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2环境语言技巧探究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2环境语言技巧探究讲义

考点 环境 语言技巧 探究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 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 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点有三个:一是环 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 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 合形式出现,在主观题和客观题均有所涉及。 分析鉴赏作品的语言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 内容,考纲中的规定就是:体会重要语句的 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 重要语句含义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 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 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哪 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 来的主题评价,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 和审美取向的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 图的分析等。对于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 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 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 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态度的个性化的评析, 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析,对小 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关于环境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体现为 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但在考查时重在考查 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分析时可以考虑环境 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一 般试题难度不大。 至于语言技巧,包含语言表达艺术和表达技 巧两个方面。对于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有两 个角度:一是整体赏析,二是局部赏析。考 题的指向性明确:或人称,或描写,或修辞, 或分析其作用,或赏析其效果。考生还是容 易把握的。 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 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 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立场要鲜明, 观点要清楚;二、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 三、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四、生活和 现实联系要紧密;五、分析要有据,主张要 有理;六、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类型一 环境类 [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 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 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 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 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 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 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 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正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 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 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 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 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 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 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 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 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 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 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 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 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 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 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 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 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 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这是一道考查环境的试题,试题要求写出古城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细读文本可知本段环境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从描写的具体事物来看,小说描写了古城、老木门、 古城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根据环境描写的作用可知,对“古城”“老木门”等事物的描写有突出古城历史 底蕴和古城鲜明传统文化的作用。从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可以看出,这些事物和城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为 陈皮匠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环境的依据。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特点;营造了……的氛围,对塑造人物有……作用,突出了…… 的主题。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1)大家族在繁衍生息,人们恬 静自信;(2)点明了陈皮匠鲜明性格形成 的客观环境。 该答案审题失误,第一问答出了人的特 点,而没有抓住古城的特点去概括。 3 答案二:(1)写出了古城的古典气息和历 史文化底蕴;(2)交代了人物活动及其成 长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该答案第一问点出了古城的特点,第二问 只贴标签,没有具体分析。 3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第×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2.概括第×段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3.×××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开头、中间、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6.小说中××(景物)多次出现,这有什么作用? 7.请就本文第×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做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自然环境的作用 模板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 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定下了……的抒情方式,烘托了 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核心要点 环境类试题一般分为概括环境特点和环境作用两大类。