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0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全册
人教版初二(上)教案合集 《观潮》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 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九、教学后记: 《《荔枝蜜》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 ”,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荔枝蜜》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 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荔枝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靠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荔枝蜜》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荔枝蜜》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荔枝蜜》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 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苏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苏轼对荔枝的无限赞叹。杨朔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借以赞美荔枝这种佳果。 《猫》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锋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锋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蜂(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忡国俗文学史用欧行日记用海燕风山中杂记》等。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 ( )怂恿( )婢女(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五、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情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二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quot;"。已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六、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A)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B)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C) 八、说课精要: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专门设计问题,让学生循着问题学习教学目标。 九、教学后记: 《猫》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额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③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则'巴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猎。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 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找家仍是一只老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quot;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 "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quot;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五、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目标2) (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quot;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泪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六、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A)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B) 3、写一篇读后感。(C) 八、说课精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目的上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目标。 九、教学后记: 《三峡》 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翻译文言课文。 2、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脸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研读、翻译课文。(28分钟) 1、请学生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备学生)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进行字音纠正和朗读指导。 正音:阙( ) 叠嶂( ) 曦 ( ) 月襄 ( ) 陵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长啸( ) 属( ) 引哀转( ) 2、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备学生)教师说明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烟影,绝献/太多生怪相,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学生根据注释试译文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试译,再在小组内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小组交流完成) 4、教师抽查回答,其他学生可补充或质疑。 5、重要词语解释板书: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6、全班齐读课文。 四、畅读全篇,体会文章整体布局。(12分钟) 教师: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1、提出问题: (1)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2)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3)这一段是写三峡哪一季节的景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 三峡:先写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后写水: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五、小结(思想教育,目标3) (1分钟) 教师:文章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美不胜收,我们同学要热爱祖国河山,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出一分力量。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 背诵课文。(A) 2、 翻译全文,做在作业本。(B) 3、 把《三峡》写成一篇散文。(C) 七、说课精要:读以人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后记: 30《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1、 全班齐背一首〈〈诗五首〉〉中的其中一首。 2、唐诗宋词历来胜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来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和默写。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1、目标2)(37分钟) 1.检查预习。 幻灯显示: 鹤()戟()絮()薪() 浣()潇()啼()浸() 2、活动安排: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诗词参赛,教师总结。 (一)学习《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秋词》。 1、讨论:中国古代咏秋之作不可谓不多,但大多以悲秋为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明确:一、二句形成鲜明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诗作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齐读,背诵。 (三)学习《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教师补充: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熟读并理解三首诗。(A) 2、背诵三首诗。(B)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教学方法采用朗读--点拨--朗读、背诵的方式。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堂上练习,加深巩固。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词。(33分钟)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3.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4.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7.全班齐读《浣溪沙》。 8.《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9.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10、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幻灯显示:课后练习四1-5小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1.出:白对:黑 2.出;来对:去 3.出:美对:丑 4.出:是对:非 5.出:蓝天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6-10小题。(A) 2.默写这五首诗词。(B) 3、完成掌握语文。(C) 六、说课精要: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当堂成诵。 七、教学后记: 《诗五首》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清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脚《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优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 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 《诗五首》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清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脚《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优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 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 © 《闲情记趣》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 )然土砾( ) 壑(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 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 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1、 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 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 翻译全文。(B) 3、 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闲情记趣》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 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 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 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目标3)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 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 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 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目标1)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目标2)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A) 2.预习课文未学的内容。(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 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 三、学习新课。(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 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边分析边板书: 草顶竹蔑泥墙 漆黑没灯没人声 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 火塘灰冷竹床简陋 装满水的大竹筒 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 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 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提问: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 听到这里,"我"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 有感情地齐谈第27段。 提问: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 明确: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 3."我们"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 提问:"我们"正劳动时,遇到了谁?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 指名朗读28----36自然段。 明确: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 "(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美丽。 提问:"我们"和瑶族老人见到她后,产生了怎样的误会? 明确:都认为她是小屋的真正主人。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面前,深深弯下腰行了个大礼,这些描写表现了瑶族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但是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通过小姑娘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原来是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屋(插叙盖房原因),解放军走后,哈尼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接手照管这小茅屋。 直到这里,关于"小茅屋主人是谁"的所有疑团都-一解开了,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见课后练习题二) 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4.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文章结尾再写梨花美景,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喻意深刻。它喻指雷锋精神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而且雷锋精神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常开不败。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 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备学生)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巧设悬念增加文章的波澜。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解放军和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通过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目标3) 3.标题巧妙,富有诗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A)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B) 3、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C) 七、说课精要: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八、教学后记: 《寓言四则》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 2.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 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千》《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则寓言故事。下面清 X X X等同学表演他们根据课文改编的课本剧。 