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砺萍 徐蕾 班汉祥 黄敏 周玉蓉 涂平 夏禹 人:王旭东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文明系统都会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明系统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其实,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全然自创的无本之木。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文明程度较高的商朝,被文明程度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定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反省。他们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中国北方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命”的提出,可以说是第一次使得道德的意义超越了客观的力量。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合法化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自己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是一本占ト书,似乎是在商周之际完成的。《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的自信,不再有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也必须重新解释。孔子似乎是对天命意义做新解释的人。我们不知道孔子是不是真正撰写了《易经》里面一部分传,可是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人的个人使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我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完成的使命。 - 28 - 后来孔子思想变成中国正统的思想体系时,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中庸》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郭店文书的时代,当是公元前300年左右,比《礼记》成书的时代早很多,因此《礼记·中庸》的那段话,可能正是从郭店文书中延伸出来的。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是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便都具有一种特殊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在孔子之前,并不是没有“仁”字,但其一种意义是“有知觉”,另外一个意义是“美好”。《诗经》中形容一个俊美的男子驾车而来,是“洵美且仁”,也就是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景象。但孔子赋予了“仁”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个命题,应当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每个人有一种禀赋,这个禀赋是人性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给人类的使命。命、性、仁是连串在一起的三个概念,共同构成孔子思想的根本。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朝被周朝所取代后,知识分子为合法化周人的统治,提出了“天命”的观念。 B. 孔子对“天命”的意义做了新解释,他认为“天命”不只是政治天命,还是个人使命。 C. 郭店文书《性自命出》中有两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天命”与“性”的关系。 D. “仁”这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根本,他表示每个人的禀赋,是人性的总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用典籍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语》《中庸》来阐释“天命观”的发展,说服力强。 B. 文章以时间顺序展开论证,一些概念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后世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C. 《中庸》与郭店文书在此文中作用相同,都是为了证明“天命”和“性”不是同一概念。 D. 文章末段梳理了命、性和仁这三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成为全文论证的落脚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命”说既是对周朝勃兴的理论总结,又反过来稳定了周朝统治。但因其与周朝统治的共生性,最终随西周一同终结。 B. 我国传统文化重继承,更重创新。如孔子在《论语》中所陈述的天命观,便与《易经》中天命观有很大的不同。 C. 我们每个人既有上天给予的使命,又有个人独特的禀赋。这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D. - 28 - 理清了禀赋、人性和使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学说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字的意义。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根据原文“他们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中国北方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可知,“天命”观点的提出,是周人对灭掉商朝的解释,而原文“‘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合法化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自己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则表示,“天命”观念帮助周人合法化自己的统治,并不是“知识分子为合法化周人的统治”而提出的。 B项,根据原文“孔子似乎是对天命意义做新解释的人。我们不知道孔子是不是真正撰写了《易经》里面一部分传,可是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人的个人使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可知,“孔子对‘天命’的意义做了新解释”没有依据。 D项,“‘仁’这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根本”错,从原文“命、性、仁是连串在一起的三个概念,共同构成孔子思想的根本”可知,孔子思想的根本是“命、性、仁”三个概念共同构成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C - 28 - 项,“都是为了证明‘天命’和‘性’不是同一概念”错,根据原文“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可知,《中庸》与郭店文书是为了证明孔子所理解的性和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最终随西周一同终结”错,根据原文“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的自信,不再有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也必须重新解释”可知,“天命的观念并没有终结,而是有了新的解释。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给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连续三年发布国际数字经济白皮书,希望研究成果能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国际会议、国际合作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19年)》) 材料二: - 28 - 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由此引发云计算、智能技术、物联网、机器人、生物识别技术、3D打印等一系列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科技创新随之涌现,也让数据以非线性的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或海量数据涌现,让人类处理数据的能力全面提升。 