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解析版)

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四类有机化合物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其元素组成只有C、H、O B. 脂质中的性激素能促进入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C. 组成蛋白质的单体遇双缩脲试剂显紫色 D.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单体有四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核酸的分类、分布、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脂质的分类和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记忆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A、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其元素组成只有C、H、O,A正确;‎ B、脂质中的性激素能促进入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 C、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会显紫色,但是氨基酸不会,C错误;‎ D、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单体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 酵母菌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 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 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2、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糖类等光合产物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高尔基体,膜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故A错误;‎ B、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生物,故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合成mRNA,B正确;‎ C、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合成DNA,细菌是原核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故C错误;‎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光合作用的过程、转录场所、原核细胞的结构、综合性较强,难度不大。‎ ‎3.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洲猪瘟病毒的组成成分与细菌相同 B.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C. 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内后,可在内环境中增殖 D. 健康猪主要通过接触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物晶、饲料、饮水丽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非洲猪瘟病毒的组成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而细菌有细胞膜、细胞壁等结构,所以其成分不相同,A错误;‎ B、非洲猪瘟病毒是动物病毒只能感染动物细胞,不能感染植物细胞,故B错误;‎ C、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内后,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增殖,故C错误;‎ D、健康猪主要通过接触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饲料、饮水而感染,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明确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 ‎4.对法囊藻(一种海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细胞液中的各种离子浓度,空白部分代表海水中的各种离子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法囊藻细胞内K+和Cl一含量较高,而Ca2+和Mg2+含量较低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B. Na+、K+和Cl一进入法囊藻细胞及Ca2+和Mg2+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 D. 法囊藻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导致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浓度不同,说明细胞的生命活动对不同离子的需要不同,细胞能选择吸收其生命活动需要的离子,故这些离子在细胞液中的浓度高于海水中的浓度,如K+和Cl−在细胞内的积累;对于细胞生命活动需要量小的,就要不断的排出体外,如Na+和Ca2+排出细胞的情况,导致细胞内离子浓度低于海水中的浓度。‎ ‎【详解】A、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说明细胞的生命活动对不同离子的需要不同,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 B、K+和Cl−进入细胞,Ca2+和Mg2+出细胞的转运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而Na+进入法囊藻细胞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主动运输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C正确; D、法囊藻细胞吸收的各种离子数量与海水中相应离子的数量不成正比例,不同离子其浓度大小又不同,主要由载体蛋白的种类不同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难度不大。‎ ‎5.下图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 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6h时,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 B. 18 h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C. 经过该24 h的变化,该植物积累了一定量的有机物 D. 该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图中对应的时刻是6h和18 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的CO2吸收速率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题图可知,6h时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正确; B、18h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而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应大于其呼吸作用强度,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B正确; C、与24h后相比,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以积累的有机物被消耗而减少,C错误; D、该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 的量为0时,说明净光合速率为0,对应的时刻是6h和18h,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等,解答时能通过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再来考虑图中的对应点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6.下列关于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DNA含量的相对稳定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 B.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与植物细胞大体相同 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聚集在细胞中央合成赤道板 D. 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由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越大,越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因此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了细胞的长大;受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大小的制约。‎ ‎【详解】A、细胞核中DNA含量的相对稳定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与植物细胞大体相同,B正确;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聚集在赤道板合成细胞板,赤道板是位置不是结构,C错误; D、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识记有丝分裂的过程,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如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中蛋白质的数量增多、物质交换效率增强 B. 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C. 丁与戊的细胞器的种类、数目相同 D. 甲、丁、戊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过程是有丝分裂,b是细胞体积增加,c是细胞分化.有丝分裂的特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a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中蛋白质的数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 B、细胞增殖不改变遗传物质,所以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相同,B错误;‎ C、分化后的细胞丁与戊的细胞器的种类、数目会发生改变而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甲、丁、戊中的蛋白质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所以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对于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癌变及细胞全能性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8.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①中发生过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 B. 细胞②为有丝分裂,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C. 