学生表演完后,要求其他同学评点表演的优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幻灯显示: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饲()卮()椟()薰()缀() 滥()竿()廪()泯()遽()髀()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随且饮之() 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 终亡其酒() 马无故亡入胡() ③吾能为之足() 为木兰之柜() 南部处上请为王吹竿() 此何遽不为福平?() ④缀以珠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②郑人买其核而还其珠。 ③康食以数百人。 ④此何这不能为祸乎? ⑤人皆而之。 2.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最后由教师总结,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竿充数"。 2.讨论问题:这三则寓言的寓意各是什么?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同类事例。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买模还珠"讽刺了只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看内容的人和做法。"滋等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备学生)学生的举例只要是同类的,都予以肯定。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点拨。 3.能力训练:这三则寓言都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分别造一个句子。 (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可组织大家评论是否信当。) 4.全班齐读"塞翁失马"一文。 5."塞翁失马"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6.有人认为塞翁因祸得福是由于运气。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应如何理解? 明确:不对。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应辩证地看问题。 7.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备学生)此类举例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和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寻找,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来,如考试失利时,如果找到问题的症结,失败就会成为成功的基础,所以没考好不必悲观失望等。 有二点启示:①祸福可以转化,不要把祸福看死了;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是一种有益于人生事业的思想方法。②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思虑办求周全些,处处力求慎重些,多一点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点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态度吧! 8.请用"塞翁失马"造句。 学生造句训练尽可能多花点时间,教师要加以评点。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三,熟读课文。(A) 2、 分别有这几个成语造句。(B) 3、 完成《掌握语文》(C) 板书: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买换还珠--讽刺只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人。 滥竿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 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六、说课精要:理解每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举出生活中的同类事例是教学的重点。学会运用这些成语造句是教学的难点。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将四则寓言译成白话文。布置学生将四则寓言故事编成课本短剧,在课堂上表演。 教学方法上,以自读为主,点拨为辅。 七、说课精要: 《周处》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蚊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备学生)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解释、翻译。) 4、根据注释,请学生翻译文章,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点拨。 四、小结(1分钟)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能有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 翻译全文。(A) 2、 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 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注意适当扩充情节。(C) 六、说课精要: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教学后记: 《周处》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 )三横 或说( )蛟( )蹉跎( )彰( )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 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1. 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蚊、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蚊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少年周处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蚊(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2001-2002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年头的结束,新的一个学年又过去了一半。本学期,本人在坚决执行教育教学的有关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扎扎实实地作好初二语文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继续发挥现代教学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知识技能优势,为人民服务。 第一、奉献出《语文学科教育资源库》,供教师们无偿使用。 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上完成了《三角中学语文教育资源库》,本学期即把它放在服务器上供全科组的语文教师共享共用。其中包含内容丰富的录像、录音及有关图片。每篇课文的多个课件。所有课文的相关试题和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这些资源为语文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大家的公开课的准备容易了许多,平时的上课也生动形象了许多,在试题的设计制作方面也省力省心不少。尤其对于刚入校的新老师和刚认识新教材的初一初二教师来说更是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给吴成应、郭碧妍、肖锦城、梁叶枝、何志阳、卢惠芳、黄银容、陈君、陈惠谦、陈华彦等老师带来了一些方便。 第二、帮助有需要的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发教育素材。 利用休息时间为本科组需要的老师随时随地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或亲手相助。除本科组外,还对英语科进行了大力协助。 第三、经常性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科融合的尝试教学活动。 第四、不断充电,提高自己。 牺牲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参加了中山市教育局和国家教育部信息化领导中心联合举行的网络资源建设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 二、《从模仿到创造》的题研究得到深入广泛地开展。 本学期,按照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我继续在“模仿与创造”的领域开展切实的课题研究,以此要核心,坚持探讨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1.坚持“作文教学有序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多写少改详评”这一原则。 结合语文科组的课题《加强作文序列化训练,提高写作素质》和初二新的教学大纲及新教材,我详细制定的初二语文的作文教学方案,即以记叙文为主的分步骤、分重点的专项指导与训练。 首先解决写作来源问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真实、写生活,才能有东西写,也才能写得好,写得动人--于是进行了以“写出真实的心灵感受”为主题的选材指导与训练(写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等等)。 其次解决写作技巧问题---现在升中考中特别要求作文中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同时要有至少一个细致的场面描写---于是在学习了有关小说之后,着重在人物描写方面下功夫,进行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三个专题的训练。作文中要想和高分,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立意。立意深刻才能博得改卷老师的一致欣赏。于是以“立意深刻得高分”的训练也进行了几节课。每次训练的步聚大体相同:讲解要求---出示片段范例---片段练习写作---片段修改练习---全文欣赏---全文写作---讲评---部分修正。其间穿插学生的师生、生生的交流和指正。为了防止“写”与“不写”一个样,我特别抓好最后一关,这也是作文训练中最容易忽视其实是应有收效的一步。如果这部分人真正掌握了,那么全班人才是真正掌握了,作文训练其实也正是为这帮人服务的。因为会写的根本不用你教的。 第三是抓基本功的训练。继续抓书写能力,本学期有所创新,即要求学生“摹帖”,两个班学生每人自购一本字帖练习,每天30-50字,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第四是紧跟时代步伐,突出生活气息。 作文的模仿与创造来源和目的都在于生活。九一一事件时正好是学习过新闻单元,于是我组织了学生模仿报刊杂志同样进行了“创作”-------从自己的角度谈到九一一事件的理解。并组织了讨论。效果极好。 经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作文水平确实有较大的长进,作文的一般技巧与书写的能力都大有改观。绝大部分学生作文都有500字,90%的同学告别了涂改的坏习惯。 我一直坚持多写少改详评的方针。二10班每周一篇作文,用一节课进行写作指导,一节课用于讲评。学生很欢迎。 三、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思考,抓住灵感,结合实践,构筑教研论文。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尚显得不够成熟。缺乏“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总体调控能力,主要是因为阅历尚浅,经验不足,这一点还须向某些“专”家学习。 2.阅读教学的课外迁移能力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在普通班,绝大部分的中下生连正常的课内阅读都消化不了,更不用说课外阅读了。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如何提高学生(尤其是中下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我暂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优生综合素质高,较容易出效果,而中下生的问题爱亟待解决。而在特尖班,在学校的“求进度不求效度”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一个学期完成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但学生消化不良,课外阅读根本无法顾及(而初一时进行了大量的此类阅读指导)。 3.教学资源库仍然不够完善,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因资料相对缺乏,加上四五六册没出,故尚需要进一步扩充,以满足老师们的日常需求. 五、改进教学的设想和措施。 1.多向名师黄艮蓉学习,学习他的待人处事,学习他上课的技巧,学习他辅导竞赛的方法,同时学习刘天生老师的作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学习吴成应教师雷厉风行的上课节奏和严格要求的作风。 2.继续学习报刊杂志的有关理论文章,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 3.继续摸索、实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阅读教学方面) 4.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 http://zsyw.51.net/jiaoan/jiaoan.html 阿长与《山海经》2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预习指导: 1、 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并注音。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优生)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四、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quot;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庑┎⒉荒芟魅醵园⒊ぢ杪璧木匆猓晷绰颉渡胶>肥拢戳钊硕猿ぢ杪韫文肯嗫矗谧髡呖蠢?quot;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五、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家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渡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除了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我们在第二课时接着分析。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A) 诘问、渴慕、切切察察、震惊、烦琐、面如土色、疏懒。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峋?在该句后打"√"(B) ①她生得黄胖而矮。() ②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③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④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⑤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3、《掌握语文》(C) 八、说课精要: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随着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 九、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文章作进一步理解。 2、复述课文,分析长妈妈的性格。 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学习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的性格。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优生)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三、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目标1)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quot;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quot;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鞘裁茨兀?br> (二)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目标2) (备学生)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可让中等学生复述,教师要适当指导。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 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quot;,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咱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3、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目标3)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quot;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5、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四、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A) 2、 《掌握语文》。(B) 3、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C) 六、说课精要:本课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采用分角色朗读和复述片断的形式,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七、教学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预习指导: 1、 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并注音。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优生)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四、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quot;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庑┎⒉荒芟魅醵园⒊ぢ杪璧木匆猓晷绰颉渡胶>肥拢戳钊硕猿ぢ杪韫文肯嗫矗谧髡呖蠢?quot;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五、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家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渡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除了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我们在第二课时接着分析。