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语文 I 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光复荣耀 的决心。她怀 揣着太多的憧憬, 了太多的能量,一股 的磅礴力量正在充分爆发、尽情释放。 A. 自食其力 积蓄 势如被竹 B. 自食其力 储蓄 势不可挡 C. 自力更生 积蓄 势不可挡 D. 自力更生 储蓄 势如破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 语境辨析正误。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 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 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自食其力,意思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力更生,意思是使劲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 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语境是说中华民族有靠自己办事的决心,选“自力更生”。积蓄,积 攒聚存,积蓄力量,积存的财物。储蓄,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指积存 的钱或物。语境与“能量”搭配,应选“积蓄”。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 无阻碍。势不可挡,是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境是“磅礴力量”,应选“势不可挡”。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些不甘心活在凶险肮脏的官场中的人,如陶渊明,便归隐田园,写出了大量的一流田园 诗。 , 。 , , 。 , 求仁得仁,他从中找到了人生的自在。 ①“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 ②可是,无论玄言,无论山水,都是娱情解忧的工具 ③倒是陶渊明,因为他把田园看成是他疲惫人生的归宿 ④却又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山水不足娱其情,名理不足解其忧 - 2 - ⑤他的山水诗成为玄言诗的替代品 ⑥与他同时另一个大士族诗人谢灵运,则到山水中淘涤自己浮躁的心灵 A. ①③⑤⑥②④ B. ①⑥②⑤④③ C. ⑥①②⑤③④ D. ⑥⑤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 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这段文字是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等东晋其他人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陶渊明才真正找到了人生 的自在。其中①⑤⑥是说谢灵运及他的山水诗的兴盛;②④是对他们这种做法的否定;③是 说陶渊明的做法。横线前说的是陶渊明写出了大量一流田园诗,能跟它衔接的是⑥的“与他 同时另一个大士族诗人谢灵运”;⑤的“他的山水诗”与⑥的“到山水中淘涤自己浮躁的心 灵”可以衔接,所以第一个层次排序是⑥⑤①;②④在语意上相连,先说玄言和山水是娱情 解忧的工具,再说它们不足以娱情解忧,所以第二个层次排序为②④;③能与横线后面“求 仁得仁,他从中找到了人生的自在”衔接,排在最后面。整个排序为⑥⑤①②④③。 故选 D。 3.下列诗句不能反映童心童趣的一项是( ) A.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B.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诗句,通过描写的 形象、事件,以及修饰语等概括诗歌的内容;通过表露情感的词语等分析诗人的情感。 本题要求找出不能反映童心童趣的一项。 A 项,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 悲哀呢?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 的。诗句描写劳动的艰辛,不是反映童心童趣的。 - 3 - B 项,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 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 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反映了童心童趣。 C 项,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 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 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反映了童心童趣。 D 项,出自宋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 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 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 意趣。反映了童心童趣。 故选 A。 【点睛】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 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 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知足常乐,才能领悟劳动的真谛。 B. 盲目自信,就会夸大自己工作的意义。 C. 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开心就好。 D. 自豪感来源于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分析漫画的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 - 4 - 按一定的顺序分析,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首先观察画面,画面中一个人怀里抱着一截藕,手里举着一把铁锨,脚底下放着一只篮子。 画面下方写着一组对话:“我有一份令人惊叹的工作”“那是什么?”“挖藕”。把“挖藕” 称为“令人惊叹的工作”,足见此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份普通的工作带给他无比的自豪。 D 项能体现漫画寓意。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宝,河北人。尝陷金,拔身从海道来归。金主亮渝.盟,淮、浙奸民倪询、梁筒等教金 造舟。且为乡导。金使苏保衡造舟于潞河。明年,以保衢为统军,将繇海道袭浙江。谍闻, 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对,询以北事,历历如数。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 是必能事者。”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劄平江,与守臣督海舟捍御。高宗问:“舟几 何?”曰:“坚全可涉风涛者,百二十艘。”“兵几何? ”曰:“仅三千,皆闽、浙弓弩手, 非正兵也。旗帜甲仗亦粗备。事急矣,臣愿亟发。” 八月,次江阴,先遣其子公佐,谓曰:“汝为潜伺敌动静虚实,毋误。”公佐受命,即 与将官边士宁偕往。宝将启行,军士争言西北风力尚劲,迎之非利。宝下令,敢沮大计者斩。 遂发苏州。 士宁自密州回,得敌耗.甚悉,且言公佐已挟魏胜得海州。宝喜曰:“吾儿不负乃翁矣。” 士气百倍,趣众乘机进。敌已云合,围海州,旌麾数十里。宝麾兵登岸,以剑画地,令曰: “此非复吾境,力战与否在汝等。”因握槊前行,遇故奋击,将士贾勇,无不一当十。敌出 不意,亟引去。胜出城迎,宝奖其忠义,勉以共立功名,胜感泣。乃维舟犒士,遣辩者四出 招纳降附,声振山东。豪杰如王世修辈各署旗,集义勇,争应援,多者数万人。宝列名上诸 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至胶西石臼岛,敌舟已出海口,泊唐岛,相距仅一山。时北风盛,众咸奋,引舟握刃待 战。敌操舟者皆中原遗民,遥见宝船,绐敌兵入舟中,便不知王师猝至。风驶舟疾,过山薄. 虏。鼓声震叠,海波腾越。敌大惊,掣矴举帆,帆皆油缬,弥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 无复行次。 宝亟命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 登其舟,短兵击刺,殪.之舟中。俘大汉军三千余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禽倪询等上 于朝。还军驻东海,上喜曰:“朕独用李宝,果立功,为天下倡矣。” - 5 - (选自《宋史·李宝传》,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主亮渝.盟(渝:违背) B. 得敌耗.甚悉(耗:损失) C. 过山薄.虏(薄:迫近) D. 殪.之舟中(殪:杀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兵从海路袭击浙江,危急时刻,皇帝听从宰相建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 B. 李公佐受父亲派遣先行刺探敌情,他不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还控制了海州城。 