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五十练模拟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化常识五十练模拟题

文化常识五十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官吏任免、考核、升降以及户口、财政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文中“征授御史”一句中的“授”是“授予、任命”的意思;“以久之当擢京卿”中的“擢”是“提升、提拔”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博士”是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古代表示敬称的词有君、子、执事、公、足下、在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C.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古人表年龄的用语中,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之一。‎ C.“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賜给重臣近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 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1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 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古官名。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B.天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C.徙,指调动官职,多为平级调动。文中的“迁”“改”“罢”等均是官职变动的用语。‎ D.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傅教武,太师教文,太保保护其安全。‎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开始做官。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唐宋时将金鱼袋及紫衣称为金紫,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也可用以指代贵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庙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 用新庙号,亦称“改元。”‎ C.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鱼袋,五品 以上穿绯衣者佩银鱼袋。‎ D.岁己未,即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己未年的前一年是戊午年,后一年是庚申年。‎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 ‎   C.“五谷”指稻、黍、稷、麦、菽这五种谷物。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而且特别重视这五种基本粮食的收成,因此魏知古能随时报告。‎ ‎   D.“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 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经传,指孺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 经文的书的合称.‎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 C.“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 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视事,指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经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 B、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 C、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 D、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B.乞归养: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准许自己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C.服阕: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 D.谥,谥号,国中重要人物死后,朝廷据其事迹、品德,评定褒贬,给予相应的称号.‎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 B.“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 C.古人对死有不同的称呼,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庠”“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2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为选举官吏的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及转运物质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亲”指直系或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属,“亲戚”泛指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悦亲戚之情话”。‎ B.   节:用于代表君主出征、监察、办案、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古代可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 C.   纪:古代记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故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D.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C.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D.三事,又称三公,是窦荣定死后皇帝准备赐予他的封号。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尚书、中书、门下。‎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士指方术之士。古称访仙炼丹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巫、星相职业的人。‎ B.言路谓臣子向君王进言的途径。开言路则指创造好的条件,让臣子得以发表意见。‎ C.朝纲为封建朝廷所制订的法度纲纪,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亦可指朝廷本身。‎ D.贬秩是革除官吏的职位。秩,本义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30、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 “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 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 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束发:系结头发,成童;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季:古代有伯、仲、季、叔之分,即现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C.定省: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侍奉双亲日常礼节。‎ D.貤封:封建社会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孙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孙子。‎ B.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 C.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圆形器皿。古代的盛酒器皿很多,比如尊、壶、爵、角、觥、杯、釜等等。‎ D.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书”也是这个意思。如京兆尹张敞曾上疏(上书)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泉”本指山林与泉石,后借指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林泉之友即隐居时的朋友。‎ B.“户曹”为掌管民户、农桑等活动的官署名称。“曹”指的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C.“丁家艰”即丁艰,也就是丁忧,指遗逢父母丧事。古时官员父母去世须辞职守丧。‎ D.“司空郎中曙”中“司空”是官名,“郎中曙’是人名。这是一种官职姓名的合称。‎ ‎3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跽、跪、箕踞等词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B.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于带,本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读书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 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因帝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同进献。‎ D.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吊丧指至丧家祭奠死者。唐代吊唁者多着白服,死者亲属则须着五服,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期功。‎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始置。“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 D.持节:古代官名。古时使臣以节为凭,代表皇帝亲临,如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C.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D.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等也不同,以示尊卑。‎ B.省,文中指官署名。“省”有“禁中”的意思,尚书等官署设于禁中,因而称为“省”。‎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郊祀,文中指古代在郊外条杷天地。郊祀典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 ‎4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44、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5、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4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6.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4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47.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4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48、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 23时至01时)  丑时 ( 01时至03时) 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 07时至09时)  巳时 ( 09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 未时 ( 13时至15时)‎ 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 戌时 (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49、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5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1、【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 ‎ ‎ ‎ 参考答案 ‎1、【.B(阴阳判断相反)】‎ ‎2、【B  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3、【C(吏部不掌管户口、财政,掌管户口、财政的是户部)】‎ ‎4、【C【解析】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5、【B(“在下”是谦称)】‎ ‎6、【B   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7、【B【考查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中书”非军事机构,而是政务中枢,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主要负责发布皇帝政令诏书,是中国古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3分】‎ ‎8、【C 解析 “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9、【C。“唐虞”是尧和舜的并称。】‎ ‎10、【D  ("炀帝”是皇帝的溢号)】‎ ‎11、【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12、【贼,古时多指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而一般称偷东西的人为盗】‎ ‎13、【B(改元是改用新年号。)】‎ ‎14、【A【只有皇帝才能称庙号】】‎ ‎15、【D  治事、任职】‎ ‎16、【C(文中的“五谷”泛指粮食,魏知古并非具体报告五种粮食的收成。“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17、【C.“跋”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 ‎18、【C.  十乱,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泛指辅佐帝王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19、【C 古代五等爵位依次应为“公、侯、伯、子、男”。】‎ ‎20、【B【解析】“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错,三国时没有科举考试。】‎ ‎21、【B    “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 ‎22、【B.乞归养:父母年事渐高,朝廷官员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以尽孝道】‎ ‎23、【D.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24、【B.“典边”:“典”有掌管、镇守之意.“典边”在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例如:《后汉书•袁安传》:(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25、【C分析:“纪”,木星绕太阳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四十八年。此指玄宗实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 ‎26、【D  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27.D(“贬秩”指贬职,或削减俸禄。)‎ ‎28、【B (“致任”指辞官)】‎ ‎2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王:原义是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王有难,地位和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 B.“补”“授”在文言文中都与官员任职相关。其他表示授予官职的还有“拜”、“除”、“辟”、“致仕”等。‎ C.“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岳飞在《满江红》中用“靖康耻”指代北宋灭亡的耻辱。‎ D.河东:黄河自北而南流经陕西、山西省境,古代把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9、【D(3分)(“‘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30、【(A.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31、B ‎32、A(策问为出题,对策为应试)‎ ‎33、C  C 解析 古人有多种坐姿,“席坐”应指“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34、C   釜”不是酒杯,而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 ‎35、B  B  (服阙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36、D ‎37、B ‎38、B  不一定官复原职 ‎39、A  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40、C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1、D(六部属尚书省。)‎ ‎42、C (武官任免一般由兵部掌管)‎ ‎43、【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44、答案应是选“B”。( 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帝多用年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