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1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大气环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1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大气环境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 地球的宇宙环境 晨昏线问题 ‎【学法指导】晨昏线问题的关键一是抓住晨昏线和经纬线的关系来研究,夹角和切点是重要的信息源;二是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想象直射不同纬度时,昼半球经纬网的组成特点,要特别分析说明是南极点可见还是北极点可见;三是晨昏线上的信息变化要总结规律 a b c ‎·A ‎·B ‎·C ‎·D ‎·E ‎·F ‎·A1‎ ‎·N 晨昏线是光照图中点线面三要素之一,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借助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夜变昼的分界线是晨线(下图中AE);反之为昏线(下图中DA)。含以下信息,如图 ‎1、大圆 ‎2、和太阳光线垂直 ‎3、和赤道互相平分,DE为交点 ‎ 晨赤交点E地方时6点,昏赤交点D地方时18点。‎ ‎4、和经线有两种关系 ‎ (1)重合:‎3月21日、‎‎9月23日 ‎(2)相交: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在〔0~23 º26´〕之间,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极点的太阳高度(正午、子夜),和切点的纬度互余。‎ ‎5、和纬线有三种关系 ‎(1)太阳直射赤道时,和纬线互相平分 ‎(2)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时,如右图 ‎①纬线a和晨昏线相交,夜弧BAC说明昼长夜短,如图中为北极点,则B为日落点,C为日出点,‎ ‎②纬线b和晨昏线相切,A为切点之一(另一切点在刚显出极夜的纬线圈上),刚出现极昼,纬度和直射点(F)的纬度互余,此时太阳高度为0 º,地方时为0:00;正午太阳高度(A1)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例图中为46 º52´),地方时为12:00。极昼极夜范围为切点和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 ‎③纬线c和晨昏线相离,出现极昼,其最大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高度之和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 ‎6、自东向西运动 ‎7、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如图中的ABCDE)‎ N N N 二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A ‎·‎ ‎·B ‎8、晨昏线上的信息变化:如图 ‎(1)二分日时,晨昏线上的日出、日落时间处处相等 ‎(2)夏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0到12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0到12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短 ‎(3)冬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12到0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12到0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长 ‎9.常见判读 时间问题 ‎【学法指导】时间问题的计算:‎ 一是始终放在时区椭圆图中去计算,以免出现东西方向的错误;‎ 二是三句话:同经同时、经度差等于时间差、东加西减,‎ 三是日期的分析要始终抓0时日界线,‎ 四是日照图中晨赤交点和昏赤交点的时间(6和18点),北切点和南切点的时间(根据日期确定0或12点),‎ 五是要经常设计练习,练习跨大小月、跨2月的计算。运动型时间计算关键是抓起点时刻两个地点的对应时间。‎ ‎1、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1) 地方时(同经同时) 由于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即东早西晚。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二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二区,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又称半时区,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如图 ‎(3)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即为该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东早西晚)。‎ ‎(4)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商化整数(小数4舍5入)‎ ‎②求时区差:方法:用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东加西减 ‎③求区时:已知一个地方的时区和区时,才能求已知地点的区时 ‎2、日界线:‎ ‎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180度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3、时间计算试题的类型 ‎(1)地方时的计算 原理:用已知时间加减已知地与未知地的经度差对应的时间。‎ 方法: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法,反之用减法)‎ ‎(2)区时的计算 原理:用已知时区的区时加减时区差 方法: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法,反之用减法)‎ ‎(3)地方时与区时之间的互算 原理:区时是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方法:先找出所求或已知地的中央经线,计算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再求其他要求的地方时或区时。‎ ‎(4)具体的时间计算题往往是图的形式展开,这需要注意找到时间计算的切入点:‎ ‎①.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 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且与赤道有两个关于地心对称的两个交点。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②.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 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③.依据晨昏线、切点确定日期和时刻 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昼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的切点有南北两个,北切点为0时,南切点为12时;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的切点也有南北两个,北切点为12时,南切点为0时。‎ ‎④.依据展昏线计算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 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计算昼长时,简单的公式为:‎ 昼长=昼弧的度数/15° 夜长=夜弧的度数/15°。‎ 昼弧的度数的计算: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的纬线圈,即从晨线与纬线圈的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的交点所跨的经度数。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5)有关日界线的计算问题 ①.某个日期占全球范围。