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习题研究阅读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习题研究阅读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第一类 人物品评[2015、2014、2010、2009、2008]‎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利此数金乎/兵革非不坚利也 C.俟他日来取/俟其欣悦 D.因托以寄去/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去 数 年 绝 无 音 信 闻 其 侄 以 他 事 南 来 非 取 箱 也。‎ ‎3.选文最后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何岳捡到银子后,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里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B.由于丢银子的人对数目和封存标识的回答全都符合,所以,何岳把银子还给了他。‎ C.何岳听说那官员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了他。‎ D.何岳在官员家教书,官员去京城时,把箱子寄存在何岳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秀才何岳,号畏斋。(他)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那人)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想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表示感谢,何岳说:“我拾到银子别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话)银子全都可以归我个人所有,又怎么会贪图你给我的这些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然后离去。‎ 何岳曾经在当官的人家教书,后来那个当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在何岳处寄存了一个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当官的人)说:“等过些日子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情到南方来,并不是来取箱子。(何岳)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 何岳是一个穷秀才,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不起贪心还可以勉励;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1. (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 标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认识 何利此数金乎 贪图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锐利,锋利 俟他日来取 等待 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等待 因托以寄去 于是,就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因此 ‎2. (3分)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3分)写他贫穷的境况,具有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他拾金不昧、毫不贪心的高尚品格。‎ ‎4.(1)(他)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2)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5. C 【解析】C项中“那官员有别的事到南方来”错误,是听说官员的侄子要到南方来,何岳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并不是直接给了官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鲍子都之德义 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①。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②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①心痛:心脏疼痛。②骢(cōng)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书生卒/卒获有所闻 B. 置素书于腹旁/或置酒而招之 C.有乘骢马者逐之/遂逐齐师 D.举家感子都之德义/感极而悲者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魏 鲍 子 都 暮 行 于 野 见 一 书 生 卒 心 痛。‎ ‎3.鲍子都为书生做了哪些事情?他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5.书生家人对鲍子都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不一会儿,书生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素书》和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并将剩下的九个金饼枕到书生的头下,《素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正走时,发现有一人骑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鲍子都是强盗,那人固执地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在哪里。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详细说明,于是就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那人)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素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书生全家人都非常感激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的名声传扬开来。‎ ‎1. (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书生卒 死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最终 置素书于腹旁 放置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置备,置办 有乘骢马者逐之 追赶 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追赶 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感激,感谢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感慨 ‎2.(3分)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 ‎3.(3分)①为书生按摩心脏;书生死后,卖一金饼安葬了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和《素书》全放到书生的墓中。②他具有大仁大义的品性。‎ ‎4.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素书》和十个金饼。‎ ‎5.起先误解了鲍子都,后来知道事情的真相后非常感激他。‎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①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②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 ①搦(nuò):握。②科头:不戴帽子。‎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周其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凡贫士藉其生/藉第令毋斩 C.乃出绢强之画/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谩骂不绝/虽杀臣,不能绝也 ‎2.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一 龌 龊 显 者 诱 之 入 舟 方 将 鉴 定 宋 元 人 笔 墨。‎ ‎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以喝酒来交朋友。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共有上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千金他也不会握笔。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让他鉴赏宋元人的书画。船已经开了,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裸着身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陈章侯。于是陈章侯想要跳入水中。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先离开了。(后来)委托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画笔。‎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周其乏 贫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贫困 凡贫士藉其生 凭借、依靠 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即使,假若 乃出绢强之画 强迫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尽力 谩骂不绝 止,停止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尽,穷尽 ‎2.(2分)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3.(4分)①喜欢以酒结友;②周济贫士;③刚正不阿、蔑视权贵。‎ ‎4.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千金他也不会握笔。‎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颍考叔为颍谷①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②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①颍谷:郑国属地,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封人:镇守边疆的地方官吏。②繄(yī):语气词,作用与“惟”相近。‎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食舍肉/食之不能尽其材 B.请以遗之/以光先帝遗德 C.公语之故/公问其故 D.君何患焉/故患有所不辟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君 何 患 焉 若 阙 地 及 泉 隧 而 相 见 其 谁 曰 不 然?