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定价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复习 一、热点背景:‎ 以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运用基础知识的思维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趋势, 近年来各地文综卷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的命题趋向是:高考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喜欢以历史事件的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运用基础知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复习备考中周年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课本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周年问题及重要的次周年问题的重大事件进行重点复习。复习本专题时着重抓住历史周年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纳,要注意归纳不同周年问题的事件概况、原因、性质、影响以及与现实的联系,特别要注重归纳和分析以2010年为主要推算标准的周年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为标准的次周年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和分析。周年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真正体现了学习历史是以“以史为鉴”的真正目的,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这类问题。 (一)2009年重大周年历史事件(以2009年为推算标准)‎ ‎1、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生于1949年)‎ ‎2、五四运动90周年(发生于‎1919年5月4日)‎ ‎3、《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生于1979年)‎ ‎4、王安石变法940周年 (发生于公元1069年) 5、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320周年(发生于公元1689年) 6、法国大革命爆发220周年 (发生于公元1789年) 7、第二国际建立120周年 (发生于公元1889年) 8、共产国际建立、巴黎和会召开90周年 (发生于公元1919年) 9、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80周年  (发生于公元1929年)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70周年 (发生于公元1939年) 11、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  (发生于公元1979年) ‎ ‎12、澳门回归10周年(发生于公元‎1999年12月20日)‎ ‎13、中俄、中印、中朝、中蒙建交60周年(发生于1949年)‎ ‎14、西部大开发10周年(发生于1999年)‎ ‎(二)以2010年为推算标准的次周年问题 1、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2、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3、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 ‎4、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 ‎6、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 ‎7、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 ‎8、《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 ‎9、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 ‎11、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14、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 二、考点链接和命题角度:‎ ‎(一)新中国成立等60周年 ‎ 1、考点链接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  (2)开创外交新局面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  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  3.现代中国经济建设 ‎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②探索与失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指明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③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①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①‎ 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 国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  ③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  4.现代中国文化建设 ‎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  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  (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  ①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  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  (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神舟”5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③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  (4)建国以来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  ②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  ③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①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  ②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  ③‎ 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 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备考角度:‎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2010年高考必考内容。要学会多角度分析。特别要注意“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等内容。‎ ‎(二)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1、考点链接 ‎1.高中课程相关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褒姒:周幽王为博她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在犬戎攻打镐京时孤立无援,自取灭亡,其历史教训是必须讲诚信、更不能因私废公。‎ ‎(2)历史上有名的“和亲”女性,如细君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她们不仅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友好和平局面做了贡献,更为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如东汉的班昭、南北朝时的蔡文姬、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她们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4)元朝著名纺织专家黄道婆,早年在海南岛黎族人那里学习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祖国大陆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 ‎(5)著名女政治家武则天,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她作皇帝的时间段是公元690年到705年。她在政治上善于破格用人,开创“自荐”求官制度;她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她在民族方面设立北庭都护府,在中央政府统辖下管辖天山以北地区;她在文化方面,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高中课程相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慈禧太后:任命曾国藩统领江南四省军务,是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幕后黑手”;慈禧把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的重要原因;慈禧曾支持推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虽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预备立宪”虽是政治骗局,但它也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2)女革命家秋瑾:参与领导浙皖起义,慨然就义,实现了她“豪杰羞与草木朽,怀抱岂与常人同”的革命理想。‎ ‎(3)国民党左派人士、女革命家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曾大力推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曾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曾当选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4)“一五”期间涌现的著名工业劳模赵梦桃:是西北国棉一厂的细纱工,被称为“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1963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5)探索时期的女英雄向秀丽,她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工人,是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英雄。‎ ‎(6)江青:原名蓝苹,曾在上海当演员,到延安同毛泽东结婚,“文革”期间她是“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对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危害。‎ ‎3.高中课程相关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占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女英雄。‎ ‎(2)德国著名女社会活动家、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 ‎(3)祖籍波兰的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稀有元素钋和镭,为研究微观物质的放射性做了重大贡献。‎ ‎2、备考角度:‎ 特别要注意为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性。‎ ‎(三)澳门回归10周年:‎ ‎1、考点链接:‎ ‎1.澳门地区相关历史 ‎(1)大纲版 ‎①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要上岸晾晒水湿贡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后来,他们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交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此后,他们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立“自治”机构,派驻军队,强地租占澳门。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澳门的民政和司法归广东省香山县知县主管,设守澳官,并在澳门驻扎军队,负责防务和治安。‎ ‎②澳门回归: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谈判,1987年4月,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由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和国防,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第一、二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区徽如下图:‎ ‎(2)新课标版 澳门回归: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世界历史上葡萄牙相关知识 ‎(1)大纲版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政治条件。