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武功县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研究人员分析了小白兔组织、小麦组织、大肠杆菌、T2噬菌体四种样品的化学成分,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 含有糖原的样品是小白兔组织 B. 只含有蛋白质和DNA的样品是T2噬菌体 C. 含有纤维素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和大肠杆菌 D. 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小白兔组织、大肠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分布,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之间在结构上的异同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多糖,含有糖原的样品是小白兔组织,A正确; B、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因此只含蛋白质和DNA的样品是T2噬菌体,B正确; C、小麦和大肠杆菌都具有细胞壁,但是大肠杆菌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纤维素,C错误; D、除了病毒外,生物体都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DNA和RNA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小白兔组织、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糖类的分类和分布及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之间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 C.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考查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B正确;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流无需受体,D错误;故错误的选D。 3.将洋葱某部位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部位可能位于洋葱根尖的分生区 B. 物质A可能为2mol/L的蔗糖溶液 C. 该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后又自动复原 D. 原生质体相对体积恢复到100%后无水进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的洋葱细胞的原生质层的体积先逐渐缩小,说明洋葱细胞在逐渐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一定的时间后,原生质体的体积又逐渐增大,说明细胞在不断的吸水,发生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进而说明了A 溶液中的溶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了细胞液,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原生质体吸水。 【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蔗糖溶液中的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洋葱细胞,因此2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不能自动复原,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后又自动复原,C正确;原生质体相对体积恢复到100%后,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了动态平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能够根据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判断细胞的失水或吸水,进而判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或复原现象。 4.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过程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 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到达突触间隙的过程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到细胞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胞吞是细胞把大分子颗粒依附细胞膜的表面,然后内陷形成由膜包裹的泡;胞吐则是细胞内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然后和细胞膜内表面结合,通过膜的运动,把包裹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面,胞吞和胞吐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与细胞膜的结构的流动性有关。 【详解】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是胞吐作用,A错误; B、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不是胞吐作用,B正确; C. 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到达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C错误; 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从细胞内到细胞外的过程是胞吐过程,D错误。 故选B。 5.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将pH由4调至6,酶B的活性逐渐增强 B. 不同温度下实验,酶A的最适pH不同 C. 酶B具有高效性,酶A不具有高效性 D. 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在适宜的条件下,酶活性最强。例如:最适pH或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而高温、过酸或过碱等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无法恢复。 【详解】由题图可知, pH为4时,对于酶B属于过酸的环境,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即使调至6,酶的活性无法恢复,A错误;不同温度下实验,酶A的最适pH相同,B错误;酶B和酶A均具有高效性,C错误; 由题图可知,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酶的特性,结合曲线图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6.下列对ATP的叙述,正确是( ) A. ATP中的“A”表示腺嘌呤,“T”表示3,“P”表示磷酸分子 B. ATP的水解主要是靠近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 C.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所得的产物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ATP与ADP分子量不同,化学元素组成也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TP中的“A”表示腺苷,“T”表示3,“P”表示磷酸基团,A错误;ATP的水解主要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B错误;ATP中的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所得的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正确;ATP与ADP分子量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正常情况下大多是可逆的 B. 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使细胞变得失去控制 C.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来实现的,其过程受严格控制 D. 根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差异,但都由分生区细胞分化而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详解】A、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A错误; B、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使细胞变得失去控制出现无限增殖,B正确; C、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来实现的,其过程受严格控制,经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成多种细胞,C正确; D、根尖细胞都由分生区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根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差异,D正确。 故选A。 【点睛】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为止。 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健康人体的成熟组织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 B. 由于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体细胞都有增殖的能力 C.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有色素沉积的现象 D. 存活至今的海拉细胞是一种癌细胞,其染色体仍然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海拉细胞,是一种人工培养,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诞生至2013年已经整整62年了。在医学界,海拉细胞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生物实验或者细胞培养,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这种细胞是现有来自人体的组织培养中最早的分离细胞,在世界各地的研究室继续培养,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 【详解】A、健康人体的成熟组织中普遍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A错误; B、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增殖,已高度分化的细胞也不再增殖,B错误; C、细胞衰老过程中,会有色素沉积的现象,C正确;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细胞和抗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染色体不正常,D错误。 故选:C。 9.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性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A. 3/4与1∶1 B. 2/3与2∶1 C. 1/2与1∶2 D. 1/3与1∶1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褐色的雌兔的基因型为XTO,正常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XtY,因此它们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有:1/2XT、1/2O,精子的种类有:1/2Xt、1/2Y。