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A) 诘问、渴慕、切切察察、震惊、烦琐、面如土色、疏懒。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峋?在该句后打"√"(B) ①她生得黄胖而矮。() ②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③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④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⑤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3、《掌握语文》(C) 八、说课精要: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随着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 九、教学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文章作进一步理解。 2、复述课文,分析长妈妈的性格。 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学习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的性格。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优生)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三、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目标1)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quot;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quot;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 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鞘裁茨兀?br> (二)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目标2) (备学生)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可让中等学生复述,教师要适当指导。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quot;,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咱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3、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目标3)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quot;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5、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四、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A) 2、 《掌握语文》。(B) 3、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C) 六、说课精要:本课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采用分角色朗读和复述片断的形式,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七、教学后记: 2001学期初二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第一 l识记各课生 l.课内常用词的理解 单元 字词的音形 义 2.了解现代作 家魏巍的简 单情况 3.识记新闻的 分类,消息的 五要素 结构五部分 及有关的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 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 基础上. 3.初步理解消息结构 五部分各自的作用以 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 评论的针对性、通讯 的多种表达方式 1.辨字形,正字音,释词 义 2对消息的六要素和结 构的五部分进行具体分 析 2.造句 3对评论的观点及针对 的事件进行分析。对通 讯的表达方式能够分析 4进行语言分析 5说话要讲究方式 l逐步养成的读报的习惯 2能进行比较阅读 3.提高搜集、筛选和整理信 息的能力。 4.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尝试 阅读课外材料,解决类似问 题 5能 进行有关新闻方面蝗简 单的写作 6写作要合作交代记叙的要 素 第二 单元 l识记各课生 字词音形义 2.了解鲁迅彭 荆风阿累及 作品 3了解居里夫 人科学地位 l课内常用词的解释 及有关成语成语. 2.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围绕中心的选材 ,详写略写和记叙的 顺序 l能理解相关文章的中 心思想,分析详写和咯 写。 2词语造句 3.结合上下文,把握语 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4说话要看对象l掌握记叙文的一衆cell 第三单元 1识记各课生 字词的音形 义 2了解杨朔和 郑振铎及作 品 l课内常用词语的解 释和成语 2在整体上感知课文 内容,理解课文的象 征意义,理解记叙说 明议论对记叙文描写 的作用 1造句 2分析一些篇目的象征意义 3概括内容要点 1,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利用学过的有磁知识尝试阅读课外材料,解决类似问题 3掌握常用的记叙方法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第四单 元 1识记各课内 常用字音形 义 2郭沫若普希金 等作家 l课内词语和解释及 成语 2理解中外新诗的特 点,体会想象、意 境及作者的思想感 情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 朗诵,能理解诗的意 境及作者感情。 2能分析诗中的比喻 拟人象征的表现揣摩 含蓄形象精练的语言 l.培养初步分析新诗的能力 2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尝试阅 读课外材料,解决类似问题 3。学会写消息一—一 第五单 元 l识记各课内 生字的音形 和常用文言 词语的意义 2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3了解各课的 有关作者 l在熟读的基础上理 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和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所要说明的道 理 3通假字的理解 4理解古人叙事的方 1.区别古今语言和文 化的差异,区分古今 异义词语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本单元学过的古文 3几个文言特殊句式 1养成体验身边美好生活的习 惯 2能活用积累背诵的名句 3运用学过的文言字词常识尝 试阅读浅显的古文,能基本读懂 意思 4学会写通讯 法 第六单 元 l.课内常用字 音义 2.了解有关的 作者及时代 背景 3背诵默写诗 句和文段 1.理解文中主要字词 的意思 2理解诗文的大意 理解 3写人写景方法和语 言描写 1.能做好本单元有关 的古文的阅读理解练 习,口头分析几首诗 的大意和所含道理 2悉心体味名句的韵 味 l学会不同方面写人的方法以 及生动的景物描写,感知古诗 文的大意,理解其中的道理,学会 自己阅读分析浅显的古诗歌,积 累语言材料 2写读书心得:读后感 3通过采访写作. 二、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二(6)和初二(l0)两个班,前者是平行班,后者是特尖班。 二(6)班情况: 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二(6)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优生少,差生多,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比较低,上期未平均分只有53分多点,70分以上的只有3人,不及格的有42人,最高分74,最低分只有33分。 思想状况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7般,一仍处在朦胧状态,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会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 学习心理方面: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l/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跟进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二 (l0)班 5 3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语文成绩的分配有较大变化,上学期末考试70分以上的有8人,不及格的有5人,班级平均62分。 思想方面:该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仍然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尚能顺利过关。 学习心理方面:本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1/ 3左右比较自觉学习,他们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能主动自学其他有关的东西;由于孩子年少的天性,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不太自觉,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完成,以保存自己的自尊心不被同学取笑,但有时不能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很难自我协调好各科目之间的关系,导致在语文方面拖拖拉拉,上课时也比较爱讲笑和开其他小差,在家追看电视,完成作业的质量较差,有的还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只要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打基础,二(l0)班要求适当提高)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记叙的有关知识和新闻的常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有形义。(二(6)可适当降低要求)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二(10)要求高些,二(6)要放宽要求)。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成绩目标:二( 6)班优秀率5%,及格率50%以上,平均分56分,二( 10)班优秀率观%,及格率95%,平均分65分。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动。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3二每堂课教师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 4.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5.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快班) 6.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快班) 7.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8.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9.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10.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1.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2.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3.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4.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重点作业多加评讲。 15.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6.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7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8.课前三分钟演讲,包括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智力造句等,锻炼表达能力。 19.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20.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21.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 23.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24.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5.继续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主要是快班)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我办的“中山语文教育网( ZSyw 126.corn)”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本学期多增加一些作文和散文之类的东西。 六、培养辅差计划 指导思想: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和较强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培优对象: 二(l)班:陈敏彬陈敏仪谭国堂吴艳红杨丽莹简国儒何怀良吴转儿李嘉耀吴城强潭治吴主曲吴嘉荣蔡美玲袁桂辉林庆堂林镇华吴伟成吴颖琦 林秋影吴伟坤周言英林志伟黎敏冯洁儿梁俊达郭加盛欧阳洋共40人 二(6)班:黄海玲杨婉兰梁艳珊吴凤如关键德叶丽嫣杨妍苏丽华吴艳媚何振华徐福伟陈秀英叶丽娟陈绪仪郭丽坚共15人 辅差对象:二(10)班:陈剑锋、杨青珊、吴欣昌 二(6)班:赵建平、杜民标、何玉珍、李利强、杨文建、吴小聪明、陈明源 定目标: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 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80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阅读和写作)。 定内容: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层次,同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可先布置他们摘抄。 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顾及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附一:教学进度安排 阵学期实际上课20周,共 120节,其中新课96节,复习考试24节) 周 次 节 数 单元 教学内容安排及作业 l 5 第一单元 《人》《挑》作业两次(生字词和课后练习)作文1,(精批一组) 2 6 第一单元 《追思》《谁》《种》,语文活动课和作文评讲作业2次(同上) 3 6 第五单元 一单元测《短文两篇)《周处》,写作,作业2背诵和练习(抽查全批……… 4 8 第五单元 《闲情记趣》《晏子故事两篇》《诗五首》一,作文评,作业2次 5 国庆放假 6 6 第六单元 《诗五首》二,《五柳先生传》第五单元测写作,语文活动,作业3 (全批和抽查 7 6 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观潮》单元练习,作文评,语文活动,作业3(全批) 8 6 第六单元 作文训练《寓言四则》《诗词五首》第六单元测,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9 6 五六单元 五六单元复习巩固,五六单元测试,背诵默写检查补文评,作业2(检查 10 6 中考复习 复习考试 五五 6 第二单元 讲评试卷《阿长和山海经》《驿路梨花》语文活动,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豆Z 6 第二单元 《一面》《我的信念》《吾家女初长成》作文训练,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13 6 第三单元《荔枝蜜》《猫》,活动课,作文评,第二单元测,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cell 14 6 第三单元 《斑羚飞渡》《我心中的鹰》《鹤群翔空》作文训练,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15 6 第四单元 三单元测《郭诗两首》《现代诗三首》《我为少男》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16 6 第四单元 《乡愁诗两首》(外国诗两首》活动课,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17 6 期未复习 分单元复习模拟2—3次单元练习,写作,作业2次(全批和抽查 18 6 期末复习 分单元复习模拟2~3次单元练习 19 6 期末复习 分单元复习模拟2-3次单元练习 par 课题 :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三(立意 ---- 记叙文的灵魂) 教学目标: 1.立意要正确。 2.立意尽量新颖。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多媒体平台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 ) 大家平时写作时,老师常常会说某某人离题了,这“离题了”除了少数人写的根本不是题目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没处理好,如写《假如我是老师》,写自己想做一个贪财、不负责任、毫无公平之心的老师。这样的文章肯定被打入冷宫的。也有一些文章,整体看来写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偏偏得不了高分。大家想到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有关此方面的关键问题 ----- 立意。 二、教师讲解:( 2 ) “文以意为主”。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故意在笔先,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如果是命题作文,一定要先审好题意。 三、起步准备:( 8 ) ( 1 )下面是一个班的几个同学的立意 , 大家看看好不好? 题目:《送别》 学生 A :我每天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表现他对我的关心。 学生 B :我的一人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在车站送他走,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学生 C :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学生 D :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一段又一段路,写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学生 E :我的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写出人与人之间的“死别”的悲情。 ( 2 )学生自由发言评价( 3-4 人)后,教师小结: A: 的答案不太正确,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B 的答案正确但是太普通,多数人会这样写 ;C 的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 的答案很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 的答案虽平常,但是写得好容易打动人心。 四、教师点拨 :(结合多媒体投影) (5)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会使人反对。同时,还要“立”得新颖。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文意和选材的要求是:初中阶段,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内容具体充实。这是很正确的。 怎样才能使立意正确而新颖呢? 〔一)立意要鲜明 中心思想正确、鲜明,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 二 ) 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抓住一点,深深开掘。”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 三 ) 立意要新颖 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如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在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写作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或袭用别人的东西,或脱离当前的实际,不敢正视现实,回答新的问题,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范文欣赏 :(几个学生朗读后教师点评,快班安排学生点评) (10) 一堂难忘的英语课 恢复高考那年 , 我们正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是位姓宋的老头,据说解放前他当过兵。 第一堂英语,宋老师将一张手写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上,看起来一目了然。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一个一个地教我们学。这堂课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下课时他告诉我们:“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我们想,他是指责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尊重。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几天后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 26 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并且说对这次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将给予特别奖励。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教室门口。 20 分钟后,他立即收上试卷 , 并很快地批阅完了,然后轻松地宣布:“很好!除一个同学写错了 3 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 100 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但在奖励之前,我不得不问问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张小哲是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不惹人注意。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宋老师对他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写,而独有你一个人出了差错,你说你惭愧不惭愧?”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地幸灾乐祸地盯着他。 “你必须回答我!”宋老师一反以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我不惭愧。”张小哲轻声地说。看来,他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居然不惭愧。那么,你凭什么理由呢?难道大家都错了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宋老师一步步向他走近,脸上有一科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这时,我们想,说不准他会打人哪,一个当过兵的家伙,出手肯定非同寻常……我们不再幸灾乐祸了,心里都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他真的提起了书包。 沉默,短暂的沉默。我们看见宋老师走到张小哲面前,双手放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严厉,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语重心长地说:“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今天,我并不是急于要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而是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请大家抬头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别以为我忘记把它摘下来。它上面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全班同学除张小哲外,你们全部都照抄不‘误’。张小哲虽然没有得到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他敢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学生能在老师的逼迫下坚持真理,保持诚实。请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有品格。这,就是今天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那一刻,全班 54 个同学有 53 个低下了头。只有张小哲没有。 [ 点评 ] 一文的立间虽然说的是一个老话题,但在今天很多人不重视道德 情况写起来更有意义,而且写“课”的文章多数都写正常的“课”或“考试”,不易新颖、深刻,而本文这两点都做到了。 六、堂上训练 : (18) 根据下列题目,进行多个立意训练,比较选择出较好的来。 ( 学生先思考列草稿,再抽查交流) A.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B. 《补课》 1. 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 抽样提问:(可以横向提问:最好抽差,中,优,各说一个答案,也可以纵向提问, g 一个人说出自己思考的几个方案。从中比较) 3. 结合学生答案进行点评。(目的让学生明确立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量能新颖深刻一些。) 七、布置作业:( 1 ) 根据上面交流情况,选取一个题目,选择你心目中的最佳立意写成一篇 5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荔枝蜜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迭宕的情思,从而表现了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他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记述和描写表现出来,借物寓理,融情于物。教学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和表达上的技巧宜给予充分注意,拟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2.本文语言清新俊丽,感情浓郁,诗意盎铁饭碗。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能够背诵17-18自然段。 3.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原因。 教学过程 1. 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密》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密 杨朔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螫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shì dàn yǒu rú qiā fèi yǐ cí gēda dī ta chā miǎo yīng wēng niàng 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蠕 稀罕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3.教师范读课文。 4.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螫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密,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到,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衰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5.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经过“教学过程4”的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把握不会感到有太多的困难,不必在此多用时间)。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螫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学习蜜蜂的愿望。 6.布置讨论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结构,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结构的特点和表现的中心。 教学过程 1.指定学生就第一课时中所学习的内容(如课文线索、各部分大意等)作出回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重点重复并写出板书。 2.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予以纠正、鼓励或肯定、表扬。 3. 就上节课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和作者讴枳歌劳动人民的 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结构,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绿山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到“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字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枝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 (借物抒情)——中心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张允文 教学设想 讲授有关航天飞机的知识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以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课文。 文章导语部分的语言特点、主体部分的结构特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掌握。本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了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提供了较丰富的背景材料,可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提高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脉络。 1.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下面这些字的读音。 罹 难载 人坠 毁迄 今 2.要求同学:筛选出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整体感知课文。 提示:不强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筛选。全文写的是航天 飞机失事的情况和在美国引起的巨大反响,一般来说筛选信息应主要围绕"航天飞机"。 3.根据已掌握的有关消息的知识指出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并划分主体部分的结构 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冒号后面的就是导语部分,概述了"挑战者"号爆炸情况以及事故的严重 程度。 主体部分详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美国全国的反映,略谈这次事故对美国太空活动 的影响。可以分五层: 第一层(2自然段):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 第二层(3-6自然段):写美全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 第三层(7.8自然段):关于事故的调查。 第四层(9自然段):介绍宇航员中的女教师麦考利夫以及她的蒙难给她的学生带来的 悲伤。 第五层( 10.11自然段):交待美国航天飞机飞行简况以及这次事故的影响。 三、分析课文。 1.消息的标题。 标题概括事件本身。"升空后爆炸"简明确切。副标题分两部分:前部分写灾难惨重, 后部分写最高领导人的态度。标题和副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 2.思考:导语部分概括了哪些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为什么只讲1967年的 那一次事故? 明确:导语部分概括了"挑战者"号爆炸情况,"突然"表示事件出人意料:事故的严重程 度,"最严重""第一次大灾难"都表明了这一点:作者的心情。"罹难"表示作者痛惜的心情。 只讲1967年事故,表明那是前55次载人飞行中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3.主体部分的内容哪些是洋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明确:本文对爆炸事件及反响写得较详,对航天史介绍及空难的影响写得较略。主体 部分前三层写得较详,是因为这三个方面更为读者关注。七名宇航员只写麦考利夫一人, 因为她是中学女教师,是第一个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的乘员,人们更为熟悉她,写她一人 也就代表了七人。 4.本文的主体部分报道准确,材料丰富。请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可让学生分组 讨论) 明确:准确--消息中涉及到人名、地名、时间、数字(长度、高度、距离、次数)等, 都做到了准确无误,并且数字尽量精确(如不说"20多次"而说"24次"等)。涉及到科学问 题注意使用术语,如"外挂燃料箱""尾部""断裂""外泄"等。关于修饰语的运用如"是历来 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问题可能出在"等,句中的"历来""最少""可能"等用语准确。 材料丰富--围绕中心事件的各个方面作者都作了报道。大的方面有爆炸的情况、全 国反响、事故调查等,小的方面有"三倍于音速","已进行了 10次飞行"等,巨细不捐。为 了节省笔墨,作者还善于在叙述某一件事或情况时融入有关信息。例如:"这架耗资12亿美 元......震动",在写美国上下震动的语句中融入了"耗资"信息;"在教室里观看自己的教师 ...... 悲哀",在写学生的反映时,交代了这是麦考利夫亲自教过的学生。作者这样写是由新 闻报道的要求和本则消息的特点所决定的。 5.本文第三段即写到当晚发生的事实(纽约帝国大厦熄灯以示哀悼),但第5'7.9段 却又写到飞机爆炸时和当天下午的一些事情,作者是不是把时间顺序搞乱了?结合本文组 织材料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明确:本文第七段是关于事故调查的,出现时间概念("今天下午")是为了表明对事故 的重视和调查组成立之快。第九段是讲女教师麦考利夫,把她的学生观看实况转播时的情 形在这里讲出,更突出了哀悼与悲壮的气氛,不能看成是时间的混乱。至于3.4、5.6段 是写美全国的反映,作者的思想大致是:先总("全国上下极为震动")后分(先"上"后"下") 再作"结"(用总结讲话作结),所以虽然第三段说到"当晚",第五段又说白天,也不能看成 是时间混乱。 6.小结。 本课可作为学生自读。自读时,可先认真阅读导语部分,对提这部分的语言特点,抓 住"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和"发生在空间的一体大灾难"两句话,结合主体 部分内容,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作者这样说的根据。阅读时,还要注意用语的准确。 7.延伸练习。 把本文缩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简讯。 板书: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排 导语: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的严重程度(l段) 主体: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2段)(2~9段详写) 美全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3----6段) 关于事故的调查(7.8段) 介绍麦考利及因她的蒙难带来的悲伤(9段) 交代美航天飞机飞行简况及这次事故的影响(10. 11段)(略写)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学习本课,应进一步熟悉消息的体例,尤其是标题的拟定、导语与主体的内容关系以 及背景材料的运用。 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人类宇航史上一件重大事故的有关情况。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大量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写法。 安排一课时。拟采用学生自读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它迅速及时地报道了社会斗争中所发 生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准备自读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则消息,及时 地报道了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发生的一件大事。 二、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课文"自读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初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科技术语。 2.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研究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四、讨论交流。 