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8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8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 (1)

考点 38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文章早已突破了 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考生在阅 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 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 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设问角度: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将其概括出来。2.要求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虽然不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却是重要考点,理解文 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离不开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①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 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②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 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正如李大钊所说,“凡 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 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在“求真” 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破解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 ③“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历史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如果 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 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传统。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 善”的力量。西方史学也是如此。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所以要撰写 142 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 映先辈创业之艰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 ④史学的“求真”与“向善”有着内在的联系,“求真”是“向善”的基础,“向善”是“求真”的升 华。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考据学,史料就 是史学,史学的“向善”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虽然“史料说”逐渐失去市场,但消解历史意义 的风潮仍十分盛行。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须知,在一定意义上,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正如西方 史学家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大而言之,史学承载 着传承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塑造民族魂的重要载体。“向善”应该是史学不可或缺的功用。 ⑤强调史学“向善”的功用,需要防止一种倾向——任意打扮历史。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能为了“向 善”而随意裁剪史料,更不能歪曲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事实乃史学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只有处理好“求真”与“向善”的关系,史学才能呈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品格。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设问开头,提出“史学有什么功用”这一论题,引人关注和思考,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③段的首句“‘求真’固然重要……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作者在文中分别引用孔子编《春秋》和古罗马史学家李维撰写《建城以来史》两个事例,是用来阐 明史学的“求真”功能的。 D.本文先总说“求真”与“向善”,再各自分述,最后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整篇文章在结构上体现的 是总—分—总的关系。 【答案】C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第①段提出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功用:“求真”与“向善”;第②段和第③段阐述了史学的“求真” 与“向善”功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④段从“求真”与“向善”的关系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到“求真” 与“向善”;第⑤段从“向善”要防止任意打扮历史的倾向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到“求真”与“向善”。整 篇文章是按照是什么(第①段)—为什么(第②段和第③段)—如何做(第④段和第⑤段)的思路展开论 述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偶像破坏论 陈独秀 “一声不作,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 动,十是无用”:这几句形容偶像的话,何等有趣! 泥塑木雕的偶像,本是无用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它,崇拜它,对它烧香磕头,说它灵验,于是愚昧 无知的人,迷信这人造的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似乎这偶像还很有用。但是偶像这种 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骗自己,非是偶像自身真有什么能力。这种偶像倘不破坏,人间便没有真实合 理的信仰,岂不可怜! 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就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 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 都应该破坏! 古代蒙昧初开的人们,迷信君主是天的儿子,是神的替身,尊重他,崇拜他,以为他的本领与众不同, 他才能统一国土。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 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他们比寻 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 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事到如今, 这等不但骗人而且害人的偶像,已被我们看穿,还不应该破坏么? 国家是什么?照政治学家的解释,越解释越教人糊涂。我老实说一句,国家也是一种偶像。一个国家, 乃是一种或数种人民集合起来,占据一块土地,假定的名称;若除去人民,单剩一块土地,便不见国家在 哪里,便不知国家是什么。可见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它本身亦无什么真实能力。现在的人所以 要保存这种偶像,不过是借此对内拥护贵族财主的权利,对外侵害弱国小国的权益罢了。世界上有了国家, 才有国际竞争。现在欧洲的战争,杀人如麻,就是这种偶像在那里作怪。我想各国的人民若是渐渐都明白 世界大同的真理,和真正和平的幸福,这种偶像就自然毫无用处了。 世界上男子所受的一切勋位荣典,和我们中国女子的节孝牌坊,也算是一种偶像。因为功业无论大小, 都有一个相当的纪念在人心目中;节孝必出于自身主观的自动的行为,方有价值。若出于客观的被动的虚 荣心,便和崇拜偶像一样了。虚荣心伪道德的坏处,较之不道德尤甚。这种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却是真 功业真道德的大障碍! 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 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 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有删改) 请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答案】首先从泥塑木雕的偶像谈起,引出破坏偶像的话题,然后按照“宗教迷信—君主迷信—国家迷信 —道德迷信”的顺序展开由浅入深的议论,最后总结全文,发出破坏偶像的号召。 技巧点拨 1.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分 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如第 1 题的第(1)小题就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 思路,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再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2.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几 句话,梳理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 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它们之间是并列结构关系、转折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 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 —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 4.寻找标志性词语。这些标志词主要有:(1)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 “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等。(2)顺序词。顺序词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3)总结词。 “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蕴含了分总的结构关系。 5.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各类句子来提示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 可以更好地厘清结构、把握思路。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下 文与上文存在并列关系;“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另外,还有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 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其他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剧:角儿的艺术 叶 朗 ①老的京剧观众流传一句话,“看戏看角儿”,或者说,“听戏听角儿”。