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文数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文数学试题

泉州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文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 2 2 0A x x x   ,则 A Rð ( ) A. ( ,0] B. [2, ) C. (0,2) D. ( ,0] [2,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化简集合 A ,再进行集合的补运算,即可得答案. 【详解】因为  2 2 0A x x x   , 所以 ( ,0] [2, )A    ,则 (0,2)A Rð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补集的运算,考查基本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 题. 2.若复数 ( 2i)(1 i)a   为纯虚数,则实数 a 的值是( ) A. 2 B. 1 C. 1 D. 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对得数进行乘法运算,再利用纯虚数的概念,得到实数 a 的值. 【详解】复数 ( 2i)(1 i)a   ( 2) ( 2)ia a    为纯虚数, 所以 2 0a   ,解得 2a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四则运算、纯虚数的概念,考查基本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3.若 π π 2sin( )cos( )4 4 5      ,则 cos2  ( ) A. 4 5  B. 2 5  C. 2 5 D. 4 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利用倍角公式得到 π 4sin( 2 )2 5    ,再利用诱导公式求得 cos2 的值. 【详解】因为 π π 1 π π 2sin( )cos( ) 2 sin( )cos( )4 4 2 4 4 5             , 所以 π 4sin( 2 )2 5    ,即 4cos2 5 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倍角公式、诱导公式的应用,考查基本运算求解能力,求解时注意符号的 正负. 4.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祝福祖国,其中,“快闪”因其独特 新颖的传播方式吸引大众眼球.根据腾讯指数大数据,关注“快闪”系列活动的网民群体年龄 比例构成,及男女比例构成如图所示,则下面相关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35 岁以下网民群体超过 70% B. 男性网民人数多于女性网民人数 C. 该网民群体年龄的中位数在 15~25 之间 D. 25~35 岁网民中的女性人数一定比 35~45 岁网民中的男性人数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 A,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比例;对 B,由男女比例构成图可得结论;对 C,由频率分布 直方图可估计中位数;对 D,无法判断;故可得答案. 【详解】对 A,依题意可得,35 岁以下网民群体所占比例为 74% ,故 A 正确; 对 B,由男女比例构成图可得男性所占比例为55%,故 B 正确; 对 C,因为 15 岁以下所占比例为 23% ,35 岁以下所占比例为54% ,故该网民群体年龄的中 位数在 15~25 之间,故 C 正确; 对 D,答案无法判断,故 D 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统计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丙图,考查数据处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求 解时要充分提取图中的信息,防止对问题的片面理解. 5.设 E 是中心在坐标原点的双曲线.若 (2,0)A 是 E 的一个顶点, ( 4,0)F  是 E 的一个焦点, 则 E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 A. 1 3y x B. 3 3y x C. 3y x D. 3y x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已知条件得 , ,a b c 的值,从而得到双曲线的方程,再利用渐近线方程的定义,求得答案. 【详解】由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 x 轴上, 2a  , 4c  , 所以 2 2 2 3b c a   , 所以双曲线 E 的渐近线方程为 by xa   ,即 3y x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方程、渐近线方程,考查基本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6.已知等差数列 na 中, 3 6+ 8a a  ,则 4 75 +a a  ( ) A. 32 B. 27 C. 24 D. 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将等式 3 6+ 8a a  化成关于 1,a d 的方程,再整体代入,求得式子 4 75 +a a 的值. 【详解】设等差数列{ }na 公差 d ,则 3 6 12 7 8a a a d    , 所以 4 7 1 15 6 21 3(2 7 ) 24a a a d a d  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中的基本量运算,考查整体思想的运用,求解的关键是将 12 7 8a d  整体代入所求的式子,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7.