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11城市与环境-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11 城市与环境 知识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能力要求 加试要求 城市的区位因素和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分析 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②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c b 1.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2.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a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a b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b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5.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b — 6.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 7.城市化特点 ①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b b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d 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 9.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c 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b 知识点1 城市空间结构(必考+加试)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 (1)含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加试) 影响因素 特点 实例 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相对稳定 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经济地理区位 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 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邻近矿产资源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及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有国家政策、外交、政治中心、宗教、军事等 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深圳、珠海发展得益于其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b)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河流交汇处或入海口形成较大的城市。 (3)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较大的城市。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 居住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的分类(a) 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c+加试)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三、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 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服务范围是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门槛是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中心地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 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突破01 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如图所示: 2.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具体分析 举例 自然地理区位 气候 世界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度临海的边缘地带 南美东南沿海城市带 地形 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 美国三大城市带、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带 河流 河流具有供水、运输和防卫等功能,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赣州(江西)、重庆、武汉、九江、上海 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 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 石家庄、蚌埠、郑州、株洲为铁路枢纽城市 自然 资源 邻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为石油工业城市 其他 商品农业基地因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活动也会吸引大量人口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 政策 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国家的政策、外交会改变和影响城市的发展 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宗教 宗教圣地往往会在为信徒提供商品、服务、活动场所和管理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 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等城市的兴起 其他 科技和旅游等导致一些城市的兴起 日本科技城(筑波);中国旅游城市(张家界)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 (1)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应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城市的兴起。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则要注意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找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在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时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 思考 平原是城市的理想区位,为什么热带地区的一些城市分布在高原上,而山区的一些城市却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提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的地区。山区的城市分布较稀疏,但在河谷地区也有城市分布。原因是河谷地区交通便利、地形相对较平坦,便于农耕。例如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在热带地区,高原也有城市分布,如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就位于巴西高原上,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读我国不同经度范围和气候带城市数量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我国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①地形 ②交通 ③气候 ④经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最东部(130°E以东)和最西部(90°E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②最东部冬天太冷 ③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④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C 2.C 【解析】1.由图中经度范围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可知,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110°E~130°E之间,主要是在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上;从气候带可知,城市大多分布在亚热带与暖温带。 2.我国130°E以东城市少,主要是130°E以东我国领土面积小;90°E以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为大陆性气候区、高山高原区,故城市分布也较少。 突破02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2.主要城市功能区及其特点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下表列举城市几个主要功能区的区位特点: 类型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即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带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功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现象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具体分析 实例 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形态和功能分区 重庆城市功能区为组团式布局,因受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作用影响所致 历史文化因素 城市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影响现在的功能分区 天安门作为北京的行政中心而非中心商务区,即因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功能分区呈现不同的形态 深圳在作为东南沿海的边陲小镇时,并没有今日繁华发达的中心商务区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运输状况的进步对城市功能分区具有重要的影响 兰州城呈带状分布除受河流(黄河)限制外,与陇海—兰新线也有密切关系 4.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租金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而地租高低主要是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方面的影响。 (1)距离市中心远近 (2)交通通达度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如图),具体分析如下: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读某城市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例所示设施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工矿仓储用地 B.商业服务业用地 C.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D.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 2.若在图中规划物流园区,应安排在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D 2.A 【解析】1.图例中的农贸市场、学校、公交等属于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 2.物流园占地面积大,不能安排在市区,同时要求交通便利;①位于国道和市区主要街道交会处,最合适。 突破03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1.城市等级与城市功能、数目、服务范围的关系 2.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市周边的河北省廊坊市等多个城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京市相比,廊坊市 ①城市级别高 ②城市规模小 ③服务范围大 ④服务种类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廊坊市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紧邻首都 ②技术先进 ③交通便利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C 2.B 【解析】1.结合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服务功能、范围、种类等关系的知识,廊坊的等级低,规模小,服务等级低,种类少,范围小,故选C。 2.考查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廊坊的发展在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首都;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其与京津的联系更为紧密。选B。 知识点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必考) 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 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带动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④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⑤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变缓。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一部分国家有“虚假城市化”特点(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一部分国家有“滞后城市化”现象(印度等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 特点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到52.6%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②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③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④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突破 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加速阶段)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 低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有巨大反差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左右)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特点 的地域差异 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 ②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③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④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⑤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①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 ③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则“滞后城市化”较严重; ④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压力大; ⑤造成生态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城市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郊区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城市郊区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距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城市郊区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下图是“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 2.A 【解析】1.通常把城市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图中甲城市人口比重最大,其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化发展速度可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丙曲线上升最快,即城市化速度最快。 2.甲城在2000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可能出现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即逆城市化。 知识点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考+加试)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d+加试)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原有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环境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居民就业方式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 人口和产业活动 由分散到集聚 经济开放和信息交流 大幅度加强 地方文化 改变地方文化,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加试)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加试) 突破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1.城市化带来不利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等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企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下图为“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拥堵所花时间与其忍耐极限时间比较图”。回答1—2题。 1.交通最拥堵和居民对交通拥堵感受最痛苦的分别是 A.北京 重庆 B.武汉 广州 C.北京 西安 D.南京 成都 2.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发展城市立体交通 B.开辟公交专用车道 C.减少主干道红绿灯 D.加强城市交通规划 【答案】1.A 2.C 【解析】1.读图,交通最拥堵的是图中拥堵所花时间最长的北京,感受最痛苦的城市是忍耐极限时间与拥堵所花时间差值最大的重庆。 2.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发展城市立体交通,A可行。开辟公交专用车道,B可行。减少主干道红绿灯,可能会加重交通拥堵,C不可行。加强城市交通规划,D可行。 (2019年4月选考)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折线反映了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 (2018年11月选考) 浦东新区、雄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其选址有与老城区相邻和不相邻两种模式。下图为某新区与老城区的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新区发展重点吸引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高素质劳动力 C.老城区失业人员 D.新区失地农民 4.两种模式比较,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是 A.环境质量优越 B.依托老城区发展 C.地价水平较低 D.减小老城区干扰 (2018年4月选考)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5—6题。 5.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为城市风向频率与工业区、居住区的布局图。完成问题。 图中布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6年10月选考)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完成4—5题。 8.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工业发展规模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9.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高新科技 B.交通状况 C.自然资源 D.人口规模 (2016年4月选考)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完成10—11题。 10.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11.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A.中原城市群 B.长株潭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 12.(2018年11月选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南昌作为所在省的中心地,其服务范围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省内其他城市。 13.(2017年11月选考)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城镇等级越高,城镇数量越______,服务范围越______。 (2)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北部湾沿海地区大城市较多的原因。 14.(2017年4月选考)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左图)及重庆市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5.(2016年10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2)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到2017年12月,江苏的城镇化率已提高至68.3%。读江苏省城市等级与数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1.与全国比较,目前江苏省城镇化率较高,主要是因为 A.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早 B.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C.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比较少 D.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2.据表中信息可以判断江苏省城市新等级划分 A.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 B.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C.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D.城市面积越大,城市等级越高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图a为山西省略图,图b为太原市及周边地区遥感影像图(浅色区域是建成区,深色区域海拔较高)。完成3—4题。 3.影响太原市建成区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 C.气候 D.纬度 4.太原与临汾的服务范围 A.太原等于临汾,彼此各不交叉 B.临汾大于太原,但不包括太原 C.太原大于临汾,太原包括临汾 D.临汾小于太原,临汾包括太原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读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关系图。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 A.城市化水平20%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 B.城市化水平30%—70%为快速发展阶段 C.城市化水平60%是城市化速度的转折点 D.城市化水平70%时城市化速度达到峰值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a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 C.b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后期阶段 D.b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较慢,水平高 (浙江温州市2019届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下图为欧洲西部某沿海城市空间结构简图,图中地铁修建了15年才于2018年7月正式开通营运。完成7—8题。 7.该市地铁修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低洼 B.地形平坦 C.经济落后 D.技术薄弱 8.影响该市布局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水系分布 C.海陆位置 D.产业基础 (2019年4月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地理选考冲刺)下图为纽约城曼哈顿地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完成9—10题。 9.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 ②高层建筑出现 ③追求生活质量 ④互联网络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 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 D.丁为工业区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11—12题。 11.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婚姻家庭 12.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9年1月高三期末联考)读“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水平比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时期内,表述正确的是 A.198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约为40% B.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首超世界 C.我国城镇化增长速度略慢于世界 D.世界乡村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在增加 14.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城镇突出,主要原因不包括 A.城乡经济不平衡 B.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村养老负担加重 D.人口迁移的年龄结构 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16.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渍水内涝次数的多年平均统计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从城市渍水内涝的季节变化可以判断,该城市 A.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B.植被破坏非常严重 C.气温变化四季分明 D.太阳辐射春季较强 18.为防止渍水内涝发生,该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优化城市主干道路 B.增加城市排水设施 C.降低城市地形坡度 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19.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2013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 意在促进“成渝经济区”能发展为内陆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成渝经济区作为人口超过l亿的区域大市场,是中西部市场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和城市最密集的区域,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 (1)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有利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3)简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直通高考 【答案】1.A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次产业及城市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读图可知,图中④所占比重最小,应为农业(第一产业),而②③比值较高,应为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则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再结合数值来看,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应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大约在60—80%左右,所以①为城镇人口比重,故选A。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为城镇人口比重,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④为第一产业,城镇人口比重上升,A错。第一产业比重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总产值升高,第一产业产值不一定降低,B错。第三产业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为正相关的关系,是城市化动力,C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D错。故选C。 【答案】3.B 4.B 【解析】该组试题以雄安新区为背景,以新老城区的关系模式图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问题的对策。试题较为灵活,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3.由材料可知,“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因此对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吸引较大,B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老城区失业人员、新区失地农民等均不属于高素质劳动力,因此A、C、D错误。 4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新区紧邻老城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更易接受老城区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的输出,因此依托老城区发展是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B正确。老城区发展较久,可能出现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涨等问题,该新区靠近老城区,易受老城区污染和干扰,A、C、D错误。 【答案】5.D 6.C 【解析】5.由材料可知,读图分析可知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的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分析可知,④城市的四个指标是最高的,因此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故答案选D项。 6.读图分析可知,③和④在创新带动能力指标上是最高的,说明两城市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具有优势,故答案选C项。 【答案】7.D 【解析】城市工业区布局原则是工业区的污染气体不能吹到居住区。根据图中风向频率,图① 位于季风对吹方向上,有污染,A错。图②吹北风时有污染,B错。③图东南风时有污染,C错。图④位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郊外,没有污染,D对。 【答案】8.D 9.A 【解析】8.城市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选D。 9.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已经进入区域发展的综合高效阶段,此时,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动力,上海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选A。 【答案】10.B 11.D 【解析】10.