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下册《有的人》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方法与能力: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写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重难点突破: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拓展资料。 一.激情引入: 1出事鲁迅先生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 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你能说说过你对他的了解吗?是的。鲁迅先生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革命事业了和为人民服务身上了,他因此受到了万众人民的爱戴。 2、然而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 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 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 ,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拓展 1.鲁迅的名言。2.像鲁迅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人。 3。你要做什么样的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