C. 金兵围海州,李宝用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激励将士,将士们奋勇力战,敌兵退去。 D. 李宝派遣能说会道之人到各处招纳降附,又得到各路义军支援,队伍不断壮大。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 (2)宝列名上诸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8. 简要概括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答案】5. B 6. A 7. (1)况且他一个人从金营逃脱,回到朝廷,殿上答话点也不害怕,这样看来,他一定是个 能成就大事的人。 (2)李宝列出他们的姓名并上报给朝廷,发檄文告知各部在密州的胶西会和,命令李公佐把州 郡的事务交给魏胜办理,让李公佐和他起出发。 8. ①士气旺盛②遗民相助③借助天时④战法得当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B 项,耗:消息;音信。今多指坏的消息。句意:得到敌人的消息非常详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 6 - 识。 A 项,“皇帝听从宰相建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错。原文“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 召对,询以北事,历历如数。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乃授浙 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劄平江”,可见是宋高宗自已赏识李宝,向宰相表明后任用李宝的。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一介,一个人;陛对,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沮慑,恐惧、害怕;是,这样;事, 成就大事,这里用作动词。 (2)上,上报;檄,发檄文告知,动词;会,会合;畀,给予、交给。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 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文中体现“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的语句,然后认真分 析翻译语句,分析每个选项,看每个选项是从哪方面来写的,最后对照原文根据题目要求选 出恰当的选项。 本题语境主要在第 4~5 段。根据“众咸奋,引舟握刃待战”概括出“士气旺盛”;根据“敌 操舟者皆中原遗民,遥见宝船,绐敌兵入舟中,便不知王师猝至”概括出“遗民相助”;根 据“风驶舟疾”概括出“借助天时”;根据“宝亟命火箭环射,……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 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刺,殪之舟中”概括出“战法得当”。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 7 -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李宝,河北人。曾经陷入金军之中,后脱身从海路回到南宋。金主完颜亮违背盟约,淮、 浙奸民倪询、梁简等教金人造船,并且担任向导。金主命令苏保衡在潞河造船。第二年,任 命苏保做统军,让他率军沿海路袭击浙江。消息传来,宋高宗对宰相说:“我不久前召见李 宝对话,询问他金朝的事情,他如数家珍。况且他一个人从金营逃脱,回到朝廷。殿上答话 一点也不害怕,这一定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于是任命他为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守在 平江,和守臣监督海船抵御敌军。宋高宗问李宝:“战船有多少艘?”回答说:“坚固完整能 渡过风浪的有一百二十艘。“士兵有多少?”回答说:“只有三千人,都是闽、浙一带的弓弩 手,不是正规军。旗帜、武器也只是粗略准备的。情况很紧急,我希望赶快出发。” 八月,到了江阴,先派他的儿子李公佐到密州,对他说:“你去暗中侦查敌人的动向和 内情,不要延误。” 李公佐接受命令,立即和将官边士宁一同前往。李宝将要出发,兵士争 辩说西北风还强动,迎风起程不顺利。李宝下令,敢破坏大计的人处斩。于是从苏州出发。 边士宁从密州回来,得到敌人的消息非常详细,并且说李公佐已经挟持魏胜控制了海州。 李宝高兴地说:“我的儿子,你没有辜负你的父亲啊。”这时士兵的斗志增长了百倍,李宝 就催促军队趁机进军。不料敌人已经聚集,包围了海州,旗帜绵延几十里,李宝指挥军队上 岸,用剑在地上划出界线,下令说:“这里不再是我们的地盘,是否努力作战在于你们。” 于 是李宝手握长矛向前行进,遇到敌人就奋力搏击,将士也鼓足勇气,无不以一当十。敌人没 有料到会这样,只好赶快引兵退去。魏胜出城迎接,李宝夸奖他是忠臣义士,勉励和他共建 功名,魏胜感动得落泪。于是系船停泊犒劳兵士,派遣善辩之人到各处招降愿意归附的人, 声名显扬山东。豪杰像王世修等人各自树立旗帜,聚集义士勇夫,争相响应援助,多的有几 万人。李宝列出他们的姓名并上报给朝廷,发檄文告知各部在密州的胶西会合,命令李公佐 把州郡的事务交给魏胜办理,让李公佐和他起出发。 到了胶西的石臼岛,敌船已经出了海口,在唐岛停泊,敌我相距仅有一山之远。当时北 风很大,大家都很振奋,驾船握刀等待作战。敌方驾船的都是中原沦陷区的百姓,他们远远 看见李宝来船,就哄骗敌兵进入船中,让他们不知道朝廷的军队已突然到来。风快船更疾, 过了山就迫近敌兵,李宝让士兵击鼓,鼓声震天动地,海上的波浪也飞腾跳跃。敌人很吃惊, 启碇升帆,船帆都是油布做成,绵延好几里,风浪把他们吹到一个狭小的区域,受限不再有 次序。 李宝赶快命令用火箭从四周射击,箭射中的地方,烟火随即产生,火势蔓延开来,烧毁 - 8 - 敌船几百艘。火没烧到的敌船还想上前抵抗,李宝大声命令勇士跳上敌船,用刀剑刺杀,把 敌兵杀死在船中。最终俘获大汉兵三千多人,斩杀他们的统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擒获倪询 等叛贼交给朝廷。撤军驻扎在东海,皇上高兴地说:“我特别重用了李宝,他果然立了功,成 为了天下人的先导。”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 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 暮云重。 9. 结合上阕,概括词人“惨愁容”的原因。 10. 简要赏析下阕的“烟浪远,暮云重”。 【答案】9. 天涯漂泊;年华老去;往事难言。 10. 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作者借助烟波迷茫、暮云重重的凄迷之景,表达出迷惘、压抑 的心情;②以景语回答设问,暗示后会难期,含味隽永,意味深长。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词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关键,此外注意结合 词人的身世经历,诗歌的意象、意境进行作答。 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式,作为比兴,似乎有点喜,但接下去说:“偶相逢, 惨愁容。”可见二人相见之初,即愁容满面。他们远谪南荒,天涯漂泊,历尽艰辛,自然容 颜憔悴,十分愁苦。此刻贬所逐步内徙,虽是好事,但并未带来欢悦,他们仍有重重顾虑, 甚至都自作了挽词和墓志文,准备一死。“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涵盖面极广,从青年时 代,一直写到老年。此时,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已断送了他们的前途,断送了他们的青春, 所以他们觉得老了,成了“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三句,尤其沉痛。 在别后的六年中,二人罪名一再增加,贬所不断迁徙。这中间,该有多少苦楚,然而作者仅 用“无限事,不言中”六字概括,非不言也,是往事难言。 【10 题详解】 - 9 -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要从内容、手法、主旨、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作 答。 “烟浪远,暮云重”的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 腾腾,暮云叠叠重重。以景结情,蕴含深远。朋友此去,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秦观不由地 担起心来。此刻他望着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以景语回答设问,心中自知后会 难期。虽未言情,而无限深情,迷惘、压抑的心情自寓景中,含味隽永,意味深长。 【点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 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表 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 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 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 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喜悦的。5 . 