“堑堵”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着的一种多面体.如图,网格纸上小正 方形的边长为 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堑堵”的三视图,则该“堑堵”的体积等于( ) A. 12 B. 8 C. 6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为直三棱柱,再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求得答案. 【详解】由已知可得该“堑堵”是直三棱柱, 所以体积 1 2 3 2 62V  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考查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直观图,并求柱体的体积,考查 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8.函数 ( ) sinf x x x 的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可排除两个选项,再根据 π[0, ]2 上的单调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因为 ( ) sinf x x x 的定义域为 R 关于原点对称,且 ( ) ( )[sin( )] ( )f x x x f x     , 所以 ( )f x 为偶函数,故排除 C,D; 因为 ' ( ) sin cos 0f x x x x   在 π[0, ]2x 恒成立, 所以 ( ) sinf x x x 在 π[0, ]2 上单调递增.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选择函数图象,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求 解时要注意排除法的应用. 9.明代朱载堉创造了音乐学上极为重要的“等程律”.在创造律制的过程中,他不仅给出了 求解三项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的方法,还给出了求解四项等比数列的中间两项的方法.比如, 若已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四个音律值成等比数列,则有 = 大吕 黄钟 太簇 ,  23= 大吕 黄钟 夹钟 ,  23= 太簇 黄钟 夹钟 .据此,可得正项等比数列 na 中, ka ( ) A. 1 1 n kn k na a   B. 1 1 n kn k na a    C. 11 1 n k kn na a   D. 11 1 k n kn na a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三项等比数列的中项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四项等比数列的第 2、第 3 项均可由 首项和末项表示,从而类比出正项等比数列 na 中的 ka 可由首项 1a 和末项 na 表示. 【详解】因为三项等比数列的中项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 四项等比数列的第 2、第 3 项均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 所以正项等比数列 na 中的 ka 可由首项 1a 和末项 na 表示, 因为 1 1 n na a q  ,所以 1 1 = nn aq a  , 所以 1 11 1 = k nnk aa a a         1 1 1 1 = k n naa a        1 1 1 1= n k k n n na a     11 1= n k kn na a   .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考查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求解时要先读懂题目 的文化背景,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等价变形求解. 10.若直线 0x ay  与函数 e( ) x f x x  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a 的取值范围为 ( ) A. 2 4( ,0) ( , )e   B. 2 4( , )e  C. 2e( , )4  D. 21 e( , )e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 0 ex x ay y x    ,消去 y ,得 2 ( 0)ex xa x  ,将问题转化为直线 y a 与曲线 2 ( 0)ex xy x  恰 有一个公共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 2 ( 0)ex xy x  的图象,从而求得 a 的取值范围. 【详解】由 0 ex x ay y x    ,消去 y ,得 2 ( 0)ex xa x  ,则依题意,可知直线 y a 与曲线 2 ( 0)ex xy x  恰有一个公共点, 令 2 ( ) ( 0)ex xf x x  ,则 2 2 ' 2 2 e e 2( ) (e ) e x x x x x x x xf x      , 当 ' ( ) 0 0 2f x x    ;当 ' ( ) 0 0f x x   或 2x  ; 所以 ( )f x 在 ( ,0),(2, )  单调递减,在 (0,2) 单调递增, 如图所示,作出 y a 与 2 ( 0)ex xy x  的图象, 因为两个函数图象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 2 4 ea 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与方程的应用,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求解时要注意利用导数的 工具性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从而作出函数的草图,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11.