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就是以大数据为媒介,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化转型来发现用户价值缺口、发现和管理不可见的问题、实现无忧的生产环境,以及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此来实现用户对新价值的永恒追求。所以,数字经济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智能化手段促使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视角的转变,促使由传统所关注的产品生产向关注产品的使用及服务延伸,以此寻找、发现、管理及解决不可见的问题,全面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摘编自易宪容《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云计算在行业应用、数字前沿、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将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如“用电量”之于工业经济,“用云量”也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指标。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核心特征,由电驱动。电重新定义了动力,动力设备由蒸汽机变为电动机,充分释放了工业革命的潜能。正是基于电的基础作用和通用意义,“用电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云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云将重新定义智慧,开启从解放体力劳动到解放脑力劳动的转变,促进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用云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新指标。 (摘编自闫德利《云计算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材料四: 区块链从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到数字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 第一,技术基础,即所谓的分布式网络,能够保证在线时系统网络的健壮性、安全性,并用共识算法来确保所有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此外,还能通过智能合约来确保在网上所做出的承诺一定会被机器自动执行,使人无法反悔、毁约,这是技术的基础。 - 28 - 第二,数字资产化。区块链,也叫做分布式账本,这是不同于现在会计记账方法的新的记账方法。基于新的记账方法,可以建立新的账户体系,叫做数字账户。数字账户体系里可以方便地记录各种数据资产,在这个数字账户体系之上,有了新的数字记账的单位“TOKEN”,这个单位不是货币,更不是所谓的数字货币,它是数字经济的一种数字记账的单位。基于这些新的记账方法、新的账户体系、新的记账单位,数据和数字可以很方便地被资产化。而基于这些资产化了的数据,商业规则都变成了算法、代码,然后在网上由机器来取代中介,使得它更有效地、完整地运行。 第三,密码学。区块链诞生在密码学基础之上,所谓区块链的数字记账是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来构建的,很多密码学的成果被用到区块链上来做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保护之后的协同计算。所谓的全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零知识证明等这些密码学的算法,被用在区块链上、分布式账本上、分布式网络上,通过这些,人们能够很好地对数据进行确权、进行隐私保护,并且也能够在隐私保护以后,让多方的数据协同计算。 (摘编自肖风《区块链如何赋能数字经济》) 4. 下列不属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的一项是 A.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 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相关手段能够促使经济形态发生转变,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C. 云是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促进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 D. 区块链将数字资产化,使变成了算法、代码的商业规则得到更好地运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2.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4.9个百分点。 B. 当前的科学技术革命呈现一种链式反应:基础技术革命引发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得数据爆发式增长,进而促进数据处理能力全面提升。 C. 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中具有基础作用和通用意义,将重新定义智慧,把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D. 密码学是区块链的基础。密码学的成果在数据的隐私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在其后的数据协同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 6. 数字经济是人类的第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前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它们对应的生产要素分别是土地及劳动力、资本与技术)。请结合材料,说说数字经济的颠覆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4. A 5. C 6. ①传统经济形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及劳动力、资本与技术,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是数据;②工业经济以“用电量”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字经济以“用云量”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③数字经济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一套不同于传统经济形态的,去掉中介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 【解析】 - 28 -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文中与所要理解的概念相关的内容理解。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比较。本题中, A项,四则材料中并未提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的互补性”问题。 B项,根据材料二“数字经济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智能化手段促使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视角的转变,促使由传统所关注的产品生产向关注产品的使用及服务延伸,以此寻找、发现、管理及解决不可见的问题,全面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可知,大数据分析促使经济形态发生转变,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C项,根据材料三“云计算在行业应用、数字前沿、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将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云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云将重新定义智慧,开启从解放体力劳动到解放脑力劳动的转变,促进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可知,云计算可以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促进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 D项,从材料四原文“区块链从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到数字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可知,区块链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干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C项,“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错,从材料三原文“云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可知,云并不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中具有基础作用和通用意义”也是无中生有,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其表现的分析、概括、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筛选整合。