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答案

1 1.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理解错误。从原文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 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选项曲解文意。 B项,“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选项混 淆是非。 C项,“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 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 D。 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理解错误。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 题,而非其成因。 故选 C。 3. A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 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故选 A。 4. 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而其他的经济形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文无据。根据“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等话语可知, 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但文章并没有表明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 B项,“都通过……”表意绝对。原文说“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注意是“大都是 通过……”。 C项,“但其增长率自 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错。材料二的柱状图显示,2013年到 2014年的增长率呈 上升趋势。 故选 D。 5.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论点是“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比较四个选项,“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性价比以及更佳的居住 体验,并使房东的闲置房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内涵”与文中“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的观点可以形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A项,对“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方式做简单解说。 C项,设想共享经济的未来趋势。 D项,对共享经济的内涵做简单解说。故选 B。 6.①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 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 报道。②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 的地位。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 2 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 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可知,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 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的情况。 由原文“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 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 潮流”可知,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 由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19年 9月 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的转变,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中国共享经济正从 音乐,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可知,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 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报道。 根据以上界各国媒体对我国共享经济进行报道的相关内容,分析他们报道的不同角度,再结合原文“中国共 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世场, 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可以分析出目的: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让读者全面了解我 国共享经济的现状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依然乐观自信”分析错误,从“她有些自嘲地暗想……至于下 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可以看出,这是主人公的自嘲,可见她此时并不自信。故选 B。 8.(1)丰富了“妈”这一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 差形成戏剧性效果;(3)“老头”是“妈”的情节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震撼读者,引人深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特定情节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 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 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 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 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同时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推动情节 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 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9. (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 烘托出打工母亲的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得到心灵 的启示,感悟到人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生活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鉴赏能力。 题干探究的是“‘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的意蕴”,“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思考其 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 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 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从会所传出 的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10. D 11. B 12. C 13. (1)王安石大怒,让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 3 (2)你能捉到这个人,我会尽力对朝廷说,请求从优行赏;捉不到,也以不称职奏请免去你。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手戟刺遇”,“遇”指的是尹遇,作“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B;“推赏不及”,“不及” 是“推赏”的补语,不能断开,排除 C。 本句译文:最终探知盗匪的地点,分头捕捉他的同党,亲手用戟刺尹遇,捉住了他。朝廷认为李直方官小不合条 件,行赏未到李直方。苏轼请求把自己的年资劳绩,应改为朝散郎官阶,移作李直方的赏赐,朝廷不许。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言词语的的能力。 D项,“又减价粜.常平米”是“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的意思,“粜”是“卖出粮食”。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 牒,易米以救饥者”分析可知,应当是苏轼向朝廷请求,朝廷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滋”,增添,加多,此处有非常的意思;“论奏”,指官吏上奏,论述自己意见;“穷治”,彻底查办; (2)“禽”,通“擒”,捉拿;“当力言于朝”,状语后置句;“不职”,不称职。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 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 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 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 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 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王安石大怒,让御史谢景 温论奏他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 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 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 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 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 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 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州中有多年的盗匪尹遇等人,多次劫掠杀人,又杀死捕盗官兵。朝廷因指名缉捕不到,被害的人家又怕他们 4 害人,隐瞒了不敢说。苏轼召来汝阴尉李直方说:“你能捉到这个人,我会尽力对朝廷说,请求从优行赏;捉不 到,也以不称职奏请免去你。”李直方的母亲且年老,他和母亲诀别然后出发。最终探知盗匪的地点,分头捕捉 他的同党,亲手用戟刺尹遇,捉住了他。朝廷认为李直方官小不合条件,行赏未到李直方。苏轼请求把自己的年 资劳绩,应改为朝散郎官阶,移作李直方的赏赐,朝廷不许。那以后吏部因为苏轼应当升迁,以符合他的考核, 苏轼说已经答应给了李直方,朝廷又不答复。 苏轼和弟弟苏辙,师从他们的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 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 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体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见。当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 之、秦观、张耒、陈师道,还不被世人所知,苏轼对待他们都如朋友一样,从来不曾以老师的资历自居。 14(3 分)D 【解析】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 “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等语句明白如话。 15(6 分)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 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 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 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 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 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 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7. A 18. D 19.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传诵”流传诵读。“传颂”传扬歌颂。第一处空强调的是“古今流传”之意,因此选择“传诵”。 “但”只,仅;可是,不过,表转折关系。“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和 “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是转折关系,因此第二个空选择“但”。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既强调了传播的时间也强调了传播的空间。“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只强调了传 播的时间。而第三个空前为“广泛”,说明既强调传播的时间也强调了传播的空间,因此选择“流传”。 “瑕不掩瑜”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根据原文“此书也有缺点,但终究”说明缺 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瑕不掩瑜”。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关注到补写地方的前后句的内容,要和上下文紧密联系。 根据“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 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说明强调的是 选入的文章,主语应为“文章”。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说明先论证的是思想性。“这 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说明后论述的是文学性。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省略号)的能力。 5 做题时,要先对标点符号(省略号)的用法有基本的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有:表示引文的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原文“《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 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省略号的作用为列举的省略。 A项,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 C项,表示引文的省略。 D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故选 B。 20.【答案】(1)将①句中“都”和“双双”删去任意一个;(2)将②句中的“之中”删去;(3)在③句的末尾 添加“的现实”或“这一现实”;(4)在④句的末尾添加“上”;(5)将⑤句中“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 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中的“都”和“双双”成分赘余,删去其中任意一个;第②句“进入……状态之中”成分赘余,应该删去 末尾的“之中”;第③句成分残缺,缺“正视”的宾语,应该在该句末尾添加“的现实”或“这一现实”;第④ 句成分残缺,应该在改句末尾添加“上”;第⑤句中“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交叉搭配不当,应该将此 部分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 21(1).①商业运行速度最快 (2).②安全保障设施先进 (3).③乘车体验良好舒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 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 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 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说明“复兴号”商业运行速度最快;“一旦出现异常, 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说明“复兴号”安全保障设施先进;“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 业最高水平”“享受 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说明乘车体验舒适良好。 22.【审题】作文题中所供材料是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材料中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知性、儒雅、博学、多才、 勤奋、远志、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袁隆平先生应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借 鉴的楷模。本题具有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立意空间开阔,可写性强。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 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 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 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 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 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 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参考立意:人生因科研而充实,生命因艺术而润泽;锲而不舍,业精于勤,让青春焕彩;热爱学习,既博且专, 持之以恒,成就辉煌;学海无涯,青春不止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