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赣州市2020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 28 -‎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未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B. 某种意义上,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特征是《史记》文学上的灵魂。‎ C. 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及强烈感情色彩是区别《史记》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标志。‎ D. 历代评论家对《史记》的文学阐释和评论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内容丰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清楚,层次清晰。‎ B. 论述《史记》“跨界”文学,第2、3段是“内在原因”,第4段主要是“外部因素”。‎ C. 第2、3段分别是从司马迁“爱奇”审美观和《史记》的文学品质角度加以论述的。‎ D. 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有关评论既有力支撑了分论点,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领域,与历代文学家创作实践中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接受《史记》有关。‎ B. 《大英百科全书》说:“传记艺术家在展现年代范围和形象立体化时要凸现人物内心主要行为形式。”《史记》做到了这点。‎ C. 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史记》就很难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殿堂。‎ D. 《史记》被文学家从诸多方面予以学习模仿,不仅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答案】1. B 2. D 3. C - 28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错误,第二段“‘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可知选项对象扩大,原文是“所写的奇特之人”;‎ C项,“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的标志”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是否”“有无”,原文只强调《史记》的“是”“有”,没有否定其他历史著作;原文说它们的区别时用的词语是“重要方面”,而非“标志”; ‎ D项,“历代……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错误,整体代局部,有的朝代是,有的朝代不是,原文第四段“《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可知“汉魏六朝”只是关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错误,第二段“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可知选项扩大了论据的功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 28 -‎ C项,“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错误,第四段“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可知原文是正面陈述,此项转述为假设逻辑关系,使文意发生了变化。‎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保障了人们的饭碗安全,对维护国内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90%左右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并持续北移。面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国家积极推进北粮南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 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粮食依然是弱势产业。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习主席对新时期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帆《全力以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粮食安全形势迎来历史最好水平。如图示:‎ - 28 -‎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我国改革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国人均资源较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导致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食品精细化又使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给粮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摘编自张正河《粮食安全现状论述》)‎ 材料四:‎ 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景观优美区域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有机绿色食品等,走好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 粮食流通、加工、收储、销售等各环节都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过程,要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多样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控制力。‎ 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双边或多边农业合作,加强粮食贸易衔接,为我国粮食安全与贸易提供保障。