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作文辅导讲义选材
中考语文作文辅导讲义:第四章选材 第四章 选 材 【能力定位] 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 【要点阐释】 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如写《我和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所以,选材时必须“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二)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便是如此。如我们熟知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它的材料真实,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就感动人;第二.材料典型,小中见大。在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本色。读了此文后,更增加了我们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与怀念,这便是“小中见大”的功力。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三)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大家简直写腻了。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我有什么不妥吗?反复检查,都不是。心里想:要么老师冤枉人,要么他眼睛出了毛病.要么老师神经不正常……下课了,老师又喊我到办公室去,这更使我想:真是.无端地“盯”我一节课不说,还要找我的麻烦吗?一进门,老师就说:“我上课看你脸色不好,准是病了,你要抓紧去看医生………”“哎呀,是呀!我昨天感冒发烧,今天浑身没劲,自己没在意,想不到老师连这点也看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材时变换角度,抓住眼睛-一心灵的窗户,来表现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可贵品质。文章表现的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由于选材的与众不同,其内容并不使人感到陈腐平庸。 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我们在为文章立意选材时要努力求新。但是,求新决不能盲目,必须以“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为前提。 (四)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中心会更突出,人物形象会更丰满。因此,选材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惜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从自己搜集到的二十多个素材中筛选出三件事写进作品中,这三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第一件事--松骨峰战斗,刻画一个英雄群体,表现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第二件事--马玉祥在浓烟大火中拼死救出朝鲜儿童,写一个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最真挚的爱;第三件事--防空洞里苦乐谈,展示战士们的美好心灵,这是他们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读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会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爱--“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如果三个材料属同一类型,即使扣题、典型,也难以把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那样丰满完美,难以收到上述效果。 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主要的素材取舍能力的方法。 一、舍旧取新 新颖独特的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而一般地说,陈旧的素材没有这样的效果。舍旧取新就是在众多的素材中,舍去陈旧的材料,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 新颖独特的材料主要指:新人新事新面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闪光点”;人的独特经历等。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素材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新”事,它有时也存在于平常的小事中,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熟人熟事中。要做到“小中选新”、“熟中选新”,就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仔细的分析,靠坚持不懈的川练。 二、舍大取小 大素材(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初中生要把握好这样的素材难度较大,且初中作文篇幅较小,也难以运用“大”素材。舍大取小,就是在作文选材中舍弃这样的“大”素材,而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舍大取小之“小”,不是那些毫无社会意义的芥末小事,而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这样的“小”素材主要有: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一棵小草、一朵浪花、一只蜜蜂等等小事物;能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要选出这样的“小”素材,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隐含的深刻意义。 