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江诗路文化带以诗词文化为主线,结合水系古道,将各地旖.(yǐ)旎风光串联成富有诗 情画意的山水旅游线路,让游客徜.(táng)徉在江南美景中。 B. 历经千年沧桑,觥.(gōng)筹交错的场面早已湮.(yān)没于历史深处,但留存至今的一件 件青铜器足以让人们浮想联篇,去回味那个钟鸣鼎食的时代。 C. 生态文学应更多创作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讴.(ōu)歌美好生活的作品,致力于鞭挞.(dá)滥 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D. 北方的季节泾.(jīng)渭分明,春季的风一寸寸吹向大地,为山川褪去寒衣,一点点着.(zhuó) 上春色,东风过处,整个原野为之一振,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 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 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 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A 项,“徜(táng)徉”读音错,应为“cháng”。徜徉,1.犹徘徊,盘旋往返。2.犹彷徨,心 神不宁貌。3.安闲自得貌。 B 项,“浮想联篇”字形错,应为“浮想联翩”。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 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C 项,“鞭挞(dá)”读音错,应为“tà”。鞭挞,原指鞭打,现多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 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 ——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 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 - 2 - 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 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 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 设计。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生水起 B. 短小精悍 C. 然而 D. 激荡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 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 类型。 A 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 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中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 “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 B 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 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 C 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 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 想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 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使用正确。 D 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 人的启发而处于活跃状态,使用正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 3 -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对常见标点符号用法的识 记,浏览选项,加以对照分析,排除标点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B 项,乙处,“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 语”一句中,列举后面出现了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省略了一部分,后面就不再用“等” 字了。也就是说,“省略号”和“等”只用一个即可,都用显得多余、啰嗦。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 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B.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 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C.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各地广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 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更多的群众有了存在感。 D. 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为电影放映场地,通常设置超大银幕,观众坐在私家车内就可以看到 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 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 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 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 确。 A 项,“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一句谓语残缺,应在该句前面加上“凸 显”。 B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主语是“长 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此句没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 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让“自从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做 状语。 D 项,“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一句中,“看 到……电影原声”搭配不当,可在“和”字后面加“收听到”。 - 4 - 故选 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出生 20 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 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①______。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 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 造发生改变,②______。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 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 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 变,其实是③______。 【答案】 (1). 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 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 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 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 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这段内容讲的是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移动到身体的一侧。第一空,前面介绍比目鱼出生二 十天左右眼睛开始“搬家”,紧接着说“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由“之所以”可知下面应 当说原因;再根据后文的“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除了身体的构造 发生改变”,说明这个原因应当与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有关。据此填写答案。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中的“除了”,说明还有一个变化;再根 据后文“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 底活动了”,这是比目鱼生活环境的改变。据此填写答案。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说明比目鱼的这些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结合“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 其实是”,说明这是总结比目鱼眼睛移到一侧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是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 的结果”。 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 5 - (摘编自《文汇报》) (1)为图 1 或图 2 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 10 个字。 选择图( ),标题:________ (2)分别简要评价图 1、图 2 的创意。图 1:________ 图 2: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图 1 (2). 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 2 新门神) (3). (2) 图 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 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4). 图 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 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 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 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 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1)要求给漫画拟标题。给漫画拟标题一般可以从漫画的主体或讽刺的对象,漫画中人或物 的关系,漫画的主题等角度拟题。这两则漫画都是宣传性质,没有讽刺对象,因此可以从漫 画主体或者主题的角度思考。比如图 1,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 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 据此拟题即可。而图 2 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 为“新门神”即可。 (2)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解答时要先描述漫画的画面,找出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出主题。 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主题,还要分析其“创意”,即创新之处,比如图形,图形体现主题的巧 妙之处等。 图 1 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型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 - 6 - 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型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 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 2 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 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 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 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 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 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 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 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 “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 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 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 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 “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 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 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 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 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 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 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 - 7 - 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 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 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 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 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 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 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7.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 “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 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 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 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9.