‎ ‎3.阅读文段,说说颍考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颍考叔,是颍谷镇守边疆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如果挖一条地道,挖及泉水,从地道中就能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是)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母子关系和好如初。‎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食舍肉 吃饭的时候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通“饲”,喂 请以遗之 赠送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遗留 公语之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原因,缘故 君何患焉 忧虑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祸患,灾难 ‎2.(3分)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3.(3分)孝顺、聪明。‎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司马温公作相日,亲书榜稿揭于客位,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弟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乾道九年,公之曾孙伋出镇广州,道过赣,获观之。‎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四》)‎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温公作相日/吾日三省吾身 B.亲书榜稿揭于客位/故人不独亲其亲 C.若睹朝政阙遗/略无阙处 D.终无所益/自以为大有所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若 睹 朝 政 阙 遗 庶 民 疾 苦 欲 进 忠 言 者 请 以 奏 牍 闻 于 朝 廷。‎ ‎3.根据文中的榜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欲进忠言者      (    )‎ ‎(2)请以奏牍闻于朝廷   (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在私弟垂访,不请语及。‎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亲自写了一段话,张贴在会见客人的地方,说:“来访的各位,如看到朝廷政事有失误遗漏,发现百姓疾苦,想进谏忠言的,请用书策上奏使朝廷听到,我和同僚们商议,选择可以施行的进呈给皇帝,经皇帝批准,即刻施行。如果只是写私信来称赞我,最终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发现我有错误的地方,请告诉我并让我改正,随即可用全封书信写下来交给吏员,让(他们)给我,我会用心考虑,认真改过。至于处理官职的委派、平反罪名等,凡牵涉到本身的,都请送来状纸,我和朝省众官一起商议施行。如果是到我家私访,请不要说到(这些事)。司马光敬作说明。”宋孝宗乾道九年,温公的曾孙司马伋去广州做官,路过赣州,(或有机会)看到了这个榜文。‎ ‎1.(3分)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司马温公作相日 时候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每天 亲书榜稿揭于客位 亲自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用作动词,以……为亲 若睹朝政阙遗 通“缺”,失误,缺点 略无阙处(《三峡》)‎ 通“缺”,中断 终无所益 益处,好处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益处,好处 ‎2.(3分)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 ‎3.(3分)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知错就改,公私分明的人。‎ ‎4.(1)进谏  (2)使……听到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欲进忠言者(进谏)‎ 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以奏牍闻于朝廷(使……听到)‎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5.如果是到我家私访,请不要说到(这些事)。‎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晏子仆御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①仆御:驾驶车马的人。②志念:志向和兴趣。③自下:自卑,自以为不足,与“自高”相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窥镜而自视 B.甚自得也/急湍甚箭 C.然子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D.妾以是求去也/乃记之而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夫 为 相 御 拥 大 盖 策 驷 马 意 气 洋 洋。‎ ‎3.阅读选文,说说晏子为什么推荐仆御做大夫。(3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看到)她的丈夫为晏子驾车,抱着大伞盖的柄,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趾高气扬,十分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车夫问其中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今天我看他出门,(发现他)志向心思十分深远,并且常常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如今你身高八尺,只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为这样想要离开你。”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1.(3分)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 看 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 照 甚自得也 十分,非常 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 比,超过 然子之意 神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情趣 妾以是求去也 ‎ 离开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离开 ‎2.(3分)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 ‎3.(3分)因为仆御认识到了借他人的威势来炫耀自己是不可取的,能虚心听取妻子的意见,并且知错就改,所以晏子推荐了他。‎ ‎4.(1)如今你身高八尺,只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 ‎(2)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内修政教          (     )‎ ‎(2)终申子之身         (     )‎ ‎(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      (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3.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4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昭侯不许         (     )‎ ‎(2)申子有怨色        (     )‎ ‎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他)凭借(这些)才干向韩昭侯求取官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有不高兴的神色。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1.(3分)(1)整治、整顿 (2)去世 (3)曾经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内修政教(整治、整顿)‎ 内修政理(整治)(《隆中对》)‎ 终申子之身(去世)‎ 未果,寻病终(去世)(《桃花源记》)‎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岳阳楼记》)‎ ‎2.(3分)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3.(4分)①任人唯贤;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 ‎4.(1)同意 (2)脸色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昭侯不许(同意)‎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隆中对》)‎ 申子有怨色(脸色)‎ 未尝稍降辞色(脸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5.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 ‎6.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①,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②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 ‎【注释】①守藩端拱: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②知:主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时府中多英俊(      )‎ ‎(2)必欲经营四方(      )‎ ‎(3)如晦与玄龄功第一(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3.阅读文章,说说为什么房、杜二人 “甚获当时之誉”。(2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迁兵部尚书(      )‎ ‎(2)甚获当时之誉(      )‎ ‎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杜如晦,是京兆万年人。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济济,外迁的人非常多,太宗对此感到忧虑。记室房玄龄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杜如晦聪明且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想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更加看重,把他视为心腹,于是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经常让他在秦王府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那时天下正多事,(杜如晦)剖析判断(政事)如流水一般利落,被当时的同僚所佩服。