方法: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当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当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②.时间计算涉及的日期变化 在时间计算中,过人为日界线(180°经线)才考虑。方法是向东经过日界线时要减去一天,向西经过日界线时要加上一天。‎ 过自然日界线时,向东加一天,向西减一天。‎ 日期计算中涉及到两个日期所占比例时,抓住一个原则:找到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以东,自然日界线以西的日期晚一天,即为旧的一天;人为日界线以西,自然日界线以东的日期早一天,即为新的一天。‎ ‎(6)运动型时间计算 原理:与地方时、区时计算相同。‎ 方法:找运动起点时到达地的对应地方时或区时再加运动时间。‎ 如北京时间8月8日8点某人从四川绵阳起飞,经过13个小时后到达纽约,问到达地的区时?先找运动起点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8日8点(四川绵阳运用的北京时间),东8区和西5区相差13个时区(向西计算),则起飞时纽约时间为8月8日8点减13个小时为起飞时纽约(西5区)时间,为8月7日19点,再加上飞行时间为13个小时,则到达地的区时8月8日8点。‎ ‎(7).时间计算涉及的跨月、跨年问题 注意月份的大月、小月和润月(润年)。上半年单月大,下半年双月大,为31天, 上半年双月小,下半年单月小,为30天,其中每年都是2月平,平年28天,润年29天。润年的计算方法是用年号除以4,能整除为润年,不能整除为平年。润年366天,平年365天。‎ 例:(2006年 重庆文综卷 1-3题)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据此回答1-3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A.‎4月18日1点50分 B.‎4月18日18点50分 C.‎4月19日1点50分 D.‎4月19日2点50分 ‎2.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 A.20°W向东到2°30′E B.20°W向东到9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3.访问期间(4月18---4月30)( )‎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解析】1、西雅图(西八区)夏令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 区时为9时50分,按图中方向计算时区差为8,向西计算减,为1点50分;向西过180º日界线加一天,为4月19日1点50分.第2题、西雅图区时为9时50分,向西:到180º;向东的范围:时间差:18时-9时50分=8时10分,经度范围差122°30´,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2°30´E向西到180º,位于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2°30′E。如图。第3题、访问期间,直射北半球且直射点向北移动,高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日影由长变短。曾母暗沙4°N,4月18日直射7°N左右,曾母暗沙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日影为短-长变化;夏威夷、西雅图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正午日影为长-短变化 ‎【答案】 1、C 2、A 3、B 地球的运动规律 ‎【学法指导】专题重点训练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的视运动。复习时建议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清时间和空间两个变化,运用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知识复习太阳的视运动.‎ 综合分析中:抓四类点:直射点、切点、极点、晨赤交点和昏赤交点;‎ 找晨昏线;确定极昼和极夜区域、昼半球和夜半球。研究高考发现,分析讨论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 本讲内容学生一定要精读课本,充分利用第一段话,学习时,始终抓住第一句话,太阳辐射能量的因时因地变化,它是本讲内容的核心: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的视运动都要讨论因时因地的变化。为第二单元气候的分析建立基础,并能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中国夏季普遍高温,而冬季南北温差大要从太阳辐射的两个方面(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来分析说明。‎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 ‎ 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H1,H2,H3分别表示研究点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H4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①赤道地区:由图1可以看出,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H2)达最大值90°,二至日正午太阳度(H1和H3)达最小值。以春分日为起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23º26´N ‎23º26´S 图1‎ ‎3‎ ‎1‎ ‎2‎ 夏至 冬至 二分 角1等于角3,‎ 夏至太阳光来自北方 冬至太阳光来自南方 ‎90º 正午太阳高度角 春分 秋分 ‎②.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由图2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大 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3‎ ‎1‎ ‎2‎ 夏至 冬至 二分 角1大于角3,‎ 夏至太阳光来自北方 冬至太阳光来自南方 ‎90º-a表示直射点 离开回归线的距离 ‎4‎ ‎23º26´N ‎23º26´S 图2‎ ‎0º ‎90º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a ‎③.北回归线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3‎ ‎1‎ ‎2‎ 夏至 冬至 二分 角3最小,‎ 夏至直射一次。其余时间太阳光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等于46º52´‎ ‎23º26´N ‎23º26´S 图3‎ ‎0º ‎90º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a ‎④.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图4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角3最小,夏至最大。全年正午太阳光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等于46º52´‎ ‎90º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a ‎3‎ ‎1‎ ‎2‎ 夏至 冬至 二分 ‎23º26´N ‎23º26´S 图4‎ ‎0º ‎⑤.北极圈地区: 由图5可以看出,H1>H2。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等于0。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夏至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全年正午太阳光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等于46º52´‎ ‎1‎ ‎2‎ 夏至 冬至 二分 ‎46º52´‎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23º26´N ‎23º26´S 图5‎ ‎0º ‎66º34´N ‎⑥.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 由图6可以看出,H1>H2。