若椭圆 E 的顶点和焦点中,存在不共线的三点恰为菱形的中心和顶点,则 E 的离心率等于 ( ) A. 2 2 B. 5 1 2  C. 1 2 或 2 2 D. 2 2 或 5 1 2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可转化为,在椭圆的顶点和焦点中找到不共线的三点能构成一个直角 三角形,结合椭圆的对称性,只须考虑三种情况,作出图形,从而求得椭圆的离心率. 【详解】依题意,由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可转化为,在椭圆的顶点和焦点中找到不共线的三 点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结合椭圆的对称性,只须考虑三种情况: (1)如图 1,若以顶点 D 焦点 B 为菱形顶点,C 为中心,则 DC BC ,由勾股定理得, 2 2 2 2( ) ( )a b a a c    ,由 2 2 2b a c  化简得 2 2 0c ac a   , 两边同除以 2a ,得 2 1 0e e   ,又因为 0 1e  ,可得 5 1 2e  . (2)如图 2,若以焦点 A , B 为菱形顶点,C 为中心,则 AC BC ,故 45OCB   ,易得 2 2 ce a   ; (3)如图 3,若以焦点 B 为菱形的中心,C , E 为顶点,则CB EB ,易得 2 2 ce a   ,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离心率及椭圆的对称性性质,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求解的关键是画出几何图形,并能进行完整的分类讨论. 12.已知函数 π( ) sin( )( 0,0 2f x x        ).若 π( )8f x  为奇函数, π( )8f x  为偶 函数,且 2( ) 2f x  在 π(0, ) 6 至多有 2 个实根,则 的最大值为( ) A. 10 B. 14 C. 15 D.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得到函数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求出 π 4   后,再利用换元法,求出 2( ) 2f x  在 π(0, ) 6 至多有 2 个实根时, 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 的最大值. 【详解】由题意,得 π( 0)8  , 为 ( )f x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直线 π 8x  为 ( )f x 的图象的一条对 称轴, 所以 1 1 2 2 π π8 ,π π + π8 2 k k k k             Ζ( ),两式相加得 1 2π π4 2 k k   , 又因为 π0 2   ,所以 π 4   ,代入 2 π π + π8 2 k   ,得 8 2( )k k    Ζ , 因为 π(0, ) 6x 时, π π π π( , ) 4 4 6 4t x     , 即由已知可得 2sin 2t  , π π π( , ) 4 6 4t   至多有 2 个实根, 即 π π 11π 6 4 4   ≤ ,由此可得 0 15 ≤ , 又因为 8 2( )k k    Ζ ,所以 1k  时 的最大值为 10,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求解时要注意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特点,同时要注意换元法的灵活运用.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已知向量 ,a b   ,且  = 3, 2a  ,  = 5 2a b  , ,则 b  ____________. 【答案】 2 5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得b  的坐标,再代入向量模的公式中. 【详解】因为 ( ) (2,4)b a b a       ,所以 2 22 4 2 5b    . 故答案为: 2 5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坐标运算及模的求解,属于基础题. 14.若 ,x y 满足约束条件 0, 1 0, 2 2 0, x x y x y          则 3 2z x y 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作出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再根据直线截距的最大值,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详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图所示: 由 3 2z x y  得 3 2 2 zy x   在 y 轴上的截距越大, z 越大, 所以当直线 3 2 2 zy x   过点  0,2A 时, z 取得最大值, 所以 z 的最大值为 4 . 故答案为: 4 【点睛】本题考查线性规划,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求解时要注意将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看成直线在 y 轴上截距的最大值. 15.已知直线 : (1 ) 1 0( )l mx m y m R     与圆 2 2: 8O x y  交于 ,A B 两点, ,C D 分别 为 ,OA AB 的中点,则 AB C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答案】 4 3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直线l 恒过点 (1,1)P ,再观察 AB CD 中可转化成只含| |AB 的变量,进而研究| |AB 的最小值,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直线 l 的方程可化为 ( ) 1 0m x y y    ,由 0, 1 0, x y y      解得 1, 1, x y    ,直线 l 恒过 点 (1,1)P , 因为 ,C D 分别为 ,OA AB 的中点,所以 1 = 22CD OB . 