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 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 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 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 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 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 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 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 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 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 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 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 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 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 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 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 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 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 - 2 - 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 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 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 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 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 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 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 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12 月 7 号 11 版,作者谢青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佛都注重“当下”,虽用意不尽一致,但都主张安住当下,活在当下,安于现状。 B. 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只须牢牢把握现在,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 C. 王阳明告诫弟子说,思虑过去未来事徒劳无益,那样只会放任己心,远离本心。 D. 佛教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逐层递进地分析了儒、道、佛经典文本中“注重当下”的精 神品格。 B. 文章从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指出要关注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 要维度。 C. 文章引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 下。 D. 文章尾段补充阐释了“安住当下”的精神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 此时此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曾点之志”强调因时因地制宜,随缘而安,自得其乐,内心没有纠葛,显然是一 种活在当下的状态。 B. 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状态,就是内心突破重重藩篱障碍,全然地安住当下,从而达到 - 3 - 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C. 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应该有采菊东篱的陶潜,幽居汴京的李煜,筑庐东坡的苏轼, 彼时的他们都更多地让心安住当下。 D. 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学会安住当下,不能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不能食不甘味、 辗转难眠,以免饱受焦虑忧郁的困扰。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安于现状”错误;原文为“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 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 B 项,“只须牢牢把握现在,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主观臆断。原文为“对于过 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 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 分每秒”。 D 项,“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结合文本二、三、四段内容, 如“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 知,活在当下”等分析,“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 项,“逐层递进地分析”有误。结合“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 安住当下”“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等分析,应该是并列结构。 故选 A。 【3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C 项,“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幽居汴京的李煜”错误。结合原文“中国文化的 ‘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分析,幽居汴京的李煜更多地 是回忆往昔,不属于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 故选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来 莫泊桑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 下面晒得暖烘烘的。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 住的小屋,墙是黏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 小姑娘,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 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她们送父亲上船的 时候就看到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 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 - 5 - 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 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 鳄鱼。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失踪时,她已经又 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 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 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的不巧,还要欠 面包店的账。