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环境的种类,依据 不同种类进行解答;其次要熟知环境描写的基本知识;再次要熟知环境的作用有营造某种氛围、突出主题、 转换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最后根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类型二 语言技巧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 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 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 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 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 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 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 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 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 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 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 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 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 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 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 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 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 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 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 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 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 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 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 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 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仔细审题应该可以明确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语言的技巧。分析语段运用的表现手法。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从题干上来看,需要分析本文第⑬~⑱段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然后从中找出表现手法。从这几段文 字来看,如“惊慌奔逃”“追赶”“直奔”“蹬”“咬”“蹬”“打了个滚”“冲”“扑”“扬起”等, 这些都属于动作描写。而“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这是比喻手法。“我 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这里通过“我”的表 现突出它们搏斗过程的惊心动魄,所以是侧面烘托。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 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 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 形象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运用了描写手法,这几个语段主 要描写狼与公鹿的搏斗。 描写只是笼统的说法,应该再具体些。 0 答案二:动作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 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 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 答案要点不全面。答题时尽量要点完备。 2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词语在句子中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 5.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赏析语言: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或:运用了……技巧+表达了……内容+达到了……效 果)。 赏析手法:明确手法+分析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赏析作用:运用了……手法,表现了……特点;与上(下)文形成……,使结构……,突出了……主题。 核心要点 一、语言 1.高考常见语言类题目的三个答题角度 (1)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了什么,分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和达到 了什么效果。 (2)人物语言:个性化,凸显人物性格。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 (3)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装在套子里的人》)、平实自然(《边城》)、 含蓄凝练(《晚秋》)、简练明快(《遗璞》)、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 2.常考的八种特殊句子及其作用 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题,内容上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结构上针对不同的句子一 般从以下角度分析: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交代环境,渲染 气氛。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议论句:小说中议论句常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描写 三、表现手法 类型三 探究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文本见类型二 语言技巧《七岔犄角的公鹿》) 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这是一道考查探究能力的试题,要求探究人物心理,故事情节。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明确观点,如认为“我”会再向公鹿开枪或“我”不会再向公鹿开枪。 如认为会开枪,可以从“我”是一名猎人的身份入手,也可以考虑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 公鹿受伤,这是一个机会以及“我”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等角度切入。如果认 为“我”不会再开枪,可以从公鹿的表现让“我”着迷,“我”对它心生敬意,及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 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或者“我”此时开枪有胜之不武之嫌角度切入。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观点+阐述。但要注意阐述时,关注小说的不同角度,如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的阅读 效果。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 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 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 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 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 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猎鹿的大好时机。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因为“我” 非常同情公鹿的处境,“我”也被它的表 现感动。 该答案阐述内容不充实。 2 答案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因为公鹿本 身就是猎物;②开枪可以证明“我”有能 力。 两个要点阐述不够透彻。 3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也有人性的弱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4.小说以×××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5.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观点+阐述 1+阐述 2+阐述 3。 核心要点 1.探究标题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是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 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标题,则可能具有——作为小 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③如果以 形象特征为标题,则可能具有展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凸显、强化效果等作用;④标题是否一语双关, 是否对文章的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⑤标题是否设置悬念,以某种艺术手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探究形象类试题有五个切入口:①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人物与情节密不可分。