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 A.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B. 胰岛素、性激素 C. 油脂、核苷酸 D. 纤维素、丙酮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此外,叶绿素含有Mg元素、甲状腺激素含有I元素、血红蛋白含有Fe元素等。‎ ‎【详解】A、叶绿素中含有镁元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元素组成不同,A错误;‎ B、性激素只含C、H、O,胰岛素含有C、H、O、N,B错误;‎ C、油脂只含有C、H、O,核苷酸含有C、H、O、N、P,C错误;‎ D、纤维素和丙酮酸含有C、H、O,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中有几种化合物的元素需要注意:叶绿素含C、H、O、N、Mg;类胡萝卜素含C、H、O;性激素含C、H、O;丙酮酸含C、H、O;核苷酸含C、H、O、N、P。‎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通常青春期时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B. 肝细胞中线粒体是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蛋白质合成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 S型肺炎双球菌通过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丙酮酸产生二氧化碳;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结构。‎ ‎【详解】A. 性激素属于固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 B. 动物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线粒体呼吸过程中产生ATP,抑制其功能会影响氨基酸的运输,B正确;‎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C错误;‎ D. S型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亦无核孔,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特点、细胞代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关于图的说法中(假设图中各项不按比例,只论多少),正确的是( )‎ A. 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元素,则1和2分别表示碳和氧 B. 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则1和2分别表示水和蛋白质 C. 若图表示细胞周期,则1和2分别表示分裂间期和分裂中期 D. 若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则1和2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含量、不同化合物的含量,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长短、营养级所含能量的多少等,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元素,则图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1和2分别表示氧和碳,A错误;‎ B、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则图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1和2‎ 分别表示水和蛋白质,B正确;‎ C、若图表示细胞周期,则图中时间最长的1表示分裂间期,之后的2表示分裂前期,C错误;‎ D、若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则图中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级1表示生产者,其次营养级2表示初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1、活细胞中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次是C、H、N、P、S等元素;‎ ‎2、在生物体内,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因此占细胞干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分裂间期,其次是分裂期依次包含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所含能量越高,之后逐级递减。‎ ‎4.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硝化细菌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都可以合成酶 B. 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C.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 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噬菌体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均不能合成酶,但硝化细菌的细胞内可以合成酶,A错误;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而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的水解产物还原糖时需水浴加热(50~‎650C),对实验结果有干扰,因此一般用碘液进行检测,B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C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均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正确。‎ ‎5.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0〜4h内,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而原生质体体积增大,是由于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渗透吸水所致,A错误;在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说明物质A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断失水,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不相等,B错误;在2〜3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增大,则是因为随着物质A不断被细胞吸收,使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细胞渗透吸水所致,C正确;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细胞失水,此时A溶液渗透压>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①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在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在一定浓度的溶质可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②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6.如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⑤⑨和③⑦⑩ B. ②⑥⑨和③⑦⑩‎ C. ①⑤⑨和④⑧⑩ D. ②⑥⑨和④⑧⑩‎ ‎【答案】B ‎【解析】‎ 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等位基因不分离,因此①⑤⑨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因此②⑥⑨、③⑦⑩正确;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亲本的染色体汇合,不属于自由组合,因此④⑧⑩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⑥⑨、③⑦⑩,故选B。‎ ‎7.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如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下列推断正确的( )‎ A. 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 过程②合成两种物质时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一定相同 C. EBV侵染细胞过程与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相同 D. 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埃博拉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核酸-蛋白复合体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图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以埃博拉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②以mRNA为模板形成蛋白质,③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埃博拉RNA,埃博拉RNA和②合成的蛋白质组装形成子代埃博拉病毒。‎ ‎【详解】A、过程②翻译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来自于EBV,A错误;‎ B、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EBV属于RNA病毒,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两者侵染细胞的过程不相同,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中嘧啶比例与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D正确。‎ 故选D。‎ ‎8.鹌鹑的羽色十分丰富,控制羽色的基因多达26个,其中有4个复等位基因(Al、A2、A3、a),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Al、A2、A3之间为共显性。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复等位基因Al、A2、A3、a的存在说明了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 B. 鹌鹑群体中存在不同的羽色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鹌鹑群体中存在不同羽色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错误;复等位基因Al、A2、A3、a的存在说明了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A正确;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9.如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某细胞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是洋葱根尖生长点的细胞,图中不应该有结构2和8‎ B. 如果是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结构10中正在形成染色体 C.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5、6、7、9都能合成有机物 D.