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林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林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选题人: 审核人: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人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人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汉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 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9.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盜/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译文: (2)药师跋扈,府事皆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朱诗,完成14-15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 (3)《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鸚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 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 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 的, 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林州一中2019级高二开学检测 语文答案 1.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的说法错误,原文为“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C项,“原初状态已不可考”的说法错误,由第四段内容可知,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使这些古画“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虽“面貌已非”但“形态未改”,并非“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 2.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方法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述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 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D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4.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分析不当,原文第二段,作者只是批评了《文选》的文学主张,并未涉及思想性和艺术性。 B项,“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错,原文是“《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分类复杂”属无中生有,原文只说“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 D项,“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 5.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 知,在谈论该书缺点时并未和其他选本进行比较。 6.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 B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作者只是将《古文观止》同另外两本选文书进行对比,并没有表现出古人选文在体例标准上的变化。 7.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四描述了云南省的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并没有提到交通资源的优势。 [方法总结]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判断技巧 一、找原句。选择题中各个选项基本都是,从文中原句提取、整合出来的,有些选项是将原文调换语序,有些选项是多句话的综合。因此,想要做好选择题,必须从文中找到原句。 二、联系上下文。部分难度大的选项往往会涉及一些推论、评价或主题思想,这就需要考生在找到原句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 三、排除法答题。做选择题时首先应看清题干让选择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实际进行判断时,建议将错误的选项标出,通过排除法答题。 8.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出的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还包括“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 9.[答案]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 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概括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共通之处,解答此题,需要综合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首先,两地均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地理资源,实施绿色扶贫。贵州省江口县依托“天下名岳之宗”的梵净山,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了河流和山区的地理环境。其次,两地均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并推动规模化发展。贵州省江口县“创建区域品牌”,“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引进了专业的企业”,“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省民族地区“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打造区域品牌”。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 [技巧点拨]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答题步骤: ①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②通读相关材料,圈画有用信息; ③提炼、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时可采用“提炼语句+文本例证”的模式。 10.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民诉诸府”“不胜考掠之惨”语意、结构均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即出民”“抵吏罪”强调的是两件事情,即“立即放出百姓”和“治官吏之罪”,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A项。 [技巧点拨]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唯、斯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断句。 11.[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皇室宗族所居之处”的说法不准确。“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12.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自请燕山府任职”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但对官职并没有要求,而且具体任命什么官职也是由皇上决定的。 13. [答案]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得分点: (1)“僭上”“数”“悚然”“纳”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 跋扈”“专行”“制”“第”各1分,句子大意1分。 [知识拓展]解答翻译题,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判断句、词类活用等,并将它们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著作。政和年间,天下争相传言有祥瑞,朝廷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写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特意发下三题制诏让他起草,马上就完成了,皇上在草稿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兵夜晚捕捉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位百姓受惊出来正好与士兵相遇,就被当成盗贼捆绑起来;百姓向州府诉讼,经受不了拷打的惨痛,于是就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百姓,治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蔡京引见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以及亲戚同乡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疏请求从今以后朝廷招揽山林道术人员,都要责成有关部门保任;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又上疏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要立即按照你的奏章办,可是马上要到天宁节了,等过了这段时间,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知到这事,非常恐惧,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内宫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为此升迁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迁任承旨。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任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的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们上奏他缔结王黼、童贯以及没能预先察觉郭药师的背叛,罢官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贵授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王安中)内调到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儿子王辟章知泉州,迎接王安中前往,不久后去世,享年五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丰润敏捷,尤其擅长四六文的体制。徽宗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丰润敏捷,尤其擅长四六文的体制。徽宗曾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一百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赞赏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凡是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 14.[答案]B [解题思路]该诗并没有阐明“历代高人贤士”“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这一层意思,而是批判了不知道正确记载历史、传承历史文明的错误做法。 15.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题思路] 诗歌的前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这说明记载无法做到事无巨细,无法一一还原历史真实,记载与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且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在读书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分辨,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真正美好的东西就很难流传下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批判精神,不盲从。 综合上述分析,总结出答案即可。 16.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17.[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乃至:甚至。容易: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容易。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比如第一处,前后连接的虽然是同一层面的地点,但其距离殷墟越来越远,因此选用“乃至”,排除A、C两项。再根据第三处的前后文分析,“仍然”更符合逻辑,排除D项。故选B项。 18.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括号后面“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知,括号内的语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包含相互比较的内容,二是要阐明原因。“铸造的青铜器铭文”是与“甲骨文字体”相比较的成分,“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是“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的原因;且按照逻辑,一般是先说原因再给出结论。综合上述 分析,C项最合适。 19.[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句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可改为“就文字本身来说”或者“对于文字本身”;二是语序不当,“已经”应该修饰“是成熟的文字”,而不是修饰“说明”。据此分析,D项最合适。 20.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括号前的句子叙述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为和前文衔接紧密,括号内的语句主体应是“中华文化”,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就是”表承接关系,据此排除B项,选A项。 21.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互为一体:互相之间成为一个整体。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繁荣昌盛:形容国家或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 22.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句的语病是关联词使用错误。“不仅……而且……”为固定搭配,表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不是……而是……”为固定的搭配,表示并列关系,A、B两项使用均正确,但是遵循前后-致原则,“生理”后没有“因素”一词,故“文化的、精神的”后面也不使用,据此可以排除A项,选B项。 23. [材料分析]本则材料由事例和写作导向构成。事例讲的是君臣之间的一段佳话,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贤臣,管仲长于治国,鲍叔善于知人并甘居人后。孔子肯定了管仲的治国之才,司马迁肯定了鲍叔的知人善用。写作导向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很明确让考生在三个人中选择一个加以评述。“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篇发言稿”,指明了文体为“发言稿”,考生要注意标题、称谓、问候语、主体、致谢语等。写作内容是“感受和思考”,考生要围绕所选人物的事迹、品质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论述,在感受历史中观照现实,在品评人物的同时思考个人的发展。 [参考立意] (1)举贤荐能、知人善任是美德(鲍叔角度); (2)才干是立身之本(管仲角度); (3)宽容大度,任人唯贤(齐桓公角度)。 [写作素材] (1)千金易得一土难。 ——陆游 (2)卓越的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就将失去价值。 ——拿破仑 (3)有个姑娘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迫于生计,并请求李斯特的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这场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