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绵阳市高中2017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鱿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 29 -‎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看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 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 C. “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D. 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 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C. 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D. 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列举事例。‎ ‎3. 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 A. 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 B. 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蜗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 - 29 -‎ C. 戴望舒根据李憬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D. 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项,“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魏晋文人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也就是说魏晋文人关注庄子的原因是“这种内在矛盾”,并非“追求精神自由”; ‎ C项,“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可知,《逍遥游注》对鲲鹏的解释,应该是“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而非“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D项,“为呈现盛唐气象”错,颠倒因果,根据原文“他创造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可知,“盛唐气象”只是李白文学创作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而非“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故选B。‎ ‎【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文章中李白创作《大鹏赋》是在鲲鹏意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 A项,《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象杜鹃与《华阳国志》杜鹃啼血的故事中的原始意象杜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引用典故中的杜鹃本身的意象,不具有内涵全新的创造;‎ C项,《雨巷》中虚构的一个雨中丁香般的姑娘与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虽然有人和花的差异,但两种意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自己理想的化身;‎ D项,《窦娥冤》虚构的窦娥所发的亢旱三年的誓言和《汉书》孝妇冤死的故事中没有相合的原始物象和全新的审美意象。‎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家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当网课真正成为疫情中学习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仍需一段时间适应。‎ 第一次接触网课,对于有的老师来说,不熟练的操作既是同学们眼里的“槽点”也是“萌点”。首次使用直播软件,有的老师讲了一节课才发现自己开了静音;有的老师讲课到一半被家人打断;还有的老师每天定时在微信群里催交作业,自潮像“客服机器人”。对于学生们来说,居家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需要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有的学生跑到提供在线教学的App下面打一星差评;也有的学生哪怕是每天到楼顶找WiFi信号也要坚持听课。对于家长们来说,有的家长提前从各种平台购买了课外教程,把孩子的居家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也有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担心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会伤害视力,而不愿意让孩子长时间在线上课。‎ 为了更好地渡过这段适应期,各方都在努力。在网课时长、上课形式等方面,各地不断出台细则。在技术上,各在线教育软件加紧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服务。总的来说,网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无法到校学习的损失。‎ ‎(摘自《疫情下,网课是救急也是创新》)‎ 材料二:‎ - 29 -‎ 疫情期间,学校开始开展大规模网上授课,但在线教育系统几乎全面卡顿,一些所谓功能全面、性能强大的在线教育系统,连基本的服务都难以保证。这也提醒我们,大道至简,任何一个真正有实战意义的在线教育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稳定运行。最后的实践中,我们大规模选用的反而是钉钉、ZOOM、腾讯等商业视频会议系统,而不是那些复杂的在线教育系统。‎ 在这次在线教育的遭遇战初期,一些教师因为信息化基本技能欠缺,同时对在线教育系统与在线教育方式不熟悉,“车祸”不断,但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很多老师还停留在老的教学体系与方式下,只是简单地把教室“搬家”,并没有认识到在线教育需要全新的思想与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对教育的好处与红利。‎ ‎(摘自《疫情下在线教育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三:‎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教育部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极大地调动了远程教育工作者建设网络课程的积极性,掀起了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高潮。但我国在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并重视对创设学习环境的情况的评价,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把黑板、讲台、教材、图书馆搬到网上。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这种虚拟把实质存在的内容乃至关系映射出来。