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解析版)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 1.科研人员从细胞中提取了某种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成分中含有单糖,且该单糖参与构成了其基本骨架。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只有C、H、O B. 该化合物一定为纤维素、淀粉、糖原等多糖 C. 其彻底水解产物中有能使斐林试剂变色的物质 D. 其水解得到的单糖均可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获得的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单糖,且该单糖参与构成了细胞的基本骨架。故该化合物可能是多糖或是核酸。 【详解】A、该化合物可能为多糖或核酸,其中核酸组成元素为C、H、O、N、P,不是只含有C、H、O三种元素,A错误。 B、该化合物可能为核酸,故不一定为纤维素、淀粉、糖原等多糖,B错误。 C、淀粉等多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核酸彻底水解产物中的五碳糖都能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正确。 D、核糖与脱氧核糖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容易漏掉的点:核酸彻底水解后的五碳糖,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均可以在合适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近日,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世界上最致命的蘑菇之——火珊瑚毒菌,下列关于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毒菌自身不能合成蛋白质 B. 该毒菌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C. 该毒菌正常细胞中不含染色质(体) D. 该毒菌进行细胞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蘑菇属于真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 【详解】A、蘑菇属于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自身可以合成蛋白质,A错误。 B、真核生物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B正确。 C、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染色质(体),C错误。 D、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真核生物具备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核内有染色质(体)。 3.下列有关植物叶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观察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需先用健那绿染色 B. 气孔可通过控制气体交换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背光侧的叶绿体表面积比向光侧大有利于吸收光能 D. 正常情况下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中DNA不会进行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且上、下表皮均含气孔)、叶肉和叶脉。其中叶肉细胞由两种组织构成,即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详解】A、健那绿是用来观察线粒体时需要用的染色剂,A错误。 B、气孔可通过控制气体进出来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正确。 C、在背光侧的叶绿体比向光侧叶绿体大,这样更利于吸收光能,C正确。 D、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正常情况下细胞核中不会进行DNA的复制,D正确。 故选A。 【点睛】叶片表面气孔的存在,既可以调节蒸腾作用,控制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同时也能通过影响气体的进出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细胞膜是指包围细胞质的一层薄膜,它是由蛋白质、脂质、多糖等分子有序排列组成的动态薄层结构。为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做了许多科学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B. 在等渗溶液中,动物细胞不表现吸水或失水现象,但一直有水分子进出 C.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D.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一定正在发生吸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其基本功能就是将细胞内的物质包裹起来,为内部的反应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同时由于细胞膜特殊的结构,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详解】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A正确。 B、在等渗溶液中,动物细胞没有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此时,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B正确。 C、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C正确。 D、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不一定正在发生吸水,因为植物细胞外有细胞壁,D错误。 故选D。 【点睛】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界环境中溶液的浓度。若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细胞表现为失水;当细胞外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但由于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细胞壁,植物细胞不会一直吸水。 5.如图为两种不同扩散方式对应的速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变性剂能够抑制协助扩散,但不会抑制自由扩散 B. 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的运输速度高于自由扩散 C. 能介导物质X运输的蛋白也一定能介导物质X的类似物的运输 D. 同一物质可分别通过图示的两种方式进入细胞且均不需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最大的差别在于协助扩散要借助于载体才能完成,而自由扩散不需要。 【详解】A、自由扩散不需蛋白质介导,而协助扩散需要,故蛋白质变性剂不影响自由扩散,但会抑制协助扩散,A正确。 B、据图可知,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运输速度比自由扩散快,B正确。 C、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能介导物质X运输的蛋白不一定能介导物质X的类似物的运输,C错误。 D、水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均不需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物质运输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同时还需要蛋白质载体的协助。 6.