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等于0。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前(等于0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夏至前出现极昼,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全年正午太阳光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值2(90º-Φº)‎ ‎1‎ ‎2‎ 夏至 二分 ‎23º26´N ‎23º26´S 图6‎ ‎0º ‎66º34´N XºY´‎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春分 秋分 ‎⑦.北极点地区:由图7可以看出,‎ 北极点地区春分到秋分出现极昼,太阳高度为一定值,夏至日等于23º26´‎ 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全年正午太阳光来自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值23º26´。a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1‎ 夏至 二分 ‎23º26´N ‎23º26´S 图7‎ ‎0º ‎66º34´N a 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 夏至 ‎23º26´‎ 春分 秋分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地区: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为一定值,如图曲线f,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有变化的,地方时12点时太阳高度最大,注意三个地区。‎ ‎③切点-极点之间地区(有极昼现象)如图曲线e,0点日出、24点日落,出现极昼,最小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④切点地区(极昼圈上)如图甲曲线d, 0点日出、24点日落,刚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等于2倍直射点的纬度。‎ 直射点地区(昼长夜短)如图甲曲线a,6点前日出,18后日落,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 ‎⑤赤道地区(昼夜等长)如图甲曲线b,6点日出,18日落,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Φ直射点。‎ ‎⑥非直射点半球地区(昼短夜长)如图甲曲线c,6点后日出,18前日落 ‎⑦全球范围如图乙,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全球太阳高度呈同心圆分布。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图中的ABOE在直射经线上),地方时是12点,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途中AB相差30°,则纬度差为30°);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图中的赤道和晨昏线一定始终互相平分),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MO两点太阳高度差30°小于MO两点的经度差)。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15°N),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f 地方时 ‎(某地区时)‎ 太阳高度 ‎0‎ ‎6‎ ‎12‎ ‎18‎ ‎24‎ a b c d e 图甲 ‎·‎ ‎15°N ‎75ºE ‎·‎ ‎·‎ ‎·‎ ‎·‎ A B ‎·‎ D E ‎·‎ M O 图乙 图乙中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中D点),图上没有南极点;图中的最北点C最南点E在一组经线圈上。‎ 例1、下图中,(a)图阴影表示黑夜,(b)图是(a)图所示日期“巴黎(东一区)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回答4-5题。‎ a ‎900‎ ‎300‎ ‎600‎ ‎00‎ 太阳高度 ‎0时 ‎12时 ‎24时(东一区区时)‎ b ‎1200E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 A.23º26′N 120º0E B.23º26′N 120ºW ‎ C.23º26′S 60ºW D.23º26′N 60ºW ‎5.在图(a)所示时刻,我国一旅行团抵达巴黎,此时( )‎ ‎ A.必须穿防寒冬衣 B.太阳位于西南地平线以上 ‎ C.太阳位于东南地平线以上 D.气温开始升高 ‎【解析】4题,根据巴黎昼长夜短,可知左图中的极昼区域为北极点,极夜区域为南极点,120ºE为子夜经线,可知60ºW为直射经线。5题在图(a)所示时刻,北京时间为0点,巴黎为东一区,则巴黎时间为夏季某日下午19点,旅行团抵达巴黎时,气温应开始降低,太阳在下午7点钟方位,位于西南地平线以上。图解如下(图中的6点和18点方位讨论太过复杂(敬请方家指正),也可以通过排除法,下午的太阳不可能在东侧而选出B答案)‎ 北回归线 巴黎纬线 夏季日出东北 夏季日落西北 夏季正午阳光来自正南 下午18点 上午6点 ‎【答案】:4D 5B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法指导】要精心分析教材。学生精读课本,结合学校所在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去归纳总结,建议充分利用手绘地球光照图,分5个图(春分、5.1节、夏至、教师节、冬至)作图归纳北半球某地(学校所在地)的昼夜变化,并比较低中高纬度地带的昼夜变化率的大小,分析昼夜长短计算的基本规律(昼弧所跨的圆心角对应得时间长短),充分利用教材上20ºN、40ºN、60ºN的昼长分别为:13h13´、14h51´、18h29´的规律,讨论分析:随纬度的增加,昼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的特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利用昼夜弧长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2)利用日出日落的时间来计算 ‎(3)同纬同长 ‎(4)赤道昼长12小时,极昼、极夜的长度 ‎(5)6月22日:20ºN、40ºN、60ºN的昼长分别为:13h13´、14h51´、18h29´‎ 例4(2008年全国卷II)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月份 b a ‎0‎ ‎4‎ ‎8‎ ‎12‎ ‎16昼长/时 图3‎ ‎①‎ ‎②‎ ‎③‎ ‎④‎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01‎ ‎【解析】1-2题:①②③三地的变化规律是:昼长小于12小时,且昼长在不断的增加,④地的变化规律是昼长大于12小时,且昼长在不断的减少,题干中ab两月在上半年a月早于b月,①②③在北半球(昼长不断的增加);④在南半球(昼长减少)。①②③的昼长均小于12小时,①的昼夜变化最大③地最小,所以,从①到③,纬度越来越低.ab月依次应是1、2月,3月份三地昼长应大于12小时。3题①地在a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约3小时,①地在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b约5小时,所以0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小于高地(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③年变化:‎ 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 地面性质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 大陆 ‎6月(12月)‎ ‎7月(1月)‎ ‎12月(6月)‎ ‎1月(7月)‎ 大 海洋 ‎6月(12月)‎ ‎8月(2月)‎ ‎12月(6月)‎ ‎2月(8月)‎ 小 ‎3、气温的空间变化 ‎①垂直变化:‎ 大气垂直分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对流层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地表以下:常温层以下,每1000米增加3℃‎ 海洋中海水:1000米以内水温递减的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较小;3000米以下水 温变化微弱,几乎为定值(约2℃——4℃)‎ ‎②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季节差异;‎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 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 ‎③中国的气温分布:‎ A、冬季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最冷的地方是漠河,最热的是南沙群岛。