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航海家迪亚士东行到好望角(非洲南端)(1488年,第一次到好望角);航海家达·伽马东行到印度(1497—1498‎ 年,第一次到印度)。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向以非洲、亚洲为主,但占领美洲巴西。特点是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因为葡萄牙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它侵略的多是文化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国)。‎ ‎(2)新课标版 ‎①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 ‎13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②探索与失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指明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③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①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①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  ③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  4.现代中国文化建设 ‎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  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  (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  ①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  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  (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神舟”5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③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  (4)建国以来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  ②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  ③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①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  ②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  ③‎ 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备考角度:‎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2010年高考必考内容。要学会多角度分析。特别要注意“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等内容。‎ ‎(二)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1、考点链接 ‎1.高中课程相关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褒姒:周幽王为博她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在犬戎攻打镐京时孤立无援,自取灭亡,其历史教训是必须讲诚信、更不能因私废公。‎ ‎(2)历史上有名的“和亲”女性,如细君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她们不仅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友好和平局面做了贡献,更为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如东汉的班昭、南北朝时的蔡文姬、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她们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4)元朝著名纺织专家黄道婆,早年在海南岛黎族人那里学习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祖国大陆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 ‎(5)著名女政治家武则天,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她作皇帝的时间段是公元690年到705年。她在政治上善于破格用人,开创“自荐”求官制度;她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她在民族方面设立北庭都护府,在中央政府统辖下管辖天山以北地区;她在文化方面,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高中课程相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女性 ‎(1)慈禧太后:任命曾国藩统领江南四省军务,是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幕后黑手”;慈禧把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的重要原因;慈禧曾支持推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虽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预备立宪”虽是政治骗局,但它也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2)女革命家秋瑾:参与领导浙皖起义,慨然就义,实现了她“豪杰羞与草木朽,怀抱岂与常人同”的革命理想。‎ ‎(3)国民党左派人士、女革命家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曾大力推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曾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曾当选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4)“一五”期间涌现的著名工业劳模赵梦桃:是西北国棉一厂的细纱工,被称为“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1963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5)探索时期的女英雄向秀丽,她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工人,是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英雄。‎ ‎(6)江青:原名蓝苹,曾在上海当演员,到延安同毛泽东结婚,“文革”期间她是“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对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危害。‎ ‎3.高中课程相关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最终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②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葡萄牙人主要在非洲和亚洲沿海进行殖民掠夺,此外还有美洲的巴西。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③欧洲一体化:《里斯本条约》是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过的欧盟新条约。这一条约于‎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首脑在里斯本签署,随后交由各成员国批准。各国批准后,条约于2009年1月生效。但各国批准进程比预想困难许多,一直到‎2009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宣布他已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成为27个成员国中最后有一个签署国,至此欧盟27个成员国已全部批准该条约。“里斯本条约”被视为《欧盟宪法条约》的简化版,但不再沿用“宪法”的名称。新条约的诞生将进一步改革欧盟机构,简化欧盟的决策进程。根据条约,欧盟理事会今后设常任主席,相当于欧盟“总统”,欧盟还设立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相当于“外长”的职务,该高级代表同时兼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 ‎2、备考角度:‎ 世界历史上葡萄牙相关知识和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四)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1、考点链接:‎ 圆明园简介:‎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国际背景:19世纪50年代,扩大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 ‎(2)根本原因: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影响:(1)总体上:中国社会半殖半封化程度加深;‎ ‎(2)具体上:政治方面,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经济方面,外国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中英、中法关系:‎ ‎(1)古代中英、中法文明的交流;‎ ‎(2)英法两国近代对中国的侵略;‎ ‎(3)中英、中法关系现状;‎ 英法历史 ‎(1)英法资本主义革命;‎ ‎(2)英法两国的工业革命;‎ ‎(3)英法两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4)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法两国;‎ ‎2、备考角度:‎ 重点考查英法两国近代对中国的侵略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五)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和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 ‎1、考点链接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各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备考角度 角度一:把列强的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综合来考查,认识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的角度考查如工业革命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些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六)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 ‎1、考点链接 ‎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命题角度 ‎ 百团大战与抗日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役结合考查。‎ ‎(七)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 ‎1、考点链接 ‎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个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此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及抗美援朝战争审理的历史意义。‎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战争相联系考查。‎ 角度三:与美国二战后推行的冷战政策相结合,考查中美关系等相关知识。‎ ‎(八)《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 ‎1、考点链接 ‎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2、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三农问题或民生问题等热点与政治学科综合考查。‎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其他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综合考查,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执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角度三:与世界历史知识结合,如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九)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 ‎1、考点链接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加深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仍然是今年备考的重点。