1.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 罹 难载 人火焰 大厦 哀悼 咨 文坠 毁迄 今 初步了解一些科技术语,比如:航天飞机、飞船、发射台、助推器、燃料箱、助推火箭。 2.分析结构。 讨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双行标题,包括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概括了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 副标题的两句话突出了这个爆炸事件的严重性和在美国引起的巨大反响。因此,只要读到 这个标题,就能获得这则消息中最主要的信息。 本文的导语是第一段。这一段中有三句话,一方面概括写出了最新的最主要的事实, 另一方面还对此做出了评论("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井补充了必要的背 景材料(美国已"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1967年阿波罗飞船"曾经发生过发射合上 的爆炸")。 本文的主体是第2段至11段。主体部分报道了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包括爆炸事 件的经过,这一事件引起的巨大反响和对这一事件原因的初步推测。 小结: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我们要明确的是,根据报道内 容的要求,有的消息除了这三部分外,还可增加某些背景材料,增加消息的结语,本文的 情况就是这样。本文中所写的背景材料,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有第九段关于女教师 麦考利夫情况的介绍、第十段关于美国航天飞机过去飞行情况的介绍、第十一段关于今年 美国原定的发射航天飞机的计划的介绍等。文中提供的这些背景材料,起了帮助读者更好 地了解报道中心内容的作用。本文最后一句话:"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其长远影响 尚难估计",可以看作这则消息的结语,它的作用是进一步强调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和所产 生影响的巨大。 3.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 讨论:本文根据什么标准来选取材料?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内容具体、确切,围绕中心事件选取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新闻作品(包括消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事实来说话,客观世 界中不断发生的事实千千万万,消息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就是选 择材料的一个重要标准。 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有重要性、突出性、时效性等。(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意义和 影响的重要。本文报道的中心事件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事故发生后"美 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这些事实当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2)突出性是指新闻事件在社会 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牵动人心的。本文报道的新闻事件一经报道就 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突出问题,作者有针对性地精心选取公众关注的各种有关信 息,就能收到很好的报道效果。(3)时效性是指尽可能迅速及时地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并 做出报道。在电讯事业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报道更应该力求快速、高效,有时甚至 是分秒必争。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上,我国新华社是报道第一块金牌获得者消息的第一家 新闻通讯社,比美国的美联社还快了20分钟。课文在报道"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时选取了发 生在当天的与此事件有关的大量新鲜材料,这就当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讨论:本文主体部分在组织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而是围绕中心事件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组织材料:第3至6段写社会各界的反应(先概述"全国上下极为震动",再叙述里根 总统、国会、教会等的反应以及事件直接目击者的震惊,然后以里根总统的讲话来结束这 一部分的内容);第7至8段写主管部门(美国宇航局)的动态(着手调查,组织救援,专家 们推测事故原因);第9段写麦考利夫的学生们的悲哀;第10、11段写一事件在近期和远 期产生的影响。这样组织材料,便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报道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和信息。 4.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导语部分指出,"挑战者"号的爆炸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从课 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课文叙述了这次事件的出人意料(在人们热烈期待中,"已进行了10次飞行""历 来技术故障最少"的"挑战者"号"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 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一次大灾难");叙述了损失的严重("耗资12亿美国元", "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反响的强烈户全国上下极为震动",政治领袖、主管官员、技术专 家、中学生及广大公众都感到震惊、悲痛),挫折的重大(影响"美国整个太空计划","其长 远影响尚难估计"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确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 五、完成练习。 1.书面或口头完成练习三。 2.选取学校新近举行的一次活动,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消息。 描述型的小作文的写作(动作描写)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2 .注意语言的简炼、准确。 教学重点 :目标 1 教学难点 :目标 2 教学设想 : 1 . 运用表演,引起写作兴趣。 2 . 以学生的说→练→评为主要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就某一个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二( 6 )班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一、 情境创设 老师:课前我布置了同学们的一个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根据自己写的,先表演一下一个任课老师的动作,然后读自己所写的小作文,其它同学注意观察,然后评价。 1 .表演,出示例文。 2 .一学生评价。 二、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1 .什么是动作描写?(对人物的动作、行动理论依据及作用 2 .动作描写应注意什么?(幻灯出示) A 、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有描写的必要。 B 、要通过人物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 C 、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概要的或细致的描写。 D 、动作描写的语言要简炼准确。 3 .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得出写作失误的原因。 A 、对人物动作不加选择与取舍进行描写,使动作描写失去意义。 B 、动作描写与人物身份、年龄、性格不符。 C 、动作描写不准确、不具体、不形象,让人看不明白。语言表达能力差。 4 . 教师出示范文。 5 . 学生对原有作文进行修改,或重写。 6 . 学生再宣读自己 三、 延伸训练 材料:小新背又腿瘫疾的同学小牧到 1 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 6 年, 1000 多个日子。 根据材料描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字数 200 字左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江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目标二 教学时数 二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找出新闻的组成部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课前三分钟:口头表达训练,题目自定。) 一、介绍文体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请几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可以采用的办法是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一条消息。报纸、电视、广播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是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播各种各样的新闻。在现代社会里,新闻是实用文体中的重要门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胡乔木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边。如果要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以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品质,一定都有极在的好处?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二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诤竺妫纬伤?quot;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 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充分体现上述特点的一篇典范的消息。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教师补充提示:从结构上说,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消息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是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这样就形成了双行划多行标题。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训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阅读一篇消息,要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消息通常还有个"电头",如这篇课文一开头用括号括出的"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十几个字就是电头。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在学生预习时,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朗读课文。 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溃(kuì)退 阻塞(sè) 阡(qiān)陌 匮(kuì)乏 堵塞(sè) 纤(xiān)维 馈(kuì)赠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亲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一篇消息,通常具备五个要素,可以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本文导语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时、地、人、事等。括号里的电头准确显示了时间;"西起九江"(标明"不含"二字,说明九江当时尚未解放,避免了歧义)、"东至江阴"的"1000余华里的战线",准确交代了地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人;"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是事。至于解放军为什么要渡江,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不必赘言;敌军为什么全线溃败,下文要作分析,这里也不必多说。导语部分的两句话,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不能随便增字或减字。 提问(逐一提出下述几个问题):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训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豪作用"不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奶,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在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置。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布置作业。 A.抄写课文字词。 B.熟记新闻组成的五个部分。 C.结合班级情况写一则新闻。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 中路军(30万) 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 西路军(35万) 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 东路军(35万) 已大部渡过 说课精要 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教学步骤 (课前三分钟:口头表达训练,题目自定。)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③善于使檬÷跃浜蜕救タ捎锌晌薜淖帧⒋省⒕洹⒍巍?br> 练习: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个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行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成,在当时已是铀苄校愦蠖琳咭丫纬晒彩叮梢砸槐蚀欢?quot;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庚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时确: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成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4.整理词语。 请学生有感情朗诵全文,要求大家边听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一些词语的表现力。 要求学生找出下述三类词语,分别写在笔记本上:①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②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所低落的词语;③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发言后明确:①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②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③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词语可择要写板书) 教师提示:课文选 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作词语的习惯。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的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生动地描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战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A、B、C三类学生都要求完成。)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quot;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敌军: 冲破 横渡 突破 纷纷溃退 占领 扩展 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 激战 歼灭 泄气 击溃 控制 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说课精要 重点是通过比较阅读,印发另一则新闻,让学生通过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找出异同,从而达到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 教学后记: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不堪入目: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初二学生写作文与小学生相差无几,有的只能写一二百字。学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所以,学生升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已持续多年而没有丝毫进展 , 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先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 一、要正视作文教学的特点。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文能力,尤其是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的小圈子里;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并且加上大段评语,学生的作文也会仍然写不好。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等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初二年级近400个学生中,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目不忍睹;有60%的学生的字写得不够整齐;只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较工整,而这其中仅有8%的学生的字写得很美观。