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名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省名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2021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称为儿童“人生中第一本书”的绘本,是装满童年的月光宝盒。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消费在家庭开支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从阅读启蒙到知识拓展,从审美养成到身心塑造,绘本的身影无处不在。绘本阅读热潮的兴起,让许多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刺激了本土原创的萌发。无论是传统水墨、民间绘画艺术,还是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法,中国画风在本土原创绘本中渐成气候,于笔墨间绘就满满童真。‎ 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自觉,是人类在懵懂时期对宇宙生命、自然万象原始的探索与想象。何种美术风格能与中国神话传说相契合呢?毋庸置疑,作为中国画风的典型代表——水墨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水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以熊亮为代表的水墨风格,成为中国绘本屹立于世界的一张名片。水墨随性又自在的视觉张力,加之作者充满童趣的漫画夸张手法,一张一弛,亦古亦今,让传统中国画融入现代审美,用笔墨唤醒了传颂千年的故事。‎ 走近市井民俗是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独一无二的民间文化特色,体现了当地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也造就了传统民间绘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原创绘本中,不乏此类题材的优秀作品,例如《团圆》《荷花镇的早市》《龙的高跷》等。巧合的是,这三本绘本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质地厚重却不粘腻的水粉颜料来进行创作,人物造型设计考究,画面设色精美,博集民间艺术之彩,将民间绘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三部作品将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与现代影视分镜构图艺术结合,保留了民间艺术好施重彩的画面风格,对比 强烈的颜色交相辉映,乱中有序,却不拖泥带水。每一笔色彩都让原汁原味的中国风跃然纸上,星星点点的斑斓色彩映照出中国人的审美品格。‎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日常相聚,还是节日习礼,中国人对“吃”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美食绘本,听起来便让人垂涎。在以一粒米的生命旅程为创作主题的绘本《盘中餐》中,作者以清透的水彩,精心雕琢出一方真实的梦想田园。作者用写实的绘画风格,将云南元阳梯田的层次之美呈现于纸上。水彩润染的画面效果与南方湿润的天气交相呼应,配合各个节气,展现出中国人对食物的敬畏之情。区别于《盘中餐》的纪实视角,在传统节日美食绘本套系《饺子和汤圆》《小粽子,小粽子》以及即将上市的《从前有个月饼村》中,食物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作者以儿童的视角,为每一个节日美食注入生命,用这些可口的美食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摘编自王婧《原创绘本,绘出中国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渐兴起的本土原创绘本中,以传统水墨、民间绘画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画风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 传统水墨随性又自在的视觉张力,加之作者充满童趣的漫画夸张手法,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 C. 《团圆》等三部中国原创绘本中的优秀作品,将民间绘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斑斓色彩映照出中国人的审美品格。‎ D. 在美食绘本中,作者以儿童的纪实视角,为每一个节日美食注入生命,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绘本对儿童启蒙的重要作用和现实中人们对绘本的重视,引出本文的主要论点。‎ B. 文章第三段用例证法,列举本土绘本中的成功案例,论证其体现出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色。‎ C.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采用并列关系,以中国本土原创绘本的三种不同来源展开论述。‎ D. 文章第四段将绘本中的纪实和主观视角做了对比,以突出后者在现实中的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刺激了本土原创的萌发,促进中国画风在绘本中的运用。‎ B. 作者认为用水墨画的方式来表现中国古代神话,不仅展现了中国风,还能帮助中国绘本走向世界。‎ C. 在美食绘本中,无论是客观写实还是主观视角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独特的美好情怀。‎ D. 在原创绘本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绘本最大的优势就是传统文化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中国画风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解原意,由原文“无论是传统水墨、民间绘画艺术,还是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法,中国画风在本土原创绘本中渐成气候,于笔墨间绘就满满童真”可知,原文是中国画风在本土原创绘本中“渐成气候”,而不是“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项,“传统水墨随性又自在的视觉张力,加之作者充满童趣的漫画夸张手法”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传统的水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可知,“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的是“传统的水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 C项,正确。 ‎ D项,“儿童的纪实视角”无中生有,由原文“区别于《盘中餐》的纪实视角,在传统节日美食绘本套系《饺子和汤圆》《小粽子,小粽子》以及即将上市的《从前有个月饼村》中,食物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作者以儿童的视角,为每一个节日美食注入生命,用这些可口的美食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可知,原文是“儿童的视角”,选项把美食绘本和传统节日美食绘本混为一谈了。‎ 故选C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文章第四段将绘本中的纪实和主观视角做了对比,以突出后者在现实中的优势”错误,原文中“区别于《盘中餐》的纪实视角”,并不意味着是将两者对比,也并未突出两者谁更有优势。‎ 故选D。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绘本阅读热潮的兴起,让许多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刺激了本土原创的萌发”可知,不是“海外绘本”而是“绘本阅读热潮的兴起”刺激本土原创的萌发。‎ 故选A。