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统一测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在埃及考古发现中,在属于公元前4000—前3500前的这一时期内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迦达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在涅迦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权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由此可以推断此时期的埃及 A. 部落战争频繁 B. 社会秩序稳定 C. 王权已经萌芽 D. 贫富分化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涅迦达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在涅迦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权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可知出现了王权标志,表明王权已经萌芽,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重要载体。《汉谟拉比法典》由某种文字书写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流传至今。这种文字是 A. 象形文字 B. 楔形文字 C. 腓尼基文字 D. 甲骨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其文字是楔形文字,B正确;象形文字下各个地区都存在,但不是古巴比伦的文字,排除A;腓尼基文字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排除C;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文字,排除D。‎ ‎ ‎ ‎3. 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23 -‎ A.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B. 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 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廷帝国 D. 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帝国是前336年—前323年;罗马帝国世界是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拜占廷帝国指的是东罗马帝国,时间是395—1453年,因此A正确,BCD排除。‎ ‎4. 观察如图,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所处历史时代基本相同 ②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 ‎③通过丝绸之路间接交流 ④建立平等友好外交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并未建立外交关系,④错误,BCD排除;①②③ 均是对材料的正确描述,A正确。故选A。‎ ‎5. 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 修建金字塔 B. 创建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 C. 创立基督教 D. 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答案】D - 23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体现的是对东西文化的传播中介作用,D正确;A是埃及人的成就,排除;B是印度的成就,排除;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C排除。故选D。‎ ‎6. 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 A. 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 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 C. 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 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力与义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以及所列特殊情况下封臣的应对举措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存在严格的权力与义务关系,D正确;封臣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排除A;封臣获得封土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前提,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7. 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②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 ‎③古代各个文明完全独立发展 ④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 23 -‎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各具特色,呈现多元特征。从区域范围的变化可以看出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且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故①②④B正确;古代各个文明并非完全独立发展的,中国与两河流域早就有交流,故③错误,排除ACD项。‎ ‎8.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新航路的开辟 B. 瓦特改良蒸汽机 C. 富尔顿发明汽船 D. 爱迪生发明电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故A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汽船、爱迪生发明电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9. 如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A. 通过A航线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 B. B航线沟通了欧洲和印度的联系 C. 通过C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太平洋 D. 沿着D航线可以实现环球航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D航线是麦哲伦开辟的环球航行航线,D正确;通过A航线到达的是美洲大陆,排除A;B航线并未抵达印度,排除B;C航线抵达印度,并未到达太平洋,排除C。‎ ‎10. 意大利哲学家米兰多拉指出:“这是人类最高级且最不可思议的幸福!他可以拥有他所选择的一切,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由此判断米兰多拉推崇的是 A. 人文主义 B. 城邦自治 C. 因信称义 D. 君主专制 ‎【答案】A - 23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人类最高级且最不可思议的幸福!他可以拥有他所选择的一切,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可知,米兰多赞扬了人类的自主性,这体现了人文主义,A正确;城邦自治与题无关,排除B;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张,排除C;君主专制与题意无关,排除D。‎ ‎11.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2. 启蒙运动是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一次革命思潮,其促进社会改造的理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体现。如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 A. 社会契约 B. 国家干预 C. 自由竞争 D. 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 - 23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启蒙运动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故C正确;社会契约不是亚当·斯密的主张,故A错误;国家干预是凯恩斯的主张,故B错误;浪漫主义之父是卢梭,故D错误。‎ ‎13. 英国当代哲学家约翰·格雷指出:“启蒙理性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与知识增长和科学实践相一致,而这一发展步伐恰恰是现代理性主义与古代及中世纪理性主义的差异所在。”“启蒙理性”具有突出之处是因为受到( )的影响。‎ A. 宗教改革 B. 商业革命 C. 价格革命 D. 科学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启蒙理性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与知识增长和科学实践相一致,而这一发展步伐恰恰是现代理性主义与古代及中世纪理性主义的差异所在”可知,“启蒙理性”具有突出之处是因为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宗教改革、商业革命、价格革命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14. 某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整理出的关键词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他研究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日本明治维新 D. 德意志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一场未发生大规模流血牺牲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正确;BD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排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仍然独揽大权,C排除。故选A。‎ ‎15. 下列漫画原载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是对当今某国的政治制度的生动描绘:一颗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树杈已被当前某个人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是 - 23 -‎ A. 