趁热过滤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滤液中加适量浓盐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乙醇洗涤与蒸馏水洗涤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得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 (6)根据对应关系n([Co(NH3)6]Cl3)=n(Co3+)=n(S2O)=0.001 mol,m([Co(NH3)6]Cl3)=0.267 5 g,纯度为×100%=93.6%。 答案 (1)2CoCl2+2NH4Cl+H2O2+10NH32[Co(NH3)6]Cl3+2H2O或2CoCl2+H2O2+12NH3+2NH4Cl2Co(NH3)6Cl3+2NH3·H2O (2)缺少吸收挥发出氨气的装置(答案合理即可) (3)温度迅速升高,氨气大量挥发且H2O2和NH4Cl受热分解 (4)选择 (5)除去活性炭,并防止产品析出 增大氯离子浓度,有利于[Co(NH3)6]Cl3析出 产品损失少 (6)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滴入后溶液蓝色褪去且30 s不再变化 93.6% 考点指导3 有机物的制备 【典例3】 (2014·新课标全国Ⅰ,26)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 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相对分 子质量 密度 /(g·cm-3) 沸点/ ℃ 水中溶解性 异戊醇 88 0.812 3 131 微溶 乙酸 60 1.049 2 118 溶 乙酸异戊酯 130 0.867 0 142 难溶 实验步骤:在A中加入4.4 g异戊醇、6.0 g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回流50 min,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MgSO4 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MgSO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140~143 ℃馏分,得乙酸异戊酯 3.9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 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填标号)。 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 (4)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 MgSO4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7)本实验的产率是________(填标号)。 a.30% b.40% c.60% d.90% (8)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30 ℃便开始收集馏分,会使实验的产率偏____________(填“高” 或“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提示】 第一步 明确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原理是: 反应中浓H2SO4作催化剂,且反应为可逆反应。 故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右移,提高另一反应物—异戊醇的转化率。 第二步 熟知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是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蒸馏烧瓶、圆底烧瓶、温度计、锥形瓶等仪器,其中球形冷凝管常用于反应装置中冷凝反应物蒸气,使反应物冷凝回流,用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第(1)问中仪器B;直形冷凝管常用于蒸馏装置中冷凝馏分,如第(6)问蒸馏操作中c项使用球形冷凝管是错误的。而蒸馏操作中要求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第(6)问的装置应选b。 第三步 分析杂质成分 依据乙酸异戊酯、乙酸、异戊醇、浓H2SO4的溶解性判断乙酸异戊酯中混有乙酸、异戊醇、浓H2SO4、水等杂质。 第四步 除杂方案设计 第五步 产率(纯度)计算 由反应方程式: 可知,4.4 g异戊醇完全反应消耗3.0 g乙酸,生成6.5 g乙酸异戊酯,则第(7)问求得该反应的产率为×100%=60%。(8)异戊醇的沸点为131 ℃,蒸馏时,若从130 ℃开始收集馏分,将会有一部分未反应的异戊醇被蒸出,使产率偏高。 答案 (1)球形冷凝管 (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醋酸 洗掉碳酸氢钠 (3)d (4)提高醇的转化率 (5)干燥 (6)b (7)c (8)高 会收集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 【课堂对点训练】 3.硝基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是医药和染料的中间体,还可作有机溶剂。制备硝基苯的过程如下: ①配制混酸,组装如图反应装置。 取100 mL烧杯,用20 mL浓硫酸与18 mL浓硝酸配制混合酸,加入恒压滴液漏斗中。把18 mL苯加入三颈烧瓶中。 ②向室温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酸,加滴边搅拌,混合均匀。 ③在50~60 ℃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④除去混合酸后,依次用蒸馏水和10% Na2CO3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得到粗产品。 Ⅱ.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20 ℃)/(g·cm-3) 溶解性 苯 5.5 80 0.88 微溶于水 硝基苯 5.7 210.9 1.205 难溶于水 1,3-二硝基苯 89 301 1.57 微溶于水 浓硝酸 83 1.4 易溶于水 浓硫酸 338 1.84 易溶于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混酸应在烧杯中先加入________。 (2)恒压滴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装置中长玻璃导管可用________代替(填仪器名称)。 (4)反应结束后产品在液体的________(填“上”或者“下”)层,分离混酸和产品的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 (5)用10% Na2CO3溶液洗涤之后再用蒸馏水洗涤时,怎样验证液体已洗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得到更纯净的硝基苯,还须先向液体中加入________除去水,然后蒸馏,最终得到17.5 g硝基苯。则硝基苯的产率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6)可加入CaO除去水,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HNO3过量,根据苯的物质的量计算生成的硝基苯的理论产量为:×123 g·mol-1= 24.98 g,故产率为:×100%=70%。如果忘记加沸石,只能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答案 (1)浓硝酸 (2)可以保持恒压滴液漏斗与三颈烧瓶内压强一致,使液体顺利滴下 (3)冷凝管(或球形、蛇形、直形冷凝管) (4)上 分液 (5)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无沉淀生成,则说明已洗净(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氧化钙 70% 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解题建模】 步骤一:明确反应原理 依据实验要求,确定制备有机物的反应原理。一般题目中都提供反应原理,但需要考生抓住反应的特点(如可逆反应等),并分析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步骤二:熟知实验仪器 利用合适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达到控制反应条件的目的,通过分析装置的特点及物质的制备原理,确定每个装置的作用。 