这句话概括了京剧欣赏的 主要特点。 ②京剧欣赏的特点,是由京剧意象生成的特点所决定的。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 而且是看“演”戏。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 念做打的表演之中。观众看戏时,不仅意识到这是赵艳容,这是武松,这是曹操,而且意识到这是梅兰芳, 这是盖叫天,这是袁世海,意识到这是梅兰芳在演赵艳容,这是盖叫天在演武松,这是袁世海在演曹操。 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这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③京剧观众还有句话:“越是热戏越爱看,道理就在这里。电影一般看过一遍就不想看了,即使再看, 也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份欣喜和激动了。看京剧,越是熟戏,情节故事的背景越是退到远处,就越能集中心 思欣赏演员的表演,就越能感受、领悟和品味演员表演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 ④京剧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 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人们看一场电影或一场话剧,看到戏中某个坏人干 伤天害理的勾当时,不会有人叫好,因为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是角色。但是看京剧演出遇到类似的场合却常 常有人叫好,因为京剧观众既注视角色,又注视演员,注视演员表演的技巧和形式。王梦生《梨园佳话》 曾描述京剧名净黄润甫的表演:“其唱极响脆之能事,确有洪钟之音。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 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中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 声叫绝。”观众一方面对曹操切齿,一方面又为黄润甫的表演叫绝。这就是一种分离。 ⑤徳国著名戏剧家布菜希特说:“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 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他把京剧的表演称之为“双重的表演”,观众常常能从演员的“双重的表 演”中得到双重的乐趣。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根据文意概括文章结尾画线处“双重的乐趣”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 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 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 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势,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9 世纪末,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克伯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 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 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 1930 年以后,许 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 生文化的进展,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的,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 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中国境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 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在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 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 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了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 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 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的出现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 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 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 的甘青地区向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 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 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 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 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直到 1930 年这一观点方才在世界范围内 达成一致。 B.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出土的 铜刀。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 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 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E.“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的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 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势,而且一直延续 了较长时间。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 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它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 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3.请你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何炳松的《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一书对“西来说”严厉批评。他说:“欧洲人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 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 请你结合本文,对何炳松的观点进行评论。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唤文化原创力 曾 凡 失去原创力的文化就没了生机与活力。尽管我们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是跟风 现象也日益严重,有些电影只有技术没有艺术,电视剧题材风格都不停地重复,小说都变成了影视剧的分 镜头剧本;电视节目从结构到细节都模仿抄袭得一丝不差,一个超女选秀引来几十个同类节目,一个《快 乐大冲关》,又引出来十几家克隆节目;就连春节晚会上魔术的走红,也突然催生出十来个电视台的魔术类 节目。谁也不肯动脑筋,谁也不肯付出自己的真实的劳动。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文化的原创力哪里去了? 文化失去原创力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失去了对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执着,也就是“精神的坍塌”。人之所 以是文化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的支撑不管是来自于宗教哲学还是日常生活,都会以理 想和信仰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生活的动力和追求的方向。而由于种种外力因素的作用,这 种对信念的执着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于是就导致我们在具体行动时也渐渐失去了对价值规范的信赖 与敬畏。这后一点,正是近来人们说得比较多的道德底线的丧失。 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信念支撑之后,人们所能找到和最容易找到的参照系只剩下了物质性的和现实性的 目标了。人一旦没有了理想信念、精神依托和抽象的追求,就没了奔头儿,就放弃了日常的道德坚守和对 社会公义的敬畏。各个阶层各种行业都以数字为标准,以机械学物理学和算术学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坐标, 拿到钱是英雄,出名是成功,但实际上有没有内容则不管。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非英雄主义的价值哲学, 时尚的娱乐化的物质化的现实评价标准,功利主义的技术主义的数字化的考核与选拔标准,从学前教育到 博士后教育的公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的教育体制,都不断促使人们放弃思考,放弃个性,放弃创造性思 维和创造性追求。 不难看到,有的作家往往被市场左右,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听命于书商或影视导演的趣味,使得 一部可能具有真正人文内涵的作品成了能换来高稿酬的受时尚和公众欢迎的“畅销书”。而一个大学教授 或者是研究生,则要在自己的学术兴趣甚至是专长之外,不停地忙于在特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规定数目的 论文。在一切都被规定了的精神环境中,相信没有谁还有能力甚至还有耐心去做创造性的思考和劳动。所 以,原创性的文化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 由于缺乏精神的动力,最终导致在技术层面也出现了普遍化的原创力丧失。论文和著作是抄袭的,剧 本是模仿的,歌曲的主题意境和旋律都是模仿的,就连作品的名字和栏目的名字都要抄来抄去。谁也没有 独家秘诀,谁也不能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独冠群芳。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工业生产、产品设计,甚 至城市规划和有的领导讲话稿,都变得一模一样了。 文化原创力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现实的理解能力。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渴望改变生活,就 会产生具有原创力的文化辨识力和文化感召力,由此而创造出的文化艺术作品和工业技术产品就必然地会 爆发出文化原创力的冲击力与凝聚力,会形成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而持久的推动作用。 文化原创力的缺失,不仅仅是文艺界的事,也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而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事,是中华文 化生命要延续和中国人找回生活的意义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摆脱数字化看待事物的眼光,摆 脱模式化的生活轨迹,摆脱对生活对理想对精神的不屑一顾的态度。 