某喜温植物幼苗在低温锻炼(10 ℃、6天)后,接着进行冷胁迫(2℃、12 h),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该酶能减缓植株的衰老)活性的动态变化图如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低温锻炼是否能提高植物抗寒能力 B. 未锻炼组冷胁迫后SOD活性降低是由于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C. 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均降低 D. 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后SOD活性相对较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从图示数据表示的意义可知,无论是胁迫前还是胁迫后,锻炼过的植物中含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未锻炼的要高。 【详解】A、据图可知,未锻炼的植物冷胁迫前后酶活性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经过锻炼的植株,无论胁迫前还是胁迫后,锻炼后的SOD活性都明显上升,A正确。 B、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空间结构不改变,B错误。 C、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活性均降低,C正确。 D、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下活性下降更慢,SOD活性相对较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理解低温使酶活性降低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干人体细胞中ATP及其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中ATP来源于细胞呼吸 B.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C. 人体细胞中ATP含量高是生命活动高效进行的保证 D. 人体细胞中丙酮酸转变为乳酸过程中伴随ATP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是作为直接的能源物质,不能在细胞中大量储存。 【详解】A、人体细胞中ATP来源于细胞呼吸,A正确。 B、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反应相联系,B错误。 C、人体细胞中ATP含量极少,但ATP与ADP的转化速率非常快,C错误。 D、丙酮酸转变为乳酸即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合成ATP,D错误。 故选择A。 【点睛】并不是细胞呼吸每一阶段都产生了ATP,如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就没有合成ATP。 8.某实验小组用绿藻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并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封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③④号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的颜色应相同 B. 理论上⑤试管溶液变为黄色的时间应长于②号管 C. ②号管中的二氧化碳来自绿藻的细胞质基质 D. 可将BTB换成重铬酸钾溶液,酸件条件下观察变成灰绿色的时间即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常用作水生生物的呼吸试剂,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变为酸性时,水就会由蓝色变为黄色。 【详解】A、③④号中均没有绿藻,作为对照组,都不会有二氧化碳的变化,故实验结果的颜色应相同,A正确。 B、②号管绿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⑤号管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更多,溶液变为黄色的时间应比②号管短,B错误。 C、充足光照下②号管中的二氧化碳来自绿藻的线粒体基质,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检测的是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D错误。 故选A。 【点睛】知道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那么根据题干来解答本题就不太难。 9.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肽基离子载体,其能降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同时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又促使细胞内自由基大量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肽基离子载体等物质运输载体都位于膜上 B. 钾离子与钙离子竞争性结合肽基离子载体 C. 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 D. 肽基离子载体的开发可能加剧细胞的衰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肽基离子载体运出钾离子的同时输入钙离子。 【详解】A、运输物质的载体未必都位于细胞膜上,如tRNA在细胞质中,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肽基离子载体运出钾离子的同时伴随钙离子的输入,因此两种物质不存在竞争,B错误。 C、血钙浓度过低时会导致肌肉抽搐,C错误。 D、肽基离子载体促进自由基的产生,而自由基大量产生会加剧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择D。 【点睛】理解题干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根据有用信息作出选择。 10.某正常女性体内某细胞经历了如图所示的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过程,若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阶段某个时期的细胞内可能存在四条X染色体 B. a阶段后核DNA和染色体数量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 C. b阶段中存在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1的时期 D. c阶段为受精作用,受精卵的形成可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详解】A、据图可知,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为受精作用,女性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不可能存在四条X染色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减半的原因是细胞一分为二,分开的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相等,C正确。 D、受精作用过程其实质是精子细胞和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本题选A。 【点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11.下列科学家与其对应的科学成果不属实的是 A. 摩尔根在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采用了假说一演绎的方法 B.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X射线衍射数据制作了 DNA双螺旋结构 C. 萨顿用“基因”概念代替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概念 D. 