根据材料“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城镇间协调发展。 11.从图中看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城市间分工协作明显,这样的模式只要高级别的城市群容易实现,选项中级别最高的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12.【答案】大于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南昌等级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因此其服务范围大于其他城市。 13.【答案】(1)少 大 (2)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利于农业发展;海岸线长,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解析】(1)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等级越高,城镇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2 )北部湾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海平原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平原地形利于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农业基础好;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有优良港湾,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14.【答案】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解析】结合重庆市示意图中城镇空间分布是点状事物的分布,可以从总体分布特征、极值区位置名称、点组成的形状等方面来分析。 15.【答案】(1)提高 (2)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 【解析】(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提高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2)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山脉东麓是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冲关 【答案】1.D 2.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及城市等级. 1.江苏省城镇化率高,主要是江苏省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城市化速度快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速度快使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活跃。故选D。 2.信息显示,不同等级城市的主要差异是常住人口的差异,因此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故选A。 【答案】3.B 4.C 【解析】太原市位于河谷地区,建成区主要沿河谷分布。影响太原市建成区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图中深色区域海拔较高,限制了城区向河谷两侧发展,河流不是限制因素。太原是省会城市,等级比临汾高,服务范围覆盖全省。 3.根据太原市及周边地区遥感影像图,太原市位于河谷地区,建成区主要沿河谷分布。影响太原市建成区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B对。图中深色区域海拔较高,限制了城区向河谷两侧发展,河流不是限制因素,A错。气候、纬度不是城区沿河谷发展的原因,C、D错。 4.太原是省会城市,等级比临汾高,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太原与临汾的服务范围比较,太原大于临汾,太原包括临汾,C对。A、B、D错。 【答案】5.B 6.D 【解析】5.根据图示曲线,城市化水平20%时,城市化速度低,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弱,A错。城市化水平30%—70%,城市化水平提高迅速,为快速发展阶段,B对。城市化水平50%左右,是城市化速度的转折点,此时,城市化速度达到峰值,C、D错。 6.图中a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没有逆城市化现象,A、B错。 B是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高,C错,D对。 【答案】7.A 8.B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线路建设和城市空间结构。 7.结合图示信息,欧洲西部城市地势低洼,不利于修建地铁;地形平坦有利于地铁的修建;欧洲西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故选A。 8.图中城区被水域分隔,不能连续成片分布,故影响该市布局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水系分布,选B。 【答案】9.A 10.A 【解析】9.曼哈顿地区是纽约中心商务区,商业活动繁荣。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通勤交通发展,人口集散快,数量大,①对。高层建筑出现,区内人口密度大,②对。追求生活质量,人们工作地和居住地分离,③对。互联网络兴起,人口流动减少,不是密度昼夜差异的原因,④错。A对,B、C、D错。 10.两图对照,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甲为休憩区,人口密度较小,变化小,A对。乙夜晚人口密度没有增加,不是住宅区,B错。丙白天人口密度小,不是商业区,C错。丁白天人口密度很小,不是工业区,D错。 【答案】11.C 12.A 【解析】11.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流入,选C。 12.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引发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据此分析选A。 【答案】13.A 14.C 【解析】13.图示曲线分别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中国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变化幅度,负值表示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数值。图示时期内,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比世界城镇化水平低20﹪,世界城镇化水平约为40%,A正确。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持平,B错误。我国城镇化增长速度略快于世界,C错误。城市化水平提高,世界乡村人口的比重在减少,D错误。故选A。 14.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城镇突出, 主要原因包括城乡经济不平衡,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迁,A、B、D包括。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农村养老负担较轻,C不包括,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15.D 16.B 【解析】15. 城市化水平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A错;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错;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60%,而届时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对。 16.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B对。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A、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D错。 【答案】17.A 18.B 【解析】17.城市渍水内涝次数主要是由于大气降水较集中造成的,结合图表可知,城市渍水内涝主要集中在6~9月,可知该城市降水季节变化较大,A正确;本题所给信息,无法判断该城市植被情况、气温变化情况和太阳辐射情况,B、C、D错误。 18.渍水内涝主要是因为城市硬化路面较多,下渗环节受到影响,降水后排水速度较慢引起的,可以增加城市排水设施,从而减缓城市渍水内涝的发生。 19.【答案】(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②(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③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④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2)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改善较多,方式多样);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至少答3点。言之合理即可) (3)城市建筑和生产生活、以及交通工具使废气排放增多,可能影响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与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废水、城市垃圾等),使河、湖水质恶化、水量变化;城市建设可能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质量下降;森林、水域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至少答3点。言之合理即可)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故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分布区有利的自然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地理位置方面来回答。我国东部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的居住;河流湖泊较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和水运;位于沿海便于和外界联系。 (2)成渝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要从人口、市场、交通、国家政策来分析。该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利于城市群的形成;材料中提到该地区是中西部市场程度最高的地区,故该地区产业集聚,市场程度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对该地区的城市群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目 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世界产业转移,有些产业逐渐转移到该地区,也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 (3)地理要素有气候、植被、地貌、河流、土壤等。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自然景观减少,植被减少;河流、湖泊减少,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此外,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