同时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粮食产业的影响,实施外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外资监管。‎ - 28 -‎ 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航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评估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变化,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摘编自姜楠《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之“战略构想”》)‎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4年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都上新台阶,这与国家政策支持分不开。‎ B. 表中年粮食总产量虽有起伏,但整体趋好,而且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 C.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D. 我国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走的就是依靠科技获得高效的藏粮于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B. 如果不及时解决外出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的问题,将导致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现状雪上加霜,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C. 在我国人均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现状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 D. 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需全面整合国内外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数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 ‎6. 材料一、三、四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 ‎6. ①材料一: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②材料三: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应居安思危的原因。(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 ‎③材料四: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构想(或“应对措施;应对策略;应对方法;应对手段等”)‎ ‎【解析】‎ ‎【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错误,曲解原意,原文表述是“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另,“吃不饱”也并非一定指表中这低产的四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走的就是依靠科技获得高效的藏粮于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错误,原文材料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可知是“提高单产”,而不是“获得高效”。‎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材料三,“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我国改革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可知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粮食安全应居安思危的原因;材料四,“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航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可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构想。‎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 28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女 契诃夫(俄)‎ 当年她比现在更漂亮,歌喉更动听。夏季的一天,在她的楼房里,坐着尼古拉,是她的崇拜者。天气闷热难耐。前厅意外响起门铃声。“大概是邮差,也可能是女友。”帕莎说道。‎ 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帕莎拉开门,让她吃惊的是,门口站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年轻漂亮,衣着考究,俨然一位高贵的太太。‎ ‎“请问您有什么事?”帕莎问道。‎ 太太没有回答。她朝里迈了一步,慢慢打量房间,然后坐下来。‎ ‎“我丈夫在你这吗?”她木然地问道,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帕莎。‎ ‎“什么?”帕莎小声说,手脚开始发抖,“没……太……我不认识您的丈夫。”‎ 太太几次用手绢擦地苍白的嘴唇,不时屏住呼吸克制内心的颤栗,帕莎则呆若木鸡地站在地面前,不敢正跟看她。‎ ‎“那你是说,他不在这?”太太的语气明显带着责问。“你卑鄙,可恶……”太太厉声说道,并带着仇恨和厌恶的神气盯着帕莎。‎ 帕莎感到自己一定给这位一身黑衣、眼神愤怒、手指又白又细的太太留下某种丑陋的印象。她觉得,如果自己长得瘦一些,不涂脂抹粉,还可以隐瞒那并不高贵的身份。‎ ‎“我丈夫在哪?”太太说,“不过,他在不在这也无所谓,可是我必须告诉你,他盗用公款的事已经败露。瞧你干了什么好事!”‎ 太太站起未,愤愤地在房里走来走去。帕莎望着地,吓得懵懵懂懂的。‎ - 28 -‎ ‎“今天就要来抓他,逮捕他,”太太说到这抽泣起来,这声抽泣听出地的屈辱和懊丧。“我知道,是你把他弄到了这般可怕的境地!”‎ 太太继续在房里走来走去,绞着手。帕莎呆呆地望着她,不明她的来意。‎ ‎“我,太太,什么也不知道!”她委屈地哭起来。‎ ‎“你撒谎!”太太高声训斥,悉狠狠地瞪着她,“我知道,这个月他天天在你这里鬼混!我告诉你:他盗用公款,为了你,他不惜去犯罪。”