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学年11月第一学期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中,一定需要 ATP 供能的是( )‎ A. 柠檬酸循环 B. 卡尔文循环 C. 质壁分离及复原 D. 载体蛋白的形状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柠檬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CA),Krebs循环.是用于将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在三羧酸循环中,反应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会变成乙酰辅酶A(cetyl﹣CoA).这种“活化醋酸“(一分子辅酶和一个乙酰相连),会在循环中分解生成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并脱氢,质子将传递给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和黄素腺嘌呤(FAD),使之成为NADH+H+和FADH2. NADH+H+和 FADH2 会继续在呼吸链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这种受调节的“燃烧“会生成ATP,提供能量.‎ ‎2、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 ‎3、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该过程中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需要消耗ATP.‎ ‎4、载体蛋白通过变形运输物质的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不需要消耗ATP,如果是主动运输则需要消耗ATP.‎ 解:A、柠檬酸循环过程即三羧酸循环,能合成ATP,A错误;‎ B、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光合作用合成的ATP,B正确;‎ C、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不一定需要ATP,C错误;‎ D、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形状改变运输物质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2.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呈纤维状 B. 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可产生丰富的氨基酸 C. 氨基酸结构中的R基均是链状而非环状结构 D. 鸟类的羽毛和人的指甲主要是由同一种蛋白质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 ‎ ‎ 【详解】‎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A错误;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可破坏其空间结构,但不能水解成氨基酸,B错误;氨基酸的结构中R基也有环状结构,如色氨酸的R基中有环状结构,C错误;鸟的羽毛和人的头发、指甲主要是由角蛋白组成的,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对蛋白质结构与和功能的理解。‎ ‎3. 《细胞》杂志刊登了康奈尔大学一项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质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旧的或者受损的蛋白质逮进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并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B.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C. “分子垃圾袋”边界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该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D.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囊泡(分子垃圾袋)是由生物膜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回收利用工厂”是溶酶体,将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组件”是氨基酸;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 ‎【详解】A、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A错误;‎ B、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故无法形成囊泡,B错误;‎ C、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生物膜流动性的特点,C正确;‎ D、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提供,而叶绿体形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 B. 酵母菌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可产生酒精、CO2与ATP C.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D. 酵母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必定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所以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A正确;‎ B.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并进行无氧处理,可产生酒精、CO2与ATP,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C正确;‎ 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D正确。 ‎ 故选B。‎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分化;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点睛】酵母菌的生物类型、代谢类型,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5.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在细胞中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当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淋巴细胞的生成加快,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B. 糖蛋白的合成增加,从而使癌细胞的转移速度变慢 C.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速度变慢,白细胞的恶性增殖得到控制 D. 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加快,使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C ‎【解析】‎ ‎【详解】阿糖胞苷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DNA不能复制,所以机体短期内可能会造成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A错;阿糖胞苷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表明其与DNA 的复制有关,与糖蛋白的合成没有直接关系,B错;根据题干分析,阿糖胞苷与细胞增殖有关,各种细胞的增殖变慢,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速度变慢,白细胞的恶性增殖得到控制,C正确;机体短期内癌细胞的增殖受抑制,细胞周期变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癌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发现并及时清除癌变的细胞。‎ ‎6.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下列叙述最准确的是 A. DNA复制 B. 蛋白质和RNA合成 C. DNA复制和RNA合成 D.