因此后代有:1/4XTXt、1/4XTY、1/4XtO、1/4OY,由于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因此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2/3和2:1. 故选:B。 10.己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C.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4种配子 D.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和B、a和b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与Dd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图中看出,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B错误; C、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2种配子,C错误; D、基因Aa与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D正确。 故选D。 11.下图分别表示同一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相,可能导致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详解】图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等位基因彼此分离,A错误;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图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细胞中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图D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1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小鼠注射S型菌的DNA,小鼠将患败血症而死亡 B. 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 C. 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D. 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分为R型菌和S型菌,前者无毒,后者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 【详解】A、S型细菌能使小鼠会患败血症死亡,但单独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A错误; B、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能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所以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B正确; C、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导致小鼠死亡的是S型菌,而不是S型菌的DNA。 13.人体内 DNA 复制发生在() A.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 B.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 D. 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两个定律 假说演绎法 B. 科学家证实 DNA 的复制方式 同位素标记法 C. 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的分离 差速离心法 D.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数学模型建构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差速离心法:就是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就是用了此种方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用的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科学家证实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的分离所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用的是物理模型建构法,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结论得出所用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判断能力,能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15.以下是某种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上通常可以相继结合多个② B. ①上面的碱基可以和③上的密码子配对 C. 此过程有水生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D. ④形成后就进入高尔基体加工,然后分泌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为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图中①表示mRNA,②表示核糖体,③表示tRNA,④表示多肽链。 【详解】①上通常可以相继结合多个②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肽链,A正确;①上面的碱基可以和③上的反密码子配对,B错误;该过程为翻译过程,即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此过程有水生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④形成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再由高尔基体加工,再分泌出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翻译过程的图解,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相关过程确定图中标号表示物质;并根据相关过程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16.下列有关HIV(艾滋病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和烟草花叶病毒都含有RNA,两者都可以进行逆转录和翻译过程 B. HIV在T细胞内进行繁殖所需的酶、核苷酸和ATP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C. 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碱基A能和U、T配对,但U只能和A配对 D. 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力,其数量从开始就呈指数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A错误; B、HIV在T细胞内进行逆转录所需的酶不是宿主细胞提供的,B错误; C、HIV为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碱基A能和U、T配对,但U只能和A配对,C正确; D、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力,但其感染人体的早期时数量不呈指数增长,D错误。 故选:C。 17. 下图为人某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该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转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 A. 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 ③处缺失碱基对A—T C. 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D. 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G,赖氨酸密码子是:AAA、AAG,谷氨酰胺密码子是:CAG、CAA,结合图中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以判断基因下方那条链是模板链,则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GGG/AAG/CAG/….由于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其余的氨基酸顺序没有改变,因此发生的是碱基对的替换. 【详解】A、若①处插入碱基对G-C时,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GGG/GA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1168)-谷氨酸(1169)-丙氨酸(1170)…,A错误; B、若③处缺失碱基对A-T,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GGG/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1168)-丝氨酸(1169)-…,B错误; C、若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GGG/G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1168)-谷氨酸(1169)-谷氨酰胺(1170)…,C错误·; D、若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GGG/AAA/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1168)-赖氨酸(1169)-谷氨酰胺(1170)…,D正确。 故选:D。 18.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直接相关的是( ) A.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B. 人类XYY综合征个体(比正常人多一条Y染色体)的形成 C.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形成21三体综合征个体 D. 线粒体DNA突变导致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需看清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减数分裂”和“联会行为”,再结合各选项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详解】三倍体西瓜植株高度不育的原因是: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直接相关,A正确;XYY综合征个体是由YY异常的精子与卵细胞受精导致,YY精子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Y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导致,与联会无关,B错误;卵裂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C错误;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其DNA不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所以其上的DNA突变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19.