而且技术方面的评价内容比较少,这是国外标准与国内明显不同的一个特点,国外的很多标准都集中在教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 - 29 -‎ 目前除评价标准之外,我国评价实施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便于评价,一是评价者往往较为单一,一般都是在教育部门进行统一评估时,参与者提交自己的课程,然后由组织者聘请远程教育专家采用商定的统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忽略了使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和教师的使用感受和意见,而课程的科学性更需要本学科的专家来鉴定;二是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定性评价和分析,由于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以避免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内容。如何协调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明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例,设计出既避免主观随意性又能收集广泛意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网络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摘自《网络课程在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期间,有的老师在上网课时全程静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老师不愿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式上。‎ B. 对于在线教学,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将孩子的居家课表安排得过满;而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考虑,并不赞成线上教络教学尽管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在线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学生因疫情无法到校学习的损失。‎ D. 在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国外普遍忽视技术指标,而将评价重点放在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方面,即更加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期间,一些在线教育系统,难以保证基本的服务,所以最终很多学校选用的反而是钉钉、ZOOM、腾讯等商业视频会议系统。‎ B. 2020年春节后,在线教育学习APP新增用户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近七成,可见,未来这些地方将成为在线教育的主阵地。‎ C. 远程教育专家采用统一标准对在线教育进行评价,虽便于操作,但容易忽略学习者和教师的主观感受,且难以体现学科差异性。‎ D. 定量分析虽结果客观,但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内容,而定性分析虽主观性更强,但可能会收集到更为广泛的建议或意见。‎ ‎6. 如何更好地推进在线教育教学?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4. C 5. B ‎ ‎6. ①行政层面: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②平台层面:增加投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平衡运行; ③教师层面: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熟悉网络教学特征与技术操作;④家长层面:注重宣传,引导家长调整心态,遵循网课和学生认知特征;⑤学生层面:加强自律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让络教学的重要性。‎ - 29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这些老师不愿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次接触网课,对于有的老师来说,不熟练的操作……”可知,造成的静音的结果,是因为一部分老师不熟悉,而非不愿意适应;‎ B项,“并不赞成线上教学模式”错,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而不愿意让孩子长时间在线上课”可知,一部分家长不愿意孩子“长时间”在线上课,而不是“不赞成”线上教学;‎ D项,“国外普遍忽视技术指标”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四“国外的很多标准都集中在教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可知,“普遍忽视技术指标”并无依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可见,未来这些地方将成为在线教育的主阵地”推断错误,新增用户的占比高并不能说明规模的大小,而且,三四五线城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根据增长率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是未来的主阵地,缺乏相关依据。‎ 故选B。‎ ‎【6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文本,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首先弄懂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在线教育教学?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本题的四则材料分别从:教师、家长、学生、教育平台、教育部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报道了线上教育的问题;如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教师的主要问题:“不熟练的操作”“一些教师因为信息化基本技能欠缺,同时对在线教育系统与在线教育方式不熟悉”“只是简单地把教室‘搬家’”等问题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输出主体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熟悉网络教学特征与技术操作;如材料一有关家长的主要问题:“有的家长提前从各种平台购买了课外教程,把孩子的居家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也有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担心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会伤害视力,而不愿意让孩子长时间在线上课”可以看出,针对家长的这种两极分化的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宣传,引导家长调整心态,遵循网课和学生认知特征,要尊重基本的学习规律;如材料一有关学生的问题:“有的学生跑到提供在线教学的App下面打一星差评;也有的学生哪怕是每天到楼顶找WiFi信号也要坚持听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针对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加强自律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让络教学的重要性;如材料二有关教育平台的问题:“在线教育系统几乎全面卡顿,一些所谓功能全面、性能强大的在线教育系统,连基本的服务都难以保证”,可知增加投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平衡运行,是教育平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材料四中有关教育部评价机制的问题:“我国在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评价实施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推断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迫在眉睫的工作。