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22课 自主赏析 阿房宫赋
www.ks5u.com 第22课 自主赏析 阿房宫赋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也在《阿房宫赋》中提起,他又是如何论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篇赋中来寻找答案。 1.作家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其祖父杜佑曾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杜牧10岁,祖父去世,家道中落。杜牧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堪称大家,人称其“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与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其诗歌脍炙人口,意境清新,隽永深厚,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文坛上独树一帜。其古文语言洗练,清新质朴,继承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卓越贡献,《阿房宫赋》被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其著作收入《樊川文集》。 2.背景解读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矛盾异常尖锐,唐王朝已处于崩溃的前夕。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因此,杜牧写作《阿房宫赋》,欲借阿房宫来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借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来劝告当朝统治者,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李湛能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3.文体知识 赋 赋是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的特点有: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这种具有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的赋,叫作“文赋”。 4.文化常识 【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 ,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例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例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字音识记 ①辇车(niǎn) ②媵嫱(yìnɡ) ③鼎铛(chēnɡ) ④逦迤(lǐ)(yǐ) ⑤锱铢(zī) ⑥庾(yǔ) ⑦梁椽(chuán) ⑧珠砾(lì) 2.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4)齐楚之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5)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值得怜悯。 (6)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使继绝往来;避免接触。 3.一词多义 (一)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全,都) 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 (3)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 ③且焉置土石 (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②不敢言而敢怒 (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 (表顺承)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表并列)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递进) 4.文言句式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②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句,省略句)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句) 5.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4)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6)族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 描写的角度 描写的内容 描写的作用 写阿房宫 建筑之奇 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①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灭之因。 ②为后面的宏论张本,为篇末总结教训、讽喻现实打基础。 写阿房宫 美女之众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 写阿房宫 珍宝之富 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泥沙。 3.重读《过秦论》,比较它与本文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1)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 (2)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①《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②《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③《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1.课文主旨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结构严谨 文章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文章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细致刻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形象描绘,都是出自作者的想象。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则是出于想象,同时又兼有比喻、夸张,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还构成排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造背景及规模,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4.课文译释 名词作状语 一、知识讲解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做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 二、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1)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夜:在夜晚) (2)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南:向南)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 (5)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堂上)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犬马:像犬马一样) (7)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一天天地) (8)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辇:坐辇车)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运用示例】 人生一世,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失败。失败之后,很多人往往会为自己找出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殊不知造成错误导致失败的人恰恰就是自己。正如杜牧在分析战国乱象时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成功与失败在所难免。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在失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无须后悔,无须伤感,无须痛苦,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就可以轻松驾驭生活之舟。 [拓展阅读]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考生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六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受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受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谏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愣,“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赏析】 作者别出心裁,巧用讨论会的形式将古代名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秦帝国灭亡的原因,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项羽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所学的文章,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篇末水到渠成借用孔子的总结,紧扣文题,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引用诗句,令人耳目一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