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 A. 百家争鸣导致了官僚政治建立 B. 东周时期主流思想已基本确立 C. 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 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可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故选C。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建立,而非百家争鸣,故排除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确立于汉代,排除B;百家争鸣中以儒墨两家为显学,协调发展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材料侧重强调百家争鸣的影响,而非其发展特点,故排除D。‎ ‎2.所谓政治忠诚观,就是以政治思想角度所建立的依托社会伦理道德的忠诚观念。孔子提出“如其善而莫之违也”,孟子提出“君臣之间的忠诚应该是在对职务道德的忠诚”,荀子提出“国贼、下忠、次忠以及大忠”,董仲舒将荀子的忠诚观念进一步深化。从伦理观的角度,属于孟子政治忠诚观的是 A. 提倡道德上的平等以德治民 B. 君权神授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 C. 强调用礼乐规范臣民的行为 D. 民贵君轻保障君王行为举止的规范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此来规范君王的行为举止,故选D。“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B;强调“礼乐规范臣民的行为”是荀子的思想,排除C。‎ ‎3.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提出“罢础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第二年,武帝接受丞相田纷的奏请罢酷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只剩下“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 皇帝好恶决定儒学的兴亡 B. 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 C. 董仲舒儒学成就不可超越 D. 儒学受到高度的重视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董仲舒的主张和汉武帝的主要措施可以看出,儒学在此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D。儒学的兴亡主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皇帝的好恶只是表面因素,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汉武帝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刚刚确立,强化之说无从谈起,排除B;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魏晋史名家陈寅恪指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魏晋时期 A. 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B. 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 佛道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 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作者强调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局限性,说明其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由此儒学才会在魏晋时期受到了来自释道两教的冲击,故选B。材料重在强调儒学的局限性,论述儒学受到释道两教冲击的原因,A项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通过材料“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可以看出佛道没有成为社会发展潮流,排除C;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和谐社会氛围,显然材料并未提及儒学对佛教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5.如下图是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表明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 A. 学习古代圣人的精神 B. 遵守人间社会伦理规范 C. 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D. 重建人间社会价值标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理学家创立理学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为百姓创造幸福的生活,综合起来说就是重构整个人间社会的价值体系,故选D。ABC三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是最佳答案,故排除。‎ ‎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批评三代以来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据此可知,黄宗羲 A. 思想主张严重倒退且落后 B.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品质 C. 主张依靠良法来治理国家 D. 拥有超越时代的民主精神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批评三代以来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可知,黄宗羲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品质,故选B。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是思想进步的体现,排除A;材料中黄宗羲强调的不是法律的优劣性,而是法律的公私之分,C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黄宗羲的法治思想对于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但其本质仍属传统儒学的范畴,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D项属于对材料的夸大解读,排除。‎ ‎7.儒学发端于孔子,经孟子、荀子而确立,直至董仲舒时成为比较成熟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明清之际诸儒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这一过程正是从诸子争鸣到一家独尊又到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发展。这些思想透露出 A. 市民阶层价值取向需求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的儒学思想 C.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D. 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发展历程,故选D。儒家思想演变是士人知识分子的选择,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B;材料信息未涉及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作用,排除C。‎ ‎8.苏格拉底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的论断;柏拉图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并认为“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由此可知,这些主张 A. 意味着雅典初具理性主义精神 B. 是希腊人自我意识的第一次伟大觉醒 C. 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D.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格拉底是在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是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这与柏拉图“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的观点是一致的,都符合理性主义精神,故选A。BC都是智者学派的贡献,而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的,故排除;D仅是苏格拉底的贡献,不包含柏拉图,故其不能反映材料整体意思,排除。‎ ‎9.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黑格尔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 古希腊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B. 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代议制之母 C. 欧洲文化是古希腊文化持续发展的产物 D. 古希腊文明某种程度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不仅在政治上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而且在思想上也是近代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源头,故古希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洲文明的发展源头,或者也可称之为“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D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只是借助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其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说法有失偏颇,排除;古希腊民主制是直接民主,西方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故B项说法有失偏颇,不准确,排除;欧洲文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非古希腊文化持续发展的产物,故排除C项。‎ ‎10.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科学革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在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基础上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局限性是个人主义泛滥,导致个人私欲膨胀,B正确;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主张追求现世幸福,与“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不符,A错误;启蒙运动与“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不符,C错误;D与材料无关。‎ ‎11.启蒙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此间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下列与“审慎到偏激再到深刻的发展”相对应的思想家是 A. 霍布斯﹣﹣伏尔泰﹣﹣孟德斯鸠 B. 洛克﹣﹣孟德斯鸠﹣﹣康德 C. 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 D. 卢梭﹣﹣狄德罗﹣﹣康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为英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为法国启蒙思想,康德为德国启蒙思想家,故B项恰好和材料“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的顺序相对应,符合题意。