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 了解 《 诗经 》 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 《 氓 》《 采薇 》 。 2. 掌握 《 诗经 》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巧用叠音词等形式特点。 3. 领悟这两首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 诗经 》 两首 学习目标 重点 1. 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 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 氓 》: ①氓之 蚩 (  )蚩  ②匪我 愆 (  )期  ③ 将 (  )子无怒  ④ 尔卜尔 筮 (  ) ⑤其黄而 陨 (   ) ⑥ 徂 (  )尔  ⑦ 汤 (  )汤  ⑧ 咥 (  )其笑矣 《 采薇 》: ⑨ 犭严 (   ) 狁 (  ) ⑩靡 盬 (  ) ⑪ 孔 疚 (  ) ⑫小人所 腓 (  ) ⑬ 骙 (  )骙 ⑭ 象 弭 (  ) ⑮ 雨 (  )雪霏霏 chī qiānɡ qiān shì yǔn cú shānɡ xì xiǎn yǔn gǔ jiù féi kuí mǐ yù 二、阅读思考 1. 按表达方式分, 《 氓 》 是首什么诗?用第几人称叙事?运用了什么手法? 2. 简要概括 《 氓 》 这首诗的情节。 3. 找出 《 氓 》 中婚前婚后女主人公的举动,分析这些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4. 找出 《 氓 》 中婚前婚后男主人公的举动,分析这些举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5.《 采薇 》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 采薇 》 共六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7.《 采薇 》 前三章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品简介 概述: 《 诗经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 《 诗 》 , 或取其整数称 《 诗三百 》 ,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 《 诗经 》 。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按其内容分为 “风”“ 雅”“ 颂” 三大类。   艺术特点: 诗歌形式以 四言为主 ,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 赋”“ 比”“ 兴”三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常用 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 加强抒情效果。 文学地位: 《 诗经 》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诗经 》 名句 1.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 · 国风 · 邶风 · 击鼓 》 ) 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诗经 · 国风 · 王风 · 采葛 》 )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诗经 · 小雅 · 鹤鸣 》 ) 4.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诗经 · 大雅 · 荡 》 ) 5.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诗经 · 小雅 · 小旻 》 ) 6.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诗经 · 国风 · 王风 · 黍离 》 ) 写作背景 《 氓 》: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依附地位。 女性的婚姻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这是造成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 《 氓 》 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就反映了当时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带来的巨大伤害。   《 采薇 》: 《 诗经 》 中,“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小部分,是在周王室衰微到周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 《 采薇 》 大约作于周宣王时。 周代北方的 狁部族十分强悍,经常骚扰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边和命令将士出兵攻打 狁的记载。 《 采薇 》 应是西周后期戍边将士在归家途中唱的歌。 资料链接 《 诗经 》 中的“国风” 《 诗经 》 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15 国风,共 160 篇。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主要内容有:① 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 如 《 魏风 · 伐檀 》《 魏风 · 硕鼠 》 ;表达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如 《 王风 · 君子于役 》 ,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 对劳动的讴歌。 如 《 周南 · 芣苢 》 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 《 魏风 · 十亩之间 》 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 表现爱国情怀。 如 《 秦风 · 无衣 》 ,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④ 表现爱情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 如 《 邶风 · 静女 》 ,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 《 周南 · 关雎 》 写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 召南 · 摽有梅 》 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直白,真挚动人。 “国风”是 《 诗经 》 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 《 诗经 》 的精华。 “杨柳”的“折柳赠别”之意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 《 诗经 》 中“杨柳依依”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文化因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含有“春常在”的祝愿。 课文探究 1. 《 氓 》 中,在漫长的等待中,女主人公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乘”“望”两个动词,写出她的 焦急和期盼 ;“不见”“泣涕涟涟”,写出她的 失望和伤心 ;“既见”“载笑载言”,写出她的 欣喜和激动 。 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的女子 率真、痴情 的形象特点。 《 氓 》 2.《 氓 》 的第三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情感? 答案: 本章运用了 比兴 手法。以桑树起兴,以“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以桑葚比喻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桑葚而快乐的斑鸠。桑葚是酸甜的,斑鸠多食则易昏醉;爱情是美好的,人过于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女子从失败的爱情中得出慨叹, 告诫后人 :女子不要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上一章有什么内在联系?有何作用?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 比兴 的表现手法。