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则基因数也增加或减少 C. 单倍体植物无法产生后代,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 )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突变后,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但基因数目没有增加或减少,B错误; C、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0.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物种乙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B。 【点睛】关键要把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一种生物的存在与进化不会阻碍另一种生物的进化。 21.下列变异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个新物种的形成只可以渐变产生 B. 变异也为物种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条件 C. 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是渐变产生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B、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说明变异也为物种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条件,B正确; C、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不一定属于不同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基因突变等原因而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22.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中的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只能通过肺和肾脏两个器官完成 B. 肝脏中①的葡萄糖浓度一定高于③ C. 淋巴细胞可与②或①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D. 从物质角度比较,①②③的主要区别是③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对题图进行分析可得,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 【详解】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可通过肺、肾脏和皮肤等器官来完成,A错误;在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可以迅速合成肝糖原,此时肝脏中血浆的葡萄糖浓度低于组织液,B错误;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血浆中,可直接与淋巴或血浆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与血浆相比,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少的可溶性蛋白,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异同点及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 C. 神经兴奋时只有Na+的流动 D.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考查,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 B、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是被动运输,B正确; C、神经兴奋时既有Na+的流动,也有其它离子的流动,如钙离子,C错误; D、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中K+外流有关,与Na+浓度无关,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腺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需要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 B. 性激素通过血液选择性地运输到相应靶器官所在的部位 C. 性激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 人体内性激素合成不足可导致促性腺激素含量有所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功能是促进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2、性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相似,即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因此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A错误; B、性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靶器官,B错误; C、性激素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C错误; D、人体内性激素合成不足可导致促性腺激素含量有所升高,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不是免疫系统的功能 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实现的 D. 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监控和清除。 【详解】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正确;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实现的,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正确;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病,敌我不分,把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D正确。故选B。 26.下图表示植物激素对某植物果实发育、成熟、衰老和脱落的调节作用,A、B、C代表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A对细胞伸长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B. 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落花落果 C. 果实成熟时激素B含量减少 D. 激素C在幼嫩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答案】A 【解析】 激素A为赤霉素,对细胞伸长生长具有促进作用,A项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保花保果,B项错误;果实成熟时B乙烯含量增加,C项错误; C脱落酸在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D项错误。 【点睛】相互作用的植物激素 (1)相互促进方面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方面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27.如图所示I、II分别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内斗争导致曲线II的O~a阶段增长缓慢 B. 自然界中短期内也会存在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 C.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 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 (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详解】A、初始阶段种群数量太少导致曲线Ⅱ的o~a阶段增长缓慢,A错误; B、然界中短期内也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如一个物种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J型增长,B正确; 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但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处于a~b阶段,C错误;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时,酵母菌会快速繁殖,而不进行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B。 28.下图为种间关系的三个坐标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二种食虫蝙蝠觅食时间相互错开,其数量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关系、捕食 D. 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的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综上分析:二种食虫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不是捕食关系,二者觅食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A错误;噬菌体与细菌之间为寄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可能如图乙所示,B错误;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错误;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点睛】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据此,从各坐标系的“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交叉点、终点”等入手,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答。 2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雌蚕蛾释放性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 B. 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C. 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D.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考查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及其传递特点的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类型,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或不同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详解】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属于物理信息,鸟类的鸣叫声即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的属于化学信息,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C项正确;信息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时往往是双向的,D项正确。 