三、去粗取精 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用的三个材料,就是从二十多个素材中精选出来的,这三个材料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实例解说】 实例一 题目:润物细无声 --XXX老师二三事 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雕塑家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 第1组:(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2)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第2组:(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2)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3)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第3组:(1)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 (2)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3)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作“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辨析: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如果像第(1)组材料那样,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第(2)组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相比之下,第(3)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实例二 题目:慈母心 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辨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材料(1)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实例三 题目:他(她)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题解:“朋友”,应为友谊深厚、关系非同一般的人。“朋友”之前以“真正的”限制,说明这友谊建立在真诚、健康的基础之上,绝不是吃喝不分的“酒肉”朋友或讲江湖义气的“哥们”,更不指臭味相投的“一丘之貉”。“才是”放在“真正的朋友”之前进一步限制,点明这种友谊是经过曲折或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认识到的。 选材: (1)他是我生活上的挚友,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 (2)我俩是异姓兄弟,从未翻过脸、吵过架,我们的行动始终协调一致。有一次,我被人欺侮,他知道后.立即聚集了几位好友,去找那人,为我报仇、出气。 (3)我犯了错误,为此我忧虑、害怕,是他伸出友谊之手,使我摆脱困境,免遭处分。 (4)她在学习上无私地帮助我,为我释疑解难,帮我复习功课。 (5)他是班里的尖子生,且一向待我很好,在学习上给我很多的帮助。中招前一天,我求他在考场上给我“帮忙”,却遭到他的拒绝,结果,我以二分之差未升入重点中学。通知书下发后,他亲自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帮我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开学后,他还经常给我写信,给我传授学习方法,使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6)她从不随便马虎,对我的坏习惯(如抄作业、吃零食、说脏话、贪小便宜、小偷小摸、不守纪律等)盯得牢、不放松,我恨过她。但她不计较这些。在她的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下,我进步了。 辨析:对照题目,选材(1)中的人物,因为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才成为自己的朋友;如果不是这样呢?就难说了,因此,他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选材(2)中“我俩”是讲江湖义气的“哥们”,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甚至为了不受欺侮,可以拳脚相助。这种友谊是不健康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选材(3)中的他为犯错误者摆脱困境,免遭处分,很可能采取包庇、隐瞒的办法,这不能使犯错误的朋友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相反,因为可以轻易蒙混过关而有可能使犯错误者重蹈覆辙,犯更大的错误。这样写不合题意。如果他能勇敢地指出其错误,使之提高认识,痛改前非,这是可取的,但难以写出新意;如果从帮助者的真正善意未被理解,曾遭到嫉恨、非难,但他一如既往、不计个人得失这个角度写,是很能感染人的。选材(4)符合题目要求,但材料显得简单平淡,也缺少新意,不容易写好。如果能在材料中突出其建立友谊的曲折、不平常,那也能感染读者。比较而言,选材(5)(6)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例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报载:不久前,上海市团委等单位组织了一次“吃苦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收营员,带领孩子们到江西革命老区以及贫困地区进行考察、不少家长主动花钱让孩子们“吃苦”,由于家长报名踊跃,主办单位不得不把原定的31个名额增加到61名。在实地考察中,孩子们经风雨见世面,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苦了、累了,但却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懂得了如何生活。这次活动,家长满意,社会赞许。 审题:这个材料中共包含了三个思维单位--主办单位、家长、孩子们,其中“吃苦”二字是题眼,主办单位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家长们为什么踊跃地报名,花钱让孩子们去受苦,关键在于他们认识到了这个“苦”字的意义所在。吃苦是做人的资本,无论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学会吃苦。这就是本文立意的重点。 选材: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2)一切要凭自力,不可依赖他人。 -一郭沫若 (3)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4)通向人类的真正的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一那就是历尽艰难的道路。 (5)有理想有出息的革命者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雷锋 (6)音乐家冼星海在巴黎求学时,先后做过餐厅跑堂、理发店杂役、看守电话的佣人和其他各种被人看作下贱的工作,经常清早5点钟起床,干到夜里12点钟才能休息。但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欺凌,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学习提琴,看乐谱,练习写曲。 (7)海伦·凯勒在她出生九个月时失去了视力和听觉,并因之而不能讲话,她挣扎在黑暗、静寂的世界里,一举一动像个动物,甚至被认为是白痴,但她勤奋努力,决心与不幸抗争,她不但学会了讲话,还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写作。