霍布斯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均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故A项无法形成对应关系,排除;C项中的达尔文不是启蒙思想家,而且卢梭和孟德斯鸠均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故其无法和材料顺序形成对应关系,排除;卢梭、狄德罗均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故D项与材料顺序形成对应关系,排除。‎ ‎12.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是外感、内伤,即感受风寒湿邪为发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这反映出《伤寒杂病论》‎ A. 是对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B. 是后世中医学奠基之作 C. 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D. 对传统医学理念的藐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故选C。A指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故排除;B指的是《黄帝内经》,故排除;《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D项表述错误,排除。‎ ‎13.《西游记》的原型本是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但到了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的时候,文本的主角已经由佛教徒唐僧变成了充满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孙悟空。这一变化说明在明代 A. 佛教社会影响日渐式微 B. 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流 C. 人文精神成为思想潮流 D. 通俗文学呈现个性意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文本的主角已经由佛教徒唐僧变成了充满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孙悟空”可知,《西游记》凸显的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反抗精神,这说明明代的通俗文学呈现出一定的个性意识,故选D。《西游记》取材于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这说明中国社会受佛教影响较大,A项排除;材料并未就文学的各个流派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主流是程朱理学,排除C。‎ ‎14.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下列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的是 A. 《游春图》 B. 《洛神赋图》 C. 《墨兰图》 D. 《清明上河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著名的绘画作品,这与材料中规定的时间一致,故选B。A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是元代画家郑思肖创作的一幅写意水墨画,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D是宋朝的风俗画,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15.有学者指出,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物理学 A. 与科学实验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B. 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综合性特征 C. 伴随着科技的创新而不断发展 D. 为工业革命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物理学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综合性特征,故选B。材料并未着重强调实验的作用,且物理学的一些内容无法通过直接通过实验来证明,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A;材料并未论述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强调理论对工业革命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6.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理从自然界推进到人类社会,认为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会按照自然界进化的规则进行变异。由此可知 A. 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 B. 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运行原理基本一致 C. 生物学与哲学的核心内涵基本相同 D. 达尔文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大家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理从自然界推进到人类社会”表明自然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A。生物界中进化论的规则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否则世界大战的爆发则变得合理,排除B;生物学与哲学其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等均存在较大的区别,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斯宾塞对进化论的引申,而非强调达尔文的身份,排除D。‎ ‎17.如下图是2011版英国50英镑纸币,背面为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博尔顿为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经济保障,才能使得改良蒸汽机问世并推向市场,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 A. 工厂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B. 经济保障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条件 C. 引发了纺织和交通运输技术革新 D. 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博尔顿为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经济保障,才能使得改良蒸汽机问世并推向市场,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可知,经济保障是技术革新的前提,故选B。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纺织业,而后才推动了动力革新和交通运输技术革新,故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经济保障与技术革新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冲击—反应”模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据此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C. 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改革教育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开启思想革命宣传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但是开始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故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来清政府为了自强进行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了百日维新,内容中涉及到改革教育,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王韬曾应传教士理雅各之约,奔赴英国帮助理雅各翻译中国传统经书,回国后深刻认识到西方富强是国家重视商业发展,振兴商务的结果,得出泰西诸国“恃商为国本”的结论,在《英重通商》中,他对英国工商文明予以很高的评价。据此可知王韬 A.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推崇 B.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C. 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有所突破 D. 主张中体西用的观点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回国后深刻认识到西方富强是国家重视商业发展……他对英国工商文明予以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王韬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工商业,这说明他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有所突破,故选C。材料中王韬推崇的是英国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还未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排除A;传统的儒学主张重义轻利,显然王韬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故无法得出其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结论,排除B;王韬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体现的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故排除D。‎ ‎2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一文阐述道:“所谓争自存者,谓民物之于世也,樊然并生,同享天地自然之利。物变所趋,皆由简人繁,由微生著”。由此可见严复强调 A. 万物进化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 B. 文明发展推动竞争激烈 C. 西方崛起的关键在于自由调适 D. 曲线救国赞成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物变所趋,皆由简人繁,由微生著”可知,严复强调万物进化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故选A。材料中严复强调的是竞争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B项颠倒了因果,故排除;材料中严复并未提及西方崛起的原因,C项属于过度解读,故排除;材料并未透露严复在政治上的主张,D项不能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21.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两人都 A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 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C. 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D. 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知识。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文学“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目的都是创建一个“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体现文学平民化、世俗化,所以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在文学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A、C、D均与题干无关。