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________ (2)材料三:________ 【答案】7. D 8. C 9. (1). 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 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 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 - 8 - 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 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 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 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 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 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 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 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 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 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 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 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 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 ‘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 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 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 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 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 D 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 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 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 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故选 C。 - 9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材料 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 点为“特点”,作答时力求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答案(1)中“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 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 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 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 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 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 ‘相乘’。” 答案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 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第(2)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被动接受”源自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 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 答案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源自材料三结尾处“视 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 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 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 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 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 10 -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 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 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 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 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 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 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 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 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 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 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 - 11 - 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 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 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 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 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 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 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 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 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 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 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 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 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 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 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 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 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 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 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 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 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 12 -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 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 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 还记得 1927 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 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 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 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 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 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 年(有删改) 10.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1.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12.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13.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答案】10.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 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 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 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 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 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 - 13 - 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 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 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 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 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 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位精彩语言表达 艺术,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用词方面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 词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从手法的角度分 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 角度来赏析。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①在所给画线句子中,使用叠词、拟声词。如描写屋外景色时,文中写到,“树枝上有雪花 簌簌飘落,沙沙作响”,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波塔波夫在父亲去世后 回到家中的矛盾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 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描写霞光为 “粉红色”,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 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另 外整个画线部分,出现了很多景物细腻的描写,如“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雪 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 粉红色的霞光”等,通过雪地、旧亭子、天空、霞光等的描写,把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从 而更好地表现波塔波夫复杂的心境。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 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 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 性格特点。 - 14 -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的信件, 她被波塔波夫充满爱的精神感动,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 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 芙娜是一个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 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找到蜡烛,把 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夫弹奏了几曲,这些说 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 前的抱怨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说明 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见到不敢进屋的 波塔波夫,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 主动的人。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 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 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 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 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 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 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 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 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 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 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 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 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 - 15 - 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 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 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 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 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理解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的寓意,首先在小说中找到钢琴出现的语段。