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抒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7)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幽咽泉流冰下难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八百里分麾下炙 - 10 - (7)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8)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沮、扪参历井、仰胁息、幽咽、金鳞、麾 下炙、溢。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泼墨 岑燮钧 刘微之到晚年都没有忘记在雅琴社与王素琴一起排戏时的情景。前几天去城里剡剧博物 馆,看到了王素琴的那件素色旗袍——被泼了墨的旗袍。他站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了半天, 总觉得这件旗袍不是那件旗袍。他又仔细看那墨迹,位置应该是对头的,但是墨汁淋漓下来 的样子,到底记不清楚了。 他年轻时,对王素琴的穿着还是很在意的。 刘微之编导过话剧。那次,琴师老钟带他去见王素琴,是在后台,她没上妆。这是他第 一次见王素琴本人,他发现她的脸色有点苍白,素色旗袍一衬。仿佛白衣娘娘一样。“他是 大学生。”老钟对王素琴说。“这太好了,刘先生,我们读书少,请你多指导!”王素琴伸手 想握,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刘微之也伸了伸手,最终只是腼腆地一笑,轻轻地碰了碰。 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王素琴从未演过这样的戏,一下子懵了,刘 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 都来了。 一天,王素琴从寓所出来时,突然一个蒙面人冲过来,泼了她一身的墨,素白的旗袍上 顿时溅满了墨汁,仿佛在宣纸上泼洒开来一样。这让王素琴惊出一身冷汗来。刘微之说: “一定是‘艺人工会’的那帮人干的,因为你没有加入,他们就收不到保护费啊。” “对,前天又有个人自称老乡,前来借钱,狮子大开口,我就没借给他。我怀疑就是他 们派人来捣乱的——那我们怎么办?” “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 - 11 - “记者招待会?” “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挂起了那件被泼墨的旗袍,拉了横幅,上写:“艺人无事,为何抹黑?” 记者的镁光灯一闪一闪,引得人头攒动。这事就搞大了。第二天,许多报纸都登了出来,成 了一时的新闻,连报童都边喊边兜售:“快看快看,剡剧名旦王素琴被人波墨啦!” 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三年后,刘微之说:“我要走了。” “微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走了,雅琴杜还是雅琴社啊!” 那天,刘微之还在寓所里,他听到敲门的声音。刘微之让座倒茶,他已经明白了王素琴 的来意。 “微之。其实我心里一直称你刘先生,你是我们的先生,雅琴社不能没有你!“然后,王 素琴拿出一个月的包银,放在了刘微之面前。原来她为刘微之向剧场老板争取了跟她一样的 特遇。 “倒不是钱的问题……” “那难道是我做得不好吗?”王素琴盯着刘微之,“无论如何你别走,我求你了! "她几 乎要跪下来。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了。 后来,老钟告诉他,是王素琴拿出了自己的包银,添在了刘微之的包银中。 他们一直合作到 1949 年。四九年后,王素琴带着雅琴社加入了省团,省团同时合并了其 他几个团的精华。王素琴入了党,做了团长。她脱下旗袍,穿上了干部装。头发也剪短了, 显得很是干练。演戏不再是刘微之说了算,也不全是王素琴说了算——那时,有了上面。上 面让演什么就演什么。王素琴每次都很积极。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没法演。那 个戏他还记得,叫《千军万马》。公演时,观众边看边走,最后没剩几个人看到底。刘微之撇 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 这句话传到了王素琴耳朵里,王素琴很生气,也撂下一句话:“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 你的性子!” 刘微之就是吃的这个亏,为此,他后来被打回原籍——他和王素琴都是剡县人。在老家, 他偶然得知了一件事,原来那个泼了王素琴一身墨的人竟是王素琴隔壁村的。因为儿子得了 急病,奄奄一息,他听人说,王素琴演戏一天一锭金子,人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吃素,心 善,心想,她或许会拔根毛,帮他渡过难关吧。谁知她不但不周济同乡,还说他是骗子、流 氓,把他轰了出去,因此一气之下,就泼了她一身墨。为这事,刘微之后来还去见过当事人, - 12 - 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 事件的真相》,发表在《南戏》杂志上。 那天,琴师老钟来访。酒喝了三个多小时,慢慢就明白了老钟的来意。老钟说,本来他 推荐了刘微之去省团帮忙,整理剡剧历史,谁知就在这当口上,看到了他的文章。那日,在 团长办公室,王素琴戴着老花眼镜,指着《南戏》杂志,激动地对老钟说:“你看。我王素 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文革时,大家狠命地泼污水;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 “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啊呀,微之,你吃了这么多亏,难道还不明白吗?”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刘微之看到王素琴被泼墨的旗袍,用倒叙手法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表达了刘微之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王素琴的歉意。 B. 王素琴由初见刘微之时身着旗袍、想握手又不好意思的差涩,到解放后穿上干部装、剪短 头发显得干练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对王素琴的影响。 C. 听到刘徽之对《千军万马》的评价,王素琴说“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既是 对刘微之的责备,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 D. 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王素琴拿她的包银给刘微之,泼 王素琴一身墨的是她隔壁村的人,以及王素琴对刘微之的不满等。 13. 请简要分析刘微之这一人物形象。 14. 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有才华。将话剧改编成剡剧,提升了剡剧影响力;在雅琴社三年, 让雅琴社站在了剡剧的最前沿。②重情义。在王素琴遭受泼墨后为她伸张正义:被王素琴的极 力挽留感动,答应留下。③耿直。坚持自己的艺术判断,不愿随波变通:发文还原王素琴被泼 墨的真相。 14. ①“泼墨”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小说围绕其展开叙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②“泼墨” 一语双关,“泼墨”既指王素琴生活中被“泼墨”的真实事件,又隐喻王素琴认为刘微之发 表文章澄清真相是污蔑、抹黑她。③引发读者对人性、时代等问题的思考,深化了主旨。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 13 -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对王素琴的歉意”错误,从文章最后刘微之得知“泼墨”真相以及写文章揭开真相可 知,刘微之对王素琴有回忆但没有歉意; C 项,“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错误,从后来琴师老钟来访所说的话可知, 王素琴这段话应该是表达了她对刘微之的不满,而不是“关心”; D 项,“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泼王素琴一身墨的是她 隔壁村的人”错误,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是刘微之自己得知的。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简要分析刘微之这一人物形象”,然后到文中找到直接描写刘微之的内容,再找到对其起 到烘托作用的环境或人物,根据这些内容来分析人物特点。 