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卷 简答题: 1.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该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填数字)。膜蛋白A在执行相应功能时需要消耗ATP,产生ATP的结构主要是[____] ________。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____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________功能。图中的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因是____________。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____________,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5)若用酶解法将该细胞分散出来,则所用的酶是____,该酶需要水解的蛋白质是____。 【答案】 (1). ②③④⑤⑥ (2). ⑥ (3). 线粒体 (4). 磷脂双分子层 (5). 载体蛋白 (6). 催化 (7).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8). 胞吞 (9). (一定的)流动性 (10).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11). 膜蛋白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核膜,⑥是线粒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该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细胞膜,⑤核膜,⑥线粒体;动物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ATP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对应图中的⑥; (2)分析题图可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微绒毛,磷脂双分子层是微绒毛的基本骨架;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这一结构特点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3)由题意知,膜蛋白D能水解双糖,说明膜蛋白具有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功能;图示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不同,由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合成的,因此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4)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这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分离动物细胞需用的酶是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该酶需要水解连接两个细胞之间的蛋白质,对应膜蛋白B。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不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 2.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说明酶具有____性。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说明酶具有____性。该特性与酶和底物特定的__________有关。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效性 (2).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 专一性 (4). 结合位点 (5). 先上升后下降 (6).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温度影响酶活性) (7). 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 (8).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1表示了酶具有高效性;图2表示了酶具专一性的特性;从图示曲线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酶的活性与温度和PH均有关;图4中AB段的限制因素是酶浓度;图5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需要在底物足量条件下才能实现。 【详解】(1)由图可知:图1中为酶、无机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关系,对比结果表示了酶具有高效性;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图2表示酶能跟底物特异性结合,体现了酶具专一性的特性,该特性与酶和底物特定的结合位点有关; (2)图3中底物剩余量越多表示酶活性越低,在一定范围内,pH=7时酶的活性比pH=6时低,比pH=5时高,所以当pH从5上升到7时,酶活性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题图中三条曲线最低点对应的温度相同,说明不同pH条件下酶的最适温度并没有改变该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即酶的最适温度不会随PH的改变而改变。 (3)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随酶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也增加,即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酶的特性,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并结合曲线信息准确答题。 3.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Ⅰ、对某品种茶树在恒温25℃ 时的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该品种茶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请据图回答: (1)该研究探讨了________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该品种茶树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为________klx。 (2)研究结果显示,恒温25℃时,一昼夜中(假定白天、黑夜各12 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于_______μ mol·g-1·h-1才会积累有机物。C点时该品种茶树实际光合速率为_______μ mol·g-1·h-1。 (3)B点时该品种茶树根尖细胞形成ATP细胞器是________。若将温度调节到30℃(其他条件不变),则A点将会向________(答“上”或者“下”)移动。B点将会向________(答“左”或者“右”)移动。 Ⅱ、为探讨盐对某生物燃料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对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没有显著变化。请回答: (1)从图1可知,NaCl浓度在________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从图2和图3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导致光合作用________阶段受到影响。 (2)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CH2O)中的氧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_;在叶肉细胞中C6H12O6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CO2中的氧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12.5 (3). 8 (4). 33 (5). 线粒体 (6). 下 (7). 右 (8). 200mmol/L(或200mmol/L和250mmol/L) (9). 光合色素含量下降(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 (10). 光反应 (11). 二氧化碳 (12). 葡萄糖和水 【解析】 【分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AB段随光照强度增强,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C点表示茶树在饱和光照强度下达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此时对应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内在因素有色素种类和含量、酶的活性等。 【详解】I (1)据图分析,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净光合作用速率,故研究目探究光照强度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将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光照强度为12.5千勒克司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2)据图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茶树只进行呼吸作用,速率为8μmol.g-1.h-1,恒温25℃时,一昼夜中(假定白天、黑夜各12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于 8μmol.g-1.h-1 才会积累有机物;C点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25μmol.g-1.h-1,则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25+8=33μmol.g-1.h-1; (3)B点时茶树根尖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形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器只有线粒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则将温度调节到30℃,呼吸作用速率升高,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则A点将会向下移动;B点是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现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则需要提高光照强度使得两者相等,即向右移动。 