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3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1为细胞膜、2为液泡、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5为内质网、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细胞壁、9为核仁、10为细胞核。该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所以不可能有结构2(大液泡)和结构4(叶绿体),且分生区细胞应该呈正方形。‎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非绿色植物细胞,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A错误;‎ B、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进行分裂,不会形成染色体,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参与脂质的合成,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的合成有关,核仁与rRNA形成有关,C正确;‎ D、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是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 B. 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C. 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 D.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此外,一般情况下,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详解】A、细胞主动转运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浓度差,A错误;‎ B、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如神经递质,B正确;‎ C、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和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C正确;‎ D、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固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D正确。‎ 故选A。‎ ‎1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 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 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D. 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MⅡ中期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了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A正确;‎ B、细胞周期的间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若在间期结束时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异常DNA分子只有一个,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含有该异常DNA,C错误;‎ D、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但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D正确。‎ 故选C。‎ ‎12.通常情况下,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 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D. 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这种变异仅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与有丝分裂相比,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行为有:‎ ‎(1)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 ‎(2)四分体时的交叉互换;‎ ‎(3)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 ‎(4)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3.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B中的液体应为清水 B. 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B中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 C. 要直接测定总光合速率,则B中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 D. 为了减少误差,应保持环境条件(温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也称光合强度。由于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表明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0时,则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A错误;‎ B、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HCO3溶液,B错误;‎ C、图示装置不能直接测定实际光合速率,C错误;‎ D、为了减少误差,应控制好无关变量,保持环境条件(温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实验设计比较巧妙,考查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测定,因此分析实验装置为本题的难点,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相关实验进行修订的能力。‎ ‎14.如图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段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B. cd段细胞内一定存在染色单体 C. de段表示着丝点的分裂 D. ef段核DNA含量是cd段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其中bc段是DNA复制形成的;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ef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 ‎【详解】A、染色体未复制时,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bc段一定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C、de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一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数恢复为1个,cd段细胞内一定存在着染色单体,BC正确;‎ D、ef段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细胞核DNA与cd段的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悉一个细胞周期内完成一次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核DNA以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关键变化:一个是间期的DNA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变;另一个是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加倍,但DNA在细胞分裂前不变。‎ ‎15.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作用相同的是( )‎ A.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 B.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酒精的作用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CuS04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胀破,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错误;‎ 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用到盐酸的作用是配置解离液使细胞分离开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杀死细胞,改变细胞通透性,加速染色,‎ 两者的作用都是解离,B正确.‎ C、脂肪检测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用的是新制氢氧化铜,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用的是铜离子,D错误;‎ ‎16.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正常个体是纯合子,突变体的野生型交配,后代出现两种表型,则属于测交的结果,所以野生型为隐性,突变体为显性,用隐性性状的野生型为母本,突变型为父本,看子代表型,所以A选项正确。‎ ‎17.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和aabb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表现型是黄色 B. F2中AABB和aabb的表现型不一样 C. 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 D. 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1‎ ‎【答案】C ‎【解析】‎ 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表现型是白色,A错误;F2中AABB和aabb的表现型一样,都为白色,B错误;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7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和aabb,C正确;AABB和aabb杂交形成F1,F1植株自交获得F2:A_B_(白花)、A_bb(黄花)、aaB_(白花)、aabb(白花),所以F2中开黄花与白花的植株之比为3∶13,D错误。‎ ‎18.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B. 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C.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从进化速度上讲,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A错误;‎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虽然能够进行杂交,但它们产生的后代一般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因而它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必然存在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生物进化≠物种形成。‎ ‎19.下列关于“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 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 C.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一定不同 D. 