组织答案的时候具体结合这五个方面给出建议即可。‎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要点:‎ 首先大致介绍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哪些“疑”哪些“难”,其次用简的语言表明对该问进行探究的意义,再次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或观点并以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最后在展示探究过程时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地与现在探究的问题建立联系,然后按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顺序逐条展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从而证明自己探究的看法或观点,最后用一个简练的结束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秤 凉州城北关什字有个秤铺,门框上只有半副对联,上联:一杆老秤十六星;横批:天地良心;下联却一直空着。秤匠姓李,六十开外,少言寡语,是个怪人。但他做的秤却十分准,每卖出一杆秤,总要在秤尾用铜丝掐个图案,以示区别。‎ 李秤匠有个独子叫大根。一次赌钱赌红了眼,偷把秤铺地契抵钾借了高利货。放高利货的派打手来收秤铺时,多亏汪记粮行的汪掌柜站了出来:“我替李师傅做个保人。三天之内,要是还不上,你们直接上我粮行去拿钱。”打手们这才走人。‎ - 29 -‎ 李秤匠十分感激汪掌柜,汪掌柜却轻描淡写地说:“人活一辈子,谁不遇难事啊,说不定以后我还有啥事求你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晚上,汪掌柜突然登门,请李秤匠做杆秤。李秤匠以最快的速度把秤做好了,汪掌柜却出人意料地提了改秤的要求:“一斤多一两,可以吗?”‎ 李秤匠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拿起那杆秤,说:“知道秤为啥一斤是十六两吗?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剩下的三颗是福禄寿星,又分别代表着天、地、良心。做秤也有做秤的规矩,少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短三两折寿。对不起,你说的这种秤我不会做,劝你也别打这种如意算盘了!”汪掌柜听后,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我再来。”‎ 汪掌拒走后,大根急坏了,说:“爹,我求你了,你就破回规矩,给他改秤吧!不然秤铺就保不住了!”李称匠狠狠地瞪了一眼儿子,啥话也没说。‎ 第三天晚上,汪掌柜从大根手中接过秤,亲自试了一下,十分满意:“我回去就叫人把高利货还了。”次日,汪掌柜就用这杆花秤明目张胆地收起了老乡的麦子。‎ 时间一晃到了腊月。这天快打烊时,商会会长突然来到李秤匠的秤铺,说:“今天晌午,有几个卖米老乡来到商会,说汪记粮行的秤有问题,要商会给他们讨个公道。为慎重起见,我叫人把汪记的秤封了起来,从你这儿借杆百斤秤,明天用来检验汪记的秤到底有没有捣鬼。”‎ 会长走后,李秤匠正要回后院睡觉,汪掌柜进了门。李秤匠愣了一下,问:“你来干啥?”汪掌柜进门后才说:“那杆花秤被商会封了。”李秤匠鼻孔里哼了一声:“封了就封了,给我说这有啥用啊?”‎ 汪掌柜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李师傅,你要这样说话,那我明天就对商会的人说实话,秤是你特意给我做的手脚,结果会是啥样子?”李秤匠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汪掌柜狡黯地笑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赶紧给我想个法子,不然,你我都没有好果子吃!”李秤匠愣了一下,无奈地说:“把秤拿来吧!”‎ 汪掌柜说:“秤已经被商会封了,我咋拿来啊?”李秤匠冷冰冰地回答:“这我就管不着了。”‎ 汪掌柜奔拉着脑袋想了想,说:“好,我这就去把秤拿来!”离开秤铺,汪掌柜立刻在城里找了一个惯偷,拿十块大洋往桌子上一码,如此这般一说。惯偷心领神会,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就顺利地把秤偷了出来。汪掌柜大喜,急忙赶到了秤铺。‎ 李秤匠拿着秤进了里间,不一会儿就改好了。汪掌柜接过秤,发现没有任何改动的地方,拿到粮行里一验,分毫不差,立刻让惯偷把改好的花秤又放回了商会。‎ - 29 -‎ 第二天上午,商会检验后还了汪掌柜“清白”。‎ 谁知这天晚上,汪掌柜又拿着秤敲开了秤铺门,亮出秤铺的地契,对李秤匠说:“李师傅,只要你再把这杆秤给我改成十五两一斤,这地契就物归原主,不然的话……”出乎汪掌柜意料,李秤匠啥话也没说,拿着秤就去改了。‎ 新米上市的第二天,来汪记粮行买米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从早一直排到了打烊。看着几个伙计忙得满头大汗,汪掌柜心里粗略一算,照这样下去,今年的利润至少要翻一个跟斗!‎ 这天早上,汪掌柜正在后院抽水烟。忽然,一个伙计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几个粮行的掌柜来闹事!”‎ 汪掌柜愣了一下,抬脚直奔前院的粮行。进了门,就见那里站着好几个粮行的掌柜,其中的张掌柜捧着那杆花秤不撒手。冷笑一声:“我们的秤一斤都是十六两,你的为啥是十七两?哪有这样抢生意的!”‎ 他急忙亲手把秤查看,果然是一斤十七两!汪掌柜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难怪第二次李秤匠答应得很痛快,没想到他竟然来了这么一手。自己怎么就昏了头,没有验一下呢!这些日子自己卖出一斤米,实际上就倒贴了一两!汪掌柜越想越心疼,拿着秤杆,就怒气冲冲去找李秤匠算账。‎ 来到秤铺,却见铺子门紧闭。更为奇怪的是,门框左侧突然有了下联,写的是:四两人心半斤福。他一脚踹开了门,只见梁上吊着一个人的身子,正是李秤匠。‎ 这时,商会会长匆匆赶到,见到这一惨景,不由叹了口气,说:“就在昨天晚上,李师傅来找过我,把秤的事都告诉我了。没想到,他竟然为这件事自杀了。汪掌柜,你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希望你好自为之吧。”‎ 汪掌拒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他一算账,光卖新米就赔进去了两千多块大洋。‎ 再说大根,自打爹死后,一下子没了靠山,幸好他照猫画虎,先前学会了做秤,就继续以做秤为生。奇怪的是,大根做出的秤却咋也平不了,每杆秤拿官器验都差一点,当然,不细验话也发现不了。对此,他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大根忽然想起爹在秤尾掐的那个图案,就找来他爹做的一杆秤仔细端详。出乎意料的是,他发现秤尾掐的这个图案竟是一个“心”字。