她的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8)山东残疾女青年张海迪高位截瘫,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她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立下“做生活的强者,为祖国贡献一切”的誓言,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自学,学会三门外语,翻译了十六万字的外文著作和其他资料,并著书立说,还给许多人治病,被人们称为“民族精英,中国当代的保尔”。 (9)报载,天津市曾对一千五百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51.9%的学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这些孩子的家长不注意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结果孩子们眼高手低,轻视劳动,懒散任性,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花钱大手大脚,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10)报载,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个“宏志班”,共有54名“穷孩子”,他们中有的是残疾人子女,有的是单亲家庭子女,有的是“下岗”人员子女,还有孤儿等。差不多每个人都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吃过不少苦,但这些孩子有志气、讲礼貌、守纪律、爱劳动、懂得关心人,学习上也特别肯吃苦,他们个个都品学兼优,其中有的相当出色,所言所行十分感人,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辨析:材料(2)强调自立的重要性,(7)(8)偏重了说明逆境出人才,其余的都能扣准论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高效训练] (一)根据选材要求,辨析下列文题选材之优劣。 1.题目:我的邻居 审题:这个题目是有限制的。它要求记叙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邻居。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写邻居的思想和性格,从而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倾向和观点。另外,就题目看,显然还要求写出邻居与作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选材: (1)我的邻居是位孤老太。她热心做好街道和里弄工作,10多年来,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大家都很尊重她,也很想帮她做些事,但总被她婉言谢绝;她临终时,还把几十年的积蓄3000人民币全都捐赠给了托儿所。 (2)我邻居家的冬冬,是我的同班同学。他自小聪明好学,成绩在我班总是第一;他还乐于助人,经常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可是,由于他的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最后又离了婚。冬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成绩日益下降,最终被迫辍学,回乡下奶奶家去了。 (3)“文革”中,我因为父母被称作“走资派”,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我的邻居是一家歌剧院的门卫,他主动收留了我,并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三中全会后,我父母被落实了政策,我本人在唱通俗歌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求学期间经常被借到歌剧院演出,逐渐滋长了骄傲自大的情绪,当孤独和苦闷的时候,又一次受到了这位工人师傅的教育。 (4)我家与邻居杜伯伯家因占用公用楼梯放破烂而引起了争执,两家多年来互不理睬。这次老屋拆迁,我们都将迁入新居,在告别老屋的前夕,我父母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带着我一起到杜伯伯家赔礼道歉。大人们两鬓都已挂上了银丝,小孩们也都已长大了;夜色浓,但格外温馨,两家人谈了很久很久。 (5)我的邻居小王是位个体户,开始,我家用老眼光看他,背后议论他是“死要钱”,称其为“孔方兄”。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家里得了急性阑尾炎,我吓得直哭。小王知道后,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和我一起把妈妈妈抬下楼,并找车送到医院,又用他自己的钱替我们交了入院费,办理手续,跑前跑后,忙了半天,把自己的生意也耽搁了。从此,我们终于了解到他除了能勤劳致富外,还有一颗热爱生活、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6)邻居赵大婶是位下岗工人。下岗后,大婶在家里也闲不住,做饭、炒菜、洗衣,把家里收拾得规规矩矩,全家人生活很愉快。 2.题目:中学生活琐忆 题解:这是回忆中学生活的叙事散文题目,“琐”指细小零碎的意思。所以,本文要求通过日常生活中几件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记下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展示自己在前进途中洒下的汗水和取得的成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读者一起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人们一种生活的启示。 选材: 第1组:(1)初一时老师多次找我谈话,我改掉了贪玩的毛病; (2)初二时我学习马虎,后经老师批评,我开始认真了; (3)初三时老师替我找薄弱环节,不断为我补课,我终于顺利毕业。 第2组:(1)记自己被评为三好生; (2)记自己加入共青团; (3)记自己考上了重点中学。 第3组:(1)一堂体育课上老师辅导我跳山羊,培养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2)一次物理实验,使我对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暗暗确立自己的志愿; (3)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对我潜移默化,我懂得了人生道理,树立起了自己的理想。 3、题目:说“问” 审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问”是解惑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重点阐明“问”的意义作用,指明“问”的方法.让人既明其理,又得其法。 选材: (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 (2)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3)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东非谚语 (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 (5)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穷极究底地追问。 --爱因斯坦 (6)西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在去各地游历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求教,采访史实。 (7)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他攀山越岭,遍访当地农医和劳动人民,详细询问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效用,他把这些都详细地记载下来,并写出巨著《本草纲目》。 (8)高尔基只读过三年小学,10岁开始作学徒、码头工人和轮船小工,可是他把社会当作大学,勤奋学习,锲而不舍,24岁便成为大作家。 (9)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过音乐的事,向师襄学习过弹琴。 (10)被称为我国“书圣”的王羲之学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中干,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因为每天洗笔砚,使得一池清水变成了墨池,最终练出了“入木三分”的笔力,学到了丰富多彩的书体。 (1、8、10不够切题) 4、题目:好学与成才 审题:“好学”、“成才”是两个相关的概念,着眼点在于揭示和阐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好学”是“成才”的关键,“成才”必须“好学”,写作时可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思路,逐层论述,先阐明成才的必要条件是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和态度,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倡导。 选材: (1)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维吾尔族谚语 (2)不愿多问者,乃耻于学习。 (3)我扑在书籍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一高尔基 (4)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一培根 (5)好学的人必成大器。 -一林肯 (6)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出身贫寒.小时候,用芦杆作笔,学会写字。年长以后,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和散文。当人们问他的学问是哪里来的时候,欧阳修笑了笑说,学问来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就是说他连骑在马上、睡在枕上、蹲在厕所的时间都用于刻苦求学了。 (7)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便显出过人的天赋,未尝识字,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但他的父亲不让他继续求学,带着他到处炫耀,等长到少年之时,便“泯然众人矣”。 (8)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几天不睡觉,实在疲倦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人开玩笑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 (9)周恩来少年时代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以后半个世纪里,他始终在为中华崛起而奔走、工作和奋斗。他为中国人民献出了一切,为我们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0)爱因斯坦是个天赋很差的人,三岁时还不会说话,小时候成绩也不好,但他勤奋好学,随身携带纸和笔,坚持记观察和学习笔记。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 (2、9不够切题) (二)根据要领,对下面的文题进行审题、立意,并选出恰当的材料。 1.好人XXX 2.一个受人敬仰的人 3.人小志气大 4.不熄的蜡烛 5.难忘的教诲 6.心灵深处的丰碑 7.我家喜事多 8.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9._真让我着迷(在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 10.良师 (三)思考下列各题如何选择题材: 1.《生动精彩,给人启迪--记张老师的一堂政治课》 (提示:一般而言,此类题目中的正题揭示了文章主题的大致范围,副题则是概括文章的内容,为文章素材的搜寻和题材选择提供了范围。由于这类题目主题比较明确,题材可根据主题较容易选择。这道题目不求写全文,先要求学生罗列出①典型人物,②典型环境(气氛),③典型情节等素材,然后选择、删除,再连成一段文字,力求紧扣主题。) 2.《记一次学农活动》 (提示:重点放在阶梯式训练上。这种题目看似简单,实则较有难度。主题不明确,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一下子要写又好像较难下手。为了找到选择题材的途径,可以分步骤进行训练,先设计一系列小题目,如:《初来乍到》、《吃“苦”》、《苦中也有乐》、《我们班的劳动能手》等,让学生从较具体、较小的方面人手,借助两三个阶梯式的训练,从一两个点领悟到怎样为写全貌选择题材,然后才着手写《记一次学农》。当然,对于这个常见的命题,要注意体现时代感。) 3.《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 (提示:“令人难忘”是题目的中心词,界定了文章的基本范围和内容;“日日夜夜”是题目中的物量词,不能写“一日”、“一夜”,也不能过多,以免文章显得杂乱。二是寻找素材。这是为确定文章主题做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一定要明确:主题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写命题作文时,更不能一看题目就得出文章的主题;要有一个先占有素材,再明确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题材的“三步曲”。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令人难忘”的事自然千差万别。赶快打开记忆的包袱,看看里面藏着些什么:是你为“中考” 备战的艰辛?是你为生病的父母奉伺床头的眷眷爱意?还是你伤害了别人以后内心的煎熬?……三是确定主题,选择题材。命题作文的好处是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基本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素材,但要有所选择,依据就是要为主题服务。要分清哪些是最能有力地表现主题,最典型的。同时,由于“日日夜夜”必须是较多的材料,要注意题材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注意层次和详略。) 4.《春天》 (提示:重点放在训练题材选择的多样化和选择角度的新颖。本题可以作为散文训练题。