蔡斯与赫尔希用细菌及T2噬菌体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观察蝗虫配子减数分裂时发现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于是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A、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根据X射线衍射数据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B正确。 C、约翰逊提出用“基因”代替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概念,C错误。 D、蔡斯与赫尔希用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择C。 【点睛】了解经典生物学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XO型性别决定是一种特殊的性别决定形式,即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 (XO),如蝗虫。如图为某蝗虫的染色体组成图,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染色体组成来自雄性蝗虫体细胞 B. 该蝗虫产生的精子中约一半不含X染色体 C. 该蝗虫的细胞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 D. 若该蝗虫X染色体上含一个显性基因,则其来自亲本雄蝗虫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详解】A、图中染色体组成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为雄性蝗虫体细胞,A正确。 B、该蝗虫可产生含X染色体和不含X染色体的精子,各占一半,B正确。 C、雄虫只有11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C正确。 D、该雄性蝗虫体内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雌蝗虫,D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理解题干信息,根据题干已知信息进行解答。 13.噬菌体有DNA型也有RNA型,现有噬菌体(遗传物质不清楚)、相应宿主细菌、各种含放射性以及不含放射性的碱基等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无论是DNA型噬菌体还是RNA型噬菌体,其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都只有4种化合物 B. 欲知该噬菌体类型,可用含放射性T和U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并检测子代是否含放射性 C. 同时用32P与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可以检测该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D.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且保温时间过长,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确定遗传物质类型的迁移性实验。 【详解】A、无论DNA还是RNA,初步水解为相应的核苷酸,再进一步彻底水解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以及4种碱基,共有6种化合物,A错误。 B、欲知某噬菌体类型,可用分别含放射性T或U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并检测子代是否含放射性,否则子代都会含有放射性,B错误。 C、同时用32Р与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无法检测该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C错误。 D、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正确。 故本题选择D。 【点睛】32Р与35S分别标注的是核酸和蛋白质。 1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结构 B. 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C. DNA分子中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共同构成了基本骨架 D. DN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由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DNA是双螺旋链状结构。 【详解】A、真核生物中DNA和RNA分子中的核苷酸链上,相邻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A正确。 B、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都存在DNA一蛋白质复合物,B正确。 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DN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由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明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现有A、B两个精原细胞且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细胞中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被15N标记,B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5 N 标记。将上述细胞均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经过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细胞中含15 N标记的DNA分子有8个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B细胞中含15N标记的DNA分子有4个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形成的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2条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形成的细胞中含15 N标记的染色体为2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A、A细胞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标记即2个DNA分子(4条DNA单链)被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已完成DNA复制,因此最终有4个DNA被标记,A错误。 B、B细胞是有一半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即有4个DNA被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8个DNA分子被标记,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细胞同源染色体已经分开,但因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了2个含15N标记的染色体,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形成的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可能为0~4条,D错误。 故选C。 【点睛】理解DNA复制方式及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某植物的花色受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Y/y与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情况如图所示,用基因型为YyRr的某亲本植株自交时发现,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3: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该实例表明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亲本植株雄配子中5号染色体含y的部分可能发生了缺失导致该配子致死 D. 