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本人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写字训练,考试作文分数就相对高出同类班级几分。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初一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够提高4 - 5分。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开源与导流。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有时视而不见,一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不仅同语文打交道,而且能善于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然后指导他们形之于文,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具体做法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布置观察任务、写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 2.阅读与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孔乙己》的人物描写等。而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写作文居然很少用到初中学过的词句,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吸收。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曾有不少学生,家里有大堆作文选,可文章就是写不好,主要是没有充分吸收。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也许是吸收的最好方法。 3.要求与放手。 作文有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要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与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胆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之能爆发才华的火花。 除了课内训练,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写,长短不限,久之可形成自觉的写作要求,从而达到创作的层次。 4。起草与修改。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先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另外,写好文章,一定要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尽量完美,平时多改才能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又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有25%的时间用于修改,而我们学生往往不到1%的时间。修改可培养人们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一段时间,我让学生作文写完后看三次再交给我,结果文章大有进步。我主张教师应少批多改,有时点到为止,因为批语对于多数学生无多大实际帮助。 5.训练与实用。 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经常写一些书信、调查、申请书、自我介绍以及小型文学作品等。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提高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单靠训练一个方面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严格地逐步地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机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这样,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学习通讯的特点和选用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领会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表达作用。了解语言环境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所知甚少,会影响对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解,除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外读一些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或请当年入朝作战的老革命作报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为了解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志愿军战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所熟知的情况,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讲述文中的故事。同时让学生了解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选用几件典型事例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是本课难点。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导读提纲和讨论思考题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化解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体会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积累字词句,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不久,战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国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重新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保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为了支援正在和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朝鲜人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抗击侵略者。关于当时局势的风云变幻,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有较详尽的描写,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怎样进行战斗和生活呢?魏巍同志为了向祖国人民报告这些,亲赴朝鲜前线,与志愿军战士战斗和生活在一起,给我们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其中的一篇。读后我们就会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二、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画出新词妙语,想想课文进了哪几个故事。 2.不看课本,分组复述(或讲述)课文基本内容(或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 3.根据下面预习提纲中的练习榆查预习情况。 附:预习提纲。 1.本文作者魏巍,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东方》,长诗《黎明风景》以及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等。 2.通讯是新闻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和狭义的新闻(即消息)一样,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它比消息更具体、更完整。它不仅选材较消息广泛,写法也更加灵活,除记叙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俱可使用。一般要求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表明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感情倾向。新闻性、形象性、评论性是它的明显特征。 3.读准加点字的音。 坚韧(rèn) 淳(chún)朴 摁(èn)倒 隅(yú) 迸(bìng)裂 掰(bāi)断 豁(huò)亮 憋(biē)闷 犁耙(pá) 塞(sāi)苹果 4.给下面形体相似的字组词(可借助工具书)。 隅( )--偶( ) 淳( )--谆( ) 摔( )--卒( ) 遗( )--遣( ) 岱( )--岔( ) 狠( )--很( ) 踹( )--揣( ) 凑( )--揍( ) 掐( )--陷( ) 匆( )--勿( ) 沾( )--钻( ) 恰( )--洽( ) 5.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èn_____倒 坚rèn_____ huò______亮 zháo______火 聚jiān______ dūn_____防空洞 6.下面是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的解释,请在括号中把被解释的词写出来。 ①(军队)被消灭。( ) ②裂开并向外飞溅。( ) ③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格或气度。( ) ④因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 ⑤为约束。( ) 7.选出解释加点字正确的一项。 ①千载万世(A.装载 B.充满 C.又,且 D.年) ②永垂不巧(A.流传 B.将近 C.东西的一头向下) ③奋不顾身(A.振作 B.摇动 C.举起) ④家具什物(A.多种的;杂样的 B.什么,表不肯定的事物) 8.给下面文字加中标点。(注意引号及其前后标点的用法) 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 9.判断第"7题"中的问句有没有设问句或反问句,若有,请加以说明。 10.课文共讲了几个小故事,请你用对偶句式给每个故事加个小题目。 三、教师答疑。 以"预习提纲"为答疑基础。在学生完成提纲中练习有困难时要及时进行点拨答疑,除共性的疑问在练习完成后解答外,一般不必等练习完成后再解答。关于"复述"方法指导见附2。 附1:"预习提纲"解答参考。 1.《我的老师》 2.及时 准确 议论 描写 抒情 3.(略) 4.(略) 5.摁 韧 豁 着 歼 蹲 6.①覆灭 ②迸裂 ③气质 ④自豪(或骄傲) ⑤放纵 7.①D ②A ③A ④A 8.标点参看课本,但引号使用方法应给学生说明,其中主要点是:①文章里直接引用的说活(或者书刊上的话),就要使用引号来表示。②引号之中还需要用到引号,该引号是单引号;单引号中若仍需用引号时,那引号是双引号。③凡是完整照别人的话,这句话末了的标点符号应放在引号里面。④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或说话人)一句话的一部分,那末,引话末了的标点符号应该在引号的外面,也就是说,前引号的前面不用冒号的,后引号要放在句末符号(句号、问号、叹号等)的前面。⑤凡是引用的话组织在一句话的中间,引号前后都不用其他标点。9.提示:"你想不想祖国啊?"这句后面虽有答话,但不是"自问自答",属一般问句,不能看成"设问"。同理,老百姓的问话也不是设问,我们不能把"甲问乙答"和"自问自答"混同起来。"我怎么答对呢?"也不是设问,而是反问;表面看来,这句后面的话是答案,但根据设问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并没"提出问题"而是"答案寓于问话之中"的反问,它实际上是说"我根本无话来答对(老百姓)" ;而且后一句只是说"半边红、半边黑"不能作为对老百姓的"答对",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而不是对前一句的解答。所以本段后两问句?quot;反问"。10.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小标题举例如下,仅作引玉之砖:第一个小故事:阻逃敌,英雄威震松骨峰;缚恶虎,敌寇尸横书堂站。第二个小故事:侵略者施虐祸百姓,马玉祥蹈火救小孩。第三个小故事:卫祖国,吃雪不嫌苦;爱人民,蹲洞也觉甜。 附2:关于复述。 复述就是把阅读或观看过的文章、戏剧、电影等的内容重机关报叙述出来,句括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复述有不同方法,如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综合复述、扩充复述、评论性复述、变换体裁的复述(如把诗歌体改为散文体复述)、变换人称复述(如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复述)、变换语言复述(如将文言体改为白话体)等。下面介绍两种供参考。 1.详细复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条理清晰地进行详尽的复述,不漏掉任何一个情节和细节,并尽量选用原文的词语字句;但不等于背诵,可以改动文字,变换句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原文内容,前后次序也可以略有变动(但要有条理)。 2.简要复述:类似于说故事梗概、内容提要;如用书面形式复述,又类似于缩写。应酬根据复述的要求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和有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情节。复述记叙文要考虑记叙文的要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研习课文使学生明确选用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领会抒情、描写、议论在记述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预习并抽查复述。 2.研习新课,根据导读提纲,用提问导读,使学生在解疑中读书,在读书中解疑获取新知。导读方法可采用诵读与讨论答疑相结合的方式。 附:导读提纲 1.诵读第1至3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经过预习,我们土知道文中为了说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为了简洁,我们用"我觉得我们的志愿军,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作导语,代替这三段文字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通讯的导语尽管种害样式很多,但一篇文章用何种导语,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定。本文之所以用抒情议论文字作导语,也正是从表达需要考虑,白居易说过?quot;感人心者莫发乎情"。作者在导语中,开门见山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正是为了用自己潮水般的激情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作者的激情感染读者,使作者"最急于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最急于"知道的,从而达到了新闻导语要"唤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阅读下去"的目的。作者继以设问式的议论指出志愿军战士最可爱之后,似乎会使某些轻视战士的人感到意外,所以作者继续议论指出感到意外者在于"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从而使那些对作者回答"失望"者重新产生读完作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用抒情性的笔调揭示战士的精神面貌,既点明了主题(这也是导语的作用之一),又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热爱,结构上又为下文所举具体事例作了提示。总之,这三段抒议结合的文字,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中的人、事、理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quot;使人由情恍然于事理"。而这些,显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一句"我觉得......"所能代替的。 ②作者在上面在段文字中从哪些方面概括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2.诵读第4至14段,思考。 (1)这部分写了三个故事,试从描写对象、环境场面、情节主体、反映主题的角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并完成下表。 故事 类别 描写 对象 环境 场面 情节 主体 反映主题的内容 故事① 故事② 故事③ 提示:所谓典型,是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比较集中突出她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集团本质特征的人和事。本文为了写出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东西","最可爱"的原因,所选材料都具有典型性。就描写对象的广泛性来说,有某部先头连的英雄群体,有蹈火救人的勇士,有普通的战士;就人物活动的环境来说,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的战场,有浓烟滚滚、烈火炙人的民房,有冰天雪地、狭小潮湿的防空洞;就情节主体来说,有壮烈动人的阻击战,有火中救朝鲜小孩的场面,有吃雪蹲洞心底宽的谈心明志场面;就是题来看,有表现对侵略者的"狠",有表现对朝鲜人民的"爱",有表现对战士胸有祖国和人民的美好心灵。总之,由此可见作者选材上的匠心。 (2)三个小故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请说说你的意见。 明确:不可调整。打击侵略者,援朝卫国是志愿军首要的、最重大的任务,也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一,故事①应当先写。故事②写对朝鲜人民的爱,这既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二,又是对故事①补充:对敌"狠",是因为对朝鲜人民的爱(马玉祥请调步兵连的情节),因此救小孩故事应放在第二。防空洞访谈的故事揭示了对?quot;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来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人故事应放在最后。 (3)第三个小故事里,还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 提示:分析这"笑",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第一次"笑"是在"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之后,他的答话即是这"笑"的注脚。这"笑",是他感到"光荣"的集中体现,是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而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出灿烂之花。第二次"笑"是在"我"问"你想不想祖国"之后,这"笑"的内涵同样蕴含在答话之中,既表现了对祖国炽热的爱恋之情,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决心完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第三次"笑"是在"我"问你"有什么要求"之后,从答话可知,这"笑"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彻底胜利的信心。 3.第14段已经用抒情文字对战士的可爱作了热情的讴歌,那么15小段还有没有必要写? 