II(1)据图可知在NaCl浓度为200mmol/L时,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对照组相比,下降较快;根据图2可知,当NaCl浓度为200mmol/L时,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说明二氧化碳不是限制因素,根据图3可知,当NaCl浓度为200mmol/L时,光合色素的含量比对照组少,吸收的光能少,导致光反应受影响,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2)光合作用中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二氧化碳,水中的氧以氧气的形式释放出去;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反应前的葡萄糖和水,反应前氧气中的氧都在生成物水中。 【点睛】光补偿点含义: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若改变某一因素(如光照、CO2浓度),使光合作用增大(减少),而呼吸作用不受影响,因此为使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则补偿点应左移(右移);若改变某一因素(如温度),使呼吸作用增大(减少),为使二者相等,则补偿点应右移(左移)。 4.20世纪50年代,卡尔文及其同事因在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 ,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 (1)他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将反应时间缩短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这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 (2)卡尔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CO2的化合物,他改变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他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质是C5。 (3)他通过停止___________,探究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联系,他得到的实验结果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这是因为在改变外界条件时,___________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减少了。 上述实验中卡尔文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热酒精中,从而使________失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就保持在热处理之前的反应状态。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卡尔文在光合作用研究中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技术方法。 【答案】 (1). (2). 反应时间 (3). 停止CO2供应 (4). 光照 (5). A (6). 光反应 (7). ATP和[H](NADPH) (8). 酶 (9). 同位素示踪法 (10). 纸层析法 【解析】 【分析】 “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根据其中“可控制CO2的供应”和“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答题;卡尔文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纸层析法等技术方法。 【详解】(1)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 )中,这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 ;可见,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 (2)若光照不变,突然中断CO2供应,光反应产生ATP和[H]不变,C3的还原不变,而CO2的固定因缺少原料不能进行,会使C5的量积聚增多,C3消失,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质是C5; (3)根据题干信息“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可知,卡尔文通过停止光照来探究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联系;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而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NADPH),停止光照后,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影响C3的还原,导致C3含量升高,而C3含量降低,即图中的A;在70℃的热酒精中,小球藻中的酶会变性失活;卡尔文在光合作用研究中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纸层析法等技术方法。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生物学研究中的科学思想和一般方法,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掌握不同时期科学家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根据题干中信息答题。 5.(1)下图为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糖酵解过程场所为________,属于________呼吸的第____阶段,整个过程包含____和____两个阶段过程。前者将葡萄糖分解成为果糖二磷酸是____ATP的过程,果糖二磷酸中的“二磷酸”来自于____________,之后它降解为两分子G3P;后者是________ATP的过程。所以整个糖酵解过程一共产生了____个ATP,其余的能量会以NADH的形式储存,同时生成两分子丙酮酸。 (2)NADH、FADH2都是与ATP类似的一种少量但蕴含着活跃化学能的化合物。 如上图所示,丙酮酸分解______和乙酰基团的反应过程会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通过两个高能电子和一个氢离子与NAD+相结合,形成NADH。乙酰基团与在细胞内重复利用的CoA(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CoA。之后的循环是一个叫科雷布斯的人发现的,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为Krebs循环,每进行一次循环,将产生____,其中蕴含能量的物质为_____。用你已学的知识综上分析,此分解丙酮酸的过程应发生在_____中。产生的CO2是一种无用的终产物,由于细胞内产生的CO2高于空气中的CO2含量,它会以________的形式层层跨膜,最终从肺部排出。 (3)下图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是一群专门运输电子的载体,高能电子在传递链中传递时会将一部分能量用于从基质中将氢离子泵入膜间隙,能量用尽后的失能电子会在传递链末端回到线粒体基质中。请根据图和(1)(2)(3)中的信息,详细描述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会进行糖酵解过程,这个事实证明糖酵解作用是地球上形成的最古老的生化途径之一。科学家假设,地球上最初的生物生活在无氧环境下,接下来,光合作用逐渐形成,地球上的氧气含量越来越多。地球之初生存的生物,我们姑且称为地球生物的先行者,通过糖酵解过程,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之前所存在的有机物质,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能量。即使现在,很多生物也生存在无氧或氧气含量十分稀少的环境中,这些生物有的生活在动物(包括人类)的胃和小肠中,有的生活在土壤深处,有的生活在沼泽和泥潭。 在无氧条件下,细胞依靠发酵作用来获得NAD+。在发酵作用下,NADH的一个电子与一些氢离子一起,与丙酮酸结合,改变了丙酮酸的化学结构。虽然发酵作用看起来是在NADH 上浪费了一些能量,因为这些能量并不是用来合成ATP的,但是,如果NAD+耗尽了,细胞能量的产生就会完全停止,生物也就濒临死亡了。发酵作用产生的ATP分子远比有氧呼吸少,所以,依赖发酵作用的生物必须获取相对更充足的能量①有的微生物之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是因为________,他们的异化作用类型为________。 ②下图为________发酵过程。有氧条件下,绝大多数生物通过将NADH的一个高能电子释放给________来重新获得NAD+。而无氧呼吸并不能产生更多的ATP分子,为什么这一作用又是生命所必需的呢?请结合人体剧烈运动的情境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溶胶 (2). 有氧 (3). 一 (4). 能源投资阶段 (5). 能源收割阶段 (6). 消耗 (7). ATP水解 (8). 产生 (9). 2 (10). 产生C02 (11). 2分子C02和1分子ATP (12). ATP (13). 线粒体基质 (14). 自由扩散 (15). 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16). 其生活环境无氧或氧气含量十分稀少 (17). 厌氧呼吸 (18). 乳酸 (19). 电子 (20). 无氧呼吸可通过产生乳酸来获得NAD+,以保证机体存活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类型,按照异化作用的不同,有需氧生物、厌氧生物和兼性厌氧生物等类型,对于其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详解】(1)糖酵解是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中进行;据图分析可知,糖酵解的过程包括能源投资和能源收割两个阶段;前者将葡萄糖分解成为果糖二磷酸是消耗ATP的过程;果糖二磷酸中的“二磷酸”来自于ATP水解为ADP时脱下的P;后者是ADP转化为ATP,即合成ATP的过程;据图可知,能源投资阶段消耗2个ATP,能源收割阶段产生4个ATP,故整个糖酵解过程一共产生了2个ATP; (2)据图可知:丙酮酸分解产生CO2和乙酰基团的反应过程会释放能量;每进行一次Krebs循环循环,将产生1分子ATP和2分子CO2,其中蕴含能量的物质为ATP;据呼吸作用的过程可知,该过程有能量才产生,故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CO2 从肺部排出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3)据以上信息描述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 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4)①因有的微生物生存在无氧或氧气含量十分稀少的环境中,故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厌氧性; ②据图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最终产物为乳酸,故为乳酸发酵过程;由(2)中信息“两个高能电子和一个氢离子与NAD+相结合,形成NADH”可推知,生物可通过将NADH的一个高能电子释放给电子来重新获得NAD+;由以上分析可知:若细胞内NAD+耗尽了,细胞能量的产生就会完全停止,生物也就濒临死亡了,故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氧气不足,此时细胞可通过产生乳酸来获得NAD+,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存。 【点睛】本题较为综合,需要充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且需注意题目之间的相互联系,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