一月份00C等温线在秦岭---淮河线附近,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B、夏季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且南方阴雨天气比北方多,太阳辐射削弱较多,所以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最冷的是青藏高原,最热是吐鲁番盆地。‎ ‎4、等温线分析——即等温线的“三读”:‎ ‎⑴读等温线的数字: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①判定半球: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判定低中高纬地区 ‎15--250为低纬地区5--150为中纬地区50以下为高纬地区 ‎③判定地形:低温区-----山地或丘陵;高温区-----洼地或盆地 局部等温线闭合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再判定是低温区或高温区 注意温度高低与其它知识结合:‎ ‎“大于大的”——夏季陆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 ‎“小于小的”——冬季陆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绿地等 ‎④判定相对高度—1000米/60‎ ‎⑵读等温线的的延伸方向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⑶读等温线的弯曲变化:方法: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40°---60°S处的等温线较平直---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凸高值低、凸低值高”法:等温线向高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等温线向低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弯曲 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低值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高值凸出 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低值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高值凸出 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低值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高值凸出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低值凸出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向高值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凸高值低、凸低值高规律 方法:分析某两点气温高低或等温线弯曲、闭合的原因:‎ 首先考虑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其次考虑地面状况:若两点均在海洋上,则主要受洋流影响(暖流-高,寒流-低);若两点均在陆地上,则主要受地势的影响(海拨高--气温低)。‎ 第三,考虑大气环流(如冬季—气温陆低海高,夏季—陆高海低。)‎ ‎5、.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原理: a.一般情况: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100米/0.6oc(垂直递减率)。‎ b异常情况下:逆温现象。见后面的分析 危害: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阴、雨、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方法:(1)垂直递减率的算法:垂直方向上某两点的温差/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2)是否出现逆温的判断: a、某一高度的t(实际)>t(理论);‎ b、某一高度范围内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6、.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原理:一般情况下:气温日较差高纬度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小;‎ 中纬线气温日变化夏季高于冬季;‎ 大陆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阴天比晴天小;‎ 河谷、盆地内气温日较差比同纬线平地大。‎ 气温年较差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大陆上的年较差比海洋大。年较差最小在赤道带海洋上。‎ 方法:判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主要根据上述原理。‎ 分析原因: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天气状况去分析最高和最低温度大小的原因。‎ ‎7、实际应用扩展 ‎1 气温和降水是最基本的两个气候因子,水热条件是自然环境最根本、最活跃的两个要素。‎ ‎2 气温的纬度变化是形成纬度地带性的基础,气温的垂直变化是形成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3 气候四季是以气温的季节变化为划分依据;温度带的划分,以无霜期和≥‎10℃‎积温来划分。‎ ‎4 各地的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5 气温低(<‎0℃‎),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蒸发微弱,水体、土壤结冰封冻,许多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生长缓慢。严寒或剧烈降温会导致低温冷害。生物生命活动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人体最适温度16‎-20℃‎,≥‎25℃‎感觉热,≤‎10℃‎感觉凉,≤‎5℃‎感觉冷,≤‎0℃‎缩手缩脚。冬夏季节人们为了取暖或降温,会消耗很多能源。气温太高(>35‎-40℃‎),生物易脱水,生理机能失调。物侯能指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6 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保温,一般墙体较厚,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建筑密闭性好。‎ ‎7 气温变化对商业、旅游业影响很大。‎ ‎8寒带和寒温带(亚寒带)一般不能发展种植业;‎ 中温带适宜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大豆、玉米、亚麻、马铃薯等;‎ 暖温带适宜的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 亚热带适宜水稻、冬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柑橘、茶叶、毛竹等;‎ 热带适宜水稻、玉米、棉花、茶叶、热带作物。