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 是这么的古怪。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莱 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他们交谈起来。突 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 头吃起来。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 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 6 - “我叫马丹。” 他终于抬起了头。女人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后,两个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 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十二年。 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 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 过房子是我的,这是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喳喳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 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 7 -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在这篇小说里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一样,注重描写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展开 情节,塑造人物。 B. 开头着重从阳光、渔村小屋和孩子三个点对马丹·莱韦斯克家进行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个 普通渔户,他们家生活贫困而又不失温暖的状况。 C. 小说写马丹归来他的妻子却认不出来,说明马丹大婶在丈夫失踪后再婚,生活的艰辛已使 她忘记了马丹,意在表现他们原先的夫妻感情淡薄。 D. 小说写“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与前面马丹大婶母女对陌生人多 次出现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形成反差,使情节波澜起伏。 5. 请结合作品分析莱韦斯克的人物形象。 6. 小说开头写陌生男人出现在马丹大婶门口引起她们母女的害怕和担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他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勤劳能干的水手②为人本分,心地善良:与马丹 大婶结婚后,生活虽然艰辛,但毫无怨言地抚养马丹的孩子,努力维持着这个家③为人淳朴, 热心厚道:看到马丹两天没吃东西了,立刻要家人拿来食物热情招待陌生人;面对三个人的 矛盾,提议去找神父做一个公正的解决之法。 6.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说直接写马丹的出现后马丹大婶母女的反应,一下子就抓 住读者的心,产生阅读欲望。②使矛盾冲突集中。小说写马丹的“归来”,直接把矛盾冲突 的焦点摊在三个主要人物的面前,通过他们的反应来塑造人物形象。③为下文情节发展铺垫。 为后文莱韦斯克把马丹带回家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 项,“意在表现他们原先的夫妻感情淡薄”表述错误,文中“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 年”“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是你吗,当家的?’”“马 - 8 - 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喳喳地哭泣 着”之处的“颤抖”“哭”,可看出马丹大婶在看见第一个丈夫后的激动、喜悦与无奈等情 感,以及苦苦等待了十年时间,由此可知二人之前感情应该是挺好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主要根据小说对人物所作的各 种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叙述 性语言进行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侧面描写,注意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等,通过综合最后结合 文本对人物进行分析。 本题中要求结合作品分析莱韦斯克的人物形象。根据文本“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 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他们交谈起来”“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 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等情节可见,他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勤劳能干的水手,为人淳朴, 热心厚道;根据文本“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 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的不巧,还要欠面包店的账”“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 帮我们做出决定的”可知,与马丹大婶结婚后,生活虽然艰辛,但毫无怨言地抚养马丹的孩 子,努力维持着这个家;让神甫决定,而不是争夺妻子,说明他为人本分,心地善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情节的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 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小说开头写陌生男人出现在马丹大婶门口引起她们母女的害怕和担心,首先是设置悬念,通 过描写陌生男人的出现在马丹大婶门口,母女的害怕担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男 人是谁?他为什么老是盯着这里?他要干什么?;从情节的角度考虑:这一情节的安排,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莱韦斯克把马丹带回家埋下伏笔;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使小说 的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强烈、集中。马丹回来,使得三个人必须采取对应的办法解决 问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人物,写马丹的“归来”也更好的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特征;从主题的角度考虑:更好的表现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姚苌,字景茂,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诸兄皆奇之。随兄姚襄征伐,每参大谋。 襄之寇洛阳也,梦苌服衮.衣,升御坐,诸酋长皆侍立,旦谓将佐曰:“吾梦如此,此儿志度 不恒,或能大起吾族。”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襄曰:“汝何以自 免?”苌曰:“但令兄济,竖子安敢害苌!”会救至,俱免。及襄死,苌率诸弟降于苻坚, 为苻坚将,累有大功。坚既败于淮南,归长安,慕容泓起兵叛坚。坚遣子叡讨之,以苌为司 马。为泓所败,叡死之。苌遣龙骧长史赵都诣坚谢罪,坚怒,杀之。苌懼,奔于渭北,遂如 马牧。西州豪族率五万余家,咸推苌为盟主。苌将距之,天水尹纬说苌曰:“明公宜降心从 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苌乃从纬谋,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苻登进逼安定,诸将劝苌决战,苌曰:“与穷 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以计取之。”于是留其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夜袭登辎重..