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 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13年6月29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应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量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疫情暴发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 记者:‎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张伯礼: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我们6次修改文本,有10‎ 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当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终于修成正果,这也实现了几代中医药人的夙愿,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 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诊疗技术方法从不曾停止进步,才保障了其历久弥新、学术长青。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颇。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承与创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摘编自《专访张伯礼:让<中医药法>落地生根》《人民周刊》记者屈一平)‎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提议将中医药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原因,张伯礼认为现行的法规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优势。‎ B. 张伯礼指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要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C. 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并多次调研走访,最终促使《中医药法》正式出台。‎ D. 在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时,张伯礼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周刊》从当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人手,针对《中医药法》的落地生根问题与张伯礼进行了深入对话。‎ B. 记者作为访谈的问题提出者,针对张伯礼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议案,追根溯源,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产生的过程。‎ C. 张伯礼作为访谈的对象,面对记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D. 在本次访谈中,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6. 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 ‎6. 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②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③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错误,由原文“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中医药立法是之前提出并于2016年出台的,并不是“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由原文“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可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提出要将中医药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故选C。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这次访谈主要是以张伯礼为主表达观点,记着并未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选D。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和“‎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可知,记着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并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 过程,有序设问。由原文“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可知,记者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之土 叶浅韵 四平村前头的大片土地上种满了油菜花,春天时,金黄的田野就是我们的乐园。比大人还高的菜花,捂住了我们的欢笑。田野里,庄稼借着肥沃的土壤长得健硕。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苞谷、洋芋、豆子、烤烟、小麦、大麦、油菜,种什么,土地就生出什么。‎ 我们光着脚底板奔跑在田野里,找猪草,捉蝴蝶,偷蚕豆,掰苞谷。泥土的芬芳在雨后的麦地里、苞谷地里、洋芋地里、蚕豆地里,它们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丰收的土地和歉收的土地,它们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土地就像每一个母亲身体上的乳香味儿,孩子们依着气味找寻母亲的怀抱。‎ 年成不好时,会遇上冰雹、虫灾、洪涝。大人们会说,天作的天会收。往往是苞谷歉收了,荞麦丰产了。就是在那些吃不饱的年代里,也曾有过房檐下面都出满了菌子的年景。奶奶说,饿了,就烧菌子吃。没油,少盐,吃得想吐。不吃又没吃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谷熟菌,在稻谷被蝗虫吃了的那一年,救过一村人的性命。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里,隐藏着一些生存的奧秘。‎ 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土地上刨,想喂饱人、猪、鸡、狗们的肚皮。当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把那七分自留地改造成菜园时,当生产队长的爷爷持反对意见。出于疼爱,他勉强地同意母亲耕种一年。待那些辣椒、茄子、西红柿在街市上卖了好价钱,远远高出种洋芋和苞谷的产值时,爷爷划出了更多的土地让母亲折腾。这事,后来就做大了。村子里的妇女们都跟着母亲搞起了菜园经济。若是放在今天,母亲的大胆改变是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的。村里要选妇女主任时,母亲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孩子们。我们都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都只能成为不重要的附属品。‎ 就像这土地上曾经发明了一种生产模式,苞谷套种洋芋,高棵植物与矮棵植物套种在同一块土地,增加了透气性,让植物的呼吸彼此顺畅,它们一高兴,苞谷背了大包,洋芋在地下长了大个子。这经验曾到处推广,一时成为土地上的先进生产力。为了卖个好价钱,母亲 把绿色的西红柿摘来了,放在箱子里捂。捂一些日子,红艳艳的西红柿就坠在我们的背上,翻山越岭去换钱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发现放进箱子捂红与在树枝上自红的时间差不多。而市场上已经有“催红素”这种东西在销售了,但母亲拒绝用它。我们从枝头上摘红了的西红柿,又好看又好吃。‎ 一茬一茬的蔬菜,在土地上一轮一轮地翻开我们的生活。母亲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提起土地就有使不完的力气。水缸、木桶、锡盆、猪槽、鸡圈,每一样容器都在合理地归顺着家里的日子。还有一个用水泥和石灰砌成的装水的容器,只有我们家有。