在小说中,钢琴在文 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 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 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 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 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现,在这篇小说中, 钢琴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①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 了调的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 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 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女主 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 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 家园与生活的重建。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 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 “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点睛】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 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 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 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阅读小说一 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 具体的作用。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 测小说的主题。 - 16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 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 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 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 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 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 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 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 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 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 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 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 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 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 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 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 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 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 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 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 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 17 -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显现 B. 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 承 C. 兵戈不试. 试:使用 D. 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 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 C. 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 D. 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 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 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 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 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 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 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答案】14. A 15. C 16. B 17.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 下之文者欤 18. (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 - 18 - 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 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 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 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 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 上”。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 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 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 C 项,连词,表并列; D 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原文“司 马迁……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 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选超卓,不可收揽……然其犯 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可见,司马迁 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 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 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因此错误。 故选 B。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 19 -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 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意为“我自从开始读书”,在 其后断开; “执事之文”作“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之”作“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 “其变”作“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 “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 最终断句为: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一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 极天下之文者欤。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美:华美;行事:行为、事迹;见:同“现”,显现出来;考:考证。 (2)中,而后:之后;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其旧:他们原来的文风;惟古之 求:宾语前置,惟求古,只追求古文。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 20 -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 或繁琐或简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自己所已经知道 的事,不勉强写自己所不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国 的衣服。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藏着的德行 心志,都不能隐藏。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没有理解其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 仅仅知道言语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 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 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 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 遒劲,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途怀 疑他是迂回的,然而他的心思至诚恳切,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烦。推究到最后,因 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而不是怨恨,不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 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没有显露自己的办法,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 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夜露,凄然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 神仙烟云,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 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 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 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 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 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 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 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义事时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 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 故而韩愈的文章虽然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 天下平定,战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 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 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三代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 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洗练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 - 21 - 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 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 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 之后,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 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 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二)(8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 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19. (1). 感伤 (2). 达观 20.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 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 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 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 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 22 - 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 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 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 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 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 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 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 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的达观。