于大界,克 之。诸将或欲因登骇乱击之,苌曰:“登众虽乱,怒气犹盛,未可轻也。”遂止。苌还安定, 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立太学,礼先贤之后,以救时弊。时天大雪,苌散后宫文绮 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綵。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没,皆有褒赠.。苌 性简率,群下有过,或面加骂辱。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 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苌曰:“若不闻谠言,安知过也。”以太元十 八年死,时年六十四,在位八年。伪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墓称原陵。 (节选自《晋书·姚苌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 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B.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 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C.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 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D.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 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衮”是古代天子或三公所穿的礼服,这里指代姚苌未来要取得皇位。 B. “辎”是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 10 - C. “赠”在古代通常是赏赐大臣或官员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D.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苌聪慧多谋,擅长军事。跟随姚襄,常参与大谋;为苻坚将,多有大功;与苻登作战, 力排众议,用计取胜,避其怒气,不再乘胜追击。 B. 姚苌关心民生,体恤民情。遵从赵都建议,接受盟主之职;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 教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当世的弊病。 C. 姚苌爱护士卒,当时天降大雪,他散发后宫珍宝供给军用,自己吃饭只一样菜,令妻子不 穿重叠的丝绸衣服。 D. 姚苌威名远播,不修小节。西州豪族咸推苌为盟主,认可姚苌的卓著才华;然而姚苌对待 下属过失,有时会当面辱骂,简单直率。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 (2)与穷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以计取之。 【答案】7. B 8. C 9. B 10. (1)姚襄在麻田打败仗时,马被乱飞的箭射死,姚苌下马把自己的马给姚襄。 (2)与穷途末路的贼寇争胜负,是兵家的下策。我将用计策战胜他。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太常权翼对姚苌说:“陛下豁达以天下为己任,不注重小节,驾驭群雄,包罗 俊杰,不计前嫌录用善人,有高祖的器量。然而轻慢的作风,也是应当去除的”。 首先“曰”后面必须要断开,排除 AC;“不修小节”“驾驭”“包罗”“弃嫌录善”“有…… 之量”这几个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指陛下,因此这几个词前面分别要断开;“然”是句 首表转折的词,前面要断开,排除 D;“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是判断句,“轻慢之风”是主 - 11 - 语,为了强调,“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之间可以断开。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赠’是赏赐大臣或官员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表述错误。“赠”是赏赐已死的官员, 一般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已死的本人追赠爵位官职。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 项,“遵从赵都建议”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苌乃从纬谋,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可知,他遵从尹纬建议,接受盟主之职。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的得分点:①“败于麻田”,状语后置,应为“于麻田败”;“马中流矢”中“中” 为“射中目标”,此处是被动句,“流矢”是“乱飞的箭,无端飞来的箭”;“以授襄”为 省略句,应为“以(马)授”;②穷,穷途末路;下,下策;计,计策。 【点睛】参考译文: 姚苌字景茂,从小聪慧,有机变谋略,豁达任情率真不做作,诸兄都以之为奇。跟随兄 长姚襄征战,常常参与大谋。姚襄进犯洛阳时,梦见姚苌身穿龙袍,登上皇帝御座,众首领 都在旁侍立,早晨对将佐们说:“我做了这样的梦,这孩子气度不凡,或许能大大地使我们 宗族兴旺。”姚襄在麻田打败仗时,马被流箭射死,姚苌下马把自己的马给姚襄,姚襄说: “你用什么逃脱?”姚苌说:“只要兄长渡过厄难,这些混小子哪里敢害姚苌!”正好救兵 来到,两人都免于难。姚襄死后,姚苌率诸弟向苻坚投降,当苻坚的大将,屡立战功。苻坚 - 12 - 在淮南大败后,回到长安,慕容泓举兵反叛苻坚。苻坚派其子符叡征讨,任姚苌为司马。被 慕容泓击败,符叡战死。姚苌派龙骧长史赵都向苻坚谢罪,苻坚发怒,杀了赵都。姚苌恐惧, 奔往渭北,于是到了马牧。西州豪门望族率五万多家人,都推举姚苌为盟主。姚苌想要拒绝, 天水尹纬劝说姚苌说:“明公应该抑制心志听从众人的提议,以符合众望,不能坐视沉溺而 不去拯救。”姚苌就听从了尹纬的谋划,于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在境 内大赦,年号叫白雀,秉承皇帝旨意行事。苻登进逼安定,众将劝姚苌与他决战,姚苌说: “与穷寇争胜负,是兵家的下策。我将用计战胜他。”于是留下他的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在 大界夜袭苻登的辎重,战胜了。众将中有人想乘苻登军惊恐混乱之时去攻击他,姚苌说:“苻 登军虽然惊乱,但怒气还很盛,不可轻动。”于是作罢。姚苌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 教化,减省不急的花费,设立太学,礼待先代贤者的后人,以拯救当世的弊病。当时天降大 雪,姚苌散发后宫的华丽丝织品珍宝以供给军用,自己吃饭只一样菜,妻子不穿重叠的丝绸 衣服。有为国死亡的将帅,加俸禄二等,士卒战死的,都得到褒奖赏赐。姚苌性情简朴直率, 下属有过失时,有时当面辱骂。太常权翼对姚苌说:“陛下豁达以天下为己任,不注重小节, 驾驭群雄,包罗俊杰,不计前嫌录用善人,有高祖的器量。然而轻慢的作风,也是应当去除 的。”姚苌说:“如果不是听到直言,哪能知道过失。” 于太元十八年死,当时他六十四岁, 在位八年。伪谥号叫武昭皇帝,庙号叫太祖,墓地叫原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 张翥① 醉胆望秋寒,星斗阑干。小窗人影月明间。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 行路自来难,长铗休弹。黄尘到底涴②儒冠。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 (注)①张翥:前期隐居扬州,55 岁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②涴:玷 污、弄脏。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寒”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寒,而且奠定了全诗情景的基调。 B. “星斗”和“小窗”二句紧扣“望”字,俯仰结合,写出月夜登楼所见之景。 C. 结尾二句作者描绘了眼前所见的和谐静谧的画面:湖水澄澈,白鸥栖息,渔竿闲置。 D. 本词上阕重在描写所望之景,下阕重在感悟抒怀,景与情紧密关联。 12. 这首词流露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3 - 【答案】11. C 12. ①思念家乡之情。