(杜如晦)连续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在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主持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的称赞。‎ ‎1.(3分)(1)当时,那时 (2)想要  (3)功劳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时府中多英俊(当时,那时)‎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那时)(《隆中对》)‎ 必欲经营四方(想要)‎ 欲穷其林(想要)(《桃花源记》)‎ 如晦与玄龄功第一(功劳)‎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功劳)(《陈涉世家》)‎ ‎2. (4分)那时天下正多事,(杜如晦)剖析判断(政事)如流水一般利落,被当时的同僚所佩服。‎ ‎3.(2分)在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 ‎4.(1)不久 (2)称赞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俄迁兵部尚书(不久)‎ 俄而百千人大呼(不久)(《口技》)‎ 甚获当时之誉(称赞)‎ ‎——‎ ‎5.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桀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又习文法/学而时习之 B.处议当于法/不能名其一处也 C.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肉食者谋之 D.而霸独用宽和为名/独往湖心亭看雪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簿 书 正 以 廉 称 察 补 河 东 均 输 长 复 察 廉 为 河 南 太 守 丞。 ‎ ‎3.请简要概括黄霸在做官时为人所称道的特点。(3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2)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淮阳郡阳夏县人,他的家因为是豪绅,所以迁徙居住在云陵。黄霸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喜好当官,武帝末年凭借待诏身份捐钱而获赏为官,补侍郎谒者,因亲兄弟犯罪而被弹劾罢免。后来又捐谷给沈黎郡,补左冯翊官俸二百石的卒史。冯翊因为黄霸是捐财为官,轻视他而不给他高职,让他负责掌管郡里的钱粮收支工作。黄霸记账不欺瞒,以廉洁被察知后升补为河东郡均输长,后又因廉洁被察知而升为河南郡太守丞。黄霸为人善于观察,且思维敏捷,又熟习法律条文,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很有智慧,善于团结众人。做太守丞时,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太守很信任他,官吏和百姓都爱戴和尊敬他。‎ 自武帝末年开始,使用法律开始严厉起来。昭帝即位时还很年幼,大将军霍光代为辅政,大臣之间争权夺利,上官桀等人还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杀掉了他们,于是仍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用严厉的刑罚约束广大臣民,因此庸俗的官吏崇尚严酷并把这当作能耐,可是黄霸惟独因宽容温和而闻名。‎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又习文法 通晓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温习 处议当于法 处置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地方 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 谋划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谋划 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惟独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独自 ‎2.(3分)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3.(3分)为人:温和谦让有智慧,因宽和出名。‎ 做官:对下属宽厚仁德,善于处理政务。‎ ‎4.(1)太守很信任他,官吏和百姓都爱戴尊敬他。‎ ‎(2)因此庸俗的官吏崇尚严酷并把这当作能耐,可是黄霸惟独因宽容温和而闻名。‎ 十、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选自《明史》)‎ ‎【注释】 ①大祥:在古代,父、母丧后一周年(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大祥”。②盐酪:盐和乳酪。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乳酪。③殣:饿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知府张瑄悯其贫/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谢不受/长跪而谢之曰 C.或遗之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四方从学者甚众/众妙毕备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成 化 二 年 廷 试 对 策 万 余 言 直 斥 时 弊。‎ ‎3.根据选文,概括“四方从学者甚众”的原因。(3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为诸生     (      )‎ ‎(2)逾大祥      (      )‎ ‎(3)或遗之衣     (      )‎ ‎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2)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罗伦,字彝正,是吉安永丰人。(由于)家境贫困,他以砍柴放牧为生,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他成诸生的时候,(更加)崇尚圣贤的学问,(罗伦)曾说过:“参加科举不会使人变坏,是人们自己学坏罢了。”知府张瑄怜悯他家境贫困,接济他一些小米,他推辞不接受。父母去世后,过了两周年他才开始吃盐和乳酪。明朝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回答策问万余言,直接斥责时弊,名震京城。被选拔为进士第一,授予翰林修撰之职。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道义所在,他一定会坚决地做,对于富贵名利看得非常淡泊。(他)住的地方倡行乡约,互相都做出表率没有谁敢违反。(罗伦)衣食粗陋。有的人送衣服给他,(他在路上)看到了饿死的人,就脱下(衣服)来盖在上面。早上留客人在家里喝酒,妻子和孩子去邻居家里借小米,到了中午才开始煮饭,他也不在意。因为金牛山偏僻荒凉,很少有人去,他在那建了一间房子用来(在里面)写书,从四面八方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知府张瑄悯其贫 贫穷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贫穷 谢不受 推辞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道歉 或遗之衣 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给予 四方从学者甚众 众多,多 众妙毕备(《口技》)‎ 众多,多 ‎2.(3分)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 ‎3.(3分)原因:①人品佳(为人刚正、严于律己);②学识过人(志圣贤学、对策万言,直斥时弊);③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亲民爱民)。‎ ‎4.(1)等到 (2)超过 (3)有人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及为诸生(等到)‎ 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孙权劝学》)‎ 逾大祥(超过)‎ 不敢稍逾约(超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或遗之衣 (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陈涉世家》)‎ ‎5.(1)(由于)家境贫困,他以砍柴放牧为生,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 ‎(2)(他)住的地方倡行乡约,互相都做出表率没有谁敢违反。‎ ‎6.罗伦是个刚正不阿、严于律己、重孝道、爱好读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亲民爱民的人。‎ 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①,少耆②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③以徼名④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⑤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⑥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注释】 ①佚荡:超脱,无拘束。②耆:通“嗜”,爱好,喜爱。③廉隅:品行端方。④徼名:谋求名声。⑤《太玄》《法言》:《太玄》是西汉扬雄撰写的一部拟《周易》之作,《法言》是西汉扬雄仿儒家经典《论语》所写的一本书。⑥瓿(bù):古代器名,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雄少而好学/好读书,不求甚解 B.虽富贵不事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卒皆夜惊恐 D.丧之三年/贤者能勿丧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少 耆 欲 不 汲 汲 于 富 贵 不 戚 戚 于 贫 贱 不 修 廉 隅 以 徼 名 当 世。‎ ‎3.选文最后为什么要写“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试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有特别的喜好,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不为贫贱而忧愁,不以品行端方来要求名扬天下。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别人很少到他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巨鹿人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扬雄传授他《太玄》《法言》。刘歆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求学的人有追求利禄之心,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呢?我担心后人用它来盖酱缸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并守丧三年。