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课件
18. 怀疑与学问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 王国维 做学问三大境界 情境导入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 怀疑与学问 》 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 顾颉刚】 (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 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 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 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 集》等。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 享年87岁。 作者简介 议论文 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即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文本介绍 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 事实材料, 可以是 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 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④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⑤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1. 字词注音。 程 颐 ( ) 譬 如( ) 腐草为 萤 ( ) 虚 妄 ( ) 盲 从( ) 停 滞 ( ) yí pì yín ɡ wàn ɡ mánɡ zhì 识文辩词 腐草为萤: 虚妄: 不攻自破: 尽信书不如无书: 辨伪去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停滞: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没有事实根据的。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目地附和随从。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2. 重点词语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 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 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 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结构 1. 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文章感知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课文解析 “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 张载 “ 学者先要会疑。 ” —— 程颐 2.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 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A.①│② ③ ④(并列) B.① ② ③│④(并列) C.①│② ③ ④(因果) D.① ② ③│④(因果) 答案: D 解析: 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 …… ),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4.“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5.第3 自然 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1. 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2. 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 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6. 第 4 自然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 有什么科学根据”):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 第 5 自然 段和第 4 自然 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 4 自然 段还写第 5 自然 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 4自然 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 4自然 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 5自然 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8. 第 6 自然 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 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2. 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9. 第 6 自然 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1. 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 “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3. “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4.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下面 句子中,“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能改为句号吗?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课文赏析 2. “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1. 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写法探究 2. 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 怀疑精神 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总结 怀疑 与 学问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 分论点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 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 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 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拓展提升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1.文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__________ 。 4. 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5. 画 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更周密。 由古及今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统领全段 领起下文 承上启下 谢谢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