它从地板上拔地而起,齐母亲的腰杆。方形的,或许应该叫蓄水池。那是土地的后备供给力。许多个深夜,母亲一挑一挑的把水装进池子里,足足能装三十挑。待到了白天,石洞里人员拥挤,取水困难时,母亲的智慧让她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也让她在与别人发生争端时被人痛恨。勤劳在一些懒惰的人眼里,是一种罪恶。‎ 大人们不闲一刻地在土地上劳作,作物把水当成乳汁,把大地当作母亲,把春风当成亲戚,长啊长,长成花花绿绿的票子。我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伙食费都有了。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 允许我的记忆成为弓箭。一会儿我拉满了,一会儿我疲软了。但我的脚总该是踏在这坚实的土地上。唯有这样,我仰望星月和赞美山川河流土地时才显得有些底气。‎ 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头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种些什么。我们都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当家族中添丁了,嫁娶了,有老人去世了,或者是遇见沟沟坎坎的难事了,嫁到南山北山的老姑奶奶们,或是嫁到广东广西的小娘娘小姐姐们,都一齐回来了。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 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限的温暖。即使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有诸如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让人们渡过难关。‎ B. 对母亲在选妇女主任时的逃避方式,我有些埋怨,因为这种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不重要的态度影响了“我”的人生。‎ C. “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土地对于人们生存的意义。‎ D. 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这是一种生活阅历丰富的人生感悟,也是不忘初心的可贵品质。‎ ‎8. 文中描写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请概括分析母亲的形象。‎ ‎9. 请从构思角度,简析文章标题“生生之土”的用意。‎ ‎【答案】7. B 8. 8.①勤劳智慧:母亲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为一家子辛劳付出。创新劳动方式,增加家庭收入。②不慕名利:母亲带领大家增收,却在选妇女主任时逃避,只在士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不争名利。③诚信踏实:在卖西红柿的过程中,母亲拒绝为了缩短时间而添加催红素。 ‎ ‎9. ①“生生之土”是指自己生长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于这片土地生活。②“生生之土”是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叙写了土地上的人和事,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土地展开。③暗示文章主旨: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赞美以及土地带给他的人生感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我有些埋怨”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为了突出母亲是一个不爱名利的人,并没有埋怨的意思。‎ 故选B。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大人们不闲一刻地在土地上劳作,作物把水当成乳汁,把大地当作母亲,把春风当成亲戚,长啊长,长成花花绿绿的票子。我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伙食费都有了”可知,母亲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为一家子辛劳付出。由原文“当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把那七分自留地改造成菜园时,当生产队长的爷爷持反对意见。出于疼爱,他勉强地同意母亲耕种一年。待那些辣椒、茄子、西红柿在街市上卖了好价钱,远远高出种洋芋和苞谷的产值时,爷爷划出了更多的土地让母亲折腾”可知,母亲创新劳动方式,增加家庭收入。这些都体现了母亲 的勤劳和智慧。由原文“村里要选妇女主任时,母亲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孩子们。我们都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都只能成为不重要的附属品”可知,母亲带领大家增收,却在选妇女主任时逃避,只在士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不争名利。由原文“到了后来,母亲又发现放进箱子捂红与在树枝上自红的时间差不多。而市场上已经有‘催红素’这种东西在销售了,但母亲拒绝用它。我们从枝头上摘红了的西红柿,又好看又好吃”可知,在卖西红柿的过程中,母亲拒绝为了缩短时间而添加催红素。体现了母亲的诚信踏实。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可知,“生生之土”是指自己生长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于这片土地生活。文章写了小时候我在土地上玩,到后来母亲在自留地上种菜,还写了苞谷套种洋芋,高棵植物与矮棵植物套种在同一块土地等,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土地展开,“生生之土”是本文的叙述线索。由原文“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赞美以及土地带给他的人生感悟,暗示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 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命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 ‎(节选自《宋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B.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C.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D.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卦,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B. 待次,古代指官吏在授职后,没有足够的缺位时,要依次按照资历补缺。‎ C. 丁内艰,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须离职。‎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自幼聪明,悟性极高。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天的概念,他就问出天的上面是什么这样有深意的问题。‎ B. 朱熹为官清正,进退有度。多次被其他人推荐,他都以理由请求辞职并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得到了更高的官职,顺利升迁。‎ C. 朱熹安于贫苦,坚守道义。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经常向别人借贷来维持 家庭开支,然而不符合道义的钱却一文也不取。‎ D. 朱熹专注学问,著作颇丰。他倡导深入研究事物的“理”而取得知识,反过来亲身实践所取得的知识,著书百余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 ‎(2)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皇上说:“朱熹安于贫穷,遵守廉道,廉洁谦退,应该嘉奖。”