大根喃喃自语道:“爹,有‘心’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巧妙,开篇以“半幅对联”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兴趣,并以“在秤尾掐图案”为后文埋下伏笔。‎ B.‎ - 29 -‎ ‎ 面对李秤匠的感激,汪掌柜之所以“轻描淡写”地回应,是因为他一旱己在心中预谋将借机让李秤匠改秤。‎ C. 小说注重以小见大,如以地契、粮行等反映时代背景,以古称展现传统文化,以李称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 D. 小说以汪掌柜改秤牟利为明线,以李秤匠平秤守心为暗线,明暗线索交织,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且脉络清晰。‎ ‎8. 小说的主人公是李秤匠,但作者关对十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汪掌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大根喃喃自语地说其父亲“有‘心’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有‘心’了”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突出人物形象:即刻画汪掌柜的贪婪奸诈,也反衬出李秤匠有良心操守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汪掌柜多次要求改秤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又让故事富有波澜;③丰富小说主题:即表达对贪婪奸诈之人的讽刺与批判,也表达对坚守正义和职业操守之人的赞扬和肯定。 ‎ ‎9. ①有慈爱之心。作为父亲,为保护儿子,“违心”改秤;为教育儿子,以死明志。②有匠艺之心。作为传统手艺人,凭良心做称、平称,保证称平,绝不含糊。③有良知之心。因受胁迫而改秤,但为补偿良知,又冒险巧妙地“平”称。④有决绝之心。因改称而打破职业与道德底线,虽有弥补,但仍决绝地以死谢罪。‎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以李称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错,曲解文章主旨,本篇小说通过写李称匠改称、平称的故事,突出了以李称匠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良心操守,而非“固执”。‎ 故选C。‎ ‎【8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汪掌柜是本篇文章的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等。分析次要人物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他们本身还具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我们在考虑其作用时,首先要考虑其自身的作用。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的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通过汪掌柜几次改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贪婪奸诈的小人,小说用汪掌柜作为反面人物来衬托李称匠的职业操守和良心;而两次改称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得小说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同时通过一正一反两位人物的对比,把文章对奸诈、贪婪小人的讽刺以及对坚守正义的人的赞扬的主题更加的突出。在具体作答时我们要结合次要人物的这几个作用,具体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小说结尾“有‘心’了”的含义,这既是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也是对小说主旨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来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为人正直、善良、坚守职业操守的李称匠,因为保护因赌博而被高利贷追债的儿子,被迫帮汪掌柜几次改称以度过难关,后来又借机平称、最后自杀赎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当今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仍然需要坚守正直、善良和职业操守等美德,通过不正当手段和违背自己的良心、职业操守获得的利益,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作为故事主人公的李称匠,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比如:作为父亲,为保护儿子,“违心”改秤;但为了教育儿子,却以死明志。作为传统手艺人,凭良心做称、平称,保证称平,绝不含糊。因受胁迫而改秤,但为补偿良知,又冒险巧妙地“平”称。因改称而打破职业与道德底线,虽有弥补,但仍决绝地以死谢罪等。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推测,小说结尾大根喃喃自语道:“爹,有‘心’了……”,这里的“心”既是作为父亲的李称匠的“慈父之心”,同时也是有职业操守的“良知之心”,而且我们通过李称匠“平称”和“自杀”这两个情节也不难看出他的“匠艺之心”和“决绝之心”。作答时结合这几个方面给出答案即可。‎ - 29 -‎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立爱,字昌寿,琢州新城人。父承兼,以财雄乡里,岁饥,发仓廪赈贫乏,假货者与之折券。辽太康九年,中进士第,调泰州幕官。丁父忧,服除,调同知春州事。未逾年,迁云内县令,再除文德令。累迁御史中丞,刚正敢言,忤权贵。除燕京副留守,丁母忧,起复旧职,迁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太祖已定燕京,访求得平州人韩询持诏招谕平州。是时,奚王回离保在卢能岭,立爱未敢即朝见。先使人来送款曰:“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诏曰: “朕亲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优恩,应在彼大小官员可皆充旧职,诸囚禁配隶并从释免。”于是,辽帝尚在天德,平州虽降,民心未固。奚王回离保军所在保聚,蓟州已降复叛。民间流言谓:“金人所下城邑,始则存抚,后则俘掠。”时立爱虽开谕而不肯信,乃上表:“乞下明诏,遣官分行郡邑,宣谕德。他日兵临于宋,顺则抚之,逆则讨之,兵不劳而天下定矣。”上览表嘉之,诏答曰:“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将卒贪悍,冒犯纪律,辄掠降人者。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今遣斡罗阿里等为卿副贰,以抚斯民,其告谕所部,使知朕意。”其后,以平州为南京,用张觉为留守,时立爱遂去平州。而张觉遂因燕京人东徒,其众怨望,觉遂叛入于宋。立爱既去平州归乡里,太祖以燕、蓟与宋,新城入于宋。宋累诏立爱,立爱见宋政日坏,不肯起,戒其宗族不得求仕。及宗望再取燕山,立爱诣幕府上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其子侄数人。立爱从宗望军数年,谋画居多,封陈国公。表求解机务,不从。九年,为侍中、知枢密院事。久之,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薨于家,年八十二。‎ ‎ (节选自《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 29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B.