细胞③中因为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 D. 细胞③、④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A、细胞①中,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可见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细胞②为有丝分裂,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细胞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A、a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根据细胞③、④中的染色体组成可知,它们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9.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这三个基因可能控制生物的同一性状 B. 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 C. 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 D. 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但会进行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3、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详解】A、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这三个基因可能控制生物的同一性状,A正确; B、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其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不能称为基因突变,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C正确; D、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但会进行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基因突变和细胞分化的相关内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工添加的原料中应包含氨基酸、脱氧核苷酸等物质 B. 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 C. 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应适当添加RNA聚合酶 D. 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更易被人工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人工添加的原料中应包含氨基酸作为翻译的原料,不需要脱氧核苷酸,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转录的原料,故A错误;‎ BCD、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才能合成出蛋白质;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应适当添加RNA聚合酶保证转录过程的进行;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更易被人工调控,B、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下列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理解和运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细胞中的全部基因 B. 孟德尔遗传定律普遍适用于乳酸菌、酵母菌、蓝藻等所有细胞生物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孟德尔遗传定律成立的前提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适用范围:①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详解】AB、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细胞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中以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的遗传,乳酸菌、蓝藻是原核细胞生物,故A、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孟德尔遗传定律成立的前提,C正确;‎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只有A、a与B、b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两对等位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其后代才可能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识记两大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豌豆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能发生此过程 B. 该细胞的子代细胞中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C. 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 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2、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可能发生此过程,A正确;‎ B、该细胞的子代细胞通过DNA复制获得改变了的遗传信息,B正确;‎ C、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有可能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而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C正确;‎ D、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总共相当于缺失2个碱基对,会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很大,若总体连续改变的碱基对数是3的倍数,则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较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的时期、特点、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能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获得优良性状 B. 诱变育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许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后代高度不育 D.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分别得到多倍体和单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的方法、原理、优点、缺点和实例,这要求考生对所学过的育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 B、诱变育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许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正确;‎ CD、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得到的是染色体加倍后稳定遗传的可育后代不是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目的是得到多倍体,故C、D错误。‎ 故选B。‎ ‎14.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 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D. 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但基因频率不变,所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 B、细菌群体中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使用青霉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没有诱导变异产生的作用,故B错误;‎ C、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它们之间没有地理隔离,所以仍然是一个种群,C错误;‎ 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先有变异,后有选择。‎ ‎15.研究发现生长索(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切段等离体器官的作用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GA的促进效应较IAA明显 B. IAA和GA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C. 图2表明生长素与赤霉素之间为拮抗关系 D. 图2表明赤霉素通过自身能转化为生长素而对生长起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IAA与GA同时存在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图二表明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素分解促进细胞伸长。‎ ‎【详解】A、由图1可得,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果更好,A错误; B、IAA和GA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B正确;‎ C、图2表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它们之间为协同关系,C错误;‎ D、图2表明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及抑制生长素分解来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不是自身能转化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B. 利用熟透的苹果可以达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 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含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A、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与植物的形态学上下端有关与外力无关,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A错误;‎ B、利用熟透的苹果产生大量乙烯可以达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B正确;‎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经高温降解含量减少,打破了种子休眠状态,D正确。‎ 故选A。‎ ‎17.