‎ ‎(2)朱熹病情危急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托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念德、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要他们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帝王”修饰“学”,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学”后断句,排除选项AC;“而”连词,一般用于句首,所以“而”前断句,排除选项B。‎ 故选D。 ‎ 句子翻译: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使世万物的道理,都能存在于心中,对事物的纤细微末之处全都看得透彻,就会自然意念真诚,心地端正,从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丁内艰”是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选项解释的是丁忧。‎ 故选C。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朱熹为官清正”错误,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到朱熹为官清正,他辞官是遵守廉道,不求 进仕。‎ 故选B。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上:皇上。安:安于。守:遵守。廉退:廉洁谦退。嘉:嘉奖。‎ ‎(2)革:危急。属:通“嘱”,嘱托。拳拳:恳切地。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籍。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 朱熹,字元晦,是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刚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感到惊异。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 ‎ 朱熹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绍兴十八年(1148)考中进士。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他挑选县里优秀的人才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代圣贤讲求个人修养和治理百姓的学问,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姑。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皇上虽没有过失,但为帝王的学问却不可以不熟讲。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使世万物的道理,都能存在于心中,对事物的纤细微末之处全都看得透彻,就会自然意念真诚,心地端正,从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 ‎ 乾道三年(1167),陈俊卿、刘琪推荐他为枢密院编修官,等待上任。五年(1169),因母亲去世回故里服丧。六年(1170),工部侍郎胡铨把他作为诗人推荐给朝廷,他以没有服完丧 为由推辞。七年(1171),服丧已完,又被召请,他以俸禄不能养家而推辞。九年(1173),梁克家担任宰相,申述从前的召命,朱熹又推辞。梁克家上奏朱熹多次召他任官而不就职,应该得到褒奖鼓励,大臣执政都称赞这个建议。皇上说:“朱熹安于贫穷,遵守廉道,廉洁、谦退,应该嘉奖。因此,特地改命他担任官职,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因为要求退出官场而相反得以升迁,从道义方面考虑更觉得心中不安,再次推辞。淳熙元年(1174),他才开始接受任命。‎ ‎ 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仅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中一向贫穷,年幼时依靠父亲的朋友刘子羽,寄住在建州的崇安,后来迁居建阳的考亭,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从远方来求学的学生,吃的是豆饭藜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经常向别人借贷来维持家庭开支,然而不符合道义的钱却一文也不取。朱熹做学问,大都是深入研究事物的“理”而取得知识,反过来亲身实践所取得的知识,同时以持身恭敬为主。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与学生们的问答共有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 庆元四年(1198),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1199),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病情危急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托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念德、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要他们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第二天,朱熹自己挣扎着坐正,把衣帽穿戴得很整齐,靠着枕头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中的“天涯”是指诗人被贬的夷陵,因其距京城非常遥远。‎ B. 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 C. 诗歌颈联触景生情,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在洛阳的美好时光,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为伴。‎ ‎15. 诗题中的“戏答”二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戏答就是以开玩笑的态度来回答问题,是一种委婉诙谐的语气;②作者表面上是自我宽解,直抒惯见世态炎凉,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心情;③实际上洒脱的外表下是更深沉的痛苦,“闻归雁”而“生乡思”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充满着一种无罪遭贬,展才无期的无奈和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项,“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错误,颔联描写的是残雪压着枝条,树枝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是早春景象,但是没有达到“欣欣向荣”。 ‎ 故选B。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诗的第三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一自己被贬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阳,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实际上洒脱的外表下是更深沉的痛苦,"闻归雁”而“生乡思"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充满着一种无罪遭贬,展才无期的无奈和凄凉。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叫作者感慨万千。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作者表面上是自我宽解,直抒惯见世态炎凉,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心情。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经受艰苦磨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心迹,自叙本志。‎ ‎(3)庄子在《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与大鹏鸟相关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所以动心忍性 (2). 