首先要回答材料中“颠覆性变革”的含义。“变革”实则是改变,也就是数字经济改变了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形式。 - 28 - 根据材料二原文“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可知,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是数据,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它们对应的生产要素分别是土地及劳动力、资本与技术。 根据材料三原文“正是基于电的基础作用和通用意义,‘用电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知,工业经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用电量” 根据“云是数字经济核心特征,是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云将重新定义智慧,开启从解放体力劳动到解放脑力劳动的转变,促进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用云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新指标”可知,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是“用云量”。 根据材料四“而基于这些资产化了的数据,商业规则都变成了算法、代码,然后在网上由机器来取代中介,使得它更有效地、完整地运行”可知,数字经济让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 根据以上有效答题区间,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夜,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灯早亮了,没有别的乘客。昏暗的站台上没有人,只有一只小狗不时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的心境怪吻合的。我感到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阴天。我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 28 - ②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后退。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声。随着列车员的谩骂,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缓缓开动了。我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对面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干燥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条肮脏的淡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她那张俗气的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火车已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 ④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渎职事件啦,讣闻啦,都解不了闷。我近乎机械地浏览着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那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现实的人格化。在隧道里穿行的火车,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心灰意懒,将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阖上眼睛。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一下。那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笨重的玻璃窗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喘息声,不停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的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依稀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因此,我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并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⑥火车带着凄厉的声响冲出隧道,窗户终于咯噔一声打开了。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窗洞滚滚涌进车厢。我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晴地盯着前方,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中。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把这姑娘劈头盖脸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关好的。 - 28 - ⑦这当儿,火车已经钻出隧道,正在经过荒山之间那疲敞镇郊的道岔。道岔旁,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一面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 ⑧火车前行,我忽然看见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的那片衰景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清楚内容。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有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我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去当女佣,把怀里的几个橘子扔出去,犒劳特地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⑨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和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瞬间就从窗外掠过。但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不自觉却由衷地产生了一股喜悦的心情。我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她已回到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裹着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三等车票。 ⑩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和那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所知有限,姑娘如何赶上火车、姑娘的所想、弟弟们喊话的内容,都是供读者想象的留白。 B. 本文善写人物的颓废消沉。“我”将手揣进衣兜,却连里面的报纸都懒得拿出来看,与把秃头当作葫芦而傻笑的清兵卫心态迥异。 C. 在姑娘想打开窗户的时候,“我”有儿分同情,希望她打不开。可见,在刻薄冷漠的文字里面,“我”有一副善良温暖的热心肠。 D. 文中场景描写别有深意,阴沉的天气、昏暗狭窄的隧道、无精打采的白旗,都和我当时的心境相符,仿佛是无聊人生的生动注脚。 