和上一章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成 鲜明 对比 ,以枯黄凋零的桑叶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暗示了女子容貌的变化,也暗示了女子在家中吃了不少苦,婚姻生活并不幸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4. 女子婚后的生活状态显示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女子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叙述了多年为妇的辛苦,任劳任怨的苦楚,表现了女子 勤劳、任劳任怨、专情 的性格。 男子 ——“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表现了男子 不体谅人、易躁易怒、三心二意 的性格。 5.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情节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娘家兄弟不但不同情,反而讥笑,这更增加了女子的痛苦。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6. 结合第一、四章,分析三写“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案: 当初“送子涉淇”,订下婚期,女主人公温柔善良,淇水 见证了 他们恋爱时的 欢乐时光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身为弃妇,淇水 勾起了 她对 心酸往事 的回忆,女主人公伤心、怨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怨愤与痛苦应该有个尽头。女主人公经过痛苦的回忆后 开始反省 , 变得坚强起来。 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首句以采薇 起兴 ,但 兴中兼赋 。 用薇菜冒出地面交代时间是春天。也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粮食不继,士兵只好采薇菜充饥。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状。 《 采薇 》 2. 薇菜由“作”而“柔”而“刚”,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运用了 重章叠句 的手法。“作”“柔”“刚”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主人公焦虑、 痛苦 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 越来越沉重 。 3. “采薇”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采薇”从一个 侧面展示了凄凉的戍边境况 ,是士兵艰苦生活的写照。“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食不继,士兵只好以它充饥。 ②“采薇”暗示了 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描写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生活的漫长。 ③ 诗歌以“采薇”起兴,兴中兼赋,描写了戍边士卒的生活景况,为下面的 抒情、议论做铺垫 。 4.《 采薇 》 中的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答案: 《 采薇 》 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着家乡, 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情感,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 由于意识到是犭严狁袭扰才使得自己有家不得归、不得安居,因此,他对犭严 狁 满怀怨恨 之情,而对自己的阵营怀有一种 自豪 感,这种感情体现在第四、五章里。 5. 戍卒走上了回家的路,为什么伤悲、哀愁呢?请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可能是他想到了漫长的征戍生活的辛苦; ②可能是几十年的征战已使得物是人非,家中的亲人不知是否还在,“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使他伤悲、哀愁; ③可能是归途的艰辛,大雪漫天飞,道路泥泞,又渴又饿,所以伤悲、哀愁。 内容小结 深入探究 《 氓 》 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① 氓是一个 无情无义、自私自利 的 负心汉 形象。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打骂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暴躁的品性。 ② 女主人公是一个 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 的女性形象。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打骂她,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 氓 》 2.《 氓 》 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 氓 》 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① 人物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抒发了感情。 ② 结婚前后对比 。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 氓 》 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作用: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浓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 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 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4. “淇水”是 《 氓 》 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 彰显了情节的发展。 《 氓 》 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 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 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 — 婚变 — 决绝”的情节线索,依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 《 氓 》 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1. 《 采薇 》 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士兵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士兵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士兵对服役生活的追忆,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采薇 》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为什么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请探究作答。 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的画面:一个是春天里微风阵阵,柳枝飘拂的画面;另一个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蕴含在这两幅画面中,虽没有明说,但春天飘拂的柳条烘托出士卒离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而大雪纷飞则表现了士卒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士卒百感交集的心理。 士卒离家的时候,还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如今归家已是“雨雪霏霏”的冬季了。他希望马上回家,与家人团聚,又担心离家这么久,家里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给人一种今昔对比之感,正符合抒情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心情。 3. 在结构和用词方面, 《 采薇 》 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① 重章叠句。 前三章在章法上运用了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推移。