曾益其所不能 (3).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5). 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益”“苟”“侯”“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________的材料气质,实现文字永存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 )。但这些样式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与过去相比也______________,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和形式与所处环境________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 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出来 C. 把许多不同的样式创造性地发明出来 D. 许多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样式由此出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亘古不灭 不谋而合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变 不谋而合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别无二致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灭 别无二致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唯一书写形式。‎ D. 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此题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联系上下文可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主语应与括号前面的语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主语应该是”中国人”,由此可排除B、D 两项;括号上文说“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由此可确定括号中句子的内容应该是“中国人如何”,不应采用把字句的形式,故可排除C。‎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区别所给成语含义,①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生命力。第一个横线处强调的是石头的材质坚硬,不会改变,故应选用“亘古不变”。‎ ‎②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第二个横线处强调的是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并无“没有事先商量”之意,故应选用“别无二致”。‎ ‎③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第三个横线处强调“关系密切”,并无“祸福互相关联”之意,故应选用“息息相关”。‎ ‎④扬长避短:发挥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根据第四个横线后的“使它们各自发挥长处”可知,应选用扬长避短”。‎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此题画线句存在两种语病,一是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为“青铜文明”,其语意未完,而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却变为“石头上的书法”,应将第一个分句的“在”调到句首。二是“唯一”的位置不当应将“唯一”放在“可以”之前。‎ 故选B。‎ ‎20.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①________。居家主要是教育家人孝悌、勤俭和读书等。②________,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如“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历代家训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求上达之路,③________。如曾国藩就要儿子读书,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处世就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行为以及与人相处,古人讲求的立志、择友和忍让等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答案】 (1). 居家和处世 (2).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 (3). 更要成为君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能力。‎ 第一空处,第一句为领起句,由后文“居家主要是教育家人孝悌、勤俭和读书等”和“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可知,这两个方面是“居家和处世”,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居家和处世”。‎ 第二空处,由后文“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中的“也”可知,前文应该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由下句“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可知,此句是在讲“孝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 第三空处,由上句“不仅是为了寻求上达之路”中的“不仅”可知,此句应该是“更……”;由下句“如曾国藩就要儿子读书,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可知,读书是为了成为君子,所以此句应该填写“更要成为君子”。 ‎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代表党中央向参与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据悉,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答案】①‎2020年7月31日。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③习近平主席出席仪式宣布开通。④北斗三号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可概括“‎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由材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代表党中央向参与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可概括“习近平主席出席仪式宣布开通”;由材料“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据悉,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可概括“北斗三号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教师变成了直播网红,常年出差的“空中飞人”变成了养生宅女,上班模式变成了在家办公……很多东西都在发生改变,并将带来长期影响。‎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改变,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改变适应社会发展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改变适应社会发展》。‎ 网红主播,一个当下最流行的职业;人民教师,一个至高无尚的职业。谁能想到,这两个职业也有合二为一的一天?