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埃博拉病毒为何难“破” 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但其实,人类早在 1976 年就发现了埃博拉病毒。 近 40 年过去了,科学家为何仍未研发出针对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 底难在哪里? 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说起。这种病毒很难对付,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相关 实验必须在高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中才能进行,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数 量有限。 其次,埃博拉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客观地看这种病毒其实很少见,它的传播范围基 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格雷戈 里·哈特尔所言,“由于史上埃博拉病例出现不多,此前医学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疫苗一样 存在迫切压力。” 而且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不像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特定的季节性,因此也就 无法预知和防范。这就导致研究人员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此次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暴发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截至目 前报告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总计 1000 多例,这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规模要小 得多。而此前许多年,埃博拉在西非地区基本上只是零星感染。 此外,缺乏经济效益也是针对埃博拉的特效药物或疫苗迟迟无法研制出来的原因之一。 埃博拉药物或疫苗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其销量却很有限,肯定没有私人企业愿意投资。英国 雷丁大学病毒学家本·诺伊曼就说,“做埃博拉这种研发,对于任何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从 经济角度看都是不可行的,因为企业要考虑到经济利益”。 目前,主要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资助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而发达国家政府资 助相关研究并非因为这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其成果也很难 扩散到企业。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研发一直进展很慢。美国疾病控制 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就曾表示,至少一年内不会出现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疗法 和疫苗。直到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相关的研发才开始加速前进。盘点全球,目 - 2 - 前正在研发的少数几种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但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 验。据媒体报道,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一种埃博拉药物已经在猴子身上显示出理想效果。美 国弗吉尼亚大学传染病专家弗雷德·海登谨慎评价说:“这种药物应该能行,因为动物模型 (显示有效),但是,除非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试验,否则谁也不知道。” 至于疫苗,美国政府资助研发的一种疫苗虽然已经在灵长类动物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 人体注射后效果如何、安全剂量是多少尚不可知。加拿大一家公司与美国政府签署了 1.4 亿 美元的合同研发埃博拉疫苗。但早前,他们在健康人身上进行接种试验时,被美国食品和药 物管理局叫停,理由是还需提供更多疫苗安全信息。 眼下,医务人员面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能做的就是:减轻高热、呕吐、腹泻等各种症状, 保证患者不脱水。埃博拉病毒虽然致死率高,但如果感觉不适时及时寻求医疗救治,有些患 者仍有机会康复。 那么这些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的药物或疫苗,在当前西非疫情大暴发之际能先 行使用吗?对此科学家分歧严重。 病毒发现者之一、现供职于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彼得·皮奥特认为,鉴于这次 西非疫情史无前例,应该认真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也有很多专家表示,使用 任何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测试证实安全性的疗法或疫苗,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而且 很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世卫组织发言人哈特尔也说,目前阶段,世卫暂无计划要推动在西非疫区投放任何试验 性药物或协助开展任何临床试验。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4 年 8 月 5 日)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埃博拉病毒难“破”原因的一项是( ) A. 埃博拉病毒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但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这样条件的实验室 明显不足。 B. 埃博拉病毒传播范围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更不用 说研究了。 C. 埃博拉不是季节性暴发病毒,研究者无法准确预知和防范,导致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 减少。 D. 正在研发的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且只有有限的几种,还尚无一种完成严格 的临床试验。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 A. 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虽然西非三国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总计已经 1000 多例,但规模仍然显得小得多。 B. 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得相关有效疗法和疫苗研发开始加速,这使得一年内攻 克这一难题成为可能。 C. 由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埃博拉药物虽然在猴子身上实验效果理想,但在人体之中临床试验 效果如何仍有待验证。 D. 虽然彼得·皮奥特提议应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很多专家认为,盲目使用, 不仅不符合伦理道德还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经济利益考虑,任何一家私人医药公司要研发需要巨额资金而销量有限的埃博拉药物或 疫苗都是不可行的。 B. 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资助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初衷并非是要治愈这种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 范生化袭击的考虑。 C. 研究发现,虽然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但患者只要被及时救治,就一定有机会康复,重显 生机和活力。 D. 虽然西非埃博拉疫情严重,但世卫组织仍没有将在此疫区投放任何试验性药物或协助开展 任何临床试验列入计划。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D 项,误将结果当成原因。选项说的是埃博拉病毒难“破”导致的结果而非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未然变已然。文章中是“至少一年内不会出现”,选项中变为了“攻克这一 难题成为可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C 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有些患者仍有机会康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35 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 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 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 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 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 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 20 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 年 10 月 25 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 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 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 40 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 1935 年传来的羊叫声。 