②情 理逻辑。探究人物的性格是否符合情理逻辑。③主题。主题主要是依赖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的,这是人物 对主题的作用。④环境。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人物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艺术。作为一 种文学文体,小说中的人物的塑造是否符合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特征。 3.探究语句类试题有四个切入口:①品味语句的内涵。可从写了什么(与主旨的关系)、写了几个方 面、用了什么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②探究语句的作用。可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勾连相关的内容等展开, 同时根据文体特点,准确探究。③分析表达的主题。立足全文,拎出全文内容要点,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④揣摩作者的意图。分析某个方面(如场景描写、人物细节描写、情节构思)的写作意图,可以从环境、形 象、主题、结构、手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一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进行操 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4.情节类试题探究着眼于构思的巧妙:看情节与语境的关联、人物性格(情绪)的发展变化、对表现 主题的作用、艺术构思的魅力等。人物类试题探究,从主次人物的关系、人物表现的主题、人物精神面貌 的启示或讨论等角度进行考虑。环境类试题探究,从以景结尾的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等角度进行 探究。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 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 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 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 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 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 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 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 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 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 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 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 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 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 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 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 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 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 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 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 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 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 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原载《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是说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 表现人们对幸福的期盼。 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文戈冷漠 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作铺垫。 C.小说对黄手帕的展示是放长线式的,逐渐打开,设置悬念,让人们一起关注文戈的命运,一起在 紧张焦虑中期盼黄手帕。 D.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 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A.并非经常发生,而是人们对故事的加工与 想象总有新的版本。B.主要目的是使文戈冷漠的外表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对比,表现文戈复杂而又矛盾的内 心世界。D.不是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 2.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戈外在的冷漠平静、一言不发与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起伏跌宕形成对比。②文戈心里对 妻子的爱恋、归家的渴望与不知妻子是否接纳他的恐惧形成对比。③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 安静形成对比。④见到黄手帕时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冷静的外在表现形成对比。(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题干要求对“对比”手法进行分析,所以需要从文本中找出 相关的内容,但关键是找准了对比的对象,如文戈自身的对比,如他外在与内心的对比;他的渴望与恐惧 的对比。此外就是几个年轻人与文戈的对比,他们是热情好奇的,而文戈是冷漠安静的;还有就是年轻人 与文戈见到黄手帕时的反应形成对比。 3.本文题目是“回家”,也有人认为不如用“幸福的黄手帕”,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回家”好。①小说写文戈的回家之路,文戈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小说从动作、 神情、语言等角度正面表现文戈形象。②回家途中的文戈是小说情节展开的中心人物,小说中人物的活动 都是围绕文戈回家展开。③小说通过文戈在回家途中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表现人们对亲情对人间温暖渴 望的主题。 示例二:“幸福的黄手帕”好。①小说幕后的文戈妻子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要人物,而黄手帕的有无 与之有直接关系,文戈、几个年轻人只是引线。②挂黄手帕的文戈妻子是情节发展的决定性人物,文戈的 命运前程决定于已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妻子。③小说对亲情对人间温情渴望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挂黄手帕的 文戈妻子表现出来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探究的能力。究竟是“回家”好还是“幸福的黄手帕”好,可以根据自己对问 题的认识进行探究。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一般阐述主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等角度分析,言之 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龙虾复仇记 [美国]伍迪·艾伦 两周前,亚伯·莫斯科维茨死于心脏病,然后转世成一只龙虾。他在缅因州的海岸落网,被运送到曼 哈顿,进入了上东城一家高档海鲜餐馆的水缸。水缸里还有几只龙虾,其中一只认出了莫斯科维茨。“亚 伯,是你吗?”那只龙虾扬着触须问。 “谁?谁在和我说话?”莫斯科维茨说,突然变成了甲壳纲动物令他莫名其妙。 “是我,莫·西尔弗曼。”那只龙虾回答。 “噢,我的天哪!”莫斯科维茨叫起来,那是一起玩金拉米纸牌游戏的老伙伴的声音,“发生了什么 事?” “我们重获新生了,”西尔弗曼说,“成了两个长着钳子的家伙。” “龙虾?这就是我正直人生的结局?在第三大街一家餐馆的水缸里?” 莫斯科维茨一点儿也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为什么像他这样体面的公民,一位受人尊敬的牙医,本该变 成苍穹中翱翔的雄鹰,此刻却不光彩地沦为菜单上的一道主莱,等待他的残酷命运竟是与烤土豆和餐后甜 点一起被端上餐桌。 两只龙虾开始讨论玄学、宗教以及宇宙的神秘莫测。又气又恼的莫斯科维茨在水缸里来回游动,西尔 弗曼像佛陀一样,对即将成为法式野菇焗龙虾的结局听天由命,这一点让莫斯科维茨无法接受。 恰在此时,伯尼·马道夫走进餐馆,在水缸附近的餐桌旁就座。刚才还痛苦焦虑的莫斯科维茨,现在 开始大口喘气,尾巴像摩托艇发动机一样搅动着水面。 “我不相信,”他说,黑色的小眼睛贴在水缸玻璃壁上,“这个应该在监狱里服刑的家伙,怎么能从 监禁的地方溜出来吃海鲜大餐?” 莫斯科维茨强忍住往上涌的胃酸,那是他上辈子的老毛病了。“我出现在这里,就是因为他。”他说, 语调近乎尖锐。 “跟我讲讲吧,”西尔弗曼说,“我和那人在佛罗里达打过高尔夫,他会趁你不注意用脚挪动球。” “每个月我都会收到他的收益结算单,”莫斯科维茨怒气冲冲,“我知道那些数字完美得令人怀疑。 在大笔挥霍后,他的骗子本性终于暴露,我的净资产全没了。” “他对我则装模作样,”西尔弗曼说,“开始时他告诉我,容不下另一位投资人了。他越是拒绝,我 越想加入。我请他吃饭,因为他喜欢罗莎丽餐厅的薄卷饼,所以答应下一个机会归我。得知他开始打理我 账户的那天,我激动万分,从婚礼照上把妻子的头像剪下来,换成了他的。得知自己破产后,我从棕榈海 滩高尔夫俱乐部的楼顶跳下来自杀了。我不得不等了半个小时,前面还排着 11 个人。” 此时此刻,餐馆领班护送马道夫来到水缸前,狡猾的骗子开始琢磨那些浸泡在盐水里的家伙哪个更鲜 美多汁,随即选中了莫斯科维茨和西尔弗曼。