‎ ‎2、命题角度 角度一: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角度二: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角度三: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及启示。‎ 角度四: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结合比较考查,如改革的共同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过程是曲折性艰难性等。‎ 角度五:与世界历史上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考查。‎ 角度六:与政治结合,考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联系。备考中不要紧局限于“开放沿海城市”这一点,要结合政治课内容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能谈就取得成就的原因。‎ ‎(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 ‎1、考点链接 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2、备考角度 角度一:作为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大。结合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横向复习,全面掌握异同点。‎ 角度二:《权利法案》颁布320周年》这一周年问题与民主法制进程密切相关,《权利法案》是人类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开端,可纵向联系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了解世界历史民主法制的进程;同时要注意与中国历史的横向联系,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主法制的轨迹。与政治相结合,关注依法治国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角度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颁布《权利法案》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举措,可结合英国发展史的其他重大事件,纵向考查英国发展的历史。这一角度在2008年河北中考的32题已经出现过。‎ ‎(十一)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 ‎1、考点链接 ‎    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的斗争。‎ ‎2、备考角度 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个点,综合考查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 ‎(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1、考点链接 ‎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点。‎ ‎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我们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备考角度 角度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 角度二: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以此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角度三: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气魄。‎ 角度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并谈说明的问题。抗战中几次著名的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及其意义。‎ 角度五: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角度六: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的考查。‎ 角度七:以时政材料引入考查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日美关系、德日的发展等内容。‎ ‎(十三)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1、考点链接:‎ 重庆谈判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和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命题角度 角度一:重庆谈判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与国民党的谈判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注意分析理解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角度二: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把“重庆谈判”作为一个点,分析在当时艰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与国民党独裁内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角度三:2010年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基本的知识点如原因、中共代表人物、重要成果、最终落实情况等。‎ 角度四:以当今海峡两岸形势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角度五:通过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实目的和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等内容认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十四)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 ‎1、考点链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 ‎2、命题角度 角度一:万隆会议是我国建国后外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要结合基本知识点注意选择题的的考查。‎ 角度二:把我国外交成就分成三个时段来综合考查。① 建国后至20世纪50年代② 20世纪70年代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角度三:万隆会议也成亚非会议,注意与世界历史相联系,亚非会召开的背景正因为二战后亚非许多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独立,他们迫切要求发展本国经济,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 三、创新演练(部分重要周年)‎ ‎(一)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高考资源网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建国以后,人民政府设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     A.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 B.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 ‎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土改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 B.至1953年底全国各民族土改完成 C.土改的完成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D.土改为创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w.w.w.k.s.5.u.c.o.m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7.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并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其相同的历史影响有( )‎ ‎①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8.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0.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其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任务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 D.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1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2.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 )‎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 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 ‎③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14.造成1959-196I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15.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 高考资源网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6.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1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和宪法》与1949年《共国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了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18.中共“八大”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 ‎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A.① 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应是( )‎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整顿党的作风和机关作风 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根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无计划的盲目垦荒 B.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C.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 D.“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 ‎21.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 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建成 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取得的尖端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C.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D.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 ‎23.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是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的影响 ‎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C.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政策 D.七千人大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 ‎24.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经济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25.以下各项是邓小平的讲话的摘要,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w.w.w.k.s.5.u.c.o.m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15分)w.w.w.k.s.5.u.c.o.m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 ‎28.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15分)‎ ‎29.