‎ ‎(注意中国因受季风影响,夏季温度比世界同纬度高,农作物种植北界纬度高,但冬季温度偏低,故热带作物分布纬度比其他地区要低)‎ 温度带 范围 ‎10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16000C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 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新疆北部 ‎16000C-34000C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 谷子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 河西走廊、新疆南部 ‎(西北仅一年一熟)‎ ‎34000C-45000C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 甘薯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45000C-75000C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双季稻、油菜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 和海南省 ‎>75000C 一年三熟 水稻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20000C 一年一熟 青稞 二、【逆温与大气污染的理论归纳和总结】‎ ‎1、定义:在对流层某一范围内,气温会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称为逆温现象 ‎2、种类 ‎①对流层辐射逆温机制: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 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减少,而地面辐射很强,帖近地地面的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进一步冷却,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厚度加大;日出前(黎明时)达最强,即逆温层厚度最大,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加强,地面迅速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消失。‎ ‎②地形逆温机制:‎ 在盆地或谷地中,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斜坡向下在盆地或谷地中聚积,较暖的空气被抬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现象,形成地形逆温。‎ ‎③平流逆温机制: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 危害:逆温的存在对大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热力环流 ‎【学法指导】‎ ‎1.宜弄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式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能力,特别是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三大环流理论 ‎2.分清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别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面。)等压面凹凸与气压高低的有关系(凸高值低,凸低值高):向低值区凸出的地方为高压,向高值区凸出的地方为低压。‎ ‎3. 在复习热力环流时,重点放在温度变化后,等压面的变化原理和规律总结:由等温线→等压面→等压面的弯曲→利用凸高值低规律画出()总结 (收缩型,膨胀型) →空气运动(收缩下沉,膨胀上升) →水平运动→从高压到低压→形象总结(从下方到上方)。‎ ‎ 4气压系统和等压线要作为一个体系来掌握 ‎ 一、热力环流 受热 ‎ 受热 ‎ 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 ‎ 1.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 ‎ ‎(1)高低气压:‎ ‎①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子的重量。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影响气压值大小的因素:大气密度、海拔高度(大气厚度)、空气的运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大陆上夏季气压最低,冬季气压最高,年较差大;海洋以及高山高原相反。‎ ‎③高、低气压:“高”、“低”比较的前提是都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是指相对于某一海拔高度的同一水平面而言。近地面,一般气温高气压值低,气温低气压值高。近地面和上空的高、低气压正好相反。‎ ‎④等压面表示三维空间气压值的分布,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任一等压面的数值总是比其上面的等压面数值要大。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区。‎ ‎⑤等压线表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的分布,同一条等压线上气压值相等。‎ ‎⑥高、低气压的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是热力原因(如赤道低压、极地高压、热低压、冷高压等),‎ 另一是动力原因,由大气运动造成(如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等)。‎ ‎⑦‎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太阳辐射高低纬度的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⑧万能公式:近地面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天气 ‎ 近地面高气压==下沉气流==晴燥天气 ‎(2)等压线:‎ 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 ‎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 鞍部——两处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压 低压 北半球 高气压中心:晴朗 ‎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下沉 上升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②、在等压线图上任意点分析风的知识和判断天气形势:‎ 第一、力的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出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形成风的原动力,直接影响风力强弱。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其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大小与物体水平运动的速度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正弦值成正比。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是与风向垂直,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 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阻力。其方向总是与风向相反。因而摩擦力不仅能改变风向,而且可减小风速。‎ 第二、风向 ‎①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 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往高空夹角越小,风速越往高空风速越大 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面上的风与海面上的风有所不同,陆面上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风速小;海面上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小,风速大。‎ ‎②风向的画法:‎ A、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北半球低压中心东部多吹偏南风,西部多吹偏北风;北半球高压中心其东部多吹偏北风,西部多吹偏南风。