领班招呼侍者把两只龙虾捞出来的时候,脸上挂着殷勤的微 笑。 “这是最后一搏的时候了!”莫斯科维茨义愤填膺地喊道,“骗走我毕生的积蓄还要把我蘸着黄油酱 汁吃掉!天理何在?” 莫斯科维茨和西尔弗曼,满腔的愤恨直冲云霄,他们反复摇动水缸,直到它从桌上滑落,摔得粉碎, 玻璃碴和水散落到六角形的地砖上。周围的人纷纷扭头观看,惊恐的领班对眼前的一幕目瞪口呆。 在复仇火焰的驱使下,两只龙虾冲向马道夫。顷刻之间,他们跑到马道夫的桌子旁,西尔弗曼奔向他 的脚踝,莫斯科维茨则近乎癫狂地使出浑身的力气,从地上一跃而起,一只巨大的螯牢牢钳住马道夫的鼻 子。当西尔弗曼的两只钳子都夹住马道夫的脚背时,灰白头发的骗子痛得大叫,从椅子上跳起来。餐馆的 老主顾们认出了马道夫,他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开始为龙虾们喝彩。 “为了寡妇们和慈善事业!”莫斯科维茨欢呼道。 马道夫,他无法摆脱这两只大西洋居民,冲出餐馆后叫喊着逃进熙熙攘攘的人群。莫斯科维茨老虎钳 一样的大螯把马道夫的鼻隔膜夹得更紧,西尔弗曼则撕破了他的鞋,他们迫使这个滑头的谎言家认罪,并 为他的罪恶勾当道歉。 那天结束时,马道夫住进了莱诺克斯山医院,浑身布满了抓痕和擦伤。两只叛逃的龙虾,在怒火熄灭 后,还有足够的力气跳进羊头湾冰冷的深水中。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莫斯科维茨到现在还活着,就在那儿和耶塔·贝尔金在一起。他们是过去在超 市购物时认识的。贝尔金上辈子活着的时候很像比目鱼,在一次空难后她真的变成了一条比目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鲜餐馆的水缸里,与莫斯科维茨对龙虾身份的愤愤不平不同,西尔弗曼因信奉佛陀而对即将 成为法式野菇焗龙虾的结局采取听天由命的坦然态度。 B.莫斯科维茨本是受人尊敬的牙医,却被骗走了毕生的积蓄;西尔弗曼受骗后,最终从棕榈海滩高 尔夫俱乐部的楼顶跳下来自杀了。 C.“尾巴像摩托艇发动机一样搅动着水面”“反复摇动水缸”,这些描写表现了“龙虾”愤怒的心 理,同时又十分贴合“龙虾”的生活习性。 D.结尾两只叛逃的龙虾“跳进羊头湾冰冷的深水中”和“莫斯科维茨到现在还活着,就在那儿和耶 塔·贝尔金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答案 A 解析 “信奉佛陀”不当,应是“像佛陀”。 2.小说前半部分多处强调莫斯科维茨对“龙虾”身份的“不满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出莫斯科维茨生前的体面身份,为小说制造悬念。②表现了莫斯科维茨刚烈倔强、嫉恶如 仇的性格特点。③为后文写“龙虾复仇”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把握的能力。分析此题,可以分析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对于该人 物有什么作用,以及在结构方面有何作用等。这些内容引出了人物生前的体面身份,还可以突出人物刚烈、 倔强、嫉恶如仇的性格;而结构主要是为下文的主要内容作铺垫。 3.小说中“龙虾复仇”,虽然情节荒诞,但又极具现实性,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龙虾复仇”的情节虽然荒诞,却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折射——莫斯科维茨和西尔弗曼本是 正直的人,却无法活在世上;而骗子伯尼·马道夫干尽坏事,仍然享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特权。②“龙虾” 形象荒诞,但体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嫉恶如仇的本性,而伯尼·马道夫却是丧尽天良的丑恶形象的代表。 ③“龙虾成功复仇”的情节虽然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但是却反映了人民渴望打破现状、惩恶扬善的真实愿 望。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探究的能力。从题干来看主要分析“龙虾复仇”的情节荒诞与现实的关系,但重 点分析其现实性,转换一下相当于分析“龙虾复仇”的情节有什么现实性,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什么现象、 什么人物及思想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他拿着一瓶 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 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我说:“队长,二 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我想这门亲事算 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拣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 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头。二喜手里还提 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下板车,二喜像是 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 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 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把草垛子分散了,扎 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脚都麻利。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 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别看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 伸手接住。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 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注] 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 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穷,福贵很反感二 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对 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始干活,这些细节都 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答案 A 解析 B.福贵对二喜的行为并没有“很反感”,更多的只是“担心”,且二喜也并非“嫌贫爱富”, 只是福贵的猜测。C.小说中写到一些“转变”,但并不能确定是“根本性的转变”。D.凤霞自己能够走路, 二喜并没有把凤霞背出屋外。 2.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次见面,由期待到失落。先是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霞的婚事; 但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②第二次见面,由失落到惊喜。福贵没想 到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或:①先是对二喜充满期待,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霞的婚事;②继而对二喜 不满和失落,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③最终对二喜十分满意,二喜 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福贵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关于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变化,主要是针对两次见面 的态度。如从对二喜的穿着打扮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此时福贵是有所期待的,当看到二喜不说话时又认为是 他嫌弃自己家穷,所以是失落的。而第二次见面则没有想到二喜会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所以他由 以前的失落变为惊喜。 3.“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了”有人说 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此段描写了凤霞以为相亲不成功的神态与行动,刻画了一个聪明乖巧、质朴 勤劳的农村女孩形象;她此时的表现与后文二喜来修缮房屋时她“笑开的嘴就没合上”形成对比,使情节 更丰富生动;凤霞的不动声色,表现了她对不幸命运的无奈接受,反映了小人物无法掌握命运的悲凉主题。 示例二:同意。凤霞在小说选段中并不是主要人物,无须着重描写;此段表明凤霞以为相亲不成功, 而这一情节关键通过其父母的言行已充分表现,无需再赘言;凤霞哑不能言,无法明确揭示主题,可以删 去。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探究的能力。题干主要让考生分析关于凤霞的情节是不是多余。回答时可以根据 自己的理解确定观点,然后再针对该观点进行阐述。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可以从人物、情节和主题等角 度阐述。重点分析这个情节去掉或不去掉对这些要素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裢,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 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 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 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 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 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 又捋。