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1模块总结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1模块总结学案

模块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 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六、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