亲本植株雌配子中5号染色体含Y的部分可能发生了缺失导致该配子致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两种方式来控制生物的性状表现,即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的表现;另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性状的表现。 【详解】A、该实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 B、由题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若亲本植株雄配子中5号染色体含y的部分发生了缺失导致该配子致死,不会出现题干中的表现型及比例,C错误。 D、若亲本植株雌配子中5号染色体含Y的部分发生了缺失导致该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YyRr的亲本植株自交会出现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3:1:4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运用先分后合思路分析两对基因的遗传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如图所示为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其中卵细胞、极核、精子均为减数分裂的产物且遗传因子均单个存在。受精卵发育成种子,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植物的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植株一定具备杂种优势 B.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植株 C. 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胚乳细胞能快速获得三倍体植株 D.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卵细胞、极核、精子均为减数分裂的产物且遗传因子均单个存在,所以受精极核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详解】A、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植株未必具备杂种优势,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高度不育,因为花药壁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B错误。 C、根据题意胚乳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可快速获得三倍体植株,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即形成精子与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可体现基因重组,受精作用过程并未体现,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中的基因重组指的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组合。 18.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受A/a、B/b基因控制)的相关系谱图。I-3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II- 2和II - 3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女性,不考虑交叉互换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II-3和II-4生一个两病均患孩子的概率可能为1/3 C. 若II- 2表现两病均患,则其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D. 女性群体中乙病致病基因的频率低于男性群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据遗传系谱图分析,I-3和I-4均为患乙病,但生出有病的后代,且I-3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故可推测乙病为位于X染色体上的异性遗传病。I-1和I-2具有甲病,但后代中含有未患甲病的后代Ⅱ—1,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 【详解】A、据图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I-1为患者,其女儿Ⅱ—3不患甲病,可判断甲病致病基因不是位于X染色体上,而是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甲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生两病均患孩子的概率为1/3,B正确。 C、若Ⅱ-2表现两病均患,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失,C错误。 D、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基因频率在男性、女性中相同,但是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即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和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 19.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结果引发了生态危机,几年后研究发现引入的蔗蟾蜍的后腿比原产地蔗蟾蜍更长,但不影响二者交配产生正常的子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澳大利亚的蔗蟾蜍与原产地的鹿蟾蜍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 澳大利亚的蔗蟾蜍与原产地的鹿蟾蜍之间未出现生殖隔离 C. 蔗蟾蜍在澳大利亚的环境阻力大于其在原产地的环境阻力 D. 控制蔗蟾蜍后腿长度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是否产生生殖隔离的关键是看二者能不能完成交配且产生可育的后代。 【详解】A、澳大利亚是独立的岛屿,因此与原产地的蟾蜍会出现地理隔离,A正确。 B、引入的蔗蟾蜍与原产地蔗蟾蜍能交配产生正常的子代,说明未出现生殖隔离,B正确。 C、蟾蜍在澳大利亚引发了生态危机,说明其环境阻力更小,C错误。 D、几年后研究发现引入的蔗蟾蜍的后腿比原产地蔗蟾蜍更长,推测控制蔗蟾蜍后腿长度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提取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词“海外引入”、“不影响交配”、“生态危机”。 20.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均需消耗能量 B. 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 C. 神经递质的本质都为蛋白质,因此能被灭活神经递质的酶分解 D. 神经递质小泡起源于溶酶体,能与神经递质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借助于突触。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B正确。 C、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一般为小分子,如乙酰胆碱类等,C错误。 D、神经递质小泡起源于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在突触处,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信号的转变是由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由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二、非选择题 21.