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C.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D.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明、清时期对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B. 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严格,长辈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穿孝服、佩黑纱等形式对其表示哀悼。‎ C. 招谕,也作“招喻”,招有招安之意,即让别人归顺自己。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或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D. 中书令,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是指帮助皇帝在宫廷内处理政务的官员,因直接向皇帝负责,故责任重大。司马迁就曾任过中书令一职。‎ ‎12.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立爱为官正直。他历任泰州幕官、云内县令等官职,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由于为人刚正、遇事敢言而得罪权贵。‎ B. 时立爱富有谋略。面对“金国攻城之后,前后不一”的流言,他上奏希望派遣官员到各地宣诏德义,受到皇帝赞许。‎ C. 时立爱颇有远见。宋廷多次征召时立爱入朝,他都因宋廷朝纲逐渐败坏而不肯应征,还告诫族人不能够去宋廷求取官职。‎ D. 时立爱深受重用。他跟随完颜宗望夺取燕山后,因善于谋划军中之事而深受宗望赏识,先被授予官职,后又被封为国公。‎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 ‎(2)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 - 29 -‎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百姓性情愚笨固执,不会立刻顺从,希望您能施以宽大之恩,以此安慰心怀反复之人。‎ ‎(2)已经告诉各部及其将帅,让他们管束士兵,如果有士兵对归降之人有丝毫的侵犯,一定严惩不贷。‎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此处断句按照语法结构来看:“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我”,这两个词语与“卿”构成了主谓宾结构,即“卿归附于我”“率吏民”做了“归附”状语,完整意思应该是“卿率吏民归附于我”,故在“归附”后断开,排除AC;“悉合朕意”的意思是“全都符合我的意思”表示完整句意,中间不能断,“故迁处于领东”意思是“所以迁徙他们到岭东去居住”“于领东”做了“迁”的地点状语,不能断,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错,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29 -‎ D项,“……先被授予官职,后又被封为国公”错,原文“及宗望再取燕山,立爱诣幕府上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谋画居多,封陈国公”意思是“到宗望再次夺取燕山时,时立爱到幕府进见,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谋划策以他最多,封为陈国公”在夺取燕山之后,并没有被授予官职,授官是在夺取燕山之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的赋分点:(1)中,愚执:形容词性,愚笨固执;即:时间副词,立即;降宽恩:动宾结构,施以宽大之恩;反侧:省略句,心怀反复(的人)。(2)中,谕:动词,告诉;约束:动词,管束;刑无赦:联合短语做谓语,严惩不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没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时立爱(1056~‎ - 29 -‎ ‎1137)字昌寿,涿州新城人。父亲叫时承兼,因为富有称雄乡里,年景饥荒时他打开粮仓救济穷苦缺粮的人,为借贷人毁弃债券。辽国太康九年(1083),时立爱考中进士,调任泰州幕官。遇父亲丧亡解官,丧期满后调任同知春州事。不到一年,迁任云内县县令,又除授文德令。多次迁官至御史中丞,他刚强正直敢于进言,触犯权臣贵族。除授燕京副留守,遇母亲丧亡解官,丧期没满起用任旧职,迁任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太祖已经平定燕京,派遗平州人韩询拿着诏令去招降宣谕平州。这时候,奚族国王回离保在卢龙岭,时立爱不敢立即朝见太祖,先派人表达诚意说:“百姓性情愚昧固执,没有立即顺从,是希望你降下宽大的恩命,用此安慰心怀反复的人。”太祖下诏说:“朕亲自巡行西方,平定全部燕地,号令传达到的地方,城邑都被攻克。嘉赏你的真诚,特别表示优厚的恩命,所有在辽的大小官员都可以充任原有官职,关押在狱、发配为奴的各色人等全部免罪释放。”在这时,辽帝还在天德,平州虽然已经投降,人心还不稳固。奚族国王回离保在军队所在地方聚兵固守,蓟州已经投降又反叛。民间流言说:“金人攻克的城邑,开始是抚恤,后来就抢夺。”时立爱即使开导晓谕,众人也不愿意相信,于是上奏表:“乞求下达明白的诏书,派官员分别巡行郡邑,宣谕皇帝的仁德信义。今后军队到达宋,归顺的就对他们实行安抚,反抗的就对他们实行讨伐,军队不辛苦而天下就平定了。”太祖阅览奏表后表示赞赏,下诏书回答说:“卿首先率领官吏百姓归附,又分条陈述利害,全部符合朕的意思,赞美感叹,不会忘记。山西部族因辽国君主还没有被俘获,恐怕他们暗中勾结,所以迁徙他们到岭东去居住。西京人民既然没有别的企图,全都像从前那样安居。或许将官兵士有贪财凶狠、触犯纪律、随意抢劫投降者的人。已经晓谕各部及其军队将帅,管束兵士,有丝毫的侵犯,一定严惩不贷。现派遗斡罗阿里等人担任你的副手,以安抚百姓。希望你晓谕你管辖的人员,让他们知道朕的意思。”这以后,把平州作为南京,任用张觉为留守,时立爱于是离开平州。但张觉因燕京人向东迁徙,他手下的人心怀不满,张觉于是叛变投归到宋。时立爱已离开平州回归家乡,太祖把燕、蓟给了宋,新城划入宋的疆土。宋多次下诏召见时立爱,时立爱看见宋朝的政治一天天败坏,不愿意应诏,告诫他宗族中的人不能去求取官职。到宗望再次夺取燕山时,时立爱到幕府进见,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任命他的儿子、侄子数人为官。时立爱跟随宗望的军队数年,出谋划策以他最多,封为陈国公。时立爱上表章请求解除他的重要职务,没被接受。九年(1131),任侍中、知枢密院事。时间既久,加任中书令。天会十五年(1137),退休,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死在家里,终年八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①‎ 陈人杰(南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③,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注】①丁酉岁,即公元1237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开始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②青毡,指中原故土。③麒麟阁,汉宣帝为颂扬霍光等有功之臣,作其画像于麒麟阁之上。‎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扣题,“陆沉”与“青毡未还”扣住标题中“事”,“谁使”扣住标题中的“感”,交待作者感怀之由。