‎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雄少而好学 爱好,喜欢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爱好,喜欢 虽富贵不事也 做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 这件事 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恐怕、担心 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 害怕 丧之三年 守丧 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丧失、失去 ‎2.(3分)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3.(3分)既写出了侯芭对扬雄的敬重与爱戴,又从侧面烘托了扬雄的高尚品质。‎ 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原宪甘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杂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原宪居鲁/不可久居 B.环堵之室/环滁皆山也 C.中绀而表素/临表涕零 D.宪不忍为也/动心忍性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夫 希 世 而 行 比 周 而 友 学 以 为 人 教 以 为 己。‎ ‎3.原宪所说的“病”是指什么?本文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原宪住在鲁国,屋子四周(都是)土墙,盖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折断桑条作为门轴;用破瓮的口做成两间屋子的窗子,用褐土涂墙缝;(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驾着高头大马,穿着暗红色的内衣,外罩白色的大褂,气派的马车小巷子都容不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戴着裂开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说:“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退后数步面有羞愧之色。原宪又笑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结交朋友,勤奋学习用以求取别人的夸赞,注重教诲是为了炫耀自己,用仁义作为奸恶勾当的掩护,讲求高车大马的华贵装饰,我原宪是不愿去做的。”‎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原宪居鲁 居住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 环堵之室 四周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四周 中绀而表素 表面 临表涕零(《出师表》)‎ 表文 宪不忍为也 愿意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使……坚韧 ‎2.(3分)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 ‎3.(3分)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学道而不能行)。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①。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定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语近臣曰/此中人语云 B.昨夕因不寐而甚饥/余因得遍观群书 C.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帝感其诚 D.以备非时供应/前人之述备矣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3.你对宋仁宗“忍饿”有何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告诉身边的大臣:“昨天晚上因为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肉。”身边的侍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每夜宰杀羊,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不能忍受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语近臣曰 告诉、说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告诉、说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 因为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因此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 确实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诚心 以备非时供应 准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详尽 ‎2.(3分)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3.(3分)他“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肯破例吃夜宵,尤其是自己爱吃的烧羊肉,怕从此成为惯例。这种仁民爱物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 十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欧阳铭,字日新,泰和人。以荐除江都县丞。尝治廨后隙地①,得白金百两,会部符征漆②,即市之以输。迁知临淄。遇春③师过其境,卒入民家取酒,相殴击,一市尽哗。铭笞而遣之。卒诉令④骂将军,遇春诘之。曰:“卒,王师,民亦王民也。民殴且死,卒不当笞耶?铭虽愚,何至詈⑤将军?将军大贤,奈何私一卒,挠国法?”遇春意解,为责军士以谢。后大将军徐达至,军士相戒曰:“是健⑥吏曾抗常将军者,毋犯也。”暇辄进诸生讲文艺,或单骑行田间,课耕获。邑大治。‎ ‎(选自《明史》)‎ ‎【注释】 ①治廨后隙地:治理官廨后面空隙的土地。②部符征漆:有关部门发公文征收油漆。③遇春:人名,常遇春。④令:县令,文中指欧阳铭。⑤詈(lì):骂,责骂。⑥健:精干、高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1)尝治廨后隙地      (     )‎ ‎(2)即市之以输       (     )‎ ‎(3)暇辄进诸生讲文艺    (     )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健吏曾抗常将军者,毋犯也。‎ ‎3.“遇春诘之”到“遇春意解”这一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 ‎4.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欧阳铭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欧阳铭,字日新,泰和人。因为受到举荐被提拔为江都县丞。曾经治理官廨后面空隙的土地,得到近百两白银,恰逢有关部门发公文征收油漆,就购买这些东西捐给有关部门。后来升迁去掌管临淄。常遇春的军队路过他的辖地,士兵进入百姓家里拿酒,相互殴打攻击,整个街市都哗然喧闹。欧阳铭鞭笞了士兵然后将他遣送回去。士兵控诉县令辱骂常遇春将军,常遇春就过来诘问他。(欧阳铭)说:“士兵,是君王的部队,百姓也是君王的百姓。百姓被打得将要死了,士兵不应当被鞭笞吗?我欧阳铭虽然愚蠢,哪至于辱骂将军?将军是大贤才,为什么要袒护一个士兵,而阻挠国法(的施行)?”常遇春愤怒的神情才得以缓解,并且责令士兵给他道歉。后来大将军徐达到这个地方,军士之间相互告诫说:“这个精干的官吏曾经对抗常遇春将军,不要违反当地的法令。”空闲的时间欧阳铭就招来各学子研习文学艺术,或者独自骑马在田间,考核耕地收成。欧阳铭所掌管的邑县很安定。‎ ‎1.(3分)(1)曾经 (2)买 (3)悠闲、空闲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尝治廨后隙地(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岳阳楼记》)‎ 即市之以输(买)‎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 暇辄进诸生讲文艺 ‎ ‎(悠闲,空闲)‎ 目似瞑,意暇甚(悠闲,空闲)(《狼》)‎ ‎2.(2分)这个精干的官吏曾经对抗常遇春将军,不要违反当地的法令。‎ ‎3.(2分)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这样可以多些理解,少些误会;不要听信一面之词,而要多方面听取意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4.(3分)从欧阳铭用钱买漆捐给有关部门,可以看出他大公无私;从他鞭笞常遇春的士兵,可以看出他是个秉公执法、为民做主的人;从他和各学子研习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晚辈的人;从他独自骑行田间,考核耕种的收成来看,可以看出他是个工作认真负责、明察秋毫的人。‎ 第二类 叙事说理[2013、2012、2011]‎ 十五、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信陵君①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②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 ①信陵君:即魏无忌,魏昭王之子。他窃兵符救赵,受到赵王的隆重礼遇。②卒:同“猝”,突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赵王自郊迎/余之游自此始 B.事有不可知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惟吾德馨 D.愿君之忘之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信 陵 君 杀 晋 鄙 救 邯 郸 破 秦 人 存 赵 国。‎ ‎3.读完选文,请说说这篇选文给你的启示。(3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憎人也     (     ) ‎ ‎(2)存赵国      (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问:“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可以使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记。现在您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会很快见到赵王,希望您忘记那件事情!”信陵君说:“我真诚地领受教诲。”‎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赵王自郊迎 亲自 余之游自此始(《满井游记》)‎ 从,由 事有不可知者 知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知道 人之有德于我也 恩德 惟吾德馨(《爱莲说》)‎ 品德 愿君之忘之也 希望 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愿意 ‎2.(3分)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3.(3分)启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4.(1)憎恨 (2)保存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我憎人也(憎恨)‎ ‎——‎ 存赵国(保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保存)(《唐雎不辱使命》)‎ ‎5.