8. 第⑧段划线处“扔橘子”的情节虽着墨不多,却是小说中画龙点睛的一抹亮色。请谈谈本文是如何让这段情节打动人心的。 9.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你能从文中发现几种“美”?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 28 - ①环境描写。寂寥、阴沉、凄惨的环境,把被阳光映照成金色的橘子映衬得格外耀眼。 ②动作描写。姑娘开窗、扔橘子,男孩举手、尖声等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深厚的姐弟之情。 ③外貌描写。男孩颜色凄惨的衣服、姑娘生着冻疮的手,突显出穷困艰难中亲情的可贵。 ④对比手法。姑娘之前邋遢粗俗令我厌恶,此处却显得美丽动人让我喜悦,感情变化对比强烈。 9. ①橘子之美(或画面美):姐姐抛在空中的橘子,色彩鲜艳,与阳光交相辉映,此景让人铭刻心中。 ②感情之美(或亲情美):弟弟们来车站送别姐姐,姐姐犒劳以橘子,难舍难分的姐弟情谊真挚感人。 ③人生之美(或生活美):文章闪耀着爱的光芒,漠然的处世者因着普通人身上闪光的品质而感到震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C项,“有几分同情”错,根据原文“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喘息声,不停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的几分同情”“因此,我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可知,“我”是同情她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对她想打开窗户报以同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主要考查描写手法。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 作者描写“扔橘子”的情节,采用了环境描写,“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与前面冬日的阴沉、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被阳光照耀的橘子衬托得更加耀眼。 - 28 - 其次,作者利用“抬头望着”“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使劲地左右摆动”几个简单有力的动作描写,将姐弟之间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还利用了外貌描写“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的那片衰景一样凄惨”“伸开生着冻疮的手”将他们穷困的生活现状表现出来,凸显出亲情的可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梳理文本就要看文章一共有多少段文字,而筛选信息需要根本题干的提示找到信息源,圈出相关的信息,再进行概括。题干明确提问“你能从文中发现几种‘美’”,这就要到文中“美”,根据分值分点作答。 整篇小说的环境都是寂寥、阴沉、凄惨的,但是原文中写道“有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在橘子颜色鲜亮,和阳光交相辉映,美好的画面成了阴沉的冬日里一抹亮丽的色彩。 根据原文“但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不自觉却由衷地产生了一股喜悦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场景让作者新生喜悦呢?是姐姐和弟弟们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的情谊,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让人心生愉悦。 根据原文“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和那庸碌而无聊的人生”和文章的主题可知,“我”对生活并不是很满意,对小姑娘一开始也是厌恶的,但是最后“我”却彷佛是看另一个人似的看待小姑娘,忘记了疲劳和倦怠,和那庸碌无聊的人生,是因为小姑娘身上所代表的人生,即使生活困苦,即使穷困潦倒,但是生活中还是有着美好的一面的。就像“我”即使对小姑娘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但是依然选择原谅了她,依然为她们姐弟之间的情感感到喜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 28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B.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贵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C.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D. 其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合,本义指交战的回合;此处指倾覆,打败。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多次打败其他的诸侯国,让战败国臣服,并逐渐成为霸主。 B. 世禄,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C. 四维,是指维系国家的思想道德准则,即礼义廉耻,管仲认为,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 28 - D. 苞茅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仲在交友上十分感激鲍叔牙,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他的人齐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B. 管仲在经济上重视发展贸易,认为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主张与现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基本吻合。 C. 管仲在施政上注重顺应民心,认为颁布政令需要因势利导。管仲认为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老百姓需要的,就应该满足他们;老百姓反对的,就应该革除。 D. 管仲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敬。管仲被称为贤臣,然而孔子却因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小看他,司马迁引用古语支持孔子的看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2)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其”“桓公”“少姬”“蔡”“管仲”“楚”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第一句讲管仲执政的时候,“也”一般位于句尾,所以,“善”不与“也”连用,排除BD,“南袭蔡”的意思是“向南袭击蔡国”,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桓公,而不是少姬,所以排除A。 - 28 -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项,“齐桓公多次打败其他的诸侯国,让战败国臣服”错,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D项,“孔子却因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小看他,司马迁引用古语支持孔子的看法”。根据原文“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可知,孔子如何小看管仲,只是司马迁的推测。而且司马迁也并没有发表自己对管仲的看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第一句得分点:“欺”,占便宜;“终”,始终;“善”,善待,对……友好;“言”,怨言 第二句得分点:“背”,背弃,背叛;“因”,趁机,顺应形势;“信”,信守;“由是”,因此。 - 28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 28 -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①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率军于采石矶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诗人作此篇②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楚地风云所阻,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作战③燃犀处:晋代温峤行军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诗句中怪物指金兵。