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即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又蛋白质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DNA分子复制、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 故选D。‎ ‎7.将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装置中连续光照培养,光照强度、温度均适宜且恒定,关于培养过程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变化,因此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会降低为0,应该在0上某值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开始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充足的,因此二氧化碳固定速率较高,但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减少,固定速率将逐渐减小,最终达到动态平衡,B正确;由于温度是适宜且恒定的,因此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C错误;表观光合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当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会降低为0,D错误。‎ ‎8.将生长旺盛的某农作物植株培养在密闭、透光的玻璃钟罩内,在温度适宜恒定的条件下,测得晴朗的一昼夜钟罩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随着光照强度逐渐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提高 B. b-c段时,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 c-d段密闭钟罩内氧气含量充足,呼吸作用速率逐渐提高 D. d点后呼吸作用速率缓慢是因为温度较低而影响酶的活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b段随着光照强度逐渐增加,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逐渐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速率逐渐提高,A正确;b-c段时,密闭罩内CO2浓度基本不变,说明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错误;c-d段密闭罩内CO2‎ 浓度增加,说明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原因是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密闭钟罩内氧气含量开始时充足,呼吸作用速率较强,后逐渐减弱,C错误;题干明确了温度适宜恒定,所以d点后呼吸减慢不是温度引起的,而是密闭环境中氧气不足所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分析出钟罩内CO2浓度变化是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当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钟罩内CO2浓度增大,当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钟罩内CO2浓度降低,最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钟罩内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9. 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会“红脸”的人体内有乙醇脱氢酶但不含有乙醛脱氢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脸”人的基因型有5种 B. 饮酒后酒精以易化扩散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并且在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中“解毒”‎ C. 一对“白脸”夫妇后代出现白脸与红脸比为3:1,其原理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相同 D. 若ADH基因仅一条母链上的G被A所替代,则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ADH基因占的比例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醇脱氢酶的形成需要A基因,乙醛脱氢酶的形成需要b基因。 “红脸”的人体内有乙醇脱氢酶但不含有乙醛脱氢酶,即“红脸”人的基因型是A_B_,所以“白脸人”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项正确;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液,B项错误;一对“白脸”夫妇后代出现白脸与红脸比为3∶1,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Aabb×aaBb,相当于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故C项错误;DNA复制过程中,DNA的两条链均为模板,且是半保留复制方式,若ADH基因仅一条母链上的G被A所替代,则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ADH基因占的比例为50%,D项错误。‎ ‎【点睛】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解法 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问题分析,往往要依托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该类遗传现象仍然属于基因的自由组合问题,后代基因型的种类和自由组合问题一样,但表现型的问题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大有不同,性状分离比也有很大区别。解答的关键是弄清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根据这一对应关系结合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的经典实验综合分析。先用常规方法推断出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或某种基因型的比例,然后再进一步推断出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或某种表现型的比例。‎ ‎10.人工将二倍体植物甲、乙、丙之间杂交,用显微镜观察子代个体处于同一分裂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染色体数及配对状况 甲×乙 ‎12条两两配对,2条不配对 乙×丙 ‎4条两两配对,14条不配对 甲×丙 ‎16条不配对 A. 观察的子代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B. 甲、乙、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6条、8条、10条 C. 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亲缘关系较近 D. 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能形成四倍体的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 ‎ ‎ 【详解】‎ 因表中观察到的是染色体的配对现象,则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联会过程中,A正确;由甲×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2+2)×2=28条;由乙×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乙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4+14)×2=36条;由甲×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6×2=32条,因此甲、乙、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条、16条、20条,B错误;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配对的染色体最多,说明亲缘关系较近,C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得到异源四倍体,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秋水仙素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1. 