酵母菌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一定都是DNA ‎【答案】D ‎【解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A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若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发生在非基因区段,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同一组织内的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相同,C错误;真核细胞生物不论是细胞核内还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20. 图1中试管甲与试管乙敞口培养相同数量的小球藻,研究光照强度对小球藻氧气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曲线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曲线和乙曲线不同的原因是小球藻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 B. Q点的氧气释放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为零 C. P点负值产生的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 增加培养液中的CO2浓度,Q点将左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与图1试管甲中的小球藻相比,试管乙中的小球藻生活在缺镁的环境中,其细胞内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对光的利用能力减弱,A项正确;‎ 图2中的O2净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Q点的O2净释放量为零,是因为此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项错误;‎ P点时光照强度为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P点为负值的原因是细胞呼吸消耗氧气,C项正确;‎ 增加培养液中的CO2浓度,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受影响,需要的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降低,Q点将左移,D项正确。‎ ‎21.如图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该过程发生( )‎ A.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与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 交叉互换与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C. 基因突变与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 基因突变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正常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因此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且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位于两条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发生分离。‎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个如图的次级精母细胞,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A和a,而右图中相应基因都为a,所以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上的A和a不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只能是基因突变形成;右图中能明显看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产生异常配子的情况,要求学生能熟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识记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二分离。‎ ‎22.下图为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 B. 图乙细胞中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 C. 两种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了蛋白质 D. 图乙细胞中转录过程所需原料和酶均在细胞核内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乙有成形的细胞核可知,甲属于原核生物,乙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其他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的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详解】A、甲没有细胞核,是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A正确;‎ B、乙细胞中由于不同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相同,所以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B正确;‎ C、图甲和乙中所示的遗传信息都是从DNA传递给mRNA再传递给蛋白质,即转录和翻译过程,C正确;‎ D、图乙过程转录所需要的酶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经过核孔的运输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3.将含有六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H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让细胞进行分裂。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的染色体半数有3H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某个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6个a,6个b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有6个b,6个c 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三次分裂中期时b+c=12,但b和c数目不确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进行减数分裂时,精原细胞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有DNA分子复制后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H标记,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全部的染色体有3H,A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精原细胞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有DNA分子复制后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H标记,则某个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2个a,B错误;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有12个b,C错误;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D正确。‎ ‎24.哺乳动物的X和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哺乳动物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动物的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都会与性别相关联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表现都与性别无关 ‎【答案】D ‎【解析】‎ 性染色体上有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有的与性别决定无关,A正确;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所以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会与性别相关联,表现为伴性遗传,B正确;由于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X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正确;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有的与性别有关,D错误。‎ ‎25.用纯种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P F1‎ ‎①‎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 B.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 C. 由组合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但无法判断显隐性 D. 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与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D项正确;由组合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位于X染色体,且白眼为隐性,C项错误;根据组合①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体色遗传与性别无关,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A项正确;根据组合②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不考虑体色,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B项正确。‎ ‎26.已知芦花鸡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 A. 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B. 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 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D. 非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使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 ‎【详解】母鸡的Z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一定会传给雄性后代,使子代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父方应为非芦花鸡,母方应为芦花鸡,子代中公鸡一定为芦花鸡,母鸡为非芦花鸡。‎ 故选A。‎ ‎27.