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行距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其进行了四种行距配置如下:等行距(60 + 60)、宽窄行(70+50、80+40、90+30),单位为cm。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行距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影响的意义在于______。 (2)上图为部分实验数据,据图玉米植株有机物快速积累时期为______,此时最适宜的行距为__________。 (3)在上图实验数据基础上,某同学欲提取和分离不同行距植株绿叶中的色素并测定相关酶活性。 ①研磨过程中防止色素被破坏应加入____;若该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一小片碎叶片掉入无水乙醇中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该叶片变白了,原因是 _____________。 ②RuBP酶可以固定CO2,是玉米光合作用中重要的酶。“80 + 40”组分别比其他各处理组RuBP酶活性高10.7%、5.6%和16.2%,这说明行距影响了暗反应中的_____过程。 【答案】 (1). 为农业上夏玉米的高产找到合适的行距 (2). 灌浆期 (3). 80+40 (4). 碳酸钙 (5). 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无水乙醇中使叶片出现白色 (6). 二氧化碳的固定(或C3的合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图示分析,如果光合作用越强,有机物积累就越多,那么群体呼吸速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比例就会越小。叶片中色素提取需要使用碳酸钙保护色素不受破坏,使用二氧化硅来使研磨充分。 【详解】(1)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研究行距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影响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上夏玉米的高产找到合适的行距。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玉米植株有机物快速积累时期为比值最小的时候,即灌浆期,此时对应的最适宜的行距为80+40。 (3)①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为防止色素被破坏应加入碳酸钙。通常使用无水乙醇来溶解色素,因此若有碎叶掉入无水乙醇中,就会由于色素被溶解而使得叶片呈现白色。②依据题干,RuBP酶可以固定CO2,那么RuBP酶活性高就利于二氧化碳的固定(或C3的合成)。 【点睛】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理解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2.如今,人们对癌症已经不再陌生,对癌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细胞中的_______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其分裂进程;据所学知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才需要分裂以提高代谢效率,但细胞并不是越小越好,其原因是________。 (2)癌胚抗原(C.EA)指数是否超标,常用于早期检测是否患癌,原因是_______;研究发现相对正常细胞,癌细胞具有高摄取和高利用葡萄糖的特性,据此请提出一种抑制癌细胞的思路______。 (3)有人认为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与其自身能合成抗氧化剂有关,现已知细胞中NRF2和KEAP1 基因负责抑制抗氧化剂的合成,请设计一实验说明上述结论是否成立:______________(仅写出设计思路)。 【答案】 (1). 原癌基因 (2). 细胞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酶等物质的参与,而这些物质的合成,贮存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3). 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癌胚抗原(CEA)等物质 (4). 抑制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或利用(合理即可) (5). 取癌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激活NRF2和KEAP1基因的表达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癌细胞数量以及细胞中的抗氧化剂的量。若实验组癌细胞数及抗氧化剂量少于对照组,说明结论成立,反之不成立 【解析】 【分析】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其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详解】(1)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控制调节细胞周期,控制其分裂进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癌变。细胞不是越小越好,因为细胞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酶等物质的参与,而这些物质的合成、贮存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癌胚抗原(CEA)在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产生,可以根据检测的癌胚抗原(CEA)指数是否超标来判定是否患癌。相对正常细胞,癌细胞具有高摄取和高利用葡萄糖的特性,因此抑制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或利用,可以阻断其物质和能量供应,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目的。 (3)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与其身能合成抗氧化剂有关,细胞中NRF2和KEAP1基因负责抑制抗氧化剂的合成,验证这一结论,抗氧化剂是否合成是该实验的自变量,癌细胞数量和抗氧化剂量是该实验的因变量。可取癌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激活NRF2和KEAP1基因的表达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癌细胞数量以及细胞中的抗氧化剂的量。若实验组癌细胞数及抗氧化剂量少于对照组,说明结论成立,反之不成立。 【点睛】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为探究某生物的耐热性遗传,研究人员取耐热性亲本与敏热性亲本(均为纯合子)进行了相关研究(不考虑细胞质遗传,且不考虑变异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先用耐热性个体作为父本与敏热性个体进行杂交,再用耐热性个体作为母本与敏热性个体进行杂交,分别获得F1,F2均为耐热性,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进一步研究表明,耐热性相关遗传受7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 ①若显性基因越多耐热性越强,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可能会出现______种表现型,其中敏热性占_____。 ②若只要出现显性基因即耐热,且与显性基因数量无关,抗虫与否受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其中抗虫为显性,请利用基因型为AABBDD(甲)与aabbdd(乙)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判断 D/d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 ________(写出实验方法和结论分析)。 【答案】 (1). 耐热性对敏热性为显性(或耐热基因为显性,敏热基因为隐性) (2). 