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十六、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乃命羿曰/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 C.喜惧为之灾/惧有伏焉 D.人能遗其喜惧/贤能为之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乃 援 弓 而 射 之 不 中 更 射 之 又 不 中。‎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夏王命令羿射直径为一寸,面积约一平方尺的兽皮做的箭靶。于是(夏王)命令羿说:“你射这个靶,射中目标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目标,就剥夺你千邑封地。”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变化不定,气息也平静不下来,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没有中,射出了第二支箭,又没有中。夏王问大臣傅弥仁:“这个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给他定了赏罚的要求,却连射两箭都脱靶了,为什么呢?”傅弥仁说:“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如果人们能够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羿差的。”‎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乃命羿曰 命令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命令 发无不中 射箭的每一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起,被任用 喜惧为之灾 恐惧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恐怕 人能遗其喜惧 能够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有才能的人 ‎2.(3分)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3.(3分)示例:一个人无论能力有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或: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 十七、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②。‎ ‎(《战国策·魏策二》)‎ ‎【注释】 ①质:做人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建立信任关系,要互派人质,一般用国君之子作为人质,称为“质子”。②见:召见。‎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王信之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寡人疑之矣/而疑邻人之父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亲贤臣,远小人 D.愿王察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于 是 辞 行 而 谗 言 先 至 后 太 子 罢 质 果 不 得 见。‎ ‎3.庞葱给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用意何在?(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集市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再被魏王召见了。‎ ‎1.(3分)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王信之乎 相信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诚信 寡人疑之矣 怀疑 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疑问,疑难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差距大,多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疏远,不亲近 愿王察之 明察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察 ‎2.(3分)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3.(3分)希望魏王明察秋毫,不要听信谗言。‎ 十八、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楚庄王欲伐越/齐师伐我 B.臣愚患之/故余虽愚 C.王乃止/非梧桐不止 D.自见之谓明/庭下如积水空明 ‎2.请用三条“/”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3分)‎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进谏说:“大王攻打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兵力弱小。”庄子说:“愚臣很为此事担忧,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力弱小。庄蹻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力弱小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楚庄王就停止了行动。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楚庄王欲伐越 攻打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攻打 臣愚患之 谦称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愚笨 王乃止 停止 非梧桐不止(《惠子相梁》)‎ 栖息 自见之谓明 明白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明亮 ‎2.(3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3.(3分)人要有自知之明。‎ 十九、课外文言文阅读。(11分)‎ 掷凫猎兔 赵以马服君①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②,一战军破,掠赵括,坑其众四十万,邯郸③几败。艾子闻之曰:“昔人将猎而不识鹘④,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⑤不能飞,投于地;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⑥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 ①马服君:战国时赵奢的封号,曾屡败敌军,享有威名。②武安君白起:秦国名将。③邯郸:赵国都城。④鹘(hú):鹰的一种。⑤凫(fú):野鸭。指鸭子。⑥搦(nuò):握,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适当武安君白起/而此地适与余近 B.邯郸几败/未几,夫齁声起 C.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D.凫举掌而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请用三条“/”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3分)‎ 我 鸭 也 杀 而 食 之 乃 其 分 奈 何 加 我 以 掷 之 苦 乎?‎ ‎3.关于赵括有一个成语,请写出来并作出解释。(2分)‎ ‎4.这则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段简要回答出来。(3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赵国凭借马服君赵奢的威武名声,提拔他的儿子赵括为将军,用他来抵抗秦国,赵括恰好遇上了秦将武安君白起,一交战赵军被击败,白起俘虏了赵括,活埋了他的军卒四十万,邯郸几乎陷落。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准备打猎却不认识鹘鹰,买了一只鸭子就离去了。田野上兔子跑起来,那个人扔出鸭子让它去捕捉。鸭子不会飞,落到了地上;那个人第二次又扔出去,鸭子又掉落在地上,以至扔了三四次,鸭子忽然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并像人一样说话,说:‘我是鸭子呀!杀了吃掉我,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抛扔的痛苦加到我身上?’那个人说:‘我以为你是鹘鹰,可以用来猎兔子,竟然是只鸭子?’鸭子举起脚掌给他看,笑着说:‘看我这脚掌,能用它抓得住兔子么?’”‎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而适当武安君白起 恰好 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恰好 邯郸几败 几乎 未几,夫齁声起(《口技》)‎ 几乎 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施加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给予 凫举掌而示 举起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推荐,推举 ‎2.(3分)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3.(2分)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4.(3分)通过凫与猎人的一番对话,说明要“知人善用”的道理。如果不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就会像猎人那样,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还白白糟蹋了鸭子。‎ ‎5.看我这脚掌,能用它抓得住兔子么?‎ 二十、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与猫等/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B.为害甚剧/急湍甚箭 C.众咸谓猫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用此智耳/其家甚智其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3.这篇短文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向猫。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地叫,老鼠啾啾地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被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 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么不同呢!‎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大与猫等 等同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列举未尽 为害甚剧 很,极 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 胜过,超过 众咸谓猫怯 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都 用此智耳 名词,智慧、智谋 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动词,认为……聪明 ‎2.