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 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 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二分,25道共50分)‎ ‎1.【解析】 此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建国之初,在国民经济中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前,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落后的,但与个体经济相比,又是先进的经济成份。它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实现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还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毛泽东这—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而不是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答案:B ‎2.【解析】(1998年·全国)本题从深层次上考查了把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较好地把历史事件和理论认识相互结合起来。解题时要明确,“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事件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过程中,由此可断定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其后又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此又町判断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答案:C ‎3.【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意──先判断所给选项是否是两种改革的目的,再判断哪种目的是主要目的。所给选项中,D项不是当时的目的,首先予以排除;A.B项各是某一方面的目的,是并列的,而且各从一定的角度表现着C。故正确答案C。‎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各民族土改完成是在1958年,所以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所以C错误,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为创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故D错误,正确的答案为A,因为土改是变农村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5.【解析】本题既考查再现能力,又考查思考分析能力。学习一五年计划时,根据课本所给的著名企业,得出集中地的判断,做题时运用之,这就属于再现。即使学习时没有思考集中地,那么做题时,根据课本叙述的特征──所给的著名企业,得出关于集中地的判断,这就属于思考分析。正确答案C。‎ ‎6.【解析】题目特别强调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并发挥协商和监督作用,不大可能是A项;人民政协性质的首次变化在于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正确答案B。‎ ‎7. 【解析】 此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抗美援朝不属于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都不是调整生产关系,没有在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产生直接影响。都可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再现和综合判断能力。任何宪法都是根本大法,必然规定①项;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在进行之中,不可能总结完成的经验,又排除②。必有①项;不含②项的一组B就是正确答案。‎ ‎9.【解析】本题考查属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在课本中有明确的表述(指99年使用的旧课本);况且,结合今天仍在广泛使用的对外政策,也可判断出来。正确答案B。‎ ‎10.【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对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属于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正确选项为B。‎ ‎11.【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思维深度。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目的自然是实质性的。况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是社会主义,自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另外从技巧上说,B、C、D作为并列的同类现象,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区分出实质还是非实质。正确答案A。‎ ‎12.【解析】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依托国营经济建立的多方面作用,考查归纳、概括等历史学科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政权性质的通常表述,“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就意味着巩固人民政权。其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前提就是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国营经济就是新中国的经济命脉之所在。其三,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就是在刚刚没收官僚资本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中进行的,国营经济的建立自然就是其有利条件。正确答案B。‎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共“八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回答时,只要联系八大的内容,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即可作出判断。D项干扰性不强,易排除;A.C是会议的内容,但与B项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正确答案B。‎ ‎14.【解析】本题属因果选择题,考查分析、判断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多果一因的关系中辨析与后果相关的主要因素。在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为的多种因素中,内部的、人为的“左”倾错误是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答案C。‎ ‎15.【解析】教材中,对八字方针的内涵没有具体的解释,但可以联系它出现的背景,那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危害,尤其是“大跃进”。而“大跃进”的主要危害就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正确答案D。‎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和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准确识记全面整顿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和准确回答问题。选项B的内容与教材表述一致。正确答案B。‎ ‎17.【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和宪法》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人了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国纲领》定了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对比可知根本不同为C。答案:C ‎18. 【解析】‎ ‎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辨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中共八大前后,也就是1956年前后,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和如何安排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必然成为重大的问题,这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已有现成模式可借鉴,无须探索;改革、发展、稳定是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后的事,1956年时 ‎19.【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A.D主要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故排除,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指出了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应是B。‎ ‎20.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川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急剧下降,联想史实可知即为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当时全民上山砍树,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森林覆盖率的大幅下降。答案:D ‎21【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读表可知,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是农业负增长、轻工业增长快,重工业畸形发展,说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它不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能说明当时工业体系畸形,同时当时工业化也尚未实现。‎ ‎2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归纳概括能力,③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排除A.B虽然都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但属于尖端科技的只能是A,D属于“文革”十年的建设成就,C属于新时期的建设成就。答案:A ‎23. 【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A明显错误,因为“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C、D都可以看作是取得巨大成就原因。但主要原因是C,因为B、D都是党作出的决策。答案:C ‎24.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呈现的主要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不是停滞,A错误,初期由于八大对社会主矛盾的判断、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都是正确的,所以初期是好的,曲折主要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等,属于十年建设的中期,后期面对经济困难,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所以后期又出现了较好的局面。故选C。‎ ‎25. 此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归纳概括能力。答案:C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1)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 ‎(3)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1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 28、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 ‎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9.‎ ‎⑴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4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1分,最高不超过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01.公元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C A.幽王荒淫无道 B.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02.吴师道(元):“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故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两首诗  歌反映了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决定西汉“平城围后几和亲”和对匈奴“汉武雄图”的关键性因素是                   A A.