当OP AB 时, AB 最小,此时 22=2 2 2 2 2 6AB  ( ) , 所以 = 2 2 2 6=4 3AB CD AB ≥ . 故答案为: 4 3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考查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运用,求解 的关键是找到以| |AB 为变量进行研究最值. 16.已知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 1,动点 P 在棱 1AA 上,四棱锥 1 1P BDD B 的顶 点都在球 O 的球面上,则球O 的表面积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答案】 25π[3π, ]8 【解析】 【分析】 设 1 1,O P x O G y  ,根据几何关系得到 2 2 2R x y  , 2 2 2 3 2 2 2R y                ,从而得 到 ,x y 的关系,再利用消元法,得到 2 2 2 2 52 4R x y y y     ,最后利用一元二次函数 的性质,得到 2R 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球O 的表面积取值范围. 【详解】如图,设球O 的球心为G , 1AA 的中点 1O , 1CC 的中点 2O , 1 2O O 的中点O , 且 1 2 2OO  , 3 2OA OB  . 因为 1 1, , ,B D D B 在球面上,所以球心在线段 2OO 上, 点 P 也在球面上,GP GB R  . 设 1 1,O P x O G y  .则 2 2OG y  . 在 1Rt O PG△ 中, 2 2 2R x y  …………① 在 Rt BOG△ 中, 2 2 2 3 2 2 2R y                …………②, 联立①②,得 2 5 24x y  ,因为 10 2x  ,所以 2 5 2 2 8y≤ ≤ . 所以 2 2 2 2 25 2 3 3 252 ( ) [ , ]4 2 4 4 32R x y y y y         , 所以球O 的表面积取值范围为 25[3π, π]8 . 故答案为: 25π[3π, ]8 【点睛】本题考查四棱锥与球的切接问题、球的表面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求解的关键是先确定以什么为变量进行研究.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记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2 3 3n nS a  . (1)证明: na 为等比数列; (2)设 9logn nb a ,求数列 1 1 n nb b        的前 n 项和 nT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nT = 4 1 n n  . 【解析】 【分析】 (1)利用临差法得到   1 3 2n n a na    ,从而证明数列 na 为等比数列; (2)根据对数运算得到 2n nb  ,再利用裂项相消法对数列 1 1 n nb b        进行求和. 【详解】(1)由已知,得 2 3 3n nS a  ,……① 当 2n  时, 1 12 3 3n nS a   ,……② ①—②,得 -1 -12 2 (3 3) (3 3)n n n nS S a a     ,即 -12 3 3n n na a a  , 整理,得   1 3 2n n a na    , 又由 1 12 3 3S a  ,得 1=3 0a  ,所以 na 是以 3 为首项,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得 =3n na ,所以 9log 3 2 n n nb   , 所以  1 1 4 1 1= 4( )1 1n nb b n n n n    , 故 nT = 1 1 1 1 1 1 1 44( )+4( )+ +4( ) 4(1 )1 2 2 3 1 1 1 n n n n n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关系、等比数列的定义、裂项相消法求和,考查转化与化归思 想的运用, 考查基本运算求解能力. 18. ABC 的内角 ,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 ,a b c .已知 ( 3 cos ) cosa C c A  . (1)求 b a ; (2)求 cos A的最小值. 【答案】(1) 3 ;(2) 6 3 . 【解析】 【分析】 ( 1 ) 利 用 正 弦 定 理 将 等 式 ( 3 cos ) cosa C c A  进 行 “ 边 化 角 ” 得 到 3sin sin( )A A C 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及正弦定理进行“角化边”,从而求得 b a 的值; (2)利用余弦定理求得 cos A的表达式,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小值. 【详解】(1)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从而由 ( 3 cos ) cosa C c A  ,可得 sin ( 3 cos ) sin cosA C C A  , 整理,得 3sin sin cos cos sinA A C A C  ,即 3sin sin( )A A C  , 又因为 πA B C   ,所以sin 3sinB A , 所以 3b a  . (2)由(1)不妨设 3 3b a  ,则 3 1 3 1c    , 在 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cos 2 b c aA bc   , 所以 2 2 2 2( 3) 1 2 1 2 6cos ( ) 32 3 2 3 2 3 c cA ccc c        ≥ , 当 2 cc  即 2c  时,等号成立,故 cos A取到最小值为 6 3 . 