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组合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基因组合BB和Bb控制红色,基因组合bb控制白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6种表现型 B.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3/16‎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 大花瓣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10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b,红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b,无花瓣基因型是aa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有5种:红色大花瓣(AAB_)、白色大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_)、白色小花瓣(Aabb)、无花瓣(aa__),A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基因型(AAB_)其中AA占1/4,B占3/4,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1/4×3/4=3/16,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后代有四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共三种表现型:红色大花瓣、白色大花瓣、无花瓣,C错误;大花瓣(AA)与无花瓣(aa)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是Aa,不一定是白花小花瓣,可能是红色小花瓣,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图示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①~④为常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的变异来源为易位 B. 该细胞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 C. 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二极体 D. 图中③上的DNA分子,其2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来自于父方与母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示表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①~④为常染色体,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①②染色体上的A、a基因属于易位,A正确;‎ B.图中细胞有中心体,故该细胞不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B错误;‎ C.由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一极体,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C错误;‎ D.图中③上的DNA分子,其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来自于细胞中DNA复制形成,该染色体来自于父方或母方,D错误。‎ 故选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点睛】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及特点、可能的名称;同时能正确辨别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科学家艾弗里在培养肺炎双球菌时,发现接种S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出现了少数粗糙型菌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 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均为S型菌 C. 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相同 D. 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菌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具有糖荚膜,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A不符合题意;‎ B.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不一定为S型菌,还有R型菌,B符合题意;‎ 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菌基因频率在药物Y的选择作用下定向改变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的变异、进化 ‎【点睛】理解所学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准确判断是解决本题应有的知识储备。‎ ‎14.下图为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示意图,表格中为可能用到的遗传密码与相应氨基酸,以下说法错误的 ‎ ‎ 遗传密码 氨基酸 CCG 脯氨酸 GCC 丙氨酸 GGC 甘氨酸 CGG 精氨酸 A. mRNA在细胞核内加工成熟后再转移到细胞质中 B. 核糖体能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 C. tRNA的形成过程不属于基因的表达 D. 氨基酸1和2分别为丙氨酸和丙氨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可知,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tRNA的作用是运输氨基酸,识别密码子。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在细胞核内基因转录出mRNA,经加工成熟后再转移到细胞质中,A正确;‎ B、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能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B正确;‎ C、真核细胞中tRNA在细胞核内通过基因转录产生,属于基因的表达,C错误;‎ D、识图表可知,核糖体内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种类。所以1和2分别为丙氨酸和丙氨酸,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文重点区分mRNA、tRNA和rRNA的功能区别,能够区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别。‎ ‎15. 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如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A. 性激素 B. 染色体组数 C. 性染色体数目 D. XY性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蜜蜂种群中蜂王、工蜂和雄蜂的性别决定过程图,蜂王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而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与雄峰产生的精子通过受精过程形成合子(受精卵),形成的合子(受精卵)发育成蜂王或工蜂。‎ ‎【详解】根据图示分析,蜂王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如果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可直接发育而来的是雄蜂,而受精卵可发育成蜂王或者工蜂,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雄蜂个体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故蜜蜂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组数。‎ 故选B。‎ ‎16.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女方为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生了一个不患红绿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图中不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可假定为XBY和XBXb,他们生了一个表现型正常但性染色体组成异常的孩子的基因型为XBX-Y。