‎ ‎2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民生主义,就是当时下的社会主义……兄弟们倡导的民生有着非常具体的方法……我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B. 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C. 致力调整和谐劳资关系 D.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我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吸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贫富差距教训,希望解决因为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而提出了民生主义,故选B。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代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强调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排除A;民生主义不仅要调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还要协调土地所有者和农民之间的矛盾,C项理解过于片面,不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旨,故排除;1905年还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故不存在构建和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说法,排除D。‎ ‎23.《创桥中国史》指出:“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 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答案】D ‎【解析】材料中“1943年”“1945年起”可知是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D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不是单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B错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符合材料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特点,C错误。‎ ‎24.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1958年,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已经明确经济改革的方向 B. 已经找到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 开始探讨市场经济的理论 D. 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可知,作者认可商品市场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内涵,故选D。经济改革此时尚未开始,排除A项;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这说明当时的中国还未找到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排除B项;C项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排除。‎ ‎25.邓小平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原子弹,氢弹、卫星,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建国70周年盛大阅兵,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下列有关建国以来中国重大科技表述正确的是 A. 过渡时期自行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曲折探索时期提出著名的“863计划”‎ C. 文化大革命时期袁隆平南优2号选育成功 D. 改革开放时期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C ‎【解析】袁隆平南优2号选育成功是在1973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不是过渡时期,故排除A;863计划是1986年提出来的,不是曲折探索时期,故排除B;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1965年,不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故排除D。‎ ‎26.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说明 A. 我国在建政之初便注重意识形态的引导 B. “双百方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C. 国家重视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D. 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具有同等现实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51年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到1956年的正式提出可知,双百方针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故选B;双百方针不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产物,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1956年底之前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都强调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但并未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同等现实的地位的结论,排除D。‎ ‎27.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公布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提出“全国应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育、普及中小学教育”,“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口号。这表明 A. 国家号召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服务 B. 政府希望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 左倾错误思想已经蔓延到教育领域 D. 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口号”可知,左倾错误思想已经蔓延到教育领域,浮夸风盛行,故选C。材料中政府提出了教育的方针和未来的教育目标,但这两项内容中均未体现出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号召,排除A;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显然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故排除B;材料中提及的是办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且这一远大目标着实难以短期实现,排除D。‎ ‎28.西方文学史上,某流派“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生意发了财的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该流派是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盛行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使启蒙思想家幻想建立的“理性王国”破灭,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9.某种绘画流派的特征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完整和统一,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彰显鲜明热烈的色调,错杂炫目的色彩。”下列属于这一流派作品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可知,该流派是浪漫主义,而《自由引导人们》就是浪漫主义画作,故选A。B项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C项是印象画派作品,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作品,排除。‎ ‎30.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9页,史料阅读栏目中的《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中说“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这则史料表明 A. 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亲密无间 B. 教材记录最能还原历史真相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D.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可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这一事实是清晰无误的,故选D。仅从一份贺文中得出A项结论,有失偏颇,毕竟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是既有合作又有摩擦的,故排除;教材记录并非一手史料,并非最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B;材料中的这则史料并未出现真伪的辩论,无法得出C项结论,且抗日战争距今时间较近,并非年代久远,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生成于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宋文化,必然包含若干“近代”的因素,平民文化就是带有“近代”色彩的文化现象。宋诗尚理,已成为千古定论,南宋词人刘克庄曾提及“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纵观两宋,中原文化迅速地南移,南部地区文化发达,同时引发了北部游牧民族的深层汉化。与宋代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开始向社会下层移动,社会下层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出现“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扶册”和“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等记载。‎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双重因素的驱动下,门阀政治彻底终结,政权的开放程度提高。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土地自由买卖频繁,税制改革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在长期的碰撞交融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宋代文化明显地带有文化“杂交”的色彩。宋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政策,不少外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文化系统中,高丽的白磋纸和松烟墨在宋朝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的折扇和倭刀也深得宋朝文士们的好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生成的背景。‎ ‎【答案】(1)带有“近代”色彩(因素);民族融合性;世俗化或大众化或平民化或文化下移;受理学影响大;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发展不平衡或中原文化向周边扩展或南方文化迅速发展。