同时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与风力的大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等压线愈密集,气压差愈大,风力就愈强;等压线愈稀疏,气压差愈小,风力就愈弱。‎ B、在弯曲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 a.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于该点相邻的等压线垂直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见图中箭头A)。 ‎ A 低压 B b.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见图中箭头B)。‎ C、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③偏*风:从*方向来的风偏了 第三.风力:‎ 等压线的疏密:‎ 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计算:气压差/水平实地距离 第四.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 ‎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 d、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3、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①城市热岛、城市雨岛:因为城市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及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而形成“城市热岛”。在大气环流较弱时,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回流到城市的热力环流,为“城郊环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另一方面,在郊区和城区之间布局卫生防护带)“‎ 城市——上升气流(雨岛、热岛);郊区——下沉气流。‎ ‎②山谷风:‎ ‎(1)昼——谷风:山坡因空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波上升,风从各地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2)夜——山风:山坡因冷却密度增大,空气沿坡下滑,风从山顶吹向谷地,开成山风。‎ ‎③海陆风:‎ ‎(1)昼——海风:陆地气温高,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夜——陆风:陆地气温低,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④冬夏季风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比海洋升温快,导致陆地气温高而气压低,海洋气温低而气压高,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温暖湿润;冬季陆地比海洋放热快,导致陆地气温低而气压高,海洋气温高而气压低,使得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 ‎4.实际应用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高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易产生高山、高原反应。‎ ‎2 大气运动有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宜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居民区则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方向。‎ ‎3 适度的通风有助于气体交换,保持空气的清新洁净,但过大的风会导致降温和蒸发加剧。‎ ‎4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我国以滨海地区和内蒙古、西北、西藏较丰富。‎ ‎5 剧烈的天气变化会加重人体的疾病反应。极端的天气过程易导致气象灾害(如寒潮、暴风雪、干旱、洪涝、高温、台风、风暴潮、龙卷风、冰雹、雷击等)。‎ 高考试题 ‎(36分)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想东移动,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A B C ‎114°‎ ‎116°‎ ‎30°‎ 河流 等压线 ‎(1)、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18分)‎ ‎(2)、简要回答B城市成为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14分)‎ 图3‎ ‎(3)、C山的名称是 ,它已被列入 名录(4分)‎ 三圈环流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的十大过程 ‎1、赤道空气 上升;‎ ‎2、上升空气北进右偏成 风;‎ ‎3、西风汇聚 下沉;‎ ‎4、下沉空气南扩右偏成 风;‎ ‎5、下沉空气北扩右偏在 风;‎ ‎6、北极空气受冷 下沉;‎ ‎7、下沉空气南扩右偏成 风;‎ ‎8、冷东风暖西风交汇 升;‎ ‎9、抬升空气北进完成高纬环流;‎ ‎10、抬升空气南进完成中纬环流。‎ 三圈环流的十个过程(默想、默写、默画)‎ ‎△△△A赤道上升气流;B南风偏转成西风;C副热带下沉气流; D东北信风;‎ E C副热带下沉气流、中纬西风;H副极地上升气流;J中纬高空补偿气流 F H副极地上升气流、I高纬高空补偿气流、极地下沉气流;G极地东风; ‎ 名 称 位 置 运 动 状 态 性 质 特 点 极地高压带 ‎90°附近 受冷下沉 冷空压 冷干 东风带 ‎60°—90°‎ 极地高压区吹向副极地低压区 干冷 南极风力最强 副极地低压带 ‎60°附近 受力抬升 冷低压 温暖 西风带 ‎30°—60°‎ 副热带高压区吹向副极地低压区 温湿 风力强劲有贸易风之称 ‎ 副热带高压带 ‎30°附近 受重力下沉 热高压 干热 信风带 ‎30°—0°‎ 副热带高压区—赤道低压带 干燥 稳定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受热上升 热低压 湿热 二、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0º 30° 60 ° 90º Km ‎18‎ ‎12‎ ‎6‎ ‎ ‎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2、方向:①‎12月22日—‎6月22日北移 ②‎6月22日—‎12月22日南移 全球性大气环流关键点 ‎①★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③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④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变化影响)。‎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一方面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另一方面,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重要的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其影响主要两方面:‎ ‎8月 ‎8月 ‎7月 ‎7月 ‎6月 ‎6月 ‎5月 ‎5月 ‎9月 ‎9月 ‎10月 ‎10月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30‎ ‎20‎ 一、南北旱涝有异 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 二、雨带和雨季(见下图)‎ ‎1.春末(5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2.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进,脊线移动在20~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形成这一地区的“梅雨”天气 ‎3.盛夏(7~8月),7月,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天气;7月底到8月初,副高脊线越过30°N,雨带移到华北、东北地带。‎ ‎4.秋初(9月),副高南撤,锋面和雨带也随之南移。黄河流域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5.仲秋(10月),副高继续南撤,雨带退出我国大陆。