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丙三图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中,两条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很明显图中“环形圈”是上面一条染色体多了一段,或下面一条染色体少了一段,因此该种变异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乙中,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了同源区段,进行发生了联会现象,该种变异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丙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详解】A、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增添,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A错误;‎ B、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B错误;‎ C、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错误;‎ D、甲和乙都发生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了交叉互换,也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正确。‎ 故选D。‎ ‎28.下列关于几种育种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可大幅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 B. 杂交育种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C. 单倍体育种可迅速获得纯合品系 D. 多倍体育种能得到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诱变可以增加变异的种类和数量,但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因此不会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A错误;‎ B、杂交育种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形成的纯合品种能够稳定遗传,B正确;‎ C、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品系,C正确;‎ D、多倍体育种得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一般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正确。‎ 故选A。‎ ‎29.一个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的比例是 A. 1:1:1 B. 4:4:1‎ C. 2:3:1 D. 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干关键信息: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据此可推出含A花粉和含a花粉的比例,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分析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 ‎【详解】杂合子(Aa)植株自交,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含A花粉和含a花粉的比例分别为2/3、1/3,含A的卵细胞和含a的卵细胞的比例为1/2、1/2,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AA所占比例为(2/3)×(1/2)=1/3,aa所占比例为(1/3)×(1/2)=1/6,Aa所占比例为1—1/3—1/6=1/2,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的比例是2:3:1。‎ 故选C。‎ ‎30.如图甲、乙、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酶1和酶2表示同一种酶 B. 图甲、乙、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均会发生 C. 图丙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而某些氨基酸可以由不同tRNA转运 D. 图丙中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甲中,DNA两条单链均做模板,表示DNA复制过程;乙中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表示转录过程,丙代表翻译过程。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长度的肽链。‎ ‎【详解】A、图中酶1和酶2分别是催化DNA复制和转录的酶,不是同一种酶,A错误;‎ B、图甲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但是图乙和丙可以发生,B错误;‎ C、翻译过程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某些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可以由多个不同tRNA转运,C正确;‎ D、图丙中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列表法”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原则 A-T、G-C T-A、A-U、G-C A-U、G-C 结果 两个子代DNA分子 mRNA、tRNA、rRNA 蛋白质 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 ‎31.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一个基因中增加了若干对脱氧核苷酸属于基因突变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C.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子代个体也属于一种基因重组 D. 发生在玉米花药中的变异比发生在根尖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一个基因中增加了若干对脱氧核苷酸是碱基对的增加,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等于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不属于基因重组过程,C错误;发生在玉米花药中的变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比根尖(体细胞)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D正确。‎ ‎32.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A. 1/18 B. 1/‎88 ‎C. 1/48 D. 3/1 8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叉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根据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可以计算出该基因频率,进而计算正常人群中该基因的杂合子的比例,作出解答。‎ ‎【详解】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设致病基因为a,则aa=4%,a=20%,所以在人群中AA=80%×80%=64%,Aa=2×80%×20%=32%,因此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是32%÷(32%+64%)=1/3。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1/3)XBY×AaXBXb,故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3×1/4×1/4 =1/48,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科学家通过对线粒体研究发现,线粒体进化速度很快,线粒体上一个基因的突变速度大约是核基因的6~17倍。对该现象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内含有丰富的有氧呼吸酶,产生大量的ATP,为基因突变提供更多的能量 B. 线粒体D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C. 线粒体中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影响,所以突变的基因容易保留下来 D. 线粒体中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无核蛋白保护,易受诱变因子影响而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考查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可以自然发生,在诱变因子的作用下,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详解】A、线粒体和细胞核中均有充足的能量供应,ATP较多不会提高基因频率,A错误;‎ BD、线粒体中的DNA为环状双链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无核蛋白保护,易受诱变因子影响而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D正确;‎ C、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中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明显影响,C 错误。‎ 故选D。‎ ‎34.二倍体生物(2n=6)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 B.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 C. ①②③含有该生物的一套遗传物质 D. 图中基因g可由基因G突变而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动物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A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B正确;①②③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该生物的一套遗传物质,C正确;G与g是一对等位基因,图中基因g可能是由基因G突变而来,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确定图示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以及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DNA数等;能够根据细胞中基因写出生殖细胞可能的类型。‎ 二、简答题 ‎35.某实验小组利用新鲜的绿叶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纸层析法,该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A、B是滤纸条上的标记,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__________(填“A”或“B”)处。‎ ‎(2)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过程中,偶然发现某植株缺失第Ⅲ条色素带。‎ ‎①缺失第Ⅲ条色素带的植株不能合成_________,导致对__________光的吸收能力明显减弱。‎ ‎②该实验小组为了研究缺失第Ⅲ条色素带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两植株的C0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光照强度(klx)‎ ‎0‎ ‎5‎ ‎10‎ ‎15‎ ‎20‎ ‎25‎ ‎30‎ CO2吸收速率(mg•m-2•h-1)‎ 甲 ‎-3.6‎ ‎-0.72‎ ‎2.4‎ ‎3.0‎ ‎4.8‎ ‎6.9‎ ‎7.2‎ 乙 ‎-4.6‎ ‎-1‎ ‎2.4‎ ‎3.6‎ ‎5.8‎ ‎7.9‎ ‎8.8‎ 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更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植株___________(填“甲”或“乙”。当光照强度为15klx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30klx时,植株甲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___________mg•m-2•h-1。