这种染色体异常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XX+Y或XY+X,前者是由于母亲在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或母亲在减二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所致;后者是由于父亲在减一后期中X和Y未分离所致。‎ ‎【详解】该图中初级精母细胞的XY两条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产生XY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X结合会产生性染色体组成为XBX-‎ Y的孩子,并且该小孩不患色盲,A正确;与A图相比,该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产生没有Y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的异常精子,这和XXY的孩子的形成无关,B错误;该图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两条X未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C正确;该图表示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X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可能导致产生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D正确。‎ ‎【点睛】关键点:染色体组成是44+XXY的个体形成的原因有两个,即XX+Y或XY+X,前者是由于母亲在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或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所致;后者是由于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和Y未分离所致。‎ ‎1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C. 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D. 长期的地理障碍形成的生殖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B正确;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C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将水葫芦置于不同磷含量的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腋内激素水平和统计平均单株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基部长出的分枝)数,绘制如图。下列有关实验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随着培养液中外源激素配比的增大,水葫芦单株分蘖数减少 B. 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 C. 当培养液磷含量为6mg/L时,对水葫芦分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D. 高磷培养液既促进水葫芦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又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测定的是叶腋内激素水平,不能说明随着培养液中外源激素配比的增大,水葫芦单株分蘖数减少,A错误;‎ B.由图可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低时,分蘖数增加,说明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B正确;‎ C.当培养液磷含量为6mg/L时,与对照组相比,对水葫芦分蘖是促进的,C错误;‎ D.由图可知高磷培养液只是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降低,但不能确是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形成抑制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应用能力。‎ ‎19.如图表示用微电表测定神经纤维ab及对其上的某处刺激后记录的某一时刻膜电位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神经冲动正从b端向a端传导 B. ①⑤处均没有发生Na+的跨膜转运 C. ③⑤处均有K+外流,且速度相同 D. ③处电表指针即将右偏,④处电表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电位图,此图应该神经纤维上传导情况,按照物理学横波的波峰变化应该向右方向,所以由a点到b点,故A错;根据电流计指针方向和电位大小,处于静息电位,①和⑤处应该没有Na+内流,因为Na+通道蛋白关闭,但有Na—K泵参与Na+主动转运向外转运,故B错;根据横波质点③向下,正在完成复极化,K+应该外流,⑤对应的电位已经是静息电位,也是K+外流来维持,由于此时它们所处的电位差不同,应该K+外流速度不同,故C错;质点③向下,将进入外正内负电位,质点④向上,将进入外负内正电位,所以电表指针方向将相反,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的关键就是明确浙科版教材的以下示意图:‎ ‎20. 下列关于一些免疫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B. 辅助性T淋巴细胞必须依赖自身MHC分子识别呈递的抗原 C.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必须有蛋白质类抗原与膜抗体结合 D. 只有巨噬细胞才能呈递抗原-MHC复合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是特异性的,A正确;辅助T细胞必须依赖自身MHCII分子呈递抗原,B错误;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类的,C错误;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也能呈递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不同点 细胞名称 ‎ 来源 ‎ 功能 ‎ 吞噬细胞 ‎ 造血干细胞 ‎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 B细胞 ‎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 T细胞 ‎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 浆细胞 ‎ B细胞或记忆细胞 ‎ 分泌抗体 ‎ 效应T 细胞 ‎ T细胞或记忆细胞 ‎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 记忆细胞 ‎ B细胞或T细胞 ‎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 ‎21. 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出神经元,c为反射中枢 B. 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需传到大脑皮层才会形成痛觉 C. 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随后产生痛觉属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D. 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并出现脓液时,说明机体已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 ‎ ‎ 【详解】‎ 根据图中脊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A项错误;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B项正确;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完成的,而产生痛觉只是表示兴奋已上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所以不能称为反射,C项错误;当足部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从伤口流出,形成脓液。所以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并出现脓液时,不能说明机体已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 B. 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 C. 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 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详解】‎ 突触小泡②中的③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是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ATP,A错误。