‎ ‎(2)政治方面:宋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或者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方面: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或经济重心的转移。思想方面:理学的发展。民族方面: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速。对外政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内部);或外来文化的介入,丰富了宋代文化的内涵(外部)。社会变迁:传统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是宋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必然包含若干‘近代’的因素”可归纳出带有“近代”色彩;根据材料“中原文化迅速地南移,南部地区文化发达,同时引发了北部游牧民族的深层汉化”可知,中原文化向周边扩展,且以南方文化的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宋代文化还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的融合性;根据材料“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开始向社会下层移动”可归纳出文化下移,平民化加强;根据材料“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扶册”“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化受理学影响大。‎ ‎(2)背景: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外政策及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由材料“宋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政策”可知,文化的发展主要和政府实施的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关;经济上,由材料“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可知文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思想上,依据材料一的归纳可知其受理学的影响大;民族方面,由材料“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在长期的碰撞交融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归纳为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速;对外方面,由材料“不少外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文化系统中”可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外来文化的介入,丰富了宋代文化的内涵;社会变迁方面,由材料“社会变迁的双重因素的驱动下,门阀政治彻底终结,政权的开放程度提高”可知,传统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是宋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实际上“文艺复兴”包括的内容非常广,外延非常宽,它是一种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个文化是宽泛意识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一个复兴、一种启蒙。宗教改革接着文艺复兴下来,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而把人文主义普及到了社会。到了启蒙运动发生的17.18世纪,西欧在加速度的向近代发展,这个时期的西欧是各种学术、文化、科学,特别是科学思维最发达的一个时期,也是人文传播手段和启蒙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时期。启蒙思想是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接过文艺复兴的旗帜,在人文主义旁边加注上了理性和进步的字样,它用理性彻底批判宗教神学,用理性无情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可以说,14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既是人文主义不断发展、超越的几百年,又是启蒙思想持续生长、提升的几百年。‎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等 材料二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源起和过程,民国初年的一些学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把新文化运动的起源追潮到晚清,认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于戊戌维新运动”,且文化运动从来就有政治意义,因为“戊戌运动的意义是要推翻旧有的政制而采用新的政制”。从戊戌维新开始,中国人寻求的改变就已具有根本性,这些努力包括政治,又超越于政治。梁漱溟也认为,中国人在甲午海军覆没后有了新的认识,类似“造铁路、废科举、行立宪”等主张,以及庚子后的“变法之论”,都是“他们想接受他们当时所见到的西方文化”。而“到了革命起事起,更是一个极其显著的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是对于自已文化的改革”。‎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视角分析14—18世纪西欧的思想演进状况,并指出造成这一时期思想持续演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和梁漱淇看法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胡适观点的理解。‎ ‎【答案】(1)文艺复兴重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主张重视人、人的价值和人的感情,注重现实生活和现世幸福,鼓励冒险探索;宗教改革受文艺复兴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将人文主义向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广阔的群体推进;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提升到新的高度,将思维的深度和批判的触角深入到体制和制度的层面,产生了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 原因:古希腊人文主义奠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思想宣传手段或方式的拓展和创新;教会(或封建统治)的腐朽与黑暗。‎ ‎(2)相同点:都认为甲午战败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学习,推动政治近代化;把新文化运动与晚清的改革、革命关联起来看待,或主张长时段看待新文化运动。‎ 不同点:胡适侧重关注政治内涵,仅仅指出要学习西方文化;梁漱溟侧重关注文化内涵,指出接受的同时,对旧文化的改革。‎ 理解:从维新变法运动到新文化运动都是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政体,清末新政追求有限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追求民主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通过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以期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这体现了政治追求上的一脉相承、渐进发展。‎ ‎【解析】‎ ‎(1)思想演进状况: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内涵和影响入手分析。文艺复习是重提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将人文主义向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广阔的群体推进;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将思维的深度和批判的触角深入到体制和制度的层面,产生了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 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政治上,主要是封建统治的腐朽与黑暗;经济上,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上,主要是古希腊人文主义奠定的基础;科技上,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兴起及思想宣传手段的拓展和创新。‎ ‎(2)异同:相同方面,由材料“梁漱溟也认为,中国人在甲午海军覆没后有了新的认识……都是‘他们想接受他们当时所见到的西方文化’”可知,二者都主张长时段看待新文化运动,都认为甲午战败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都认为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推动政治近代化;不同方面,由材料“文化运动从来就有政治意义……这些努力包括政治,又超越于政治”可知,胡适侧重关注政治内涵,而梁漱溟则由材料“到了革命起事起,更是一个极其显著的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是对于自已文化的改革”可知,其更侧重关注文化内涵,指出接受的同时,对旧文化的改革。‎ 理解:结合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诉求展开分析即可。‎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 ‎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中心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段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思想或主张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或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或马克思主义。‎ 内在联系:向西方学习或(追求)近代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2)特点:以国家富强为目标;为现代化而启蒙;救亡与启蒙并存(答出来“救亡”即可。)‎ 原因: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传统儒学的根深蒂固或天朝上国思想,阻碍思想启蒙进程;或西学东渐;西方现代化已成时代潮流,或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其他,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任意回答3点)‎ ‎【解析】‎ ‎(1)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主要思想主张是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 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2)特点:由材料“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可知,中国的启蒙运动以国家富强为目标;由材料“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可知,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为现代化而启蒙;由材料“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可知,中国的启蒙运动是救亡与启蒙并存的。‎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国外思潮影响、中国人的不懈探索等方面展开分析。政治上,其原因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经济上,其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其原因是传统儒学的根深蒂固,阻碍思想启蒙进程;国外方面,其原因是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最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形成中国式启蒙运功的重要支撑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