议会代表制 B. 责任内阁制 C. 三权分立制度 D. 两党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漫画信息可知,方框中的文字是“美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最右边的树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其他两个树杈是国会和最高法院。由此可知,这种政治制度是三权分立制度,故C正确;议会代表制和两党制不符合漫画信息,故AD错误;美国没有责任内阁制,故B错误。‎ ‎16. 有学者指出:“18世纪末的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是指 A. 英国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意大利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确立了以平等为基础的新的政治秩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故B正确;英国革命开始于17世纪中期,故A错误;美国南北战争是在19世纪中期,故C错误;意大利的统一是在19世纪后期,故D错误。‎ ‎17. 有学者指出:“明治维新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剧变,不光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方面使日本走出了封建,迈向了近代资本主义,在社会文化方面更有质的变化。”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殖产兴业 ②制定宪法 ③文明开化 ④王政复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 23 -‎ ‎【解析】‎ ‎【详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方面通过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企业,在社会文化方面实行文明开化,这些都有助于日本走向近代化,A正确;王政复古是指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取政权的活动,与近代化不符,排除B、C、D。‎ ‎18. 如图为英国就业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劳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B.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C. 工业革命推动工业人口的增长 D. 殖民扩张增加了工业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表数据可知,到1877年,英国工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明显提升,农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有所下降。这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工业人口的增长,故C正确;图表不能说明英国的劳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故A错误;图表涉及的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口的变化,和“世界工厂”无关,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工业收入的信息,故D错误。‎ ‎19. 某班高一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这一时期火车和蒸汽机车出现,而妇女儿童走进工厂,其地位有一定水平的提升。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众消费和休闲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A、B、C概括不全,排除。‎ ‎20.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图片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A. 拉美独立运动 B.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C. 国际工人运动 D. 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利瓦尔和圣马丁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领导人物,提拉克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领导人,揭露殖民当局的暴行,反对稳健派元老们的妥协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马赫迪是19世纪末苏丹反英民族大起义,即马赫迪大起义的领导者,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物,因此材料主题应该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物,不仅仅是拉美独立运动,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物,因此材料主题应该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而不是国际工人运动,C项错误;材料主题应该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不仅仅体现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错误。‎ ‎21. 某书写道:“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由此推断该书应该是 A. 《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 《资本论》‎ C. 《共产党宣言》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故C - 23 -‎ 正确;《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故A错误;《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故B错误;《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人权和法制,故D错误。‎ ‎22. 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 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 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914年”、“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体现了爱德华·格雷对战争爆发后欧洲前景的悲观心态,说明他认为一战的爆发有可能给欧洲带来毁灭性影响,B正确;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是在20世纪30年代,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3. 标志着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的事件是 A. 第一国际成立 B. 巴黎公社建立 C. 十月革命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C正确;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其并未建立社会主义,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并未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排除B;新中国成立 与题干中“标志着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这一限定不符,排除D。‎ ‎24. 列宁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是指 A. 实行企业国有 B. 允许私人企业存在 C. 建立工农联盟 D.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23 -‎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体现的是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注重发挥市场的机制,D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是新经济政策的表现之一,排除;C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之一,排除。故选D。‎ ‎2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因自己不同的民族特点表现了各自独特的类型。其中印度的独特类型是 A. 进行资产阶级武装革命 B. 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 D. 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印度在甘地的带领下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正确,排除A;印度没有确立君主立宪,排除C;印度也没有最终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排除D。‎ ‎26. 下列方框中文字为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③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④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故①②③A项正确;《雅尔塔协定》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错误,故排除BCD。‎ ‎27.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约,重新瓜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23 -‎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 ‎③1945年成立联合国 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新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联合国的成立时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机构,A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前建立的军事同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 ‎28.