‎ ‎【答案】 (1). 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 A (3). 叶黄素 (4). 蓝紫 (5). 乙 (6). 小于 (7). 4.9‎ ‎【解析】‎ 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叶绿体中色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据此围绕题图和表中信息和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 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A、B是滤纸条上的标记,在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的划线处不能没入层析液中,据此分析图示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A 处。‎ ‎(2) 图中Ⅰ、Ⅱ、Ⅲ、Ⅳ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缺失第Ⅲ条色素带的植株不能合成叶黄素,导致对蓝紫光的吸收能力明显减弱。‎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15klx时,乙植物C02吸收速率的数值明显高于甲植株,说明乙植物更适合在强光下生活。表中光照强度为零时的CO2‎ 吸收速率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据此可推知:当光照强度为15klx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3.0+3.6=6.6 (mg•m-2•h-1),植株乙的光合作用速率=4.6+3.6=8.2 (mg•m-2•h-1),因此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30klx时,植株甲的CO2吸收速率为7.2 mg•m-2•h-1,依据如下的反应式则有6×44∶180=7.2∶X(“X”表示积累的葡萄糖的量),解得X≈4.9 mg•m-2•h-1。‎ ‎ ‎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2)中的②小题的解答:解答此类问题,应由题意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即呼吸作用速率是指表中的光照强度为零时的CO2吸收速率 ,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表中的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的CO2吸收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据此依据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表中信息与题意,进行相关计算。‎ ‎36.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受体密切相关,同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Dnase 酶起重要作用,其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包括_______和______两个过程,最终通过________(细胞器名称)来实现。‎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______键,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键,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方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相关的细胞器_______‎ ‎【答案】 (1). 糖蛋白 (2). 信息交流 (3). 转录 (4). 翻译 (5). 核糖体 (6). 磷酸二酯键 (7). 肽键 (8). 胞吞 (9). 溶酶体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 ‎【详解】(1‎ ‎)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该受体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再加工)和线粒体(供能)的参与,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蛋白质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 ‎(3)Dnase为核酸内切酶,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而成,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肽键,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机制及胞吞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7.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 ‎ ‎(1)图①中b柱表示的是_____,图②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______。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过程。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 。 ‎ ‎(2)下图甲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 ‎ ‎【答案】 (1). 染色单体 (2). 甲 (3). 乙 (4). DNA复制; (5). 丙→乙 (6). III和IV (7). I (8). 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①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图②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①中的Ⅲ染色体数目减半,且含有染色单体,对应图②中的乙图。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后,细胞中出现染色单体,且DNA含量加倍,由此可推出该过程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复制;由Ⅱ变化为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②中的丙→乙过程。图①中,Ⅰ可能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Ⅰ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而Ⅲ和Ⅳ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分析甲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应基本相同,①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及运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38.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2。‎ ‎ ‎ ‎(1)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 ‎(3)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或Aa (2). q/3(1+q) (3). 3/4 (4). 同源 (5). 基因型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Ⅱ2的基因型为AA或Aa。‎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是AA或Aa。‎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则A的基因频率为1-q,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概率为(1-q),Aa的概率为2(1-q)q,则正常男性为Aa的概率为2(1−q)q /[(1−q)(1−q)+2(1−q)q]。Ⅱ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2q/(1+q)×1/4=q/3(1+q)。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双亲的基因型均是Aa,则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4。‎ ‎(3)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说明基因型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9.如图甲是DNA分子局部组成示意图,图乙表示DNA分子复制的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图中有___种碱基,有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相邻碱基之间通过_________相连。‎ ‎(2)图乙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乙图的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的催化剂是________。‎ ‎(4)若图乙的该DNA分子含有48502个碱基对,而子链延伸的速度为105个碱基对/min,则此DNA复制约需要30 s,而实际只需约16 s,根据图分析是因为_______;由图可知延伸的子链紧跟着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_______。‎ ‎(5)已知某DNA分子含共1000个碱基对、2400个氢键,则该DNA分子中含有鸟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个;若将其复制4次,共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____个。‎ ‎【答案】 (1). 4 (2). 2 (3).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4). 细胞核 (5). 拟核 (6). 脱氧核苷酸 (7). 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8). DNA分子的复制是双向的 (9). 边解旋边复制 (10). 400 (11). 9000‎ ‎【解析】‎ ‎【详解】(1)由图看出DNA分子中有A、T、C、G 4种碱基,每一端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两条链的方向相反且平行,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2)图乙为DNA的复制,场所在真核细胞中为细胞核,在原核细胞中为拟核。‎ ‎(3)乙图的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该过程需要的催化剂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4)由题意可知,DNA分子复制具有双向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5)设G的含量为X,A的含量为Y,则X+Y=1000,3X+2Y=2400,可求出X为400,Y为600,即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400,复制4次,相当于合成15个DNA分子,共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15×600=90000。‎ ‎【点睛】DNA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②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2n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1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m-m·2n-1=m·(2n-2n-1)=m·2n-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