然后把碗刷得贼亮,像猫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 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 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 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 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的 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哪个 小朋友吹得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 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 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声,却别有一番韵味。 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 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 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 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 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 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 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 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 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 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 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 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 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 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 一外号的由来。 B.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C.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 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D.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练,体现 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答案 B 解析 B.“人性扭曲”言过其实,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无关联,主要是暗示或交代“铁拐李” 的特殊经历,推动情节发展。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② 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③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 笔一画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④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 吹出不同的声音。 解析 关于“铁拐李”这一形象的概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关于他的描写及相关事件,然后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概括。如文中有对他外貌及行为举止的描写,居无定所,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由此可 以概括出他是一个举止特别、不修边幅的人;此外还有他帮老师改语法错误,教“苕货”写字等,可以概 括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的人等。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 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 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 片让人释然。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 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关于文章的构思,可从小说巧设悬念、线索、一波三折、铺垫伏笔、出人意料、前后呼应等角 度切入。本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关于文章情节安排上的特点,如文章中关于“铁拐李” 命运的情节安排,由最初的让人怜悯,到帮助孩子时让人心生敬佩,而他消失了,没有音讯,让人担忧; 直到最后“苕货”把照片寄来,让人们放心了。由此可知,文章在情节安排上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 三折;二就是关于文章最后“铁拐李”的身份揭示,前面作者也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三是最后的照片更是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答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情节安排,二是伏笔,三是留白。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40 分钟 分值:44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 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 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 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 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 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 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 “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 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 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 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 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 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 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 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 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 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 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 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 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 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 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 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 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答案 D 解析 A.“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一 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C.张村和李村的人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 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 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 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每点 1 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张村和李村两 个村子仇怨太深;而接下来是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但是仇怨并没有减轻;然后是张荣和 李全相互搀扶着回来了;接下来讲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最后张村长拍了 拍李村长的肩说:“咱们是朋友了。”根据情节脉络概括两村之间的关系变化。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1 分)“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 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1 分)“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 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2 分)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1 分)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 的转化来展开的。