太太在帕莎面前站住,坚决地说,“他有妻子,儿女……一旦他判了罪被流放,那我和我的孩子就要活活饿死……不过眼前还有办法救他,使我和孩子免得丢脸和受穷。如果今天能送去九百卢布,他就乎安无事了。只要九百卢布!”‎ ‎“什么九百卢布?”帕莎小声问道,“我,我不明白……我可没拿过。”‎ ‎“我不是跟你讨九百卢……再说我也不会要你的钱。我要的是东西……你把我丈夫送的东西还我就是了!”‎ ‎“太太,先生什么东西也没送过我!”帕莎突然叫起来,开始明白她的来意了。‎ 帕莎拉开梳妆台的一个小抽屉,取出一个空心的金镯子和一只成色不足的宝石小戒指。“给您!”她把这两样东西递过去。‎ 太太霍地涨红了脸,面部肌肉抽搐起来。她受到了侮辱。‎ ‎“我不是来乞求施舍的,我是来讨回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利用你的诱惑,榨干了我的丈夫。星期四,我看到你和我丈夫在码头上,那天你戴着贵重的胸针和锡子。所以,你用不着在我面前装扮成无辜的羔羊!”‎ ‎“我向您保证,除了这镯子和戒指,从您丈夫那没见到任何东西。”帕莎说,“先生通常只给我带点甜馅饼。”‎ ‎“甜馅饼……陌生女人冷笑说,“家里的几个孩子饿肚子,你这里倒有甜馅饼!你是肯定不想退回东西了?”不等回答,太太坐了下未,眼睛盯着一处地方。‎ ‎“现在该怎么办?”她说道,“要是我弄不到这九百卢布,那他就完了,我和孩子也完了。”太太用手绢捂着脸,痛哭起未。‎ ‎“我求你了!”她边哭边说,“是你害得我丈夫倾家荡产,是你毁了他的前程,你救救他吧……你可以对他不同情,可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过错呀?‎ 帕莎一想到几个小孩站在大街上,饿得哇哇哭,自己心中也不好受。‎ ‎“太太,我能做些什么呢?”她说,“我向您保证,我没有得到尼古拉一点好……在我们这班歌女中,只有莫蒂一人有财主供养,其余的都靠挣面包勉强过日。尼古拉是有教养有礼貌的先生,所以我才接待他。我们不能不接待呀。”‎ - 28 -‎ ‎“我要东西!把东西还给我!好吧,我给你下跪!这样行了吧?”‎ 帕莎尖叫一声。她感到,这个苍白而美丽的太太,骄傲而高贵的妇人,当真会给她下跪,太不可思议了。‎ ‎“好,我给你就是!”帕莎擦着眼睛,“不过东西不是尼古拉的……东西是别的客人送我的。就按你的意思办,太太……‎ 帕莎拉出五斗柜上面的抽屉,取出一枚钻石胸针,一串珊瑚,几只金戒指,一个金锅子,一块金表,几颗金纽扣,全交给了太太,帕莎摊开双手说:“这下我什么也不剩了。‎ 妇人颤抖着手把珠宝包在手绢里,一句话没说,甚至没点一下头,走了出去。‎ 隔壁房门开了,尼古拉走了出来。他脸色苍白,眼睛里闪着泪光。“我的上帝,她高贵,骄傲,纯洁……她竟想下跪……求你这种歌女!是我把她逼到了这一步,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你离我远点……”他厌恶地大声吗道,急忙推开帕莎,向大门跑去。‎ 帕莎呆神瞬间,尼古拉已没了影子。‎ ‎(写于一八八六年,本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太太“打量房间”“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这些细节是为摸清帕莎的底细,“擦嘴唇”“屏住呼吸”是为后文“色厉”作准备。‎ B. 太太向帕莎哀求甚至想下跪,帕莎把所有积蓄给了太太这一情节,透露出善良的帕莎内心生出的同情、惊讶和无奈心理。‎ C. 尼古拉盗用公款这一事件不管真实与否,都是小说刻画形象、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的一个关键点,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D. 小说描写“上流人”厚颜无耻地欺辱一个无依靠的歌女,表露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怕莎虽有不幸却自甘堕落的讥讽之意。‎ ‎8. 小说结尾“尼古拉已没了影子”这句话含义丰富,请你简要概括。‎ ‎9. 小说中“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显示了尼古拉目的达到后急于脱身的心态。(或者隐含尼古拉目的达到后步伐的轻快)‎ ‎(2)揭示了尼古拉担心帕莎反应过来后将与之纠缠的心理。‎ ‎(3)暗示尼古拉将从此消失,不再出现在帕莎面前。(或尼古拉的消失暗示了这是一出尼古拉和妇人合谋的骗局) ‎ - 28 -‎ ‎9. ①自然切入下面的情节。尼古拉躲进隔壁房间后,“太太”出场,小说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两个女人矛盾冲突的情节。‎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或“给故事情节的展开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尼古拉没在场,作者可以将笔墨集中在两个女人的冲突上,有利于情节的推动和发展。‎ ‎③有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和结局。目的达到后,尼古拉走出房门并急于脱身,表明这是一出两人合谋行骗的丑剧,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并自然而然的走向结局。(或“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性。小说运用设悬和解悬手法,使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自甘堕落讥讽之意”错误,小说相关内容体现出她是迫于生计的无奈才沦落到此地步,作者哀其不幸,也有“怒其不争”的情感流露,但是却没有“讥讽之意”。‎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帕莎拉出五斗柜上面的抽屉,取出一枚钻石胸针,一串珊瑚,几只金戒指,一个金锅子,一块金表,几颗金纽扣,全交给了太太”,歌女把自己挣得所有拱手给了尼古拉的太太,尼古拉目的达到后急于脱身的心态;“这下我什么也不剩了”,歌女钱财是自己勤勤恳恳挣来的,在“有修养”的太太的面前还是会自卑,面对无情的指责和天大的冤屈,歌女还是会可怜他们的孩子,同情他们的遭遇,甚至给出自己的全部家当,但是这是不合理的,尼古拉瞬间消失,表明担心帕莎反应过来后将与之纠缠的心理;“夏季的一天,在她的楼房里,坐着尼古拉,是她的崇拜者。天气闷热难耐。前厅意外响起门铃声”“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种种迹象表明尼古拉将从此消失,不再出现在帕莎面前。‎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子作用、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筛选信息需要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帕莎拉开门,让她吃惊的是,门口站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年轻漂亮,衣着考究,俨然一位高贵的太太”,丈夫躲起来,太太出场,自然切入下面的情节;“我丈夫在你这吗?” “没……太……我不认识您的丈夫。”“我知道,是你把他弄到了这般可怕的境地!”“我,太太,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这个月他天天在你这里鬼混!