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能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提供ATP 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②为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 ‎【详解】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 B、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不需要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ATP,B错误;‎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 D、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故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变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兴奋的传递特点等,难度适中。‎ ‎1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炎热条件下,效应器或靶器官E主要位于皮肤 B. 血糖升高时,过程A→B→C→D→E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B位于下丘脑 C. 靶细胞接受激素D催化后,会影响相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D. 激素D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C→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A、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效应器或靶器官E主要位于皮肤,A正确; B、血糖升高时,过程A→B→C→D属于神经调节,B位于下丘脑,B正确; C、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只有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D、激素D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图,分析各调节路径属于什么调节,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心态能使人体免疫能力提高,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 健康的心态有利于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淋巴因子的产生 B. 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提高免疫系统监控清除体内病变癌变细胞的能力 C. 健康的心态有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浆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和物质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体,并且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和物质有: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这种类型的细胞没有细胞增殖的能力。‎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健康心态能使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作用,因此健康的心态可能有利于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淋巴因子的产生,A正确; B、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提高免疫系统监控清除体内病变癌变细胞的能力,从而使人体免疫能力提高,B正确; C、健康的心态有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该细胞没有增殖分化的能力,并且体液免疫过程中的记忆细胞是由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根据题意对选项逐项分析;识记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增殖的能力,难度不大。‎ ‎20.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 D. 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而非性腺,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的信息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1.细胞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生物和真核细胞生物,下列关于其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含有DNA,但原核细胞中主要以染色质为载体,真核细胞中主要以染色体为载体 B.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 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但不一定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D 都能通过无丝分裂方式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A、染色质、染色体都是真核细胞生物DNA的主要载体,原核细胞生物不含有,A错误;‎ B、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因为原核细胞生物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但它没有线粒体,故B正确;‎ C、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但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一定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生物才具有的增殖方式,原核细胞生物是二分裂,故D错误。‎ 故选B。‎ ‎22.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水分等条件下,某实验小组所测得的甲、乙两种植物叶片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O2浓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反应来影响光合速率的 B. 甲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a时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甲、乙两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b时的总光合速率相等 D. 图中甲或乙植物叶片在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或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叶片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a点表示甲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b点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相等。‎ ‎【详解】A. CO2浓度主要是通过影响暗反应来影响光合速率的,A错误;‎ B. 甲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a时,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被光合作用利用,B正确;‎ C. 甲、乙两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b时的净光合速率相等,C错误;‎ D. 图中甲或乙植物叶片在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D错误;‎ 故选B。‎ ‎23.下列有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具有重要贡献 B. 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肌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具有重要贡献,A正确; B、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正确; D、肌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或卵巢 B. 细胞甲、乙、丙、丁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 C. 曲线图中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FG段 D. 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对应于甲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丙为减一后期图,丁为减二中期图。 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 ‎【详解】A、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乙→丙→丁属于减数分裂,且丙的细胞质分配是均匀的,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A错误; B、细胞甲、乙、丙、丁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此时染色体上没有染色单体,B正确; C、对曲线进行解读可知,ABCDE属于有丝分裂,FGHI属于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FG段,C正确; D、曲线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对应于甲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行数目为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识别题图、解读曲线获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两种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5.如图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本实验选用T2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B. 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 C.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不能通过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 D.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A正确;‎ B、本实验是用35S标记噬菌体,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也不会增强,B错误;‎ C、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不能通过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只能通过活的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获得,C正确;‎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是BbXRXr、BbXrY B. F1中出现长翅白眼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概率相同 D. F1中出现白眼残翅雌蝇的概率也是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BbXrY,A正确;‎ B、F1中出现长翅白眼雄蝇的概率为3/4×1/4=3/16,B正确;‎ C、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概率均为1/2,故相同,C正确;‎ D、F1中出现白眼残翅雌蝇的概率为1/4×1/4=1/16,不是1/8,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亲代果蝇的基因型;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 ‎27.