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也随着服役期限的延长越来越严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② 巧用叠音词。 诗歌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雄壮,行列整齐;“依依”形容柳枝柔顺袅娜;“霏霏”形容雪花稠密纷扬;“迟迟”形容步履艰难缓慢。这些叠音词,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课堂训练 1. 仿照 《 诗经 · 氓 》 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所用的比兴手法,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警醒世人珍惜人生的话。 答案 : 示例:美景易逝,鲜花易凋!人生苦短,克勤克劳!  解析 :这句话采用了 《 诗经 》 常用的比兴手法,表达劝诫之意。仿写的语句应注意这一点。 2. 央视 《 朗读者 》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的开场白,以“选择”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必须有四句引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 《 罗马假日 》 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 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 人。”这是钱锺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答案 : 示例:古今中外,选择无处不在,人生就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选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无悔的选择。  解析 :此题注意人物和名言的选取,注意必须有四句引用。 3.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将 《 采薇 》 的最后一章改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要求:写出环境及人物的复杂心情,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250 字。 3. 示例:在战场上拼杀多年,九死一生,终于走在这回家的路上了。大雪纷飞,路边杨柳的枝条在寒风中瑟缩着。连日的长途跋涉,忍受饥渴,就是为了踏上这家乡的热土。离家越来越近了,那被风雪笼罩着的村庄,便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我的脚步为何如此沉重?我的内心为何如此惶恐?我怕,怕回到家里见不到朝思暮想的爹娘,怕别离后一切都变了模样。遥想当年出征时,我满怀一腔热血奔赴疆场,父老乡亲送我上路,杨柳依依,伴着春风起舞,似在向我挥手致意。战争生活是艰苦的,粮草不足,只能靠野菜充饥。战场上的拼杀是惨烈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倒下的是不是自己;但是,我不能倒下,为了梦里守望在村口的白发苍苍的爹娘。年年盼,日日盼,终于盼到了回家的这一天。雪花纷飞,落在我的身上,也落在我的心里。 课后作业 1. 下列对加色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我 贿 迁(财物) 女也不 爽 (开朗) B. 无与士 耽 (耽搁) 靡使归 聘 (问) C. 匪我 愆 期(拖延) 忧心孔 疚 (内疚) D. 言既 遂 矣(放任,任从) 载 笑载言(又)    答案 : D   解析 : A. 爽:过错。 B. 耽:沉溺。 C. 疚:痛苦。 D. 遂:顺心、满足。载:动词词头,无实义。 2. 下面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答案 : B   解析 :①“莫”同“暮”;③“泮”通“畔”;④“尔”通“ ”;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3. 下列加色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尔卜尔筮, 体 无咎言 B. 君子所依, 小人 所腓 C. 总角之 宴 ,言笑晏晏 D. 行道迟迟,载 渴 载饥 答案 : D   解析 : A. 体,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B. 小人,古义: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句中指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C. 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4. 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 其 黄 而陨 B. 夙 兴 夜 寐 C. 岂不 日 戒 D. 雨 雪霏霏 答案 : D   解析 : D.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A. 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 B.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C.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5. 下列加色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 将子无怒,秋 以 为期 ② 乘彼垝垣, 以 望复关 B.① 兄弟不知,咥 其 笑矣 ② 信誓旦旦,不思 其 反 C.① 静 言 思之,躬自悼矣 ② 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 士 之 耽兮,犹可说也 ② 靡室靡家, 狁 之 故 答案 : C 解析 : A.“ 以”,① 介词,把;② 连词,表目的,来。 B.“ 其”,① 助词,无实义;② 代词,指代“氓”。 C. 两个“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D“. 之”,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② 助词,的。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诗经 》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 篇,古时也称为 《 诗三百 》 ,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划分的。其中,“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是成就最高的部分。 C.《 诗经 》 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 》 普遍采用的赋、比、兴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 《 诗经 》“ 六义”。形式上都是四言诗。 答案 : D   解析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 诗经 • 氓 》 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诚,变心却如此之快。 ( 2 ) 《 诗经 • 氓 》 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 ”。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 ”,男子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 3 ) 《 诗经 • 氓 》 中通过写桑叶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子无良媒  不思其反  信誓旦旦  士贰其行  ( 4 ) 《 诗经 • 氓 》 中通过桑叶枯黄衰败的景象,引出女子婚后在物质和感情上的 双重不幸:自从嫁到你家后,“ __________________ ”;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但“ __________________ ”。 ( 5 ) 《 诗经 • 氓 》 虽是一首爱情诗,但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奴隶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些影子。从“ _________________ ”中可以看出以货易货的贸易雏形;从“ _________________ ”中可以看出约定俗成的婚姻规矩。 ( 6 ) 《 诗经 • 氓 》 中“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底线,暗示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抱布贸丝   子无良媒 士贰其行  三岁食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