【点睛】本题考查正余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运用,考查函数与方程 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运用,求解 cos A的最小值时,要注意基本不等式的运用及取到最值 的条件验证. 19.如图, MA  平面 ABCD ,CN  平面 ABCD ,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菱形, 60BAD   , 1CN  , 3AM  . (1)证明: / /BN 平面 ADM ; (2)求三棱锥 N ADM 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3 . 【解析】 【分析】 (1)证明平面 / /BCN 平面 ADM ,从而得到线面平行; (2)由(1)知, / /BN 平面 ADM ,所以点 N 到平面 ADM 的距离等于点 B 到平面 ADM 的距离.取 AD 的中点 E ,连接 BE ,BD .证明 BE 平面 ADM ,故所以点 N 到平面 ADM 的距离为 BE ,再将数据代入体积公式求解. 【详解】(1)因为 MA  平面 ABCD ,CN  平面 ABCD ,所以 / /MA NC , 又 MA  平面 ADM , NC  平面 ADM ,所以 / /NC 平面 ADM .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菱形,所以 / /BC AD , 又 AD  平面 ADM , BC 平面 ADM , 所以 / /BC 平面 ADM , 又 BC NC C , BC 平面 BCN ,CN  平面 BCN , 所以平面 / /BCN 平面 ADM , 又 BN  平面 BCN ,所以 / /BN 平面 ADM . (2)由(1)知, / /BN 平面 ADM , 所以点 N 到平面 ADM 的距离等于点 B 到平面 ADM 的距离. 取 AD 的中点 E ,连接 BE , BD .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菱形, 60BAD   , 所以 ABD△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所以 BE AD ,且 3BE  , 又因为 MA  平面 ABCD , BE  平面 ABCD ,所以 MA BE , 又 MA AD A , MA  平面 ADM , AD 平面 ADM , 所以 BE 平面 ADM ,故所以点 N 到平面 ADM 的距离为 BE . 所以三棱锥 N ADM 的体积 1 1 1 2 3 3 33 3 2N ADM ADMV S BE 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位置关系、三棱锥体积求解,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 运算求解能力,在证明平行关系时,注意定理条件的完整性. 20.已知抛物线 E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 y 轴上,过点 (1,0)A 且斜率为 2 的直线与 E 相切. (1)求 E 的标准方程; (2)过 A 的直线 l 与 E 交于 ,P Q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R ,证明: 2AR AP AQ  . 【答案】(1) 2 2x y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由判别式等于 0,求得抛物线方程中的参数值,进而得 到抛物线的方程; (2)设 l 的方程为 ( 1)y k x  , 1 1 2 2( , ), ( , )P x y Q x y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进行消参, 将线段 AR AP AQ, , 分别用 k 进行表示,从而证明等式成立. 【详解】(1)过点 (1,0)A 且斜率为 2 的直线方程为 2( 1)y x  ,即 2 2y x  , 设 E 的方程为 2 ( 0)x ay a  , 由 2 2 2, , y x x ay     消去 y ,得 2 2 2 0x ax a   , 因为直线与 E 相切,所以 24 8 0a a    , 解得 0a  (舍去)或 2a  , 所以 E 的标准方程为 2 2x y . (2)设 l 的方程为 ( 1)y k x  , 1 1 2 2( , ), ( , )P x y Q x y . 令 0x  ,得 y k  ,即 (0, )R k , 由 2 ( 1), 2 , y k x x y     消去 y ,得 2 2 2 0x kx k   , 因为 l 与 E 相交,所以 24 8 0k k    ,解得 2k  或 k 0 , 设,则 1 2 1 22 , 2x x k x x k   , 2 11 1AP k x   , 2 21 1AQ k x   , 从而 2 2 2 2 1 1 2 1 2( 1) 1 1 ( 1) ( ) 1 1AP AQ k x x k x x x x k            , 又 2 2 1AR k  , 所以 2AR AP AQ  . 【点睛】 本题考查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求解、考查弦长公式、韦达定理等知识,考查方程思想、转化与 化归思想的运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求解时注意变量思想和消元思想的灵活运用. 21.已知函数 2( ) ( 1) ln2 af x x a x x    . (1)讨论 ( )f x 的单调性; (2)当 1x  时, e( ) 2f x ≥ ,求 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答案见解析;(2) 1[ , )e  . 【解析】 【分析】 (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利用导数对函数进行求导,对参数分 0a  和 0a  两种情况讨论 后,得到函数的单调区间; (2)先证当 0a  不等式在 1x  不会成立,再进一步证明 0a  时, ( )f x 在 1(0, )a 单调递减, 在 1( )a  , 单调递增.