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 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 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 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 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 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 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 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 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 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 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 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 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 23 -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 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2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案】21. (1). 民 (2).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 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 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 之弊。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 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 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 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 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 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 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 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 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 “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 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 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 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说》) (3)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________________,至于暴矣。(《诗经·氓》)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答案】 (1). )往者不可谏 (2). 来者犹可追 (3). 君子不齿 (4). 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 (5). 夙兴夜寐 (6). 言既遂矣 (7).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8). 便纵有千种风情 (9). 玉户帘中卷不去 (10). 捣衣砧上拂还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文的识记,这种给出上句,填出下句,或给出下句填出上句 的默写形式,比情景式默写的难度相对较小,要求较低。但无论哪种默写形式,都要求考生 平时背诵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才能做到印象深刻,同时,要特别注重句中一 些易混字的书写。 - 25 - 本题要注意“谏”“夙”“寐”“遂”“辰”“砧”等字的书写。此外注意“只选 3 小题” 的具体要求。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听从社会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期望,然而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 们别样的角色。当这种落差产生时,我们新一代青年该如何抉择?我的答案是:听从社会的 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自己的期望固然美好,但是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只有为 国家为社会奉献了力量,让广大民众受惠,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在考清华大学时,语文和历史成绩特别优秀,都是满分,但其他 的科目分数却非常低。当年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富有想象力的钱伟长,洋洋洒洒地 写了一篇 450 字的赋,阅卷老师想改一个字都不好改,就给了他 100 分。一开始,钱伟长选 了中文系,这符合他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但是,在他进入中文系的第二天,即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学生们纷纷罢课,要求抗日。钱伟 长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决定不读中文系了,要改学物理系,将来造飞机大炮,好科学救 国,于是他弃文转理,奠定了中国力学物理的基础。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将一个破落的家庭操持成有田有地、有房有粮、家有雇工的小康之 - 26 - 家,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安安稳稳、固守家业,少年毛泽东当然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 理,但是他的志向不在于经营一个殷实的家庭。16 岁那年离家去湘乡求学前,他将一张纸条 夹在父亲账簿里,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 无处不青山。”他用这首诗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毅然离开了家乡,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社会和祖国的召唤,鲁迅弃医从文;秦玥飞放弃百万年薪, 选择回到祖国最贫困的山村当一名村官;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也一次次改变自己钻研的方向。 这些名字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 中,才足以自慰! 现代青年,若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听从时代召唤,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 求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面对落差,我们的抉择是: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紧扣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好体现了高 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的初衷。材料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人的美好愿 望;第二,家庭或社会可能会有的期望和角色;第三,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 难免会产生。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依据第一层立 意为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也可以依据第二层立意为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 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考生还可以宏观把握三层材料,从平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 差等角度立意。考生在写作时,应该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不管“我”做出何种回应,展开文章时,显然要给出做出该选择的理由,如果考生不仅能考 虑“我”的主观设想,还能从我和家庭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选择的理由,那显然比只从 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断要深刻得多。另外,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则难出佳作。 立意: 1.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 2.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时刻不忘责任与担当; 4.面对落差,权衡利弊; 5.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 27 - 素材: 1.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家境优裕,她的父亲威廉·爱德华是一个博学、有文化 教养的人,也是一名统计师。母亲芬妮·史密斯,出身于英国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名 重乡里。南丁格尔自幼便过着十分优越的上流社会生活,随时有人服侍,活在舞会、沙龙, 以及与贵族们的周旋之中。虽然表面看来是令人称羡的生活,但南丁格尔内心却一直感到十 分空虚,觉得自己生命活得毫无意义。她想去做一名护士,但父母不允许她这样做,认为那 样会让南丁格尔成为上层人物的笑柄。人民的疾苦,社会的需要,让南丁格尔不顾父母的反 对,她毅然选择做了一名护士。当她把护士当作自己一生的天职后,她才强烈感受充实的生 命意义。 2.1971 年 6 月 29 日,汪峰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海政歌舞团的长号演员。也许是 遗传了父亲的音乐天赋,5 岁时,汪峰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唱起歌来有板有眼。18 岁,汪峰以高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攻中提琴。走进大学,汪峰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一次课外活动中,他偶然听到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那种奔放的节奏、进发的激情一 下子让他着了迷,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自写自弹自唱的摇滚歌手。大四时,他与几名出色的歌 手自发成立了摇滚乐队,他们以母校的门牌号作为乐队名称——“鲍家街 43 号”。父亲从汪 峰的发型上慢慢发现了汪峰的变化,他终于从儿子床头的手稿中发现了秘密:汪峰喜欢上了 摇滚。在父亲那一代人的印象中,“摇滚乐”就是颓废、玩世不恭的代名词,甚至还代表着 邋遢和放纵。“这哪是音乐,你最好不要接触这东西。”父亲告诫儿子。汪峰不以为然地说: “摇滚乐也是音乐,只是在中国还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爸爸,我喜欢摇滚,我觉得它更适合 年轻人,将来也会更有市场。”父子俩激烈地争吵起来,两人不欢而散。汪峰是孝子,不想 让父亲为他操心,虽然他把心血倾注在摇滚乐上,但专业课从来没有耽误。大学毕业时,汪 峰因优异的专业课成绩和初露锋芒的音乐才华,被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演奏中提琴。半年后, 汪峰就坐到首席提琴师的位置上。然而坐上首席位置一周后,汪峰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 决定:辞职,回到“鲍家街 43 号”乐队!辞职前,汪峰知道父母不会同意,于是先斩后奏, 待完事后才向父母通报。汪峰的这个决定让父母非常震惊,父亲一改往日的温和、儒雅,他 抡起巴掌向汪峰打了过来。汪峰梗着脖子说:“爸妈,我向你们保证,我一定闯出一条路来!” 这时,父亲终于缓过一口气来,说:“摇滚能有什么前途?你演唱给谁听?你要是一意孤行, 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一边是辛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的人生梦想,汪峰咬 着牙流泪离开了家…… 3.陈冲是一九六一年出生于上海,但是她在一开始学的却不是表演。一九七八年她进入了一 - 28 - 所学院去学习了国外文学,但是不满足于这种现状只想成为演员的她却选择了出国留学,并 学习了影视制作。其实陈冲想要当演员的梦想是不被家里所支持的,毕竟她家里也算是医学 世家了。她的父母在医学上的成就很高,更加希望女儿能够学习医术去救人的,这也算陈冲 的父母对她的最好的安排啦!但是喜欢表演的陈冲却不想走上医学这条路的,在家人反对的 情况下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喜好。但也只有她的姥姥史伊凡才支持她去学习表演,作为一个能 够在那时留学过英美的女性,史伊凡也是思想很先进的,对于外孙女的想法一直都很支持。 这也就让陈冲才决定走上演艺圈的,后来在一九八一年的时候,陈冲选择出国去学习表演。 没有生活费的她,选择打工和靠奖学金,这才成就了后来的那个国际级影后。 4.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大学毕业时,祖国正需要一批人才,去建设祖国农村。秦玥飞毅 然放弃了都市生活,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 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 和创业创新。2011 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 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 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 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 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 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 展动力。 结构层次: 《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能够准确审题立意,采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段引材料、提观点;第二段从理论上进行简 单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用钱伟长和毛泽东的事例进行论证;第五段铺陈事例,铿锵有力; 第六段和第七段告诫现代青年,听从时代召唤,进行扣题结尾。文章首尾照应,结构清晰、 材料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和思想的积淀。 【点睛】写作文,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 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 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优 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凸显了 “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这道作文题目时代性很强,侧重于考查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 识,非常契合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