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 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 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 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 年的羊叫声弥漫了 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 - 5 - 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 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 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 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 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 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 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 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 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 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 1 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 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 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 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 柿子引人注目。1935 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 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 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 2000 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 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 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 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 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提到 1935 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 - 6 - 感,同时也起着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B. 老旺“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旺对政府的信任,同 时也表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 C. 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 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 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 深刻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5. 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6. 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借条”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 述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凝练;②“借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这张借条的出现,才 有后文验证借条、兑现借条及老旺捐款等故事的发展。③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 将历史与现在巧妙地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6. 曹老师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教育者的形象。①知恩图报的烈士后代:作为烈士遗孤的后代, 曹老师回村教学,反哺瓦村的养育之情。②不怕艰苦,不计个人得失的教育者:瓦村条件艰 苦,曹老师却不畏艰苦,不计得失,全身心扑在瓦村的教育事业上。③热心执着,勇于奉献 教育者:曹老师支教瓦村,安贫乐教,几十年的青春默默献给了瓦村,其间才回过五次家。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 项,“同时也表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分析错误。这一细 节表现出老旺淳朴善良的性格。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 从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把握物象的作用。本题,题干是“小 - 7 - 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本文中,故 事情节由那张缺角的“借条”展开,“借条”贯穿全文,可见,“借条”是文章的线索;其 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 1935 年,文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 方”,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借条” 的设置是双线索结构中的交汇,拓展了小说主题,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 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一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 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 给了瓦村”,这些内容可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 “借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这张借条的出现,才有后文老旺找曹老师看借条、老 旺去镇政留下借条、府验证借条、兑现借条及老旺捐款等故事的发展。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 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 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曹老师 形象,根据文章中对曹老师介绍,以及曹老师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通读文章,可以 从文章中筛选出“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 天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 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据村 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 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 老师才回过五次家”“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 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 了”“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等信息,根据 这些信息即可分析概括曹老师形象。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 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 - 8 - 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要结合故事情节,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 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 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 指摘疵短。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 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 封琅琊县男,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 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 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俄拜秘书少 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 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 “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 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 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 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 年六十五,谥.