‎ B. “晨星残月,北州豪杰”写有志之士己寥若晨星、宛如残月;“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 - 29 -‎ C. “更剔残灯抽剑看”刻画了一位深夜难寐、灯下看剑的爱国志士形象,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词沉痛激越,用典丰富,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以问起句,又以问作结,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词极具艺术感染力。‎ ‎15. 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评》中评价陈人杰的词“悲而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词中的体现。‎ ‎【答案】14. B 15. 悲:①因故土沦陷、山河破碎而悲;②因当局者空谈、冒进而错失收复之机而悲;③因国家年年遭受侵扰、形势岌岌可危而悲;④因统治者偏安江南、贪图享乐而悲;⑤因奸臣当道、无处施展抱负而悲。‎ 壮:⑥虽国势衰落且报国无门,但仍不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之壮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项,“……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错,“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是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并非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 故选B。‎ ‎【15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1234年,蒙古与宋联合灭金。金亡后,蒙古却趁宋收复西京洛阳时,进行袭击,宋军败还,自此揭开了蒙古军侵宋的战幕。两淮、荆襄一带,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袭。1237年(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蒙古兵自光州、信阳进至合肥。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惊惶失措。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激奋人心的词篇。词上片,写局势的危急。细细读起,“悲”从中来;起首三句,说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终没有收复。这是一“悲”;词中“百年陆沉”,借用西晋王衍等人,清谈误国,使中原沦亡的事。青毡未还,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这里用以比喻中原故土。接着,发出了感叹:“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这是二“悲”;然后“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是说空谈坐观时变或轻易出师北伐,都会使中原恢复的机会,失之于弹指之间。这是三“悲”;然后“年年冰合,在在风寒。”借用辛弃疾《贺新郎》“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句,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这是四“悲”。下片,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立志报国的豪情。“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是说“和”“战”都不可轻易处之,置身江南未必能长久地宴安游乐。至于自己,“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如大鱼(鳣鲸)失水,空有立功封侯的决心;奸佞(“虎豹”)当道,即使有“平戎”之策,有恢复中原故土之大计,也无法上达皇帝知道。这是五“悲”,但是尽管如此,并未完全失望,他提出:“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麒麟阁,为汉初萧何所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见《三辅黄图》)汉宣帝为中兴之主,图功臣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人于阁上。这里,表示,自己虽说是个文人,但亦有提剑杀敌,建功立业,做一名留名麒麟阁上的中兴人物的抱负。这是一“壮”;他以麒麟阁中的功臣自期,这是他爱国热情的表露,是值得充分予以肯定的。解答时,具体结合这六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实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语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抒发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答案】 (1). 妇姑荷箪食 (2). 童稚携壶浆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 29 -‎ ‎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荷、箪、稚、携、悲、舳、舻、旌、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 ,每部作品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临一次全球化考验。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假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 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同舟共济 限制 曼延 黄钟大吕 B. 患难与共 制约 蔓延 阳春白雪 C. 同舟共济 限制 蔓延 黄钟大吕 D. 患难与共 制约 曼延 阳春白雪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 29 -‎ B. 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 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 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B.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C.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D.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播出去,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答案】17. C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在这里强调的是大家团结互助,故用同舟共济合适;‎ 第二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这里指因疫情的原因,拍摄的视角要在规定范围内,用限制比较合适;‎ 第三处,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这里是指病毒向周围扩散,用蔓延比较合适;‎ 第四处,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上文已经把拍摄的短视频比作“宏伟乐章的序曲”,所以这里用黄钟大吕比较合适。