我告诉你:他盗用公款,为了你,他不惜去犯罪。”“我不是跟你讨九百卢……再说我也不会要你的钱。我要的是东西……你把我丈夫送的东西还我就是了!”可知尼古拉没在场,作者可以将笔墨集中在两个女人的冲突上,有利于情节的推动和发展;目的达到后,尼古拉走出房门并急于脱身,表明这是一出两人合谋行骗的丑剧,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并自然而然的走向结局,最可怕的是这位躲起来的丈夫,沉迷声色的同时,还欺凌歌女。当自己的太太对着歌女“求情”的时候,他躲在了房间里。当太太走后,他是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太太,但是他丝毫没想过,他们的行为对歌女来说,一个像“扒皮”,一个像“抽筋”。‎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泗水守监,于是周昌、风吹雨打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羽。封周昌为汾阴侯。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 - 28 -‎ 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①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居顷之,赵尧②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期期:口吃结巴貌。②赵尧:当时担任符玺御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B.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C.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D.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指直系亲属,文中的“从”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从”的意思相同。‎ B. 职志,是秦、汉军队中掌管旗帜的官员。职,意为“掌管”;志,意思是“旗帜”。‎ C. 陛下,帝王卫士在皇宫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台阶。‎ D. 跪,古人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小腿上,稍欠身子即为跪。跪谢,即跪着感谢对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昌征战有功,历任多种官职。他随着高祖入关破秦,曾经跟随高祖打败了项籍,先后被高祖封为卒史、职志、中尉、御史大夫以及赵王相国等官职。‎ - 28 -‎ B. 周昌性情耿直,尤为高祖畏惧。高祖曾让周昌评价自己是个怎样的君主,周昌直说高祖就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王,高祖虽然笑了,但特别畏惧周昌。‎ C. 周昌极力劝谏,反对另立太子。高祖想废除太子另立戚姬之子,周昌在朝廷劝谏时态度强硬;皇上问他理由,周昌愤怒地说,这样做不行,臣不奉诏。‎ D. 周昌一片忠心,设法欲保赵王。吕后曾多次派使臣去召见赵王,周昌坚决不送赵王回京,为此遭到吕后贵骂:赵王饮药而死之后,周昌托病不见吕后。‎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2)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 ‎【答案】10. D 11. A 12. A ‎ ‎13. (1)高祖独自心中闷闷不乐,悲伤地唱起歌来,群臣不知道皇上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2)你不知道我怨恨戚氏吗?竟然不派送赵王回京,为什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周昌为人刚强坚毅,敢说直话,就连萧何、曹参等人都尊敬惧怕他。周昌曾经在高祖休息的时候入宫奏事,高皇帝正搂着戚姬,周昌转身就跑。高皇帝追上抓住周昌,骑在周昌的脖子上”。‎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强力”和“敢直言”都是周昌的性格特征,之间断开,排除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自”,从,由,一般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B;‎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昌”是“萧曹等皆卑下”的对象,之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 28 -‎ A项,“从,指直系亲属”错误,“从”指“堂房亲属”,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先后被高祖封为卒史”错误,“卒史”是周昌在秦朝时就担任的官职,并非“被高祖封”。‎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独”,独自,单独; 悲歌”,“悲”要作状语,“歌”要翻译为动词,悲伤地唱起歌来;“上”,皇上;“所以”,原因;“然”,这样。(2) “尔”,你;“怨”,怨恨;“而”,竟然,居然,却,但是;“遣”,遣送,派送; “何”,为什么。‎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 28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珂,秦朝时都是泗水郡的卒史。到高祖在沛县起义时,打败了泗水的郡守和郡监,这时周昌、周珂便以卒史的官职随从沛公。沛公就用周昌做职志。跟随沛公进入关中,推翻了秦朝。沛公被立为汉王。任用周昌做中尉。汉王四年,就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曾随从汉王打败项籍。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周昌为人刚强坚毅,敢说直话,就连萧何、曹参等人都尊敬惧怕他。周昌曾经在高祖休息的时候入宫奏事,高皇帝正搂着戚姬,周昌转身就跑。高皇帝追上抓住周昌,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是怎样的君王呢?”周昌抬头说:“陛下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于是高祖笑了,然而特别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废除太子,而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竭力谏争,但没有结果。而周昌在朝上劝谏时态度强硬。皇上问他理由,周昌先天口吃,又正是大怒的时候,说:“陛下虽然想要废弃太子,但我期期不能奉命。”