曰戴。 (选自《新唐书·儒学·颜师古传》)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 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B.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 /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C.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 /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D.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 /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8. 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9 - A. 故训,也称“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如《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就是这个 意思。 B. 服除,意思是服丧期满。古代朝廷官员在任期间如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 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C. 巾褐,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古代常以服饰象征身份,表示平民百姓的还有:布 衣、缊袍、冠盖等。 D.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师古很有才干。他精通故训之学,对于治理安养这个政务繁重的县,他信心十足,最终 果然治理有方。 B. 颜师古博学善辩。面对群儒的质问,颜师古引经据典、随机应变,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人人为之叹服。 C. 颜师古知错能改。在聆听了唐太宗的教诲后,他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 最终留任原职。 D. 颜师古性情洒脱。当频频受到贬斥,官职不能升迁后,他闭门谢客,享受放情山林、收藏 古籍器物的闲适之趣。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 (2)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7. C 8. C 9. C 10. (1)当时薛道衡任襄州总管,赏识他的才能,每每写下文章,就让他指摘缺点。 (2)你的学问,确实值得称许,然而在事奉父母和为官方面,我没有听到可以称许的事。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 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 10 -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这段话的意思是:太宗曾感叹《五经》离圣人时间久远,传习过程中逐渐产生错误, 下诏令颜师古在秘书省进行考定,多有校正之处。考定完毕,太宗下诏令群儒一起讨论,于 是群儒各自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质问颜师古。 首先看哪些关键点该断未断,或不该断而断,如“《五经》去圣远”与“传习浸讹”是因果 关系,之间应该断开,排除 BD;又如“《五经》去圣远”是主谓关系的短语,不应该断;“非 诘”是两个意思相近的动词,共涉及一个宾语“师古”,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表示平民百姓的还有:布衣、缊袍、冠盖等”错误。冠盖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 借指官吏。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 项,“他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错误。唐太宗批评后,颜师古只是谢罪, 没有主动弥补不足并改错。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 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 做到字字落实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时:当时。佳:意动用法,认为……佳,赏识。每:每每。疵短:缺点。 - 11 - (2)信:确实。称:称许。 (3)谨:认真。庠序:学校。申:反复陈述。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两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颜师古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训诂之学,擅长写作。仁寿年间,李纲推荐他,任安养县 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弱,因而问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你拿什么来 治理它?”师古回答说:“杀鸡不需用牛刀。”杨素对他的大话感到惊奇。师古到任后果然 以干练和治才闻名。当时薛道衡任襄州总管,赏识他的才能,每作文章,就让他指摘缺点。 高祖入关后,颜师古到长春宫去进见,授任朝散大夫,拜授敦煌公爵府里的文学之职,多次 迁升为中书舍人,专门掌管机密。颜师古生性敏捷,熟悉政治法律。当时军务和政务繁多, 皇上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笔,册命奏章之类的文书也很精工,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太宗即 位后,授任为中书侍郎,封为琅邪县男爵,后为母亲守丧解职。守丧期满,恢复官职。过了 一年多,因为公事获罪被免职。 太宗曾感叹《五经》离圣人时间久远,传习过程中逐渐产生 错误,下诏令颜师古在秘书省进行考定,多有校正之处。考定完毕,太宗下诏令群儒一起讨 论,于是群儒各自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质问颜师古。颜师古就引用晋、宋时代的旧文, 随机应变,论据完备而明确,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人人为之叹服。不久加授通直郎、散 骑常侍。太宗于是把校正考定的经书颁行天下,使学习的人有所依据。 不久拜授秘书少监, 专做校勘之事,遇到古文奇字为世人所困惑之处,就探究分析反复思虑,一定要弄通本源。 但他多用年轻后生参与校勘,抑制门第低微的人,优先录用显贵有权势的人,即使是商人富 - 12 - 家子弟,也会被安置选用,因此受到公正舆论的非议,被贬斥任郴州刺史。还未出发,太宗 惋惜他的才能,责备他说:“卿的学问确实是可以称许的,而在侍奉父母和做官方面,我没 有听到值得称许的事。今天调任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想到你过去曾经任职做事,我不忍 抛弃你,今后应该引以为戒。”颜师古谢罪,又留任原职。 颜师古性情严肃,对待同辈很傲 气,很少推许或与他们交往。他既自负才能,又很早被任用,所以期望很高。当频频受到贬 斥后,官职更加不能升迁,感到失意沮丧,于是就闭门谢客,穿着随便并且神情懒散,享受 山林间的闲适之趣。他大量收藏古代图画、器物、书帖,都是他天性所喜爱的。贞观十九年, 随军征讨辽,在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 校司徒。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 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 憔悴,悲凉沉郁。 C.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 无限情思。 D. 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1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 与亲人分离,倍思亲。 - 13 - 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诗人飘零、憔悴。 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 【解析】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侧重表现个人遭遇”理解错误,整首诗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没有侧重表现其 中哪一方面。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 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 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 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 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 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 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 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 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 - 14 - 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 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 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 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 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 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 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 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 情。