注意散文的题材和主题的关系是“形散,神不散”。形散,允许我们题材选择多样化,可以写自然界的春天,可以写人的生命的“春天”,还可以写科学、文化、教育的“春天”,心灵的“春天”。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散文的题材,甚至在一篇散文中同时写进几种形式的“春天”。但关键是要紧紧凝聚于“神”--主题。主题可以侧重希望、侧重播种、侧重复苏,也可以侧重温暖。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崭新的立意和题材再去诠释这个千古吟诵又永远道不完的“春天”。) 5.《网》 (提示: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网,有形的、无形的,如人情网、心灵网、法网、、关系网、生态网、因特网等等。行文中应注意题材选择的多样化和选择角度的新颖性。) 6.题目:与_____对话 要求:从“蓝天、大地、高山、大海、草原、沙漠。黄河”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非人的对象)。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提示:对话是一种双方的相互交流,话题要集中。以什么为话题,这要看思想视野的宽度,话题应新鲜、有现实性且有一定的深度,谈人生、谈宇宙、谈社会、谈环保,无所不可。) (四)下面哪则材料最恰切地体现了题目的命意 1.题目: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 材料1:1814年,英国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同它赛跑,火车远远地落在后边。然而斯蒂芬逊并没有灰心,他不断地改进机车,坚信火车有宽广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轮子,而火车能最高以280千米的时速前进。 材料2: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西西弗的故事,他受宙斯的惩罚,每天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可是到了夜里,这块石头又会自动滚下来。于是,第二天西西弗还得往上推。这样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宙斯就是要用如此的手段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不断打击中走向毁灭。然而,西西弗并没有被这种惩罚摧垮,他以不屈的意志迎战这近乎残酷的苦难,终于争得了最后的自由。 材料3:13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国王布鲁斯领导人民奋起抵抗,但是接连组织了六次反击,均相继失败,苏格兰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王自己也逃进一个山洞里,心情十分苍凉。这时他看见洞中一只蜘蛛正在织网,前六次都没成功,但蜘蛛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开始了新的尝试,终于大功告成。布鲁斯深受启迪,决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领导人民进行抵抗,又经过多次的顽强奋斗,终于击败了入侵之敌。 材料4:古希腊有个演说家叫德摩斯梯尼,因小时候口吃,登台演讲常被对手压倒。可是,他不气馁,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训练朗诵,连跑步、爬山也练演说,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克服了口吃的弱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演说能手,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提示:四个材料虽都有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意思,但各个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1侧重在“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材料3侧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精神;材料4重在“勤能补拙”;材料2侧重人的精神,倡导超越生活磨难的可贵品质,因此,材料2最切题。) 2.如果要证明“贵在恒字”这个观点,下面10个材料,哪些比较贴切? (1)骐骥,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玉不琢,不成器。 (5)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7)有志者事竟成。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莎土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10)童第周说:“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1、5、6最切题) (五)下面是一组可以用作论据的作文材料,请你根据以下作文题,分别为其选择最恰当的材料。 题目:A.《学与干》B.《入迷与人门》C.《好学与成才》 D.《坚持就是胜利》 材料: (1)莎士比亚原是戏院门口的一个马车夫,有机会就从门缝和小洞里窥看戏台上的演出,进行学习。 (2)拜伦第一本诗集发表后遭人恶意的嘲讽,他的回答是:努力写出好作品。 (3)爱迪生研究人造橡胶的那几年,谈的、想的、晚上梦见的都是橡胶,禁止别人与他谈橡胶以外的事。 (4)爱迪生花了整整10个年头,经过了5万次左右的试验,发明了蓄电池。 (5)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 (6)司马迁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是在遭受了腐刑以后。 (7)李时珍到35岁时,读了古代医药书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8)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冒着危险,吞服曼陀罗等剧毒的药,直到精神恍熄,失去痛觉。 (9)杰克·伦敦随手把好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 (10)欧阳修4岁丧父,家贫无纸,母亲用荻画地,教他写字。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苟子) (1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 (13)万丈高楼平地起。 (1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16)“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提示:A、(8)(12) B、(3) C、(1)(7)(9)(15) D、(2)(4)(5)(6)(11)(14)(19)(20) (六)病例分析: 崔老师 崔老师是教我们英语的。 她三十岁左右,对工作极其认真到位。每天,崔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的人。为了给同学上早自修,她常常忘记了早餐。