首先给人物定位,由“刘微之编导过话剧”“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等 信息可知,他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接着找出他在做本职工作时候的表现,如“刘微之把《雷 雨》改编成了剡剧本”“刘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 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 沿”,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在戏剧编导上非常有才华;然后找出他所做的具体的事情, 如王素琴被泼墨之后,他提议“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如他想要离开雅琴社的时候,王素琴挽留他“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 了”,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非常看重情义;如加入省团后“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 挑了,没法演……刘微之撇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如当他得知当 年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 发表在《南戏》杂志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耿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标题,问的是“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 处”。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标题的形式,分析标题的含义,接着分析标题与小说情节、 形象、主旨的关联,最后还要考虑标题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分析标题形式,“泼墨”是动宾短语,是以事件命题,从文中来看,文中先讲王素琴被 - 14 - 陌生人泼墨,接着讲刘微之揭开泼墨真相,由此可知,“泼墨”是小说的主要事件; 接着分析标题的含义,并到文中找到与“泼墨”对应的内容,“泼墨”对应文中两个内容, “我王素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一是王素琴 被陌生人泼墨一事,二是王素琴认为刘微之发表文章来澄清真相是来污蔑抹黑她,所以标题 是一语双关; 最后分析标题和主旨、读者之间的关联,“泼墨”是一件小事,而“泼墨”背后展现的却是 有关人性、时代的大问题,所以用“泼墨”为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 趣,激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考生可以围绕以上方面分析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消解我们的文化 ——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 冯骥才 又一个平平淡淡的春节刚刚过去。颇耐人寻味的是,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来的洋节,前 为圣诞节,后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显得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被 夹在中间更显得尴尬和落寞。 春节成了当今中国人最无奈的节日。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深究个中缘故。相反,无论 是媒体还是商家,仍在一个劲儿地鼓励人们把年夜饭搬到餐桌,用电子炮代替真正的鞭炮, 甚至将春节当作黄金周。将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 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没有特定内涵的,它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休息的权利;但节日 是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我们现在的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节日,二是民俗节 日,三是舶来的节日。如今民俗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 灯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无人理会,原有的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节日礼俗已经全部消失了。 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却被搞得有滋有味,西方过节的那一套我们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因 为操纵这些节日的差不多都是商家,商家知道外来的文化畅销。而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 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一个国家非 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卖给商家吗? 究其原因,我想应是重经济、轻精神。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 中国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依靠民俗方式传承下来的。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 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于是,那些在历史的变迁和 - 15 - 时代的发展中本来已经所剩无多的民俗载体,还在被我们一个个地随手抛掉。年的尴尬,是 因为没有民俗载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 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节日一旦归入市场运作,其精神文化内涵便无人顾及。市场的标准是看它还有多大的消 费价值,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便被消解了。它看似是被市场消解、被外来文化消解 的,不是!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 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但是,谁估量过它的损失——尤其是在这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强势的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必然的,也是根本性的。特别 是外来文化又是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的,它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代文化的冲击性和 市场霸权。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 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 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进而说,便是许 多地方,大到城市,小到乡镇,缤纷多样的地域形态迅速灭绝,历史记忆荡然无存,民间文 化烟消云散。 照此下去,现在人们在春节时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一座座城市和大地山川之 中。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又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我们留 给他们的。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民俗节日都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而随意推向市场。 B. 现代人重经济、轻精神,对年的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春节变得空洞又无奈。 C. 节日文化被消解的表层原因是市场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层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知。 D. 不保护文化传统及其栽体,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后人即使物质富有也会精神贫乏。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深入剖析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原因,呈层进式结构。 B. 在商家操纵下,盛大的民俗节日和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 C. 两个洋节的红火和春节的尴尬、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传统节日的衰落。 D. 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衰落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挑战和危机。 17. 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B - 16 - 17. ①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节日礼俗,丰富节日民俗载体。③自觉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 心与光荣感。