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因为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所以肌肉会持续性兴奋,可导致肌肉痉挛,B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达到一定的量后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胆碱酯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使神经调节精细,D错误。‎ ‎【点睛】‎ 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 ‎23.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m1表示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B. 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C. 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营养级Ⅱ、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 D. 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A正确; B.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该部分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粪便流向E,另一部分即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B正确; C.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Ⅲ摄入的能量,F表示营养级Ⅲ同化的能量,因此营养级II、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C正确; D.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D错误。 故选D。 ‎ ‎24.用无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实验,过程如图①,结果如图②,实验中Ⅰ~Ⅳ组小鼠均感染细菌X。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Ⅰ~Ⅳ组小鼠在感染细菌X的同时注射了T细胞或血清 B. 图中Ⅰ、Ⅲ、Ⅳ组小鼠脾脏中X细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 C. 注入Ⅰ、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不同 D. 实验结果显示,体液免疫生成的抗体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①结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图②中脾脏中活细菌数量Ⅰ组数量基本不增加,其他组都增加较快,说明细胞免疫(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详解】A、Ⅰ~Ⅳ小鼠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前都必须先注射细菌X;从实验结果图②可知,注射T细胞或血清是在感染的后一天,即注射细菌X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一天,A错误;‎ B、分析图①可知B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故B组的作用是对照组;由图②可知Ⅲ、Ⅳ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呈S形增长,但是Ⅰ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B错误;‎ C、识图可知A组注射小鼠T细胞的Ⅰ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说明相应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即细菌X为胞内寄生菌。B组注射小鼠T细胞的Ⅲ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增加较快,说明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对细菌X几乎没有免疫作用,C正确。‎ D、实验结果显示,A组注射小鼠T细胞的Ⅰ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A组注射小鼠血清(含抗体)细胞的Ⅱ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增加较快,说明体液免疫生成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繁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具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 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 D. 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草原群落中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因为农田中人们不断地除草、杀虫,物种数量很少,而变成荒地后,不存在以上的操作,所以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C项错误;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6.很多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实验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得到如图曲线。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癌细胞的出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在10-11h时,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 C. 在10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 D. 维生素C主要抑制癌细胞分裂间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癌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B、10-11h时,实验组细胞逐渐进入分裂期,此时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减慢,B错误;在10h时,对照组细胞都处于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只有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C错误;加入维生素C后,分裂间期延长,说明维生素C主要抑制癌细胞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曲线图:图示为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曲线,加入维生素C的实验组与未加入维生素C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裂间期的时间延长,说明维生素C主要抑制癌细胞分裂间期。细胞癌变的特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7.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下表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比较指标 ‎ ‎① ‎ ‎② ‎ ‎③ ‎ ‎④ ‎ 酶Y活性/酶X活性 ‎ ‎100% ‎ ‎50% ‎ ‎10% ‎ ‎150% ‎ 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 ‎ ‎1 ‎ ‎1 ‎ 小于1 ‎ 大于1 ‎ A. 状况①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 B. 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 C. 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子位置变化 D. 