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第四季世界名著名篇读后心得6篇合集
2020 第四季世界名著名篇读后心得 6 篇合集 目 录 1、《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2、《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4、《呼兰河传》读后感 5、《狼王梦》读后感 6、《雷雨》读后心得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三范文大全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 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那么接 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三年级),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上个星期,奶奶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名叫《居里夫人传》的书。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自愧不如。 居里夫人祖籍波兰,是有史以来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 家。居里夫人既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又生活得像是普通的工人,还 是家庭的主妇,两个孩子的.母亲。 作为科学家,在研究放射性元素镭时,居里夫人可是经历了好长 一段时间的磨难。为了从 9000 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纯出镭,居里夫 人整整奋斗了 45 个月,每天都待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穿着 沾满灰尘的工作服,不停地搅拌,烟熏得眼泪直流。而且还是一个妇 女,这是多么繁重、多么艰难的劳动!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固然是伟大的贡献,但是更伟大的,却是 她放弃了专利可能给她带来的财富。实验室就是她的家,一克镭是居 里夫人与丈夫的心血。她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但她的日子却过得很 俭朴,没有一点想享受荣华富贵。估计现在,这种事情已经很少了。 《居里夫人传》让我们懂得:第一,必须不怕苦,不怕累,坚持 不懈地做事情,才可能成功。第二,不能贪图享受,即使有再大的成 就,也要过朴素的日子。 居里夫人有着坚持不懈、刻苦钻研、艰苦朴素的精神,如果我们 能好好学习居里夫人这些可贵的品质,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不断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读完《居里夫人传》,我的心被这位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 所深深震撼了。 居里夫人通过不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诠释着一个个奇迹, 让我们赞叹不已。她不仅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还有着巨大的贡献。 她因为发现并提炼出镭,在 1911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却淡泊名利,继续研究科学。她对 事业那么执着,有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我认识的所有着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 是唯一一个不为盛名而颠倒是非的人。”居里夫人给我们叙写了一个 个传奇。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多么的可贵,如果不是因为她勤 于学习掌握知识,如果不是她拥有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的精神之柱支 撑着就不会发现并提炼出镭。 读了这本传记,使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现在 这种精神无形地激励着我,使我明白了许多,也让我今后的学习有了 新的目标与追求。 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精神永远照亮着我的心门,我要 像她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这是居里夫人的名言。居里 夫人是我最敬仰的一位科学家,暑假里,我有幸读了《居里夫人传》 一书,使我更加了解她,更加敬佩她。 居里夫人仿佛是一朵在旷野中迎风怒放的铿锵玫瑰,执著而坚 定。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她是法国索尔邦大学第一位女性教授,她是……可是她的 科学研究是多么艰苦啊,她在一个既类似马厩,又宛如马铃薯般简陋 的房子里工作,如果没有工作台上的一些化学仪器,我们无论怎样也 想不到这是一个实验室。而居里夫人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和提炼了 镭。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的荣誉很多,但她将名声、财富视若浮云。她 不仅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有关镭的知识无条件地告诉给所有求教于 她的人,还把自己付出艰辛劳动取得的镭盐和获得的奖金,送给了医 院,最有趣的是她把好多奖章、奖杯拿来给女儿当玩具。爱因斯坦评 价她说:“在我认识的所有名人里,居里夫人是唯一不被盛名所颠倒 的人。” 居里夫人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她坚定、善良,不重名利,做 一个真正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大全 书中自有黄金屋,下面新整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欢迎 阅读!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 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 章,文章主要讲述了:百草园给童年时的鲁迅带来了许多的乐趣,百 草园的景色让鲁迅百玩不厌。 长妈妈给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听完后,便很想 得到一盒像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鲁迅进了三味书屋以后,他就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 说再见了。在三味书屋里,他每天都要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 不过这样也阻止不了他。他会常常和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院 子里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老师叫回去读书。 读完这篇文章后,文中“美女蛇”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陌生的 声音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答应。这篇文章还表达了孩子对 童年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而鲁迅就是对百草 园的喜爱,对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中的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 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听起来,这个地方好像 很好玩,怪不得鲁迅先生那么喜欢百草园,而讨厌三味书屋了。 这都让我回想起儿时的乐趣,那时我才几岁,妈妈叫我去拿干柴, 我不知道什么叫干柴,我就随便摘了我表姨妈家的几根荔枝树的树 枝,最后弄得大家捧腹大笑。我还经常捡一些东西来玩。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鲁迅先生小时候 能在百草园玩耍而感到羡慕,对他在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习而感到 厌恶,也对他能在课后与同学们游戏而感兴趣。 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的确,能 听油蛉低唱,听鸣蝉长吟,听蟋蟀弹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按斑 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能够在这样的园子里 无忧无虑地嬉戏,也真可谓是一大乐事! 不过,在环境这样压抑的三味书屋里学习,听寿镜吾先生自我陶 醉地读“上九潜龙勿用”这样难懂的古语,也实在是无聊至极,令人 厌倦。但我想,鲁迅先生之所以以后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在三味书 屋的学习,肯定有联系吧。只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了点。 反倒是,在课后去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玩闹较为快乐。能爬上 花坛去折花,在地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这样的课余生活也算是 丰富了。 不管怎么说,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满乐趣的,既学到了知识,又 能自在地玩耍,但和现在儿童的生活比起来,确实有许多差异的。如 今,孩子们没有像鲁迅先生的小时候那样,有许多的机会去接近大自 然,甚至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玩,就连去公园,也要等到家长有时间, 而不是想玩便可以随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学的话,虽说气氛比三味 书屋要活跃得多,上课老师讲的也远比寿镜吾先生有趣、生动,但是 却要顶着考试的压力。 这样说来,我还是更喜欢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 “独角兽,比目鱼;上大人,孔乙己……”循着阵阵爽朗的对课 声,我来到了三味书屋——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漫步在三味书屋,让我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看,尽管年代 久远,那一块牌匾上写着的“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牌 匾下面的画上,一只俏皮可爱的梅花鹿正在树荫底下悠闲地栖息。画 的下面就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了。三味书屋的四周散布着一些学生 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桌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寿 镜吾老先生正摇头晃脑地带领着学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四书五 经》呢。小鲁迅的座位在最左侧靠墙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正 是因为这个座位以及它的主人让这个晚清时期的私塾从此名扬海内 外。如今,小鲁迅在书桌上刻的“早”字已被层层保护起来,并被放 大供游客观瞻。一次事出有因的迟到,让这个“早”字不仅刻在了小 鲁迅的书桌上,更重要的是刻进了他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提醒着他。 从那以后,小鲁迅再也没有迟到,因为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 条。正如他长大以后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还有 的。”