“归是梦”“只在吴山”写出了词人无法归乡,且 误识乡关的酸楚。②为客漂泊之苦。“客里”“行路自来难”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对仕途奔波 生活的无奈之感。③归隐无望之伤。“白鸥”“渔竿”等暗示了词人对归隐的渴望,但“闲 了”一语打破了这种理想,流露出无限的遗憾和感伤。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煞尾二句作者看到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画面:湖水澄澈,白鸥栖息,渔竿闲置”感情理 解错误,“渔竿闲置”不是现实画面,是他对往日的回忆,更是他不能忘怀的理想。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 这首词流露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 写出了此人身在外地,无法返乡,并且错认家乡的思乡之情;“客里”“行路自来难”,写 出此人四处漂泊的苦楚,结合注解可以看出词人仕途奔波充满艰辛和无奈;“白鸥”“渔竿” 写出了隐逸生活的画面,暗示作者渴望归隐,“闲了”就是荒废了,一语道破这种想法只是 理想,流露出归隐无望的遗憾和感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曲罢曾教善才服 - 14 - (4). 妆成每被秋娘妒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忳,郁,侘,傺,兮,妒,祠。 三、现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 年 14.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 煎熬。 B. “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 “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 寂寞、闭锁的心境。 D. 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 15.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 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 15 - B. “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待的 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 诗歌首尾呼应,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 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 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煎 熬”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第一人称“我”写游 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借指某个人,并且是 “容颜如花”,应该是指“闺中女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 归人,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 来,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可知“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 女子”的容颜憔悴,突出“闺中女子”倍受相思煎熬。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 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 项,“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 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是美丽的,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 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悲伤的 美。 故选 B。 - 16 - 【点睛】现代诗歌的鉴赏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思考探究三个能力层级。命题点主要在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网上知识分享平台越来越______,” 一位网友说,“它们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 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以假乱真的故事。”显然共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 几近相同的困境: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 _______压力,让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让知识分享和使用链 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一方面,我们依然相信创新的共享模式让人们醉心于知识的汪洋; 但另一方面,( )。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有效监管一旦缺乏,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在众筹与共享并驾齐驱的时代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 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背道而行。知识的原野没有边界,但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每个 人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被动接收,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_____知识的植 株,做一名慧眼识珠的花匠、______的护花使者,知识的花朵才会灿然盛开、传递芬芳。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鱼龙混杂 营利 培育 忠心耿耿 B. 泥沙俱下 盈利 培植 恪尽职守 C. 鱼龙混杂 盈利 培育 恪尽职守 D. 泥沙俱下 营利 培植 忠心耿耿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求知的航向往往被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误导 B. 人们求知的航向往往误导了被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 C. 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往往会误导人们求知的航向 D. 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往往会被人们求知的航向误导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有效监管一旦缺乏,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故事会”。 B.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有效监管一旦缺乏, - 17 -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活动。 C.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一旦缺乏有效监管,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活动。 D.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一旦缺乏有效监管,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故事会”。 【答案】16. B 17. C 18. D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 一起。文中说的“平台”,如使用“鱼龙混杂”则对象不当,故应使用“泥沙俱下”。 “盈利”,指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营利”,谋求利润。