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 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 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 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善飞的 黄鹤、轻捷的猿猴都无法越过写出山势的险峻。 (2)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 《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_________”。 【答案】 (1).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2)无边落 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3)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 - 15 - 学也 (7).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一段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信通过日益强大、丰富的功能,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 重塑了人类新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当下,手机成为生活用品, 微信也随之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力所及,各年龄层次的“低头族”,或忙于刷屏、发消 息,或视频、音频热聊,“指尖上的网民”以实际行动昭示出微信的“杀伤力”和“穿透力”。 微信功能换代可谓 ,但万变不离其宗,信息传播功能始终是其最重要的、最核心 的功能,特别是信息处理功能。微信能够和当代历史学发生联系, 在于微信是信 息载体、传播媒介。微信强大的传播功能,是史学与微信结缘的必要条件。就工作流程而言, 历史学学术研究不外乎 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传播信息。这一传承久远的 工作流程与微信的主要功能 。微信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经步入 了一个以微信命名的时代,对历史学产生影响理应是水到渠成的。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无所 不包,( );不是历史学“绑定”了微信,而是历史学“被绑定”在微信中。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渗入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 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B. 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 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C. 渗入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新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 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D. 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习惯,造就了突出 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沧海桑田 节点 搜索 千篇一律 B. 日新月异 基点 搜索 如出一辙 C. 日新月异 节点 搜集 如出一辙 D. 沧海桑田 基点 搜集 千篇一律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而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 - 16 - B. 不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而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 C. 不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就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 D. 不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就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深入”和“渗入”语序不当,应改为“渗入和深入”, 排除 B 项、D 项; 二是“重塑”和“新的”语意重复,可删去“新”,排除 C 项。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 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沧海桑田”强调“变化大”,“日新月异”强调“变化快”。 此处说的是微信功能换代快,用“日新月异”更合适。 节点:①电路中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点。②指整体事物中的某个关键点。基点:①作 为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的地方。②基础。此处说的是微信与当代历史学发生联系的连接点, 用“节点”更合适。 搜索: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搜索”强调 寻找得仔细,“搜集”强调寻找的范围广。此处说的是历史学学术研究要广泛获取信息,用 “搜集”更合适。 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 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此处说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和微信的主要功能一 致。用“如出一辙”更合适。 - 17 -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括号后的分号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与后文“不是历史学‘绑定’了微信,而是历史学 ‘被绑定’在微信中”一句构成并列关系,故括号内所填语句也应用“不是……而是……” 的结构,排除 C 项、D 项。 再根据前文“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可知,微信传播的内容广于历史学,再结合括 号后“历史学‘被绑定’在微信中”可知,否定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肯定历史学“被镶嵌” 在微信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排除 A 项。 故选 B。 17.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对某一人物的判词,请写出判词中设计的人物,并结合《红楼梦》 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答案】王熙凤;性格特点:①心狠手辣,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②机变逢迎:夸 黛玉长得标致,像嫡亲的孙女;③精明干练:协理宁国府,表现了非凡的治家本领。(答出两 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 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 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红楼梦》,分析判词的内容可知:“凡鸟”是繁体 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 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 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所以可以看出判词中的人物是王熙凤。她的性格 非常丰富,拿她的出场为例,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 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 - 18 - 王熙凤话中,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不忘讨好“老祖宗”, 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这些无一不表露出她的深谙人心,机变逢迎。在小说第十一、 十二回中她“毒设相思局”治死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贾瑞,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 二姐,而其他的下人看到她都是毕恭毕敬的,都很怕她的样子,这些表现出了王熙凤的狠毒。 在宁国府,无人敢惹焦大,王熙凤却敢说:“还不早打发了没这王法的东西!”协助管理宁 国府时,对下人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 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 白处置!”不难看出她的雷厉风行、精明干练。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 内容: 一、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等。 