小鲁迅刻“早”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勤学苦练,树 人成才。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一路哼着《三味早读》的小曲,沿着一段青 石板铺成的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百草园。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生 机勃勃的景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挺拔的皂荚树,依然如 故。还有那每年夏天不约而来的知了在不停地歌唱,蟋蟀在尽情地弹 琴,勤劳的蜜蜂在欢快地舞蹈,泥墙根旁不时传来几声斑鸠的叫声, 好像汇聚成了一首轻松美妙的交响曲……哦,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百 草园景象吗?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会认为百草园也就是 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园子,没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去游乐场呢。 可是,在鲁迅的童年时代,他和小伙伴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玩斗蛐蛐、 找何首乌、雪地捕鸟等各种有趣的游戏,在这片成长的乐土上,享受 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怪不得鲁迅会说,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极其枯燥无 味的,百草园的生活却是令人无限向往的呢。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 的孩子所不能体会到的美好感觉吧。 通过这次游览,在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了私塾的严厉、小鲁迅的 勤奋;在百草园让我找到了小鲁迅快乐的身影……这就是鲁迅童年最 美好的记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4 篇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 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 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 良言。下面是有关《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4 篇,以方便大家借鉴 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1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 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 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 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 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 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 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 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 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 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 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 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 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 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 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 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 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 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 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 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 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 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 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 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 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 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 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 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 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 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 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 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 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 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 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 60 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 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 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 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 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 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 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 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 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 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 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 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 330 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 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 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 10 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 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 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 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 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 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 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 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 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 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 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 60 年,其 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 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 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 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 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 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 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 330 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 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 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 10 大类。