【点睛】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 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30.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们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农作物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B. 提高人植物性食物比例可使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 C. 建立沼气池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D. 定期除草、控制害虫数量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生产者,农作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不能固定其它形式的能量;沼气池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浓度很低,因此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厌氧型的分解者,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农作物到家畜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农作物来达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作用,正确;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人吃植物性食物,可以减少能量流动的环节,从而可使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正确; C、建立沼气池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转递效率为10%-20%,错误; D、定期除草、控制害虫数量可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正确; 故选C。 二、必做题 31.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试管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作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试管苗。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中,催化三碳化合物还原的酶存在于叶绿体的_________中。 (2)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从光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光。据图推测,大棚种植葡萄时,应选用________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 (4)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葡萄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分别取_____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试管苗叶片,提取共中的色素并用________ (试剂)分离,通过比较滤纸条上的_______来判断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 (1). 基质 (2). 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光合速率高 (3). 红光和蓝紫 (4). 蓝紫 (5). 无 (6). 白光(或自然光) (7). 层析液 (8). 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和深浅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因为白光是复色光,植物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提高。 【详解】(1)三碳化合物还原属于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故催化三碳化合物还原的酶存在于叶绿体的基质中。 (2)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从光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光合速率高。 (3)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白光净光合速率最高,大棚种植葡萄时,应选用无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 (4)要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葡萄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分别取白光(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试管苗叶片,提取其中的色素并用层析液分离,通过比较滤纸条上的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和深浅来判断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试管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难度适中。 32.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纯种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组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眼色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己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_________。F1黑眼黄体的基因型是______,F2红眼黄体中纯合个体占_______。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________性状的个体,但实际上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若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中____,则该推测成立。 【答案】 (1). 黄体(黄色) (2). 黑色(黑眼) (3). aaBB (4). AaBb (5). 1/3 (6). 红眼黑体 (7). aabb (8). 全部为红眼黄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由F2中黑眼黄体:红眼黄体:黑眼黑体=9:3:4可知,该杂交是9:3:3:1的特殊情况,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推知F1中黑眼黄体为AaBb,黑眼和黄体都为显性,且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中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黑眼黑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据此分析。 【详解】(1)根据题意,推知F1为AaBb,因此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黑体是隐性性状,眼色性状中,黑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是隐性性状。 (2)由F2中黑眼黄体:红眼黄体:黑眼黑体=9:3:4可知,该杂交是9:3:3:1的特殊情况,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推知F1中黑眼黄体为AaBb,黑眼和黄体都为显性,且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中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F2红眼黄体基因型是1/3aaBB或2/3aaBb,所以F2红眼黄体中纯合个体占1/3,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性状的个体,但实际上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aaBB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A_bb,aabb)杂交,若F2中黑眼黑体个体有aabb,则aaBB与aabb杂交的后代为aaBb,都表现为红眼黄体。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本质,尤其是能以“9:3:4”为突破口,结合题干信息推断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 33.下面甲图是胚芽鞘有关实验过程图,乙图是一段植物茎上芽的分布情况图,丙图是玉米种子萌发后的幼苗横放示意图,丁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生长的影响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胚芽鞘生长情况是______,如果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为丁图中的a,则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 (2)乙图中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此时顶芽中生长素浓度为丁图中的a,则侧芽中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3)丙图中玉米幼苗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生长情况,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____侧(填图中字母)。玉米种子萌发初期相关激素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然后_____ (填激素)增加,使细胞的分裂加快。 (4)由丁图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的作用是给细胞传达一种_________的信息。 【答案】 (1). 向左弯曲生长 (2). 大于a、小于c(或a~c) (3).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 (4). 大于d(或d~e) (5). D (6). 细胞分裂素 (7). 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8). 调节代谢 【解析】 【分析】 1、单侧光→尖端→影响生长素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不均匀(背光侧快)→向光弯曲生长。 2、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植物生长素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1)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过高杀死。 (2)细胞: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3)器官:根>芽>茎 侧芽>顶芽。 (4)植物种类: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详解】(1)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相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因此琼脂块中B的生长素浓度高,因此甲图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琼脂块B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琼脂块A,并且促进生长效果高于A.如果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为丁图中的a,则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a、小于c(a~c)。 (2)乙图中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由于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则侧芽中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大于d(d~e)。 (3)只有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呢生长素的两重性,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向近地一侧运输,即D处生长素浓度高于C处,导致D处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 (4)由丁图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与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的作用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生长素的运输等,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典型实例,识记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识记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等,难度适中。 34.目前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用水安全,现在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耗费人力物力,处理的废水直接排进湖泊,不能有效利用。某地建立“氧化池”,用藻类植物、芦苇、鱼、鸭等生物构建人工湿地,起到净化水体作用,取得良好效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池”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成分)将其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作为植物的养料。 (2)流经该“氧化池”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绿藻→浮游动物→小鱼→鸭,在这条食物链中鸭是第____营养级,放养鱼和鸭的时候要注意数量不能过多,因为能量流动有________的特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4)如果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也排放到这个氧化池中,那么饲养的鸭子能否食用,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藻类、芦苇等生产者 (2). 分解者 (3).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4). 四 (5). 逐级递减 (6). 负反馈调节 (7). 不能 因为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积累,使最高营养级鸭的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高,人吃了后会影响人体健康(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1)“氧化池”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藻类、芦苇等生产者。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作为植物的养料。 (2)流经该“氧化池”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3)此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绿藻→浮游动物→小鱼→鸭,在这条食物链中鸭是第四营养级,放养鱼和鸭的时候要注意数量不能过多,因为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如果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也排放到这个氧化池中,因为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积累,使最高营养级鸭的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高,人吃了后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饲养的鸭子不能食用。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做题 35.下图为“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的基本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配制的是通用细菌培养基,配制时除了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外,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以维持________。对培养基酸碱度的调节,应该在B过程的________(填“前面”或“后面”)。 (2)D过程与C过程相比,培养基中增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D过程后,一个菌体便会形成一个________,这种分离方法是纯化菌种的通用方法,也是筛选特定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4)若要鉴别所分离的细菌是否为纤维素分解菌,则应该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观察培养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________,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筛选获得的菌株经鉴定后,将优良菌株进行液体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振荡,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渗透压 (2). 前面 (3). 琼脂 (4). 杀死杂菌 (5). (单)菌落 (6). 刚果红 (7). 透明圈 (8). 供氧 【解析】 【分析】 1、制备培养基的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 名称 特征 功能 固体培养基 外观显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液体培养基 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主要用于工业生产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配置培养基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以维持渗透压;制备培养基时,应该先调pH再灭菌。 (2)D过程所需的是固体培养基,而C过程所需的是液体培养基,因此D过程培养基中增加的物质是凝固剂--琼脂。 (3)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D过程后,一个菌体便会形成一个(单)菌落 (4)若要鉴别所分离的细菌是否为纤维素分解菌,则应该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观察培养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筛选获得的菌株经鉴定后,将优良菌株进行液体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振荡,其主要目的是供氧。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掌握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6.下图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转基因克隆牛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克隆牛的培育过程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转基因技术、胚胎移植以及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①过程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中,有一个核心操作步骤,即构建________,该步骤使用的两种工具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利用PCR技术获取人胰岛素基因,进行该技术的前提是________,以便合成引物。为使人胰岛素基因在转基因克隆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需将人胰岛素基因与______重组在一起。 (4)②过程所用的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选用胚胎细胞核比选用体细胞核更容易成功,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答出两点即可) (2). (基因)表达载体 (3). 限制酶 (4). DNA连接酶 (5).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或人胰岛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6). (牛)乳腺蛋白基因启动子 (7). XX (8). 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或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核全能性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转基因克隆牛的流程,其中①表示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牛胎儿成纤细胞中,②表示通过核移植形成重组细胞。 【详解】(1)转基因克隆牛的培育过程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转基因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使用的两种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PCR技术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为使人胰岛素基因在转基因克隆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需将人胰岛素基因与牛的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重组在一起。 (4)由于只有雌性奶牛产生乳汁,因此所用的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选用胚胎细胞核比选用体细胞核更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类型及相关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