步骤三:分析杂质成分 依据有机物的制备原理,确定反应物、生成物的成分,并推测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利用题目提供的各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等信息判断产品中可能混有的杂质。 步骤四:除杂方案设计 依据产品和杂质的性质差异(如溶解性、熔沸点、密度大小、物质的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步骤五:产率(纯度)计算 依据题目提供的反应原理和试剂的用量,计算产品的理论产量,则产品产率为×100%。 考点指导4 性质验证及探究类实验 【典例4】 (2016·北京理综,28)以Na2SO3 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2 mL 0.2 mol·L-1 Na2SO3溶液 饱和Ag2SO4溶液 Ⅰ.产生白色沉淀 0.2 mol·L-1 CuSO4溶液 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1 Al2(SO4)3溶液 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2SO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含有Cu+、Cu2+和SO。 已知:Cu+Cu+Cu2+,Cu2+CuI↓(白色)+I2。 ①用稀H2SO4证实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 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________________。 b.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ⅰ.被Al(OH)3所吸附;ⅱ.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ⅱ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ⅱ成立。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按上图形式呈现)。 b.假设ⅱ成立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思维提示】 第一步 明确实验干什么? 本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探究Na2SO3的性质;二是探究盐溶液之间反应的多样性。 第二步 论证原理是什么? ①根据题给信息Cu+Cu+Cu2+可知,棕黄色沉淀若含有Cu+,Cu+会在稀硫酸作用下会有红色的铜生成。 ②根据题给信息Cu2+CuI↓(白色)+I2可知,棕黄色沉淀若含有Cu2+,加入KI后会有白色沉淀(CuI)生成;所得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说明生成的I2被SO还原,SO被氧化为SO。 第三步 题干信息有什么? ①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含有Cu+、Cu2+和SO。 ②Cu+Cu+Cu2+,Cu2+CuI↓(白色)+I2。 ③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④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 ⑤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第四步 信息方案的确定 步骤1:向2 mL 0.1 mol/L的Al2(SO4)3溶液中滴加稍过量的Na2SO3溶液,生成碱式亚硫酸铝沉淀,然后再向沉淀中滴加V1体积的稀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AlO2和Na2SO3。 步骤2:取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l2(SO4)3溶液与过量稀氨水反应生成不含SO的Al(OH)3沉淀,然后再向沉淀中滴加同浓度的稀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并记录体积为V2,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AlO2;比较V1和V2的大小,可推知假设ⅱ成立。 第五步 最终结论是什么? 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溶解性(Ag2SO3沉淀、Na2SO3、碱式亚硫酸铝)、还原性(SO被I2、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答案 (1)2Ag++SO===Ag2SO3↓ (2)①析出红色固体 ②a.HCl和BaCl2溶液 b.在I-作用下,Cu2+转化为白色沉淀CuI,SO转化为SO (3)①Al3+、OH- ②a b.V1明显大于V2 (4)亚硫酸盐的溶解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 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课堂对点训练】 4.某校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系列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提出问题:Fe3+、Br2谁的氧化性更强? (1)猜想: ①甲同学认为氧化性:Fe3+>Br2,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所致。 ②乙同学认为氧化性:Br2>Fe3+ ,故上述实验现象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乙同学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 供选用的试剂:a.酚酞试液 b.四氯化碳 c.无水酒精 d.硫氰化钾溶液 请你在下列表格中写出丙同学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试剂填序号)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方案2 (3)应用与拓展 ①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100 mL FeBr2溶液中通入2.24 L 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1/3的溴元素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 (1)①溴单质溶于水显黄色。②溴单质的氧化性比铁离子强,溴单质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而使溶液显黄色。(2)证明溶液中没有溴单质而有铁离子即可证明乙同学的观点,利用溴溶于四氯化碳,使四氯化碳层显橙红色,铁离子遇硫氰根离子显红色来设计实验。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b CCl4层呈无色 方案2 d 溶液变红 (3)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溴单质可以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和溴离子,离子方程式为:2Fe2++Br2===2Fe3++2Br-。②溴化亚铁中通入氯气,氯气先和亚铁离子反应,后和溴离子反应,假设溴化亚铁的浓度为x mol·L-1,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x×0.1+x×0.1×=×2,则x=1.2。 答案 (1)①Br2 ②Fe3+ (2)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b CCl4层呈无色 方案2 d 溶液变红 (3)2Fe2++Br2===2Fe3++2Br- 1.2 mol·L-1 【解题建模】 第一步 明确实验干什么 审题干及设问,明确实验目的。 第二步 题干信息有什么 审题干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他有效信息。 第三步 思考实验原理 是什么 根据实验目的、题干信息及已有知识,设想探究、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原理。 第四步 问题问什么 细审试题设问,斟酌命题意图,确定答题方向。 第五步 规范解答 结合第3步、第4步,用学科语言、化学用语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四步学习”抓牢实验综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