‎ ‎(在9、10月华北和东北地区由于副高南撤,亚洲高压的势力增强,在两个高压中心之间,经常出现低压中心控制区,其东侧和西侧常出现暖锋和冷锋天气。)‎ ‎100‎ ‎120‎ ‎140‎ ‎160‎ ‎30‎ ‎20‎ ‎10‎ 例3:(2008年 江苏地理19~20题)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双选)‎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 D.清风细雨湿梅花 ‎【解析】1题,东亚季风环流区域的气候特点深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高压脊的位置决定了锋面雨带的位置,副热带高压脊,锋面雨带,时间三者具有一致性。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脊线北侧,盛行东南风,台湾海峡地区位于高压脊上,盛行下沉气流;华北地区位于脊线北侧15-20纬度,深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干燥少雨;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多热带气旋活动中心,处于台风活动期。2题,图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在25°N左右,时间可能在副热带高压脊北进和南撤时存在,可以判断图示时期为6月或9月,‎ 锋面气旋 ‎【学法指导】锋面气旋是高考在考察天气时的高频点,复习中建议从概念入手,先抓气旋,再在气旋的低压槽中分析空气的运动,气旋前方和后方的空气运动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锋面系统,然后分析天气特征,再分析南半球的锋面气旋。注意:‎ ‎①含义:由冷、暖气团共同组成的具有锋面的气旋(低压系统)‎ ‎②一般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 ‎③只形成于低压槽部位,而不能形成于高压脊部位:低压槽部位气流辐合,而高压脊部位气流辐散 ‎④锋面类型确定——前方或后方(东侧或西侧):冷锋——后方(西侧);暖锋——前方(东侧)‎ ‎⑤南、北半球确定:依等压线与风向判断(地转偏向力)‎ ‎⑥雨区确定:冷锋锋后十暖锋锋前 ‎1.锋面气旋及其结构 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辐合,冷暖气流容易在低压槽线相遇形成锋面,近地面的气旋往往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该地区受中纬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移动,锋面气旋的东侧谓之前方,西侧谓之的后方。‎ 从平面看,在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空气涡旋,从垂直方向看,锋面气旋低层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辐合气流,高层是气流辐散区,中心则盛行气流上升运动。根据水平气流方向可知在锋面气旋前方形成暖锋,后方形成冷锋。(如右图)‎ ‎2.锋面气旋天气:‎ 由于锋面气旋中地面空气辐合上升,气流上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故锋面气旋可形成大范围阴雨、大风天气,且常常出现大雨或暴雨,是中高纬度形成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锋面气旋中心南部,首先有暖锋过境,伴随出现宽广的暖锋云系和连续性降水,之后出现暖气团的云和降水天气,若暖气团的水汽含量少,只有薄云而无降水;之后冷锋移入,伴随出现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连续性降水(冷气团移动速度慢)或阵性降水(冷气团移动速度快)。‎ ‎3.图解等压线图中锋面气旋的空气运动 如图北半球低气压区域,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南半球情况的锋面气旋的生成和移动和北半球一样,‎ 北半球 前方暖锋、后方冷锋 空气逆时针辐和 东南部为暖气团 南半球 前方暖锋、后方冷锋 空气顺时针辐和 西北部为暖气团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 一.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气候的形成因子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 大范围地区地带性气候形成的原因首先从太阳辐射在地面的纬度差异分析;其次分析位置在大陆的东岸、中部、还是西岸:大陆的东岸的气候成因用季风环流来分析;大陆的西岸的气候成因用三圈环流来分析;大陆的中部用海陆差异来分析;局部地区(大致同纬度)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用下垫面状况来分析:下垫面状况包含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教学中建议始终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某地有这种气候,一定是纬度和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出现特殊的表现一定是下垫面的差异影响。理论分析后建议马上结合一两种气候,参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成因的综合分析,不断修正出现的综合分析思维的错误(最佳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比较北非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美洲的、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气候比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二.非地带性气候的典型代表的表现和分布 ‎(1)热带雨林气候:‎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东北东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c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 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②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东北信风)):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安第斯山阻挡西风,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7~8月份的多雨天气有降温作用、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阻挡北方寒冷空气)。‎ ‎(5)日本的季风气候海洋性强的原因及表现 ‎ 原因:位于海洋中深受海洋影响,夏季东南季风对太平洋沿岸增温增湿,冬季西北季风对日本海沿岸增温增湿,在日本东南侧或西北侧山地迎风坡地区形成降雨或降雪天气。‎ 表现:气温年日教差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延后;降水多达2000mm以上,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小,夏季多雨冬季多雪。‎ ‎(6)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海陆热力差异小,季风气候不明显 三.气候类型变式图及其判读 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 ‎1.模式法 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如下图)‎ 极地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分析从位置入口,首先分析该地的纬度位置、再分析东中西的海陆位置,记住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到25°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60°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典例剖析:‎ 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A ;B ;C ;D 。