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后,遗传密码一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决定的氨基酸并不一定改变,状况①酶活性不变且氨基酸数目不变,可能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也可能是氨基酸序列虽然改变但不影响两种酶活性,A错误;状况②酶活性虽然改变了,但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所以氨基酸间的肽键数也不变,B错误;状况③碱基改变之后酶活性下降且氨基酸数目减少,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的位置提前了,C正确;状况④酶活性改变且氨基酸数目增加,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的位置推后,基因突变不影响tRNA的种类,D错误。‎ ‎【点睛】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属于基因突变.一个碱基被替换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2)只改变一个氨基酸;(3)导致终止密码的位置提前,翻译形成的肽链变短;(4)导致终止密码的位置推后,翻译形成的肽链变长。‎ ‎28.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30株/m2)和3种杂草(均为2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田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田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 不同小区中水稻日均种群增长率有差异,主要原因是狐尾草与水稻竞争资源所造成的 C. 实验期间,低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且田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该农田将经历次生演替,最终形成顶极群落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 ‎ ‎ 【详解】‎ A.根据题意,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田螺,因此自变量为田螺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差,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不同小区中水稻日均种群增长率有差异,主要原因是田螺与水稻的捕食关系造成的,B错误; C.实验期间,低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密度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数量基本不变,故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田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所以田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因此最可能演替成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D错误。 故选C。 ‎ 二、非选择题 ‎29.人体的血糖调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胰岛β细胞可接受来自血糖的直接刺激,也可受到某些神经细胞的支配。下图表示相关细胞之间的关系,①②③表示糖尿病发生的部分机理,请回答:‎ ‎(1)图中的结构1是___________;物质b可能是__________;结构3可分布于________细胞表面。‎ ‎(2)在人体中发生初次免疫时,浆细胞是由___分裂分化而形成的,启动这种分裂分化过程的信号是___________。‎ ‎(3)由图中机理①导致的糖尿病人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正常人;青少年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与正常人相当,其致病机理可能是_________(用图中的①②③来回答)。‎ ‎【答案】 (1). 葡萄糖受体 (2). 神经递质或递质或乙酰胆碱 (3). 全身所有组织细胞 (4). 成熟B淋巴细胞或致敏B淋巴细胞 (5). 抗原刺激和(来自辅助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 (6). 低于 (7). ③‎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胰岛β细胞可接受来自血糖的直接刺激,也可受到某些神经细胞的支配。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物质a表示葡萄糖,b表示神经递质,c表示胰岛素,Y1、Y2、Y3均表示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它们分别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B细胞、胰岛素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患者患糖尿病。‎ ‎【详解】(1)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物质a表示葡萄糖,b表示神经递质,c表示胰岛素,因此结构1是葡萄糖受体,结构2为神经递质受体,结构3为胰岛素受体。由于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细胞,因此胰岛素受体可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细胞表面。 ‎ ‎(2)在人体中发生初次免疫时,体内没有记忆细胞,浆细胞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或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而形成的,启动这种分裂分化过程的信号是抗原刺激和(来自辅助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 ‎ ‎(3)图中机理①为抗体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接受高血糖的刺激,从而导致的糖尿病人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人;青少年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与正常人相当,说明胰岛B细胞以及其表面的受体是正常,因此其致病机理可能是③。‎ ‎【点睛】能够结合题意和题图确定图中结构和物质的名称,根据血糖调节的过程理解三种糖尿病发生的机理。‎ ‎30.图1是水稻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是某科研小组对大田中的水稻进行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的部分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O2的受体是__________。‎ ‎(2)卡尔文循环过程有特定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酶的_______和含量实现。卡尔文循环产物丙糖磷酸大量运出叶绿体,却没有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越来越少,据图1推测,补充叶绿体内磷酸的途径是________。据研究,夜间卡尔文循环停止后,叶肉细胞仍有蔗糖运出,其来源最可能是__________。‎ ‎(3)已知图2中9:00与15:00光照强度相同,但15:00的光合速率要低很多,据图2分析,其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____未能恢复到上午的状态。17:00后光合速率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图1所示的[B] ________作用减弱,导致卡尔文循环减慢。‎ ‎【答案】 (1). 核酮糖二磷酸/RuBP (2). 活性 (3). 丙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回叶绿体/叶绿体外Pi回运 (4). 叶绿体内淀粉分解转化 (5). 气孔(相对)开度 (6). 还原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是光合作用中暗反应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还原。图2是气孔相对开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此相关知识结合识图回答相关问题。‎ ‎【详解】(1)识图1可知,CO2与核酮糖二磷酸结合,产生3-磷酸甘油酸,因此CO2的受体是核酮糖二磷酸。‎ ‎(2)卡尔文循环过程中主要通过调节酶活性和含量来对特定的过程实现控制。识图可知由于丙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回叶绿体,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能维持相对稳定。识图可知,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晚间也可能转化成蔗糖而运出叶绿体。