再对 a 分 1a  和 0 1a  两种情况,研究各自的最小值大于等于 e 2  , 从而求得 a 的取值范围. 【详解】(1)函数 ( )f x 的定义域为 (0, ) , 21 ( 1) 1 ( 1)( 1)( ) 1 ax a x ax xf x ax a x x x            , 当 0a  时, 1 0ax- < ,则 ( ) 0f x  ,故 ( )f x 在 (0, ) 单调递减; 当 0a  时,令 ( ) 0f x  ,得 1x a  ;令 ( ) 0f x  ,得 10 x a   , 故 ( )f x 在 1(0, )a 上单调递减,在 1( )a  , 单调递增. 综上,可得当 0a  时, ( )f x 在 (0, ) 单调递减; 当 0a  时, ( )f x 在 1(0, )a 单调递减,在 1( )a  , 单调递增. (2)①当 0a  时,因为 2 4 2 e(e ) e ( 1)e 2 22 2 af a        ,所以 0a  不符合题意; ②当 0a  时,由(1),知 ( )f x 在 1(0, )a 单调递减,在 1( )a  , 单调递增. (ⅰ)当 1 1a  即 1a  时, 1( )( 1) ( ) 0 a x xaf x x     ≥ ,所以 ( )f x 在[1, ) 单调递增, 故 3 1 e( ) (1) 12 2 2f x f a   ≥ ≥ ,故 1a  满足题意. (ⅱ)当 1 1a  即 0 1a  时, ( )f x 在 1[1, )a 单调递减,在 1( , )a  单调递增, 故 min 1 1 1( ) ( ) 1 ln2f x f a a a     , 当 1x  时, e( ) 2f x ≥ ,当且仅当 1 e( ) 2f a ≥ , 令 1( ) 1 ln ( 0)2g t t t t    ,则 1 1( ) 02g t t      ,故 ( )g t 在 (0, ) 单调递减, 又 e(e) 2g   ,从而由 1 e( ) 2f a ≥ 即 1( ) (e)g ga ≥ ,可得 1 ea ≤ ,解得 1 1e a ≤ , 综上,可得 a 的取值范围为 1[ , )e 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值,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综合运用,分类讨论时要做到不重 不漏.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 2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经过伸缩变换 2 ,x x y y      后,曲线 2 2 1 : 1C x y  变为曲 线 2C . (1)求 2C 的参数方程; (2)设  2,1A ,点 P 是 2C 上的动点,求 OAP△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 P 的坐标. 【答案】(1) 2cos , sin x y      (为参数 );(2) 2( 2, )2  或 2( 2, )2  【解析】 【分析】 (1)先利用伸缩变换求得曲线 2C 的普通方程,再将普通方程转化为参数方程; (2)设   2cos ,sin 0 2πP    ≤ ,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得距离的最大值, 结合面积的最大值,求得点 P 的坐标. 【详解】(1)由伸缩变换 2 ,x x y y      得到 1 ,2 . x x y y       ……① 将①代入 2 2 1x y  ,得到 2 21 + =12 x y ( ) ,整理得 2 2 2 : + =14 xC y  . 所以 2C 的参数方程为 2cos , sin x y      (为参数 ). (2)设   2cos ,sin 0 2πP    ≤ ,直线 : 2 0OA x y  , 则 P 到直线OA的距离为 π2 2 sin( )2cos 2sin 2 24 5 5 5 d     ≤ , 所以 1 1 1 2 25 5 22 2 2 5OAPS OA d d       △ ≤ . 当 3π= 4  或 7π= 4  时, OAP△ 面积的最大值为 2 , 此时 P 的坐标为 2( 2, )2  或 2( 2, )2  . 【点睛】本题考查伸缩变换、曲线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的互化、点的参数设法,考查转化与 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3.已知函数 1( ) | | | |f x x a x a     . (1)证明: ( ) 2f x  ; (2)当 1 2a  时, ( )f x x b≥ ,求b 的取值范围.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 ]2  . 【解析】 【分析】 (1)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直接进行证明; (2)将函数 ( )f x 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作出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求b 的取值范围. 【详解】(1) 1 1 1 1( ) | | | | | | | | | | 2 | | | | 2f x x a x a a aa a a a         ≥ ≥ ; (2) 3 12 , ,2 2 1 5 1( ) 2 = , 2,2 2 2 32 , 2,2 x x f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作出 ( )f x 的图象,如图 由图,可知 ( )f x x b≥ ,当且仅当 (2) 2f b≥ ,解得 1 2b  , 故b 的取值范围为 1( , ]2  . 【点睛】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证明、参数取值范围的求解,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