某研究小组以吊兰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单侧光照及一定浓度的Ca2+、Ia2+对吊兰根生长的影响,相关处理后测定了吊兰根的弯曲度及lAA的浓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处理 结果 光 Ca2+‎ IA2+‎ 弯曲度 IAA浓度(mgg-3FW)‎ 向光侧 背光侧 ‎1‎ ‎-‎ ‎-‎ ‎—‎ ‎0‎ ‎299.5‎ ‎300.2‎ ‎2‎ ‎+‎ ‎-‎ ‎—‎ ‎71.3‎ ‎178.6‎ ‎416.3‎ ‎3‎ ‎+‎ ‎+‎ ‎—‎ ‎82.4‎ ‎143.3‎ ‎444.4‎ ‎4‎ ‎+‎ ‎—‎ ‎+‎ ‎0‎ ‎295.6‎ ‎296.5‎ 注:“+”代表增加处理,“-”代表不增加处理 A. 单侧光照并未影响吊兰根部IAA的合成和分解 B. 高浓度IAA对吊兰根细胞生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 C. 该实验说明Ca2+能促进根部IAA的横向运输 D. IA2+和Ca2+对IAA的横向运输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需Ca2+参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的可能原因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抑制根细胞的生长。‎ ‎【详解】A、因为有无单侧光照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总和几乎相等,所以单侧光并未影响吊兰根部IAA的合成和分解,A正确;‎ B、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升高根的弯曲角度更大,可以推测高浓度IAA作用后对吊兰根细胞生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B正确;‎ C、2、3组对照说明Ca2+能促进根部IAA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更高,C正确; D、Ia2+作用后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当,可知其会抑制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而Ca2+对IAA的横向运输有促进作用,所以两者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单侧光、一定浓度的Ca2+、Ia2+(钙通道阻断剂)对吊兰根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的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8.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后天形成的 B. 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 D. 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递质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不同于激素的作用。 3、反射是神经中枢的功能,未经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反应,不能称作反射。 4、在体内,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射。‎ ‎【详解】A、调节过程①为先天形成的,过程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为后天形成的,A错误;‎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胃窦是效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9.下列实验没有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的是 A. 用3H标记亮氨酸,研究豚鼠胰腺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B. 设置有氧和无氧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用伞形帽和菊花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探究细胞形态与细胞核的关系 D. 用32P与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取侵染大肠杆菌,最终证明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中,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用3H标记亮氨酸,研究豚鼠胰腺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是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一组实验中追踪放射性位置,所以不是对比实验,A错误;‎ B、设置有氧和无氧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无氧两组构成对比实验,B正确;‎ C、用伞形帽和菊花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探究细胞形态与细胞核的关系,两组构成对比实验,C正确;‎ D、用32P与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遺传物质,分别标记的两组构成对比实验,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核移植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下列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知识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有益无害 B.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受到严格限制,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也应控制摄入量 C. 当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需及时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 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为避免传播应做到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糖类和脂质、细胞呼吸、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过多摄入有害无益,A错误;‎ B、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受到严格限制,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也应控制摄入量,因为淀粉会水解成葡萄糖,B正确;‎ C、当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需及时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C正确;‎ D、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为避免传播应做到拒绝毒品、洁身自爱,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高度分化的细胞会逐渐衰老和凋亡,这与细胞内存在的相关基因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老年人皮肤布满皱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胚胎初期是有尾的,但在胚胎发育成熟时尾消失了,从细胞水平看这是_______的结果;人类中也会出现一些返祖现象,如毛孩,从细胞水平上分析是由于过程受阻_________。‎ ‎(3)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分化潜能变窄,它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它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请利用性成熟的青蛙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上述说法,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 ‎【答案】 (1). 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体积减小 (2). 细胞凋亡 (3). 细胞凋亡 (4). 实验思路:取若干正常性成熟青蛙的体细胞均分为两组,一组直接进行细胞培养,一组将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对重组细胞进行培养,观察能否发育成完整青蛙。‎ 预期结果:直接单独培养青蛙体细胞不能发育成完整的青蛙;培养重组细胞,则能发育成完整的青蛙。‎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1)老年人皮肤布满皱纹的原因是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体积减小。‎ ‎(2)人在胚胎初期是有尾的,但在胚胎发育成熟时尾消失了,从细胞水平看这是细胞凋亡的结果;人类中也会出现一些返祖现象,如毛孩,从细胞水平上分析是由于过程受阻细胞凋亡。‎ ‎(3)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分化潜能变窄,它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它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实验思路:取若干正常性成熟青蛙的体细胞均分为两组,一组直接进行细胞培养,一组将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对重组细胞进行培养,观察能否发育成完整青蛙。‎ 预期结果:直接单独培养青蛙体细胞不能发育成完整的青蛙;培养重组细胞,则能发育成完整的青蛙。‎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32.在玻璃温室中,研究小组分别用三种单色光对某种绿叶蔬菜进行补充光源(补光)试验,结果如图所示。补光的光强度为150μmol·m-2·s一1,补光时间为上午7:00—10:00,温度适宜,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只要对温室中植物进行补光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结论,该结论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若680 nm补光后植株的光合色素增加,则光饱和点将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450 nm补光组在9:00时突然停止补光瞬间,C3化合物的含量会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680 nm补光组在10:00时若要增加光合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正确 (2). 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与白光对照组相比,该植株的CO2吸收速率降低 (3). 上升 (4). 因为光合色素增加,植物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增多,所以可以利用更大的光照强度 (5). 