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上述材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 稳定欧洲秩序 B. 谋求建立全球霸权 C. 维护两极格局 D. 确保原有势力范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杜鲁门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说明美国谋求建立全球霸权,B正确;杜鲁门的言论指向的是世界而非欧洲,排除A;美国要领导世界,意味着其并不在于维护两极格局,而且1946年两极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排除C;D明显与杜鲁门“领导世界”的意图不符,排除。‎ ‎29. 1948年6月苏联切断了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美国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同时,对苏占区缺乏的钢、电力等实行封锁,该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 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C. 彻底打破苏联威胁 D. 北约组织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948年6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该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德国的分裂,故B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A错误;该事件没有彻底打破苏联威胁,故C错误;该事件不是北约组织的迅速建立直接原因,故D错误。‎ ‎30. ‎ - 23 -‎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苏弱美强下苏联不得不妥协 B. 赫鲁晓夫主动放弃世界争霸 C. 美苏领导人都热爱世界和平 D. 美苏要尽力避免世界核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说明在冷战期间,美苏尽力避免世界核大战,故D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的互相妥协,故A错误;赫鲁晓夫没有放弃世界争霸,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苏领导人都热爱世界和平,故C错误。‎ ‎31.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其意义包括 ‎①促进日本经济发展 ②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有助于亚非人民团结反帝 ④利于形成不结盟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会议团结了亚非国家,有助于六十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正确;亚非会议涉及的国家是新兴的民族国家,与日本发展无关,排除A、B、C。‎ ‎32.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现象,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 自由放任政策带来恶果 B. 国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D. 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西方国家在1973年—1975年,GNP年增长率降低、失业率提高、物价上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C正确;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潮流,故A错误;国家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表格信息无法直接得出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故D错误。‎ - 23 -‎ ‎33. 如图是关于欧洲福利国家的漫画,作者认为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 A. 降低了就业热情 B. 加剧了财政负担 C. 抑制了贫富分化 D. 维护了社会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漫画可以看出,欧盟在福利制度的压力下,从黄金时代走到了青铜时代,意味着福利制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B正确;漫画内容与就业无关,排除A;福利制度只能缓解贫富分化而不能抑制,排除C;D脱离漫画主旨,排除。‎ ‎34. 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A.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B. 美国各阶级对立 C. 美国社会歧视妇女 D. 美国的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三幅图片涉及的主题分别是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社会地位问题,由此可以推断该学习主题是美国的社会运动,D正确;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特定人群而非不同阶级,排除B;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35. 苏联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其共同点是 - 23 -‎ A.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 C. 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D. 加大农业投入,给予企业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共同点是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正确;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一直没有协调发展,故B错误;这三个阶段,苏联没有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故C错误;只有赫鲁晓夫时期加大了农业投入,故D错误。‎ ‎36. 如图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美苏的争霸 B. 欧洲的联合 C. 欧洲的争夺 D. 东欧的剧变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根据材料中出现了波兰危机、民主德国:渴望统一,以及第二章节是苏联解体,可得出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东欧剧变,指的是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故D正确;从“变化中的世界”可知其不是在指美苏争霸,排除A;波兰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争夺,排除C。‎ ‎37. 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与之相关的有 ‎①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共和国 ②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③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南斯拉夫实现社会主义自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二战后,随着英国实行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成立;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管辖权,这给英、法以沉重打击;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南斯拉夫实现社会主义自治是因为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不属于民族解放,排除B、C、D。‎ ‎38. 以下徽标属于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下面徽标中的世界银行、世贸组织都属于全球性经济组织,故②④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故①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39. 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对该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A.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任何战争 B. 每个国家都将共同走向发展和繁荣 C 联合国确保了世界永久和平 - 23 -‎ D. 各国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需要和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是基于当今的国际经济需要各国相互依存、需要和平合作,故D正确;“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任何战争”过于绝对,故A错误;“每个国家都将共同走向发展和繁荣”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联合国也不能确保世界永久和平,故C错误。‎ ‎40. 如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徽标。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该徽标蕴含的理念是 A. 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B. 文化多样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 可持续发展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 D.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徽标中“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体现了人类公平、环保,属于可持续发展和地球之间的密切联系,C正确;徽标内容与信息化无关,排除A;文化多样性在徽标中未体现,排除B;“一带一路”主题在徽标中无法体现,排除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41. 