西汉国力的强弱                    B.匈奴是否南下威胁 C.双方统治者的决策          D.民族融合的程度 ‎03.武则天时期,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时人讽刺这种现象“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这种现象表明     D A.武则天反对科举制                B.武则天夸大自己的政绩 C.科举制不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D.武则天不拘一格广揽天下人才 ‎04.“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对联中的“一人”,是指    B A.咸丰帝    B.慈禧太后      C.光绪帝      D.李鸿章 ‎05.‎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A ‎①提倡女权    ②主张男女平等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消灭了性别歧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06.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D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07.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   D                          ‎ A. 拥有教育权  B. 获得劳动权     C. 争取人身自由权    D. 享有政治参与权 ‎(三)澳门回归10周年 ‎01.在下列著名的航海船队中,领略过印度洋魅力的有 B ‎①迪亚士船队 ②达•伽马船队 ③哥伦布船队 ④麦哲伦船队 ⑤郑和船队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02.某文献记载:“西洋各国,上古不通中土。明中叶,始有葡萄牙人航海来粤,赁居濠境地,而俗呼之为大西洋。”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A.“西洋各国,上古不通中土”,符合史实 B.葡萄牙是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先锋,故葡萄牙是最早入侵我国的西方国家 C.“粤”指今广东地区,在历史上经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故有葡萄牙人航海来此 D.“濠境”当指澳门,“赁居”一词非常准确,因为当时的明朝对澳门拥有主权 ‎03.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写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下列关于澳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澳门曾经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B.澳门问题是从16世纪开始形成的 C.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的原则 D.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实践 ‎04.1535年,一位英国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一批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D A.阿拉伯商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B.英国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C.印第安人大量种植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05.一欧洲考查团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山丘上发现了16世纪流传下来的一座教堂和一些西方式的建筑。据你的分析,它们的修建者最有可能是 A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0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10周年座谈会于‎2009年12月4日 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吴邦国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认真总结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的成功经验,增强贯彻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维护促进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材料二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月26日上午,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和澳门记者联会主办的“十年回眸”全国巡回图片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自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这次名为“十年回眸”的庆祝澳门回归展示澳门十年以来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 ‎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一国两制”方针是谁提出的?提出这一方针所采用的思想方法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分析。‎ ‎(2)2009年是澳门回归多少周年?澳门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两幅图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它们的构成者包含了五个共同的构成元素,请指出这五个元素的含义?‎ 答案要点:‎ ‎(1)方针:依法治国。人物:邓小平。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或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分析:既要坚定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利益;也要顾及澳门地区的历史和现状。‎ ‎(2)周年:10周年。意义: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也揭开了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篇章。‎ ‎(3)含义: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底色是象征和平与安宁的绿色;上面绘有五颗呈弧行排列的五角星,象征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 、海水则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寄托着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 ‎(四)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1.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 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写道: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这描写了哪一事件 A.  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劫掠 B.英法联军在天津烧杀抢劫 C.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 有历史学家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国发起                B.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 C. 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两次战争相隔时间很短 ‎4.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D.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5李斌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末代皇帝》  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6.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仅存少量景点,一直以来,关于圆明园保存与复建的争论已有20余年之久。请从多角度思考,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 D  5. C ‎6. 反对:‎ ‎(1)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历史象征,是旧中国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直接见证。保留原貌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功能,时刻教育人民不忘历史教训,只有提高国力,才能避免国难临头。其中孕含的巨大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圆明园的建筑当然可以仿古而建,但是当年园内价值连城的珠宝、文物被殖民强盗抢走或毁坏,如今这批最具价值的珠宝已经无法收回,甚至无法仿制,精髓不在,重建又有何意义!‎ 赞成:‎ ‎(1)如今的圆明园仅存几个景点,重建圆明园,恢复当年的盛景,充分利用圆明园的无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2)旧中国由于腐败无能,令国家蒙受屈辱,如果在原地重建一个圆明园,把它建成国家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证明新中国的强大,不是同样可以教育人民吗?‎ ‎(六)中蒙建交60周年 ‎1.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②元昊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 ④王安石变法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 ‎3.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摘自《辽史》 材料二:天会(金太宗年号,1123-1138年)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遭受)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粘罕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 ----摘自《靖康稗史》 材料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金国地方行政单位)户之民,往往骄给,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                                                ——摘自《金史》 材料四: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摘自《元史》 材料五:元朝建立后,中原汉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指出:“国朝土宇旷远,诸名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塑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 ‎——摘自《鲁斋遗书》‎ ‎     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辽国太宗在位时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②据材料五,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是什么?     ③对比材料二、三,判断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着什么变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④据材料一、三、四,契丹、金国、元朝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其统治者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客观效果怎样?‎ 参考答案:‎ ‎1、C.考查宋夏、宋辽民族关系的知识和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 ‎2、D 3、①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②后魏、辽、金因“行汉法”而“历年最多”。③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二表明当时的金统治者掳掠大量宋人为奴;材料三表明金统治者已采用令汉人佃种而取租的封建剥削方式。④均采用了汉人的制度。主观动机是维护和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其客观效果是增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自身的封建化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