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 3或1 (4). 1/4或0 (5). 将甲与乙杂交获得F1,再将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结论:若F2中耐热抗病:敏热非抗病植株=3:1,则D/d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若F2中耐热抗病:耐热非抗病:敏热抗病:敏热非抗病=9:3:3:1,则D/d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正反交实验可用于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7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可能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最后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断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其显性性状为耐热性。 (2)①根据题干,耐热性遗传受7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即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如果控制显性的基因均在一条染色上,显性基因越多耐热性越强,则后代有3种表现型,且其中敏热型概率为1/4;若控制显性基因和控制隐性基因均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只有1种表现型,无敏热型出现。②依据题干信息,判断控制该抗虫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主要是看耐热性状与抗虫性状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设计实验如下:将甲与乙杂交获得F1,再将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结论:若F2中耐热抗病:敏热非抗病植株=3:1,则D/d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若F2中耐热抗病:耐热非抗病:敏热抗病:敏热非抗病=9:3:3:1,则D/d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点睛】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如果是两对基因均为杂合的个体进行自交,那么后代会出现9:3:3:1的比值。 24.DNA疫苗是近年来基因治疗研究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指编码病原体有效抗原的基因(以下称抗原基因)与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用DNA疫苗免疫可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并在体内诱发特异性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质粒______(填“能”或“不能”)自主复制,DNA在体内复制过程所需的酶为______。 (2)mRNAl与mRNA2都经________(填“抗原基因”或“质粒”)转录而来,但研究发现mRNA2比mRNAl碱基数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参与过程①的核酸有________;过程②抗原蛋白可刺激人体B细胞分化为______细胞进而产生抗体,从而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4)若mRNA2某一位点上的碱基发生替换,则编码的肽链长度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 (2). 解旋酶、DNA聚合酶 (3). 抗原基因 (4). mRNA2由mRNAl经剪接加工而来 (5). mRNA,tRNA和rRNA (6). 浆 (7). 变长、变短或不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免疫。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模板、mRNA,tRNA。 【详解】(1)质粒的化学本质是环状DNA,可以进行DNA复制。DNA在体内复制过程所需的酶为解旋酶、DNA聚合酶。 (2)根据图示可知,mRNAl与mRNA2都经抗原基因转录而来,mRNA2比mRNAl碱基数少,最可能的原因是mRNA2由mRNAl经剪接加工而来。 (3)图示可知,①过程为翻译过程,故该过程需要的核酸为mRNA,tRNA和rRNA。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 (4)若mRNA2某一位点上的碱基发生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会变短或不变,如果替换的是修饰区的碱基,可能使得本应停止的翻译过程继续进行,那么编码的肽链会变长,。 【点睛】密码子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不止对应一个密码子。 25.为了培育性状优良的万寿菊,常用万寿菊与孔雀草进行有性杂交,如用基因型为DD的万寿菊与基因型为AABB的孔雀草杂交,获得的F1具有更优良的抗病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例中F1为_____倍体,其不可育的理由是______可用______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恢复可育的能力。 (2)万寿菊存在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的鉴定方法有目测法、花粉离体培养法、活体测定法等。 ①花粉离体培养法是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花粉,在______(仪器)下统计花粉的萌发率以测定花粉活力,其培养过程利用了_______原理。 ②万寿菊雄性不育受细胞质基因(单个,S为不育,N为可育)以及核基因(成对,Ms为可育,ms 为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有一种表现出可育如S(MsMs)即为雄性可育,则雄性不育基因型为____ ;让不育型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杂交,可稳定维持不育系存在 (细胞质遵循母系遗传)。 【答案】 (1). 二 (2). F1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不能正常联会,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 (3). 秋水仙素(或低温) (4). 显微镜 (5). 植物花粉(配子)细胞的全能性 (6). S(msms) (7). N(msms) 【解析】 【分析】 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时,减数分裂可正常进行,产生可育的配子。雄性不育个体在杂交实验中只能用做母本。 【详解】(1)基因型为DD的万寿菊与基因型为AABB的孔雀草均为二倍体。二者杂交,得到F1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一个二倍体。因为F1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不能正常联会,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故为不可育的。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使其染色体加倍,实现可育。 (2)①花粉离体培养法是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花粉,通常在显微镜下统计花粉的萌发率以测定花粉活力。花粉离体培养法是指在离体环境条件下,将花粉中所含有的精子细胞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这利用的是细胞的全能性。②依据题干可知,质基因为单个,核基因是成对的,且基因的表示方法均告知,故雄性不育基因型为S(msms),且只能为母本,让不育型与基因型为N(msms)的个体杂交,子代均为不育,可稳定维持不育系存在 。 【点睛】细胞质遵循母系遗传,即子代的细胞质基因来自于母方。成对的细胞核基因由父母方各提供一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