增加 (6). 提高CO2浓度(开棚通风等提高CO2浓度的措施都可以)‎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给植株补充450nm和6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升高,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图表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该实验为补光实验,上午7:00−10:00自然光照逐渐增强,植物利用的光为自然光和所补的光。‎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给植株补充580mm光源与白光对照组相比,该植株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降低,所以对温室中植物进行补光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结论是错误的。 (2)若680nm补光后植株的光合色素增加,则植物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增多,所以可以利用更大的光照强度,所以光饱和点会上升。 (3)450nm补光组在9:00时突然停止补光瞬间,光反应减弱,[H]和ATP 的生成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慢,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来路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680nm补光组在10:00时,提高二氧化碳浓度,CO2吸收速率最大,可以提高光合速率。‎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下图表示某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分化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I)DNA的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填序号)所示的过程中。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 ‎(2)图示过程③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通过②过程形成的四类细胞中具有____(填“相同”“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mRNA。若某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含有1 500个核糖核苷酸,其中有碱基G和C分别为200个和400个,则该基因经过两次复制,至少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个。‎ ‎【答案】 (1). ①③ (2). 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3).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4). 不完全相同 (5). 2700‎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有丝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③表示减数分裂。甲细胞中A与a的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乙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详解】(1)DNA的复制发生在图中①③所示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2)图示③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等变异,并通过有性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通过②细胞分化过程形成的四类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具有不完全相同的mRNA和蛋白质。若某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含有1500个核糖核苷酸,其中有碱基G和C分别为200个和400个,则该核酸含有碱基U+A=1500−200−400=900个,因此控制该RNA合成的一个DNA分子含有碱基A+T=900+900=1800,由A=T,则A=T=900个,该基因经过两次复制,至少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900=2700个。‎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 ‎34.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到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请回答以下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内容:‎ ‎(1)寒冷时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但其含量不会过高。已知其分泌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相似,那么其含量不会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由此体现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答两方面)。当恐惧、焦虑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安静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时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点)。‎ ‎【答案】 (1). 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2). 许多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 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 (4). 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作用后会迅速灭活(微量高效也可以)‎ ‎【解析】‎ ‎【分析】‎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详解】(1)寒冷时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但其含量不会过高。已知其分泌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相似,那么其含量不会过高的原因是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2)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由此体现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许多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当恐惧、焦虑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安静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 (3)一般来说,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时的共同点有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作用后会迅速灭活。‎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激素的特点,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理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识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家蚕卵有正常形和长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家蚕蛾体色为白色,研究小组获得两种蛾体色为灰黑色突变型家蚕,分别用两种突变型灰黑色长形卵雄蚕与白色正常形卵雌蚕杂交,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 ‎♀‎ ‎♂‎ 突变型1‎ 白色正常形卵:173‎ 灰黑色长形卵:57‎ 白色正常形卵:176‎ 灰黑色长形卵:59‎ 突变型2‎ 白色正常形卵:191‎ 白色长形卵:63‎ 白色正常形卵:146‎ 白色长形卵:47‎ 灰色正常形卵:46‎ 灰黑色长形卵:16‎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判断灰黑色突变是____(填“显”或“隐”)性突变,遵循定律_______。‎ ‎(2)甲乙两位同学对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雄蛾中出现的原因做出了解释:甲同学认为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子Z染色体上,W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乙同学认为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丙同学通过分析F1的表现型立刻否定了甲同学的解释,丙同学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若要验证乙同学的解释正确,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进行验证____(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 (1). 隐 (2). 基因的分离 (3). 若基因只在Z染色体上,F1应该是雄蚕均为白色,雌蚕均为灰黑色,而实际得到的结果雌雄蚕均为白色,所以基因不会位于Z染色体上 (4). 杂交组合:灰黑色雄性×F1白色雌性 预期结果: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 (5). 非同源 ‎【解析】‎ ‎【分析】‎ 两种突变型灰黑色长形卵雄蚕与白色正常形卵雌蚕杂交,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说明白色正常卵是显性,突变型灰黑色长形卵是隐性。根据表格中F2表现型及数量可以进一步判断基因的位置。‎ ‎【详解】(1)根据两亲本杂交产生的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可以确定灰黑色突变是隐性突变,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2)由题意知:乙同学认为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雌蛾中出现的原因是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丙同学否定的理由在于若基因只在Z染色体上,F1应该是雄蚕均为白色,雌蚕均为灰黑色,而实际得到的结果雌雄蚕均为白色,所以基因不会位于Z染色体上,若要验证可将雄性灰黑色与F1白色雌性个体杂交,若属于从性遗传,则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突变型1的F2中雌雄表现型及数量都是3:1,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1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突变型2来说,F2中雌的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雄的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以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2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源染色体上,综上分析可知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