(3分)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3.(3分)(1)面对强敌,要避其锐气,后发制人。 (2)不要对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事妄下断语,否则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①之山。众狙见之,恂然②弃而走,逃于深蓁③。有一狙焉,委蛇④攫搔⑤,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⑥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⑦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狙(jū):猕猴。②恂然:恐惧的样子。③蓁:荆棘,草木丛。 ④委蛇(wēi yí):弯曲身体。 ⑤攫搔(jué sā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⑥执:立刻。 ⑦殛(jí):杀戮、杀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众狙见之/才美不外见 B.王命相者趋射之/尝趋百里外 C.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颜不疑归而师董梧/吾谁与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颜 不 疑 归 而 师 董 梧 以 助 其 色 去 乐 辞 显 三 年 而 国 人 称 之。‎ ‎3.简要说说本文的寓意。(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吴国的国王乘船在江上,登上猕猴山。众猴子看见吴王,(都)害怕地逃往丛生的草木中。(惟独)有一只猴子,从容地东抓西弄,在吴王面前卖弄技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抓住射来的快箭。吴王命令侍从奔赴过去射它,猴子立刻死了。‎ 吴王看看他的好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显示自己的技巧,依仗它的敏捷在我面前炫耀,以至于有这被射死(的下场)。引以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尊显,三年后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众狙见之 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 同“现”,表现 王命相者趋射之 奔赴,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奔赴,到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 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 颜不疑归而师董梧 回来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归依 ‎2.(3分)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 ‎3.(3分)深刻地揭露了本领、智慧不可夸耀的道理,告诫人们锋芒太露往往会招来祸害,为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 二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徙木偾表【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 偾(fèn)表:放倒标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3分)‎ 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 ‎3.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译文】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改革法令(的决心),于是就招募百姓,能够搬走(城门前)竖着的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走木杆后,就给了他赏金,并且颁布了变法政令。(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让他做长大夫。”百姓听到后互相告知:“这一定不可信。”也有人说:“试着去放倒标帜,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放倒了标帜,前去拜见吴起,吴起当即就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魏国军民都相信吴起实行的赏罚命令。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他搬木头以显示信用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 ‎1.(3分)(1)就 (2)拜见,拜访 (3)认为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就 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就 来谒吴起 拜见,拜访 日扳仲永环谒 拜访 于邑人(《伤仲永》)‎ 予谓鞅本魏人 认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认为 ‎2.(3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3.(3分)为政者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二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李允则守雄州①‎ 沈 括 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 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注释】 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以辽人通好:当时雄州接近北方边境,北临辽国,其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③攘:窃取。④课夫:征集民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恐其生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 B.银炉为盗所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不逾旬而就/指物作诗立就 D.斯言诚然/帝感其诚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久 之 不 获 遂 声 言 庙 中 屡 遭 寇 课 夫 筑 墙 围 之 其 实 展 北 城 也。‎ ‎3.文中说李允则“成奇功”,这里的“奇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他能成此“奇功”?(3分)‎ ‎【参考译文】李允则镇守雄州时,北门外居民住宅非常多,城里地面狭窄,他想向北扩展城墙,却因为与辽国发展友好关系,而担心辽人生出事来。‎ 北门外原来有一座东岳行宫庙,李允则用银子做成一个大香炉,(把银香炉)摆放在庙里,故意不设置防备。有一天,银香炉被盗贼窃取,他就高价悬赏,四处张榜,捉拿盗贼很紧迫。过了很久也没有抓到盗贼,(他)就放出口风说庙里多次遭到偷抢,要征集民工修筑一道城墙把庙围起来,其实是扩展北边的城墙。不到十天城墙修筑完成,辽国人也不感到奇怪。这就是现在雄州的北关城。 ‎ 大体上说来,军事上的计谋,未必都是奇异的策略,只要当时偶然能够骗过敌人,就能成为奇功。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计谋)用得成,敌人失败;(计谋)用不成,自己蒙羞。”这话说得确实是对的。‎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恐其生事 生出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活着,生存 银炉为盗所攘 被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对,向 不逾旬而就 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完成 斯言诚然 确实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诚意 ‎2.(3分)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 ‎3.(3分)“奇功”是指李允则通过欺骗辽人而实现了“展北城”的目的。他以庙中屡遭寇要防盗贼为借口,在城外筑墙围之,从而扩展了北城。‎ 二十四、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 ①鞫(jū):审讯犯人。②推事:研究事情。③瓮(wèng):大坛子。④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鸣之不能通其意 B.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方其远出海门 C.当为何法/失期,法皆斩 D.叩头伏罪/惧有伏焉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取 大 瓮 以 炭 四 周 炙 之 令 囚 入 中 何 事 不 承!‎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来俊臣请周兴入瓮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3分)‎ ‎【参考译文】有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一起串通造反,太后(武则天)就命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对坐吃饭,来俊臣问周兴说:“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 ‎1. (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 串通 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通晓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正当,正……的时候 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正当,正……的时候 当为何法 办法,方法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按军法 叩头伏罪 屈服,顺从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埋伏 ‎2.(3分)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3.(3分)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五、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 ①舍人:官名。②少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个早上。