④及时反思补救,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载体形式。(写出任意 3 点)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 项,“对年的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民俗 载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 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分析可知,人们对年有盛情,却无以承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 项,“在商家操纵下,……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说法错误。结合 原文“将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而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 地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一个国家 非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卖给商家吗”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庄严的政 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的说法,选项断章取义。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简 要概括”,文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正面的建议,我们可以针对目前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 - 17 - 的局面,从存在的问题中,提出看法,可以采用“反向逆推”法。结合“假日是没有特定内 涵的,它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休息的权利;但节日是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的”“如今民俗 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灯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 无人理会,原有的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节日礼俗已经全部消失了”分析可知,我们应重视传统 节日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结合“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 表现出来,比如中国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依靠民俗方式传承下来的。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 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分析可知,我 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节日礼俗,丰富节日民俗载体。结合“它看似是被市场消解、被外 来文化消解的,不是!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 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自己的 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渐渐淡化,经裂 纬断,落入空茫”分析可知,我们应自觉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增强本土文化的自 信心与光荣感。结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强势的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必然的,也 是根本性的。特别是外来文化又是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的,它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 代文化的冲击性和市场霸权。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 的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分析可知,我们应及时反思补救,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载体形式。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 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微企业是小型金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 小微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有着较大差距,这些制约着它的发展。 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我国小微企业遭遇一系列已严重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困难。 对此,2012 年 2 月 1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的策略, - 18 - 并明确指出,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 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5 年,我国实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起征点政策及小型微利企业 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2019 年 3 月 1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 大二次会议表示,要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 1 个百分点。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小微企业群体正在茁壮成长。通过多样化的短期贷款服务,帮助 小微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抓住发展机会。 (摘编自百度百科《小微企业》) 材料二: 小微信货是我国金融服务业一大难题,除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外,金融机构在解决小微信 货难题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改革。2005 年 4 月,国开行“微小企业贷款工作组”远赴欧 洲考察小微贷款专业机构,引进欧洲的小微贷款技术,通过培养专业的信贷员采集企业“软 信息”、建立风控流程控制小微贷款的成本和风险。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许多银行开 始探索小微货款的“零售化”,将衡量企业的还款能力转化为衡量企业法人的还款能力,提 高了风控的效率。2012 年左右,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都推出了零售化的小微业务。 另一方面,小微信贷业务也开始向线上发展。以阿里巴巴为例,淘宝网上聚集了海量小 微企业,依托于电商的生态优势,阿里金融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淘宝商家的借贷产品。搭建了 一整套线上的金融服务。自 2010 年我国第一家网络小贷公司阿里小贷成立后,苏宁、京东和 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发小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和技术优势参与到小微货款业务中来, 小微贷款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新时代。 (摘编自中国日报中文网《小微信货不微,拐点将至?》) 材料三: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技持小微企业的新政策,如针对自前新冠肺炎疫情尚 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等。新政策的推出,体现了国家 对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金融方面,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货款、增加政策 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方式,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部门 间也积极联动助力小微企业。比如,税务部门和银保监部门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 微企业缓解资金难题。