上课铃声一响,崔老师就捧着厚厚的课本和讲义走进教室。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每一个读错的字,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放学了,办公室的灯亮了,崔老师总是在灯下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今天,她大概又是最后一个回家的老师。 解说: 文章主题较好,是要歌颂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但却不够吸引人。从文中可以看出,该生对崔老师的了解较为肤浅,所以选取的题材不典型,不能表现崔老师的个性特点,也就是没有发掘出反映“这一个”人物特性的新颖材料,文章就平淡无味了。 (七)论据要确凿可靠。指出下面两段议论论据的错误。 a.人类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这是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从我国古代书籍记载的资料看,古代人似乎要比现代人高。例如,《三国演义》里,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张飞“身长八尺”,关公更高了“身长九尺”。按尺与米比例换算,刘备身高二米五十,张飞二米六六,关公达三米,都是超过二米的“巨人”。《水浒传》里武大郎“身不满五尺”,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然而,就算武大郎只有四尺八寸,按尺寸与米的比例换算,他身高也有一米六十.不算太矮。这样看来,古代的人确实比现代人要高。 b.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把社会主义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说成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是十分反动的。 (八)阅读下列甲、乙两篇同题作文,想想看,它们在选择题材方面有什么不同? 【甲文】 他和她 每逢星期天,这个农贸市场总是人山人海。人声、狗声、吆喝声,声声入耳;男人、女人、满是人,人人赶集。 我顺着热闹的人流向自由市场拥去。那里在干什么?里一层,外一层,比粽子还包得严实。我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唤,原来是卖皮包的。”我刚想转身走,忽然听到卖包的老板开口了:“放血大赔本!我家出了事,才把价压到这么低。唉,你们看,正宗羊皮、鹿皮包,今天不买明天就没了!” 对于这种兜售的叫卖声我早已听惯了,觉得好笑,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他?你看,在摊的四周拥着的男男女女,他们手里拿着包,来回地翻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去掏钱。他们也许被真假难辨的商品吓怕了。万一买回去是个牛皮纸、人造革的,不丢死人了? 正当人们犹豫不决时,从人群中拥入一位穿戴华丽的妇女。她伸出抹着红指甲油的手捡出一个样子很别致的包,那里按按,这里摸摸,再仔细打开包看看里面,谨慎极了,一副老行家的样子。那些犹豫不决的人都看着她,好像在等着这位行家做出最后的判定。那位妇人终于开口了:“老板,你的包不错,要在城里肯定贵得要命。你怎么卖这么便宜?”“唉,我孩子住了院,动手术,急需一笔钱,我才大出血,尽快卖出去。”“噢,我要两个,给,这是100元。” 正当这笔生意就要做成之际,从人群外又挤进一个人来,是个老头儿。他满脸笑容,也像是凑热闹的人。他看到女的掏钱买那包,就冲着那男老板喊开了:“唉,我说胜利,你跟你媳妇是咋的啦?小两口干嘛分那么清,老婆想要个包还得掏钱买,这是咋的啦?”这一通话使人群顿时像开了锅,人们都笑了。我看着那妇女,她显得很不自然,脸像涂了一层最深的胭脂,而且很不均匀,一双手不知该放哪儿,眼睛直瞅着男老板。男老板此时也低下了头。 她和他这是咋的啦? 【乙文】 他和她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与她成了信友。 从此,他的发信车便提高了。每当他有了什么不快,她的信就会像风一样驱散他心中的愁云;而当他有了困难时,她的信又会像一双有力的手支撑他渡过难关。对他来说,她已经成了一位人生的向导,一位知心的朋友。 后来,他把照片寄给了她,并且也想要一张她的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说道:“我觉得人的长相是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如果你因为我长得丑,而不愿与我继续通信,也正合我意。因为那样我们的情谊已成了‘空中楼阁’,毫无延续的意义!何去何从,悉请尊便!!!”从信中,他知道她生气了。那三个感叹号像把烙铁,烧得他的心好痛!“你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将来某一天相见时,咱们彼此认识。天哪!你怎么会误解了我呢?我以为我们已经灵犀相通,可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呢?”在回信中,他申明了自己的委曲。从那以后,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书信来往,彼此间更加融洽了。 火车马上就要到站了,他的心情是焦急?紧张?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她会来车站吗?”他怕她不来,但又怕看见她。这种感觉随着火车的进站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终于,他站在了月台上,看着往来穿梭的旅客与接送亲友的人们,他在寻找一位穿紫衣服的姑娘,这是他们预先商量好的,她穿紫衣服,而他背紫色皮包。他在寻找每一点紫色,他的心跳得厉害,提着包的手也有些发抖了,“她为什么还不来?” 月台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只剩下了几个清洁工和列车员。刚刚开走的列车喷出的热气弥漫了整个月台,而他的心却凉了。他把包甩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下来。两只手抱住头,他真的很想哭。也直到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她了。 “你是在等一个穿紫衣服的姑娘吗?” 他抬起了头…… (提示:题材选择有诸多要点,其中第一点就强调了要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是生活情景的真实记录”。一言以蔽之:“真”。甲文中的“我”深人生活,写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兜售场面,揭出了“妇人”作假的手段,表现了对行骗夫妻的嘲笑的感情,也含蓄地写出了行骗的不得人心以及行骗者本人也将受到良心的谴责。甲文成功的一大原因正是在于作者悉心观察生活、精心选择题材。乙文则不然,写的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虚假的“恋爱” 故事,胡编乱造就不可避免。故事公式化、人物语言书面化、主题一般化,而且漏洞百出--比如:两人误会既已消除,男的为何还会有女的不来接他的担忧?两人通信中便产生爱情,爱情基础是什么?由甲、乙文的比较阅读,可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选择好题材,进而写好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