以赚钱为目的,但未必赚到钱。 语境是说获得的利润,应使用“盈利”。 “培植”,栽种并细心管理,培养人才,扶植使壮大,这里形容“知识的植株”,使用“培 植”正确。“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不合语境。故使用“培植”。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忠心耿耿”形容非常忠 诚。根据语境,这里并非强调“忠心”,而是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应使用“恪尽职守”。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应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括号前 的句子“创新的共享模式让人们醉心于知识的汪洋”谈的是创新的共享模式的优点,由“但 另一方面”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应与上句构成转折关系,论述其弊端。 A 项,由“但另一方面”前的句子可知,括号内的句子的主语应为“知识岛屿”,而选项的主 语变成了“人们求知的航向”,故排除 A 项。 B 项,“求知的航向往往误导了被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主宾颠倒,应该是“知识岛屿往 往会误导人们求知的航向”。 D 项,“知识岛屿往往会被人们求知的航向误导”主宾颠倒,应为“知识岛屿往往会误导人们 求知的航向”。 故选 C。 - 18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多的灰色地带,有效监管一旦缺乏, 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第一个问题“有效监管一旦缺乏”语序不当,应改 为“一旦缺乏有效监管”,所以 A 和 B 排除。 第二个问题“沦为”缺少宾语中心词,而 C 项搭配不当,补充的宾语“活动”与主语“跨界 平台”搭配不当,应将“活动”改为类似“的‘故事会”的词语。 所以选 D。 19.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了解,知道。 C.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功劳。 D. 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 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 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 易判断出来。 A 项,修正。句意为: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B 项,同“智”,聪明、明智。句意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C 项,夸耀。句意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故选 D。 20.以下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 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 B.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春秋时期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 - 19 - 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提出“逍遥游”。 C.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历时 15 年始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 D.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复活》等, 《炮兽》一文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 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 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 的评价等。 A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错误。《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著作,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 B 项,“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提出‘逍遥游’”错误。逍遥游是庄子思想。 D 项,“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复活》等”错误。《复活》 是托尔斯泰的。 故选 C。 21.2019 年 9 月 2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 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 誉勋章,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的人。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50 字。 【答案】示例:(1)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四十载航天岁月谱华章,你与同事 们,在茫茫星空中镶嵌了 30 颗中国卫星。如今,你更以儒将之风,挂起绕月工程之帅印。持 国利高于顶,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孙家栋(2)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 朝,这些战场都有你矫健的身影。巍巍乎高山景行,铮铮然铁骨侠风;壮志谱传奇,热血写 春秋。九秩红心华发,撰写老兵新传。离休不休天行健: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 —— 李延年(3)不变的齐耳短发,不变的蓝布套装,不变的朴实低调。这就是你,农民的代言人, - 20 - 劳动妇女最美的代言人!建言“同酬”入宪法,“绿色银行”美色佳。登高且望远,丹心映 白发!—— 申纪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拟写颁奖词的能力。解 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当运用修辞,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 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解答此 类题要掌握颁奖词的格式,选择熟知的人物来写,一般用第二人称抒写,语言要凝练生动, 修辞得当,情感饱满,富有文采,具有表现力。本题所给的人物,学生应该都很熟悉,根据 平时的积累及所给的材料,加上适当想象,即可写成。行文逻辑应该是按时间顺序概括人物 主要生平和事迹。 22.下图为我省疾控中心 logo,请尝试结合当前浙江人民抗击“新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 这个 logo 的理解 【答案】抽象绿色 z,象征地城(浙江);弯曲盘旋的蛇,象征狡猾的病毒(疾病);笔直的针, 象征医学防控在病魔肆虐之时,用科学的力量将病毒牢牢钉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 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解析徽标。解答这类题目,应当对徽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把握徽标的主题或方向。通过整体把握,收集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徽标细节,留意方位, 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我省疾控中心 logo”。根据图 片可知该会徽由“抽象绿色 z”“弯曲盘旋的蛇”“笔直的针”等元素构成。 寓意的回答要 结合该图的主题来进行。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抽象绿色 z,不仅象征地城(浙江),而 且绿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弯曲盘旋的蛇,象征狡猾的病毒(疾病);笔直的针,象征医学防 - 21 - 控在病魔肆虐之时,用科学的力量将病毒牢牢钉住。 