税务部门向银行推送了重点帮扶的企业名单,银行发放“银税互动” 贷款,小微企业获得“银税互动”贷款金额 1800 多亿元。 这一系列政策针对症下药,给予了小微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小微企业的生存、 - 19 - 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考验,需要国家和社会进一步扶持,加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摘编自经济日报《持续发力助中小微企业渡难关》) 18. 下列对材料中“小微企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淘宝聚集了海量小微企业。 B. 小微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不够成熟完善,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 C. 小微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企业家成长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大企业。 D. 小微企业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但其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困难和考验。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样化的短期贷款服务,有助于小微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并把握机遇、谋求发展。 B. 从引入小微贷款技术到“零售化”和“数字化”,银行一直在解决小微货款难题。 C. “零售化”小微贷款业务,采用衡量企业法人还款能力的方式,提高了风控效率。 D. 政府部门正推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在新冠疫情中遇到的困难。 20.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简要概括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18. C 19. B 20. ①减税降费,延缓缴税;②优惠贷款政策,降低融资成本;③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 企业的金融服务;④部门联动,缓解资金难题。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小微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企业家成长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大企 业”说法错误。“提供就业岗位”错。原文材料一第 2 段“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 主要渠道”,故意遗漏,偷换概念。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20 - B 项,“从引入小微贷款技术到‘零售化’和‘数字化’,银行一直在解决小微货款难题”说 法错误。原文材料二第 2 段“苏宁、京东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发小贷业务,……参与 到小微货款业务中来,小微贷款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新时代”,不是“银行”解决。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简要概括这 些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在材料四。结合“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议明确了技持小微企业的新政策,如针对自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 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等”分析可知,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一是减税降费,延缓缴税; 结合“在金融方面,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货款、增加政 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方式,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分 析可知,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二是优惠贷款政策,降低融资成本;结合“税务部门向银行推 送了重点帮扶的企业名单,银行发放‘银税互动’贷款,小微企业获得‘银税互动’贷款金 额 1800 多亿元”分析可知,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三是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 务;结合“部门间也积极联动助力小微企业。比如,税务部门和银保监部门发挥‘银税互动’ 作用,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资金难题”分析可知,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四是部门联动,缓解资 金难题。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 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 - 21 - 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 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 择? 【答案】例文: 善良永远在场 林语堂先生盛赞探春这朵“玫瑰花”,然而探春对待生身母亲赵姨娘的态度始终是我心 上一个“结”——还真像玫瑰的刺,对于玫瑰来说再“正确”不过,可却生生扎痛了旁人。 探春与赵姨娘的尴尬关系便是一种正确与善良的交锋。森严的封建礼法下,庶子的“母 亲”是正室夫人而非生下他的妾侍。探春不认赵姨娘符合这种标准下的正确,可于人的善性 出发着实有几分无情。 我无意站在现代道德的立场上去指责探春“不善良”,我只是想借此亮明我的主张:正 确与善良的博弈中,我选择善良。 哲学中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谓的“正确”无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履痕。封建 时代的礼教被奉为至理,我们如今痛斥的扼杀人性的行为在当时却是正确无误。我们当今处 在的时代不可与千百年前同日而语,但我们仍然无法拒绝时代本身的局限。我并非指一切正 确的标准都没有价值,那便是滑入相对主义了,但当我们举起正确大旗时,小心审慎总是有 益的。 相对于“正确”,善良,或是植根于善良背后的人性,是更永恒的存在。从古至今对于 父母子女的关系与责任义务的界定不断嬗变,但心厎那份炽热的亲情一直在。我们没法超越 时代去界定某种永远正确的真理,但我们可以去听从内心善良的呼喊。 世上如“地球是圆的”这类普遍正确的真理并不多,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多是见仁见 智。我们不要像网络暴民一般自视自己正确无疑,便挥舞起尖锐的言语之刀划伤别人。正如 熊培云所言“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比起戾气满满的思想征服之军,善良地包容异 见的态度是更大的格局。 对善良的坚持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坚定捍卫。如果所谓正确给人带来的是伤痛,正确又有 何益? - 22 - 所以我很爱 87 版红楼为探春改编的结局,在她凭借南安王妃之女的身份远嫁的送行仪式 上,她终究,含着热泪回望了那个角落里没有资格落泪却早已泣不成声的“生身母亲”。“奴 去也,莫牵连”,在这一回望中,善良的本能压倒了所谓的“正确”。而善良本身,即是正 确的选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这是一则选择型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分别用两个判断句阐释“正确”与“善 良”这两个核心概念,对“正确”的界定为“坚持的立场”即处事的原则,做事要符合事实、 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而对“善良”的界定则为“坚守的品格”即为人的道德水准, 为人要做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等。第三句话则设置一个两难的 选择情境“正确”与“善良”“二者不可得兼”,由此引发学生对社会中此类情境的思考, 要求学生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阐释理由。 考生可以优先选择“正确”,暂时搁置“善良”。从职业或者专业的角度,“正确”是要“坚 持的立场”,因为“正确”更多地指向对是非、得失的理性考量。失去了“正确”这一前提, “善良”会因为缺少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引领而显得盲目可笑。 考生也可以优先选择“善良”,暂时摒弃“正确”。善良侧重于“品格”,更符合普世价值。 