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8)
单元提升课(一) 视角1 文明传承——汉承秦制 【主题阐释】 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个是继承自己的传统;一个是吸收别人的经验。文明传承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有分析的继承,即用扬弃的态度。“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主要讲的是文化传承;“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主要讲的是思想创新。 【考题例证1】 (2017·山东潍坊模拟)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2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拨】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考题例证2】 (2017·湖南衡阳模拟)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贵族集团 D.强化官僚政治 答案 B 视角3 主流思潮——公平公正 【知识点拨】 追求公平、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需求。高考特别重视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命题考查,主要从科举制的特点、演变及影响角度,理解认识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阶段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综合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 【考题例证3】 (2017·四川乐山调研)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解析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故A、C项错误;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B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4 社会热点——聚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主题阐释】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考题例证4】 (2016·陕西师大附中模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解析 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都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答案 C 1.梁启超论“周朝的革命”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解读】 周代以前的历史是没有民族的历史,只有部族的兴替。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统一的政治,进而形成了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一切地域性的东西都汇入民族文化的洪流中。因此,周初的革命,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一个王朝、一种制度的建立,而在于它诞生了一个统一的人类文明,即所谓中原文明。以后的中国历史,从本质上说,只是这个统一文明实体的生长变化的历程。 2.废分封,行郡县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解读】柳宗元认为:“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反映了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演变趋势”。而秦的灭亡是由暴政引起的,不是郡县制的错误。因此柳宗元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 3.论科举制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 【解读】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方面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启蒙思想家评价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 【解读】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5.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评论:(1)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帝国时期,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实现了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明清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表现在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面临深重危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