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中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中图版)

‎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景观示意图、区域分布图等,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Ⅲ·T6、7;2016·全国卷Ⅰ,2016·全国卷Ⅲ·T10。‎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西北地区雅丹地貌、广东丹霞地貌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3.人地协调观:运用所学知识,在野外考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点一|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与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形成各种岩浆岩,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统称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4)地震 概 念 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引起 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引起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褶皱是岩石发生的连续性弯曲,其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地形 侵蚀的地形(地形倒置)‎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山岭 背斜顶部往往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谷地 向斜槽部往往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 断层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产生的破裂断开。‎ 地质构造类型 形态特征 地 貌 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华山)‎ 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狭长的凹陷地带(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活动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陆地内部张裂:裂谷 东非大裂谷 海洋内部张裂:海洋 大西洋中脊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 ‎↓‎ 山脉和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 ‎↑‎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 ‎↑‎ 大洋板块 海岸山脉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3.板块运动: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比较活跃。‎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法1 利用过程演变图考查内力作用形式及其影响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考法2 结合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及其影响 ‎(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2~3题。‎ ‎2.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 ‎3.该板块边界(  )‎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2.B 3.C [第2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3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考法3 依据地形剖面图判读,考查地质构造及影响 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4~5题。‎ ‎4.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 ‎4.D 5.C [第4题,‎ 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己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第5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故排除A、B项。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考法4 联系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考查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或泥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 A.太行山脉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7.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 A.泥石流 B.火山爆发 C.滑坡 D.地震 ‎6.D 7.D [第6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图中页岩气储量丰富区位于向斜中,是低洼的沉降地带,而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盆地是沉降地带,有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D对;太行山脉、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都是隆起抬升的地形区,不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第7题,由材料可知,页岩气开采过程中要压裂岩层,而岩层断裂必然要释放能量,可直接诱发地震,D对;泥石流灾害一般是由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引发的,火山爆发要有岩浆活动,滑坡主要与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有关,地下岩层断裂不会直接诱发这些灾害,A、B、C错。]‎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解题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知识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问题。‎ ‎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表 现 因 素 作 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固结成岩 压力、温度等的变化 经过一定的作用,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3.五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种外力作用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如下图所示:‎ ‎4.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5.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张家界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雅丹地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知识拓展] ‎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侵蚀类型 形成地貌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貌形态;经搬运会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冲刷坡面,形成沟谷;流水使谷底加深,形成瀑布、峡谷、“V”型谷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沉积类型 形成地貌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山前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三角洲、沙洲、冲积岛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风力沉积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层也是沙尘堆积形成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 ‎③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法1 分析统计图表,考查外力作用形式及影响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出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题流程] ‎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尝试解答] 1.D 2.B ‎[规律方法]__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 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法2 结合区域地质环境分析,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3.C 4.B 5.D [第3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 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5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解题技法] ‎ ‎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读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2.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考法3 利用地貌景观图片,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8·山东滨州二模)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图所示)。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有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 这些石蛋才露出地表。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 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7.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推动 ‎6.C 7.A [第6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根据材料可知“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该地质年代不会有恐龙,D错。第7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该地区的风并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冰川,D错。]‎ 考法4 借助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区域主导外力作用特点 ‎(2019·山东济宁期末)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末,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之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9.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0.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C 9.B 10.C [第8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9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风力减弱,有利于沙尘沉积。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第10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②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③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④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该地造林,且该地气候条件也不支持常绿阔叶林生长,①错。]‎ ‎[方法总结] 利用地貌判断区域主导风向的方法 ‎ 根据沙丘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9·广州调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岩石主要由(  )‎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2)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1)B (2)C [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岩,主要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B对。第(2)题,据图可知,石林景观岩体裸露,没有堆积物分布,因而不存在堆积作用,A、D错;当地海拔只有1 200米,没有冰川分布,不会受到冰川侵蚀,B错;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易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C对。]‎ 知识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 ‎3.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4.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岩石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 举例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侵入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岩浆岩 地壳上部,冷凝而成岩石 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有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 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等 考法1 结合地理联系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019·泉州质检)“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1~2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 A.A B.B C.C D.D ‎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1.B 2.D [第1题,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中A是侵入岩,B是喷出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第2题,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 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型石柱群。]‎ 考法2 利用景观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2019·河南南阳八校联考)“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A 4.D [第3题,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掩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第4题,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南纬30°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考法3 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貌影响 ‎(2019·柳州模拟)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6.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7.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C 6.D 7.B [第5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6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7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七)|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题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尝试解答] C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2019·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其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2~4题。‎ ‎2.椭圆形筒状高地M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火山地貌 ‎3.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4.下列属于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的价值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2.D 3.A 4.C [第2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3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4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 ‎(2019·湖北联考)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5~6题。‎ ‎5.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 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6.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5.B 6.C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第6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