它指向人美好的天性,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时,往往是利他的,不计得失的。“正 确”是相对的,一方立场上的“正确”在另一方也许意味着“错误”乃至“邪恶”。缺失了 “善良”的温润,所谓的“正确”也只是冷冰冰的硬铁一块。 以上两种选择无高下优劣之分,考生能做出明确选择,能在“正确”与“善良”的权衡中突 出一方并充分说理,即视为切题。 - 23 - 立意: (1)与善良同行。 (2)正确是善良的前提。 素材: (1)当某一刻,你发现内心的“善良”压倒了“正确”时,别怀疑。正确固然是行为准则的 一大部分,然而善良更是出自人性的自我判断。多歧为贵,不求苟同。正因人性把控着行为 准则最高的那一条线,它更能以俯瞰与大爱完成对“正确”的审视与评判。 (2)许多场合下,“正确”来源于一种多数人的立场,通常是一种广泛观点的不断认同所堆 砌而成的。人处于其中,区别仅在于你是否从心底认同并履行“正确”。有言:“法律是行 为准则的最底线,道德是行为准则的制高线。”因而,通常情况下法律所认可的“正确”与 人性之“善良”并不相违背,反相辅相成 (3)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最后,程勇坐在囚车里,司机把车速放到最慢,程勇望向窗外, 人山人海。所有人的眼中都饱含泪水,包括第三次坐进影院的我。程勇犯法了,他失去了作 为公民理应坚守的立场,为此,也失去了自由,可他在车上,夕阳透过车窗,他的脸被照亮, 撑起善良的翅膀,飞往人性的远方。 (4)诚然正确理应是我们的立场,但在非常时期,我们是否应盲从所谓“正确”迫害知识分 子,打砸日系车?还是应严守“善良”这一盏明灯,不为所动。 结构层次: 作文标题“善良永远在场”亮明观点。开篇引用林语堂对探春的盛赞提出自己的观点:探春 不认赵姨娘符合这种标准下的正确,可于人的善性出发着实有几分无情。进而亮明文章的主 题:正确与善良的博弈中,我选择善良。正文部分以探春对待赵姨娘的态度为例分析“正确” 与“善良”,指出所谓的“正确”无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履痕,我们没法超越时代去界定某 种永远正确的真理,但我们可以去听从内心善良的呼喊。最后以 87 版红楼为探春改编的结局 结尾,首尾呼应且再次点题:善良本身,即是正确的选择。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 24 -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语文 II(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东阿 袁宏道 读佳集,清新雄丽,无一语入近代蹊径知兄丈非随人脚跟者而邢少卿诗序中亦谓兄直法 李唐不从王李入此语甚是。仆窃谓王李固不足法,法李唐,犹王李也。唐人妙处,正在无法 耳。如六朝、汉、魏者,唐人既以为不必法,沈宋李杜者,唐之人虽慕之,亦决不肯法,此 李唐所以度越千古也。兄丈冥识玄解,正以无法法唐者,此又少卿序中未发之意,故不肖为 补足之。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3. “沈宋李杜”指唐朝诗人沈佺期、______、______、______。 24. 根据材料,概括文中“未发之意”的内涵。 【答案】22. 无一语入近代蹊径/知兄丈非随人脚跟者/而邢少卿诗序中/亦谓兄直法李唐/不 从王李入/此语甚是 23. (1). 宋之问、 (2). 李白、 (3). 杜甫。 24. 李唐亦不足法;应该学习唐人“以无法为法”的开创精神。 【解析】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 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 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句意为“没有一句是走近代复古派的路径。我知道您不是甘随人后的人,邢少卿的诗序中, 也说您直接效法唐朝诗人,没有跟随王世贞李攀龙等人采用复古派的方法,这话非常正确”。 “知兄丈非随人脚跟者”,之前省略主语(吾),主语之前断开;“者”,意思是“……的人”, 之后断开; “而邢少卿诗序中”中,“而”连词,之前断开;“诗序中”,表明范围,之后断开; “亦谓兄直法李唐”中,“直法李唐”和下一句“不从王李”句式一致,之间断开; “此语甚是”中,“此”代词,之前断开。 - 25 - 即“无一语入近代蹊径/知兄丈非随人脚跟者/而邢少卿诗序中/亦谓兄直法李唐/不从王李入 /此语甚是”。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 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 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沈宋是指初唐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 宋之问,唐代诗人。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 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成 就: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 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 史”。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概括文中“未发之意”的内涵,根据原文,“沈宋李 杜者,唐之人虽慕之,亦决不肯法,此李唐所以度越千古也”,意思是“沈宋李杜的诗歌, 唐朝人虽然仰慕,但是也绝对不肯效仿,这就是唐朝诗歌超越千古的原因”,即李唐亦不足 法;“兄丈冥识玄解,正以无法法唐者,此又少卿序中未发之意,故不肖为补足之”,意思 是“兄长您对事物奥秘的理解,正是不讲法则来效仿唐朝诗人,这又是邢少卿没有阐述的意 思,所以我为他补足”,即应该学习唐人“以无法为法”的开创精神。 【点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 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参考译文: 读了您的优秀诗集,觉得诗句清新雄浑瑰丽,没有一句是走近代复古派的路径。我知道 您不是甘随人后的人,邢少卿的诗序中,也说您直接效法唐朝诗人,没有跟随王世贞李攀龙 - 26 - 等人采用复古派的方法,这话非常正确。我私下认为王世贞李攀龙固然不值得效仿,但是效 仿唐朝人,也犹如效仿王李的复古派。唐朝诗人的精妙之处,正在于不讲章法。像六朝、汉、 魏的诗歌,唐朝人已经认为不必效仿,沈宋李杜的诗歌,唐朝人虽然仰慕,但是也绝对不肯 效仿,这就是唐朝诗歌超越千古的原因。兄长您对事物奥秘的理解,正是不讲法则来效仿唐 朝诗人,这又是邢少卿没有阐述的意思,所以我为他补足。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孙权害怕刘备与魏国联合起兵报仇,就把关羽首级献与曹操, 想以此使刘备迁怒曹操。刘备果然中计,发兵曹操。 B. 《边城》中,老船夫向二老求证那晚唱歌的情形,二老说“做傻子唱过一晚的歌”,语气 中有对自己的后悔,也包含着对老船夫的埋怨。 C.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梦到父亲告诉他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 睡,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他的耳朵,夺取了他的生命。 D. 《茶馆》中,常四爷不惧恶人,仗义执言。面对专横的二德子,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 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E.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当家。她手下只有拿依,她和拿侬恪守葛朗台 定下的规矩,所以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篇目, 具体方向,再回顾名著的有关内容,进行比对。 A 项,“刘备果然中计,发兵曹操”错误,刘备没有中计发兵,因为曹操依司马懿之计,刻香 木为躯,以王候之礼,厚葬关羽; E 项,“她和拿侬格守葛朗台定下的规矩,所以这个家没有什么变化”错误,根据小说原文, 欧也妮给了拿侬 1200 法郎,促成了拿侬和田园看守人的婚姻。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过着 虔诚慈爱的生活。 故选 AE。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 57 回,“一语未了,忽见湘云拿着张当票走来,口内笑道:‘这是什么账 - 27 - 篇子?’黛玉瞧了不认得。底下婆子都笑道:‘这可是一件好东西,这个乖不是白教的。’ 宝钗忙把接了看后,忙着折了起来。”这张当票的由来是怎样的?湘云、黛玉和宝钗的不同 反应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呐喊》中有篇关于人与动物的文章《兔和猫》,故事中那对白兔的第一窝小兔最终都死 去了。请写出这些兔子的主人是谁并简要概括第一窝小兔死亡的原因。 【答案】(1)这是邢岫烟因需要盘缠而当棉衣的当票。湘云、黛玉等贵族小姐不认识当票,体 现出她们不了解世事,不懂生活艰辛;宝钗看到后便要遮掩过去,避免邢岫烟的寒窘被人发 现,体现了宝钗的体贴与周全。 (2)三太太。黑猫的残忍:黑猫害了小兔;大兔的自私:母兔奶水多却不哺养孩子,大兔为自身 安全另辟新住处,放弃了对小兔的哺养;三太太的无原则修善:一味相信大兔,对黑猫虽有 顾虑却不防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概括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考查的篇目、考查的具体指向、答案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回顾并有序组 织答案。 (1)本题是针对《红楼梦》设题,考查的章节是 57 回,考查的问题包括两个,第一个“这 张当票的由来是怎样的”重点考查学生概括复述情节的能力,第二个问题“湘云、黛玉和宝 钗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重点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先看第一 个问题,这个问题针对 57 回,在此之前提到“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也来瞧黛玉”,二 人在路上相遇,宝钗见到岫烟全换了夹的,就问她,岫烟回答“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 唤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出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 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接着宝钗说“我到潇 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 这就有了题干中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这些内容来概括当票的由来。再看第二个问题,考生 要找出几人的反应,宝钗知道当票的由来,“忙把接了看后,忙着折了起来”,宝钗不想让 别人知道岫烟的寒酸窘迫,想要遮掩过去,这里可以看出宝钗做人的体贴和周全;而湘云“这 是什么账篇子”的疑问和黛玉“瞧了不认得”的反应则是因为她们是贵族小姐,不认识当票, 可以看出这些贵族小姐不了解世事,不懂得生活的艰辛。 (2)本题针对《呐喊》中《兔和猫》设题,问题包括两个,一是“这些兔子的主人”,二是 “概括第一窝小兔死亡的原因”,重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概括能力。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 - 28 - 要读过这篇文章,都知道兔子的主人是三太太;第二个问题需要考生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且 概括的时候要注意角度的多样化,从文中来看,小兔是因大黑猫而死,所以第一个原因自然 归结为黑猫的残忍;第二个原因与小兔的母亲大兔有关,如“雌的一匹的奶非常多,却并不 见有进去哺养孩子的形迹”,奶水多却不喂养小兔子,而且大兔子为了自身的安全而另外找 了新住处,所以第二个原因与大兔的自私有关;三太太作为兔子的主人,面对黑猫对兔子的 觊觎,三太太没有做出有效的防范,而对于大兔子只是一味相信,所以三太太的这种没有原 则的修善是第三个原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季美林先生在谈论佛教文化时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原 因在于古人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不断地充实自己。现在我们许多人有极大的盲目 性,把中国传统文化想象成纯而又纯的国产货。这样的文化,在世界上基本不存在,如果有, 那一定是落后的、羸弱的、必将被淘汰的。世界上近代众多土著文化的命运就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盲目性,就是并不真正理解文化交流为何物。文化这种东西好比水, 其本性是流动的,人为地阻止它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如果谁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阻止,那后 果一定是十分严重的,清代后期的代价实在太大,而且记忆犹新。一定要让文化流动起来, 你流过来,我流过去,叫做交流。我们现在一说文化交流,好像就是中国的京剧团、民乐团、 杂技团到国外去演出,外国的歌剧团、芭蕾舞团、马戏团到中国来演出。再就是翻译作品。 这些其实只是文化交流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实际上,文化交流和物资交流一样,就是我从 你那里挑选我所需要的东西,你从我这里挑选你所需要的东西。但许多人对此缺乏心理准备, 看见人们从外国人那里弄了什么东西来,换下了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说他崇洋媚外,就义愤 填膺。他们不知道,文化交流的加速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文化趋同又是交流的必然结果, 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害怕也没有用。我们不但不应当害怕,抗拒,反而应当高兴,欢迎。道 理很简单,从别人那里捡了好东西来,对我有好处。也有人专门捡别人的破烂货的,那也难 免,但不可能是主流。主流还是捡好东西。 (节选自许博渊《裤子的革命与文化》) 27. 简要概括现在许多人对文化有哪些盲目的认识。 28. 材料认为,对文化交流应秉持怎样的态度? 29. 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27. ①把中国传统文化想象成纯而又纯的国产货。②并不真正理解文化交流为何物, - 29 - 试图人为地阻止文化流动。 28. 开放(各取所需,我从你那里挑选我所需要,你从我这里挑选你所需要);包容(不批评别 人崇洋媚外,不义愤填廣);自信(不害怕、抗拒,要高兴、欢迎)。 29. 用“好东西”比喻“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用“破烂货”比喻“落后的、赢弱的、必 将被淘汰的文化”。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在文化交流中,有人会挑选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优秀文 化;但也不可避免有人会挑选到落后的、赢弱的、将被淘汰的文化。但总体趋势上,大多数 人都会选择优秀文化。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简要概括现在许多人对文化有哪些盲目的认识”,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设题的区域,筛选 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进行概括。 根据文中第二句“现在我们许多人有极大的盲目性”可知,答案应该在后面,如“把中国传 统文化想象成纯而又纯的国产货”,这是盲目性之一;如“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盲目性, 就是并不真正理解文化交流为何物”“ 人为地阻止它的流动是不可能的”,“还”“盲目 性”等提示,这是第二个盲目性。考生可以根据这两处信息进行概括。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材料认为,对文化交流应秉持怎样的态度”,然后找出作者或者他人针对 文化交流来谈论看法的文字,根据这些文字辨明态度,并进行概括。 从语段的内容结构来看,语段先谈论现在许多人对文化存在的盲目认识,接着来谈文化交流。 “一定要让文化流动起来,你流过来,我流过去,叫做交流”提示考生,下面要谈论的就是 “文化交流”,接着分析下面的文字,如“实际上,文化交流和物资交流一样,就是我从你 那里挑选我所需要的东西,你从我这里挑选你所需要的东西”,互相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这是“开放”;如“看见人们从外国人那里弄了什么东西来,换下了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说 他崇洋媚外,就义愤填膺”,这里作者谈到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他们不知道,文化交流的 加速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文化趋同又是交流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害怕也没 有用”,可见作者否定了这些人认为交流是“崇洋媚外”的观点,这说明文化交流要“包”; 如“我们不但不应当害怕,抗拒,反而应当高兴,欢迎”,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29 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 子的结构,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最后将这些信 息连缀成句即可。 从文中来看,“从别人那里捡了好东西来,对我有好处。也有人专门捡别人的破烂货的,那 也难免,但不可能是主流。主流还是捡好东西”处于文章的结尾部分,结合前面“道理很简 单”可知,划线句是来论证前面的观点,前面是谈论文化交流中该秉持的态度,即“取自己 需要的”“包容别人的文化”,而划线句中却说的是“捡了好东西”“捡别人的破烂货”, 可见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句中的关键信息是“别人”“好东西”“破烂 货”“捡”“主流”“捡好东西”,结合上文谈论的文化交流可知,这里的“别人”“好东 西”自然是指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别人”“破烂货”是指别的民族落后的将被淘汰的 文化;句中列举两种情况,有人挑选有用的,也有人挑选落后的,但是“主流还是捡好东西”, 说明大多数的人都会挑选优秀的文化。考生据此理解划线句含义即可。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