明确:本段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流,也是作者"最急于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动机。它告诉读者,要珍惜和平生活的幸福,要把我们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的英勇奋战联系起来,理解我们的战士,热爱我们的战士。总之,这段文字道出了作者写作的动机,不可缺少。 4.作业布置: (一)完成第一部分的阅读分析。(幻灯投影) (二)完成故事一、二的语段精读训练。(幻灯投影) 如:1.文学常识。 2.掌握课文生字词的音意。 3.了解每个故事内容及反映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4.掌握修辞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5.熟悉几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八、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 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 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七、教学后记: 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教学目标: l 、了解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特点、作用和要求。 2 、懂得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写一篇叙事的作文。 教学重点 :目标 l 、 2 教学难点 :目标 2 教学过程 : 教学设想 :(说课精要) 一、设计若干自读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知识短文“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 j 预序”。 二、根据短文所介绍的知识,模仿本单元中某一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叙事的作文。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指导复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复述进行记忆。点评。 8 二、指导学生自读知识短文“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 1 . 出示自读思考题。 15 分 ( 1 )什么叫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已学过几种? ( 2 )什么叫顺叙?用顺叙的方法记叙应注意些什么? ( 3 )什么叫倒叙?运用倒叙的方法要注意些什么? ( 4 )什么叫插叙?为什么要用插教?要注意什么? 2. 自读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15 分) ①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叫顺序,已学过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②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运用顺款的方法要 注意 A 、必须把时间交代清楚。 B 。要注意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发生、发展合情合理。 C .要有重点。分清主次,不要写流水帐。 ③把后发生的事情或结果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或原因写在后面,叫倒叙。 运用倒叙。要把时间关系交代清楚,开始追忆部分结束后要前照应。 ④插叙是是搭在赢余甲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从前的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叙述。插叙往往是对人物或对中心事件的某一部分作交代、介绍、补充式铺垫。 三、布置练习 :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 6 ①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②找出记叙的 6 要素。 教学用具 :胶片 作业布置 :五、作文训练(一重课) 1 1 .文题:不该发生的事 2 要求:运用倒叙的方法; 50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 顺叙、倒叙、插叙 《晏子故事两篇》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外交家出使出国的两个故事,了解一下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三、学生自学程序(目标1):(39分钟) 教师列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小组交流解决。 (投影显示) 1.阅读注释①,了解《晏子春秋》一书的基本内容。 2.结合注释小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傧者( )闾( )袂( )踵( )缚( )赐( )更道( ) ②理解下列词的词义: 延 更道 挥汗成雨 张袂成阴 比肩继踵 诣 固 坐 避席 莫非 ③根据文义把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其贤者使使贤主 然则何为使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 所以然者何 3.熟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中有关晏子的三个典型事例,整体把握文义。 要求:①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a."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人才匾乏,派你这么一个矮子当外交使者。) b"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最不肖,故宜使楚骄矣。" (意思是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各自的情况,贤明的使官被派遣出使到贤明君主的国家,否则反。我晏婴最不贤明,所以只适合出使楚国,意思是楚王晨不贤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意思是反讥楚国的风气不好,使人变得喜欢偷盗。) ②掌握晏子所用的三段式推理,试完成或整理下列三段式推理的过程: 理由一:使狗国,狗门入。 理由二:今臣使楚,你楚国_____, 结论:所以我不当从狗门入。 根据以上样例,写出第二个典型事例的推理过程: 理由一: 理由二: ③弄清"使"字的一词多义: 齐使(派遣)使(使者)各有所主,其贤者使(派遣)使(出使)贤主……故直使(出使)楚矣。 ④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局"通""译作 "熙"通""译作 4.分析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填写下列表格 ┌────────┬─────────┬─────┬─────┐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晏子针锋相对的反击│晏子的结果│楚王的结果│ ├────────┼─────────┼─────┼─────┤ │① │① │① │ │ ├────────┼─────────┼─────┼─────┤ │② │② │② │ │ ├────────┼─────────┼─────┼─────┤ │③ │③ │③ │ │ └────────┴─────────┴─────┴─────┘ 5.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 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6.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①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②曼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备学生)教师巡视,并根据巡视情况点拨学生: 1.养成看注释、查字典、深人思考的习惯,相信自己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朗读是帮助理解文意的一种手段,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读出情感。其中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 如:"其贤者/使使贤主",如果读成"其贤者使/使贤主",就没有准确理解文意,也不符合文言文组词造句的规律。 其它的例子如:然则润为使子橘生淮南侧为橘所以然者 3.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①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法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如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易熙 ③古今异义词:何坐坐盗避席延然则(这样,那么)其实(它的果实)所以 多义词:使: 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为: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为其来也 以: 以晏子短 吾欲辱之,何以也 ④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四、小结:(1分钟) 这节课主要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纲进行自学,基本了解了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 完成自学提纲。(A) 2、 翻译课文。(B) 3、小组分角色扮演两个故事。(C) 六、说课精要:课文故事性强,让学生自学,老师提供自学提纲和自学程序,并进行点拨。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七、教学后记: 《晏子故事两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决自学提纲。 2、语文活动:分角色扮演故事。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口述故事,导入新课。(3分钟) 1、 请一中等学生复述课文。 三、解决自学提纲的问题。(目标1)(19分钟) (备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答案不需要统一,说对要点即可。鼓励中下生敢于举手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的独立做题能力。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目标2)(18分钟) (备学生)最好是采用加分的竞争机制,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能力。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教师: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将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是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三。(A) 2、 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写一篇读后感 。(C) 七、说课精要:学习本课,要注意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因此,在解决自学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学生识记成语的用法,还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语言的逻辑力量,分析人物形象。 八、教学后记: 一面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完成堂上练习。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些文章,你们知道他的为人吗?(指定学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能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quot;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板书标题、作者,并简介作者阿累。 三、齐读"预习提示",掌握写作背景。 四、快速浏览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出示小黑板,叫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其他同学做课堂练习。(目标1) 地窖( )赫然( )嵌着( ) 窘相( )颓唐( )熏黑( ) 憎恶( )虐待( )揩油( )恣情 )抚摩( )抖擞( ) 摩挲( )脑勺( )踌躇( ) 校正注音后,学生齐读两遍。 五、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并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目标2) (备学生)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m3)写"~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目标3) 六、整体把握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备学生)题目较简单,口头完成即可,也可请中下生完成,鼓励他们勇于做题。 七、课后作业。 1.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并解释"赫然、踌躇、摩拳、颓唐、抖擞、不能自己"。(A) 2.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B) 3、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C) 八、说课精要: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九、教学后记: 一面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并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2.认真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 3、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听写字词,然后互查记分。 地窖、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清、抖擞、摩掌 三、学习新课。(目标1、目标2实现过程) (-)指定若干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见到鲁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②鲁迅先生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③文中有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用波浪统画出并作好标记。想想: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外貌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根据以上思考题自读10分钟后,再作分析理解。 (二)讲析课文。 1.指定学生说出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 提问:当时的天气如何呢? 明确:明天,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秋深、风大、天冷) 提问: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我"的心情如何? 明确:"赫然"表现出"我"的惊喜。"得到了保证似的"表现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正当"我"欲买不能,欲罢不甘的情况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默读第三层内容。 2.讲析第三层。 提问: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瘦但有精神严肃而慈爱。 齐读第19自然段,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我"与鲁迅素昧平生,但他却热情而诚恳地向"我"推介好书,还送书给"我",这温暖的关怀,怎么能不使于我"激动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我"的激动心情? 指名朗读: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者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3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提问:全文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每次描写有何变化?这些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列表比较) 指定学生将六处外貌描写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教师根据板书内容分析、归 纳。这些描写详略有致,都突出了鲁迅先生外形@削、但精神很好的特点。突出了他为革命尽心尽力地忘我工作的形象,他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使"我"感动。 (三)齐该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一面"虽然短暂,但给了"我"巨大的效汗和力量,这表现在哪里? (用波浪线画创,并期读出来。)。 明确:"历尽……受尽……咬紧……吊着…?quot;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出重点。 一 面 瘦五十上下穿长衫咬烟防 瘦精神很好发长胡须像策体"-"字 竹枝似的手指小油管紧包在腕子上 瘦面黄白羽纱长衫黄色烟嘴一头熏黑 脸一瘦 他的手多瘦啊 为锩⌒木×?br> 忘我工作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语文〉〉。(A) 2、练习四。(B) 3、课后练习三。(C) 六、说课精要: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理解本文对外貌描写的作用,认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在教学中宜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紧扣外貌描写进行分析理解,领悟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特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加以比较体会。 七、教学后记: 作文训练:叙述结合描写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叙述和描写的关系 2 .初步掌握描写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目标 l 、 2 教学难点 :目标 1 、 2 教学过程 : 教学设想 :(说课精要) l 、为了使学生在具体写作中信当地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选引导学生续知识短斥“叙述结合描写”,弄清描写与叙述的关系,再以范文引路,指导学生构思作文 . 2. 教学要点:运用叙述结合描写的方法写人记事。 