皇上高兴得笑了起来。散朝以后,吕后侧着耳朵在东厢房偷听,看到周昌,就对他欠身道谢说:“假如没有您,太子几乎就要被废弃了。”这以后,戚姬的儿子如意就被封为赵王,年纪仅十岁。过了不久,赵尧侍奉高祖,高祖独自心中闷闷不乐,悲伤地唱起歌来,群臣不知道皇上这样做的原因。赵尧上前请安问道:“陛下之所以不高兴,莫不是由于赵王年纪小,而戚夫人跟吕后又有嫌隙吗?担心陛下万岁以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是的,我私下里担忧这件事,但不知道该怎么办。”赵尧说:“陛下应该特地为赵王安排一个尊贵而又刚强的相国,又要是吕后、太子和大臣们平时所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是的,我考虑的也想这样,但大臣中有谁能胜任呢?”赵尧说:“只有周昌行。”高祖说:“好。”于是调御史大夫周昌担任赵王的相国。高祖去世后,吕太后派使臣去召见赵王,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假托生病不去。使臣数次往返,周昌坚决不送走赵王回京。于是高后忧虑起来,就派人召见周昌。周昌回到京城,谒见高后,高后恼怒地骂周昌说:“你不知道我怨恨戚氏吗?竟然不答应派赵王回京,为什么?”周昌被召回京后,高后又派人去召见赵王,赵王果然来了。他回到长安一个多月后,就喝毒药死了。周昌因此托病不见高后。三年后周昌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①‎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 28 -‎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③著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76岁,此时作者已被罢官十余年。②郑虔:唐朝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曾被唐玄宗称为“三绝”,但生活贫寒而嗜酒。③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小福纸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卧船感慨,朝中那些和他意气相投的朋友都已经长辞与世。‎ B. 颔联“孤”字照应上联“白发”,而“风雨”惊梦则引出后联的思古。‎ C. 尾联的“清愁”意蕴丰富,蕴含着诗人对己、对友、对国的复杂感情。‎ D. 诗歌语言沉郁悲凉却不失豪壮,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兼浪漫主义色彩。‎ ‎15. 诗中借用“李广”典故,有人认为抒发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也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的悲愤感情。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4. B 15. (1)抒发了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 ‎①从句中“何妨老不侯”一词来看,诗人认为自己功劳可与李广相比,但未“封侯”也无所谓,由此可见诗人对名利的看淡;‎ ‎②从诗中“自笑”等词句来看,诗人生活虽然生活贫穷但仍然一笑了之,可见诗人身上有着达观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③从诗人生平事迹来看,诗人尽管仕途不畅,几度浮沉,但仍然不失爱国之志,是一位心胸旷达的爱国诗人。‎ ‎(2)表达了无人赏识的悲愤感情。‎ ‎①从句中“何妨老不侯”来看,诗人认为自己功比李广却未被“封侯”,悲愤至极,因此用看似旷达之语来宣泄自己至悲至愤的情感;‎ ‎②从诗中“穷”“清愁”等内容来看,经济拮据,生活困顿,加上老友离去,自己被罢官十余年,难免使诗人心情郁结,悲愤难填;‎ ‎③从诗人生平来看,诗人屡遭排挤,仕途几度浮沉,爱国之志难以实现,中原河山恢复遥遥无期,忍不住借诗宣泄自己的悲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颔联‘孤’字照应上联‘白发’”错误,照应的是上联的“死尽”,因当年那些志道相合的朋友已经离世,所以诗人才会有“孤枕梦”。‎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白发飘飘躺在小船里,朝中那些和我意气相投的老朋友,都已经与世长辞了。万里河山出现在孤梦中,醒来只有五更的秋风秋雨和四面山围中浓重的秋意。郑虔生活贫困沉溺于酒,依然自得其乐。李广屡建奇功到死都不得封侯。又有何妨?况且还有少年时的风味积习,可以自由的用纸挥洒书写自己的心情。《枕上作》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不寐之夜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以豪放洒脱之词,抒发出深沉激烈之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哀。认为哪一种情感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认为抒发了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唐玄宗时郑虔文才很高,他的诗、书、画,曾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最后自杀。陆游自信文可以比郑虔,武可以比李广,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佛。就在写此诗的前一年,他已被准予致仕,实差和祠官一并勾销,不再食俸。“何妨”,是句中的诗眼,透露出诗人的心曲,“何妨”者,境界颇高,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可作为注脚。诗人所关心的,决非自己的名位权势。大而言之,是国家的统一;小而言之,是品德的高洁。既不能进而兼济天下救苍生,便退而独善其身持操守,纵未封侯拜相,也无所谓。‎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8 -‎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写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早晚只能听到猿鸟声的生活状况。‎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了两个涉及到两种生物的句子来说明“小年”的局限性,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描绘小石潭边青树翠蔓生长茂密、随风飘摆的景象。‎ ‎【答案】 (1).