曾氏家族, 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 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 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 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 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 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 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 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 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 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 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 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 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 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 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 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 4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 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 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 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 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 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 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 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 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 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 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 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 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 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 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 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 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 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 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 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 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 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 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 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 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 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 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 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 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 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 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 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 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 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这本书用朴素清丽、真挚感人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呼 兰河这个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的祖父,家院的荒凉等几个方 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读者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 550 字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 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 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 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牺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 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 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 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 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 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 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 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 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 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 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 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 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兰河传》读后感 550 字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 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 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 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 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 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 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 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 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 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 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 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 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 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 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 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 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550 字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 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 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 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 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 《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 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 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 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 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 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 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 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 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 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 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 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 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 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 的美好。 《狼王梦》读后感范文 在我们的记忆中狼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但是它还有另一面, 就是经历过的、想到的所有和人十分类似的一面。《狼王梦》这篇小 说就在沈石溪的笔下描绘出了一匹母狼可歌可泣的生活。下面是新整 理的《狼王梦》读后感范文,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狼王梦》读后感范文 1 这是一本让我着迷的书,买来之后的一天里,我就把它读完了, 吸引我的,正是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母狼紫岚 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次失败, 四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了 狼孙的安全,它与金雕同归于尽。那种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震 撼,那种博大无私的母爱催人落泪。 读完以后,我又细细地品读了一遍,读着读着,我的心里不禁想 到一个问题:紫岚的做法对吗? 为了把黑仔培养成“超狼”,紫岚对黑仔跑出洞的做法非但没有 阻止,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并鼓励黑仔继续做下去,最终 导致黑仔被金雕叼走,成了金雕的一顿美餐。紫岚不知道,要想成为 狼王,不仅要有胆魄,更要学会生活。紫岚应该把黑仔劝回洞去,告 诉他不要随便出洞,洞外很危险。当然,黑仔长大后,就可以让它出 洞了。 在培养蓝魂儿的方面,紫岚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没让蓝魂儿学 会生活。尽管在它的培养下,蓝魂儿身体健壮智勇双全,有很高的捕 猎技巧,但是它没有教蓝魂儿认清生活上的陷阱,导致蓝魂儿魂断捕 兽夹。紫岚应该从小告诉子女:生活中有很多陷阱,我们要时刻保持 警惕,以免中了圈套。 为了让双毛摆脱自卑心理,紫岚选择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办法:先 让双毛体验弱者的悲哀,再让它体验强者的优越感,用了春、夏、秋 三个季节的时间,激发了双毛的狼性。在冬天时,双毛向狼王洛戛发 起了挑战,但双毛的狼性并没有完全激发,死在了洛戛手上。我认为, 紫岚有些太急功近利了,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天性可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紫岚可以教双毛更多的捕猎技巧,让双毛在捕猎成功的喜悦感中, 慢慢地体会强者的快乐,等完全摆脱了自卑心理之后,再向洛戛挑战 也不迟。 