‎ ‎(3)识图2可知,15:00比9:00的气孔开度相对低,导致空气中的CO2进入少,使得细胞内的CO2浓度降低,从而导致15:00的光合速率降低。17:00后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产生的NADPH减少,暗反应的还原过程减弱。‎ ‎【点睛】本题文重点掌握通过识图理解运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注意叶的气孔相对开度越高,CO2进入叶内越多,反之越少。‎ ‎31.I:某研究小组为了生产梨酿制醋酸,具体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乙过程可加入_____酶,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取等量浑浊的梨汁和澄清的梨汁,各加入等量的_____,预计后者出现的沉淀物比较少。‎ ‎(2)适宜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发酵完毕的标志是_____,待沉淀后,可用_____(方法)将上清液(即果酒)取出。若培养液酒精浓度超过_____时,酵母菌会死亡。‎ ‎(3)若用于醋酸发酵的醋杆菌被杂菌污染,欲消除污染的杂菌,常用方法是_____。‎ II:某研究所为了加快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采用了以下方法,请据图回答:‎ ‎(4)胚胎移植能提高优良性状动物繁殖率的原因之一是:对甲牛进行[a]_____处理,一次受精能获得多个受精卵,_____(“一”或“多”) 头丙牛帮助完成丁牛胚胎发育过程,让甲牛和乙牛专门提供胚胎。‎ ‎(5)若丁牛是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的转基因牛,则上述过程要改变或增加一些环节,如需要将人干扰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并导入受体细胞;为了便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载体上要有_____‎ ‎(6)若丁牛是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的转基因牛,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 A.丁牛的遗传物质只来自甲和乙牛 B.可选受精卵作重组DNA的受体细胞 C.胚胎移植之前需要对胚胎进行检测和筛选 D.需用含不同成分的培养液来培养不同时期的早期胚胎 ‎(7)若采集丁牛的乳腺细胞,用_____处理,可分散为单个的细胞悬浮液,把一个单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使之繁衍成一个新的细胞群体的技术,叫细胞克隆。未经克隆化的细胞系具有_____性。‎ ‎【答案】 (1). 果胶 (2). 95%乙醇 (3). 停止产生气泡 (4). 虹吸法 (5). 16% (6). 单菌落的分离/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 (7). 超数排卵 (8). 多 (9). 标记基因 (10). A (11). 胰蛋白酶 (12). 异质 ‎【解析】‎ ‎【分析】‎ 本题Ⅰ部分考查《生物技术实践》中传统的发酵技术和酶工程,Ⅱ部分考查《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胚胎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 ‎【详解】(1)图中乙过程可加入果胶酶,果胶是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并且果胶不仅影响出汁率,还会是果汁浑浊,根据酶的专一性用果胶酶。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取等量浑浊的梨汁和澄清的梨汁,各加入等量的95%乙醇,预计后者出现的沉淀物比较少。‎ ‎(2)适宜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发酵完毕的标志是停止产生气泡,待沉淀后,可用虹吸法(方法)将上清液(即果酒)取出。若培养液酒精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会死亡。‎ ‎(3)若用于醋酸发酵的醋杆菌被杂菌污染,欲消除污染的杂菌,常用方法是单菌落的分离/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 ‎(4)胚胎移植能提高优良性状动物繁殖率的原因之一是:对甲牛进行[a]超数排卵处理,一次受精能获得多个受精卵,多头丙牛帮助完成丁牛胚胎发育过程,让甲牛和乙牛专门提供胚胎。‎ ‎(5)若丁牛是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的转基因牛,则上述过程要改变或增加一些环节,如需要将人干扰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并导入受体细胞;为了便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载体上要有标记基因。‎ ‎(6)若丁牛是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的转基因牛,丁牛的遗传物质来自甲和乙牛、人和运载体质粒,A符合题意;动物基因工程可选受精卵作重组DNA的受体细胞,性状能够在发育成的个体上表现出来,B不符合题意;胚胎移植之前需要对胚胎进行检测和筛选,C不符合题意;需用含不同成分的培养液来培养不同时期的早期胚胎,因各时期所需营养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若采集丁牛的乳腺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可分散为单个的细胞悬浮液,把一个单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使之繁衍成一个新的细胞群体的技术,叫细胞克隆。未经克隆化的细胞系具有异质性。‎ ‎【点睛】在理解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题目信息,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32. 肌肉与神经都是兴奋性组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为了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 实验材料:如图材料1套,电刺激器1个(可任意设定单个脉冲电压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不损伤组织)。‎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②‎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 (高于/等于/低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 (变大/不变/变小)。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阈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 ,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4)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据此,请在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答案】(1)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很弱再逐渐增强 分别去刺激腓肠肌 ,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高于 ‎(3)不变 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 ‎(4)‎ ‎【解析】‎ ‎【详解】(1)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弱到逐渐增强,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多重复几次,记录相关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腓肠肌的阈强度比腓肠肌低,从而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要更高,需要更强的阈强度。‎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都能引起兴奋,产生动作电位,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会改变。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没有传播到肌纤维内部,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4)因为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因此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为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