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失去了原创力。 3.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怎样才能使文化具有原创力。 一、【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 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 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 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 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 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 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 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 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 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 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 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 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 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 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 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 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 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二、【2013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 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 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 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 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 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 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 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 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 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 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 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 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 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 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 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 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 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 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 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 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 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 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 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 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 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闯关检测 一 1.首先,提出京剧欣赏的主要待点:看戏看角儿;接着,具体阐述该特点的两大内涵;最后,揭示欣赏京 剧表演能获得“双重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文章第一段提出“看 戏看角儿”的主要观点;第二到第四段具体分析京剧欣赏的两大特点;最后一段借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菜 希特的说法,提出京剧欣赏能让人获得“双重的乐趣”。 2.对比论证。将京剧欣赏和看电影或话剧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突出欣赏京剧艺术的独特性;举例论证。 证明“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这一观点,使论述 更具体,增强文章说服力。 3.既能欣赏到以演员扮演的角色为中心的舞台整体意象美;又能欣赏到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理解最后 一段中“双重的表演”的内涵,因为“双重的乐趣”是从“双重的表演”中获得的。结合前文不难发现, 双重的表演是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演员自身两方面的表演。双重的乐趣便是指欣赏到“以演员扮演的 角色为中心的舞台整体意象美”的乐趣和欣赏到“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的乐趣。 二 1.AE 2.D 【解析】“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的说法于 文无据。 3.本文总体上属于总分总的结构。作者开篇通过列举大量考古发现,指出“西来说”出现的背景,然后作 者质疑中国文明“西来说”,接着结合史实与考古发现,从传播路径和文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反驳, 最后回扣中心,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 来的”。 【解析】本文的论证比较明晰,第 1—2 段提出问题,点出“西来说”;第 3—7 段分析问题,驳斥“西 来说”;第 8 段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回答时,要根据各段落大意进行概括。 4.①何炳松认为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文明“西来说”,动机是西方人担心中国因为悠久的历史而在世界史上 占据重要地位,手段是“大运神思”,虚构臆想,目的是贬低中国文明的地位,显示西方对中国文明的 贡献。何炳松的观点,其实明确指出了“西来说”动机之不纯,手段之卑劣,目的之险恶。②“严厉批 评”,说明他对这种不道德行为强烈谴责的态度。③反观本文亦可看出:西方学者的研究态度是不严谨、 不认真、不客观的,不尊重历史事实和考古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西来说”越来越难 以自圆其说。而这,也可以作为何炳松观点的佐证。 【解析】“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说明何炳松认为西方学者动机不纯, “大运神思”说明他认为西方学者手段卑劣,“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说明他认为西方学者目的 自私。回答时,应注意结合何炳松的话、说话的态度以及本文所指出的西方学者在研究态度上的不严 谨组织答案。 三 1.首先,指出文化失去原创力的现象;其次,分析人们失去文化原创力的原因;再次,剖析文化失去原创 力的后果;最后,提出使文化具有原创力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要边读边概括要点,划分层次, 然后看全文是按怎样的条理、顺序写出来的,把这一条理、顺序表述出来即可。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分 析材料性质、论证方法及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 层进)做切分。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写。具体说,本文第一段为第一层, 第二至五段为第二层,第六段为第三层,第七、八段为第四层。 2.①人们失去了对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执着;②人们放弃了日常的道德坚守和对社会公义的敬畏;③人们不 相信自己有能力甚至还有耐心去做创造性的思考和劳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文第三至五段分析了文化失去原创力的三个方面的 原因,解答时只要逐段概括段意即可。 3.①唤回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渴望改变生活的热情与真诚;②摆脱数字化看待事物的眼光、模式化的生 活轨迹和对生活对理想对精神的不屑一顾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第七、八段提出了使文化具有原创力的 两条措施,解答时只要逐段概括即可。 高考链接 一 1.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2.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 把“谱”用活。 【解析】本段内容大概是:首先从书店里的菜谱说起,然后论述菜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运用菜谱必须 把握火候,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最后又谈到了“谱”上,谈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 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概括思路时语言要简洁。 3.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 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是艺术 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规律”,为何要 “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二 1.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 项,“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有误,原文说 的是“不表达什么感情”;C 项,原文说的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 D 项,该项不是对画线句的理解。 2.B 3.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 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错,原文说的是“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 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