二、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三、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四、作品的大致主旨。 四.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肆虐。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大爱、温暖 和担当,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怯懦……灾难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 情过后,向阳中学返校后准备举行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分享活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阐释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 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答案】在“战疫”中成长,青春本色向阳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青春本色当似火,岁月节律应如歌。虽然我们的“冠笄之礼”逢上新冠疫情, 但是作为青年学生的代表,我想说,灾难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艰辛与磨砺是 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是在“战役”中成长的一代,青春本色向阳。 犹记得,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人心惶惶。一场战役,就像一面镜子, - 19 - 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怯懦……有人哄抬物价,高价贩卖口罩;有人不带口罩闯 商场;有人面不改色瞒病情;有人一听到自己身边有来自武汉的人,马上变脸,恶语相向; 当有人选择奋力扑火的时候,也有人选择隔岸观火,据说有不少明星、“网红”出国避难, 在国家号召切勿流动之际,他们却在晒旅游美照,分享在国外的欢乐时光等等。疫情,或许 是给人类的惩罚,或许是剥开人性的一枚柳叶弯刀。 当我们反思人性的自私、冷漠、怯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战役中成长。 然而,疫情之鉴,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间的大爱、温暖、担当……君不见,新时代 领路人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 防控措施都是首先考虑到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的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 命。君不见,闻令而动,逆行出征,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在挑战面前,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他们不仅仅是中国科学家,更是奋战在抗议一线 的白衣战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 量,在抗击疫情主战场发挥领军作用。“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在抗疫的 严峻斗争中,一批医护人员守护在病患身边,把自己留在冬天,给人们带来春天。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年犹如朝阳。我曾看到过一句话: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我 辈而今已成年,正应发光,亦当学前辈的样子,立鸿鹄之志,学会感恩,健康成长,奋发有 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护我山河无恙,人民安康。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让我们在抗疫烈火中洗礼成长,让生命绽放出更加辉煌的光 芒。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 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 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 本,“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大背景是新冠疫 情,考生写作不得脱离这一情境。具体情况是疫情过后向阳中学要举办以“成长”题的班会。 考生可以写在疫情中出现的人性的自私、冷漠、怯懦等阴暗的一面,也可以写人间大爱、温 - 20 - 暖、担当等充满正能量的一面。“灾难时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要结合情境思 考这场灾难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在这个课堂上收获了怎样的成长。体式是发言稿,要符合 文体特征。发言时要结合材料,围绕“成长”主题展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最后还要 提出希望与建议。 立意: 1.灾难乃至善教材,社会为最好课堂。 2.莫负重望,砥砺成长。 3.抗新冠明责任,成人亦成材。 素材: 1.疫情来袭、逆流而上,扶危渡厄、医者担当。桐柏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域一家起步较早的国 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疫情面前,不畏风险,坚守岗位,以严谨科学的专业部署,以全员 待命的临战状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担当。截至 3 月 6 日,全体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 的战斗中,已经满负荷地战斗了 30 多个日日夜夜,累计接诊发热病人千余人。在保障院内正 常诊疗服务、发热门诊筛查、疑似患者留观的同时,还担负县内新冠患者会诊、流行病学调 查、隔离医学观察点监测、社区卡点执勤等多项任务。他们在不同的抗“疫”一线,有相同 的生活场景,饿了,吃一碗泡面也是美味,累了,办公室坐一会就是休息他们艰辛的付出只 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坚决完成疫情防控任务,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 2.自疫情战火“点燃”以来,全国人民立即形成“一盘棋”大格局,齐心协力、英勇奋战。除 夕之夜,各地人力物力驰援武汉;紧急关头,党员干部勇赴一线、挺身而出。面对病毒,医护人 员日夜奋战、竭心尽力。爱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也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我 们传承了同样的中国血脉,自然孕育出同样的爱国情怀,正是来自各方浓浓的爱国情怀,让我 们面对疫情挑战时, 更有信心,更有勇气,更有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 3.面对疫情,中国拿出的魄力与实力让全世界惊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建的任务刚刚下达, 相关单位便迅速组织设备和工人进驻现场,立即施工。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里就不再有黑 夜。每当夕阳西下,工地的照明设施便从太阳手中接过光明,让整个现场灯火通亮,继续繁忙。 工人师傅们深知,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多赶一分钟,也许就能多救治一名患者;多赶一秒钟, 也许疾患就无法放肆张狂。仅 10 多天时间,两山医院拔地而起,这就是中国速度! 4.面对疫情,全国各地一批批的医务工作者自愿报名奔赴武汉,他们要和病魔抗争,要和死神 搏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真实与伟大。一篇篇报道让人不断泪目, 还记得一篇报道中写到: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 - 21 - 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是的,他们为人儿女,却没有与父母团聚过年;他们身为父母,却 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家人照管,自己却奔赴救人的第一线!也许,只是也许,他们可能再也不能回 到自己亲人的身边了,但他们却义无反顾。这就是中国担当! 5.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地各校在疫情防控期间都开展了网络教学,广大教师变身“主播”,乃 至发生网络拥堵,引发了诸多不适应!虽然网络教学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疫情防控期间不得已 而采取的担当行为,但却代表着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 拥抱、适应新变化,做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网络教络教学的践行者。同时要做好先进工具 的自我学习,以及学会数据运营分析的能力!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在线学习 情况,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关心和辅导,体现教师的大爱情怀。 结构:本文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艰辛和磨砺是 成长最好的礼赞。接下来从正反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在疫情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选 择自私,选择怯懦;相反,有的人却选择拼搏,选择奉献,选择担当。对于是学生的我们来 讲,抗疫烈火中洗礼成长,让生命绽放出更加辉煌的光芒,前辈的样子,立鸿鹄之志,学会 感恩,健康成长,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护我山河无恙,人民安康。文章结构完 整,论述得体,分析透彻,结尾点睛。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