(1 分) 解析 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文本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尤其注意“敌”是具 有双重含义的,一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二指日本人的入侵,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 也具有双重含义,先是两个村长的儿子是友,后来两村也化敌为友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好处,重点从情节、 读者的阅读效果入手。 二、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 为监察御史。奏曰:“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 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 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 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 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 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久之,擢尚书 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 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 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 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 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宿德勋贤.. 勋贤:美好贤能 B.自如故事.. 故事:旧的典章制度 C.请付所司劾治.. 劾治:审查治罪 D.宾佐赙钱..五十万 赙钱: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 答案 A 解析 勋贤:有功劳、有贤能的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 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 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 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 外郎/同判杭州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先通读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和结构等进行排除。“中书大臣”是一个词语, 中间不断开,排除 B、D;“一官”做的是“削”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选择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 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 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 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此事。 D.曹修古两袖清风,教女有方。他去世后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归葬,亲戚朋友想要帮助他家人,而 他的女儿却最终拒绝了大家。 答案 C 解析 理解错误,原文是说马季良、钱暖因为刘从德的遗奏而被越级提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晏殊自身担任宰相,是百官效法的对象,却因为怨恨急躁而失去大臣的体统。 ②曹家从曹修古以来凭借正直忠诚而闻名于世,他家的女子也能不被利益连累,世人因此认为他家人 很贤能。 解析 第①句关键词:“辅弼”“法”“亡”各 1 分,句意 2 分。第②句关键词:“谅”“贤”各 1 分,“不累于利”被动句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进士出身,屡经升迁为秘书丞、同判饶州。经宋绶推荐, 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唐朝贞观年间,曾经下诏退休官员朝班位 置在本品现职官员的上列,目的是让官员知道耻辱而勇于退职。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十岁,仍然站在 朝班行列,精力衰竭,对做官任职没有补益。请下诏给主管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凡年满七十岁者,自己上 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给予升官退休,仍沿用贞观年间办法,即便是名望和功劳很大的官员,自应按惯例 退休。”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曹修古曾同三院御史十二人早上入朝,快到朝堂时,有两名宦官骑马 不肯回避,有人斥责他们停止,反而被辱骂。曹修古上奏说:“以前史书上说,御史台有尊严则天子才有 尊严。按照惯例,三院御史同行的规格与知杂事相同,现在宦官如此猖狂,请交主管官员审查治罪。”皇 上知道后,立即命令鞭打宦官。晏殊曾用笏打人,把那人的牙齿都打断了。曹修古上奏说:“晏殊自身担 任宰相,是百官效法的对象,却因为怨恨急躁而失去大臣的体统。古时候,三公犯法不交官吏查办,前朝 时陈恕在中书省打人,当即被免职。请依法对晏殊予以惩处,以平息舆论。”很长时间以后,提升为尚书 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不到一个月,正遇太后的侄子刘从德死了,录用他的亲族连 同仆役差不多有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都按遗书上奏的名单予以破格授任官阶,曹 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纷纷上奏章批评。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论罪。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 知州,其余依次处罚。太后认为责罚轻,命令全都削官阶一级,任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恰逢 大赦,官复原职,死去。他死后,许多人为他惋惜。家里贫穷,不能把灵柩运回家乡埋葬,他生前的部属 和幕僚捐钱五十万帮助治丧。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么能够因为这件事损害父亲的名誉。”最终拒绝 没有接受。太后去世,皇帝想到曹修古的忠贞,特别赠官为右谏议大夫,赏给他家钱二十万。曹修古没有 儿子,过继侄子曹觐为后嗣。曹家从曹修古以来凭借正直忠诚而闻名于世,他家的女子也能不为利益连累, 世人因此认为他家人很贤能。 三、语言文字运用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总免不了被一再改编和重新演绎。历史上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原型的艺 术创作层出不穷:__①__,后有清朝洪昇的昆曲《长生殿》。然而__②__。《梧桐雨》写家国之悲,并把杨 贵妃写成了红颜祸水,虽然论调古板,但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长生殿》写生死之爱,把唐明皇、杨贵 妃的爱情写得曲折动人。后者__③__,但也不算离谱。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有元朝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②两剧主题却大不相同 ③虽然想象有些大胆(每句 2 分, 共 6 分) 解析 第①空主要根据后面的内容“后有……”来填,但要知道《梧桐雨》的作者及年代;第②空可 根据“然而……”的内容来填“两部作品主题却大不相同”等;第③空可根据后面的“但也不算离谱”来 填“想象大胆”等。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如果学生违纪违规,那么学校就有权力对他们进行处理,而这个权力一般由直接管理学生的班主任行 使。对学生进行惩戒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而不是侵犯他们的权利。在行使惩戒权时,惩戒那些违纪违规 的学生,就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对学生来说,受到一次惩戒就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对学生的惩 戒不能采取体罚的形式,需要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所 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 ①惩戒那些违纪违规的学生不一定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受到一次惩戒并不一定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③不是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一处 3 分,两处 5 分) 解析 解答此题,不能只关注句子的表层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如某些学 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与大多数学生的权利无关,则惩戒这些学生就谈不上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一次 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但并不一定对其灵魂起到洗礼的作用,语段的推断过于武断。 “善用惩戒”的只是一些班主任,“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的推断显然不合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