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⑤务欲:很想,极希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吴王欲伐荆(      )‎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3)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3.文章对年轻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3分)‎ ‎4.你觉得文中哪句话最关键?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译文】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每天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着)三个早上。吴王对他说:“你过来,怎么会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很想得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放弃了这次出兵。‎ ‎1.(3分)(1)攻打  (2)利益  (3)祸患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迁移 伐 攻打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利 利益 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患 祸患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2分)蝉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 ‎3.(2分)动作和语言描写。年轻人是一个头脑灵活,善于借物说理的人。‎ ‎4.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最关键,它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第三类 讽喻劝谏[2007]‎ 二十六、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征求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B.惟欲清净/惟吾德馨 C.穷兵黩武/欲穷其林 D.百姓不堪/人不堪其忧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盛 君 能 清 净 百 姓 何 得 不 安 乐 乎?‎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3分)‎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征求不已 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停止 惟欲清净 只,只是 惟吾德馨(《陋室铭》)‎ 只,只是 穷兵黩武 用尽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走到……尽头 百姓不堪 忍受 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 忍受 ‎2.(3分)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3.(3分)治国要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二十七、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谏臣必谏其渐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①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谏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因曰:“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也。”‎ ‎(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 ‎【注释】 ①纂(zuǎn)组:编织五彩的丝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舜造漆器/造饮辄尽 B.危亡之渐/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及其满盈/满目萧然 D.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夙夜忧叹 ‎2.请用三条“/”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漆 器 不 已 必 金 为 之 金 器 不 已 必 玉 为 之。‎ ‎3.褚遂良认为作为一个谏臣应该如何去做?(3分)‎ ‎【参考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褚遂良说:“舜制作涂漆的器皿,禹雕饰他的案板,当时劝谏舜和禹的有十几个人。食器之间的事,如此苦苦进谏是为什么呢?”褚遂良回答说:“雕刻琢磨妨害了农业生产,纺织彩带妨害了女子劳动。首创过度的奢侈,就是危亡的开端。使用漆器不满足,就一定用金器代替它;使用金器不满足,就一定用玉器代替它。这就是谏臣在事情的开始就一定要劝谏的原因,等到它已经满盈,就无法再进谏了。”太宗认为是这样,于是说:“作为国君不替百姓担忧,却做过度奢侈之事,危亡很快就要来临了。”‎ ‎1.(3分) 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舜造漆器 制作 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往,到 危亡之渐 苗头,事物发展的开端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 渐渐、逐渐 及其满盈 充满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全,遍 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 担忧 夙夜忧叹(《出师表》)‎ 担忧 ‎2.(3分)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3.(3分)在危机初现时就要苦苦进谏,否则就会无力回天。‎ 二十八、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国恒亡 B.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夹岸数百步 C.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轻寡人与 D.数烛邹罪已毕/吾与汝毕力平险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齐 景 公 好 弋 使 烛 邹 主 鸟 而 亡 之 公 怒 诏 吏 欲 杀 之。‎ ‎3.本文晏子采用了怎样的劝谏艺术,使君王最终改变了主意?(3分)‎ ‎【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逃跑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灭亡 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列数 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 表示概数,几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轻视 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轻视 数烛邹罪已毕 结束,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全 ‎2.(3分)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3.(3分)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 二十九、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真宗遣使急召之/召令徒属曰 B.以实对/实是欲界之仙都 C.所亲或规之曰/欣然规往 D.公宜少从众/宜乎众矣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一 旦 异 于 今 日 家 人 习 奢 已 久 不 能 顿 俭 必 致 失 所。‎ ‎3.根据短文内容,说说参政鲁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译文】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馆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在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的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的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的生活享受却这样节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却有很多针对您的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虚伪。您应该稍微跟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锦衣玉食,有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比得上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 ‎1.(3分)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真宗遣使急召之 召见 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 召集 以实对 如实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实在,确实 所亲或规之曰 劝告 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计划 公宜少从众 应该 宜乎众矣(《爱莲说》)‎ 应该 ‎2.(3分)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3.(3分)他厉行节约,勤俭持家,深谋远虑。‎ 三十、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远徙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③,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①突:烟囱。②嘿:同“默”。③燔发灼烂者在上行:燎了头发、烧伤的坐在上席。燔,烧。灼,烤、烧。上行(hánɡ),上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见其灶直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居无几何/不可久居 C.于是杀牛置酒/置人所罾鱼腹中 D.乡使听客之言/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更 为 曲 突 远 徙 其 积 薪 不 者 将 有 火 患。‎ ‎3.本则故事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请结合选文说说文章的寓意是什么。(3分)‎ ‎【参考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回应。