‎ 故选C。‎ ‎【18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括号后强调短视频传递了真实信息,根据语意递进的关系,“真实信息”应置于句末,因此排除BC;再根据表述的简练性原则,排除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B项,中途易辙,且“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语序不当,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带给人温暖”和“一股能量”调换语序;‎ C项,中途易辙,且“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D项,“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语序不当,“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9 -‎ 从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①______,但必须以不损害人类自身为前提。我们把这称为“有限生态改变原则”,现在,我们把“有限生态改变原则”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上,所得结论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基因编辑技术,②______。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称为“基因技术有限使用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禁止的是对人类基因的直接改变,而非间接改变。因为大自然在间接改变着一切物种的基因,以此促使生物逐渐进化或退化。人类也可以仿照大自然对自己的基因间接改造。事实上,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③______。‎ ‎【答案】 (1). 可以适当地改变生态环境 (2). 但须以不直接改变人类基因为前提 (3). 已经间接改变了自己的基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的运用。‎ 第①处,联系后句“我们把这称为‘有限生态改变原则’”可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适当改变生态环境;‎ 第②处,联系前句“有限生态改变原则”“所得结论应是”与后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禁止的是对人类基因的直接改变,而非间接改变”可知,此处应该是表示对上句的补充和转折,因此可以填写基因编辑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直接改变人类基因”;‎ 第③处,联系前句“人类也可以仿照大自然对自己的基因间接改造。事实上……”可知,人类已经在间接改变自己基因了。‎ ‎21.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中国政府己向多个国家提供援助,在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都写有寄语。下面是中国援助物资上的部分寄语,请分析在选用这些寄语时遵循了哪些规律?‎ - 29 -‎ ‎【答案】①形式上均选用诗句;②内容上与两国历史交往有关;③意义上展现情谊,表达祝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和读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试题归类,注意题干的要求,一般来说,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对比分析图片构图要素的特点及规律,答题时,逐个分析,然后再仔细比对,最终得出答案。第一幅图,中国援助印度时张贴的寄语“尼莲正东流 ,西树几千秋”,出自全唐诗,是唐朝中印友好交流的大使玄奘所写,表达了对印度的美好祝愿;第二幅图,中国援助韩国时张贴的寄语“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是韩国古代著名诗人所写,突出了两国的相互关照;第三幅图,中国援助意大利时张贴的寄语“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是晚明诗人赠意大利传教士的诗歌,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是对意大利疫情早日结束的美好祝愿;第四幅图,中国援助日本时张贴的寄语“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用来表达两国患难的情谊。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四幅图的寄语都第一,都是诗句;第二,都是表达对两国共同抗疫的祝愿;第三,所选诗句基本都是两国历史交往的见证。答题时结合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 29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一个鞋匠走过来,反复观察琢磨,指出画上的靴子有差错。画家赶紧拿起笔,把错处重新画过。鞋匠又继续观察,接着说:“我觉得,这脸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斜……”画家忍不住打断他: “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莫让“砖家”成专家 ‎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公开征求意见。一位鞋匠认为他画的靴子有差错,画家仔细改过后,鞋匠又开始指指点点:“我觉得这脸画的有点大,肩画的有点斜……”画家忍不住了,打断他:“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有“鞋匠”这样总是指点他人“画作”的人。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兼听兼信,还是应该及时叫停呢?‎ ‎  在这则故事中,画家显然极为有主见且专业水平不低,对于自己画作的整体把握,当然会比鞋匠清楚。光与影,构图与精思,必定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这样看来,鞋匠超越这双靴子以外的评价就颇有些班门弄斧的意味了。打断鞋匠对于靴子以外的评价,莫让“砖家”成专家,既是对专家与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务实与真理的追求。‎ ‎  不论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多数时候作品都是供他人欣赏品评的,那些或刻薄或无理的评价,对于这行的专家来说,无非过眼烟云。对于“轻薄为文哂未休”的“砖家”,惟沉默即最高轻蔑,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无异于诗圣杜甫的轻视一笑。很难想象,若历史兼听兼信此类“砖家”大放厥词,那我们会失去多少被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全盘认同他人的评价,那么人会变得多么难以超脱。‎ ‎  从古至今,从来不乏“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和“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品头论足的“喷子”随处可见,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庸无作为,却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的“砖家”。嗅到八卦新闻了,就摇身变为“情感专家”;遇着教育问题了,再化身“育儿专家”。