④香囊未解:谢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 - 28 - 14.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喜中有愁,壮中含悲。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 B. 吴钩,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典型意象。作者借“看吴钩”来抒发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 词人实写战场“骇浪与天浮”的壮阔之景,对周、谢二人大破北虏的事业神往不已。 D. 赤壁矶头如今落日残照,淝水桥边也已荒芜不堪。荒凉、衰颓的意境引发了诗人的愁情。 15. 张孝祥擅长用典,本词借典故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金兵的痛恨。“剩喜”句以水怪喻金兵,结合“骇浪”句表现出对金兵的痛恨与轻蔑,对杀敌的向往。②对英雄的赞颂借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典故,赞誉周瑜、谢玄二人虽青春年少,却从容不迫地建立功勋③杀敌报国的决心。借宗悫长风破浪和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来激励自己,表达出投身战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本题中, C项,“实写战场”错,根据注释“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作战”可知,战场的场景都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故选C 。 【15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本词中用典较多,先读懂全词,再找到运用典故的具体诗句。回答时,先要明确答出五处典故涉及的人物、事情,进而区分用典的类型,最后指出词人借典故抒发的情感。 本词用到的典故有“燃犀处”“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击楫誓中流”。 - 28 - 词人写“燃犀处”的典故,是用来借指金兵,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表达自己对金兵的痛恨,对杀敌的向往。借用谢玄的典故,是赞誉周瑜、谢玄二人是少年英雄,“勋业故优游”是指他二人年纪轻轻就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勋,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地向往之情。“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是词人借助宗悫长风破浪和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来激励自己要像他们二人一样志向远大,不怕困难。表达了自己投身战场,杀敌报国地豪情壮志。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胄轻率出兵北伐,本想要____________,结局却可能是____________的忧虑。 - 28 - (3)《庄子·逍遥游》中引述《齐谐》之言,描绘出鹏凭借六月的大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姿。 【答案】 (1). 江山如画 (2). 一时多少豪杰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狼居胥、仓皇、抟扶摇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画历史悠久,宋元时期注重写意精神的文人画兴起,意味着中国画进入艺术语言高度自觉的阶段,但清中期以后,文人画失去创新____________,一味仿古,面貌____________与社会现实距离愈来愈远。而进入20世纪,发生巨大变革的中国社会,迫切期待美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新的人物形象,以推动社会进步。在此文化大背景下( )不同意见经过激烈的交锋,大家明确了包括文人画在内的中国画写意体系和笔墨意象语言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清晚期以来仿古风的危,意识到要继续绽放异彩,中国画只要阐释现实生活面向传统文化。美术理论家们纷纷著文,述美术创作面向现实的重要性。傅抱石、赵望云等知名画家,一面从理论角度论述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古人阐发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一面____________地带领画家们走向生活,到大自然中写生,有力推动了中国画健康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8 - A 勇气 陈陈相因 申诉 身体力行 B. 锐气 墨守成规 申诉 身先士卒 C. 锐气 陈陈相因 重申 身体力行 D. 勇气 墨守成规 重申 身先士卒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部分人对中国画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前景产生了疑问 B. 一部分人对中国画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前景产生了疑问,从而引发理论界热烈讨论 C. 对中国画的未来前景和现实价值,理论界的一部分人产生了疑问,展开了热烈讨论 D. 部分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发理论界对中国画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识到只有中国画面向现实生活,阐释传统文化内涵,才能继续绽放异彩。 B. 意识到只要中国画面向现实生活,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就一定能继续绽放异彩。 C. 意识到中国画只有面向现实生活,阐释传统文化内涵,才能继续绽放异彩。 D. 意识到中国画只要面向现实生活,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就一定能继续绽放异彩。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锐气”,一往无前的气概。“勇气”侧重于“勇”,勇敢,“锐气”侧重于“锐”,敏锐。根据语境,创新需要的是“锐气”而不是“勇气”。故选“锐气”。 第二处:“陈陈相因”,比喻处理问题因袭旧法,毫无改进;“墨守成规”,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前者强调沿用老办法,后者强调不肯改变老办法。根据语境,“失去创新”“一味仿古,面貌____________与社会现实距离愈来愈远”,“仿古”体现的是模仿老方法,故选“墨守成规” 第三处:“申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处理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重申”,再一次申述表明。根据语境,是抱石、赵望云等知名画家对古人阐发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提出自己的意见,应选“申诉”。 - 28 - 第四处:“身体力行”,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根据语境,是知名画家带领画家们走向生活,应选“身先士卒”。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后文语境“不同意见经过激烈的交锋”,遵循语句连贯的原则,排除A项,根据前文语境“在此文化大背景下”,是指中国画失去了创新的活力,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迫切期待美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新的人物形象,以推动社会进步的背景,选项中都有“怀疑”,按照语句表达连贯,首先要有怀疑对象,不能对背景产生怀疑,因此,排除D。B项“从而”运用不恰当,“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这里只是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不是结果或者进一步的行动,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不合逻辑等语病。 A项,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不当,“只有中国画面向现实生活”错,应改为“中国画只有面向现实生活”。 B项,“只要……就……”过于绝对,不合逻辑。 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同时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不当,应为“只要中国画面向现实生活” 故选C。 