过了不长时间,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燎了头发、烧伤身体的人被安排坐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今日)破费摆设酒席,最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见其灶直突 笔直的,不弯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笔直的,不弯曲 居无几何 过了(时间)‎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留、停留 于是杀牛置酒 置办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放置 乡使听客之言 通“向”, 从前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同乡 ‎2.(3分)更为曲突/远徙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3.(3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还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三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邹①与鲁閧②。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④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①邹:春秋时邾国,战国时改国号叫”邹”,今山东省有邹县。②鲁:周武王封弟弟周公在山东州一带地方,称“鲁国”。閧:即哄斗,交战;今化作“哄”。③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④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凶年饥岁/攘除奸凶 C.有司莫以告/告之于帝 D.君行仁政/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诛 之 则 不 可 胜 诛 不 诛 则 疾 视 其 长 上 之 死 而 不 救。‎ ‎3.选文体现出孟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3分)‎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却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健壮的人逃往四方,都快几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上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 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大王施行仁政,这些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1.(3分) 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痛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快 ‎ 凶年饥岁 荒 攘除奸凶(《出师表》)‎ 坏 有司莫以告 上告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上告 君行仁政 施行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陈涉世家》)‎ 行走 ‎2.(3分)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3.(3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当政者应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注】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 ‎【注释】 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中牟令当马而谏    (       )‎ ‎(2)数之曰        (       )‎ ‎(3)以供岁赋       (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3.从唐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唐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2分)‎ ‎4.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2分)‎ ‎【参考译文】后唐庄宗在中牟狩猎的时候,将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劝谏。庄宗听后十分生气,让身边的随从将县令带出去斩首。有个叫敬新磨的乐工立即带着其他乐工去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将他押到庄宗的马前。责备县令说:“你身为本地的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和收获,以便缴纳每年的赋税,你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好让天子能够尽情地驱马奔跑、追逐野兽呢?你真是罪该万死,皇上请您立即下令将他处死吧!”其他乐工也在一旁附和,于是庄宗大笑起来,下令赦免了县令。‎ ‎1.(3分)(1)劝谏  (2)责备,列举罪状  (3)赋税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中牟令当马而谏(劝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上赏(劝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之曰(责备,列举罪状)‎ ‎——‎ 以供岁赋(赋税)‎ 更若役,复若赋(赋税)(《捕蛇者说》)‎ ‎2.(3分)你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 ‎3.(2分)唐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宏大量、有气度的明君。‎ ‎4.(2分)正话反说,旁敲侧击。‎ 第四类 读书求知[2016]‎ 三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箧不远②险阻。每③‎ 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为笔,刻⑤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⑥,暗则缕麻蒿⑦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⑧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 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不远:不怕路途遥远。③每:常常。④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⑤刻:挤、榨。⑥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⑦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⑧门徒:一同求学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学无常师/常有高猿长啸 B.负箧不远险阻/负势竞上 C.常以净衣易之/寒暑易节 D.虽死犹存/然志犹未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夫 人 好 学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3.任末的勤学好记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3分)‎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的时候,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挤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照亮。看书看得符合心意时,(便把那些内容)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满字的衣服。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学无常师 ‎ 固定的 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经常 负箧不远险阻 背,背着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凭借 常以净衣易之 交换 寒暑易节(《愚公移山》))‎ 交换 虽死犹存 好像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仍,还 ‎2.(3分)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3分)示例:①学无常师,负箧不远险阻。‎ ‎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③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三十四、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其父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对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髫龀就学/始龀,跳往助之 B.其父异之曰/得无异乎 C.寻迁安固太守/寻向所志 D.此易解耳/解衣欲睡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3分)‎ 闻 儿 好 读 书 书 有 何 事?‎ ‎【参考译文】于仲文,年少时非常聪明机灵,很小就开始上学,沉溺于读书而不知疲倦。他的父亲感到很诧异,说道:“这个孩子肯定能振兴我们家族。”于仲文九岁时,曾经在云阳宫拜见周太祖,太祖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中都讲些什么事?”于仲文答道:“帮助父亲,侍奉君主,只是些忠孝之事罢了。”太祖非常赞叹。等长大后,他风流倜傥而有大志向,气度超群,被当时的人称为名公子。之后他开始做赵王的属下,不久升任为安固太守。有一次任、杜两家人都丢了牛,后来两家争认一头,两家都说是自己的牛,州郡久久无法裁决。益州长史韩伯俊说:“安固太守于仲文从小就很聪明,可以让他来裁决这个案子。”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决。”于是让两家人各自赶来牛群,然后放出找到的那头牛,牛跑进了任家的牛群中。他又暗中让人稍微弄伤那头牛,任家人惋惜嗟叹不已,杜家人却泰然自若。于仲文便责难了杜家的人,杜家人认罪离去。‎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髫龀就学 换牙 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换牙 其父异之曰 感到惊异 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不同 寻迁安固太守 不久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寻找 此易解耳 解决 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解开,脱 ‎2.(3分)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 ‎3.(3分)于仲文通过两点认定:一是牛跑进了任氏的牛群中,二是牛受伤了杜氏一点也不心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