步骤和内容 : 一、引导学生续知识短文;“叙述结合描写”,从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 15 l. 什么叫做描写? 2. 描写可分哪几类 ? 3. 叙述结合描写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后讨论,充分发表见。回答问题饬师生小结。 1.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写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神的描绘、摹写,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描写可分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有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 ①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不仅描写人物还是景物,却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②.描写必须以叙述为依托。 ③.叙述和描写都必须的观察为基础,特别是描写,观察更重细致,不仅把事物的一般性状搞清楚,还要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进行动态描写,或采用静态描写。 二、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10 ’ 1 .指导学生复习《荔枝蜜》《小麻雀》 2 .抽问学生对这几课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然而师生共议 《荔》的“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叙述,描写、抒情,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 《小麻雀》生动细致描写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教学用具: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作者感情。 三、提供两篇叙述结合描写的范文 8 和学生习作,启发学生进行描写 15 [ 范文 1] 《波折》 P208 课文教材: [ 范文 2] 《发生在雨天的一件事》 P111 掌握语文 ( 略 ) 1 .要求学生阅读两篇范文后,划出文中有关叙述。描写的有关句子,共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2 .掌握有关描写的方法。 四、布置作文 5 参考题目; l. 经历的一次小波折: 2. 里的一场小风波。 从以上参考题目中,选定一题习作。 要求: 1. 根据亲身经历,记叙一件事情,把它的曲折变化写出来。 2. 在叙述中结合描写。 第二课时(堂上完成作文 作文训练: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教学目标: l. 掌握在记叙中信当穿插议论的作用。 2. 了解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注意之点。 3. 学习写一篇穿插议论的记叙文。 教学重点 :目标: l.2.3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过程 : 教学设想 (说课精要) 一、设计一定的自读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该知识短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二、选取两篇范文指导学生掌握议论的写法。 三、运用短文介绍有有关知识,学习写一篇穿插议论的记叙文。 教学步骤: 一、指导自读知识短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 10 1 .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记叙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②在记叙中恰当穿插议论有什么作用? ③在记叙中穿插议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2 .学生根据内容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提示; ①感情常常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②在记叙中治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滤作用。 ③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一定要注意恰当,一般来说,议论要以记叙为基础,要为深化记叙内容的需要服务。 二、指导学习分析 15 1. 学生读《一件珍贵衬衫》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一面》的结尾部分。 (内容是第二册语文的第 5 、第 6 两课) 2 .教师指导分析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参照课文内容分析,材料略) 三、巩固练习 15 提供两篇范文,启发学生进行议论。 [范文 1 ]《怀念》 P290 课文。 [范文 2] 《失败是个未知数》 P 280 课文。 要求:《起点之美》 1. 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议论句子。 2. 体会议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2 题目:一件不该发生的事 要求: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堂上作文(第二课时完成) 板书设计;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作文训练教案之写人记事 " 的记叙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 " 写人记事 " 的记叙文的写法; 2 、启发引导学生在 " 写人记事 " 中,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 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思想。 教 具 :胶片。 课时安排 :本次作文训练分两个课时,其中辅导、堂上写作各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作文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 " 内驱力 " 。可尝试用下列的方法去激发。( 8` ) ▲让学生自主地回忆最近所遇到的值得一说的人或事,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学生结合第一单元所学的四篇课文,谈谈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具体的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 。( 20` ) 教师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下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凡思想。 ▲记叙的要素,要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含盖前三点) 三、学生先朗读课文第 33-35 页中的例文 《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然后简述事情的起因、结果和发展过程,以进一步让学生弄清和学会 " 要素 " 在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 15` ) 然后教师明确: 事情的起因 -- 闲聊《可爱的浙江》征文比赛 事情的发展 -- 各人谈及自己的 " 所爱 " 事情的结果 -- 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四、教师出示 5 个作文题,以便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 胶片 ) ( 2` ) 1 .我的小伙伴。 2 .童年的一件趣事。 3 .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 4 .根据下边提出的情况,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 体育课前,王勇同学没做准备活动就 " 跳山羊 " ,结果把脚给崴了。 5 .逛集市或花市。 作文要求: ①将六个要素交代清楚,且做到详略得当。 ②中心突出。 ③字数不少于 500 字。 ④书写工整。 附 1 :说课精要: 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就是 " 交代清楚记叙要素 " 。由于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以来就是 " 写话 " ,也往往就是 " 小小记叙文 "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样,又会疏忽或轻视,因此教师不仅仅只保留在让学生知道 " 什么是记叙的要求 "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分析课文,尝试分析范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 交代清楚记叙要素 " 这一要求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在其中,同时也弄清并非硬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详略得当,有重点,这样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句话,在阅读尝试中去体会,在写作实践中去运用,读写结合。 附 2 :板书设计: 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记叙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主要内容 事情的结果 作文训练——写事要交代清楚记叙要素 教学目标: l 、使学生懂得写事记叙文必须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几个要素。 2 、学习围绕中心写好一件事的记叙方法。 3 、学习从记叙诸要素等方面修改文章,从而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2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过程 : 教学设想 :(说课精要) l. 引导学生学习短文知识,结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开展讨论,明确写事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要素的意义。 2. 结合课文修改短文的练习,启发学生当堂修改,提高学生对记叙要素作用的认识。 3. 根据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进行写事记叙文习作训练。 4.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知识短文 ” 10' 1 .认真阅读“短文”,用一句话概括出每节的大意。 2 .学生先阅读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补充小结。 第一段:写好记叙文,要从写好一件事开始。 第二段:写事记叙文,要根据实际情况交代清楚记叙文的要素。 第三段:交代记叙要素,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修改训练; 15' l 、下面是一位同学作文的初稿,请根据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要素的要求,帮助这位同学修改。 (资料印发给学生,当堂练习) 《应该投她一票》 投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拿着选票在认真思考:投谁的票呢? “对,应该投她一票!”我看着候选人的名单,心中忽然一亮。 一件往事不禁在眼前闪过: 一次上课之前,班上的几位女生围着她,吵吵嚷嚷,闹个不休。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上前一看,又分票了,每次都坐在最差 的位子上,其他同学不服气,非要跟她换票不可。这一次几位同学联合进攻,换了一张最好的座位票给他。 可是,等到同学们进场以后,发现她又坐在最差的座位上了。我们班上的同一不被她的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感动。 想到这里,我朝她看了一眼。心想:“不投她的票,投谁的票 呢?” 学生当重修改,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生共同归纳: ( l )未交代清楚人物。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担任什么干部?应有明确交代。 (2 )未交代清楚时间,“上课之前”含义不明,是早上?中午?还是课间?应该说清。 ( 3 )未交代清楚地点,是在教室,还是在大会堂?应该有明确的叙述。 ( 4 )未交代清楚事性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她”为什么老是坐差位子?是影票,还是戏票?同学们为什么不服气?在换票之后,她怎么又坐到差座位位上的?这些问题,作者都应酬该在文中交待清楚。 三、加强训练, 根据下列题目列出记叙 6 要素 15 、 《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 《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的小伙伴》 四、布置作文 5 ’ 根据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选择一题作文。 要求;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注门前后照应; ( 3 ) 500 字左右。 五、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完成) 作文训练之外貌动作描写 教学目标: 1 、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掌握动作描写的外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 1 、 2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 具 :胶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写人物时,一般描写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指名学生回答)。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呢?(结合课文里人物外貌和动作描写来谈) 板书:外貌描写和运用描写 二、学习和应用知识 。 20` 1 .投影出示一例文,学生评价。 ①学生看例文,感受例文对人物外貌描写。 ②学生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写写例之是如何描写人外貌的,得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评。 这篇例文成功在: ①描写顺序合理,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则从上到下。 ②比喻运用得当,使描写更加形象。 ③通过外貌描写较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把男子汉刚毅一亲情融为一体。 例文:(投影显示) 男子汉素描 他,中等个子。方正的脸,一头浓密的黑发又粗又短如同剌猬,让人感到不怒自威。额头上依稀可辨的皱纹,也许是他年纪不大却阅历较多,涉猎较广的证明。眉宇间,细长的眼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诱人的魅力,眼光时而犀利如 X 射线,仿佛能看穿人的五脏六腑;时而情如水,似乎积聚了全世界的温情。适中的鼻子如同一块凸出的磐石,而 " 磐石 " 右边的一颗形似顿号的黑痣,正好像是他那平常总像一扇大门那样紧闭着的嘴的一个忠诚的卫士。 2 .教师问:看了刚才的例文,你认为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再由教师明确: ①要抓住特征,忌面面俱到。 ②除直接描写外貌外,可适当作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 ③同一人物的外貌可多次描写,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和层次。 ④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3 .①如果让你描写教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一系列动作,你会怎样写? ②抽一学生描述,学生评价后,教师评价。 ③教师明确: ◆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写 ◆动作描写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我们在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时应该注意, ◆动作描写的语言要简练、准确。 三、课堂写作 22` 1. 请学生写一段关于农民插秧的文字,注意要写出人物的外貌及其动作,表现出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2 .学生独立写 3 .抽查 1-2 各学生读出小作文 4 .教师简评。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人物外貌和行动描写的文字。 1` 说课精要,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人物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方法,要在分析例文和亲自练笔中体会和运用。 作文专项训练 :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教学目标: 1 、为适应中考要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好较优秀的作文,教会学生精心设计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2 、通过范文指导和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几类开头、结尾法(重点是开头)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 ) 从中考要求及人们常用的凤头、猪肚、豹尾来赞誉文章好的开头,中间及结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学生回忆前从优所指导过的几种开头结尾法 (提问后教师板书整理成知识板块。)( 10` ) 教师板书整理成知识板块。( 10` ) ①开头法: 开门见山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运用倒叙 引起读者共鸣的动机交代法 巧用设问 景物渲染法 物事联想法 追溯法 引用名句(名言、警句、格言、歌诗词、名句、谚语) 从肖像描写入手 重点解释一下(运用倒叙、追溯法、引用名言)这几例举例说明,《考场作文》 P150 ②结尾法: 照应开头、扣题法 巧用省略 自然收束 引用阐发(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格言稍加阐发,增加文采) 抒情议论 三、专项训练 ①发放有关开头结尾的资料,学生判断用了哪种方法。( 6` ) 四、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 6` ) 五、写用训练 ②分组用不同方法写好下列作文题的开头和结尾( 8` ) (中间用一两句话叙述有关的内容) ( 1 )这件事启迪了我(引用名句) ( 2 )最使我难忘的 ____ (人或事)(追溯法、物事联想法) ( 3 )心事(其他自选) ( 4 )真情(其他自选) 上述作文题的结尾自选类型。 六、写作后交换 (4 人一组 ) 推荐优秀作文 2 -- 4 篇,教师抽查一两篇宣读( 9` )。 七、师生评价个别学生点评 ( 5` ) 八、布置课外作业 A ①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 ②课余趣事 ③母亲 ( 父亲,老师),你是我一生的感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