20.右边是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图案,请写出该图案的三种构图要素,并分别阐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 28 - 【答案】①五角星:象征世界军人齐聚一堂;②彩带:象征“一带一路”(或形似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③7:代表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④和平鸽:传递和平的理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图示会徽,然后明确提看的要求,如本题“该图案的三种构图要素,并分别阐释其寓意”,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写出构图要素,二是揭示其中的寓意。 解答第一个问题时,考生要按照顺序把握会徽的组成部分,从图中来看,可以按照由上往下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介绍,如五角星和平鸽漂浮的彩带,以及彩带构成的阿拉伯数字“7”下面还举办的地点的汉语拼音以及举办的时间。考生只需写出三种即可。 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考生要结合会徽使用的场合以及会徽中图的形状所代表的寓意来分析。如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可见会徽要传达的是和平发展的理念,彩带的形状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以及地域的特色,而阿拉伯数字“7”则象征运动会的届次。五角星和军人有关。 21.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2月7日华师一校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天学校举行了阳光义卖活动,数千名学生和家长从省内外赶来共赴这场爱意满满的文化盛宴。拍卖作品中最为抢手的当属“土特产”《学霸笔记》,而华师一的学霸们除了会做笔记,还能变魔术、说德语、写书法等。在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长卷经过近十分钟的激烈拍,最后以三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今年义卖的最高价作品,现场一片惊叹! 【答案】①12月7日华师一举行了阳光义卖活动;②卖品中《学霸笔记》最抢手;③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卖价最高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先概括本段文字的层意或句意。答题前,先通读整段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抓住新闻的主体事件加以概括。这是段叙事性的新闻材料,概括时要抓住几大要素,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将主要内容整合。 通读材料后,可知,该新闻的时间是12月7日,地点是华师,主要事情是举行了阳光义卖活动,拍卖活动最抢手的是《学霸笔记》,结果是《兰亭集序》成为今年义卖的最高价作品,考生据此加以概括整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日,江西某地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备课本刷爆朋友圈,有的网友称这是“教科书”级备课本。备课本上端庄秀丽的文字、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情况的透彻分析等,深深地打动了参与教育督导的每一位领导。他们认为,这些教案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彰显了人民教师的风采。 ②爱因斯坦说:“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因为热爱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教书育人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江西女教师何以用那娟秀的字迹、苍白的备课本完成如此伟大的创造?她因心系教育而热爱她的事业,她因热爱教育而创造出了这样的艺术品。 - 28 -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而在老师那里,就是天下学生皆成才。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创造”。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考生需要理解名言的意思,抓住名言的中心话题,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 28 -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第一则材料讲述了一位女教师的备课本刷爆朋友圈的故事。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逻辑:女教师的备课本刷爆了朋友圈,女教师的课打动了参与教育督导的每一位领导——女教师认真备课,备课本上端庄秀丽的文字、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情况的透彻分析等——这些教案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彰显了人民教师的风采,那么女教师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备课之中呢,因为她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落脚点就落在了热爱事业上面材料二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成为艺术家,就要有所创造,那就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否则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为艺术家。所以两则材料都是在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有所创造。 然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故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立意】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源自内心的喜欢,是人不断追求与走向成功的动力 从职业到事业 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人因梦想而伟大 【素材】1.《韩非子•喻老》说: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2.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听着,可他心里总以为天鹅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两人虽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用心不专。 3.两人跟伴随一大师学艺。几年后,徒甲深得师傅真传,有所成;徒乙却未成器。拜别大师的时分,学徒不由问:同样努力图学,为什么技艺却在甲之下。”大师说:”同是学艺,他专注的是手艺如何精进;你专注的是如何打败他。” 4. 专注、热爱、 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爱默生 5.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 6.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 7.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结构】文章开头引用纪德的名言,吸人眼球,点出观点。接着联系材料景翼部提出自己的管带你:因为热爱,所以有所创造。再次引用圣埃克苏佩里的名言证明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热爱的价值。然后作者从反面论证了目前我们有很多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没有创造之光的作品,是因为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夭折于腹中, - 28 - 最后,作者引用乔布斯的名言,证明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以一句“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收束全文,意味深长。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