舆论的风吹往哪里,这样的“砖家”就倒向哪里。这样的风气若是刹不住,试问学术的尊严何在?大众的价值取向又何在?‎ - 29 -‎ ‎  再如最近肆虐的新冠肺炎,最开始的时候,李文亮医生等“吹哨人”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疫情爆发的信号,却被公安机关予以警示和训诫!多么可笑啊!若是一开始就用学术的眼光去审视,而并非用“砖家”的角度去批判,我们是否能够将病毒扼杀在传播的摇篮当中?黄冈市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使人不得不疑惑,一个非医学专业的人士,何以担任卫健委主任一职?黄冈市成为仅次于武汉的重灾区,疫情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让“砖家”成为了专家,这,便是血淋淋的后果与代价!‎ ‎  当然,莫让“砖家”成专家的同时,也不能误把专家当“砖家”。比如鞋匠对画画来说是“砖家”,而在靴子方面则是“专家”。强调及时叫停,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偏信一方。公安机关训诫李文亮医生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自身专业水平不过硬,而误把专家当“砖家”。所以,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以此为前提,选择性地听取多方意见,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双赢。‎ 莫让“砖家”成专家,也莫把专家当“砖家”,方可树立对专家与学术的尊重,让社会在务实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材料寓意型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沿袭2018全国高考卷Ⅱ的命题形式,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紧贴自我,关注社会,注重思辨。强调考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引导考生的审美价值判断和辩证思维。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读懂材料的内容以及寓意,紧扣画家与鞋匠的对话引发思考。审题时一定要读懂材料,领悟寓意,把握主次,辩证分析。可以按照引材料(亮出观点)——议材料(剖析材料)——联现实(联系现实)——再作结(回扣论点)的思路结构全文,做到结构脉络清晰。‎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则寓言故事,一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公开征求意见,一位鞋匠指出了画上的差错后画家重新画过,鞋匠又评论说脸画得过大,肩画得有点斜。这引起画家的不满,于是说“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第二层是一段引语,“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考生在写作时要从画家和鞋匠关于指点和品评画作的角度去引发思考、提炼观点。切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否则容易导致偏题。‎ - 29 -‎ ‎2.典型任务的限制性。“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题目提供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性故事,浅显的故事里隐含着深刻的道理,考生不能就故事说故事,要“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延伸出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 ‎3.价值判断的限制性。材料中涉及画家和鞋匠两个人的不同审美要求,画家是“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他是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来寻求帮助,这是值得肯定的;鞋匠指出画上靴子的问题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品评,但是他评价“脸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斜……”的时候就超出了鞋匠的专业范畴,所以画家说“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考生不可一味指责鞋匠“班门弄斧”“指手画脚”,也不可一味指责画家不虚心。‎ 开放性:‎ ‎1.立意的开放性。从材料出发,可以从画家的角度写“择善而从”“智慧取舍”“聆听专业的指导”,也可以从鞋匠的角度写“术业有专攻,非专业不妄论”“对未知领域不信口开河”等;也可以综合立意“择其善而从,其不善而改”“合理地建议,智慧地取舍”,但无论是何种立意,都要紧扣画家与鞋匠的对话引发思考。‎ ‎2.文体开放。除结合材料外,没有任何文体限制,但文体特征要明显,建议写议论文,更易突出考生的理性思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合理地建议,智慧地取舍。‎ ‎2.发出评论需谨慎,接受意见要审慎。‎ ‎3.“知之”可善言,“不知”不妄评 。‎ ‎4.术业有专攻。‎ ‎5.评之有理,纳之有智。‎ 偏题立意:‎ ‎1.尊重建议更是尊重善意。(材料未涉及“善意”,更无可言“更”)‎ ‎2.广泛听取好意见,跨界评论又何妨?(鞋匠评论靴子不算“跨界”,但他的建议也不全是“好意见”)‎ ‎3.真言不该设限,大音不该希声。(鞋匠评论画作中靴子以外的部分并非真言)‎ ‎[结构]‎ - 29 -‎ 本文紧扣材料,通过寓言中画家和鞋匠的对话,揭示了生活中喜欢不懂装懂、喜欢品评的一类人。文章由寓言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身边实例,进而阐明论证自己的观点:莫让“砖家”成专家,既是对专家与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务实与真理的追求。文章既具有时代感,更具有感召力。‎ ‎[素材]‎ ‎1.司马迁写《史记》,始终坚持忠实的原则,绝不感情用事。他在《李广列传》里描述李广射虎、退敌、脱险,生动副真,虎虎有生气。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但同时也写他心胸狭隘,官报私仇妄杀部下的缺点。他对项羽充满同情,却详细记叙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他厌恶刘邦,却如实地写出了刘邦的长处、才干以及他必然成功的条件。‎ ‎2.鲁迅翻译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翻到这样一句话:“近乎刚刚出浴的眉提希的威奴斯的雕刻,但是鲁迅没有见过这个雕刻,搞不清出浴者的情态、位置。鲁迅先生一贯严谨认真,决不马虎,他停下手中的笔,查找各种工具书,听说日本有一部《美术百科全书》中有这幅雕刻的图片,他设法买来,但仍然一无所获。后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那个塑像找到,在仔细研究塑像造型后,才写下注释。‎ ‎3.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鲁迅 ‎4.事实并不因无人注意而不存在。——赫胥黎 ‎5.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 ‎6.因不合口味而无视事实,不仅是怯弱表现,还会酿成大错。——廷德尔 ‎7.深夜和直言不会比任何东西都更使人们吃惊。——爱默生 ‎8.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毛泽东 ‎ ‎ - 29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