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代中国政治制高考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8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13.0分) 1.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2.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4.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5.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6.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7.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8.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9.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女性地位低下 B. 婚姻讲究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10.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11. 如图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这个朝代是(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8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13.0分) 1.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2.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4.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5.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6.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7.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8.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9.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女性地位低下 B. 婚姻讲究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10.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11. 如图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这个朝代是( )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隋 1.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㒺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3.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 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 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材料二 在欧洲,19 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完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完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指的是分封制,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 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4.【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 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受中央节制,不可能权力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本题考查对行省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可以看出尚书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运行的枢纽,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因此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是中书省的职能,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不会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 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 A.材料讲的是元朝行省统治的地域辽阔,没有强调地方行政的自主性。 B.从材料中的东西南北的范围可以看出,元朝在地方设置的行省有效的管理的地方,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刑审不是地方监察机构,而是行政机构。 D.行省制度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度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它产生的影响。 8.【答案】A 【解析】 唐代,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故A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中也有谏臣,故C、D两项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与题目中的信息“高宗…恐宰臣”不符,故排除B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多个宰相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东晋时,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故B项正确。 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故A、C错误。 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古代婚姻制度。 本题考查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知识。古代婚姻制度在教材上涉及的内容很少,要求学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得出答案。 10.【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北宋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因此B项正确; AD项都属于行政上的措施,C项是军事制度,与材料中经济手段不符,故ADC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关键是材料信息中“经济手段”的要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要求,难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 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 12.【答案】D 【解析】 A.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以看出内阁的职权并没有加强。 B.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C.军机大臣从来没有宰相权力。 D.从材料中的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可以看出,皇帝使用军机处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处的职权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军机处的职权特征,还要搞清楚明清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13.【答案】D 【解析】 A项说法在题干中并未体现。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 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军机处的职权演变,并与内阁制度进行比较,进而全面掌握军机处的相关知识。 14.【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得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据材料二“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两汉的粗糙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据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结合所学,从内外两个角度概括回答。 (3)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结合所学,从传统、发展等角度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小题2】 【小题3】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以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调动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选官制度,迁移宋明理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紧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回答。 15.【答案】(1 )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不搞分封制,不搞世袭官僚制度,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2)秦朝时期的兵马俑,是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体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体现了秦朝时期的工匠精神,秦朝时期推行军功爵制和郡县制,体现了题目中的有功者必赏以及金字塔结构的行政体系的特征。 故答案为: (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工匠精神。选择闸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行政系统:郡县制。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历史贡献,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秦朝的政治文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6.【答案】(1)第一小问,“《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2)第一小问,“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历史能够为我们的平常工作学习培养能力和方法,助力我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故答案为: (1 )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2)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 分析: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 (3)作用:学习历史,便于我们“以史为鉴”,提升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对于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来看,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等,都需要我们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如评价辛亥革命,我们既要看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推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要看到由于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革命具有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学习历史,对于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多灾多难的屈辱史,被列强蚕食了中国大部分权益,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很多爱国人士开始了探索救国道路的尝试,从最先的地主阶线自救的洋务运动,到近代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用血和肉,筑起了一道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脊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得我们明白团结和坚强的力量。综上所述:学习历史能够为我们的平常工作学习培养能力和方法,助力我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解析】 本题考查《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西汉的社会状况、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背景、历史的作用,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