五、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人生当有“高度”, 眼界阔大,高星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当有“温度”,满怀爱 心,富有情趣;人生当有“气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万事万物皆有度 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道理就是凡事都要掌握一个火候,“度”就是这个火候。做菜要掌 握火候,火猛了会烧焦,不够又做不熟。与人相处不能太亲昵,也不能太疏远。往大了说,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老子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要掌握火候。人生的种种往往是这样, 做得不够和做得过分往往结果都不会好。 这就是为什么《论语》里面会说,“过之犹不及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儒 家提倡的就是一个“中庸”。所谓“极高明而致中庸”,“中者,天下之至理;庸者,天下 之达道”。《论语》中孔子曾经说:“吾道一以贯之,曰中庸而已矣。”从这句话中可见中庸 这种思想的核心地位了。是啊,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凡事都合乎分寸,实在是很完美的 境界。就像孔子的修身历程一样,“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了。而孔子“学” 的是什么?不过也是中庸罢了。 在西方,遥相呼应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类似的思想,他的伦理学是,美德介于两极之间, 比如,勇敢介于懦弱和鲁莽中间,勤俭介于吝啬和奢侈之间,等等。真是君子所见略同。可 见,真理是跨越空间、时间、和民族的。一个人长得好看,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从本 质上来说的话,“美”这个东西,朱光潜先生认为,它实在就是一个长得适中的效果而已, 因为,长得适中的话就看着省力多了。文学作品中,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对东家之 邻的描写,“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之深入人心就充分 说明了这一点。 克雷洛夫寓言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也深深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它的里面有 一个很著名的寓言,就是“杰米扬鱼汤”的故事。是说杰米扬的鱼汤做得非常好吃,一天他 请人家来喝汤,客人当然是很高兴喝到这么著名的鱼汤了,但是主人好客的过了头,不论客 - 22 - 人怎么的推辞,他都认为是在客套,就硬逼着客人来喝,到了后来客人终于忍受不住,拂袖 而去了。好客是需要一个度的,把客人晾在那儿,不闻不问,这是冷落,是冷淡,但如果太 过分,如同患了强迫性精神病一样逼迫人家喝汤,这是限制别人的自由了。 所以说呀,凡事要以“度”为准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经常有人批判,说中国文化 提倡中庸,说什么“枪打出头鸟”,是泯灭个性的创造力的。其实这是偏见了。害怕“枪打 出头鸟”,这恰是“不及”的表现。我们是提倡“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一言以蔽之,“度”乃是人的准则,也是社会的秩序,也是国家的治理基础。有了“度”, 人伦幸福,社会安定,国家强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 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 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 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审题】材料主要讲“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 举了“高度”“限度”“温度”“气度”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度”在生活中的内涵。万 物都应该有度,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按照“度”,为人处事需要遵守“度”等。讲究“度”是 智慧、是艺术,可促进和谐等。把“度”作为一种独立存在,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 是一种气质、姿态、品质。做人要容忍、大度、不卑不亢;处事不急不躁,不偏不倚。给“度” 以修饰限定,缩小了“度”的内涵与外延。如“热度”“硬度”“温度”“限度”“角度” 等。选取“度”的一般意义,如“度过”“推测”等。把“度”引申为“约束”“限制”“原 则”等。 参考立意:把握好人生之“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度”;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审度自 己,擦亮自己的蓝天;准确测度自己,定位自己,方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等。 行文结构:先想一个亮丽的题目,最好是很有哲学思想的,比如“事事皆有度”。然后从不 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开头以抒情笔调巧妙点题,如“因为有度,看花才能灿烂地盛开;因 为有度,大地才能如此春去秋来繁衍了万物;因为有度,人类的理性才能在其中放出光芒”; 下文从“爱因为有度才能有结果”“大自然有其特有的度”“多行不义必自毙”几个层次论 述,结尾再次点题,如纵观人类发展的历程,历史再次向世人说明:事事皆有度。 【素材】为物要择之有度。汪国真曾说:“只是相思情太浓,仅用相识意太淡,友情是相识, 味甘境又远。”在他看来,交友要处之有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友谊的发展。 - 23 - 处之有度,使他们面对挫折时既不高亢,也不低落,而是把心思埋于事业,为国为民尽 献一份力量。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左迁被贬之时并未忘 己之责,未置国忧民难于度外。所以,处之有度的原则使他既能和平面对“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的儿女情长,又能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人生终需度。因为有度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洒脱;因 为有度才会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与静 谧;因为有度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壮志。我们的人生不能没有度。 不多,不少——适度才是最好。 我们经常说“适可而止”,当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一定要有所分寸。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用来丈量一切。只是,每个人心中的尺子,长度都不相同。 万物有限度,人生有限度。让我们把握好“度”这个智慧而又充满艺术的尺,量出充满 智慧和艺术的人生吧!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哲学家言:“无论黄昏时树影有多长,他总是和数根连在一起。” 树影不敢妄为,因为它懂得万物皆有度,离开了度,它就等于离开了树根,就失去了生命力。 “度”是智慧,是艺术。因此待人处世要讲究“度”。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 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 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 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 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 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 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 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