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诗词古鉴赏题 课件18张
• 《观沧海》古诗鉴赏题 《观沧海》 1.作者是( )(朝代)著名( )家,( )家,( )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 ( )的诗人形 象 4. 诗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 , ”写的是静景。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 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胸襟开阔、抱负宏大,正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 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 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 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B 9.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 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 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 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C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朝诗人( )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 诗, 内容上属_________之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 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 度,作简要赏析。 唐 五言律 思乡 王湾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 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 形象生动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 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5.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 说出理由。 “阔”用得好,因为它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 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 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 “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 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 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 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D 7、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 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 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 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D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作者是( )代诗人( )。以“( )”为着眼点,全诗以 “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抒发了 ( )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 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 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 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 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 忍离去,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春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 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 “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唐 白居易 孤山寺; 白沙堤 B 4.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 ),你知道的写此湖的 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句。 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 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才”字 好在哪里? 西湖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 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 筑建新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渐”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才”说 明刚够上。 都是从程度上来修饰“乱花”、“浅草”的生长状态, 表明它们都是刚刚萌发,体现出了此诗是描写早春景物的特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1.“天净沙”是( ),“秋思”是( )。点明全篇 主旨的句子是( )。作者是( )代的 ( ),被称为“___________”。 2.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 )个细节(景物) 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 )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 ( )之情。 4.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 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 萧瑟感。 曲牌名 曲的题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九 悲凉 惆怅 B 元 马致远 5.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 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 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 之情。 6.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 的。 C D 7.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 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 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 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 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C. 《龟虽寿》(曹操)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 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 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 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 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 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 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b 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中 “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 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开轩面场圃 只见绿色的树木浓密,在村子的外边连成一片,一抹青山斜趴在城外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 “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 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 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 画面感特强。) 流露出诗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4.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 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 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 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 作者寄情山水得隐逸情绪。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悦, 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 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 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 “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 花。这两句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歌女是侍奉他人的,唱什么 歌取决于点歌的人。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用的是曲笔,因为 她们唱的歌是享乐者点的,自然不知亡国恨的应是哪些点歌的权贵 官僚。“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当年陈后主不顾 江南小朝廷危在旦夕的局面,一味享乐,最终导致亡国。 诗人借 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 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4.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首句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 物融为一体,形象地描 绘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 一种深邃朦胧之美。 B.“夜泊秦淮近酒家”句中,点明“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 地点;以“近酒家” 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C.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 痛及无限的感慨。批判 了“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及听歌的达官 显贵。 D.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抒发 了诗人对世风日下和时局的担 忧。 E.这首诗情景交融,含义深刻,格调高昂,读来令人心为之一 震。 CE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 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 字的妙处。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一个深刻道理: 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人们无论做什 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 事的成功所陶醉。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也把山比作生活中 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 比喻什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3.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 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 澈。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或从以下三 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 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 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我们也可 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 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