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3)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旦暮”“猿”“菌”“晦朔”“蟪蛄”“络”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可谓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 ,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因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民间文学”;因为口耳相传,我们又把它称为“口头文学”。这就限定了我们的 、整理、出版的范畴。首先,它必须是民间的。其基本标志之就是没有作者,没有 。民间文学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最传统的公共文化。至于“打擦边球”的部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它必须是口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作家文学区分开来。当然,(  ), 但从骨子里说,它的基本属性、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还是“口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样式 搜集 冠名权 B. 绵延不绝 形式 收集 冠名权 - 28 -‎ C. 绵延不绝 样式 收集 署名权 D. 源远流长 形式 搜集 暑名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及 B. 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 C. 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 D. 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将会被印刷成册 ‎19.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B. 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C. 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D. 虽然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绵延不绝:指连续而不中断。语境侧重叙述的是“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应选“源远流长”。‎ 第二组,形式:既可用于表具体事物,也可用于表抽象事物。样式:一般只用于表具体的事物。结合语境,应选“形式”。 ‎ 第三组,搜集:着重指到处搜集、寻找,有时含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收集:着重指收拢,聚集,对象常是不在一起的事物。结合语境应选“搜集”。 ‎ 第四组,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冠名权:指商家为某项活动出资赞助,取得用自己的商标或品牌为活动命名的权利。根据语境应选“署名权”‎ - 28 -‎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具有承接关系,且“口头文学”宜作句子的主语,这样才能与后文“它的基本属性”保持语句的连贯性。而A项、C项,割裂了这种相承性和连贯性;D项,则把“已然”表述为“未然”,与语境义不一致。‎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文中划线句子“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不合逻辑;二是“源头的文本”语序不当。改为“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故选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而言,具备一种“自发地”保持某种状态或水平的趋势。在此趋势引导下,______ ,会逐渐趋于稳定;原先已处于稳定态的地理系统,当发生扰动时具有恢复自身的能力,但若扰动过大,破坏了原先的稳定态,且地理系统无法恢复原状时,______。以上所有状况都说明了地理趋稳性的特征。地理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调节与自我适应的能力、自我修补的能力等,是维持地理趋稳性的内在原因;各种输入函数相对狭窄的阈值范围和相对稳定的变率特征,___③ 。从整体上去看,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地理趋稳的原则。‎ - 28 -‎ ‎【答案】 (1). ①原先非稳定的地理系统 (2). ②它又会趋于新的稳定状态 (3). ③是维持地理趋稳性的外在原因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会逐渐趋于稳定”“原先已处于稳定态的地理系统”,填入地理系统的情况,即“原先非稳定的地理系统”;第二个空根据“原先已处于稳定态的地理系统,当发生扰动时具有恢复自身的能力,但若扰动过大,破坏了原先的稳定态,且地理系统无法恢复原状时”,填入地理系统的状态,即“它又会趋于新的稳定状态”;第三个空根据“是维持地理趋稳性的内在原因”“各种输入函数相对狭窄的阈值范围和相对稳定的变率特征”,填入外在原因,即“是维持地理趋稳性的外在原因”。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幅对联的上联或下联。‎ ‎(1)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答案】 (1). (1)积善德备圣心 (2). (2)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1)从荀子《劝学》中选取内容,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对应《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聚沙成塔”内容上对应《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即“积善为德”;“做”,动词,对“备”;“学问”,名词,对“圣心”。(2)根据韩愈《师说》对上联。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对应《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上联可以对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授学业”“传承师道”对“解己惑”“求教他人”;“无关年龄”对“莫问身份”。‎ ‎【点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考验》刘晓东作)‎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来袭,每个人都面临着考验。在直面疫情时,人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也使得我们深思。