‎ 疫情期间,老师们摇身一变,全都成了“网红主播”,并且一路飙升为“一线网红主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手摇扇子变成了空调,书信变成了电话,我们的线下课堂变成了线上课堂,也就是网课,而老师更是从人民教师变成了“网红”老师。‎ 老师虽然变成了“网红”,但不失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任,为我们这群学生日理万机、忙前忙后地操劳着。选哪个直播平台?用哪个学习软件?怎样布置作业?这些问题每天都在缠绕着老师,我的“网红”老师总会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逐一击破所面对的一切问题。世上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的,谁会想到老师会变成“网红主播”。怎样应付这些变化,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总是以旧观念、旧思想来面对事情的变化,这样做事,肯定是要失败的。在遇到变化时,要学会适应变化,才能生存发展。如果老师们没有适应变化,学生们在假期内就会荒废学业,成绩会一落千丈。‎ 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国贫民弱,但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成为七国中的强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六国本是强国,可是它们故步自封,导致了国势贫弱,最终被秦国灭亡。‎ 在清代末期,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不肯变革,导致中国落后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8世纪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经过明治维新,一跃而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的强国。中日两国当时所处的时代接近,而国家最终的国势强弱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就是变则强,不变则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日月运行,星转斗移,整个宇宙都在发展变化。作为个国家要适应变化,才能国富民强,生存发展。老师您是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您是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您是春雨,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疫情期间,你们改变着自己,不辞辛苦地坐在屏幕前,用时间的养料来培育着含苞待放的花儿……‎ 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适应变化,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未来的社会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材料讲了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老师不能在教室上课,改为网络直播的形式上课,人们不能出去到处走动,只能待在家里,上班的在家里办公……这些改变将带来长期影响。这些改变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改变促使行业 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在家办公,节省了办公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弊的方面,改变使现实社会中沟通减少,人们都宅在家里,交流减少,人情变得冷漠;改变让低头族变多,生活节奏变快,人们难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 立意:‎ ‎(1)改变促使行业变革,适应社会发展;‎ ‎(2)改变提高了工作效率;‎ ‎(3)改变使现实社会中沟通减少,人情冷漠;‎ ‎(4)改变让低头族变多。 ‎ 素材:‎ ‎(1)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寂寞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 ‎(2)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李白以为自己会一展鸿鹄之志,没想却只是为朝廷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3)改变自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吕蒙开始时只是晓得舞刀弄枪,不能勤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孙权在给吕蒙指出这一点之后,吕蒙发奋读书,后来连鲁肃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因为孙权的一席话,改变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为成就吴国的霸业打下基础。而吕蒙自然也就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修养,成功的改变了自己。‎ ‎(4)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当时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墨守陈规,思想僵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知变化,依然坚持与敌人打阵地战,虽然广大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但仍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导致了党中央不得不放弃辛苦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 大转移。而在渡过湘江的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到只剩下3万多人。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博古、李德等人仍然坚持错误的战术,执意要去湘西,而蒋介石此时已经布下口袋阵。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放弃阵地战,实行运动战的主张,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在此后的四渡赤水战役中,充分发挥红军的特长,不仅摆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也为后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变与不变,后果悬殊,教训深刻。从以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适应变化,才能生存发展,不适应变化,就会导致失败,甚至灭亡。变化,就是不固执己见;变化,就是不故步自封;变化,就是适应客观规律变化,就是顺应历史潮流。 ‎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先表明发言的观点为“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疫情期间,老师们摇身一变,全都成了“网红主播”,正是老师适应了变化,才使学生们在假期内没有荒废学业,成绩没有一落千丈,阐述了老师改变的重要性;文章举商鞅变法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改变的重要性;通过清代末期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不肯变革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作对比,论证了变则强,不变则弱。文章结尾点题并呼吁: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适应变化,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未来的社会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