在女儿媚媚的婚事上,紫岚一意孤行地阻止,甚至杀死了媚媚的 未婚夫,导致母女关系破裂、紫岚也流落荒野。在我看来,紫岚应该 答应这门婚事。尽管未来的女婿长得不好看,尽管这样可能导致狼王 梦的破灭,但它们毕竟是真心相爱,他们一定会给紫岚一个幸福的晚 年生活。 虽然紫岚无疑是一匹好狼,但是它的一些做法有些不对头。你认 为呢? 《狼王梦》读后感范文 2 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赵静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关于狼的视 频。从中我体会到了狼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有耐心、好奇心,坚 信成功的态度,永不言败的个性,善于交流,作战目标明确,锲而不 舍的精神。不久前我无意中被一本《狼王梦》的书所吸引。 《狼王梦》是沈石溪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它讲的是 母狼紫岚为了能圆子孙当上狼王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不惜牺 牲自己的一切,最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把她的子孙培养成狼王 的曲折故事。在这本书里,沈石溪以高超的笔法,构建了一个荡气回 肠、震撼天地的狼的精神世界。 紫岚一心想让自己的狼儿夺取王位, 不顾一切,千方百计,竭尽全力,虽然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孩子一 个个死去,但它没有灰心,至死而不悔。我喜欢紫岚,是因为我被它 伟大而强烈的母爱感动。 《狼王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深沉的母 子之爱,而无间的亲情和温柔,在狼的世界里却表现为无奈的残忍。 我记得有一段是很残忍的,可最让我感动的也是那一段。蓝魂儿在捕 食的时候,不慎中了猎人的圈套,被捕兽笼给夹住了,蓝魂儿在弹簧 旁呜呜地低叫着,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紫岚。紫岚也着急地望着蓝魂 儿一脸痛苦难忍的表情,于是她狠下心来,一口咬破蓝魂儿的喉咙, 热腾腾的血溅在她的脸上,也让蓝魂儿在幸福中安然地死去了。在表 面上看是残忍的,但我想紫岚内心是那样的悲痛,因为没有一个不爱 儿子的母亲。那景象就如我小时候被母亲打一样,那都是打在儿身痛 在娘心啊! 我很欣赏母狼紫岚的教育方法,她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母 性,不去触动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她极力掩饰 着自己,摆出一副严厉、冷漠的样子,你难道会觉得这是狼的六亲不 认吗?如果人类也懂得 “ 六亲不认 ” 的话,恐怕也不会培育出那 么多娇滴滴的、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的 “ 温室花朵 ” 了。母狼 紫岚让狼崽早早地悟到生存的艰难,体验竞争的无情,欣赏不屈不挠 的强者风采,让他们抢先一步获得过人的胆魄与谋略,这是成为狼王 的基本条件! 现在的人类,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懂得狠心,把自己的爱转换成 另一种能助他们成大器的情感,长大后他们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雷雨》的读后感高三范文精选 《雷雨》非常著名的一本剧作,里面反应的不仅仅是几个家庭之 间的事情,也不是仅仅是爱情,还是对那个社会的描述,非常值得大 家去阅读一番。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雷雨读后感高三,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 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 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 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 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 情也不会存在。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 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却在最后被套上了乱伦的枷锁,本来应该是一 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 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 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 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 在发生。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 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 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 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 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 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 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 的青年人。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 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 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 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 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 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 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 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 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雷雨读后感 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 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 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 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 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 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 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 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 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 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 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 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 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 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 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 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 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 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 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 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 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 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 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其实鲁侍萍只 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可能三十年前他对她的确是真情实意,但他可能为这爱活一瞬, 绝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毕竟,人首先要爱自己。 雷雨读后感 顶针,是古代劳动妇女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对顶针的喜爱,应 该是古代劳动妇女甚至所有的女性(古代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参加家庭 针线劳动,即所谓的“妇工”)的人之常情。这种喜爱,也许会超越 对戒指、耳环和手镯的喜爱。 可是,鲁侍萍给女儿四凤带回来的,却是一个银顶针!顶针是用 来做针线活的,仅仅是个劳动工具而已,劳动工具的好坏判别,是是 否顺手,是否有利于提高或保持劳动效率,而不是它本身的材质或价 值。当然,贵族家庭的妇女,同时关注顶针的材质价值,倒也无可非 议,因为她们拥有相对应的经济实力。在《--》中,欧也妮的堂弟就 送给婶婶一个金质顶针。但劳动妇女鲁侍萍送女儿银顶针,即隐含着 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不要说,这个银顶针不过是校长太太送的;也不要说“爱美 之心,人皆有之”,我要说的是,其实在这个银顶针的背后,在鲁侍 萍的潜意识里,仍然含有对资产阶级的羡慕与热爱。这种羡慕和热爱, 就是母女二人的悲剧根源。 我们从《雷雨》中,无从知道侍萍和周朴园的爱情发源,只是可 以约略从周萍和四凤的相恋中,看出她们母女两代人的爱情影子。侍 萍爱周朴园什么地方?四凤爱周萍什么地方?爱他有学问,爱他风流倜 傥,爱他温柔多情。我们不能说爱他门第爱他富有,但是,学问也好, 风流倜傥也好,都不是劳动者的特长,所以,她们爱的,是金钱武装 起来的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爱上了她们不该爱的人。她们的爱情悲 剧,不仅仅是父子二人人性的丑恶,而是普遍存在的,资产者的阶级 的丑恶。我不是一个保守的阶级论的守护者,但是,他们之间的阶级 差别,确实成为他们爱情的最大阻碍。 一个银顶针,让我们看到了鲁侍萍母女潜意识里对资产者的羡 慕。从鲁侍萍被周朴园抛弃,让我们看到鲁侍萍的爱情悲剧的同时, 似乎也看到了四凤的爱情悲剧。即使四凤不是周萍的妹妹,即使四凤 没有触电而死,假设周萍也没有开枪自杀而是按原计划回到矿上,四 凤被辞退回家之后,他们之间的爱情还能靠什么维系?还能维系多久?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而作者安排的诸多巧合,既是戏剧的特点使然, 同时也是为了让悲剧更早一点到来,不用观众或者读者费尽猜疑。 门当户对的流毒,应该从所有的父母的脑海中彻底消除;同时, 我们所有的年轻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所谓的“攀高枝” 上,寄托在所谓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上,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勤奋 学习和努力工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