史料与辨析 材料一 ‎ - 23 -‎ ‎ 从莫斯科的退却开始了。……整天嘘气成冰,鼻孔和眼睫毛下吊着一根根冰柱,想一下什么都很吃力,在这种可怖的寒冷中德国士兵战斗着——不再是为一种理想或为一种意识形态二战,不再是为祖国而战。他们什么也不问,盲目地作战,不想知道前途是什么。习惯与纪律使他们打下去;外加求生本能的闪现。当士兵的心灵已变麻木时,当他的力气、他的纪律和他的意志已经耗尽,他就倒在雪地里。如果他被人看到了,人们就踢他一脚,打他一掌,使他依稀地恍悟到他在世上还有未了之事,于是他就蹒跚地爬起来,摸索着前进。但是,如果他躺在他倒在的地方太久了,晚了,似乎被人遗忘了,他就躺在路旁,任凭风从他身上吹过,任凭随便什么东西一股脑往他身上盖。‎ ‎——德国军官亨利希·哈佩关于莫斯科溃退的回忆(节录)(1941年12月)‎ 材料二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关岛。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威克岛。今晨,日本军队进攻了中途岛。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区域采取了突然的攻势。昨天和今天的事实不言自明。……但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对于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 ‎——罗斯福要求对日宣战在国会的演说(1941年12月8日)‎ 材料三 部队既无弹药,也无食物。保持接触的只剩六个师的单位。南方、北方和西方前线出现解体迹象。有效指挥已不可能。东北战线变化不大:一万八千名伤员未作任何包扎,又无任何药品;第四十四、七十六、一百、三百零五及三百八十四步兵师已被歼灭。由于三面都被强行突破,战线已被粉碎。防守据点和掩体只在城内还有;再守已无意义。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军队要求许可立即投降,以便保全全部的生命。‎ ‎——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请求投降的电报(1943年1月24日)‎ ‎(1)判断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三则史料在内容方面反映的共同趋势。‎ ‎(3)简要辨析三则史料的特点与价值。‎ ‎【答案】(1)材料一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材料二是演说稿,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三是电报,属于文献史料。‎ ‎(2)共同趋势:法西斯逐渐走向失败。‎ - 23 -‎ ‎(3)从材料来源看:三则史料分别产生于1941年和1943年,都是二战亲身亲历者或当事人所留下的直接反映二战历史的相关史料,比较贴近历史原貌,都是一手史料。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一是德国战败军官的回忆,注重描述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材料二是美国总统的演说,有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但重点在价值判断;材料三是德国军队高官的电报,注重描述客观历史现象。从三则材料类型看,因类型不同,材料一、材料二相对更为生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材料三则相对而言更为客观。‎ 总之,在进行历史研究过程中,应该尽量占有各类史料,选取有代表性的史料,并且辨析史料的来源、史料描述的内容特点以及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等,才能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解析】‎ ‎【详解】(1)类型: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材料二是演说稿,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三是电报,属于文献史料。‎ ‎(2)趋势:材料一讲述的是德国士兵作战的艰苦条件,材料二讲述的是美国对日宣战问题,材料三讲述的德军作战的失利,因此可归纳出趋势是法西斯逐渐走向失败。‎ ‎(3)辨析:可根据材料从材料的来源、材料的内容、材料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点出需要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 ‎42. 经济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是怎样加强的?‎ 材料二 ‎ - 23 -‎ ‎(2)材料二中上升曲线部分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在①和④中任选一个阶段,分析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材料三 ‎ ‎ ‎ ‎(3)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杜鲁门主义,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全球性流动、物种的全球性流动以及世界性商品贸易的发展。如欧洲的手工制品被带入非洲,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进入美洲,大量白银流向亚洲等。(举一至两例即可)‎ ‎(2)趋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选①: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是殖民扩张的主角,其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在殖民地直接掠夺,或建立殖民据点,控制商路。原因:早期殖民者是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 选④:19世纪英国、法国、俄等国成为殖民侵略的主角,以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过渡,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赞同。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一个标志,是一项政策声明,没有具体的行动,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使西欧经济得以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从而抗衡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解析】‎ ‎【详解】(1)“怎样加强”,依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全球性流动、物种的全球性流动以及世界性商品贸易的发展,如欧洲的手工制品被带入非洲,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进入美洲,大量白银流向亚洲等。‎ - 23 -‎ ‎(2)“历史发展趋势”,依据材料二的数据可知,上升曲线部分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方式及其原因”,如果选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是殖民扩张的主角,主要方式是在殖民地直接掠夺,或建立殖民据点,控制商路;原因是早期殖民者是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如果选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法国、俄等国成为殖民侵略的主角,方式以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过渡,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等。‎ ‎(3)“态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就是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杜鲁门主义,因此赞同。“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一个标志,是一项政策声明,没有具体的行动,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使西欧经济得以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从而抗衡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43.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材料一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材料三 ‎ - 23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答案】(1)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等。‎ ‎(2)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出现垄断组织。全球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趋势: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一战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列宁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综上所述,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 ‎【解析】‎ ‎【详解】(1)“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一信息“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并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和平交往、暴力冲突等。‎ ‎(2)“如何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在生产力方面,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垄断组织;在全球化方面,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23 -‎ ‎(3)“趋势”,根据材料三信息“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得出: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对西欧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的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角度分析阐释。‎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