‎ 分析:A地纬度为46°N,可知该地为温带,148°E为东亚季风区,故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B地根据经纬度,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地区,应为地中海气候;C地纬度为6°S,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134°E为东南亚,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地51°S为温带,75°W为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 数据法 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A、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见下表)‎ ‎ ‎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气温指标 最冷月>‎‎15℃‎ 最冷月0‎‎-15℃‎ 最冷月<‎‎0℃‎ 最热月‎10℃‎ 最热月<‎‎5 ℃‎ 气温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冬 ‎ ‎ 气候类型 ‎ ‎ 四种气候 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 ‎ 极地气候 B、  从降水上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见下表)‎ 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 ‎ ‎ 夏雨型 ‎ ‎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600mm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125mm、温带大陆性气候<400mm、‎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50mm ‎3.八字方针法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步骤如下:‎ A、  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见下图)‎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均匀型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但近几年的高考,常出现变了形的气候资料图,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了比较新颖的资料,要求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这要求我们千万不能惊慌,而应认真地阅读图表资料,仔细分析图表中所蕴藏的条件,然后从中读出典型月份(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数值,再根据上述的方法,即可轻易地作出判断。    ‎ 目前,比较常见的气候变式图有下列几种:‎ ‎(1)气温和降水点状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中的横纵座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图中的每个点与横座标的垂直交点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与纵座标的垂直交点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值。‎ 气温(℃)‎ 降水(mm)‎ ‎80‎ ‎60‎ ‎40‎ ‎20‎ ‎0‎ ‎0‎ ‎20‎ ‎10‎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300(mm)‎ ‎200‎ ‎100‎ ‎0‎ ‎10‎ ‎20‎ ‎30‎ ‎1月 ‎10‎ ‎4‎ ‎7‎ ‎(2)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我们可将它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 ‎(3)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气温(℃)‎ ‎20‎ ‎10‎ ‎0‎ ‎-10‎ ‎-20‎ ‎0‎ ‎60‎ ‎120‎ ‎180‎ ‎240‎ ‎300‎ 降水(mm)‎ 丙 甲 乙 丁 ‎ ‎ ‎26‎ ‎24‎ ‎22‎ ‎24‎ ‎22‎ ‎20‎ 甲 甲 甲 甲 甲 ‎300‎ ‎250‎ ‎200‎ ‎15‎ ‎10‎ ‎5‎ ‎1000‎ ‎900‎ ‎800‎ ‎700‎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降水量(㎜)‎ 月均温(℃)‎ 将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即得到该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判断方法与点状图基本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测试带,丙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4)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 在各图中依据等值线分布趋势,读出气温、降水资料,再采用上述方法作出判断。上图表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5)气温和降水玫瑰图 ‎ ‎ 玫瑰图与坐标图不同的是,它用圆的半径长短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图中的12根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的降水量和气温高低,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数值。‎ ‎(6)气温和降水三维斜角坐标图 这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读图时要注意方法。‎ 一二单元的主要高考中心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规律有:‎ ‎★经纬度变化规律 ‎(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度,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度) ‎ ‎★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 ‎(包括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 ‎★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越往高气压越低) ‎ ‎★大气运动规律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 ‎ ‎★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 ‎ ‎★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 ‎★热力环流原理 ‎ ‎★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 ‎ ‎★重要的高考中心词(一二单元范围)‎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分布和海拔、倾斜方向)‎ 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 分布特征。‎ 气候特征:气温的特点(冬季是寒冷还是低温,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日较差和年较差。四季的分布);‎ 降水的特征(降水多少,时间(季节和年际)分配,类型);‎ 气候分布、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 大气的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热力环流) ‎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副热带高压、亚洲低压(冰岛低压);副高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锋前、锋后)‎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