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人教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人教版必修二精练:单元质量检测(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质量检测(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 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 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 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 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列宁说,“1921 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 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谁若不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针对改善农民生 活状况采取的办法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实行大中企业国有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3.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 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4.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 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 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5.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 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 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 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7.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 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 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8.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 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9.勃列日涅夫推进经济改革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主要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0.1990 年 10 月,戈尔巴乔夫指出:“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 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 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旨在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 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1.以下是 1961~1985 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 苏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 ) 时间 1961~ 1965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1981~ 1985 资本 生产率 -3.5 -2.0 -4.0 -4.0 -3.4 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 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 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 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 12.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相比,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 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道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 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 材料二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们工作。只要我们明智而勇敢地对待它,这并不是无法 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通过政府直接征募人员可以得到部分完成,就像我们应付战时紧急状 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工程,以促进和改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 1933 年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1933 年 5 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 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 行补贴。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四 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3 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总统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3 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8 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 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 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 破坏。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 1981~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2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 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8 分) (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4 分) (3)材料三中,1990 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 可以得出哪些启示?(8 分) 单元质量检测(七) 1.选 A 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①②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农民是无 产阶级的同盟军,③④排除。故选 A 项。 2.选 B 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 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选 B 项。 3.选 D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 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 4.选 C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民国十七年正好是 1928 年,苏联 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 C 项正 确。 5.选 C 注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国家之所以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由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强调高积累而忽视消费,并导 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6.选 C “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反映了 斯大林模式的初始目标,虽然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达到了一系列目标,故 C 项 符合题意。 7.选 A 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 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故选 A 项。 8.选 C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故 C 项符合题意。 9.选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则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A、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可排除。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 改进经营管理,相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D 项正确。 10.选 B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 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 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张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 B 项。 11.选 D 资本生产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材料表明 20 世纪 60~80 年代,苏 联资本生产率一直呈现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具 体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 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使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因此选 D 项。 12.选 A 1978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政策与方针,改革开 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A 项正确;B 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D 项仅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其 改革失败的原因;C 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 13.解析:第(1)问,归纳材料一主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关键信息“给人们 工作”“征募人员”回答,第二小问据所学回答。第(3)问,联系所学归纳。第(4)问,根据 图表中的比例变化并联系所学回答。 答案:(1)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问题:失业(就业)问题。措施: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救济;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以 工代赈,吸收大量失业人员。 (3)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4)由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和市场经济。 14.解析:第(1)问,“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 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根据图 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均呈现 增长趋势。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为 1990 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 即可。可以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 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 (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 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