请从漫画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对疫情期间人们的表现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疫情下的责任和素养 ‎2020年初的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庚子春节,让我们成为“宅男”“宅女”,让好友相会变成视频聊天,亲朋相聚变成隔空拜年。蔓延的疫情让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焦急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带给我们的温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 28 -‎ 做“守护者”,就是担当使命。当前,疫情仍在蔓延,防控正处于关键。很多医护人员已经奔赴前线,成为病患者坚强的守护者。危急之时唯有担当方显忠诚,让青春在与肆虐的病毒抗争中绽放。我们保护好自己,不让关爱我们的人揪心,就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就是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宽慰,就是在为这场“战疫”做贡献。每一个人都牵系一个家庭,每一个青年应担当一份使命,自觉做科学的传播者、谣言的粉碎者、健康的守护者、家庭的关爱者。每一个人的平安,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就是平安华夏、健康中国的坚固基石。‎ 做“修行者”,就是提高素养。“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文学经典中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哲学经典中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辨能力;在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在网络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通过线上学习,提高自己。‎ 做“识途者”,就是要做到游必有方。为了我们的健康平安,教育部已做出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这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疫情割断不了亲情,无论身在何方,请记得学校的老师们时刻牵挂着我们。返程之时,也许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我们会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学校返校复学工作的相关安排,做好个人防护和返程规划,游必有方,尽可能缩短返程时间,做到错峰出行、平安出行,在新学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我们的满怀豪情和青春活力。‎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最终胜利。然后重逢在庚子年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的基本能力。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 - 28 -‎ ‎【审题】本次写作材料由一副漫画《考验》,一段引导性材料和具体写作要求构成。漫画的画面是由来袭的“冠状病毒”图样和人们的“道德”“责任”“良知”“素养”“管理”“人性”“效率”“体质”8个词语构成的,这幅漫画以“考验”为题。这也就说明了“材料”中的“疫情来袭,每个人都面临着考验”这句话,这是前提条件,是写作背景。而这段引导性材料中的第二句话是写作内容方向性的落点,即对这8个词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观等,你是如何认知和思考的,你的倾向性是什么。第三句话是对写作内容要求的补充,“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是行文的必需。本次写作显性的具体“要求”是所选关键词要有“有机关联”——写作要求中的“有机关联”,就是指关键词的内容之间须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不是仅仅分别“罗列”一下关键词的内容,而是须把所选的关键词的内容连缀成文,使之形成一篇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的文章。涉及到行文段落而言,要体现出逻辑关系(并列、递进、条件与结果、因果等),甚至思辨关系。总之,这次写作是在疫情来袭的社会大背景下,扣紧两三个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内容,针对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等的价值认知与评判的一次写作。‎ ‎1、人性。人性是人的本能。在疫情中,医疗资源突然短缺,人们的心态与行为;“封城”后某些人的某些行为;酒店等对从疫区出来的人的态度等。灾难面前最考验人性,一些国家发生的针对中国人面孔的种族歧视、禁入等侵犯人权事件。等等。‎ ‎2、良知。明代王阳明 《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疫情中,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斗争表示同情和支持;不少国家和组织以及华人华侨慷慨解囊,向我们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等方面支持;国外个别媒体还借机侮辱中国国旗,还有人藉此对中国公民采取过激反应。等等。‎ ‎3、素养。对人和善,不冷淡,不粗野,不放荡,更不可有恶行表现,从内心去爱去关心去帮助别人。要仁慈,不单对自己的家人要有爱心,对别人也应有“爱人知己”的精神。疫情中,自觉远离愚昧、摒弃陋习,树立讲卫生的理念,如勤洗手、戴口罩、咳嗽掩口鼻、公筷制、分餐制等文明素养;避免形式主义设防和过度防护的科学素养;疫情传播中的公众媒介素养;等等。‎ ‎4、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疫情中,此层面现象多种多样。如:生态道德;公众人物道德;疫情报道中的道德冲突;医疗手段和药物在“安全风险”与“生存希望”之间的评判,等等。‎ ‎5、责任。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就是对自己喜欢或者可能并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一种努力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向好的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勇于奉献,积极投身防控一线,是一种责任;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一线职工义无反顾选择“逆行”,是一种责任,等等。‎ ‎6、管理。管理是一种程序,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等职能完成既定目标。武汉封城是管理;交通管制是管理;物资支援、生产、调度等是管理;全国医疗队的支援是管理;疫情防控捐赠款物监督是管理;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的建立是管理;从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发力,依法防控,是管理(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采取设卡拦截、断路堵路、阻断交通等行为,没有依法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合法捐赠依法分配应严格监督等等);等等。‎ - 28 -‎ ‎7、效率。效率范畴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效率是保持最佳的工作激情,是选择正确的工作方向,是选择最好的工作方法,是选择和使用最恰当的工具、场所,懂得劳逸结合。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十余天的突击施工,火神山、雷神山建立。总之,效率来自于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感,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动员能力。‎ ‎8、体质。体质的范畴也较宽泛,在本材料中应指身体的健康程度。‎ ‎【立意】医护人员的良知和责任;管理出效率;人性的道德底线;锻炼体质更要提高素养等等。‎ ‎【结构】根据内容可知选取了“责任”“素养”“制度”三个关键词,第一二段联系现实,说明情况。第三段“做‘守护者’,就是担当使命”,这是一种责任;第四段“做‘修行者’,就是提高素养”,这是提高个人素养;第五段“做‘识途者’,就是要做到游必有方”,“方”就是制度。最后一段是期望,“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最终胜利”。‎ ‎【素材】1、承担责任,自己就会无惧无畏,创造自己的未来,铸就成功。辜鸿铭、陈寅恪勇于承担对于中华文化的责任,他们于是无惧无畏,无惧权势与战乱,焚膏油以继晷,穷年累月钻研学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成为国学骑士,一个成了百年哲人。邵飘萍、林白水在民主与民权被剥夺殆尽之势,他们承担起了维护民族正义的责任,可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唤起整个社会的正义之声,他们铸就了一代报人的尊严。林肯、马丁路德金承担起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的责任,对各种阻力无所畏惧,大步向前,他们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英雄。承担责任,无畏无惧,创造未来,铸就成功!‎ ‎2、国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我们这个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过去已经写入历史的史册上,中国的现在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我们要贯彻习主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要求,树立远大目标,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我们要向于敏、申纪兰、袁隆平等当代奋斗者们学习,学习他们勇于开拓、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崇尚我们的英雄。与其过多地关注娱乐明星,倒不如多去关心国家大事,一些默默奉献的学者,他们才更配称为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一直挺喜欢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没有黑暗,而是有人帮你阻挡了一切……‎ - 28 -‎ ‎3、担当责任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词汇,作为社会的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可以有担当,只是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来说,担当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为人父母者,竭尽全力为家庭操劳,对上孝敬父母,对下为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这就是父母的担当。为官者,向人民承诺,为人民尽责,这就是官员的担当。为兵者,牺牲奉献,保家卫国,这就是军人的担当。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勇于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忍辱负重,用《史记》勇于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勇于担当中国之变法。由此可见,唯有担当,才能蜕变出华美的自己。‎ ‎【点睛】漫画作文的审题和材料作文有些不同主要是因为漫画的特点。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画面内容不能遗漏,标题文字更不能忽视。在观察漫画时,要认真观看漫画的夸张、对比、矛盾之处。只有抓住了漫画的形象特征,才能把握住漫画的本质所在。(2)概括画面的内容,理解漫画寓意。漫画类作文的实质是表现或讽刺某一类现象、某一种不良行为,它往往是比喻性命题,表现内容含蓄。所以就要认清比喻的意义,不能就事论事。(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漫画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审题时注意联系相类似的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准确把握漫画是批评或讽刺哪种思想作风、哪种社会现象的。(4)根据题目要求,综合构思成文。漫画多含讽刺,即通过对丑的直接否定,达到对美的间接肯定,创造高于现实的艺术美。漫画作文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但我们在立论时还需要考虑用正面的肯定句,不是一味的批判抨击,要注意变换语言表达的方式。‎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